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手指经常刮,大病小病不上身! 刮痧篇

手指经常刮,大病小病不上身! 刮痧篇

大拇指对应人体肺经,肺主纳气,如果肺脏不好,心脏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肺虚也易有脾胃虚弱的情况,因此,大拇指对应心脏、肺脏和胃。

当出现心慌、胸闷等情况时,可用刮大拇指外侧。每周可用刮痧板刮大拇指,调节肺气、心气和脾胃。

食指对应人体大肠经,也就是大肠、胃等脏腑。

胃肠功能失调,易出现便秘或者是腹泻的情况,而且中老年人的胃肠功能普遍较弱,很适合每周至少一次刮大肠经,也就是食指。

中指对应人体心包经。心包经虚弱的典型表现就是失眠,还有晕车。

无论是否有失眠和晕车的情况,疏通心包经,都是有对身体好的,有虚弱的调节,不虚弱的常做可以更强健。

无名指对应人体三焦经,三焦经不同,则气血不通,容易出现偏头痛、肩颈痛。

同样,每周疏通三焦经,气血通则不再痛,气血通,则身强健。

小指对应人体小肠经,小肠经不通畅,则会影响营养的吸收,长久积累,易营养不良,轻者脱发,重者身体瘦弱,免疫力低,易感冒。

所以常疏通小肠经,可帮助吸收营养,使进补的食物最有效的被利用起来,提高免疫力、营养头发、强健身体。

刮痧的手法

1.直按刮法

先用热毛巾擦洗被刮痧部位,在后在那个部位再涂上相对应有关刮痧的介质,在用刮痧工具直接触碰患者的皮肤,反复的刮,直到皮层便表面上出现痧痕迹就可以了。

2.间接刮法

在将要刮的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类的物品,然后再用刮痧工具在那个不上面直接刮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很有效的能去保护好皮肤的,主要还是用于儿童和老年人之类的。

3.撮痧法

根据手法又可分为挟痧法、扯痧法、挤痧法、拍痧法及点揉法。

4.点揉法

把刮板的平边,在患者身体部位进行大面积平行刮痧。用手指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点压,同时做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是点压与指揉的复合手法。该法不属于刮痧手法而属于按摩手法,在治疗和保健中常与刮痧法配合应用,可起到增强疗效和弥补刮痧疗法不足的作用。

在刮痧治疗中主要用于头面部、腹部、肢体关节及手足部。

5.挑痧法

用针刺听患者体表的部位,来治疗疾病。但是人们不可轻易在家尝试这种刮痧方式,一定要找人士去做,否则自己的身体会有所伤害的。

刮痧疗法有哪些分类

刮痧方法的分类:刮拭方法主要分为刮痧法、撮痧法、挑痧法和放痧法。

1.刮痧法

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刮痧部位通常在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被刮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通常采用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既可减少刮痧时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肤擦伤并增强疗效),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动、摩擦。按手法又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

(1)直接刮法指用热毛巾擦洗被刮部位的皮肤,然后均匀涂上刮痧介质,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直到皮下出现痧痕为止。

(2)间接刮法在刮拭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类物品,然后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问接刮拭。此法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主要用于儿童、高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开始出现抽搐者、年老体弱和某些皮肤病患者。

2.撮痧法

根据手法又可分为夹痧法、扯痧法、挤痧法、拍痧法及点揉法。

(1)夹痧法又称揪痧法,在民间称之为“揪疙瘩”。是指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涂上刮痧介质,然后施术者五指屈曲,将中指和食指等弯曲如钩状,蘸刮痧介质后夹揪皮肤,把皮肤和肌肉夹起然后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一夹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的声响。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被夹起的部位就会出现痧痕,造成局部瘀血,使皮肤出现血痕的除痧方法。施行本法时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揪痧疗法灵活,可根据病情选择施治部位,头痛、发热、身体乏力,自己可以给自己揪,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自我疗法。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揪痧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侧面相钳去夹揪皮肤,常发出响声,“揪疙瘩”之名由此而来。

夹揪时要随夹随压随拧,然后急速松手。由于外力的夹、压、挤,可将皮下毛细血管夹破,使血液渗出组织问,造成局部瘀血;一般在局部夹揪6~10次左右,以皮肤出现血痕为度。

如果病情较重,夹揪的力量要大,直至皮肤形成红斑。揪痧时,由于夹痧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使施治处皮肤潮红,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患者周身舒展。本法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面部及腹、颈、肩、背部等处。

(2)扯痧法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大拇指与食指用力提扯患者的皮肤,使扯痧部位表皮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痧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扯痧疗法。扯痧疗法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每当感受暑湿引起痧症或不适,常用手指将患者的皮肤反复捏扯,直至局部出现瘀血为止。

扯痧时患者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肤。施术者用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节蘸冷水后,扯起一部分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向一侧牵拉拧扯,然后急速放开还原。也可用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夹扯皮肤,依上述手法连续地向一定的方向拧扯,重复往返数次,以所扯皮肤处发红为止,如病症较重时,扯拉的力量可加大,直至皮肤出现红斑。扯痧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机体反应,扯拉病人局部可有疼痛感,扯后周身有松快舒适感。

此法主要应用于头部、颈项、背部及面额的太阳穴和印堂穴。方法简便,容易掌握,容易施用,效果较好。

(3)挤痧法对因痧引起的疾患,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与食指互相挤压皮肤,连续挤出一块块或一小排紫红痧斑为止的治疗方法,叫做挤痧疗法。

操作方法为:患者坐位或卧位,施术者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在施治部位做有规律、有秩序的互相挤压,直至局部皮肤出现“红点”为止。依病施治,“红点”可大可小,一般要求大如“黄豆”,小似“米粒”。

(4)拍痧法指用虚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患者身体某部位,一般为痛痒、胀麻的部位。

(5)点揉法指用手指在患者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点压,同时做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是点压与指揉的复合手法。该法不属于刮痧手法而属于按摩手法,在治疗和保健中常与刮痧法配合应用,可起到增强疗效和弥补刮痧疗法不足的作用。在刮痧治疗中主要用于头面部、腹部、肢体关节及手足部。

3.挑痧法

指刮拭者用针刺挑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主要用于治疗暗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病症。

挑痧前须准备75%酒精,消毒棉签和经过消毒处理的三棱针、中缝衣针1枚,或916号注射针头1个。刮拭者先用棉签消毒局部皮肤,在挑刺的部位上,用左手捏起皮肉,右手持针,轻快地刺人并向外挑,每个部位挑3下,同时用双手挤出紫暗色的瘀血,反复多次,最后用消毒棉球擦净。

4.放痧法

又称刺络疗法,是以针刺静脉或点刺穴位出血,而达到治病的施治方法。

治疗时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如在静脉放痧时,应先将患者左臂近心处用布带或止血带捆紧,要求患者握掌。然后,在局部用碘酒棉球消毒皮肤,再用75%酒精脱碘,然后针刺放血。在穴位放血时,可根据病情需要,经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缝衣针直接点刺。

放痧法可分为泻血法和点刺法。与挑痧法基本相似,但刺激性更强,多用于重症急救。

(1)泻血法消毒被刺部位,左手拇指压其下端,上端用橡皮管扎紧,右手持消毒的三棱针、缝衣针或注射针头对准被刺部位静脉,迅速刺入脉中0.5mm深后出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适用于肘窝、胭窝及太阳穴等处的浅表静脉。

(2)点刺法针刺前挤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右手持消毒的三棱针、缝衣针或注射针头对准被刺位迅速刺人皮肤l~2mm深后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其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穴位。

告诉你舒解肩膀脖子酸痛最好办法

中医刮痧帮你轻松解决肩膀脖子酸痛

肩颈疼,刮5条线

现***的工作学习都离不开电脑操作,如果长期保持着同一个姿势或者是总是重复同一个动作,或者是长时间搭车、坐沙发,再加上空调,我们的颈肩就会很容易受到风寒而在不知不自觉之中产生颈肩部酸痛、僵硬、肌肉劳损等病症。若采用刮痧板沿颈后5条线刮拭,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具体方法:在颈后和肩膀均匀涂抹刮痧油,先刮拭第一条线,即从上向下正中督脉上的风府至大椎(如图);再刮拭膀胱经上的天柱至大杼,左右各一条;最后从风池穴刮至肩上的肩井穴,左右各一条,风池穴到颈根部从上向下刮,肩井穴从内向外刮。

坐位肩颈刮拭方法

首先:用刮痧介质,例如刮痧油均匀的涂抹在颈部,然后用刮痧板的平面放在皮肤上摩擦,一直到产生热感,被刮痧的人一定要保持放松的状态。

其次:先从颈部正中刮痧开始,用水牛角的刮痧板,从颈部上的风府穴向下刮至大椎下的陶道穴;从哑门两侧的天柱向下刮至风门穴。刮痧板应以45度角平面向下均匀一致,从轻手法逐渐加力到中度手法。整个刮痧过程中刮痧板都要有一种渗透到皮肤内部的力,每一条刮痧带刮拭15-30次。

最后:再从双侧的风池穴刮至肩井穴,风池穴和肩井穴采用点压、按揉法。颈部一律采用轻手法刮痧,刮15-30次。

拍手臂,止肩颈痛

手太阳小肠经是人体十二正经之一,其主干自小指缘发出,沿尺侧经过手掌、手臂后内侧循行到肩关节后,绕过肩胛,转向前至锁骨上窝,深入体腔,下行到小肠。此外,还有分支进入眼、耳。该经穴位主治五官病症以及腹泻、腹胀、肩颈疼痛。久坐的人,沿手臂至肩部拍打小肠经,可以缓解肩背酸痛、僵硬。日常保健中,后溪穴和养老穴较为重要。

后溪穴:微微握拳时,小指的掌指关节对应的横纹末端的赤白肉际即是此穴,可治疗颈、肩、腰疾病以及耳聋、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坐在桌子前,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便能达到刺激效果,每天3~5分钟即可。长期坚持对颈、腰椎病及保护视力作用明显。

养老穴:掌心向下,用另一手的手指按在尺骨小头的最高点上,掌心转向胸部,手指滑入的骨缝中即是此穴。它能治疗目痛、眼花、及肩颈痛。长期点按养老穴,每日两次,每次5分钟左右,对老年人视物模糊改善明显。养老穴也可治疗落枕和急性腰扭伤,此时,需要用力按压、使酸痛明显,并且同时活动颈部或腰部。

中医刮痧帮你轻松解决肩颈痛

肩颈疼,刮5条线

现代人的工作学习都离不开电脑操作,如果长期保持着同一个姿势或者是总是重复同一个动作,或者是长时间搭车、坐沙发,再加上空调,我们的颈肩就会很容易受到风寒而在不知不自觉之中产生颈肩部酸痛、僵硬、肌肉劳损等病症。若采用刮痧板沿颈后5条线刮拭,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具体方法

在颈后和肩膀均匀涂抹刮痧油,先刮拭第一条线,即从上向下正中督脉上的风府至大椎(如图);再刮拭膀胱经上的天柱至大杼,左右各一条;最后从风池穴刮至肩上的肩井穴,左右各一条,风池穴到颈根部从上向下刮,肩井穴从内向外刮。

颈后刮痧须注意两点

一是每条线都要分段刮拭,每一下刮拭的长度是3—5厘米;

二是刮的同时向肌肤深部按压,遇到疼痛、肌肉僵硬、不顺畅的部位要重点刮拭10—20次。建议已经出现颈肩疼痛的患者,每周刮拭1次;疼痛缓解后,2—3周刮拭一次,以巩固疗效。

肩颈部刮痧具体操作方法

肩颈部是连接头部与躯干的一个桥梁,肩颈部承担着人体头部血管、神经、经络与全身的沟通,因此可以说肩颈部的健康直接影响着人体全身的健康。通过刮痧疏通肩颈部的经络,不仅可以治疗肩井的疾患,对于人体面部的疾病也有很大的改善。以下介绍肩颈部的刮痧方法:

选择坐位或俯卧位,暴露颈肩刮拭部位,用热毛巾擦拭清洁。

颈部刮痧

坐位肩颈刮拭方法

首先

用刮痧介质,例如刮痧油均匀的涂抹在颈部,然后用刮痧板的平面放在皮肤上摩擦,一直到产生热感,被刮痧的人一定要保持放松的状态。

其次

先从颈部正中刮痧开始,用水牛角的刮痧板,从颈部上的风府穴向下刮至大椎下的陶道穴;从哑门两侧的天柱向下刮至风门穴。刮痧板应以45度角平面向下均匀一致,从轻手法逐渐加力到中度手法。整个刮痧过程中刮痧板都要有一种渗透到皮肤内部的力,每一条刮痧带刮拭15-30次。

最后

再从双侧的风池穴刮至肩井穴,风池穴和肩井穴采用点压、按揉法。颈部一律采用轻手法刮痧,刮15-30次。

拍手臂,止肩颈痛

手太阳小肠经是人体十二正经之一,其主干自小指缘发出,沿尺侧经过手掌、手臂后内侧循行到肩关节后,绕过肩胛,转向前至锁骨上窝,深入体腔,下行到小肠。此外,还有分支进入眼、耳。该经穴位主治五官病症以及腹泻、腹胀、肩颈疼痛。久坐的人,沿手臂至肩部拍打小肠经,可以缓解肩背酸痛、僵硬。日常保健中,后溪穴和养老穴较为重要。

后溪穴

微微握拳时,小指的掌指关节对应的横纹末端的赤白肉际即是此穴,可治疗颈、肩、腰疾病以及耳聋、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坐在桌子前,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便能达到刺激效果,每天3~5分钟即可。长期坚持对颈、腰椎病及保护视力作用明显。

刮痧的历史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痧”字从“沙”衍变而来。最早“沙”是指一种病证。刮痧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人们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刮痧疗法”。

《痧胀玉衡》记载刮痧的方法有:

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症,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之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之痧,用食盐以手擦之。

淬痧法——在头额和胸胁出现小出血点或小充血点,用纸捻或大个的灯草蘸上少量香油点燃, 然后用火头直接粹到痧点上,火头爆出一声响即熄灭, 再点燃去粹烧其他痧点。

放痧法——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就是“放痧法”,也叫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

搓痧法——用手指撮拧、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现出血点,此法若用于治疗痧症,则叫撮痧法。

民间刮痧法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选取刮拭部位,基本上采取哪疼刮哪的“阿是”穴取穴方法,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中暑、急性胃肠炎、其它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初起,肩、背、臂肘、腿膝疼痛等一类症证。刮痧法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外治法,以其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既在民间流传不衰,也被医家广泛重视。

小孩突然发烧39度怎么办

推脊柱:用毛巾或者手沾水从大椎穴到龟尾穴沿着脊柱从上到下的方向擦拭孩子背部,叫推脊柱,是退热的手法,适宜38.5℃以上的高热,做100~300次。大椎:低头的高骨处,平肩峰。龟尾:尾椎骨端(肛门上方)。

推天河水:家长用蘸了清水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孩子双手前臂从腕横纹中点推至肘横纹中点,做100~500次,能起到清热解表的作用。

搓痧和吮痧:适合较小的宝宝,大约2周岁以下。如果超过3周岁,可以在大椎至身柱处刮痧,先抹上刮痧油,或麻油、橄榄油等,然后用小的刮痧板,从上到下刮痧,如果出痧很快,那么就刮到出痧为止。有的孩子得病很久了,可能不出痧,那么就刮到20次停下来,第二天照常刮痧,可以延长刮到30次。

艾灸:在大椎穴处艾灸,也可以退热,这种方式叫做以热引邪,就是用热灼使体内的热邪尽快散出。一般给宝宝艾灸退热,取穴为大椎、肺俞、身柱、风门。如果上述方法都不能很快退热,那么可以配合物理降温。

什么情况下不能刮痧

刮痧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某些疾病方面有着很好的治疗功效。但对于刮痧的操作手法,需要朋友们特别的注意,以免意外情况的出现。下面,我们就了解下不能刮痧的情况吧。

第一,饭后一个小时才可刮痧,太饱或肚子太饿、过度疲劳患者忌刮痧;

第二,皮肤病患者不适合刮痧疗法;有水肿、糖尿病及心脏病患者忌刮痧;

第三,血友病、出血性紫癜和其他出血疾患者不能进行刮痧治疗;

第四,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需要轻刮痧;

第五,孕妇、婴孩或幼童在合格医师指导下接受刮痧。

以上这些情况是不能进行刮痧的,如果想要刮痧,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身体情况在刮痧,由于刮痧次数过多会给皮肤带来伤害,所以提示大家,要适当的刮痧,不要过多,一般情况刮痧完成后的3天以内刮痧处出现疼痛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反应,大家不要担心。

刮痧的作用

刮痧是中国古代流传到现在的养生方法之一,是经过历代人们研究出来的历史经验,从而总结得来的历史结论,是古代留给现在的养生瑰宝。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刮痧养生的知识,下面看小编的具体介绍吧。

刮痧前你需要先懂点经络

刮痧和针灸不一样,刮痧方便实行,操作简单,很多人在家里面就可以刮痧养生了。正确的刮痧手法可以治疗疾病,预防感冒,肩周炎、颈椎病等症状都有一定的效果。刮痧不仅可以养生保健,而且还可以治疗疾病。若果刮痧操作不当,会耽误病情。在使用刮痧养生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一些刮痧的知识才好。

原理:刺激经络排出“痧毒”

在现代中医中,刮痧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刮痧板来刺激经络穴位,并打开毛孔,排除“痧毒”,达到疏经通络、排除淤积在体内的毒气的作用。

“刮痧”这一名词在中医典籍中最早出现是在元代,其历史之悠久可追溯到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黄帝内经》中曾将针、砭、灸、药列为中医四大独立疗法。到了明代,刮痧疗法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效果:能增强免疫力和消炎

正确的刮痧手法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养颜排毒的功能。现在的医学认为,刮痧可以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从而毛细血管得到扩张。刮痧的过程就是促进皮肤血管的扩张一直到脉细血管的破裂为止。刮痧本来就是一个消散血液凝聚块的过程,可以增强免疫力和杀菌消毒的作用。

操作:懂经络才能刮痧

与其他的中医外疗法一样,经络理论是刮痧疗法的基础。只有找准经络的位置、走向,以正确的方向刮痧,才能很好地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临床上,将刮痧分为补刮和泻刮,以及平补平泻等多种刮法。一般来说,补刮可以提高机体和细胞的兴奋度;而泻刮能够抑制细胞和机体的活力;平补平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刮法。对于以上几种刮痧法,都有各自的适应症,而且手法、速度、方向都不同,如果没有选对方法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些人担心不会刮痧,而影响疗效。专家指出,刮痧其实很简单,并不是像大家所想的那样需要非常高的技术。技术不重要,但是您得知道怎么样刮才是正确的。你或许会问手法不会怎么办?这没关系,只要记住刮痧的时候一定要顺着经络刮这一点就够了。

刮痧的手法并不重要。手法用不好,顶多是不会出多少痧,另外就是有点痛,不会有其他什么问题。而手法好,顶多出痧比较多、不太痛而已。但要是您不懂经络,刮痧对您来讲就有副作用。比如有一种刮痧方法,我就觉得是很有副作用的。

刮痧不顺着经络方向刮,有副作用

有些人刮痧时,横着刮。就是刮到中间一条以后,马上往两边分着刮,结果全是横着的。但是看看经络图,横着是没有经络走向的,都是顺着膀胱经走的,只有这样刮才会很顺畅,这样刮出来的淤血才可以顺着膀胱经及时排出去。而横向给它分散以后,就没有排毒的通路可以出去,只是暂时出来,又被吸收进去了,根本没有循环。所以,刮痧一定要顺着经络刮。

刮痧手法:出不出痧不是取决于手劲

刮的时候要轻轻地刮,出不出痧不在于用多大的劲。大家一定要记住,痧不是您“刮”出来的,而是您体内的气血推出来的。如果您的气血不足,就是再使劲刮也不会出痧。如果刮得非常痛,身体就会产生抵触,往里收,紧绷着肌肉,这样较上劲,您的力量就完全是一种内耗了。

所以,刮痧一定要舒其所欲发,勿强开其所闭,痧想从这儿出来,您就顺势刮一下,被刮的人感到很轻松,还希望您再使点劲,这样才会非常舒服,就跟挠痒痒一样,这时多刮几下,痧就很容易出来了。

结语:通过上文小编写的中医刮痧的知识,经络贯穿身体的每一部分,刮痧与经络息息相关。刮痧几乎没有副作用,刮痧经络可以缓解人们的疲劳,治疗疾病等功能。若果你的小伙伴好不知道抓紧告诉他吧。

刮痧板的好处有哪些呢

随身携带别痧板,舒经通络见奇功

刮痧是一种较古老的中医方法。就是用汤匙、铜钱等物品,在人的后背、前胸等部位。刮出一道道红紫色的血印。以治疗疾病。刮痧法不仅治病效果好。而且极易操作。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它流传千年。

流传千年的刮痧

在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许多治病救人的独特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效果好,而且操作起来也很简便,刮痧就是其中之一。

刮痧是一种较古老的中医方法,就是用汤匙、铜钱等物品,在人的后背、前胸等部位,刮出一道道红紫色的血印,以治疗疾病。关于刮痧的记载,最早见于元代医家危亦林撰写的《世医得效方》。当时的“痧”字写作“沙”,因为刮完之后,皮肤表面往往会出现类似“沙”状的斑斑点点,到了明代,“沙”字都作“痧”字了。

常听说某人刮痧后“出痧”了,出痧指什么呢?其实在这里,“痧”指聚积在人体内的毒素。刮痧对于一些急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医有个原则,叫“急则治其标”。当人患了急症之后,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出血,目的是给邪气一条“出路”。

邪气排出,病症自然也就好了。中医还有种手法,叫“放血”,就是用三棱针在手指等部位刺破皮肤,挤血,其实也是为了让毒邪能够排出。

放血和刮痧两种方法相结合,就成为“放痧”。临床上这两种方法经常并用。为什么说它只治标,不治本呢?因为它是外力行血。这就相当于用力气推车,它才能动,一放手,它就停下了。

想要让车子自己跑起来,就要给它加油,有了动力,自己就能跑了。这种“动力”,就是益气行血的药物。不过,如果邪气仅存于体表而没有侵入脏腑,比如风寒感冒等,刮痧基本上也能治愈疾病。

要刮痧的效果是很好的通过小小的刮痧板,来刮痧的功效不仅好,而且方法很独特,刮痧一直以来是中医古老的方法,用汤勺银币或是钱币都可以来刮痧,那现在大家研究出了牛角的刮痧板,就不需要让我们接触一些比较生硬的刮痧板了。

刮痧的历史及发展

刮痧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确切的发明年代及发明人,难以考证。刮痧是砭石疗法或刺络疗法的一种,长期以来流传于民间,薪火相传,沿用不废。

相传在远古时期,人类在发明火的时候,在用火取暖时发现火在烤到身体的某些部位时,会很舒服。后来人类又发现当石头被烘烤热了刺激身体时,可以治疗风湿、肿毒(以前的人类都居住在原始的山洞中,很容易患风湿、肿毒)。再后来人类又发现用砭石烤热后来刺破脓肿。渐渐地,当时的人类就觉得用热的石头可以治愈一些疾病。这就是“刮痧”治病的雏形。

到了青铜器时代,人们发明了冶金技术,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可以冶炼出铁。铁比砭石更加精细。当时的人类把铁制作成像现代人用的针。随着针灸经络理论的发展,在民间开始流传用边沿钝滑的铜钱、汤匙、瓷杯盖、钱币、玉器、纽扣等器具,在皮肤表面相关经络部位反复刮动,直到皮下出现红色或紫色瘀斑,来达到开泄腠理,祛邪外出调理痧症的方法。在不断的实践中,被演绎成一种自然疗法—刮痧健康疗法。

较早有文字记载刮痧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痧”字从“沙”衍变而来。最早“沙”是指一种病证。刮痧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证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人们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刮痧疗法”。

宋代王裴《指述方瘴疟论》称之为“桃草子”。《保赤推拿法》记载:“刮者,医指挨皮肤,略加力而下也。”它多用于治疗痧症,即夏季外感中暑或湿热温疟疫毒之疾,皮肤每每出现花红斑点,亦称“夏法”。元明以后,民间治疗痧病的经验引起医学家的注意。如,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就对“搅肠沙”进行了记述:“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欲谓搅肠沙。”又如,杨清叟《仙传外科秘方》、王肯堂《证治准绳》、虞博《医学正传》、龚廷肾《寿世保元》、张景岳《景岳全书》等均记载有关痧症及治痧的经验。至清代,郭志邃撰写了第一部刮痧专著《痧胀玉衡》,从痧的病源、流行、表现、分类、刮痧方法、工具以及综合治疗方法等方面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例如,在治疗方面指出:“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沙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此后又有另一部刮痧专著—陆乐山的《养生镜》问世。此二书成为能使刮痧跃为一门专科技术的基石。从此,清代论述痧病的专著日渐增多,有10多部,其他著作中记载刮痧医术的则更多。

《痧胀玉衡》记载刮痧的方法有:

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症,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之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之痧,用食盐以手擦之。

淬痧法——在头额和胸胁出现小出血点或小充血点,用纸捻或大个的灯草蘸上少量香油点燃, 然后用火头直接粹到痧点上,火头爆出一声响即熄灭, 再点燃去粹烧其他痧点。

放痧法——在委中穴或在十指尖放血,就是“放痧法”,也叫刺血疗法或放血疗法。

搓痧法——用手指撮拧、拿捏、提拉患者的皮肉,使局部充血或现出血点,此法若用于治疗痧症,则叫撮痧法。

刮痧后喝杯温开水能加强刮痧效果

刮痧可以帮助身体排出废物,加速新陈代谢的速度,但是,刮痧也有很多注意事项要注意,在刮痧后最好喝杯温开水补充刮痧过程中损失的津液。

刮痧后喝杯温开水

人在刮痧过程中会损失一些津液,因此,刮痧后应喝上一杯温开水,最好是淡盐水或者淡糖水,一方面能够补充损失掉的津液,另一方面还可以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体内废物的排出,从而加强刮痧的功效。

刮痧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并休息15~20分钟。以补充气阴。

5、体弱年迈、儿童、特别紧张怕痛的患者宜用刮法之补法手法进行,宜轻手法刮拭或用按法、揉法、推法、擦法等手法。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及全身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意外情况。

6、病情重、病灶深、但体质好或疼痛性疾病患者,刮痧宜用刮法之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手法刮拭。病情轻、病灶浅、但体质较差的患者,宜用刮法之补法手法刮拭。冬季或天气寒冷时刮痧操作时间宜稍长,夏季或天气热时则刮痧操作时间宜缩短。

7、肌肉丰满处(如背部、臀部、胸部、腹部、四肢)可用刮痧板的边(薄边、厚边均可)进行施术,如用刮法、边揉法等手法或用棱角进行点、按、推等手法。对一些关节处、手脚指部、头面部等肌肉较少、凹凸较多处宜用刮痧板棱角进行如点、按等手法。

8、以下人群慎用或忌用:

孕妇;

白血病,血小板减少者;

皮肤高度过敏,或患皮肤病的人;

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者。

此外,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宜刮痧,

1、有出血倾向者;

2、最近有骨折的患者;

3、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

4、有化脓性炎症、渗液溃烂,以及传染性皮肤病者;

5、妇女经期下腹部以及妊娠期下腹部均禁止刮痧。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刮痧的注意事项,刮痧后最好喝杯温开水或者淡盐水,另外要注意,刮痧并不是越疼越好,也不是越久越好,每个部位刮3-5分钟就可以了。

刮痧帮助女性排毒防中暑

1、刮痧法:又分为直接刮痧、间接刮痧两种。直接刮法是指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患者特定部位体表皮肤,反复进行刮拭,出现痧痕为止;间接刮法是指在病人刮拭部位铺放一层薄布,然后用刮拭工具在布上刮拭,以保护皮肤,适用于儿童、年老体弱患者,以及高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抽搐、某些皮肤病患者。

2、楸痧法:在刮痧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刮痧者用自己食、中指的第二指节,或食指、大拇指把施术部位皮肤与肌肉揪起或提扯,瞬间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一揪一放,反复进行,连续发出“巴巴”声响。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至7遍,直至出现痧点。

3、挤痧法:刮痧者用大拇指和食指在施术部位用力挤压,连续挤压,至小块紫红痧斑为止。

4、拍痧法:用虚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体表刮痧部位,一般为痛痒、胀麻的部位。

刮痧法存在哪些技巧

作为一种中医适宜技术,刮痧也有一定技巧。刮痧板可选用水牛角或木鱼石制作,板面洁净、棱角光滑。刮痧介质多选用液状石蜡、麻油、红花油或刮痧专用的活血剂。刮痧时,要求手腕均匀用力,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反应,调整刮动的力量。一般可轻轻向下顺刮,或从内向外反复刮动,逐渐加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刮痧时要沿同一方向刮,力量要均匀、采用腕力,一般刮10至20次,约20分钟左右,以出痧为度,三至五天刮一次。如用于保健,可每天刮一次。

刮痧除了能排毒,也可起到“补”的作用,专业术语分别称为“泻法”与“补法”。如果刮拭按压力小、刮拭速度慢,刺激时间较长,就算是“补法”,这种手法适用于年老、体弱、久病、重病或体形瘦弱之虚证患者。刮拭按压力大、刮拭速度快,刺激时间较短则为“泻法”,适用于年轻体壮、新病、急病、形体壮实的患者。选择痧痕点数少,为“补法”;选择痧痕点数量多,则为“泻法”。操作的方向顺着经脉运行方向者为“补法”;操作的方向逆经脉运行的方向者为“泻法”。刮痧后进行温灸者为“补法”;刮痧后进行拔罐者为“泻法”。

中医刮痧的四种方法

1.刮痧法

在中医刮痧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是刮痧法,因为它在临床上的应用最多,而且作用也最为明显。

刮痧部位通常在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

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被刮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通常采用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既可减少刮痧时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肤擦伤并增强疗效),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动、摩擦。按手法又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

(1)直接刮法

直接刮痧法指的就是用热毛巾擦洗已经被刮过的部位的肌肤,然后在均匀的涂抹上一些刮痧的介质,并且用刮痧的工具直接接触肌肤,这样就可以在特定的部位反复进行刮拭,一直等到皮肤下面出现痧痕为止。

(2)间接刮法

在刮拭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类物品,然后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问接刮拭。此法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主要用于儿童、高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开始出现抽搐者、年老体弱和某些皮肤病患者。

2.撮痧法

根据手法又可分为夹痧法、扯痧法、挤痧法、拍痧法及点揉法。

(1)夹痧法

又称揪痧法,在民间称之为“揪疙瘩”。是指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涂上刮痧介质,然后施术者五指屈曲,将中指和食指等弯曲如钩状,蘸刮痧介质后夹揪皮肤,把皮肤和肌肉夹起然后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一夹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的声响。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被夹起的部位就会出现痧痕,造成局部瘀血,使皮肤出现血痕的除痧方法。施行本法时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揪痧疗法不但手法灵活,而且还能够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施治部位,例如头痛、身体乏力以及发热等症状,都是可以通过自行施治来解决,是一种非常实用且实用广泛的自我疗法。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揪痧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侧面相钳去夹揪皮肤,常发出响声,“揪疙瘩”之名由此而来。

夹揪时要随夹随压随拧,然后急速松手。由于外力的夹、压、挤,可将皮下毛细血管夹破,使血液渗出组织问,造成局部瘀血;一般在局部夹揪6~10次左右,以皮肤出现血痕为度。

如果病情较重,夹揪的力量要大,直至皮肤形成红斑。揪痧时,由于夹痧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使施治处皮肤潮红,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患者周身舒展。本法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面部及腹、颈、肩、背部等处。

(2)扯痧法

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大拇指与食指用力提扯患者的皮肤,使扯痧部位表皮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痧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扯痧疗法。扯痧疗法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每当感受暑湿引起痧症或不适,常用手指将患者的皮肤反复捏扯,直至局部出现瘀血为止。

扯痧时患者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肤。施术者用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节蘸冷水后,扯起一部分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向一侧牵拉拧扯,然后急速放开还原。也可用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夹扯皮肤,依上述手法连续地向一定的方向拧扯,重复往返数次,以所扯皮肤处发红为止,如病症较重时,扯拉的力量可加大,直至皮肤出现红斑。扯痧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机体反应,扯拉病人局部可有疼痛感,扯后周身有松快舒适感。

此法主要应用于头部、颈项、背部及面额的太阳穴和印堂穴。方法简便,容易掌握,容易施用,效果较好。

(3)挤痧法

对因痧引起的疾患,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与食指互相挤压皮肤,连续挤出一块块或一小排紫红痧斑为止的治疗方法,叫做挤痧疗法。

操作方法为:患者坐位或卧位,施术者用两手或单手大拇指在施治部位做有规律、有秩序的互相挤压,直至局部皮肤出现“红点”为止。依病施治,“红点”可大可小,一般要求大如“黄豆”,小似“米粒”。

(4)拍痧法

指用虚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患者身体某部位,一般为痛痒、胀麻的部位。

(5)点揉法

指用手指在患者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点压,同时做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是点压与指揉的复合手法。该法不属于刮痧手法而属于按摩手法,在治疗和保健中常与刮痧法配合应用,可起到增强疗效和弥补刮痧疗法不足的作用。在刮痧治疗中主要用于头面部、腹部、肢体关节及手足部。

3.挑痧法

指刮拭者用针刺挑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主要用于治疗暗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病症。

挑痧前须准备75%酒精,消毒棉签和经过消毒处理的三棱针、中缝衣针1枚,或916号注射针头1个。刮拭者先用棉签消毒局部皮肤,在挑刺的部位上,用左手捏起皮肉,右手持针,轻快地刺人并向外挑,每个部位挑3下,同时用双手挤出紫暗色的瘀血,反复多次,最后用消毒棉球擦净。

4.放痧法

又称刺络疗法,是以针刺静脉或点刺穴位出血,而达到治病的施治方法。

治疗时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如在静脉放痧时,应先将患者左臂近心处用布带或止血带捆紧,要求患者握掌。然后,在局部用碘酒棉球消毒皮肤,再用75%酒精脱碘,然后针刺放血。在穴位放血时,可根据病情需要,经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缝衣针直接点刺。

放痧法可分为泻血法和点刺法。与挑痧法基本相似,但刺激性更强,多用于重症急救。

(1)泻血法

消毒被刺部位,左手拇指压其下端,上端用橡皮管扎紧,右手持消毒的三棱针、缝衣针或注射针头对准被刺部位静脉,迅速刺入脉中0.5mm深后出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适用于肘窝、胭窝及太阳穴等处的浅表静脉。

(2)点刺法

针刺前挤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右手持消毒的三棱针、缝衣针或注射针头对准被刺位迅速刺人皮肤l~2mm深后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其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穴位。

相关推荐

痧不是什么人都能

痧疗法因其易于操作,效果显著,自古就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痧基本上是哪儿疼哪儿,古人常用银圆、汤勺、嫩竹板等边缘光滑的生活用品,蘸上水、酒或香油在皮肤表面拭,只要红色的痧斑一出,症状很快好转。如今,经过研究、创新的痧法成为时下养生的热点。小小一块痧板,在肌肤上轻重舒缓、简简单单地滑动,就能够激发人体自身的抗病和调节能力,驱走病痛。不过,我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患者对痧存在一些误解: 误区一:痧会把血管破了,是对身体的损伤。 不少人拒绝痧,觉得它会对血管造成损伤,形成淤血。痧确实是从血液中

中暑的痧方法

1、痧场所应荫凉而又非当风之处。 2、暴露待痧的皮肤,涂抹痧介质(万花油、活血剂等),板与皮肤成90度或45度角进行拭。 3、痧可选择以下部位:颈部(颈部正中线,颈两侧至肩)、背部(背部正中线,背部两侧)、胸部(胸部正中线,胸肋间隙)、上肢(肩、臂、肘窝)、下肢(腘窝处等)均由上往下,胸部由内往外。 4、每个部位一般3~5分钟,以出痧(紫红色的痧痕)为度,最多不超过10分钟,不可强求出痧。拭完一部位,再另一部位。再次痧须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准。 5、出痧后最好喝一杯温开水(

颈部痧后手麻怎么回事

1.趴太久了 颈部痧后手麻可能是趴在床上的时间太久了,循环不好引起的手部麻木。建议活动一下胳膊和手指,看症状是否改善。 2.手法过重 颈部痧后手麻还可能痧手法太重了,导致反应过于明显,和个体差异有关,通常多休息就可以恢复。建议颈椎病患者按摩针灸拔罐等手法必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操作,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3.颈椎病本身症状 颈部痧后手麻,也可能和痧无关,因为一些颈椎病患者,本身就会一侧或者双侧肢体发麻的症状。 4.其他疾病症状 如果患者存在其他疾病,如神经受损、糖尿病、高血脂等,都可能会出现手麻的症状

局部痧减肥法让你全身零脂肪

脸部痧减肥法 1、用痧板较小的一角,由上往下轻脸际,范围约从太阳穴下方至耳垂高度,有助舒缓头痛、及压力大时常不自觉咬紧的咀嚼肌。左右脸各重复5次。 2、同样利用痧板较小的一角,由下往上轻按摩耳下淋巴腺,位置沿着颔骨下方凹陷处,以喉管侧边为起点,往上轻至耳垂下方。两边各重复5次。 3、沿着锁骨上方凹陷处,由中心往外轻淋巴处,帮助舒缓颈部僵硬。同样也是左右各重复5次。 tips:小型的痧板较适合脸部使用,且要避免边角较锐利的痧板,以免伤害脸部细嫩肌肤,如无痧板也可用手以类似的按摩方式代替

教你轻松排便清肠道

成年人正常情况下每天排便一次。随着饮食精细化,运动量减少,现代人便秘的情况比较多见,有的甚至一星期才解一次。 肠道里的废物留存时间过长,不但会吸收过多毒素,还可能增加大肠癌的患病风险。 人体的大肠经分布在手臂外侧,经常用痧板拭大肠经, 可以起到清理肠道、排出宿便的作用。 具体方法是:用痧板的长边,从肩上部开始,沿着大肠经分段向下至食指甲根部外侧的商阳穴(如图)。然后用痧板凹 槽从食指根部至指尖。 可以隔着衣服拭,至局部微热即可。 也可以直接在皮肤上拭,拭时间短时可以不涂痧油。如果遇到疼

​简述全息经络痧法

全息经络痧法是在民间痧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中医经络学说和现代生物全息理论作指导,选择拭与病变脏腑相关的部位防病治病的非药物疗法。新兴的全息经络痧法用微循环理论破译了“痧”的实质、“痧”与疾病的关系、出“痧”的原因、作用,阐明了痧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疗效迅速的机理,将痧疗法的临床应用从单纯的治疗作用扩展到防病保健作用及诊断作用,并提高了疗效。其独特的诊断作用,可以将潜伏的疾病早期发现,提前治疗,消除隐患。经络痧法:按照经络和腧穴的主治规律选经配穴的痧方法为经络痧法。 全息痧法:以痧的

手麻最简单的小妙招 颈部痧后手麻怎么回事

颈部痧后手麻可能是趴在床上的时间太久了,循环不好引起的手部麻木。建议活动一下胳膊和手指,看症状是否改善。 颈部痧后手麻还可能痧手法太重了,导致反应过于明显,和个体差异有关,通常多休息就可以恢复。建议颈椎病患者按摩针灸拔罐等手法必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操作,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颈部痧后手麻,也可能和痧无关,因为一些颈椎病患者,本身就会一侧或者双侧肢体发麻的症状。 如果患者存在其他疾病,如神经受损、糖尿病、高血脂等,都可能会出现手麻的症状,与是否痧无关。

痧板的使用方法你知多少

1、角度 指痧板与皮肤形成的角度。当痧板垂直于皮肤时,对皮肤刺激最强烈,最容易出痧,也比较容易产生疼痛感觉;当痧板与皮肤的角度小于90°进行拭时,就不像垂直于皮肤痧那样容易出痧,更不像垂直痧那样疼痛。一般情况下,保持60°的角度即可。 2、方向 指作用于痧板的力量方向。力量来自痧板的后方,用推力痧时,对皮肤刺激强,比较容易出痧;力量来自痧板的前方,用拉力痧时,不容易出痧,但是病人感觉会比较舒适一些。 3、力度 指使用痧板的力量。所用力量越大,越容易出痧,病人的敏感度也就越高;所用

痧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日常生活中,痧成为十分普遍的养生方法。的确,痧是一种既省时,又省钱的保健方法。但是痧是否人人皆宜?痧的手法又有哪些讲究?痧能治疗哪些疾病?下面小编就带朋友们一探究竟。 现在很多人会有空就去痧,但事实上痧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它也有禁忌症,像以下人群就不宜痧:皮肤溃烂、损伤、炎症;有出血倾向性的疾病,如血友病;妊娠、经期及空腹妇女的腹部;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等均不宜痧。 痧由推拿手法变化而来。所谓痧就是用边缘光滑的硬物器具,如古钱币、硬币、玉石片或手指等,蘸上食

哪些人不适宜

◆体质虚弱的人不适宜痧 “最近一段时间比较累,浑身没劲就到家附近的一家按摩店做做痧,当时感觉挺舒服的,谁知第二天就全身酸痛,还睡不好觉,这是怎么回事呀?”在门诊,孟女士有气无力地向吕沛宛大夫描述着自己的病情。专家摸摸孟女士的脉象,比较微弱,再看脸色暗淡,又加上她声音低微,初步判断孟女士是气血两虚。 “你的体质虚弱不适宜痧,你现在的情况和你头一天痧有很大关系。”专家说,门诊上经常会遇到因为痧导致不适的人,这些人多数是体质虚弱,气虚、血虚,稍微动一下就会气喘吁吁,说话有气无力,睡眠不好,他们在痧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