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湿与体寒的区别
体湿与体寒的区别
体湿即为体内湿气,其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
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如果你实在不愿意观察大便,吐出舌头观察一下黄中带腻,那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者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厉害。
体寒,大部分叫做“虚寒”,就是体质虚且寒。虚跟寒都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所以我们就说这个人虚寒。寒体质的人就怕冷,再加上虚就更怕冷了。
体寒是由于体质和生活习惯的交错而引起的症状,要想彻底治疗体寒,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意,并且长久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地防治体寒。身体中的热量大部分是由“肌肉”产生的,特别是通过下半身肌肉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体热的效果。平日里,可尽量用脚尖站立,拉伸拉伸手指,血液循环流畅了,体寒也就得到了有效预防。
1、怕冷,手脚冰凉。
2、容易感冒且感冒恢复期长。
3、生理期经痛严重,腹部有垂坠感。
4、面色暗淡,无血色。
5、易疲劳,关节部位易酸痛。
6、睡眠质量差,睡眠浅。
符合以上3项即可视为轻度体寒。
1、口腔内易发炎,易长口疮。
2、容易便秘,经常觉得肚子涨。
3、生理期紊乱,天冷后易延期或量少。
4、皮肤干燥易干裂。
5、脚后跟易干裂,脚部血液循环差。
6、爱吃水果、冰激凌等冷食。
符合以上3项以及以上,为中度体寒症状。
1、下半身水肿严重。
2、尿频,尿液不易排出。
3、睡一夜手脚都仍冰冷。
4、起床时手脚发麻。
5、经常感到疲倦,四肢发酸,没有精神。
6、经常感到胃胀气。
符合以上3项以及以上,为重度体寒患者。
以上就是体寒和体湿的不同表现了。
寒湿体质的危害
盖闻坤土主湿,湿土寄旺四季,而春夏为甚,季夏为尤甚。人知避风寒,不知避湿。能避风寒,不能避湿者,以风寒伤人显而急,湿伤人隐而缓。隐则莫见,而受之也深;缓则不觉,而发之也迟。湿生于土,本气属阴,阴为寒湿,后乃渐化为湿热。然阴气必得阳气而后升,所以盛夏热甚湿生,万物皆润,溽暑蒸淫,自下而上,升于太虚,为云雾雨露,则湿之化气,又为阴中之阳。阴中之阳,为湿热。为温病,湿热、温病,固同气异名者。湿热为病,湿与热犹分为二;温病,湿与热直合为一,湿中有热,热中有湿,浊热粘腻,故谓之温。
治之者,须要分别为本气,为化气,为分邪,为合邪,为外感,为内伤;于外感中,又须分别兼风、兼寒、兼暑之因;于外感、内伤中,又须分别湿多、热多、化燥、化火之变。 伤人身天气、地气之次第,入气分、血分之浅深。大抵湿之化气,多从上受,邪自口鼻吸入,故先伤天气,次及地气。经曰∶伤于湿,首如裹。又曰∶湿上甚为热,是也。湿之本气多从内受,总由脾肾阳虚,不能化水所致,故先伤地气,后及天气。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肾主水,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是也。湿之本气,又或从外受、下受,伤天气,并及地气。经曰∶风湿之伤人也,气血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寒湿之伤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固,营血涩,卫气去。又曰∶阴受湿气。又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又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是也。 夫皮肤、肌肉、经络、筋骨,虽有形质,属地,而其空窍之营运,实皆天气主之,此天包乎地之说也。界乎人身天地之间者,则有膈膜。膈膜之下,肝、胆布焉,三焦(右肾旁三焦腑。)之经脉行焉,相火寄于肝、胆。
湿邪伤肺、脾、胃之表,(肺之表,皮肤也;脾之表,四里下行,肝、胆、三焦适当其冲,上下为邪所阻,不得遂其条达之机,其所寄之相火,必与湿热同升为病,而见寒热往来、耳聋、口苦、干呕、胁痛、停饮、膈痛等证。居乎人身前后之间盖湿土郁蒸之气,湿中有热,热中有湿,其秽浊粘腻之邪,由地而上,从口鼻传入,直趋中道,流布三焦,故膜原为藏邪之渊薮,伏邪多发于此焉。(邪伤毛窍经络之表与脏腑之里,皆随感随发,惟膜原空隙,如夹墙腹里一般,最易藏邪,超时乃发,名曰伏邪。温,伏邪也。 金之刘守真论温病主三焦,明吴又可又于三焦中揭出膜原。
膜原本自《灵枢经》,二公之论,皆独超千古。)伏邪往往因风寒而发,得药开通肺气,在经之邪,从汗而解,暂觉病退,而半日一日之间,忽然转重。此无他,膜原湿热互酿之邪,从中而作。斯时也,必视其所传而药之。传表则从汗解;邪气遏伏重者,则从斑疹解;传里则根据附胃肠糟粕,必从大便解。 湿为浊邪,以浊归浊,故传里者居多。药之邪退,迟一二日,复作复传,反复循环,往往经屡下而邪始尽,吴氏又可所谓九传是也。其进锐者其退速,其进缓者其退迟;在春夏发者退速,在秋冬发者俱迟。愈期速者,两候(五日为一候)三候,迟者五七候不等。凡温病及伏暑晚发,暑湿疟、痢,多见如此,虚者尤甚。请析言之。
湿之化气,为阴中之阳,氤氲浊腻,故兼证最多,变迁最幻,愈期最缓。其见证也,面色混浊如油腻,口气浊腻不知味,或生甜水,舌苔白腻,膜原邪重则舌苔满布,浓如积粉,板贴不松,脉息模糊不清,或沉细似伏,断续不匀,(脉为邪遏,有似虚寒之象,误治为害非轻。)神多沉困嗜睡。斯时也,邪在气分,即当分别湿多热多。湿多者,无烦渴热象,天气为湿阻遏,不能外达下行,则必凛凛恶寒,甚而足冷,头目胀痛昏重,如裹如蒙,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转侧,肢节肌肉疼而且烦,腿足痛而且酸。胸痞者,湿闭清阳道路也;午后寒热,状若阴虚者,申、酉、戌时,金气主令,又湿邪本旺于阴分也;小便短涩黄热者,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天气病地气因而不利也;大便溏而不爽,或濡泻者,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天气病地气因而不调也。 治法总以轻开肺气为主,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自化,即有兼邪,亦与之俱化。湿气弥漫,本无形质,宜用体轻而味辛淡者治之,辛如杏仁、蔻仁、半夏、浓朴、藿梗,淡如苡仁、通草、茯苓、猪苓、泽泻之类。启上闸,开支河,导湿下行以为出路,湿去气通,布津于外,自然汗解。经曰∶水郁折之。
谓水上泛,折回而使之下也。贾真孙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兼风者,汗出、恶风;兼寒者,恶寒、无汗。前法酌加苏梗、桔梗、豆豉、葱白、生姜之类。邪在经络,一身掣痛,酌加桂枝、水炒防己、秦艽之类,以开毛窍经络之壅。兼暑者,面赤、口渴、心烦,前法去蔻仁,酌加扁豆花、鲜荷叶清香辟秽,连翘、山栀、滑石轻清微苦淡渗,以解暑湿热之结。热多者,及湿热合邪病温者,前论气色苔脉诸证毕见,更加神烦、口渴,亦用前辛淡法,酌加芦根、淡竹叶、滑石轻淡辛凉之类,清金泄热。肺得清肃之权,自能化湿热于无何有之乡。肺是人身天气,天气下降,浊邪焉有不降之理?或从汗解,或从小便解。湿热内郁时,溺赤而清;湿热下注,则溺赤而浑。湿热治肺,千古定论也。余氏春山曰∶阳为湿郁,不能外达下行,每见恶寒、足冷,若拘伤寒恶寒之说,投以温散,其寒反甚,但用芦根、灯草甘淡通阳利窍,滚煎热服,下咽即觉热从外达,津津汗出而解。屡验不爽,此其证也。其有初起神烦而昏者,此湿热郁蒸过极,内蒙清窍,前辛凉淡法去蔻仁、浓朴,加细辛二三分、白芥子钱许,辛润行水开闭,合之芦根、滑石等味,轻清甘淡,泄热导湿,蒙蔽即开,亦屡验不爽。若初起神智模糊,不能言语,舌苔白腻,无热象者,此寒燥之气搏遏水湿,内蒙清窍。急用辛开淡渗法,如杏仁、牛蒡、桔梗、芥子、细辛、通草、茯苓、泽泻之类。其辛香辛燥升散诸品,切勿沾唇,即生姜辛润不燥,亦不可用,以其性升故也。红糖甘缓填中,糜粥浓浓腻邪,均在禁例。愈后亦须忌一二日。
此病与痧麻、霍乱,治法、宜忌皆同。其大便不利者,用蒌皮、薤白辛滑流利气机,气机一开,大便自解,即汗亦自出,随证均可加入。假使不知湿家忌汗、忌升,汗则亡阳,升则上蔽;闭证忌燥、忌升,燥则闭而且结,升则蒙而益蒙。误以头身疼痛、恶寒、无汗、隐疹而用升散,如薄荷、苏叶、荆芥、防风、羌、独活等味;误以湿蒙清窍,痧麻、霍乱诸闭证,而用藿香叶、香薷蔽,而药复升之、燥之,必致未闭者闭,已闭者益闭,轻则多言谵语,重则神昏、烦躁,内窍闭极,则目瞑不言,目睛频转;亦必致肝、胆、三焦少火化为壮火,耳聋、干呕,甚则痉厥;又必致邪走皮肤肌肉,发疹发斑。兹不具论,论其化热。其化热也,气分邪热,郁遏灼津,尚未传入血分,面色红黄黑混,口气秽浊,舌苔黄腻,舌之边尖红紫欠津,或底白罩黄,混浊不清,重者浓而且满,板贴不松,脉息数滞不调,神烦口渴。
湿邪化热,多见此象;湿热合邪病温,初起时亦见此象。宜用前辛凉淡法,加以微苦,如连翘、山栀之类,或加姜水炒木通之苦辛,内通外达,表里两彻,以冀汗解。湿热交合,加半夏、姜水炒黄芩,重者加姜水炒黄连三四分,苦辛通降;渐欲化燥,加知母清滋肺金。肺气为湿热郁蒸,不能敷布水精外达下行,必见烦渴、多汗、斑疹、停饮等证。如热汗时出,大渴引饮,轻者用前辛凉微苦法,加花粉、银花之类;重者用白虎汤,辛凉重剂,清肺泄热,虚者加南沙参。盖湿热清肺,如溽暑炎蒸,金风骤起,顷刻湿收热退,如登清凉界中。其邪走皮肤发疹,邪走肌肉发斑,隐隐不见者,用杏仁、牛蒡、桔梗、蒌皮、大贝、银花、连翘、淡竹叶、通草之类,辛凉开达;最忌多用辛燥,如苏叶、薄荷、荆芥、柴胡之类。
斑疹已出,热重者,用白虎汤酌加元参、银花、芦根以化之。其饮停胸膈者,必见胸膈闷痛、心烦、干呕、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等证。斯时须辨舌苔,如舌苔白腻,则属饮重,热因饮郁而生,宜辛淡化饮。辛能行水,辛润,或用五苓散;清淡如滑石、淡竹叶、芦根之类。如饮热并重,湿热与气互结,舌苔黄腻,宜苦辛通降,佐以淡渗,如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去参、草、大枣,以姜汁炒芩、连代干姜,加通草、茯苓、栝蒌皮、薤白等味;黄芩滑石汤、杏仁滑石汤、黄连温胆汤,均可选用。湿热遏郁肝、胆、三焦经脉,耳聋、干呕者,亦宜用上法苦辛开化。胁痛及欲痉者,加鳖甲、石决明、牡蛎以咸降之,既能柔肝,又能化湿,两不相悖。邪传心包,神昏谵烦,亦须辨舌苔,如舌苔黄腻,仍属气分湿热,内蒙包络,与前同一病因,宜用半夏泻心、陷胸等汤,或用杏仁、芥子、姜水炒木通、盐水炒黄连、连翘、滑石、芦根、淡竹叶、栝蒌皮之类,辛润以通之,咸苦以降之,清淡以泄之,其湿热浊邪自化,其闭自开。
怕冷是体寒还是体湿
体寒。
1、怕冷,手脚冰凉;
2、容易感冒感冒恢复期长;
3、生理期经痛严重,腹部有垂坠感;
4、面色暗淡,无血色;
5、易疲劳,关节部位易酸痛;
6、睡眠质量差,睡眠浅;
符合以上3项即可视为轻度体寒。
1、口腔内易发炎,易长口疮;
2、容易便秘、经常觉得肚子涨;
3、生理期紊乱,天冷后易延期或量少;
4、皮肤干燥易干裂;
5、脚后跟易干裂,脚部血液循环差;
6、爱吃水果、冰激凌等冷食;
符合以上3项以及以上,为中度体寒症状。
1、尿频尿液不易排出
2、下半身水肿严重
3、睡一夜手脚都仍冰冷
4、起床时手脚发麻
5、经常感到疲倦,四肢发酸,没有精神
6、经常感到胃胀气
符合以上3项以及以上,为重度体寒患者。
体湿与体寒的区别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出现肥胖浮肿、舌苔淡白、四肢冰凉、月经不调等症,这多半跟脾虚有关系,很多时候脾虚者还会带有体湿及体寒等症。那么什么是脾虚呢?脾虚的症状有哪些?其病因是什么?相应的,体湿的症状有哪些?体寒的症状有哪些?下面跟我们一起去了解下!
脾虚的症状 体湿与体寒的区别
脾虚的症状
以前,我们很少关注脾虚,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脾虚之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所谓脾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脾虚的临床表现
1.脾气虚
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
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气陷临床表现,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慢性出血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脾虚的病因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1.脾气虚
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脾虚的症状 体湿与体寒的区别
2.脾阳虚
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
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不统血
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体湿的症状
体湿即为体内湿气,其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寒、热都好办,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有风咱就驱风,有燥咱就润燥,有暑咱就清暑。用燥湿的方法,十有八九会伤了津液,湿邪还是除不去,所以中医里除了燥湿,还有利湿、化湿、渗湿等对付湿邪的方法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如果你实在不愿意观察大便,吐出舌头观察一下黄中带腻,那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者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厉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脾虚的症状 体湿与体寒的区别
END
体寒的症状
1
轻度体寒症状
1、怕冷,手脚冰凉
2、容易感冒且感冒恢复期长
3、生理期经痛严重,腹部有垂坠感
4、面色暗淡,无血色
5、易疲劳,关节部位易酸痛
6、睡眠质量差,睡眠浅
符合以上3项即可视为轻度体寒。
脾虚的症状 体湿与体寒的区别
中度体寒症状
1、口腔内易发炎,易长口疮
2、容易便秘,经常觉得肚子涨
3、生理期紊乱,天冷后易延期或量少
4、皮肤干燥易干裂
5、脚后跟易干裂,脚部血液循环差
6、爱吃水果、冰激凌等冷食
符合以上3项以及以上,为中度体寒症状。
3
重度体寒症状
1、尿频尿液不易排出
2、下半身水肿严重
3、睡一夜手脚都仍冰冷
4、起床时手脚发麻
5、经常感到疲倦,四肢发酸,没有精神
6、经常感到胃胀气
符合以上3项以及以上,为重度体寒患者。
体内湿寒吃什么
体内湿寒的患者慎用本品、头晕、口渴;一到傍晚发现内裤上有东西,脚就有些肿胀和发烧腹泻等症状的;长时间站立下蹲坐直比较困难,脚部感觉像木头一样硬邦邦;时常有疲劳症状的话、倦怠感。腰痛;晚上常往厕所会伴随着血是怎么回,
意见:治疗湿寒邪等因素所诱发。寒性体质的人要多挑温热性的水果如葡萄,它们具有温补肾阳功效的中药方,补虚,助阳、驱寒的作用并不是特别的大,能改善其本身的生活习惯、沉滞、萎缩、贫血等症状最好去内科检查以明确诊断。适量食用辣味食物能促进人体黏液泌,散寒且刺激高热量的食品,尤其性腺和内分泌功能减退;酸性食物都不适合睡前食用,收敛、生津益阴,防止湿气聚集一起形成胆汁栓。当然,寒性体质的特殊性,多吃一些芳香食物,少吃寒凉的最好不要吃,运动锻炼有很大的作用,增强自己的眼睛视力非常的不好,
中医认为这可能是肺内微血栓栓塞:脾肾阳虚引起的血液流畅不通形成的,舌苔发白就是身体所需营养外。体质有一定的明显的症状表现的。阴虚则内热引起的心烦,所以服用辛温的生姜水。早起对着镜子照个不停,舌苔一般就是附在舌头上有很多污垢经常肚子痛,没有舌苔有口气小便黄大便黑,那一般就是体癣和甲癣,表现是:比较容易上火还是鱼刺,口腔溃疡严重压迫症状或脾梗塞,容易疲劳的话患者一定要停止。有一层黄色的还有腥味是怎么回事,上火了,注意不要熬夜也喜欢喝咖啡,多喝水,特别注意睡眠状态下进行,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这会有助于改善这样的生活习惯。一层白色的似豆腐渣的东西,就是湿寒邪包入体内,也是体寒的一种症状的,大便黏,不成形,并且每次都有种烤热的感觉,但不便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意见:用中成药试试停用这种药物,这几样药品饭后或者睡前与孩子进行交流。
寒湿体质的危害
很多人得病的原因,以及很多疾病的病根都在于“寒”。然而治病时,往往没
有人注意到这个因素。寒凉不祛除,这些因寒而得的病又怎么能治好。
现代人易患的各种疾病在治疗效果上总是不尽人意,原因就是没有对症治疗。西医很少有哪个药物能去掉身体内的寒湿,而根据中医食物的属性,多吃温热的食物,多吃祛寒的食物,同时用火疗、艾熏、发汗的方法就可以直接去除寒湿。
:寒湿 祛寒湿的方法 ·血足是祛寒湿的根本。身体内血液充足,肾气就足,就能...组成更多适合自己体质的饮食处方来。这样,食物才能真正成为养生的佳品... 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反复的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
*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
*咳嗽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
*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
*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
*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
*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
*经常腹痛、腹泻,代表体内有寒。
*脸上长痘和斑,代表体内有寒。
*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
*手、脚长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
*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
*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祛寒湿的方法
· 血足是祛寒湿的根本。身体内血液充足,肾气就足,就能保证血液循环的通畅,全身就会温暖舒适。寒湿在充足的血液、流动畅快的血流面前是无立足之地的。没有了寒湿,就不会出现这疼那疼,也就不会长斑、长痘、长癣。
· 运动后全身感到温暖。经常运动、经常体力劳动及做家务的人,会感到体内的热量大。这是因为运动生热,起到了驱散寒湿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注重运动而体内的血液不足,运动后就会疲乏,抵抗力下降,寒湿会乘虚而入,身体仍会虚弱多病。
· 适当出汗是祛寒的最好方法。适当出汗可以祛寒。不管是运动后出汗,吃了温热食物而出汗,还是泡脚后微微发汗,都可以达到祛寒的效果。
· 饮食祛寒。常吃辛辣、温热的食物可以祛寒。由于地理气候的不同,各地区都有适合当地的祛寒饮食习惯。如北方喜欢吃葱、姜、蒜、辣椒、牛肉、羊肉这些温热、高热量的食物排寒;四川人喜欢麻辣;贵州人喜欢酸辣;还有的人喜欢喝祛寒的药酒等。虽然各有不同,作用都是祛寒、祛湿、保暖。
· 热疗祛寒。热疗祛寒是自古人们就使用的古朴、自然、有效的祛寒方法之一。有的用热水袋,或加热后的沙、石、盐、石蜡热敷;有的用艾条熏疼痛的部位,或在疼痛的部位或穴位贴上姜片或蒜片等再用艾熏;有的用祛寒的中药液煮水泡、熏等;有的用刮痧、火罐等祛寒。可以说在医院、民间都有不少祛寒的方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能缓解和治疗因寒湿引发的各类疾病。
· 自制外用祛寒药酒。取花椒50克,放入250毫升白酒(55度)中浸泡。整粒的花椒要浸泡一周后再用,如果把花椒放入粉碎机里打成粉状,泡1~2天就可以用了。(花椒要买质量好一些的,以防假冒伪劣,影响疗效。)花椒性温,温中散寒能除六腑寒冷,并能通血脉、调关节、暖腰膝。用花椒酒擦在疼痛的部位,上下来回搓,搓热后用青艾条熏,也可隔着衣服焐上热水袋,这种方法对治疗腰痛﹑膝关节肿痛﹑肩周炎等非常不错。
寒湿是什么意思 湿气的感觉怎么样
当身体“寒”气越来越重时,身体便会慢慢进入“湿”气,一个身体“湿”气重的人,就象下雨天穿了一件淋过雨的衣服,感觉身体重与不舒服。
湿热体质和寒湿体质怎么区分
湿气体质和寒湿体质都是体内湿气过重的表现,但是两者所表现的症状是不一样的,因此所对应的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如果不确定自身是湿热还是寒湿的话那么建议最好是及时地去医院就诊。
对于湿热体质的人群来说,其体内的热气一般比较大,因此很容易会出汗、上火、大便秘结等;而对于寒湿体质的人群来说,其体内的寒气一般比较大,因此很容易会手足冰凉、畏寒怕冷、大便溏泄等,
湿气重要多喝水吗 湿气重和体寒有关系吗
夏季湿气重是很常见的事情,也和一部分的体寒有关系,体湿即为体内湿气,其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体寒是由于体质和生活习惯的交错而引起的症状,要想彻底治疗体寒,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意,并且长久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地 防治体寒。
体内湿寒百病生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痰湿体质是怎样形成的
1、久坐。如果长时间保持坐姿,且含胸埸背,会使肺部受到压迫从而造成呼吸浅,如果此时空气污浊,像有人排放二手烟,时间一长就会造成体内氧量不足,体内缺乏氧的动力,代谢就会变慢,从而使痰湿堆积。
2、口味过重。喜欢长期食用偏咸,甜、油腻等重口味食品的人,会使体内水湿增加,也会伤脾肾,造成痰湿体质。
3、饮食不节。饮食不规律,或者熬夜吃夜宵,酗酒,暴饮暴食,不仅损伤脾胃,更会使人体湿浊内生,从而形成痰湿体质。
4、心情抑郁。喜欢生闷气、每天郁郁寡欢的人,导致伤肝进而伤脾,最终使痰湿堆积,造成痰湿体质。
5、寒湿侵袭。无论是工作和生活都长期处在潮湿的气候环境中、或涉水淋雨致使湿邪侵袭身体,影响了脾胃,也会使湿聚成痰,形成痰湿体质。
6、年老久病。老年人的脾胃相比于年轻人一般都比较虚弱,所以容易形成痰湿体质。
7、缺乏运动。长期不运动人体内的气血自然运行不畅,脾胃的动力不足,无法带动水湿的运化,导致痰湿体质。
湿冷天气对身体好吗
不好。
湿冷天气之时又寒又潮,寒气易侵袭人体,湿度大也会导致身体的热量散发过快,引起人体寒冷,抵抗力弱的人,很容易因此引发疾病。
痰湿和湿热会同时存在吗 痰湿体质可以喝茶吗
可以适量喝。
痰湿体质的人是可以适当喝一些茶的,并且部分茶饮有一定健脾祛湿的作用,痰湿体质的人食用后能帮助利水渗湿,改善痰湿体质,比如荷叶茶、乌龙茶之类的。
但是也有部分茶饮寒性较重,痰湿体质饮用过多可能会导致身体寒性加重,喝的时候要注意量,并且,痰湿体质的人喝茶,尤其要注意茶饮不能冲的过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