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腹泻的发病机制
宝宝腹泻的发病机制
(1)感染性腹泻
大多数的病原微生物通过食用受污染的水,食物或传播通过被污染的手和进入消化道。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微生物的攻击可以引起腹泻和产生的毒力。对肠入侵后,如轮状病毒使小肠绒毛细胞损伤,小肠黏膜的再生水,电解质能力引起腹泻;同时,继发性双糖酶分泌减少,使碳水化合物消化管腔内是不完整的,并打破了由肠道内的细菌,使肠液中高渗透压,导致水和电解质的丢失,进一步加重腹泻。肠炎腹泻引起的细菌感染,包括肠道毒力和侵袭性肠炎。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不产生肠毒素,攻击性,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2)非感染性腹泻
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的,优先采用人工喂养的儿童。当变化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食物摄入量超过承受能力消化道,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在小肠上部的积累,降低了当地的酸度,移动和肠内细菌的繁殖的下半部分,导致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电解质紊乱的原因腹泻和水。
其他机制,如牛奶过敏,胰腺功能的障碍,胰液缺乏可引起慢性腹泻。
婴儿腹泻能吃母乳吗
腹泻在婴儿中是常见的病症,以夏天、秋天最多。那么,婴儿腹泻能吃母乳吗?
腹泻发病原因除了婴儿肠胃道受病毒感染外,主要是爸爸妈妈喂养或护理不当,天气太热,或突然受凉引起的。如果爸爸妈妈没有按时给宝宝添加辅食时,一旦给宝宝吃的食物变化较多,宝宝的肠道不能适应,引起消化不良而出现腹泻。
宝宝腹泻了,家长除了要注意宝宝衣着、用药物治疗外,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母乳喂养的婴儿,一般情况下不用停止喂奶,只需要适当的减少喂奶量,即缩短喂奶时间,并延长喂奶间隔时间。比正常喂奶时间少3-4分钟分钟,妈妈要将剩余奶水挤掉,因为后面的奶水脂肪含量高。宝宝腹泻时应停止添加新的辅食,以前吃过的辅食也要少吃,随着病情的好转,可以逐渐恢复喂奶量和已经吃过的辅助。
母乳的营养成分与妈妈的饮食很大相关,当宝宝腹泻时,妈妈要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以避免增加乳汁中脂肪的含量。每次喂奶前,妈妈最好盒一大杯温开水,起到稀释母乳的作用,有利于减轻宝宝腹泻症状。有些妈妈因为宝宝腹泻,就停掉母乳喂养,换喝米汤,这是不恰当的。只吃米汤是不能满足宝宝对蛋白质的需求的。
以上处理是针对宝宝腹泻不严重,只需要调整饮食即可使腹泻好转的情况。如果宝宝腹泻次数比较多,大便性质改变,或出现严重脱水现象时,要立即送宝宝去医院诊治。根据医生的安排,合理掌握喂母乳的量,有时也需要暂禁食而停喂母乳。
麻疹 - 发病机制
当易感者吸人麻疹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或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人血液。此后病毒在远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活跃,大约在感染后第5~7天大量进入血液此即为临床前驱期。在此时期患儿全身组织如: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内,均可找到病毒,并出现在鼻咽分泌物尿及血液等分泌物和体液中。此时传染性最强。
皮疹出现后,病毒复制即减少,到感染后第16天,仅尿内病毒尚能持续数日。出疹后第2天,血清内抗体几乎100%阳性临床症状也开始明显改善。由于此时全身及局部免疫反应尚受抑制中,故部分病人常继发鼻窦炎、中耳炎和支气管肺炎。
10%的患儿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明显增多50%。在病情高峰时有脑电图改变,但仅0.1%有脑炎的症状和体征,其出现常在急性起病数天后。此时血清中抗体已增高且已找不到病毒,因此考虑为自身免疫性脑炎。[3]
水肿发病机制
生理情况下,人体的组织间液处于不断的交换与更新之中,组织间液量却相对恒定的。组织间液量恒定的维持,有赖于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和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如果这两种平衡被破坏,就有可能导致组织间隙或体腔中过多体液积聚。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组织间液增多
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因素有:
1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压增高,引起静脉压增高的因素有:
① 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使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体循环静脉压增高,是心性水肿的重要原因;左心功能不全使肺静脉回流受阻而压力增高是引起肺水肿的重要原因。
② 血栓形成或栓塞、肿瘤压迫可使局部静脉压增高,形成局部水肿。
③ 血容量增加也可引起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将导致有效流体静压增高,平均实际滤过压增大,使组织间液生成增多。
2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是由于血浆蛋白减少所致。其中白蛋白是决定血浆胶渗透压高低的最重要的因素。引起白蛋白减少的原因:
① 合成减少 见于营养不良致合成原料缺乏或严重肝功能障碍致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低下。
② 丢失过多 见于肾病综合征,由于肾小球基底膜严重破坏,使大量白蛋白从尿中丢失。
③ 分解增加 恶性肿瘤、慢性感染等使白蛋白分解代谢增强。
④ 血液稀释见于体内钠、水潴留或输入过多的非胶体溶液使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渗透压降低使有效胶渗透压降低,平均实际滤过压增大而致组织间液生成增多。
3 .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常见于炎症、缺氧、酸中毒等。由于血浆蛋白浓度远远高于组织间液蛋白浓度,因而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使血浆蛋白渗入组织间隙,造成血浆胶渗透压降低和组织间液胶渗透压增高,有效胶渗透压降低,平均实际滤过压增大。此类水肿液中蛋白含量较高,可达 30g /L - 60g /L ,称为渗出液。
上述三种因素导致组织间液增多,此时,淋巴回流量可出现代偿性增加,若组织间液的增多超过淋巴回流的代偿能力,即可使组织间隙中出现过多体液积聚,导致水肿。
4 .淋巴回流受阻
见于丝虫病、肿瘤等。丝虫病时,大量成虫阻塞淋巴管;某些恶性肿瘤可侵入并堵塞淋巴管,肿瘤也可压迫淋巴管;乳腺癌根治术时,大量淋巴管被摘除,这些病理情况都可导致淋巴回流受阻。淋巴回流是对抗水肿的重要因素,因为淋巴回流的潜力大,当组织间液生成增多达临界值,出现明显的凹陷性水肿以前,淋巴回流可增加 10-50 倍。另外,淋巴回流也是组织间隙蛋白回流入血的唯一途径,该途径可降低组织间液胶渗压。当组织间液增多致压力增高时,部分液体可经毛细血管回流,而蛋白质仍存留在组织间隙,所以,水肿液中蛋白含量较高(见图 6-2 ),可达 40g /L -50g /L 。与炎性渗出液相比,这类水肿液无菌、细胞数量少,蛋白质多为小分子蛋白质,无纤维蛋白原等高分子量蛋白 。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钠、水潴留
正常情况下,钠、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使细胞外液容量保持恒定。肾脏是排钠、水的主要器官,并且可调节,因而在细胞外液容量的维持上起着重要作用。
各种病因使肾脏排钠、水减少,导致钠、水的摄入总量大于排出量,则体内出现钠、水潴留。肾脏排钠、水减少有三种可能的类型:① GFR 减少而肾小管的重吸收未相应减少;② GFR 不变,肾小管重吸收增加;③ GFR 减少的同时伴有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1 . GFR 降低
( 1 )肾脏本身的疾患:某些肾脏疾患使肾脏排钠、水能力低下,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毛细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炎性渗出物及增生的细胞(包括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压迫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狭窄甚至闭塞,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囊腔内纤维蛋白及细胞堆积,大量新月体形成,阻塞肾小球囊腔;二者均使 GFR 减少。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时,大量肾单位被破坏,有滤过功能的肾单位显著减少使滤过面积减少,也使 GFR 降低。
( 2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和营养不良症等。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使肾血流量减少,同时由于动脉血压相应降低通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交感 - 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致使肾血管收缩,进一步减少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减少对入球小动脉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引起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使肾血管进一步收缩,导致 GFR 降低。
2 .肾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增多
生理情况下,经肾小球滤出的钠、水中,有 99%-99.5% 被肾小管重吸收。因而多数情况下,肾小管重吸收增多在钠、水潴留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引起钠、水重吸收增多的因素有:
(1) 滤过分数增高:
滤过分数( filtration fraction,FF )是指 GFR 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约为 20% ( 120/600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肾血浆流量和 GFR 均减少,一般肾血浆流量减少 50% 左右,而 GFR 的减少却不如前者显著。这是因为此时出球小动脉比入球小动脉收缩更甚,假定由 120ml/min 减少至 90ml/min, 则 FF 由 20% 增高至 30% ( 90/300 )。 FF 增高即经肾小球滤出的非胶体体液增多。这样,近曲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流体静压降低而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因而促使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2) 心房利钠肽减少:
心房利钠肽( a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 ANP )是由 21~35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类激素,它能抑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抑制醛固酮和 ADH 的释放,因而具有促进钠、水排出的功用。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心房的牵张感受器兴奋性降低, ANP 分泌减少,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同时,对醛固酮和 ADH 释放的抑制减弱,加重钠、水潴留。
(3) 肾血流重分布:
生理情况下, 90% 的肾血流进入皮质肾单位( cortical nephron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交感 - 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和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导致肾血管收缩。由于皮质肾单位的入球小动脉对儿茶酚胺比较敏感,因而皮质肾单位血流量显著减少,血液流经近髓肾单位增加,这种变化称为肾血流重分布。由于近髓肾单位的髓袢细而长,深入髓质高渗区,并且有直小血管伴行,故其肾小管对钠、水重吸收的能力较强。近髓肾单位血流量增加的结果,使髓袢对钠、水重吸收增多。
(4) 醛固酮和ADH增多:
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 )激活时,使醛固酮和ADH 分泌增加,严重肝脏疾患还可使二者灭活减少。
肠炎发病机制
环境因素
近几十年来,IBD(UC和CD)的发病率持续增高,这一现象首先出现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北美、北欧,继而是西欧、南欧,最近才是日本、南美。这一现象反映了环境因素微妙但却重要的变化,如饮食、吸烟或暴露于其他尚不明确的因素。
遗传因素
IBD发病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IBD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显着高于普通人群,而患者的配偶发病率不增加。瑞典一项大规模的研究发现,CD发病率单卵双胞显着高于双卵双胞。已有大量关于IBD相关基因的报道。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HLA等位基因以及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上,但报道的结果不一,主要可能与不同种族、人群遗传背景有关。近年对基因组进行定位克隆,在IBD家族的大样本研究发现,IBD的易感点位于第3、7、12、16号染色体上,有关研究尚在深入进行中。认为,IBD不仅是多基因病,而且也是遗传异质性疾病(不同人由不同基因引起),患者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作用下由于遗传易感而发病。
感染因素
微生物在IBD发病中的作用一直受到重视,但至今尚未找到某一特异微生物病原与IBD有恒定关系。有研究认为副结核分枝杆菌及麻疹病毒与 CD有关,但证据尚缺乏说服力。近年关于微生物致病性的另一种观点正日益受到重视,这一观点认为IBD(特别是CD)是针对自身正常肠道菌丛的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有两方面的证据支持这一观点。一方面来自IBD的动物模型,用转基因或敲除基因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IBD动物模型,在肠道无菌环境下不会发生肠道炎症,但如重新恢复肠道正常菌丛状态,则出现肠道炎症。
腹泻后发烧怎么办
一、宝宝腹泻发烧的应对策略
1、宝宝腹泻发烧是常见的病症。首先,家长要弄清楚引起宝宝腹泻的原因是感染性的还是非感染性的,再对症下药。加重要注意观察宝宝病情,尿量的多少是衡量宝宝缺不缺水的一个标志,尿量跟平常一样多说明宝宝身体还不缺水。如果宝宝少尿甚至无尿,则说明可能严重缺水,爸爸妈妈可用自制的米汤给宝宝喝,要多给宝宝喝水。
2、许多小儿疾病都可以引起发热。宝宝发热时家长可注意以下几点:注意室温是否过高。在炎热的夏季,气温很高,婴儿自身调节体湿的能力又差,妈妈抱着婴儿时热气不易散发,使体温升高。但是这种发热一般时间不会太久,再给孩子放在凉爽的地方,稍微扇一扇,给孩子饮一些清凉的水果汁,或给孩子洗一个温水澡,几小时后体温就会降到正常。
3、家长要注意给宝宝调养肠胃。吃母乳的宝宝还是继续吃母乳,但缩短每次喂养的时间;喂奶粉的宝宝可以适当减少奶量。不管是吃母乳还是奶粉的宝宝,都不再添加新的辅食,以前吃过的辅食可以继续吃,但量要减少。应增加流食的摄入,如牛奶、软面条和稀粥等,比较容易消化。适当给宝宝添加水果和蔬菜,比如西红柿、柑橘和红果等,可以补充丰富的维生素C。
4、每次宝宝大便后都要用温水来清洗小屁股,避免频繁腹泻造成宝宝“红屁股”。如果宝宝发烧温度在38.5°C以下时,爸爸妈妈可以用湿毛巾给宝宝敷额头,或者给宝宝洗个热水澡,用这些物理的方法给宝宝降温。38.5°C以下的发烧不用吃退烧药,虽然适当的给予退烧药可以减轻宝宝发烧时的不舒服,但没有办法缩减病程。轻度的发烧还可以提高宝宝的免疫系统的效能。
二、预防宝宝秋季腹泻发烧
我们都知道,宝宝秋季腹泻多是感染了轮状病毒。这种病毒性感染的腹泻较容易引起宝宝发烧,家长需重视。为了预防小儿患秋季腹泻,应做到以下几点:
1、提倡母乳喂养,适当地添加辅食。
2、妈妈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在给宝宝喂食前要洗手,奶瓶食具洗净煮沸后再使用,注意宝宝饮水卫生,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洗净,采用防蝇罩,防止苍蝇、蟑螂叮爬食物。
3、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对集体儿童单位做好饮食卫生。
4、做好腹泻病人的消毒隔离工作、防止疾病传播。
5、疫苗预防。
所以,妈妈在照顾小宝宝的时候,天气的变化是不容忽视的一点,要根据气温情况给宝宝增添衣服,以免宝宝生病。如果宝宝患上腹泻,并带有发烧的症状出现,不用惊慌,先弄清宝宝腹泻的原因,再对症下药,情况比较严重时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医。
腹泻发病原因
常见病因
急性腹泻多为感染性,也可曲于急性中毒或全身疾病引起。慢性者除感染因素外多与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分泌以及药物、精神因素、内分泌代谢障碍和免疫疾病相关,所以腹泻的病因繁杂。
1.急性腹泻
(1)感染性:包括病毒、细菌、原虫及寄生虫、真菌等,尤以细菌性痢疾、致病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肠病毒、血吸虫、沙门菌、变形杆菌等常见。
(2)中毒性:主要有动物、化学、植物等中毒,如毒菌、河豚、鱼胆、重金属、有机磷等。
(3)其他:如药物利血平、洋地黄制剂、铋剂、普萘洛尔、甲状腺制剂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糖尿病。变态反应性胃肠病也是常见的病因。
2.慢性腹泻
(1)消化系统疾病:
1)肠源性慢性腹泻:慢性细菌性痢疾、溃疡型肠结核、肠道菌群失调、慢性阿米巴痢疾、肠鞭毛虫病、胃肠型黑热病、慢性血吸虫病、肠道蠕虫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放射性肠炎、结肠癌、肠恶性淋巴瘤、发酵性消化不良、糖裂解酶缺乏症。
2)胃源性慢性腹泻。
3)胰源性慢性腹泻。
4)肝、胆道疾病所致的慢性腹泻。
(2)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性肠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卓-艾综合征、类癌综合征、凡一莫(Verner-Morrison)综合征、水电解质平衡失常、尿毒症、糙皮病、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免疫球蛋白A重链病、硬皮病等。
(3)功能性疾病:结肠激惹综合征、神经官能性腹泻。
常见疾病
l.炭疽这种疾病起因于进食感染炭疽杆菌的肉类,早期症状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发热。后期表现为严重的血便、腹痛。
2.类癌综合征 严重的腹泻常伴有头颈部潮红,主要是因为进食刺激性的食物热水或酒精,其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腹部绞痛、厌食、体重减轻、乏力、心脏疾病及抑郁。
3.痢疾 进食痢疾 杆菌感染的水及食物后,患者表现为急性水样便及呕吐,其他还有口渴(由于水、电解质丢失)、乏力、肌肉绞痛、皮肤弹性降低、心动过速、血压减低,在不进行治疗的情况下数小时内可死亡。
4.艰难梭菌感染 患者可能无症状或发现粪便不成形,或水样便伴恶臭、脓血、腹痛、腹肌紧张、发热、白细胞升高,严重者,可进展为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及腹膜炎。
5.Crobn病 这种疾病常可导致腹泻、腹痛,伴随腹肌紧张、恶心,患者也可有发热、寒战、乏力、厌食、体重减轻的表现。
6.大肠杆菌感染 患者进食生肉或其他食物中含有这种菌,可导致水样便及血便、恶心、呕吐、发热、腹部绞痛,在年龄<5岁的小儿童、少年及老年人则可出现血尿,最终导致急性肾衰。急性肾衰为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并发症之一。
7.感染 急性细菌、病毒感染及潜在感染如幽门螺旋菌感染可引起突发的水样便及腹痛或恶心、呕吐、发热,严重的水、电解质丢失可引起脱水的表现及休克。慢性结核菌、真菌及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症状轻,持续时间长,伴有消化功能紊乱、恶心、体重下降,有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
8.肠梗阻 不完全性肠梗阻增加了肠坏死的可能,其可导致腹痛、腹泻、瘦肌紧张、恶心及腹胀。
9.肠易激综合征便秘与腹泻变替,表现为腹痛、腹胀、食欲减退,恶心。
10.缺血性肠坏死 这种疾病可导致血便及腹痛,严重者可有休克发生,需要手术治疗。
11.乳糖不耐受腹泻可在进食牛奶或乳制品数小时后发生,伴随症状有腹痛,痉挛、腹胀、恶心。
12.大肠癌在这种疾病中,部分性肠梗阻常可出现血便。还可有腹痛、体重减轻、乏力、呼吸困难,食欲不搬及抑郁。
13.李斯特菌感染 这种感染通常由于进食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主要影响孕妇、新生儿及免疫缺陷人群。典型表现包括腹泻、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肌痛,当感染波及中枢神经系统则可出现头痛、发热、意识政变、颈项强直及脑膜炎。
其他病因
1.药物 许多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头孢菌素、四环素、克林霉素可引起腹泻,其他药物还有抑酸剂、秋水仙碱、乳果糖、丹曲林、甲芽那酸、甲氨蝶呤。
2.食物含有某种油类的食物可抑制食物吸收导致急性腹泻及饥渴。
3.中草药 如银杏、人参、甘草可导致腹泻。
4.中毒 腹泻与便秘交替伴有腹痛、厌食、恶心、呕吐,患者常有头痛、头晕、金属味、齿龈炎。
5.治疗
胃切除术、胃肠切除术、幽门成形术可导致腹泻,高剂量放疗也可导致腹泻发生。
拉肚子能喂母乳吗
腹泻发病原因除了婴儿肠胃道受病毒感染外,主要是爸爸妈妈喂养或护理不当,天气太热,或突然受凉引起的。如果爸爸妈妈没有按时给宝宝添加辅食时,一旦给宝宝吃的食物变化较多,宝宝的肠道不能适应,引起消化不良而出现腹泻。
宝宝腹泻了,家长除了要注意宝宝衣着、用药物治疗外,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母乳喂养的婴儿,一般情况下不用停止喂奶,只需要适当的减少喂奶量,即缩短喂奶时间,并延长喂奶间隔时间。比正常喂奶时间少3-4分钟分钟,妈妈要将剩余奶水挤掉,因为后面的奶水脂肪含量高。宝宝腹泻时应停止添加新的辅食,以前吃过的辅食也要少吃,随着病情的好转,可以逐渐恢复喂奶量和已经吃过的辅助。
母乳的营养成分与妈妈的饮食很大相关,当宝宝腹泻时,妈妈要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以避免增加乳汁中脂肪的含量。每次喂奶前,妈妈最好盒一大杯温开水,起到稀释母乳的作用,有利于减轻宝宝腹泻症状。有些妈妈因为宝宝腹泻,就停掉母乳喂养,换喝米汤,这是不恰当的。只吃米汤是不能满足宝宝对蛋白质的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