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与血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贫血与血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您有时会因头昏心慌,夜里失眠找中医看病,医生认为是血虚引起。但化验血色素、红细胞计数都正常,并不贫血,您一定会感到奇怪,难道中医的血虚与西医的贫血不是一回事吗?
是的,贫血不完全等于血虚。西医的贫血是指血液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少于正常值。
拿成人来说,如100毫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男性低于12克,女性低于10.5克;红细胞计数男性低于400万/立方毫米,女性低于350万/立方毫米,就可以诊断为贫血。
中医的血虚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把收集到的症状加以辨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如见到面色萎黄或苍白,嘴唇淡无血色,头昏眼花,心慌失眠,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期延后或闭经,舌淡,脉细无力的病人,中医辨证便是血虚。这些症状并非只有贫血才会出现,其他疾病也可出现,所以验血不一定是贫血。
反过来,贫血病人在中医辨证也不一定就是血虚,不少病人属于气血两虚、心脾两虚、脾气虚弱、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个别贫血病人还属于血热或血瘀。但也有一部分贫血病人(如某些失血性贫血)辨证就是属于血虚。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贫血与血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益母草和乌鸡白凤丸可以一起吃吗
益母草和乌鸡白凤丸可以一起吃。
益母草的主要功效是回血化瘀,而乌鸡白凤丸的主要作用是补气血虚,是两种不同功效的药物,并且这两种药物也不存在相克的现象,一起食用有相互促进功效的作用。
什么是血虚
“血虚”是中医学中的证名,中医中没有贫血一说。“贫血”是西医中的病名,西医中也没有血虚的说法。两个概念范畴不同,有着不同的含义。
中医学中所言的血虚,主要是通过临床表现来诊断,有着不同的含义,是对头晕眼花、手足发麻、面色苍白和萎黄、妇女月经量少、心悸失眠、闭经等一系列症状的总概括,但未必有血象的异常。
西医所说的贫血,是指人体循环血液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低干正常值的病理状态。种类较多,如缺铁性负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而以缺铁性贫血较为常见。贫血一般有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眼睑淡白等“贫血貌”,还可有头晕眼花、心慌心悸等症状。
所以可以说血虚与贫血有相同之处,但也不尽相同,不能划为等号。中医的血虚证,绝对不等于西医的贫血症;但西医诊断的贫血症一般都属于中医“血虚”的范畴。也就是说,有血虚的病人不一定有贫血。
阳虚气虚如何调理 气血不足是阳虚吗
不是。
虽然气血不足的症状和阳虚的症状有一些相似,但是气血不足和阳虚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其中阳虚是因为体内阳气不足导致一系列症状,比如畏寒怕冷、四肢冰凉、身体倦怠等,调理时要多食用温热的食物。
而气血不足是因为气血生化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比如乏力气短、心慌、气少懒言等,饮食上要多以补气血的食物为主。
肾虚和肾病有什么联系
中医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同时,诸如血虚、肾虚这样的词汇,却仍让大部分人觉得摸不着头脑。血虚跟贫血有啥关系,肾虚就是肾有毛病吗?
血虚≠贫血
在门诊经常听到病人说自己“血虚”,是贫血症。实际上,中医说的“血虚”和西医的贫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贫血在西医中一般是指血色素浓度低于正常值。如在平原地区,成年男性低于120克/升;成年女性低于110克/升就可诊断为贫血。
而中医所说的“血虚”是对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面色苍白或萎黄、妇女月经量少、闭经等一系列症状的概括。在内、外、妇、儿各科的病症中都能见到“血虚”,不可简单地等同于西医的某一种病。因为中医所指的血,不仅包括血液,还有高级神经系统的许多功能活动。中医所诊断的“血虚”证,绝对不等于西医的贫血症;但西医诊断的贫血症一般都属于中医“血虚”的范畴。
肾虚≠肾病
“肾虚”是中医特有的理论,从广义来说,几乎所有的身体疾病都可以归结为“肾虚”。中医学认为,肾藏精、肾主水、肾主骨、肾主纳气、肾开窍于耳、肾司二便,一般这些功能出现问题即是肾虚。
肾虚可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两类
肾阴虚表现为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等症状,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药物。肾阳虚表现为腰膝酸痛,形寒肢冷,阳痿早泄,精神困倦,舌淡胖有齿痕,脉虚弱等症状,可以服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药物治疗。而西医的肾病则是肾脏排泄体内代谢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分的能力出现问题而导致的疾病,包括各型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以及肾结石和肾肿瘤等。因此,治疗肾脏疾病应根据病因不同辨证治疗,切不可随便“补肾”。
肾虚和肾病有什么联系
血虚≠贫血
在门诊经常听到病人说自己“血虚”,是贫血症。实际上,中医说的“血虚”和西医的贫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贫血在西医中一般是指血色素浓度低于正常值。如在平原地区,成年男性低于120克/升;成年女性低于110克/升就可诊断为贫血。
而中医所说的“血虚”是对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面色苍白或萎黄、妇女月经量少、闭经等一系列症状的概括。在内、外、妇、儿各科的病症中都能见到“血虚”,不可简单地等同于西医的某一种病。因为中医所指的血,不仅包括血液,还有高级神经系统的许多功能活动。中医所诊断的“血虚”证,绝对不等于西医的贫血症;但西医诊断的贫血症一般都属于中医“血虚”的范畴。
肾虚≠肾病
“肾虚”是中医特有的理论,从广义来说,几乎所有的身体疾病都可以归结为“肾虚”。中医学认为,肾藏精、肾主水、肾主骨、肾主纳气、肾开窍于耳、肾司二便,一般这些功能出现问题即是肾虚。
肾虚可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两类
肾阴虚表现为腰膝酸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等症状,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药物。肾阳虚表现为腰膝酸痛,形寒肢冷,阳痿早泄,精神困倦,舌淡胖有齿痕,脉虚弱等症状,可以服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药物治疗。而西医的肾病则是肾脏排泄体内代谢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分的能力出现问题而导致的疾病,包括各型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以及肾结石和肾肿瘤等。因此,治疗肾脏疾病应根据病因不同辨证治疗,切不可随便“补肾”。
阴虚阳虚会同时存在吗 阴虚和阳虚哪个更严重
阴虚和阳虚是两种不同的症状,所以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不过从治疗的难度上来看,阴虚相比阳虚来说要更严重一些,因为阴虚是人体精亏、津液亏虚严重导致,加上受其它因素影响,在滋阴补阳方面的治疗比较慢,时间比较长,所以从治疗难度上看阴虚严重一些。
血虚就是贫血吗
血虚与贫血不一样
有些民众认为,血虚就是贫血。中医师表示,传统中医所说的血虚当然涵盖西医所说的贫血,然而,没有贫血还是可能出现血虚体质,比如患者进行抽血检查,结果检验数字显示没有贫血、一切正常,但是患者仍会感到疲倦、头晕、手脚冰冷、脸色发白等血虚症状。
医师指出,往往有人望文生义,将血虚与贫血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医学概念,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民众会搞混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血虚是中医根据一些特定症状归纳出的证候概念,而贫血则是西医对一些疾病所引起的症状概念。
医师举例指出,血虚的概念主要是对病人某些特定症状予以归纳,并不强调血液成份,以及数量改变。比如患者出现脸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舌色淡、指甲苍白、手指麻木,以及女性伴有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等症状,像这种情况无论有没有血红蛋白或红血球减少,中医都可归纳患者为血虚体质。
西医说的贫血则不然,它必须要有血液成份改变才行,也就是说只有血液的血红蛋白浓度、红血球数目低于正常值,这时才能称为贫血。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血虚与贫血所表现的症状有时候极为相似,但若没有血液成份改变就不能诊断为贫血。所以血虚可以不是贫血,贫血也可以不是血虚。
再举一个例子,贫血患者常出现脸色苍白、疲倦无力、畏寒怕冷、手脚发凉、腰腿软、夜尿频多、男性阳痿、女性不孕、舌色淡白等症状,像这种情况在中医被认为是阳虚,而不是血虚。如果把血虚当贫血来治疗,以致一昧服用阿胶、熟地之类的补血药材,通常治疗后不会有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分别辨证、对证用药。
民众容易搞混血虚与贫血,因为有些地方相似,有些地方相异。中医表示,中医血虚与西医贫血具有相似处,包括临床表现相似、病因相应,而且治疗目的一致性,比如两者均会反映出人体血液亏虚、皮肤黏膜淡白无华、爪甲粗糙无光泽、心悸、头晕、身体乏力、肢端麻木、女性月经异常等症状。
医师指出,两者病因大致相应,西医红血球生成减少可以对应中医血液生化不足;西医急慢性失血情形类似于中医血液耗损过多;西医认为,红血球破坏过多可导致溶血性贫血,这是由于红血球遭到破坏以致寿命缩短,最后超过骨髓代偿能力,像这种情况可以对应中医血虚之脏腑功能衰退、耗血过多、精不化血。
此外,血虚与贫血之间,虽然诊断标准、具体治疗策略皆有所不同,但均以补血为治疗目的;罗明宇医师举例指出,中医血虚与西医贫血具有相异处,比如诊断标准不同,中医诊断血虚辨证要点包括病体虚弱,以及脸、睑、唇、舌、爪甲等部位颜色淡白,强调的是宏观的整体症状,西医诊断标准强调的是微观生化指标。
虽然两者临床表现类似,但是诊断标准却不同,因此血虚证与贫血不能等同而论;另外,虽然中医、西医均以补血为治疗总纲,但是具体治疗思路仍旧不一样,比如中医根据症状、涉及脏腑,血虚辨证后常分别予以健脾、补心血、补肝血等。
血虚的症状
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
血虚调养方法
补血的中草药物:当归、阿胶、熟地、藏红花、桑椹子等。
补血虚的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海参、鱼虾、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推荐营养膳食:当归熟地乌骨鸡、怀山牛腩煲、怀菊带鱼、玫瑰怀菊露。
血虚忌食物品:荸荠、大蒜、海藻、草豆蔻、荷叶、白酒、薄荷、菊花、槟榔、生萝卜等。
气血两虚的症状
气血两虚是分为气虚与血虚两种,气虚与血虚是两种不同的病症,所以表现出的症状不同。以下是关于气血两虚的症状介绍。
气病:气虚,言语音低、呼吸短促微弱,神疲肢倦,懒于行动,自汗,胸闷,脱肛,滑泄不止,平时易于感冒及血失统摄;气郁,忧郁不乐,不思饮食,咽喉堵塞,呼吸困难,胸部痞满,胁腹痛胀,得嗳气或放矢气较舒,脉象沉弦,或细弦紧;气逆,咳喘上气,呼多吸少,噎膈,食不能下,或觉有气自腹上冲。
血病:血虚,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脱头发,面色苍白,爪甲不华,肌肤干清枯裂,形体消瘦,大便难解,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舌质淡白,脉象细小或芤;血热,目赤,鼻衄,潮热,失眠,发疹,发斑,妇女月经先期及量多崩漏,脉细滑数,舌质红或舌尖生刺;血滞,身痛拘挛,胸胁腰腹刺痛,瘀块内阻,积聚有形,妇女月经 少而紫黯;失血,吐血、呕血,齿衄,便血,尿血,妇人月经过多或淋沥不断;气血两虚,面色不华,头晕心悸,气短,形寒。
气血两虚是指的患者有气虚与血虚两种病症,所以在进补时,必须要做到气血同补,才能达到滋补的效果。
怎么判断是否血虚
血虚,是一种机体内部阴血亏损的病症,一般会有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便不利等症状表现。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虚的人常常会伴随着气虚,容易出现疲倦乏力、气短自汗。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气血虚呢?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判断。 方法一: 翻看眼睑即对着镜子,用手指轻轻拨开自己的下眼皮,可以看到眼睑里面有很多毛细血管。 标准:如果眼睑颜色淡白,没有血色,你就要注意调养自己身体了。而身体状态良好的人,其眼睑颜色是偏于粉红健康的。这个方法也可以跟身边的朋友共享,通过几个人的对比更容易看出自己是否存在血虚。 方法二: 按压指甲盖专家表示,手指甲盖是了解身体是否气血虚的一个途径。只需要将指甲盖按紧,然后松开。 标准:健康的人,指甲盖由苍白转为粉红的速度很快。血虚的人,这个过程就会相对缓慢。相对来说,健康人的手指血液充盈,指甲粉红健康。 以上两种检测是否气血虚的方法仅供参考。另外需注意的是,贫血不等于血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贫血是西医上的概念,通过血红蛋白浓度来判断,血虚是中医概念,指体内血液量不足或血液对身体各处的濡养功能减退。
贫血和血虚一样吗
贫血和血虚的区别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这是西医的概念。常见症状:头昏,耳鸣,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呼吸困难,消化不良等。
血虚,是指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这是一个中医概念。常见症状有: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指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后期或经闭等。
总的来说,血虚和贫血的概念完全不一样,血虚不一定就会贫血。如果想判断自己是贫血还是血虚,可以前往医院做血常规检查。
血虚就是贫血吗
有些民众认为,血虚就是贫血。中医师表示,传统中医所说的血虚当然涵盖西医所说的贫血,然而,没有贫血还是可能出现血虚体质,比如患者进行抽血检查,结果检验数字显示没有贫血、一切正常,但是患者仍会感到疲倦、头晕、手脚冰冷、脸色发白等血虚症状。
医师指出,往往有人望文生义,将血虚与贫血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医学概念,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民众会搞混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血虚是中医根据一些特定症状归纳出的证候概念,而贫血则是西医对一些疾病所引起的症状概念。
医师举例指出,血虚的概念主要是对病人某些特定症状予以归纳,并不强调血液成份,以及数量改变。比如患者出现脸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舌色淡、指甲苍白、手指麻木,以及女性伴有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等症状,像这种情况无论有没有血红蛋白或红血球减少,中医都可归纳患者为血虚体质。
西医说的贫血则不然,它必须要有血液成份改变才行,也就是说只有血液的血红蛋白浓度、红血球数目低于正常值,这时才能称为贫血。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血虚与贫血所表现的症状有时候极为相似,但若没有血液成份改变就不能诊断为贫血。所以血虚可以不是贫血,贫血也可以不是血虚。
再举一个例子,贫血患者常出现脸色苍白、疲倦无力、畏寒怕冷、手脚发凉、腰腿软、夜尿频多、男性阳痿、女性不孕、舌色淡白等症状,像这种情况在中医被认为是阳虚,而不是血虚。如果把血虚当贫血来治疗,以致一昧服用阿胶、熟地之类的补血药材,通常治疗后不会有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分别辨证、对证用药。
民众容易搞混血虚与贫血,因为有些地方相似,有些地方相异。中医表示,中医血虚与西医贫血具有相似处,包括临床表现相似、病因相应,而且治疗目的一致性,比如两者均会反映出人体血液亏虚、皮肤黏膜淡白无华、爪甲粗糙无光泽、心悸、头晕、身体乏力、肢端麻木、女性月经异常等症状。
医师指出,两者病因大致相应,西医红血球生成减少可以对应中医血液生化不足;西医急慢性失血情形类似于中医血液耗损过多;西医认为,红血球破坏过多可导致溶血性贫血,这是由于红血球遭到破坏以致寿命缩短,最后超过骨髓代偿能力,像这种情况可以对应中医血虚之脏腑功能衰退、耗血过多、精不化血。
此外,血虚与贫血之间,虽然诊断标准、具体治疗策略皆有所不同,但均以补血为治疗目的;罗明宇医师举例指出,中医血虚与西医贫血具有相异处,比如诊断标准不同,中医诊断血虚辨证要点包括病体虚弱,以及脸、睑、唇、舌、爪甲等部位颜色淡白,强调的是宏观的整体症状,西医诊断标准强调的是微观生化指标。
虽然两者临床表现类似,但是诊断标准却不同,因此血虚证与贫血不能等同而论;另外,虽然中医、西医均以补血为治疗总纲,但是具体治疗思路仍旧不一样,比如中医根据症状、涉及脏腑,血虚辨证后常分别予以健脾、补心血、补肝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