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有湿浊的原因
肾虚有湿浊的原因
肾虚指肾脏精气阴阳不足。湿浊者,为体内脾虚不能健运水湿,致湿气停积于体内,因为湿为阴邪,为不正常的代谢产物,故也称为“浊气”。肾虚有湿浊者是指肾虚病人兼有水湿浑浊的病气,表现是头昏闷胀、目屎眼昏、胸闷不舒、胃脘胀满、肠鸣泄泻、小便浑浊、女性带等湿邪致病的现象。
肾虚有湿浊者的症状具体表现如下:
1、神疲乏力、精神不振、活力低下、困意严重、易疲劳;
2、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重者夏天也凉)、身体发沉;
3、腰膝酸痛、腰背冷痛、筋骨萎软;性欲减退、宫冷不孕、白带清稀;
4、气滞血瘀导致冲任不通,月经失调或行而不畅,经常小腹胀痛;
5、月经期延后、量少、色暗、有块或痛经;子宫、卵巢、乳房易生肌瘤、囊肿、增生等;
6、易患泌尿系统感染、妇科炎症等疾病;易导致更年期提前;
7、虚喘气短、舌白胖大或有齿痕;听力下降或耳鸣、记忆力减退;
8、易患腰痛、关节痛等;易患骨质疏松症、颈椎病、腰椎病等;
9、五更腹泻,或者便秘;形体虚胖。
上述文章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了肾虚有湿浊的原因以及相关的症状,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了吧。无法想象肾功能如果发生障碍,使肾的分清浊能力下降。使一部分浊的水液停留于肾中,没有经膀胱排出体外。久而久之湿浊之邪就会和其它邪气相搏结,形成更加复杂的病变,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多加注意。
肾性贫血的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血液的生成是各脏腑的整体功能。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篇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即充分说明了脾胃的运化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血液的生成过程还与营气和肺有关。《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强调了营气化血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篇有“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强调了肺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血液的来源还有“精血互生”、“气血互生”。肾藏精,主骨生髓,所以精血互生主要与肾相关;“气血互生”指气对血具有生化、固摄作用,所以血虚时补气是中医的治疗常规。
西医对中医疗法的分析
通过采用中药活性物质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临床观察显示,效果十分显著。此疗法普遍适用于贫血的病人。一般来说,肾衰病人,尤其是维持性血透析病人,因长期小量失血,会引起一些造血原料的流失,如铁和叶酸等。为了使红细胞生成素充分发挥作用,要补足这些造血原料后才可使用。微化中药活性物质富含十多种微量元素,其中包括铁和叶酸等,可充分满足改善贫血状况的需要。
脾胃虚弱生化无源
在CRF的过程中,脾胃虚弱最为多见。脾胃虚弱,运化水谷的功能障碍,气血生化无源,而致血虚;脾胃虚弱,统摄无权,气不摄血,而致出血,也是血虚的原因之一;脾胃虚弱,运化水湿的功能障碍,湿浊内停,更加重脾胃损伤,脾虚与湿浊互为因果,緾绵难愈,则血虚更加严重。
肾虚精亏精不化血
CRF的主要病位在肾,肾虚是其病之根本.《张氏医通》谓“血之源头在乎肾”;《类经》谓“精足则血足”;而《侣山堂类辨》则更加明确地指出“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肾虚精亏,骨髓空虚,精不生血,则致血虚;肾虚火不生土,必致脾肾两虚,脾虚则生化乏源,后天之精不得滋养先天之精,致精亏更甚,脾虚不得生化气血,使血虚不断加重。
三浊瘀互结,新血不生
脏腑虚损,气化功能障碍,浊邪停留是CRF的病机关键。浊邪因脏腑虚损而生,即生之后又可进一步损伤脏腑,形成恶性循环。脏腑虚损,气血的生化障碍,是形成血虚的原因之一;浊邪内停,阻滞气血,以可形成瘀血,浊瘀互结,新血不生,也是导致血虚的原因之一。
痛风是怎么引起的
患上通风的男性朋友有很多,大家都简单的认为是喝酒引起的。事实证明有这方面的原因,但是和脾肾亏虚、湿、痰、瘀、饮食、情志、寒湿、浊毒等也有很大关系。
一、脾肾亏虚
脾肾亏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病人因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年老体弱,而致脾肾亏虚。脾失健运,湿浊阻滞四肢关节和经络而产生肿满疼痛;另外,肾失气化、主水失司,就会使水湿积聚,浊毒内蕴,瘀滞肢节、皮肉而导致四肢关节肿胀疼痛,发为本病。
二、湿、痰、瘀
本病急性发作期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其病机是湿热邪毒郁于关节,气血运行受阻而致关节发病。夜半居多,说明其病在血,除湿热之外,当有瘀血;关节疼痛日久,常致关节漫肿畸形,此乃痰瘀胶固而致。日久皮肤可有痛风结节或溃流脂浊,乃痰湿凝聚于肌肤而生。
三、饮食、情志、寒湿
饮食、情志、寒湿是痛风的促进因素。饮食不节,素日嗜食膏粱厚味或嗜酒伤脾,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生,湿热蕴积于中焦,脾胃功能失调,聚湿生痰,日久成瘀。湿热聚于肌肉关节,关节红肿热痛,痰瘀流注,形成结节痰核,流注于关节、肌肤、下焦则发为痛风;情志不遂,忧思气结,气滞血瘀,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痰湿瘀内聚,也发为痛风;临床上亦常见因过度精神紧张,劳累、遇寒、饮食不节诱发痛风发作;此外,寒湿之邪乘虚入侵经络关节,与内伏之痰湿瘀相合,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凝滞之邪善于闭阻,致气血运行更为不畅,“不通则痛”,故疼痛较剧。
四、浊毒
病人脾肾不足,气虚湿阻或肝郁气滞、气化不行,终致清浊代谢失常,浊毒滞于经络、血液之中,形成标实本虚、以邪实为主的病理格局。邪毒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饮食偏嗜,过食肥甘酒酪,致气血壅滞,酿成邪毒;二是六淫客于人体所致的邪毒;三是情志过极,以致阴阳失衡,气血逆乱,冲逆化火或寒凝、血瘀、痰阻,从而化生毒邪,酿成毒证,继发本病。
导致肾衰的五大病因
1、失治误治
如在原发病治疗中,治不得当,迁延日久 或妄投苦寒伤中败胃之品,脾失健运,脾阳虚弱,伤及肾阳 或妄投辛热,伤津耗阴,肾阴亏损,进一步导致气阴不足 或只注意肾外疾病的治疗,而忽视了对肾脏的调理,造成肾气损伤 或用有毒药物伤及脾肾,致使脾失健运,肾失气化,水湿阻滞,浊毒内生。
2、烦劳过度
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疲劳过度则损伤脾肾 酒色过度,早婚多育,损伤肾气,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肾两虚。脾虚则呕恶不食,肾虚则不能化气行水,湿浊弥漫,波及他脏,最后五脏俱败。
3、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包括暴饮暴食、长期饥饿、偏食、饮酒过度等,都会损伤脾胃,使其消磨水谷、化生精微、生养气血功能受到影响。若脾胃长期受损,必致气血来源不足,后天无以充养先天,故肾脏亦损 肾伤则腰府失养,水之气化不利,故见腰痛、水肿等症 另外,脾胃虚损,饮食不化精微,反为湿浊。湿浊壅塞三焦,正气不得升降,而见呕吐不止和小便闭塞不通。
4、外邪侵袭
寒实搏结中焦,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阻抑小肠,不能分清泌浊 或因痰湿内盛,邪热入里,肺热壅盛,痰热搏结,阻塞肺络而致气喘不能卧 或因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水湿内侵,阻滞中焦,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水湿困阻脾阳,甚或脾损及肾,脾肾阳虚,水湿浊邪不得运化,阻滞气机变生诸证。
5、情志所伤
长期情志不舒,忧思恚怒,肝失疏泄,肝气郁结,三焦气机不畅,一则横逆而克脾土,肝脾不和,脾失健运,水湿泛滥 一则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利,可发生气滞血瘀,或肝郁日久,郁而化火,肝火灼伤肾阴,导致肝肾阴虚。
男人晚上睡觉出汗时什么原因 肾虚
男人睡觉出虚汗多与肾虚有关,人的肾有肾阴和沈阳之分,肾功能障碍产生原因多由肾阴虚造成,也有可能与肾阳虚有关,因此男人补肾要注意查明原因,分型进补。
从小便看出男性肾虚
怎么判断男人肾虚?
1、小便过频:有专家解析,健康的小便标准是一天8次,如果不是饮水原因造成的超过8次,就叫做尿频。小便次数多,但尿量少,有可能是膀胱和尿道的问题;不仅次数多,而且尿量也不少,则有可能是内科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或多尿症。只有尿频而且尿常规检查发现尿蛋白也高的,才有可能是肾有问题。
2、尿量过多或过少:肾脏是制造和排泄尿液的器官,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和外排尿液。健康的肾脏,会维持好尿液生产与排出的平衡,一个成人一天的正常尿量是1000~2000毫升,过多或过少都说明了肾脏已出问题。
3、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就是自己感觉小便不畅通、不利索、尿不尽,伴有小腹不适,有憋尿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肾虚是小便不利的主要原因,如果再兼有疲乏无力、四肢冰凉、怕冷畏寒、腰膝酸软等症状,则是肾阳亏虚气化不利的表现。
4、小便发白:正常的小便应该呈淡黄色,有些人的小便则发白,像淘米水牛奶,白且浑浊。小便白而没有明显疼痛的,中医一般都认为是肾虚所致,有时还兼有湿浊下注,而肾虚是小便发白的根本原因。
5、小便泡沫多:如果你发现尿液表面漂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且久久不散,这可能是肾炎的早期症状或提示男士患有前列腺炎。小便的泡沫是蛋白尿的表现,如果小便泡沫多,且伴有腰酸疲乏等明显症状的,就要考虑肾虚问题了。
6、小便后腰酸:这是肾虚的表现。中医认为,肾藏于两腰,腰为肾之府,肾虚的人就会腰酸,小便由肾气主持需肾气推动,因而小便之后肾气更虚,腰酸更甚。
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如何开始
1.湿热下注
湿热下注是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湿热之邪,可由外侵,亦可由内生。外侵者可冈外感湿热火毒,蕴结不散,湿热秽浊之邪下注;或者外阴不洁,包皮过长,藏污纳垢,或者性交不洁,湿热之邪从下窍侵淫,留于精室,清浊混淆,精离其位而成本病。内生者可由嗜食肥甘酒酪和辛辣之品,积湿生热,下注膀胱,导致本病的发生。
2.气滞血瘀
或由湿热之邪长期不得清利,相火久遏不泄,精道败精瘀阻;或由情志不调,抑郁伤肝,肝失疏泄;气血流行不畅,经脉受阻,气血瘀滞;或由感受寒邪,与血博结,厥阴之络受损,气滞血瘀,运行不畅,故而发生本病。
3.阴虚火旺
房事过度,或忍精不泄,酒色劳倦,劳伤精气,以致肾精亏损,相火妄动;久病伤肾或素体阴虚,水火失济,阴虚火旺,扰动精室,亦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4.肾阳衰疲
本病早期多是肾阴亏虚,相火妄动,随后阴损及阳,或素体阳虚,肾气不足,精关不固,精离其位,阴精变成腐浊,败精流注,逐成精浊。
5.湿浊下流
脾肾素虚,或病久伤及脾肾,脾主升清,肾主封藏,脾气虚则湿愈难化,肾气虚则精易下泄,以至升清降浊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湿浊下流而发生本病。
扁豆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扁豆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磷、钙、铁、锌,维生素B1.B2和烟酸、泛酸、豆甾醇、磷脂、氰甙、血球凝结素等成分。用于脾虚有湿,体倦乏力,少食便溏,或水肿;妇女脾虚带下;暑湿为患,脾胃不和,呕吐腹泻。煎汤,研末,或煮熟食。
不同的食疗方扁豆的功效与作用:
1,扁豆茯苓散:炒扁豆30g,茯苓15g。研为细末。每次3g,加红糖适量,用沸水冲调服。
本方以扁豆健脾除湿,茯苓补脾而能利尿消肿。用于脾虚水肿。
2,煮扁豆:扁豆子60g(或嫩扁豆荚果120g),以食油、食盐煸炒后,加水煮熟食。每日2次,连食1周。
此方取扁豆健脾除湿以止带。用于妇女脾虚带下。色白。
3,扁豆香薷汤:扁豆30g,香薷15g。加水煎汤,分2次服。
源于《千金要方》。本方取扁豆利湿和中,香薷化湿利小便。用于湿浊阻滞,脾胃不和,呕吐腹泻,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