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释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怎么解释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此太阴转属阳明证也。伤寒脉浮缓,手足热者,太阳也。今手足自温,非太阳证,是为系在太阴也。然太阴脉当沉缓,今脉浮缓,乃太阳脉也。证太阴而脉太阳,是邪由太阳传太阴也,故曰:系在太阴也。若小便自利者,则不从太阴湿化而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则是从燥化,此为阳明也。
怎么解释伤寒,其脉微湿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
此承上条辨发热、头痛、身疼、恶 寒、吐利等证,为类伤寒之义也。若有前证而脉 浮紧,是伤寒也。今脉微涩,本是霍乱也。然霍 乱初病,即有吐利;伤寒吐利,却在四五日后, 邪传人阴经之时,始吐利也。此本是霍乱之即呕 吐,即下利,故不可作伤寒治之,俟之自止也。 若止后似欲大便,而去空气,仍不大便,此属阳 明也。然属阳明者,大便必硬,虽大便硬,乃伤 津液之硬,未可下也,当俟至十三日经尽,胃和 津回,便利自可愈矣。若过十三日大便不利,为 之过经不解,下之可也。
知母的药方选录
⑴治伤寒脉浮滑 表有热 里有寒;或三阳合病 腹满 身重 难以转侧 口不仁 面垢 谵语 遗尿 发汗则谵语甚 下之则额上生汗 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或伤寒脉滑而厥 里有热:知母300克 石膏500克 (碎) 甘草(炙)100克 粳米六合.上四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 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伤寒论》白虎汤)
⑵治伤寒狐惑 咽喉涩痛 口唇破 吐脓血:知母 (焙)50克 石膏50克黄芩(去黑心)、甘草(炙、锉)各三分.上四味 粗捣筛.每服15克 水一盏半 糯米一匙 煎至八分 去滓.食前温服.(《圣济总录》知母汤)
⑶治久近痰嗽 自胸膈下塞停饮 至于脏腑:知母、贝母各一两为末巴豆三十枚去油 研匀.每服一字 用姜三片 二面蘸药 细嚼咽下 便睡 次早必泻一行 其嗽立止.壮人乃用之.一方不用巴豆.(《医学集成》)
⑷治久嗽气急:知母(去毛 切)25克(隔纸炒)杏仁(姜水泡 去皮尖 焙)25克.以水一钟半 煎一钟 食远温服.次以萝卜子、杏仁等分 为末 米糊丸 服五十丸 姜汤下 以绝病根.(《卫生杂兴》)
⑸治肺家受燥 咳嗽气逆: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母甘桔汤)
⑹治伤寒胃中有热 心觉懊恼 六脉洪数 或大便下血:知母10克 黄芩10克 甘草5克.水煎热服. (《扁鹊心书》知母黄芩汤)
⑺治肺劳有热 不能服补气之剂者:知母(炒)、贝母(炒)等分.为末服.(《医方集解》二母散)
⑻治气虚劳伤面黄肌瘦气怯神离 动作倦怠 上半日咳嗽烦热 下午身凉气爽 脉数有热者:知母15克 黄柏15克 人参10克麦冬25克 广皮5克 甘草3克.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柏参冬饮)
牙齿最里面疼的原因
① 风火牙痛。证见牙
齿痛,牙龈红肿疼痛,遇冷则痛减,遇风、热则痛甚,或有发热、恶寒、口渴、舌红、苔白干、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火,解毒消肿。
② 胃火牙痛。证见牙齿痛甚,牙龈红肿,或出脓渗血,牵及颌面疼痛、头痛,口渴、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胃泻火,方用清胃散等。③ 虚火牙痛。证见牙齿隐隐微痛,牙龈微红、微肿,久则牙龈萎缩、牙齿松动,伴有心烦失眠、眩晕,舌红嫩,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牙齿皆是骨之所终,髓气所养,而手阳明支脉入于齿脉湿髓气不足,风冷伤之,故疼痛也。”形成本病的原因有四:
① 因于火者,系阳明伏火与风热之邪相搏,风火上炎致牙齿疼痛。患牙得凉痛减。治宜疏风、泻火、解毒。
② 因于寒者,风寒之邪客于牙体,致齿牙疼痛,患牙得热痛减。治宜散寒止痛。
③ 因于虚者,多属肝肾两亏,虚火上炎,致牙齿浮动隐痛,脉细数。治宜滋养肝肾。
④ 因湿热客于手足阳明二经,致龈肿腐溃,或齿牙腐蚀,甚至蛀空疼痛者,治宜清热、除湿、止痛。
以上就是关于牙齿最里面疼的原因的一些相关介绍,大家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不要吃太多的甜食,这样很容易会长蛀牙,牙疼起来真的是要人命,也提醒大家在平时要保持口腔的卫生,在饭后记得要刷牙,这样才能远离牙疼。
针灸治感冒效果怎么样 感冒针灸哪些部位
症状:恶寒症,发热轻,鼻塞流涕,头痛无汗,咽痒,周身酸楚或伴随咳嗽痰白质稀,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原则:疏风,散寒,宣肺解表。
针灸取穴:列缺,迎香,风池,合谷,列缺,风门。
取穴原理:风寒外袭,肺卫失宣,风池为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取该穴位与足太阳膀胱经风门可解表祛邪,疏风散寒;列缺是肺经络穴,可宣肺通窍,治鼻塞流涕,咽痒甚佳;配鼻旁的手阳明经迎香,可宣肺气,利鼻窍;取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以祛风宣肺,解表退热。
症状: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头身痛,鼻塞流浊涕,口渴,咽喉肿痛,伴随咳嗽痰稠色黄,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疏风解表,清热。
针灸取穴:尺泽,鱼际,大椎,曲池,外关,少商。
取穴原理:风热犯肺,肺受热灼,清肃失司,取手太阴肺经合穴尺泽,荥穴鱼际,以解表清肺,止咳利咽;取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曲池,督脉与手足三阳交会穴大椎,手少阳三焦经络学外关,以解表泻热;取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点刺出血,以泻热邪。
症状:夏日盛暑,头昏胀痛,鼻塞流涕,肢体酸困,恶寒发热,或身热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乏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原则:清暑化湿,疏表和里。
针灸取穴:孔最,合谷,中脘,足三里,支沟,公孙。
取穴原理:暑湿伤表,肺卫不和。取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宣肺解表,清暑化湿;暑湿内蕴,升降失权,故取胃之募穴中脘,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和中健胃,化湿降浊;取手少阳三焦经络穴支沟,足太阴皮经络穴及冲穴的交会穴公孙,可调三焦气机,祛暑化湿。
针灸治感冒效果怎么样
针灸对感冒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中医认为,感冒的发生,常因外感风寒或受暑热, 湿邪所致,针灸有扶正祛邪,清热温寒的作用。扶正就是扶助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清热,指去热症要用“清”法;温寒,指寒症用“温”法,这与治寒以热,治热以含的意义是一致的,所以说针灸对于感冒的疗效是很明显的。
感冒针灸部位
风寒型感冒
症状:恶寒症,发热轻,鼻塞流涕,头痛无汗,咽痒,周身酸楚或伴随咳嗽痰白质稀,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原则:疏风,散寒,宣肺解表。
针灸取穴:列缺,迎香,风池,合谷,列缺,风门。
取穴原理:风寒外袭,肺卫失宣,风池为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取该穴位与足太阳膀胱经风门可解表祛邪,疏风散寒;列缺是肺经络穴,可宣肺通窍,治鼻塞流涕,咽痒甚佳;配鼻旁的手阳明经迎香,可宣肺气,利鼻窍;取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以祛风宣肺,解表退热。
风热型感冒
症状: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头身痛,鼻塞流浊涕,口渴,咽喉肿痛,伴随咳嗽痰稠色黄,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疏风解表,清热。
针灸取穴:尺泽,鱼际,大椎,曲池,外关,少商。
取穴原理:风热犯肺,肺受热灼,清肃失司,取手太阴肺经合穴尺泽,荥穴鱼际,以解表清肺,止咳利咽;取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曲池,督脉与手足三阳交会穴大椎,手少阳三焦经络学外关,以解表泻热;取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点刺出血,以泻热邪。
暑湿袭表
症状:夏日盛暑,头昏胀痛,鼻塞流涕,肢体酸困,恶寒发热,或身热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乏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原则:清暑化湿,疏表和里。
针灸取穴:孔最,合谷,中脘,足三里,支沟,公孙。
取穴原理:暑湿伤表,肺卫不和。取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宣肺解表,清暑化湿;暑湿内蕴,升降失权,故取胃之募穴中脘,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和中健胃,化湿降浊;取手少阳三焦经络穴支沟,足太阴皮经络穴及冲穴的交会穴公孙,可调三焦气机,祛暑化湿。
脾胃虚寒有何症状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等,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脾胃虚寒也可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济生方·脾胃虚寒论治》:“夫脾者,足太阴之经,位居中央,属乎戊己土,主于中州,候身肌肉,与足阳明胃之经相为表里。
表里温和,水谷易于腐熟,运化精微,灌溉诸经。若饮食不节,或伤生冷,或思虑过度,冲和失布,因其虚实,由是寒热见焉。方其虚也,虚则生寒,寒则四肢不举,食欲不化,喜噫吞酸,或食即呕吐,或卒食不下,腹痛肠鸣,时自溏泄,四肢沉重,举多思虑,不欲闻人声,梦见饮食不足,脉来沉细软弱者,皆虚寒之候也。”总括以上诸因,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导致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形成脾胃虚寒证:一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二因过食生冷,损伤脾阳、胃阳。
临床表现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若以脾阳虚衰证候为主时可见:腹胀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脾胃虚寒证,以脾失健运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不足,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阳虚阴盛,寒从中生,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按;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
针灸治疗咳嗽
1.外感
(1)风热,身热头痛,脉象浮数,舌苔薄黄。
(2)风寒,痰液稀薄色白,头痛发热,形寒无汗,脉浮紧,苔薄白。
2.内伤
(l)痰湿侵肺,胸脘痞闷,胃纳减少,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2)肝火烁肺,气逆作咳,痰少而稠,面赤咽干,苔黄少津,脉象弦数。
治疗方法
1.针灸
(l)外感:
治法、手阳明经穴为主。毫针浅刺用泻法。风热可疾刺,风寒留针或针后在背部肺俞等穴拔罐。
处方
随证配穴咽喉肿痛;
发热
方义肺主皮毛,司一身之表,故宜浅刺。手太阴与手阳明相为表里,取其络穴列缺,原穴合谷,配以肺俞,三穴合取,能加强宣肺解表的作用,使肺气通调,清肃有权,肺之功能得以恢复。凡风热咽喉肿痛者,取少商点刺出血,泻尺泽,可清泄肺热以消肿利咽。发热者取大椎、外关用泻法,以疏泄热邪,使邪从外泄而热自解。
(2)内伤:
①痰湿侵肺:
治法取手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或加灸。
处方
方义,故取肺原太渊与脾原太白,配合肺俞、章门,健运脾土而利肺气,因脾为生痰之源,故脾肺同取,为标本合治之法,丰隆为足阳明经的络穴,取其推动中焦脾胃之气,使气行津布,痰湿得化。
②肝火烁肺:
治法、足厥阴经穴为主。针泻足厥阴经穴,平补平泻手太阴经穴,不灸。
处方
方义,尺泽为肺经合穴,泻之以清肺热;阳陵泉、太冲清泄肝胆二经邪热。以免肺阴受灼。
2.水针
选穴
方法B1100毫克注射液,或胎盘注射液选注背部肺俞等穴,每次取穴一对,注射0.5毫升,由上而下,依次轮换取穴。隔日一次,20次为一疗程。本法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3.灸法
选穴(或风门)膏肓
方法,3―5天治疗一次,五次为一疗程。或予艾条灸。每天治疗一次,每次约5―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可和针刺配合应用。本法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