养生健康

怎么解释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怎么解释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此太阴转属阳明证也。伤寒脉浮缓,手足热者,太阳也。今手足自温,非太阳证,是为系在太阴也。然太阴脉当沉缓,今脉浮缓,乃太阳脉也。证太阴而脉太阳,是邪由太阳传太阴也,故曰:系在太阴也。若小便自利者,则不从太阴湿化而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则是从燥化,此为阳明也。

怎么解释伤寒,其脉微湿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

此承上条辨发热、头痛、身疼、恶 寒、吐利等证,为类伤寒之义也。若有前证而脉 浮紧,是伤寒也。今脉微涩,本是霍乱也。然霍 乱初病,即有吐利;伤寒吐利,却在四五日后, 邪传人阴经之时,始吐利也。此本是霍乱之即呕 吐,即下利,故不可作伤寒治之,俟之自止也。 若止后似欲大便,而去空气,仍不大便,此属阳 明也。然属阳明者,大便必硬,虽大便硬,乃伤 津液之硬,未可下也,当俟至十三日经尽,胃和 津回,便利自可愈矣。若过十三日大便不利,为 之过经不解,下之可也。

知母的药方选录

⑴治伤寒脉浮滑 表有热 里有寒;或三阳合病 腹满 身重 难以转侧 口不仁 面垢 谵语 遗尿 发汗则谵语甚 下之则额上生汗 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或伤寒脉滑而厥 里有热:知母300克 石膏500克 (碎) 甘草(炙)100克 粳米六合.上四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 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伤寒论》白虎汤)

⑵治伤寒狐惑 咽喉涩痛 口唇破 吐脓血:知母 (焙)50克 石膏50克黄芩(去黑心)、甘草(炙、锉)各三分.上四味 粗捣筛.每服15克 水一盏半 糯米一匙 煎至八分 去滓.食前温服.(《圣济总录》知母汤)

⑶治久近痰嗽 自胸膈下塞停饮 至于脏腑:知母、贝母各一两为末巴豆三十枚去油 研匀.每服一字 用姜三片 二面蘸药 细嚼咽下 便睡 次早必泻一行 其嗽立止.壮人乃用之.一方不用巴豆.(《医学集成》)

⑷治久嗽气急:知母(去毛 切)25克(隔纸炒)杏仁(姜水泡 去皮尖 焙)25克.以水一钟半 煎一钟 食远温服.次以萝卜子、杏仁等分 为末 米糊丸 服五十丸 姜汤下 以绝病根.(《卫生杂兴》)

⑸治肺家受燥 咳嗽气逆: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母甘桔汤)

⑹治伤寒胃中有热 心觉懊恼 六脉洪数 或大便下血:知母10克 黄芩10克 甘草5克.水煎热服. (《扁鹊心书》知母黄芩汤)

⑺治肺劳有热 不能服补气之剂者:知母(炒)、贝母(炒)等分.为末服.(《医方集解》二母散)

⑻治气虚劳伤面黄肌瘦气怯神离 动作倦怠 上半日咳嗽烦热 下午身凉气爽 脉数有热者:知母15克 黄柏15克 人参10克麦冬25克 广皮5克 甘草3克.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柏参冬饮)

牙齿最里面疼的原因

① 风火牙痛。证见牙

齿痛,牙龈红肿疼痛,遇冷则痛减,遇风、热则痛甚,或有发热、恶寒、口渴、舌红、苔白干、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火,解毒消肿。

② 胃火牙痛。证见牙齿痛甚,牙龈红肿,或出脓渗血,牵及颌面疼痛、头痛,口渴、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胃泻火,方用清胃散等。③ 虚火牙痛。证见牙齿隐隐微痛,牙龈微红、微肿,久则牙龈萎缩、牙齿松动,伴有心烦失眠、眩晕,舌红嫩,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牙齿皆是骨之所终,髓气所养,而手阳明支脉入于齿脉湿髓气不足,风冷伤之,故疼痛也。”形成本病的原因有四:

① 因于火者,系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相搏,风火上炎致牙齿疼痛。患牙得凉痛减。治宜疏风、泻火、解毒。

② 因于寒者,风寒之邪客于牙体,致齿牙疼痛,患牙得热痛减。治宜散寒止痛。

③ 因于虚者,多属肝肾两亏,虚火上炎,致牙齿浮动隐痛,脉细数。治宜滋养肝肾。

④ 因湿热客于手足阳明二经,致龈肿腐溃,或齿牙腐蚀,甚至蛀空疼痛者,治宜清热、除湿、止痛。

以上就是关于牙齿最里面疼的原因的一些相关介绍,大家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不要吃太多的甜食,这样很容易会长蛀牙,牙疼起来真的是要人命,也提醒大家在平时要保持口腔的卫生,在饭后记得要刷牙,这样才能远离牙疼。

针灸治感冒效果怎么样 感冒针灸哪些部位

症状:恶寒症,发热轻,鼻塞流涕,头痛无汗,咽痒,周身酸楚或伴随咳嗽痰白质稀,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原则:疏风,散寒,宣肺解表。

针灸取穴:列缺,迎香,风池,合谷,列缺,风门。

取穴原理:风寒外袭,肺卫失宣,风池为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取该穴位与足太阳膀胱经风门可解表祛邪,疏风散寒;列缺是肺经络穴,可宣肺通窍,治鼻塞流涕,咽痒甚佳;配鼻旁的手阳明经迎香,可宣肺气,利鼻窍;取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以祛风宣肺,解表退热。

症状: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头身痛,鼻塞流浊涕,口渴,咽喉肿痛,伴随咳嗽痰稠色黄,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疏风解表,清热。

针灸取穴:尺泽,鱼际,大椎,曲池,外关,少商。

取穴原理:风热犯肺,肺受热灼,清肃失司,取手太阴肺经合穴尺泽,荥穴鱼际,以解表清肺,止咳利咽;取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曲池,督脉与手足三阳交会穴大椎,手少阳三焦经络学外关,以解表泻热;取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点刺出血,以泻热邪。

症状:夏日盛暑,头昏胀痛,鼻塞流涕,肢体酸困,恶寒发热,或身热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乏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原则:清暑化湿,疏表和里。

针灸取穴:孔最,合谷,中脘,足三里,支沟,公孙。

取穴原理:暑湿伤表,肺卫不和。取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宣肺解表,清暑化湿;暑湿内蕴,升降失权,故取胃之募穴中脘,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和中健胃,化湿降浊;取手少阳三焦经络穴支沟,足太阴皮经络穴及冲穴的交会穴公孙,可调三焦气机,祛暑化湿。

针灸治感冒效果怎么样

针灸对感冒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中医认为,感冒的发生,常因外感风寒或受暑热, 湿邪所致,针灸有扶正祛邪,清热温寒的作用。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清热,指去热症要用“清”法;温寒,指寒症用“温”法,这与治寒以热,治热以含的意义是一致的,所以说针灸对于感冒的疗效是很明显的。

感冒针灸部位

风寒型感冒

症状:恶寒症,发热轻,鼻塞流涕,头痛无汗,咽痒,周身酸楚或伴随咳嗽痰白质稀,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原则:疏风,散寒,宣肺解表。

针灸取穴:列缺,迎香,风池,合谷,列缺,风门。

取穴原理:风寒外袭,肺卫失宣,风池为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取该穴位与足太阳膀胱经风门可解表祛邪,疏风散寒;列缺是肺经络穴,可宣肺通窍,治鼻塞流涕,咽痒甚佳;配鼻旁的手阳明经迎香,可宣肺气,利鼻窍;取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以祛风宣肺,解表退热。

风热型感冒

症状: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头身痛,鼻塞流浊涕,口渴,咽喉肿痛,伴随咳嗽痰稠色黄,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疏风解表,清热。

针灸取穴:尺泽,鱼际,大椎,曲池,外关,少商。

取穴原理:风热犯肺,肺受热灼,清肃失司,取手太阴肺经合穴尺泽,荥穴鱼际,以解表清肺,止咳利咽;取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曲池,督脉与手足三阳交会穴大椎,手少阳三焦经络学外关,以解表泻热;取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点刺出血,以泻热邪。

暑湿袭表

症状:夏日盛暑,头昏胀痛,鼻塞流涕,肢体酸困,恶寒发热,或身热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乏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原则:清暑化湿,疏表和里。

针灸取穴:孔最,合谷,中脘,足三里,支沟,公孙。

取穴原理:暑湿伤表,肺卫不和。取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宣肺解表,清暑化湿;暑湿内蕴,升降失权,故取胃之募穴中脘,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和中健胃,化湿降浊;取手少阳三焦经络穴支沟,足太阴皮经络穴及冲穴的交会穴公孙,可调三焦气机,祛暑化湿。

脾胃虚寒有何症状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等,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脾胃虚寒也可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济生方·脾胃虚寒论治》:“夫脾者,足太阴之经,位居中央,属乎戊己土,主于中州,候身肌肉,与足阳明胃之经相为表里。

表里温和,水谷易于腐熟,运化精微,灌溉诸经。若饮食不节,或伤生冷,或思虑过度,冲和失布,因其虚实,由是寒热见焉。方其虚也,虚则生寒,寒则四肢不举,食欲不化,喜噫吞酸,或食即呕吐,或卒食不下,腹痛肠鸣,时自溏泄,四肢沉重,举多思虑,不欲闻人声,梦见饮食不足,脉来沉细软弱者,皆虚寒之候也。”总括以上诸因,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导致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形成脾胃虚寒证:一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二因过食生冷,损伤脾阳、胃阳。

临床表现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若以脾阳虚衰证候为主时可见: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不足,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

针灸治疗咳嗽

1.外感

(1)风热,身热头痛,脉象浮数,舌苔薄黄。

(2)风寒,痰液稀薄色白,头痛发热,形寒无汗,脉浮紧,苔薄白。

2.内伤

(l)痰湿侵肺,胸脘痞闷,胃纳减少,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2)肝火烁肺,气逆作咳,痰少而稠,面赤咽干,苔黄少津,脉象弦数。

治疗方法

1.针灸

(l)外感:

治法、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风热可疾刺,风寒留针或针后在背部肺俞等穴拔罐。

处方

随证配穴咽喉肿痛;

发热

方义肺主皮毛,司一身之表,故宜浅刺。手太阴与手阳明相为表里,取其络穴列缺,原穴合谷,配以肺俞,三穴合取,能加强宣肺解表的作用,使肺气通调,清肃有权,肺之功能得以恢复。凡风热咽喉肿痛者,取少商点刺出血,泻尺泽,可清泄肺热以消肿利咽。发热者取大椎、外关用泻法,以疏泄热邪,使邪从外泄而热自解。

(2)内伤:

①痰湿侵肺:

治法取手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

处方

方义,故取肺原太渊与脾原太白,配合肺俞、章门,健运脾土而利肺气,因脾为生痰之源,故脾肺同取,为标本合治之法,丰隆为足阳明经的络穴,取其推动中焦脾胃之气,使气行津布,痰湿得化。

②肝火烁肺:

治法、足厥阴经穴为主。针泻足厥阴经穴,平补平泻手太阴经穴,不灸。

处方

方义,尺泽为肺经合穴,泻之以清肺热;阳陵泉、太冲清泄肝胆二经邪热。以免肺阴受灼。

2.水针

选穴

方法B1100毫克注射液,或胎盘注射液选注背部肺俞等穴,每次取穴一对,注射0.5毫升,由上而下,依次轮换取穴。隔日一次,20次为一疗程。本法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3.灸法

选穴(或风门)膏肓

方法,3―5天治疗一次,五次为一疗程。或予艾条灸。每天治疗一次,每次约5―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可和针刺配合应用。本法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相关推荐

头痛针灸防治

针灸治疗头痛的方法 中医对头痛分类很多,主要包括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王麟鹏向大家介绍说,在排除头痛器质性病变外,针对原发头痛,按其症状,治疗手法如下: 外感头痛 症状:头痛连及项背,遇风寒加重,兼见恶风恶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者为风寒头痛。头痛而胀,兼见面红而赤,发热,口渴欲饮,目赤齿痛,舌苔黄,数者,为风热头痛。若头痛身重,肢体倦怠,舌苔白腻,濡者,为风湿头痛。 治法:祛风通络、止痛。 主穴:百会、风池、太阳、列缺。 风寒头痛者,加风门。 风热头痛者,配大椎、曲池。 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丰隆

羌活药用信息

【药名】:羌活 【别名】: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汉语拼音】:qiang huo【英文名】:Incised Notopterygium,Incised Notopterygium Rhizome Forbes Notopterygium Rizome,Rhizome or root of Incised Notopterygium,Rhizome or root of Forbes Notopterygium 【性味】:味辛;苦;性温。①《药性论》:味苦辛,无毒。②《医学启源》

针灸治疗水肿

(一)阳水 主证:发病急,初起面目微肿,继之则遍及全身,腰以上肿甚,皮肤光亮,阴囊肿亮,胸中烦闷,呼吸急促。或形寒无汗,苔白滑,紧;或咽喉肿痛,苔薄黄,数。 治法:取肺、脾经穴为主。针用平补平泻法,以宣肺、解表、利水;表邪退后,宜参用阴水治法。 处方:列缺 合谷 偏历 阴陵泉 委阳 方义:阳水为病,肺气失宣,水湿内停所致,腰以上肿宜发汗,故取列缺、合谷发汗解肌,通利肺气;腰以下肿宜利小便,故取偏历、阴陵泉利小便以消水肿;委阳为三焦下合穴,功可调三焦气化功能以消水肿。 (二)阴水 主证:发病较缓,

伤风和感冒的区别

伤风由风邪侵袭人体引起的常见外感热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见。临床以头痛、鼻塞、喷嚏、流涕、咽痒咳嗽、发热恶寒等为主要证候特点。病情有轻重不同,轻者俗称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若病情较重,且在一段时间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医源资料库》:伤风,病名。①风邪犯表所致外感轻证。见《伤寒直格》卷中。又称冒风、感冒。《景岳全书·杂证谟》:“邪轻而浅者,上犯皮毛,即为伤风。”详见感冒条。②伤寒病太阳中风。《时病论·伤风》:“伤风之病,即仲景书中风伤卫之证也。”详见中风。③感受风邪所

风寒和风热感冒均可用针灸疗法

1.风寒感冒 主证:头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咽痒咳嗽,咯稀痰、恶寒发热(或不热)、无汗、紧、舌苔薄白。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和足太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体虚者平补平泻,并可用灸。 处方:列缺、风门、风池、合谷。 2.风热感冒 主证: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数、苔薄微黄。 治法: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 处方: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处关。

中医治疗慢性胃肠炎效果怎么样

慢性胃肠炎属中医“泻泄”范畴,多属本虚标实之病 ,常常以虚中挟实的面目出现 ,但仍以脾虚为主,临床以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为其特点。对其治疗也应该从调理脾胃入手 ,可用健脾和胃的理肠调胃安神汤随证加减治疗。 1、寒虚型慢性胃肠炎: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腹痛喜按,小便利,不渴,多属虚证。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畏寒胀冷,顽固不化,手足欠温,多属寒症。 2、辨兼挟症:慢性胃肠炎有恶寒自汗、发热头痛、者,为挟风;泄泻发生在炎夏酷暑季节,症见身热烦渴、头重自汗、濡数,为挟暑;泄泻而兼脘腹痞闷,嗳腐酸臭,为挟伤

出汗多的4种原因

太阳表虚: 全身汗出,兼有发热恶风,头项涌,鼻塞,苔薄白,缓。 阳明热盛: 全身大汗,汗量较多,壮热或潮热,口渴喜冷饮,面赤,舌红苔黄燥,洪大有力。 暑伤气津: 全身汗出,频频不断,兼有烦渴,胸膈痞闷,口渴喜饮,少气乏力,倦怠神疲,舌红,苔黄,洪大无力或濡数。 湿热交蒸: 全身,头部或手足部汗出,口中粘腻而苦,渴不欲饮,身热不畅,肢困烦躁,脘闷纳呆,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腻,弦滑而数。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实表散邪,滋阴和阳。 主治: 外感风寒,汗出恶风,头痛发热,鼻鸣干呕,苔白不渴,缓或弱;杂病、病后、妊娠、产后等见时发热,自汗出,微恶风,属营卫不和者。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见上述症状者。 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表虚证。究其病机,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

什么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困脾证指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在六经辨证中,一般归属于太阴病证。多因饮食失节,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本证以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因阴寒偏盛,水湿不化,水泛肌肤,则肢体肿;未伤津液,则口淡不渴;水湿阻遏,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短少。因此,《东医宝鉴》:“水肿由脾虚湿胜,凝闭渗道,水渍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而肿,皮薄而光,手按成举手即满

牙齿疼痛症状

以牙齿及牙龈红肿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多因平时口腔不洁或过食膏粱厚味、胃腑积热、胃火上冲,或风火邪毒侵犯、伤及牙齿、或肾阴亏损、虚火上炎、灼烁牙龈等引起。 牙齿疼痛常见证型有:①风火牙齿疼痛。证见牙齿痛,牙龈红肿疼痛,遇冷则痛减,遇风、热则痛甚,或有发热、恶寒、口渴、舌红、苔白干、数。治宜疏风清火,解毒消肿,方用清瘟败毒散等。 ②胃火牙齿疼痛。证见牙齿痛甚,牙龈红肿,或出脓渗血,牵及颌面疼痛、头痛,口渴、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滑数。治宜清胃泻火,方用清胃散等。 ③虚火牙齿疼痛。证见牙齿隐隐微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