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父母应及时给孩子鼓励
聪明父母应及时给孩子鼓励
36你一点儿也不比别人笨
1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
鼓励孩子克服自己的缺点时就说:你一点儿也不比别人笨!
2学会用这句话激励孩子:
有一个叫江江的孩子,他的童年时代几乎是在任职聋哑学校校长的祖父身边度过的。
“爷爷,你在教他们什么呢?”
“我在教他们哑语。他们只要掌握这些哑语,即便他们不会说话,也能通过手势进行交流了。”
江江在跟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也学着爷爷的样子用哑语说话,小伙伴们对这种交流方式非常感兴趣,于是大家也跟着他学。他们经常把这种交流方式作为一种游戏来做。
江江该到上学的年龄了,他被送回城里,可是脑子灵活的江江一点儿也不守纪律。有一次,他带着一只老鼠到学校去。上课的时候,那只老鼠从书包里钻了出来,把女同学吓得哇哇大叫。而男同学呢,到处追那只逃窜的老鼠,弄得老师简直没法上课,他因此而被老师处罚。但是好动的江江却总是改不掉这个习惯,这次是带老鼠来学校,下次是带小鸟,再下次又带小狗,他总是没完没了地变换着书包里的动物种类。
由于他的淘气使得他的成绩很差。为了让江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爸爸只好把江江又送到了爷爷那里去。
有一天,爷爷召集了许多小孩子一起跟着江江到森林里去玩。来到大自然里的孩子们玩得非常高兴。
“孩子们,你们知道森林里有几种动物吗?”爷爷问。
“有狼。”
“有兔子。”
“有狐狸。”
“这些动物的单词怎么拼写呢?”爷爷又问。
“狼是——WOLF!”
“兔子是——RABBIT!”
“狐狸是——FOX!”
爷爷又指着树让孩子们回答,孩子们都争着回答树的名字和拼写单词。唯独江江什么单词也拼写不出来,这给江江很大的刺激。回到了家里,爷爷耐心地开导江江。
“孩子,他们都跟你一起上学读书,别人都能拼写出单词来,你为什么拼写不出来呢?”
江江低着头一言不发,他觉得在小伙伴面前失了面子。接着在爷爷的启发下,江江开始拿出课本来跟着爷爷一起读单词,除了课本上的单词外,江江还跟着爷爷学了一些新的单词。不一会儿,江江便能把这些单词背下来了。看着有进步的江江,爷爷还表扬了他一番。
“我的小孙子一点儿也不比别人笨!只要好好学习,我看就不会像那天那样变成一个小哑巴了。”
在爷爷的启发和教育下,江江开始勤奋地学习了。在爷爷那里生活一年以后,他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在附近的一个村庄里,人们的生活大部分跟水磨分不开,稻谷去壳、玉米压成粉、麦子碾成面粉都需要靠水磨来完成。但每当到了水流量小的时候,这样的水磨就会失去作用。这个时候,就只能靠人来推它,特别费劲儿,半天下来也只能干一点儿活儿。 有一次,好奇的江江亲自去体验了一下推磨的感觉,到了最后,他把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也没有干出多少活儿来。
回到家里,江江连饭也顾不上吃,就跑到父亲的书房里去翻书找资料,结果在父亲的帮助下,江江终于拿出了一个构思巧妙的改造方案。
水磨工人按照江江的这个方案改造了一下老水磨,结果水磨推动起来果然轻便多了。这件事,培养了江江对科学的兴趣,他开始自觉学习了。不久,他便从差生变成了优等生。
常有些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而对孩子感到失望,甚至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使孩子对自己也变得没有信心。殊不知,这种做法只会让孩子的情绪更加消极,久而久之,就会思维僵化,反应迟钝。可实际上,人类实在无所谓天才,一个天才儿童的智力数与平常儿童的智力数在多数情况下相差无几。
所以,当孩子怀疑自己是不是比别的孩子笨的时候,聪明的父母会及时地给孩子鼓励:“你一点儿也不比别人笨!”
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扬
不仅在婴幼儿时期,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赞扬与鼓励,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父母都应该不要吝惜对孩子欣赏与信任。比如,孩子第一次学画,与其说画画,不如说是涂鸦。但是父母在这个时候如果丢下一句:“你这是画的什么,这叫画吗?”孩子的自尊心肯定受到伤害;相反,父母首先肯定孩子第一次动手作画的能力,继而和孩子慢慢沟通如何作画,“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可能这样的方式既给了孩子继续学画的信心,也培养了孩子学画的兴趣。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成长中的孩子具有敏感的心灵,赏识和鼓励尤为重要。一句话、一举手、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父母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能给孩子传递欣赏的信号。不要吝惜对孩子的欣赏、信任和鼓励,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信心,让欣赏、赞美和鼓励化为促使孩子成功的巨大动力。
父爱多孩子更聪明
父亲对育儿的参与程度越高,孩子就越聪明,适应力更强。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父爱多的孩子会更加聪明,父亲陪在孩子们身边的时间长短可以影响他们在数字方面的能力。还有研究者发现,父亲精心照顾的孩子,性格更加宽容,更富有责任感。为什么说父爱多的孩子会更加聪明呢?
专家们研究发现,父爱多的孩子会更加聪明,父母在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可以互补,孩子在得到鼓励、推动的同时,也不乏耐心的呵护,这样才能既发挥孩子的潜力,又不致伤害孩子的心灵。而且,父亲的某些作用甚至是母亲无法替代的。
多项研究显示,父爱多的孩子会更加聪明,长期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在同情心、推理和大脑发育方面都不如那些父亲经常陪在身边的孩子。缺少父爱的孩子更易有攻击性,在学校里不受欢迎,更不愿意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承担责任。
"表扬孩子"与"鼓励孩子"差别有多大
1、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一句话划出风水岭
首先,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2、第二轮拼图测试,结果逐渐呈现差别!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3、测试继续进行,差别越来越大
第三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这次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4、令人震惊的结果
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
5、父母必知
鼓励是指鼓劲而支持,表扬则是指对一件事或品行的宣扬。
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的,“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绩提高,为你高兴!”
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或输不起,未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父爱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健康
一、有利于孩子的心智发育。
许多调查材料表明:缺乏父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发育要差。父亲长期不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据研究,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两个小时的男孩子,和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更融洽。
二、有利于孩子人格健全。
母性教育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全面的。母亲的细腻、温柔、善良,有利于孩子“柔”的性格成长。但父亲的勇敢、坚强、果断,有利于孩子“刚”的性格形成。刚柔相济才是健全的人格。有人认为男孩子由父亲带,女孩则应该由母亲带,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如果只实行母性教育,那么男孩子就很难以父亲为楷模去开始他男性生活之路;女孩子就很难了解男性的生活状态
三、有利于孩子对生活的全面体验。
如果一个人,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只生活在男人圈或女儿国,他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全面的。一个人形成畸形性格,与他儿童时期对世界的片面观察有密切联系。母亲更容易溺爱、迁就孩子。父爱则相反,是一种深沉、严肃的爱,父亲更多地考虑孩子的未来。失去父爱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意志薄弱;长大以后,碰到一点问题都会不知所措。
至于父亲怎样教育孩子,主要做到:以身作则,创造环境,沟通交流,期望鼓励。
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造环境则没有引起很多人足够的重视。孟母三迁,讲的就是环境的重要。很难想像,一个在麻将桌旁长大的孩子,以后不爱打麻将。经常和孩子交流沟通,培养孩子的交际、表达能力和民主的习惯。成功的人都是鼓励出来的,也是父母期望出来的。
孩子胆子很小怎么办?
首先让孩子尽量自由、放松地游戏、学习,少批评、多鼓励。
细心的父母一定也了解,孩子最喜欢与同龄伙伴玩耍,不妨邀请其他小朋友到家里做客,作为小主人,她会比较放松,能尽情享受与小朋友在一起的乐趣。
当孩子见到她不熟悉的朋友害羞地躲起来的时候,家长绝不能责怪她,顺其自然地让孩子体验对方的友好,心情放松后,孩子会变得大方起来。平时在家中要经常鼓励孩子大声讲话、讲故事,父母和孩子一起模拟幼儿园上课的情景,如果孩子愿意回答问题,父母应表示赞赏。相信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孩子恢复自信心。
尽量带孩子多到外面走走,眼界和胸襟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孩子会更加自信、开朗。
三招改变“门背后的小霸王”
在家像只横行的小老虎,出门变成胆怯的小猫咪。一些家长常常说自己的孩子是“门背后的霸王”,并为他们“拿不出手”的表现头疼不已。愚园路第一幼儿园园长姚鑫莉根据多年幼教工作经验,告诉年轻父母:鼓励式教育最重要,并透露改变宝宝行为的三大原则——
在家别太宠溺
姚鑫莉说,这类“胆怯型”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能够自信地表达自我,敢说敢做,即使犯了错误也不唯唯诺诺。但是,一旦他们置身于相对陌生的环境或面对生人,便会完全“失去”聪明与灵巧,缺乏信心,不敢表达,尤其害怕失败。
与“胆怯型”相对,“表现型”的孩子倒是特别不怕生,人越多、场面越大,他们的一言一行就越精彩。“胆量的差异既受天生的性格因素影响,也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关。”据姚鑫莉观察,胆怯表现比较严重的孩子,往往在家中受到过多
的宠爱与纵容,与社会的接触欠缺,这不免使其对公共场合、集体活动产生了未知的恐惧。姚鑫莉建议,在家时,家长可别让孩子太由着性子,或凡事替孩子包办,而应适时放手,让他多到社会上去见识见识。
鼓励使人大胆
一些孩子不太善于与别人打交道,遇到父母的熟人总不愿意主动问好,要么低着头、要么把脸扭向一边、要么涨红了脸没有一句话、要么干脆躲到爸爸妈妈身后。一些家长便向别人“解释”:“这孩子就是害羞,不太爱说话,见到客人总是别别扭扭的”。
奖励孩子夸比给管用
杨女士的女儿宁宁今年4岁,最近,宁宁不管干什么都要奖励。写字、画画、自己刷牙、叠被子,帮着摆摆碗筷什么的,都得以给钱、买玩具、买零食的方式给予物质奖励才行。原因就是因为她爸爸太忙,一回来就买这买那给宁宁“补偿”闹的,而宁宁呢,也是越大越知道了钱的“好处”。这样做,总有一天会把宁宁惯坏的。
美国妈妈:多种奖励并行
凯希女士的儿子布赖恩今年6岁。前段时间,布赖恩的老师告诉凯希,说布赖恩在班里不爱读书,也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问其原因,布赖恩说,他不好意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回答问题或者大声朗读,他怕答错或读错了被别人笑话。
为了鼓励布赖恩克服心理障碍,妈妈给他特制了一张日历表,如果他当天在课堂上大声朗读或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就可以得到1颗星。如果一个星期他能得到3颗星,就可以在周末时得到奖励,到商店去买他喜欢的文具或玩具。如果一个星期得了5颗星,他就可以得到最高奖励,在周末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如看电影、到餐馆吃饭、打球、去游乐园,全家人都得服从。此外,他还可以晚半个小时上床睡觉,多玩一会儿电子游戏。
事实证明,这样的奖励很有效,几个星期后,布赖恩变得自信多了。
专家点评:“夸”比“给”管用
专家指出:一般来说,深受小朋友欢迎的奖励有精神奖励、情感奖励、活动奖励和物质奖励等。精神奖励包括对孩子成长表示鼓励、肯定、满意、赞叹、尊重、佩服和欣赏等;情感奖励包括微笑、拥抱、拍肩、关注、抚摸、鼓掌、眨眼等;活动奖励包括与妈妈一起去公园、一起玩,听大人讲故事,跟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等;物质奖励包括买冰淇淋、球、书、杂志,特别的零食、玩具、服装等。
有的父母认为奖励就是给孩子买他想要的东西,给孩子的奖励越多,就越会让他们延续好的行为习惯。其实,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心理学家多年的观察发现,孩子更看重精神上的奖励,年龄越大的孩子越是这样。过多的奖励会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得到奖励的东西上去,而不是出现父母希望的行为。所以,奖励要多样化,同时,孩子越大,父母越要注重情感和精神奖励,一定要尽量避免把奖励局限于“物质”领域,少用“讨价还价”的形式进行。
比较中国父母,美国父母很喜欢口头鼓励孩子,“你做得真好!”“太棒了!”“你真聪明!”这类表扬孩子的话常常挂在父母的嘴边。但专家认为,虽然父母的口头鼓励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如果再加上其他方式的奖励就会更有效。这些奖励可以是物质的,比如买新玩具、买新球鞋;也可以是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如玩电子游戏、和同学一起看电影、到公园游玩或打球;还可以是让孩子享有一些平时享受不到的权利,如决定全家周末的活动、选择到哪家餐馆吃饭、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等。
采用多种奖励方式,从长远来讲能够更好地达到鼓励孩子的目的。而给孩子主导权,让他们选择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奖励。
如何给2岁宝宝开发智力
让宝宝更聪明的秘诀 1.激发宝宝求知的欲望
如何开发宝宝的智力?很多父母都会考虑带孩子上一些正规的课程培训,其实处于两岁多的宝宝不应该就此就教育所禁锢,它们更需要的是去看看景色,呼吸新鲜的空气,激发宝宝求知的欲望,不能让宝宝停着,这足以令他们的大脑飞快地转起来。
让宝宝更聪明的秘诀 2.激发宝宝的冒险精神
带宝宝出去玩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指导宝宝看这看那的,在生活中也不要给宝宝太多的提示。幼儿探索周围世界时,需要父母的帮助和鼓励,要让宝宝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观察,当他们发现些新东西时,一定要及时给予正面的肯定,正面的引导可以激发宝宝的冒险精神。
让宝宝更聪明的秘诀 3.最合适的玩具才最有效
让宝宝玩玩具是开发宝宝智力,让宝宝更聪明的有效方法。提高幼儿思维能力的玩具主要是拼图类玩具,提高想象力的玩具则更多,如玩具电话、洋娃娃等。但是父母最好给他们感兴趣的玩具,让宝宝怎么玩都不腻,长时间乐此不疲的玩具。也不能一次性给宝宝太多的玩具,这会让宝宝分心,挑三拣四。
让宝宝更聪明的秘诀 4.培养宝宝的语言能力
研究表明,语言与智力有极强的关联性,它们相辅相成。比如说你会指着宝宝的鼻子告诉宝宝,这是鼻子。2岁的幼儿已经开始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了,因此父母要抓紧和宝宝多交流,向宝宝展示各种表达方式和用法,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宝宝入园父母做好三件事
1、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
当孩子在幼儿园取得了一点进步,如学会一首歌,一支舞,父母应及时鼓励。鼓励形式可以是送他一个小礼品,在家人面前大声表扬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深刻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加深对幼儿园的情感。
2、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
在家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等。孩子说话时,教他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当孩子想去厕所时,应该说“我想去厕所”的完整句子,而不要让他用意义含糊的习惯语代替。
3、在孩子面前正确评价老师
父母首先应该信任教师,才能协同教师工作。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父母应该维护教师形象。所以,当孩子对父母说:“今天,我们画菠萝啦!我画得可好了,但老师没有让我‘上墙’。”明智的父母应该说:“那是因为老师认为你能够画出比这一次更好的菠萝,他等着你下一次的菠萝呢!”然后,私下里再与教师交流孩子的表现和情绪。
开发宝宝智力这几种方法很关键
1、经常抚摸和拥抱孩子
有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缺乏拥抱的孩子会非常爱哭、易生病、情绪易烦躁,而经常被触摸和被拥抱的宝宝,其心理素质要比缺少这些感受的孩子要好得多。当我们抱起孩子的时候,亲亲他的小脸蛋,摸一摸他的小手,捏一捏他的小脚丫,这些小动作都使孩子感到非常快乐。父母的每一次抚摸和拥抱,对孩子而言,都是一次良性的刺激,而这些刺激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对其大脑发育有重要的意义。
2、经常跟孩子说话
家长们经常和孩子聊天,能够刺激孩子的语言神经,还有稳定孩子情绪的作用,特别是九个月到三岁之间的孩子。当然,家长们跟孩子说话聊天交流,也是要讲究技巧的,聊天时要注意看着孩子的眼睛,听他说话;聊天不等于“唠叨”,真正会懂得聊天的妈妈,会顺着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来聊,给孩子很多愉悦的感受,让孩子越聊越想聊;和孩子聊天时,还可以伴有温和的肢体动作,比如握握孩子的手,摸摸他的头,搂搂他的肩等;家长们最好能够一问一答的对话,更能鼓励孩子多说,让孩子爱上表达,爱上思考。
3、鼓励孩子模仿
当宝宝九个月大以后,家长们会发现,孩子很爱模仿,父母做什么,孩子就模仿什么。模仿是孩子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爱模仿的孩子,往往也更聪明。而善于鼓励孩子模仿的爸爸妈妈,能让孩子更聪明。发现孩子爱模仿后,父母应有意识地做一个好的榜样了,同时要不断鼓励孩子模仿,让孩子越来越聪明。模仿是他们大脑开发的一个主要的表现。
4、经常带孩子户外体验
6岁前,孩子主要靠体验来感受世界,在生活、玩耍中去观察学习。也就是说,我们给孩子带来的体验越丰富多彩,他们的大脑受到的刺激也越多。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多带孩子到不同的地方,如公园、超市、运动场、图书馆、博物馆等,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事物。有条件的父母,可以安排更多的家庭旅游,让孩子从小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人群和事物,增长孩子的见识,丰富孩子的认知。
5、与孩子一起运动玩耍
运动、玩耍是儿童学会观察、认识、理解、说话和活动的最佳方式,能促进儿童的大脑智力开发。2岁-5岁的孩子中,爱玩的孩子比不爱玩的孩子,要聪明得多。
父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
特殊的才能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来培养孩子的一些特长,让孩子通过发挥特长树立起信心。父母也可以通过展示孩子的特长,让其他人来认可孩子的能力,这样更能提高孩子的信心。
2、鼓励孩子多参加课外活动。
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让她们在学业之外培养其他的兴趣与爱好;鼓励孩子参加社区义工活动,让她们多接触那些需要别人关爱和帮助的人群,这些都能增进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
3、鼓励孩子积极尝试。
父母在孩子跃跃欲试时,别对她说:“不行!这很危险!”而要给孩子支持和鼓励,让她们大胆尝试,体验成功和失败,并从这种成功的体验与失败的感受中,不断增强信心,增强她们“我能”、“我会”的积极进取心。
4、随时巩固孩子的自信。
巩固孩子的信心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当父母看到孩子因不断成功而树立起信心时,千万不能以为大功告成,这时更要不断鼓励孩子,巩固其自信心。孩子在不断的鼓励中,就会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来树立起自信。
宝宝上幼儿园后父母必须做三件事
1、及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的长进
当孩子在幼儿园取得了一点长进,如学会一首歌,一支舞,父母应及时鼓励。鼓励形式能是送他一个小礼品,在家人面前大声夸奖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深刻体会到幼儿园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加深对幼儿园的情感。
2、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巧
在家中,父母要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抱歉”等。孩子说话时,教他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譬如,当孩子想去厕所时,应该说“我想去厕所”的完整句子,而不要让他用意义含糊的习惯语代替。
3、在孩子面前正确评价老师
父母首先应该信任教师,才能协同教师工作。老师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地位很重要,父母应该维护教师形象。所以,当孩子对父母说:“今天,我们画菠萝啦!我画得可好了,但老师没有让我‘上墙’。”明智的父母应该说:“那是因为老师认为你能够画出比这一次更好的菠萝,他等着你下一次的菠萝呢!”然后,私下里再与教师交流孩子的表现和情绪。
母亲教孩子自立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我曾经地日本早稻田等大学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中国人与日本 人心理比较研究,对日本家庭教育作过观察。日本的家庭教育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 重视礼仪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不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 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归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每当回 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二、 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
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后的帮忙、烧饭;让孩子 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日本家长非常支持孩子在党校里学好烹饪、缝纫课等。在日本 ,孩子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比较高,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都比较强。
三、 重视孩子抗挫折的教育
日本的小孩走路时摔跤,父母从不主动扶他起来,而是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大一点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鼓励他们自 己去克服困难。在东京我家的小公园里,一次看到一个小学生在玩悬挂的游戏,由于她没有抓牢距地面2米多高的木杠而重重 地摔在地上,她的父亲及姐姐都没有去扶她,而是跟她说了些什么,她的泪水含在眼里,但母于自己站了起来,又继续玩。在 日本,小学生在冬天里穿短裤,有的孩子腿冻得都发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励孩子那样做。
四、 重视创新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入格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都尽 量解答。从小就鼓励孩子提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和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参观,鼓励孩子到社区图书馆去 看书,借阅图书,玩各种创造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角度组装各 种各样的模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