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症确实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遗尿症确实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我儿子今年10岁,每天晚上都要将他叫醒两次到厕所里解小便,才不会尿床,叫醒上厕所时他是迷迷糊糊的,有时连厕所也找不到。因为我老公小时候也会尿床,到十三四岁才不尿床的,有些老人说,孩子尿床与遗传有关,请问这与遗传有关吗,是病吗,有地方医治吗?
根据你所说的情况,你儿子患有遗尿症,而遗尿症确实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对于5周岁以上频繁尿床的孩子,首先要考虑是否有其他疾病,应该到医院查一查有没有糖尿病、泌尿系统等疾病。如果检查没有疾病,那么是原发性遗尿症。
原发性遗尿症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一是遗传因素,可能父母双方在儿时都是遗尿症患者;二是有些孩子是因为夜间膀胱不稳定或膀胱容量减少,出现抑制性收缩而出现遗尿;三是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夜间尿量增多,部分患儿过于沉睡,难唤醒,而造成遗尿。可以说,遗尿是遗传因素、膀胱功能、内分泌调节及睡眠状态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小儿夜间尿床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排尿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关系密切,1岁以内的婴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尿床是自然现象。随着神经系统发育的不断完善,2-3岁的小儿膀胱对排尿的控制会自然形成,已能控制排尿。
如果孩子5周岁以上仍在夜间睡眠中尿床而自己不知道,并且每周尿床两次以上,持续半年或更久,则称之为小儿夜间遗尿症。
据国外研究报告,5岁儿童约有15%、10岁儿童约有7%患此病,而20岁左右青少年患遗尿症者占1%-2%。
有不少家长认为尿床不是一种疾病,不需要治疗。但值得提醒的是,长期遗尿不但容易致使孩子受凉感冒,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会使孩子造成一种自卑心理。
如果孩子到了5周岁还经常尿床,建议到医院查明原因,对症治疗。对于原发性遗尿症,可在晚上睡觉时将孩子叫醒,让他将小便及时解掉,不让他尿在床上。但是一定要将其叫醒,不能让他迷迷糊糊地解小便,否则很难纠正回来,只有将他叫醒了解尿,孩子才会有印象,才会逐渐养成及时排尿的习惯。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很长一段时间后还是没有效果,那么可服用药物配合治疗
有哪些原因引起了小儿遗尿呢
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湿裤子的现象。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遗尿症的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但也有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引起遗尿的原因,有些是由于泌尿生殖器官的局部刺激,如包茎、包皮过长、外阴炎、先天性尿道畸形、尿路感染等引起,其次与脊柱裂、癫痫、糖尿病、尿崩症等全身疾病有关。
但是绝大多数儿童遗尿的出现与疾病无关,是出于心理因素或其他各种因素造成的。孩子尿床我们都认为是因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或是因为白天疯玩了一天到了晚上乏了所以才会出现尿床的现象,确实小孩子尿床是在正常不过的时期了,我们谁都不会去往疾病这一方面去着想,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到了应懂事的年龄了还是总是出现尿床的话我们就应该要警惕了因为这很有可能是患了儿童遗尿症。遗传因素,本病的家族发病率甚高。提示遗传与本病有一定关系。
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睡眠过深,本病患儿夜间睡眠很深,不易唤醒,唤醒之后,往往还是迷迷糊糊、半醒不醒,因此夜间唤醒排尿,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比较困难。其原因在于睡眠过深,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发生反射性排尿,遂成遗尿。心理因素,亲人的突然死伤,父母吵闹离异,母子长期隔离,黑夜恐惧受惊,均可导致孩子遗尿。有些孩子自幼没有养成控制小便的习惯和能力,一出现尿床,便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中,每天晚上睡前总要提心吊胆,生怕再次尿床,继而产生自卑心理,使遗尿经久不愈。生怕再次尿床,继而产生自卑心理,心理因素不但可促使以往已有控制小便能力的儿童重新发生遗尿,而且还可使少数患儿在发生遗尿后,逐渐形成习惯,有些甚至至成人仍无法改变。
遗尿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遗传因素
遗尿症儿童常有家族史,单卵双胎的孪生儿共同发病的概率高于双卵双胎者,双亲有遗尿症者,在后代中发现有遗尿症者达77%;父母中1人有遗尿症者,子女患遗尿症为44%。然而,仅仅白天有遗尿症的儿童似乎与遗传无关,而那些白天和黑夜均有遗尿的儿童,有明显的男性家族遗传史。Shaffer等(1984)发现阳性家族史在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中都很常见,说明遗传因素起一定的作用。最近丹麦的一些研究证实遗尿的显性基因是在第13号染色体上,这一发现为遗尿症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2.早产
遗尿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早产是儿童日间遗尿最显著的一个高危因素。这些早产儿除了有遗尿之外,还往往伴随其他的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有学者提示这可能是轻微神经损伤的缘故。
3.不能从睡眠中觉醒
遗尿儿童的父母常常报道他们的子女有睡眠过深和难以唤醒的现象。实际上夜间遗尿与睡眠深度无关,遗尿可以发生在睡眠任何阶段中,其主要问题是当膀胱充盈时,患儿不能从睡眠中觉醒。临床上根据患儿夜间是否自己醒来去厕所排尿、是否要他人唤醒还是自己醒来。
4.心理和社会因素
强烈的应激因素如幼儿时期的不良遭遇(父母离异、死亡、儿童与父母突然分离、因病住院或意外事故)、初入学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等均可导致儿童在控制排尿的关键时期因心理紧张而遗尿。遗尿症儿童也常有较多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如多动、抽动、不合群、害羞、脾气古怪等,据报道,遗尿症儿童中约10%有注意缺陷障碍,男孩多于女孩。
5.膀胱容量小
遗尿症儿童的膀胱容量较无遗尿的同龄儿童小。正常儿童的每次尿量约10ml/kg,而遗尿症的小儿其尿量达不到应有的膀胱的容量。一般来说,这些儿童的平均每次尿量小于10ml/kg,白天排尿频繁(>7次),有尿急现象,晚上遗尿次数可以不止1次,尿量可或多或少。
6.便秘
遗尿症儿童常有便秘的问题,特别多见的是日间遗尿的儿童,这是因为便秘时,直肠壶腹部的粪块强烈地刺激感觉神经,影响大脑对膀胱的充盈的感知而造成遗尿。
7.血管加压素的缺乏
血管加压素在夜间升高,使儿童在睡眠中尿量减少。有一些仅夜间遗尿的儿童因为血管加压素缺乏正常的昼夜分泌节律,致使夜间尿量增多,超过膀胱的容量,造成遗尿。患儿常在入眠后不久即遗尿,一般在夜眠最初1/3的时间发生遗尿,且尿渍大,如家长唤醒患儿排尿,则可无遗尿现象。
遗尿症的症状有哪些,家长该如何辨别
遗尿症早期症状有哪些?如何诊断遗尿症?你了解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详细介绍:
诊断原发性遗尿的原则主要为排除继发性遗尿的各种病因。
①病史:注意有无遗传因素,遗尿是否由婴儿开始,后来才出现者及日间有排尿症状者可能继发性遗尿。同时有便秘或神经系疾患者可能继发于神经原性膀胱。
②体检:作全身详细体检,特别注意肛门括约肌张力是否正常,有无脊柱裂,会阴部感觉有无减退及下肢活动是否正常。
③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培养。
④x线检查:平片观察有无脊柱裂,膀胱尿道造影观察有无机械性梗阻。
⑤尿流动力学检查:尿流率检查观察有无下尿路梗阻,膀胱内压测定观察有否无抑制性收缩。
遗尿症早期症状有哪些:通过上述内容介绍了解了遗尿症的早期症状,了解了如何诊断遗尿症
自闭症是先天还是后天.自闭症是先天性的吗.自闭症是先天的吗 引起自闭症的因素
先天引起自闭症主要是由于胎儿在母体的时候,受到了环境毒素的刺激,如胎儿目前接受某些药物治疗,或者长期食用香水,化妆品,指甲油等,导致胎儿的大脑发育受到这些化学物质的刺激,从而引起自闭症。
还有一种可能先天性自闭症的可能就是遗传导致,虽说遗传因素引起自闭症一直未找到遗传基因,但是调查数据表明,自闭症有一定遗传性,所以孩子自闭症也有可能是遗传引起的。
自闭症形成的后天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氛围以及教育方式,孩子语言障碍,未及时发现孩子有自闭症倾向等都有可能诱发或加重自闭症。
儿童遗尿症的原因 遗传因素
据统计遗尿症患儿一级亲属中约70%-80%有遗尿的历史,可能与控制排尿的神经调节功能成熟推迟有关。
孩子为什么尿床
1、膀胱功能不良:膀胱功能不良是原发性遗尿症又一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因,在难治性遗尿症患者中,这一因素的影响尤其突出。研究发现86%的原发性遗尿症患儿存在不同类型的膀胱功能不良。
2、心理学因素及发育延迟:原发性遗尿症属于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其发生发展必然受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尽管某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发育迟滞、焦虑症导致的是继发性遗尿,但在原发性遗尿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因素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3、睡眠觉醒障碍:大部分患儿夜间睡眠过深,难以唤醒。这种觉醒反应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完善的,遗尿症是这种发育过程的延迟或障碍所致。临床观察发现,这部分孩子体格发育较正常儿童延迟。
4、遗传因素:至今遗尿症的病因仍不十分明确,近年的研究认为是多病因所致。许多遗尿症儿童的父亲或母亲乃至近亲亦有遗尿症患病史。调查显示,53%的原发性遗尿症儿童有家族史,这些资料均提示遗尿症与遗传相关。
根据病症表现和病理机制的不同,临床将遗尿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昼夜尿频型:夜尿次数多,经常>1次,伴有白天尿频。病理机制是膀胱排尿机能调节障碍。
(2)觉醒障碍型:觉醒障碍突出,白天无尿频。病理机制是神经传导功能调节障碍。
(3)夜间多尿型:夜间尿量多,但是尿床的次数不多,白天无尿频。病理机制是夜间抗利尿素分泌功能调节障碍。
(4)混合型:①昼夜尿频+觉醒障碍,②昼夜尿频+夜间多尿,③觉醒障碍+夜间多尿
遗尿的原因
医学上把儿童不能自主控制的排尿称为遗尿症”。0-2岁的婴儿不能自主排尿是正常现象,因为神经系统和膀胱功能尚未发育成熟。5岁时大约有15%的小儿仍有夜间遗尿。一般到5岁时,大部分小儿夜间遗尿消失。夜间遗尿的男孩明显较女孩多,大部分女孩到了2岁时白天和夜间都不遗尿。
遗尿症的病因很多,包括发育迟缓、睡眠不正常、遗传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疾病影响。儿童2-4岁是能控制夜间排尿的最敏感阶段,如果小儿在这段期间生活环境不稳定、焦虑情绪重易导致遗尿症。
多数遗尿症的小儿无器质性疾病。就医时第一步要做的检查是查尿液,若无脓细胞、红细胞等感染证据可不需要进一步检查;反之,尿液如有异常,则还需要做B超、X光等泌尿外科专科检查。
小儿尿床也是病
5岁以上儿童在睡眠中出现无意识遗尿或尿床,这种现象至少每周两次以上且持续超过半年即可诊断为小儿遗尿症。
国外统计显示,遗尿症发病率平均为10%~15%。而小儿遗尿症的病因目前研究认为有多种相关因素如:遗传因素、膀胱功能不完善、神经中枢睡眠觉醒障碍、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等等。在门诊,医生常需询问遗尿症患儿的家族史,研究发现若父母一方患遗尿,孩子就有1/2的可能性尿床。而继发性遗尿症多涉及肾内科、内分泌、泌尿科、神经、心理等多方面的器质性疾病,需及早诊治。
研究表明,长期遗尿可对患儿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多数尿床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孩子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不爱与人交往,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不敢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夏令营、军训、旅游等,处事能力差。家长对孩子的责备和惩罚更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这必然会影响孩子身心发育及正常能力和潜质的发挥。继发性遗尿症也常因存在潜在疾病未能及时就诊而延误治疗。
遗尿症可以治好吗?刘小梅大夫肯定地说,可以治好。多数患儿经过治疗后尿床情况明显改善,部分有遗传因素的遗尿症患儿通常在父母终止尿床的年龄可以自发痊愈。
有遗尿家族史的孩子如何预防尿床?此类孩子不宜长时间穿纸尿裤,应该自幼有目的地训练按时排尿,特别是夜间排尿要设法使孩子清醒,年龄稍大的儿童可以在固定的时间上闹钟叫醒他们去排尿,以建立条件反射。
遗尿症小儿的生活起居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首先应该避免白天过度劳累,按时休息,晚上早点睡觉,因入睡后3小时膀胱内便贮存一定的尿液,而此时正是睡眠最深的时候,孩子很难自己醒来,家长睡前叫醒孩子排尿一次,可避免尿床;晚饭不要过咸,晚餐后少吃甜食和高蛋白饮料,以免引起口渴;鼓励孩子白天多饮水,晚饭后尽量少喝水和饮料、牛奶等,可吃水果。同时家长应提醒孩子夜间起床排尿,对孩子的进步应及时鼓励和表扬,帮孩子树立信心。
遗尿的病因
遗传因素(25%):
遗尿症有明显遗传倾向,遗传基因定位在染色体22q11上,统计表明双亲遗尿,单亲遗尿,无遗尿者后代遗尿发生率分别为77%,44%,15%。
发育迟缓(15%):
若大脑唤醒中枢发育延缓,则保持婴儿时期由低级中枢反射来完成的排尿模式,这种患儿常见其他发育延迟现象,儿童丘脑和垂体发育滞后,抗利尿激素夜间分泌减少,夜间尿量增多,这种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与夜间尿量不相匹配是遗尿的重要原因。
尿流动力学因素(10%):
睡眠时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1 /3~1/2患儿膀胱极度活跃,自主收缩频繁且幅度大,这种不稳定膀胱可使患儿功能性膀胱容量进一步缩小。
继发性因素(8%):
继发于泌尿系统感染或梗阻 如后尿道瓣膜病和环状狭窄等。
神经系统因素(5%):
病人机体发育或疾病导致神经功能异常。
心理因素(3%):
病人遭遇某些事情导致心理压力。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遗尿症的发病机制可能是膀胱逼尿肌与括约肌之间神经调节功能不平衡造成,当逼尿肌强烈的收缩力超过括约肌阻力时可出现遗尿现象,也可能与膀胱括约肌发育不全或麻痹有关。
精神病是否具有遗传性
据有关调查和实验研究表明,大部分精神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有一些精神病已经肯定为遗传性疾病,而且遗传方式也十分明确,如家族性黑朦性痴呆、苯丙酮尿症、亨廷顿舞蹈病、先天愚型、肝豆状核变性、精神分裂症等。另一些精神病的发病有遗传因素起作用,但目前还不能肯定遗传因素起多大作用和确切的遗传方式,如癔病等。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一般有三种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疾病,具有这种基因的人一般都发病。也就是说在单基因遗传病中,遗传因素起了决定作用,而环境因素基本不起作用。多基因遗传病是遗传信息通过两对以上致病基因的累积效应所致的遗传病,其遗传效应较多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染色体病是因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异常所致的遗传病,这类遗传病一般出生后即可发现一些躯体器官的结构异常,也常常伴有精神和智能的障碍,如先天愚型、女性或男性性腺发育不全症等。
儿童尿床与肾病有关吗
引起儿童尿床的因素很多,如果排除遗传因素(父母一方患遗尿症,儿童中就有1/2的可能性尿床),继发性遗尿多涉及肾内科、内分泌、泌尿科、神经、心理等多方面的器质性疾病,许多疾病会在一定时期内表现为夜间遗尿,比如肾炎、糖尿病、尿崩症、肾功能不全、肾小管疾病等肾病。
幼儿时期,由于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小儿在1——3岁阶段会发生夜间尿床现象。但是,有部分儿童在年龄稍大(约5岁以后)依然可能发生尿床情况。这些儿童尿床可以表现为间段或持续性的尿床现象,遇到此种情况,部分有遗传因素的遗尿症儿童通常在父母终止尿床的年龄可以自发痊愈。继发性遗尿症常因存在潜在疾病未能及时就诊而延误治疗,多数患儿经过治疗后尿床情况明显改善。
所以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尿床是一种常见现象就掉以轻心,首先要检查儿童的肾脏器官有没有什么病变,然后再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儿童遗尿症需要做哪些检查
1、日常检查确诊儿童遗尿症:日常中家长须多注意孩子的表现和身体情况,以及尿床的次数,以达到可以判定孩子是否患有遗尿症。
2、遗尿症病史及体检确诊儿童遗尿症:注意有无遗传因素,遗尿症是否由婴儿开始,后来才出现者及日间有排尿症状者可能继发性遗尿。同时有便秘或神经系疾患者可能继发于神经原性膀胱。体检应作全身详细体检,特别注意肛门括约肌张力是否正常,有无脊柱裂,会阴部感觉有无减退及下肢活动是否正常。
3、其他遗尿症检查确诊儿童遗尿症:包括实验室检查,如尿常规、尿培养。
4、X线检查确诊儿童遗尿症:平片观察有无脊柱裂,膀胱尿道造影观察有无机械性梗阻。
5、尿流动力学检查确诊儿童遗尿症:尿流率检查观察有无下尿路梗阻,膀胱内压测定观察有否无抑制性收缩。
失眠具有一定遗传性吗
据新华社赫尔辛基7月4日电芬兰一项新研究发现,失眠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而且与睡眠好的人相比,睡眠差的人的短寿风险高达1.5倍。据芬兰媒体4日报道,芬兰职业健康研究所、赫尔辛基大学和芬兰国家健康与福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跟踪调查了1.25万对芬兰成年双胞胎在1990年至2009年期间的健康状况,其中20%的人遭受睡眠失调,包括入睡困难、夜间觉醒及非恢复性睡眠等症状的困扰。调查发现,与异卵双胞胎相比,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失眠症状更相似。这一发现表明,遗传因素在失眠形成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按睡眠质量将受试者分为3个组,其中睡眠好的人数占48%,睡眠一般的人数占40%,而睡眠差的人数占12%。睡眠一般的人每周平均失眠一次,而睡眠差的人几乎每天失眠。研究结果表明,睡眠失调将增加死亡风险。与睡眠好的人相比,睡眠一般的女性短寿的风险增加7%,男性增加22%;而睡眠差的人的短寿风险则比睡眠好的人高1.5倍。该研究首次将失眠与死亡风险联系在一起。
研究人员指出,失眠是工作年龄段人口常见健康问题,长期失眠将增加多种疾病和意外事故的风险,并降低生活质量和和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