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认识到爬行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父母应认识到爬行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大多数父母没有给孩子创造爬行的机会,也没有认识到爬行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因为在很多父母看来,宝宝会不会爬都不重要,反而认为先学会走路的宝宝更聪明,更“硬实”,但是其实这种想法都是错误的。母婴专家指出,父母应认识到爬行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孩子都不会爬,特别是女孩子一般都不会爬就直接学走路了,这个主要也是跟家庭环境有关。现在在很多城市里,由于家庭的房间比较狭小,所以经常都会导致孩子的活动空间受限,只能在床上活动。而且也由于现在很多夫妻都只能生一个孩子,所以家里人都很疼爱宝宝,担心宝宝在地上爬的话会太凉,或是怕宝宝被磕碰到,甚至是觉得地板太脏了,这些原因都导致宝宝失去了学习爬行的机会。
而且也由于很多父母没有认识到爬行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所以也没有给孩子学习爬行的机会,甚至很多父母都是让孩子直接进入到学步车中自己开始学习走路。而且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不会爬都以为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认识到是自己造成的,其实健康的宝宝只要给机会他锻炼,都能够学会自己独立爬行的。
爬行不但能够帮助宝宝促进脑部发育,而且还能够加强孩子前庭与感觉系统的统合,能够使宝宝的身体更觉更加灵活。要知道,宝宝在爬行的过程中,由于左右肢交替理论流运动的冲动会通过脑桥交叉,从而使得孩子的整个大脑都在活动,这样有助于锻炼孩子的小脑平衡力,而且还能够运用到手眼脚的协调以及促进粗细动作技巧,对于孩子将来的书写、阅读和运动技能都是很有帮助的。
爬行的时候为了要了解到周遭的环境和前进,所以就必须要统合到感官信息和手脚眼的配合,而这都些对于幼儿的空间概念和距离感都有一定能够的发展作用,让幼儿了解到自己身处何处,如何去躲避前方的障碍。而且爬行还能够帮助增加母子之间的交流,对于宝宝的语言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还能让宝宝随着自己的意志移动身体,能够接触到更多东西,帮助扩大宝宝的知识面,有助于促进宝宝的认知能力,对于孩子的思维和记忆也起到了一定的训练作用。
最后一点就是爬行对于宝宝的站立和行走是很有帮助的,在宝宝爬行的时候,头颈都要仰起,而且胸腹抬高,需要靠四肢的交替才能轮流抬起,这样才能协调地使身体负重,而且这些对于宝宝的胸腹、腰背、四肢等全身大肌肉活动都能得到锻炼。
教育宝宝常见的三种误区
1.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宝宝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宝宝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
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宝宝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宝宝的发展,比如不会爬是不是因为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不是因为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2.以孩子为中心
有些父母在吃饭时,有好吃的要先给宝宝,宝宝要爱吃哪样,父母就不能动。这样一来,宝宝觉得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如果哪天父母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宝宝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只有自己重要。这样的宝宝会变得不懂分享,不懂爱。
正确做法:
把宝宝看成是家庭成员之一,吃东西时,无论父母爱吃与否,也要让宝宝分给每人一份,让宝宝学会分享,懂得关爱。
3.父母替宝宝道歉
二三岁的宝宝一起玩时,宝宝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宝宝道歉。这样一来,宝宝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
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因为宝宝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正误都需要父母指引。告诉宝宝打人是不对的,要向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后果,这样才能让他记住,明白对与错。
儿童早期教育的三个重点
身体方面。当前许多父母很早就开始了对孩子智力开发,然而大多数父母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身体健康。0-6岁正是造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时期,从儿童生长发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儿童的早期教育把体能训练放在首位是比较科学和恰当的。
良好性格方面。应重视孩子优秀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在家庭生活的琐事中,在点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教育。比如孩子跌倒了,要让他自己坚强地爬起来,教育孩子不要怕打针之痛等。别小看这些随机教育,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会铸就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性格以及较强的独立能力,使孩子的人生绽开绚丽的花。
智力开发。当前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时走进了一个误区,即认为教会孩子掌握一种乐器、学会一种技能就是智力开发,实际上真正的智力开发应让孩子开阔视野,多接触自然,多思考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
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家长给孩子实施了早教,针对一些家长在孩子早教中出现的一些误区,阳光宝贝在此也给大家一些建议:
1.养护和教育分不开:孩子的早期的教育和养护、保健是分不开的。孩子最初的发展能力是最快的,对他的一生影响重要,机会决不要错过。在养护时,与宝宝进行语言和感情的交流,就可以促进宝宝语言和情感的发展。早教不是教孩子知识和技能 ,而是引导宝宝感知、认识的过程,宝宝爬、站、走都是一种教育。
2.包办、放任都不可取:包办孩子应该学,应该做的事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看孩子在游戏中表现不佳,有时家长会为了自己的面子,三下五除二帮孩子弄好。这点阳光宝贝的专家们认为是不可取的。因为孩子自己探索成功是最高兴的,孩子探索时,反复的过程是必须的。意识到包办不好,于是年轻的现代父母又走了另一个极端:放任。任孩子自由发展,把孩子往玩具中一扔了事。1岁左右,正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时期,如果不管理孩子,孩子很有可能养成有头无尾,不认真做事的坏习惯。
3.给孩子思考的机会:现在有很多父母有时在孩子的教育上会急于求成。拿生活中常见的情况举个例子:自己的孩子的东西被其他孩子抢了,第一位母亲对孩子说,他抢你的,你也抢他的;第二位母亲让孩子要大度点;而第三位母亲让孩子自己想该怎么做。阳光宝贝专家分析:“第一位的母亲的做法不太可取,如果所有的母亲都这样教育孩子,将来孩子将生活在什么样的人际环境之中;第二位的母亲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还是第三位的母亲做法比较可取,给了孩子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
孩子爬行好处多
但由于孩子到处乱爬,不分好歹地把碰到的东西往嘴里塞,致使有的父母错误地认为爬行既不安全又不卫生,又苦于住房紧张,而不让孩子充分爬行,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应采取如下办法 :
1当孩子满屋子乱爬时,应把屋子打 扫干净,每隔几天对家里所有的东西,犄角旮旯的地方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 ,防止孩子把硬币、别针、扣子放入嘴里。
2不要怕屋子乱。孩子的运动能力增强后,好奇心驱使他探索世界,他最大限度地接近所生活的区域,到处乱抓,到处乱动,把整洁的屋子搞得杂乱无章。此时父母要感到欣慰,因为这是孩子发育良好的表现。
早教不同时期掌握不同重点
只不过在这个阶段需要给予的教育不是通常所说的“知识教育”,而是适合他们生长发育的能力教育。比方说在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可以通过合适的小游戏对孩子进行刺激,帮助他们更快地学会说话。在平时,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父母非常重视孩子吃得好不好,睡得香不香,冷不冷,热不热等,却很少有人认真地思考过孩子在各阶段的发育特点与潜力。孩子从出生开始,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相应的早教内容和方法,只有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把握不同时期的重点,
才能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促进孩子智力的开发。
1~3个月
这一时期的宝宝的接受能力不是很明显,训练的重点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先天反射,另一方面还要尽早建立后天条件反射,如定时喂奶、定时解尿、定时入睡等,越多越好。也要重视孩子听觉和视觉的训练,让孩子听各种不同的声音,看各种色彩鲜艳的东西。
3~6个月
这个时期宝宝比较好动,训练重点是手的抓握能力和全身运动的功能。如让孩子伸手抓取玩具。也可以进行撕纸训练,纸张要用比较脆一些的纸,那样
的纸更容易发出声响,妈妈先进行演示,让孩子进行撕纸。另外,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最好多用一些单音节的发音词,比如啊、哈、哇等,说的时候尽量拉长语调,这样宝宝学起来就更容易些。
6~9个月
训练重点是练习翻身和爬行。在训练翻身和爬行时,父母要想尽办法激发宝宝的兴趣,比如可以先在地上一边爬,一边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宝宝跟着爬的时候要和宝宝一起爬。
9~12个月
这个时候宝宝可以学习走路了,因此要把训练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独立站立和行走的能力上。父母可以帮着孩子走路,慢慢地增加松手的次数和时间,
孩子跌倒了不一定是坏事;还要注意和孩子的交流,使宝宝学会说“爸爸”“妈妈”等简单的词语;可有意地培养宝宝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能力。
1~2岁
训练重点巩固、强化宝宝的肢体动作机能,加强宝宝走、跑、跳等动作的灵活性。这时父母可以多放手,使宝宝能更长时间的独立行走,偶尔摔一下,对
宝宝学步不是坏事。给宝宝一些画笔,让他们尽情地去表现,不要刻意规定画什么,让宝宝随心所欲地涂抹,拓展他们的想象力。
2~3岁
在这一阶段要多和孩子交流,重点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如“你好!”“我要……”“妈妈,再见!”。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学会了翻书,所以有空就多拿一些书给孩子玩,培养孩子对书的亲密感。
3~4岁
这阶段的宝宝的训练重点在于记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父母要进一步加强宝宝语言能力的训练。有时间就说,还要多说,不要总是重复相同的话,增加宝宝的词汇量;同时要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玩耍,逐渐建立起生活和行为的规范。
身为父母,必须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生长发育的特点,日常与宝宝进行的交流接触、游戏以及训练,必须符合他们的生长发育特点,拔苗助长的做法将徒劳无功,事与愿违。父母唯有加强相应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科学地实施早教,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此外,对孩子进行早教,还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宝宝”。
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时,父母就要多留心了:
1. 睡眠过多,看起来非常乖巧,整天昏昏欲睡,不吃、不闹、不哭,过于安静。
2. “惊厥”样点头,拥抱状抽搐,或者哭的时候声音尖、直,无声调变化。
3.
“外貌特殊”,多见于遗传性疾病,这一点比较容易观察出来;氨基酸代谢异常的宝宝面容发黄无光、发际很低、额径较狭,有通贯掌及小手指分节缺少等异常外貌。
4.
宝宝没有食欲、吸吮无力、喂奶困难、易吐奶;很晚才学会笑,对周围环境也不注视,不理睬;对声音不敏感,对玩具无兴趣;流口水,1岁以后仍不停止;幼儿期有无目的、过多的活动。
如果发现了“问题宝宝”,就要及早地医治或进行相关的强化训练,以防给孩子以后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此外,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孩子实际发育情况实施早教,不仅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宝宝”,还有利于宝宝的潜能开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宝宝智力开发的四个误区
1、不要强迫孩子背诗识字要正确理解智能的内涵
不少父母认为孩子能多背几首唐诗、多识几个汉字就是智力好,于是强迫孩子去背诗、识字,提高孩子的智力。其实这些父母所认为的智力只是记忆力,是智力多种内涵中的一种。开发孩子的智力应从多方面入手。比如,让孩子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变化;让孩子自己制作小模型;让孩子自己重新装配被自已拆散的钟表或玩具等。
2、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
孩子的动作的发展与3岁前孩子的智力发展密切相关。3岁前孩子动作的发展有一个从大到小、从粗到细的过程,比如,孩子刚开始时只能用整个手或手臂去拿东西;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去拿很细小的东西。孩子的这种动作变化是与大脑层运动神经的发展相一致的。多让孩子拿取各种小东西、小玩具,让孩子去观察各种事物,既可以通过动作和活动去促进大脑神经的成熟,也可以让孩子在拿取物体的过程中知道各种事物的性质,如铁是硬的,盐是咸的,杯子里的水是烫的,让孩子增长了见识和经验。因此,父母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应该放手让孩子去摸、爬、滚、打,让他在活动中增智力、长见识。当然,在让孩子自由活动的过程中,应让孩子注意安全。
3、不要忽视孩子对语言的感知
语言是智能发展的基础。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从孩子一出生起,父母就要给孩子讲故事,阅读优美的文章,不断地对孩子说话。虽然在1岁以前孩子不会说话,但是他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对1岁前的孩子进行言语刺激有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等到孩子会说话时,父母可以采取与孩子谈心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父母还要给孩子看的书籍(最好是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书),为孩子配备优美的配乐诗(散文、故事)的磁带,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语言,增长智力。父母还要以与孩子一起阅读,去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这既有助于丰富孩子的语言,也有利于密切亲子之间的关系。
4、不要以赏罚和物质报酬的方式去刺激孩子智慧的发展
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热情是影响孩子智慧的重要因素。不恰当的赏罚和物质报酬会降低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热情。如果父母想对孩子的进步予以鼓励,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有利于满足其好奇心的、能让他自己看的书籍,不可对孩子事先允诺物质报酬的多少,而应让孩子体会到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断求知是一种快乐,是自己的事,无需外在的刺激。
宝宝爬行有什么好处 促进社会性发展
婴儿会爬后,他接触父母禁止触动的物品、做父母不允许他做的事情的可能性都大大增加了,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亲子情绪互动的机会;同时,婴儿会爬行又使得父母意识到婴儿本身的主动性,并使父母开始以一定的规范要求孩子,开始对婴儿不合规范的行为表示不快,这些变化又进一步促使婴儿的社会性情绪发展。
宝宝爱咬指甲的纠正方法是什么
经常咬指甲称咬指甲癖,是一种经常性、不能自控的动作,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一种常见的口瘾。
一、一般疗法
家长首先应认识到这是一种病症,单纯地采取打骂或惩罚非但无益,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其次,要积极寻找引起紧张和忧虑的因素,并及时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此外,应给孩子定期修剪指甲,防止指甲感染和表皮损伤。
二、心理疗法
主要采用行为限制和正面引导。所谓行为限制,即当幼儿咬指甲时,父母应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慢慢地从嘴里移开,并用微笑、点头或夸奖的口吻表示赞允,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或玩具,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正面引导,则是对合作的年长儿讲清道理,使其意识到咬指甲是一种行为偏离和咬指甲的危害性,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纠正的。同时鼓励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锻炼,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发育。
爬行的意义和重要性
绝大多数父母已经认识到“爬”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因为“爬”很好的扩大了孩子的视野范围和活动范围,极大的拓展了孩子采集信息的范围和渠道,对思维逻辑的创建是有巨大帮助的;“爬”又很好的促进了孩子四肢协调动作的发展。
对孩子进行积极而主动的逻辑思维肢体外在表现协调性的练习,对未来构成孩子完整的“复合性逻辑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爬”对孩子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我们需要提醒父母的是:在实现孩子“爬”这个培育目的时最好使孩子处于自觉、主动实现协调训练的角色中。因为单一的通过器械或者口令让孩子被动的完成“爬”的训练过程(我们称这种被动训练为小协调训练),会大大消减孩子“学习”的兴趣度。
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应该更多的关注大协调的训练,那就是把被动变为主动,让孩子通过爬的外在表现形式,来完成一个整体逻辑思维的编织建构过程,也就是从孩子个体自身出发,主动地通过爬来完成一个或者一组信息采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和心理健康。
另外,忽略爬行与孩子未来成为“自闭症”是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我们持保留态度;因儿时忽略爬行是否会导致长大后丧失平衡和自我保护意识我们同样持保留态度,因为一个逻辑思维的行为结果不可能由单一逻辑思维的原因造成。
父母应认识到爬行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孩子都不会爬,特别是女孩子一般都不会爬就直接学走路了,这个主要也是跟家庭环境有关。现在在很多城市里,由于家庭的房间比较狭小,所以经常都会导致孩子的活动空间受限,只能在床上活动。而且也由于现在很多夫妻都只能生一个孩子,所以家里人都很疼爱宝宝,担心宝宝在地上爬的话会太凉,或是怕宝宝被磕碰到,甚至是觉得地板太脏了,这些原因都导致宝宝失去了学习爬行的机会。
而且也由于很多父母没有认识到爬行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所以也没有给孩子学习爬行的机会,甚至很多父母都是让孩子直接进入到学步车中自己开始学习走路。而且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不会爬都以为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认识到是自己造成的,其实健康的宝宝只要给机会他锻炼,都能够学会自己独立爬行的。
爬行不但能够帮助宝宝促进脑部发育,而且还能够加强孩子前庭与感觉系统的统合,能够使宝宝的身体更觉更加灵活。要知道,宝宝在爬行的过程中,由于左右肢交替理论流运动的冲动会通过脑桥交叉,从而使得孩子的整个大脑都在活动,这样有助于锻炼孩子的小脑平衡力,而且还能够运用到手眼脚的协调以及促进粗细动作技巧,对于孩子将来的书写、阅读和运动技能都是很有帮助的。
爬行的时候为了要了解到周遭的环境和前进,所以就必须要统合到感官信息和手脚眼的配合,而这都些对于幼儿的空间概念和距离感都有一定能够的发展作用,让幼儿了解到自己身处何处,如何去躲避前方的障碍。而且爬行还能够帮助增加母子之间的交流,对于宝宝的语言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还能让宝宝随着自己的意志移动身体,能够接触到更多东西,帮助扩大宝宝的知识面,有助于促进宝宝的认知能力,对于孩子的思维和记忆也起到了一定的训练作用。
最后一点就是爬行对于宝宝的站立和行走是很有帮助的,在宝宝爬行的时候,头颈都要仰起,而且胸腹抬高,需要靠四肢的交替才能轮流抬起,这样才能协调地使身体负重,而且这些对于宝宝的胸腹、腰背、四肢等全身大肌肉活动都能得到锻炼。
小孩子多动症怎么办
父母应将孩子的具体情况告诉老师,让老师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并能够配合父母。老师和父母可向孩子提出一些小要求,不要太苛刻,如上课的时候不要说话或吃饭的时候不要边吃边玩。当孩子有一点进步时,应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孩子,让孩子逐渐树立信心,能够肯定自己,逐步改掉缺点。
对于活动力过多的儿童要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发挥到对身体和学习有益的方面来。让他们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跑步、爬山、跳远等,在活动的同时,穿插一些知识,引导孩子通过活动来学习知识,让他们认识到知识的有趣性。也可以多学习一些课外的其他本领,如学习舞蹈等不需要太多约束的项目。这样不仅能够让孩子的精力得到发挥,还能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
从小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写作业等,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悄悄告诉你孩子哪些坏毛病不用管
坏毛病1:到处乱爬
爬是孩子锻炼感统和小脑平衡最重要的阶段,能较早地让宝宝主动接触和认识事物,促进认知能力的发育。爬得不好或不会爬的孩子,容易感统失调和平衡力差,从而容易导致做事不专注、多动,容易沮丧和产生挫败感。宝宝半岁后就逐渐尝试着学习爬行了,这时家长需要做的是给你的宝宝多买几件耐磨的衣裤袜子。当然,宝宝会爬后,会接触到父母禁止触碰的物品、做父母不允许做的事情的可能性都增加了,这时父母可以开始以一定的规范要求孩子。
坏毛病2:用手抓饭
等宝贝慢慢长大,你会发现他吃辅食时会用手抓饭菜,甚至直接伸手到汤碗里捞,不论什么都往嘴里塞,或者开始争碗争勺了。这个敏感期就是“幼儿自我意识的第一敏感期”。当宝宝把勺子当玩具乱舀的时候。父母要欣慰———知道用手抓饭的宝贝才是健康的。当宝宝试图用勺子舀到点东西,然后用不灵光的手腕向回伸,千方百计把手里的勺子送进嘴里时,那是他们第一次自我定位和空间延展的重合敏感期。
这个时候,是非常好的上桌时期(也就是不在乎吃了什么和吃多少,而是习惯的养成期)。为孩子准备BABY椅,让他和家庭成员在同一高度一同进餐。小碗、勺子多买几个,或者换成塑料碗勺。在进餐的时候给宝宝穿件罩衣,给宝宝的饭菜汤只装一点点。在孩子抓饭吃的间隙,不妨趁机喂饭。让宝宝觉得,进餐,原来如此快乐!
坏毛病3:伸手就拿别人的东西当孩子慢慢长大,可能会出现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情况,或者跟别的孩子抢东西。此时,不要简单粗暴地命令“还回去”,不妨和颜悦色地告诉孩子:“宝贝,这不是你的东西!”即使他当时不会懂,但这是孩子归属感的最早建立。
现在的孩子物质需要容易得到满足,这就造成孩子一旦需要就想拥有,在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过程中,这种想法也会延续,缺乏所有权的概念,这是造成孩子“拿”别人东西的最主要原因。不妨在家里就开始帮孩子树立物品所有权的意识———从小就将孩子的东西与成人的东西区分开,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长的东西时需征求父母的同意,相反,父母也要征求孩子的意见。把这种意识再衍生到家庭之外。不仅如此,对孩子的需要适度满足,有些要求鼓励他通过努力去实现。
坏毛病4:乱扔东西
扔东西其实是一种“婴儿游戏”。宝宝在不断重复的游戏动作中强化了对各种物体、环境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为日后的认知发展打基础。不妨把“扔”和“捡”当成个亲子游戏来玩,在家里开辟一个“游戏角”,给宝宝准备质地不同、颜色各异的玩具扔着玩,在“扔”和“捡”之间的眼神交流、身体接触,满足了宝宝的情感需求与情绪发展。父母对宝宝的积极回应可以激发宝宝的积极反应,使其产生自信与满足感。
0-3岁宝宝情商教育也重要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为。”
0~3岁婴幼儿的情商培养目标
自信心、好奇心、独立性、专注力、规则感、情绪控制的能力、适应性、同理心、合作与沟通是0~3岁婴幼儿情商培养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讲,情商甚至比智商更重要,随着未来社会的多元化和融合度日益提高,较高的情商将有助于一个人获得成功。现在大多数家长过多地重视孩子的智商发展,而忽略了孩子的情商发展,其实早期的情商教育尤为重要,也就是心理上的一种塑造,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性格孤僻、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急躁、固执、自负,情绪不稳定,那么他智商再高,也很难取得成就。而情商应该从小培养。反之情商高的孩子会有很好的自我认知,积极探索,从探索中建立自信心,对自我情绪的控制,抗挫折能力,喜欢与人交往,愿意分享、合作,为日后成功做准备。婴幼儿早期情商的发展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联,父母的教养方式又与父母是怎样正确辨识自己孩子的自身气质有关联,只有正确建立亲子依恋关系才能正确辨识自己孩子的自身气质。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成功来自于失败,宝宝第1000次摔倒了,你要相信他第1001次肯定能站起来。忽视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而只认为在物质上尽量满足他的吃喝玩乐是最最失败的父母。对于宝宝表现出的积极健康的言行,一定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孩子走路摔倒了,一定要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然后给他鼓励和表扬。千万不要第一反应就去拉他。孩子自己要吃饭,开始饭粒撒得到处都是,要鼓励他及培养他的独立性,教他使用勺子的技巧,掌握后表扬他,千万不要骂他,或者剥夺他自己吃饭的权利。
培养良好的性格非常重要
不论听懂与否,天天对孩子回家说你好,睡前说晚安,长期坚持,必然会给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情感交流。对危险举动或者不听话,要理解和引导,千万不要吓唬孩子和打骂。不小心擦破皮流一点血父母不要表现紧张(教育爷爷奶奶也要这样非常重要),鼓励他爬起来,告诉他涂一点药水就好了,以后多注意就行。有意识培养礼貌习惯待人接物,关心尊重别人的习惯,指导孩子注意个人卫生,衣着整洁,让他学习收拾家务,整理玩具培养规则感。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是宝宝成长的重要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