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针刺翳风注意事项 翳风穴穴位层次解剖

针刺翳风注意事项 翳风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耳大神经为颈丛皮支,由第2-3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纤维。

3.腮腺:是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略呈三角形,位于外耳道前下方,咬肌后缘和下颌后窝内。腮腺的表面包以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内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面神经和耳颞神经经过。

4.深面:从浅至深依次分布有胸锁乳突肌(由副神经脊髓根及第2,3颈神经前支支配),头夹肌(由第2-5颈神经后支支配),头最长肌(由第1-8颈神经后支支配),二腹肌后腹(由面神经支配)。

耳聋针灸扎什么穴位

1、体针法

主穴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契脉;肝肾阴虚证配太冲、太溪、肾俞、曲泉、后溪;肾阳亏虚证配太溪、照海、肾俞、命门;脾胃虚弱证配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心脾两虚证配神门、内关、公孙;血瘀证配翳明、足三里、血海、腕骨。每次取主穴2穴(患侧),配穴2~3穴,补法,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2、耳针法

取外耳、内耳、肾、肝、神门、内分泌,埋针或用针刺,每次2穴,中强刺激,留针15~20min。10~15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3~5天。

3、头皮针法

取晕听区,每日1次,10次1疗程,疗程间歇3~5天。

4、水针法

取听宫、翳风、完骨、契脉等穴,每次两侧各选1穴(单耳聋只取患侧),进针0.5~1寸,注入VitaB1或B12,每穴0.2~0.5ml,或654~2每穴5mg,或丹参注射液每穴0.2~0.5ml。

5、挑提法

取翳风、听会、听宫。挑提前在穴位处作常规消毒,并局部皮下注射普鲁卡因1ml(先皮试)。然后用粗针,以敏分钟90次左右的频率挑提200~300下,每次1穴,每日1次,双侧交替进行,30天1疗程,疗程间歇1周。

翳明的位置在哪里

翳明的准确位置

科学定位:在颈部,翳风后1寸。

快速取穴法:侧坐位,头略向前倾,将耳朵向后按,从正对耳垂边缘有凹陷处,再向后量1横指处。

翳风穴定位: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作用主治

翳明穴属头部经外奇穴,该穴多用针刺手法调理,起宁神熄风,明目退翳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近视,白内障,青光眼;耳鸣,失眠,头痛,眩晕等症状。

下关针刺注意 下关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熄风解痉,开关通络,如配耳门,合谷,太冲,大椎,治疗破伤风口噤不开;配合谷,水沟,井穴,治疗中风闭证牙关紧闭;配内关,水沟,颊车, 治疗气厥牙关开阖不利。

2.配太阳,风池,翳风,四白,地仓,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疏风通络,治疗风痰阻络之口眼㖞斜。

3.配翳风,合谷,颊车,地仓,内庭,针刺泻法,清热止痛,治疗胃火齿痛。

4.配耳门,听会,翳风,中渚,侠溪,针刺泻法,清热降火,聪耳利窍,治疗少阳胆火上炎之耳鸣,耳聋等。

5.配风池,大椎,翳风,听宫,外关,足临泣,针刺泻法,清热解毒,治疗热毒聤耳。

6.配风池,四白,迎香,颊车,合谷,内庭,针刺泻法,清泻阳明胃火,通络止痛,治疗胃火面痛。

7.配百会,风池,行间,太溪,水泉,针刺补泻兼施,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

8.配三阴交,太溪,针刺补法,补精强筋,坚固关节,治疗精血不足,经筋失养之惯性下颌关节脱位。

安眠穴穴位的准确位置图

安眠穴穴位的准确位置图

位置:耳垂后的凹陷与枕骨下的凹陷连线的中点处。

取穴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或侧伏位,安眠穴位于项部,当翳风穴和风池穴边线的中点。

生理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和头夹肌。皮肤由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双重分布。头夹肌由第二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到配。

功能主治:失眠,头痛,眩晕,心悸,癫狂。

艾疗操作:直刺0.5~1寸。艾灸3-5壮,或直接灸5到10分钟。

按摩操作:用双手中指指端按揉2分钟。具有镇静助眠的作用。

风池针刺方法 风池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头夹肌-头半棘肌-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浅层布有枕小神经和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枕下神经等结构。

针刺 阳池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尺神经手背支及前臂后皮神经双重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7,第8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和贵要静脉通过。

3.在指伸肌腱和小指伸肌腱之间通过:前者排列在桡侧,后者位于尺侧。两块肌肉均有桡神经的分支-骨间后神经支配。到该两肌的神经纤维由第6,第7,第8颈神经组成。

深层有尺动脉腕背支的分支。

针灸治疗面瘫

1、体针法

取穴:常用穴:地仓、水沟、四白、太阳、丝竹空、翳风、睛明。备用穴:合谷、内庭。

操作:每次选常用穴4-5穴,备用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可根据透刺二穴间距离选针,经常用作透穴的穴位为地仓透四白、太阳透丝竹空等.迅速进针,缓慢送针,不可提插捻转,针身与皮肤成10~15度交角。如透穴,以针尖到达上穴后再刺入0.3寸左右为宜。翳风穴斜向上刺,以面部出现针感为宜,睛明穴用5分长毫针浅刺0.1~0.2寸。备用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颤法,使得气感明显后留针。均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行针1~2次,施捻转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2、电针法

取穴:常用穴:牵正(耳垂前o.5寸处)、地仓、水沟、阳白、翳风、下关。备用穴:合谷、行间、外关、后溪。

操作:每次选2-3个常用穴,备用六一般选1~2个。针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侧面部由轻到重向耳根方向椎拿数次。针刺方法如下,额纹消失或变浅宜针阳白向下透刺至眉毛中部,迎香向上刺全眶下;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针地仓透颊车,太阳穴深刺。病程久的,针双下关。余穴按照常规刺法.接通电针仪,用断续波,电流强度以面部轻微抽动为宜.早期用电针者,通电时间须控制在5-10分钟左右,病程超过半月者,通电时间可延长至15分钟。电针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3、针罐法

取穴:常用穴:分两组。阿是穴(颧骨下缘中央下后方1寸处);地仓、颊车、太阳。备用穴:睛明、承浆、听会、丝竹空.

操作:常用穴每次用1组,交替轮用。备用穴为透针所到的止穴,根据主穴的需要而定。第一组阿是穴,以28~30号毫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运针l~2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阿是穴拔罐10分钟左右。第二组,在患侧地仓进针,沿皮透刺至承浆,再从颊车进针1支,透刺至听会。太阳进针2支.沿皮分别遇刺至丝竹空、四白,留针20分钟。隔日1次,二组穴交替选用,10次为一疗程.

4、毫针疗法

取穴:翳风、牵正、地仓、颊车、丝竹空、合谷。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颏唇沟歪加夹承浆;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

治法:远近配穴法,平补平泻法。操作:进针时宜浅刺或透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3日。

解析:翳风穴处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处出颅,此穴为治疗面瘫主穴,牵正为面神经出颅后的主干部位,地仓、颊车为其分支支配口轮匝肌。合谷的桡神经在脑干处与面神经有联系,因此针刺合谷穴可使面神经受到刺激,有利于面神经功能恢复。

相关推荐

耳聋针灸扎什么穴位

1、体针法 主穴取听宫、听会、耳门、翳风、契脉;肝肾阴虚证配太冲、太溪、肾俞、曲泉、后溪;肾阳亏虚证配太溪、照海、肾俞、命门;脾胃虚弱证配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心脾两虚证配神门、内关、公孙;血瘀证配翳明、足三里、血海、腕骨。每次取主穴2穴(患侧),配穴2~3穴,补法,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2、耳针法 取外耳、内耳、肾、肝、神门、内分泌,埋针或用针刺,每次2穴,中强刺激,留针15~20min。10~15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3~5天。

百会针刺方法 百会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脂肪-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

中耳炎鼓膜穿孔怎么治疗 针刺疗法

取穴:翳风穴、外关穴、中渚穴 针法:进针用泻法,留针10分钟,隔日一次。 疗效:针刺4次,鼓膜能够得到很好的修复,听力逐渐恢复正常。

水沟针刺禁忌 水沟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眶下神经分布。眶下神经是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的络支,经眶下孔穿出至面部,分布于下睑,鼻背外侧及上唇的皮肤。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和上唇动,静脉。上唇动脉是面动脉走至近口角处发出的分支;上唇静脉是面静脉的属支。 3.口轮匝肌:位于口裂周围的口唇内,上至外鼻,下肢颏结节的上方,为椭圆形的扁肌,受面神经的颊支和下颌缘支支配。

针刺太冲的作用 太冲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拇短伸肌腱的外侧-第1骨间背侧肌。浅层布有足背静脉网,足背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和第1趾背动,静脉。

头维针刺方向 头维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颧颞神经和耳颞神经分布。颧颞神经是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的分支,分布于颞区前部的皮肤。耳颞神经为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分支,分布于外耳道,耳郭及颞区的皮肤。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分支,面神经颞支和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颞浅动脉是颈外动脉的终支之一,为颈外动脉在下颌颈高度向上的直接延续,它分支营养腮腺及额, 顶,颞部的肌肉和皮肤。颞浅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位于皮下,注入下颌后静脉。 3.颞肌上缘的帽状腱膜:颞肌为颞窝皮下的一块扇形扁肌,肌纤维起自颞窝全部,肌的上缘为下颞浅肌,纤

翳风的准确位置图 翳风穴的作用

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并与胆经相交会,二脉皆入于耳;故本穴有很强的通窍聪耳作用,临床可用于各种虚实耳疾;手足少阳胆经又循头抵面,故本穴有祛风通络之功,用于治疗风邪袭络所致的口眼歪斜,颊肿,齿痛,口噤,及痰热凝滞所致的瘰疬。

针刺迎香图片 迎香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眶上神经分布。眶下神经是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的终支,经眶下孔穿出至面部,分布于下睑,鼻背外侧及上唇的皮肤。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和面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面动脉是颈外动脉的分支,经下颌下腺深面,在咬肌前缘越下颌骨下缘至面部,经口角外侧,过鼻翼迂回向上到眼内眦,改称内眦动脉。面静脉起自内眦静脉,伴面动脉下行,至下颌角下方与下颌后静脉前支会合,注入颈内静脉。 3.提上唇肌:肌纤维起自上颌骨眶下缘至眶下孔之间,向下止于上唇,鼻翼肌鼻唇沟附近的皮肤,受面神经颊支支配。

商阳穴的准确位置图 商阳穴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经配气雾,针刺泻法,商阳点刺出血,清泄阳明之火,利咽消肿止痛,如配内庭,天突,丰隆,治疗阳明火热咽喉肿痛;配内庭,合谷,颊车,下关,承浆,翳风,治疗阳明火邪上壅之齿痛,颌肿。 2.配少商,合谷,翳风针刺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治疗风热上攻,热毒蕴结之咽喉肿痛,痄腮等。 3.配听会,翳风,丰隆,劳宫,内庭,针刺泻法,清热化痰,通窍益聪,治疗痰热郁结之耳鸣,耳聋等。 4.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井穴点刺出血,泄热开窍,苏厥醒神,如配水沟,少商,丰隆,治疗中风闭证昏迷;配水沟,内关,劳宫,中冲,少商,

针灸治疗偏瘫效果好吗

(1)体针的常用穴位 头面部百会、上星、印堂、迎香、太阳、下关、地仓、人中、翳风、风池等穴。 上肢曲池、手三里、外关、内关、合谷、少泽、后溪等穴。 下肢环跳、秩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昆仑、涌泉等穴。 每次取穴不宜过多可轮流使用。一般选用12个主穴再选若干配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休息57天可再行第2疗程并可用电针。 (2)头针是治疗脑血管病偏瘫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主要是根据神经解剖大脑皮层功能的理论运用针刺疗法在头皮上划出皮层功能相应的刺激区在这些刺激区进行针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