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训练宝宝学会走路
怎么训练宝宝学会走路
1.借助实物行走阶段的训练
(1)摆走练习:让宝宝扶栏杆站好,大人在宝宝右边用玩具引逗,使其向右摆动,当宝宝摆近自己时,再到宝宝的左边引逗,使其转换方向再向左侧摆动。应注意:如此反复进行2~3班时就应使宝宝得到玩具,否则,宝宝将会失去兴趣和信心。
(2)扶棍练习:先准备一根长约50厘米、直径2厘米、表面:光滑的7棍,然后扶宝宝站稳,让宝宝两手同肩宽正握木棍,大人握木棍两端慢慢退着走,使宝宝借助术棍的牵引力跟着大人朝前走。在练习的过程中,大人应不断用语言鼓励宝宝走下去,但时间不宜过长。
(3)拉手练习:大人先让宝宝站稳,然后拉住宝宝的双手稍用力缓缓后退,迫使宝宝不断朝前迈步。拉双手练习一段时间后,可改为拉单手练习,或让宝宝拉住大人的一个手指。在拉单手练习时,大人的手要随宝宝身体前后、左右顺势移动,避免宝宝歪倒而扭伤关节。经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后,宝宝的腿部力量、身体的平衡能力以及各部位动作的协调能力等部有明显的提高,为独立行走打下良好的基础。
2.独立行走阶段的训练
(1)短距练习:让宝宝靠栏杆或墙站稳,大人在距宝宝1米左右的对面蹲下,用有趣的玩具引诱宝宝向自己迈步。这时宝宝会露出喜悦而紧张的神情,很快地两三步跨到大人跟前,扑进大人的怀里。对于胆怯的宝宝要耐心诱导,切勿急躁。
(2)加长练习:在短距练习的基础上,大人离宝宝的距离可稍远一点,再远一点,逗引和鼓励宝宝朝前走。也可以采用宝宝朝前迈一步,大人向后退一步的办法,来加长宝宝行走的距离,这是提高宝宝行走能力和耐力的好方法。在做这种练习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宝宝,避免宝宝跌倒挥伤。
学步带好不好
宝宝开始学走路了,用学步带训练宝宝走路可以适当使用。家长总是弯着腰把着宝宝走,时间久了腰会受不了,学步带可以轻松的教宝宝走路;但是用的过多,宝宝容易前倾,走路姿势不正确。
学步带到底好不好呢?下面看看正反方意见吧!
反方意见1:其实宝宝用学步带不好,因为会不舒服,经常用宝宝身体会成往前倾斜的姿势,反而会不好练平衡。总之孩子学走路不用客意的去练,他慢慢自然就会了。
反方意见2:建议幼儿不要经常使用学步带或学步车,有些爸爸妈妈图省事,又怕宝宝跌倒,都给宝宝用学步带或学步车。但是,幼儿专家说,经常使用这种东西,会比不使用的宝宝学会走路的时间更长.而且会使宝宝学走路的姿势不正确,用力的地方也不恰当,宝宝容易成八字步,不利于腿部发育。
正方意见:当然好呀,还可以防止他摔跤。再大一些,还可以防止他乱跑。不过,要买那种提胳肢窝的。
男宝宝的如厕训练小技巧
1、让宝宝学会如厕时坐和站
由于小宝宝的大小便通常都是一起排的,所以,在训练男宝宝如厕时,家长们无需把大小便给分开,倒是可以先训练宝宝坐和站,最开始可以让宝宝大小便都在便盆里完成,渐渐地,再训练宝宝站着小便,当然也要在便盆里完成,以免造成宝宝到处随地小便的坏毛病。在宝宝熟练了“坐”之后,再教会它“站”,进而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
2、让男宝宝模仿粑粑
男宝宝的如厕训练似乎更复杂一些,模仿很重要,这项训练工作还是要交由爸爸来完成。爸爸们可以言传身教,让男宝宝学会正确地上厕所。尤其是在训练小便上,爸爸们可以先给宝宝做示范,让宝宝有所熟悉,然后让宝宝模仿爸爸的动作完成。久而久之,孩子就逐渐学会自己入厕了。
家长们要注意,无论是训练男宝宝如厕,还是女宝宝如厕,都要有足够的耐心,两三岁的宝宝确实对各种动作和方法都不熟悉,而训练宝宝自己熟练地上厕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慢慢地练习和培养,如果宝宝不配合,家长们也可以慢慢引导,千万别指责孩子,应多鼓励,循序渐进地来完成。
宝宝14个月还不会走路的原因
孩子学会走路的前提是要站得稳,有的孩子才刚刚学会扶站,家长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宝宝学会行走,这样摔倒是在所难免的,而宝宝很可能就因为频繁地摔倒而惧怕再次尝试,这样就会推迟孩子学走的时间。
总是被家长抱着或者出入都是坐婴儿车的孩子,学会走路的时间可能就会相对晚一些。这是因为孩子没有足够多学习走路的机会。
如果同龄的孩子排除相关因素影响的话,那么体重重的宝宝就会比体重轻的孩子学会走路的时间推迟。这是因为宝宝需要为了他多出来的那部分体重,做更多的准备与努力。
宝宝14个月了还不会走路,家长也要注意是否因为缺钙引起的,观察下宝宝的囟门闭合情况、出牙情况、有没有骨骼畸形等,如果症状不明显,可以做下微量元素和骨碱磷酸酶的检查,分析判断孩子的实际情况。
宝宝用学步带好不好 宝宝用学步带的影响
宝宝经常用学步带,身体容易前倾,反而会不好练平衡,使宝宝学会走路的时间更长。过于依赖学步带,会使宝宝学走路的姿势不正确,用力不恰当,宝宝容易成八字步;因为由东西在牵着,宝宝会有依赖性,学走路时,人会向前冲,并且是腰部用力,而不是正常的腿部用力,不利于宝宝腿部发育。
宝宝学走路最佳时机
通常都说小孩子先会说话后会走路比较好,妈妈们让孩子学走路之前最好让宝宝多练习爬行,这样有利于智力的发展。那么究竟宝宝什么时候学走路是最佳时机呢?
科学证明,宝宝一岁以后学习走路才是最佳时机。因为一岁以前宝宝的骨骼处于发育期,如果让宝宝过早学走路会造成宝宝骨骼变形。一岁以后宝宝的骨骼的发育基本完整,再有现在的孩子营养都比较好,比较胖,宝宝学太早走路会对腿部造成一定的压力,影响了腿的发育,尤其是女宝宝,如果出现罗圈腿可不好看的哦!
当宝宝10-11月时:这个月龄的宝宝是准备学习走路的初级阶段,家长要让宝宝学会很稳地扶站,甚至可以扶着东西单独站一会儿。学会站是宝宝学走路前的必经环节。
当宝宝12个月时:蹲是宝宝学走路过程中最重要的发展过程,爸爸妈妈们应多对宝宝进行站—蹲—站这一连贯动作的训练。学习蹲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为宝宝学走路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当宝宝在12个月以上时:可以开始教宝宝扶着东西行走,这是一个适应过程。接下来必须让宝宝慢慢学会放开扶手也能独立走出两至三步,妈妈可以在前方迎接宝宝,妈妈多鼓励可以让宝宝更快点学会走路,但还要注意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
当宝宝13个月左右时:爸爸妈妈们除了要继续训练宝宝腿部的肌力,以及宝宝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更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行走适应能力。宝宝走路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学习好好走路,同时不会影响到骨骼的发育。
宝宝不同发育阶段的学步情况
第一阶段:宝宝10-11个月时
该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走路的初级阶段,当宝宝在没有东西扶着的情况下能稳定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
建议辅助工具:沙发、栏杆。
不建议借助学步车帮宝宝练习走路。学步车虽可加强小腿的肌肉,却不能锻炼大腿和腰部的肌肉。 另外,学步车对宝宝平衡力和协调能力的训练并没有多少帮助,反而易造成身体协调性差。
第二阶段:宝宝12个月时
蹲是宝宝学走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父母应重视宝宝“站—蹲—站”这一连贯动作的训练,比如父母可以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这样做既可以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还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为宝宝学走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宝宝在12个月以上时
这个时期的宝宝已经能够扶着东西行走了,接下来要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上二至三步。
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这样既能随时扶住会跌倒的宝宝,也可给宝宝以安全感。记得要多鼓励宝宝,这能让他更快地学会走路。
宝宝学走路踮脚的改正方法
改正方法:
1.宝宝站立时脚尖着地或走路时踮着脚,见于6个月以下的正常婴儿及较大的刚刚学走路的孩子。若6个月以上的宝宝仍脚尖着地,或较大孩子学走路时经常为踮着脚,就要考虑为病理状况了,常见于脑性瘫痪的孩子。你的宝宝1岁多,站立挺稳,只是走路时踮脚,我想与他刚学走路有关,可在宝宝走路时帮助他全脚掌着地,若训练1-2周仍不能纠正,就要去看医生了.
2.如果宝宝是在学步完成后,偶尔出现踮着脚尖走路的情况,这是正常的,可能是因为宝宝学会走路后想要学习更高级的技巧,比如小跑、跳等;还有极少数宝宝因为过早使用学步车,也会出现学步阶段踮脚走路的情况,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宝宝不再使用学步车后的一周左右,就不再踮脚走路;正常宝宝学走路时,都是双脚平稳着地的,如果宝宝从学站到学走期间一直踮着脚,建议家长带宝宝去医院做下检查
3.。如果孩子在刚学习走路的时候,踮脚走是常见的。最初孩子学走路,不知道正确的步态,为了保持平衡,担心摔倒,孩子都会踮脚走路。还有孩子是外八字,内八字等多种步态,但是随着孩子走稳,踮脚的步态就会彻底改过来。
你的孩子学会走路已经两个月,突然踮脚走路,一是要检查鞋底是否太软;二是要检查孩子是否鞋子里面不平整;三是要看鞋子里是否有异物;四是检查孩子是否平脚板。如果家长自己不会检查,可以带宝宝去儿童医院检查,找出原因对症处理。
八个月宝宝不会爬怎么办
宝宝先会爬再会走路是很重要的!因为不经过爬行就直接学会走路的话容易造成前庭感统失调,以后宝宝会容易摔跤的哦。你们家是不是经常扶着宝宝走路呢?这样很不好,因为由大人扶着走既轻松又能快速到达目的地,宝宝就学不会爬行了哦。
以下关于训练宝宝爬行的小方法,可以给妈妈们参考。
方法一
1、 把家里的小席子卷成圆状。(席子有弹性,方便展开)
2、 让宝宝趴在席子上,将席子一边压在身下。
3、 妈妈推动席子,让宝宝随着席子的展开而朝前爬。
方法二
1、 宝宝爬在地上或床上。
2、 一个人在宝宝前面,一个人在宝宝后面。
3、 前面的人牵宝宝的右手,后面的人就推宝宝的左脚。牵宝宝的左手时,就推宝宝的右脚。
方法三
妈妈躺在床上,宝宝趴在一边,爸爸在妈妈的另一边,爸爸牵宝宝右手,妈妈推宝宝左腿,反之亦然,协助宝宝从自己的那边爬到爸爸这边来。
贴士:这几种方法都是先训练宝宝向前的感觉,父母要耐心,经常帮宝宝练习。多次训练后,宝宝就能自己朝前爬行了。每次练习成功后,父母要给宝宝鼓励或奖励,以保持宝宝对此的热情。
方法四
让宝宝趴在床上,用毛毯兜住胸腹部,爸爸把毛毯提起,妈妈推动宝宝左手、右脚,前进一步后,换推动宝宝右手、左脚,轮流进行,训练宝宝手、膝爬行,在训练中要注意适时休息,并要多给宝宝鼓励。可以在目的地摆放宝宝喜欢的玩具或物品,促使宝宝努力往前,并保持对这个练习的兴趣。
让孩子学会爬的时候其实不要刻意去逼迫孩子,这样反而会得不到好的效果,平时可以让孩子开心的去学校爬,这样孩子才会更快的学会爬的基本要领了,当孩子在爬的时候家长们要多鼓励孩子,而不是孩子不会爬的时候就使劲的批评孩子,这样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宝宝走路晚是什么原因
1、宝宝个体差异以及缺乏锻炼:在发育过程中每个宝宝都不同,有的比较早就会走路,有的则比较晚,但是只要不超过18个月,都算正常现象。同时,孩子走路早晚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父母小时候走路晚,孩子也大多走路比较晚。
父母应按照宝宝在每个发育阶段的特征,加强对宝宝的锻炼。5个月时,搀扶宝宝腋下,让他尝试短时间站立;6个月时,开始训练他做些跳跃动作;7个月时,训练宝宝进行站—蹲—站的连贯动作,增进腿部肌力;8—9个月,让宝宝练习扶持家具站立;10个月以后,宝宝基本站稳,就能迈开他的第一步了。父母要多鼓励宝宝,提高他的学步兴趣和信心。
2、兴趣不足 宝宝学走路时,若家中没有可供扶着走的合适家具,会让宝宝缺乏学步的兴趣;如果宝宝在学步中摔倒受伤或受到惊吓,也会让他惧怕和排斥学步。
3、病理因素 肌肉关节类疾病,如婴儿肌肉松弛综合征、先天性髋关节一侧脱位、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等都会导致宝宝走路不稳或学步延迟。除学步晚以外,如果孩子在语言、精细动作及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也落后于同龄孩子,则应从肌肉关节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来考虑。但只要是孩子出现始终走不稳或超过18个月仍没学会走路的情况,就要及时带他去就医确诊了。
训练宝宝学走路的方法
有的小孩1岁不到就学会走路了,但是有的小孩1岁半了还在到处爬,白医生说,宝宝学走路的时间各有差异,基本上在17个月以内学会走路都属于正常的,家长不必担心。
白医生建议,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家长有几点可以做的,第一,你可以跪在宝贝面前,伸出双手拉住他的手,鼓励他迈步,朝向你走来;第二,你也可以站在孩子后面,用双手扶住他的腋窝处,跟着他一起走。开始时他或许需要你用力扶住,之后你只需用一点点力,他就能自己往前走了;最后,学走路也意味着摔跤和受伤的机会增多了,请为你的孩子准备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减少他磕碰的机会,并且尽量让他在你的视线范围内活动,而且随时做好“救援”准备。
白医生提醒家长们,孩子如果在其他各方面都很正常,稍微延迟走路也许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被大人扶着站立时双腿像棍子一样发直或像剪刀一样交叉,有的孩子表现为双手发抖或双手不停地颤动,在运动方面表现出手脚运动不灵活,协调能力差,或者让人感觉到走路的姿势很别扭。又或者他走路的时间已经远远落在其他同龄孩子后面,那就一定要带他去看专科医生了。
宝宝走路的姿势
在学走路的时候,由于下肢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容易出现不正确的走路姿势,但大多数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宝宝逐渐成长,大多会慢慢自行调整,恢复正常的走路姿势。
偏内八字的姿势可说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有些宝宝也可能出现脚板重心偏内而出现脚丫外侧翘起的现象。这是由于宝宝的筋很柔软,而且还不会完全控制脚板的肌肉,所以会在脚板内侧发力,造成外侧有些翘起,对此父母不需要过于担心。
在宝宝刚出生时,小腿多会向内弯。另外,在人体发育初期,大腿骨会偏向内旋,导致宝宝两腿与膝关节向外远离,形成O型腿,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膝内翻”。在开始学站或学走路时,宝宝O型腿的情形会更加明显,但随后便渐渐好转,会自行调整回来,在1岁半以前几乎都会恢复正常。如果宝宝的O型腿超过2岁仍未改善,就需要请医师诊断治疗。
有些宝宝学走路时经常跌倒,让父母十分担心。事实上,这是由于宝宝的平衡感及肌肉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出现重心不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请在平时多多观察,只要宝宝跌倒的情形在逐渐改善,或是跌倒次数日益减少,那就表示宝宝一直在进步,也就不用太过紧张。
训练宝宝学走路的方法
首先,让孩子与妈妈面对面,让宝宝的双脚分别站在你的双脚背上,握住宝宝的双手,然后妈妈可以左右交替一步一步迈步向后退,带动他左右交替向前迈步。
第二,让宝宝站在床沿或长沙发的一头,妈妈在旁用玩具逗引宝宝移步走。
第三,爸爸妈妈也可以面面相对蹲下,距离为伸手能相触,让孩子在这段距离内自己独立行走。宝宝早期心智的发展,都有个最佳时期,带领宝宝学习应该施以适当的刺激和鼓励,这样更能促进宝宝身心的成熟。
在此,要提醒爸爸妈妈:若是有足够的时间教育宝宝,最好不要让正在学走路的宝宝用学步带或者学步车,这样做不利于宝宝的骨骼发育。待宝宝的骨骼硬起来以后,可以教宝宝扶着家里比较低的家具或墙壁站起立来,慢慢行走,爸爸妈妈带宝宝出去玩时,最好扶着宝宝的腋下练习行走,在孩子学走初期,避免用手抓着孩子的手。爸爸妈妈若是在拉宝宝的时候用力过大很容易造成宝宝胳膊脱臼的。不过等到孩子已经可以自己扶着东西行走时,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抓着宝宝的手走路了。
宝宝走路晚怎么办
有的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宝宝比同龄的宝宝早学会走路,认为这样的宝宝才聪明。事实是这样的吗?一般情况下,宝宝从1岁左右开始会走,最晚不超过15个月,这当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大可不必硬要和周围的宝宝一致。
宝宝学会走路与两方面的因素是分不开的:一是宝宝的下肢肌肉要有一定的力量,而是要能掌握一定的平衡能力。这两方面因素是因人而异的,不是所有宝宝都会在同一时期全部掌握。此外,夏天出生的宝宝普遍比冬天出生的宝宝走得早,因为夏天穿着少,宝宝动作方便、愿意活动。常被抱着的宝宝,生性谨慎、温和的宝宝,走得相对会晚一些。这些都说明,早学会走路好晚学会走路并不是宝宝聪明与否的标志,更何况目前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表明走路早的宝宝要比走路晚的聪明。学会走路比较晚的宝宝的家长,大可不必为此着急。
温馨贴士:专家教你带宝宝
宝宝学走路期间,要注意保证宝宝的营养均衡,特别是要保证钙的摄入量足够。如果在这时候发生了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了钙元素,会使宝宝的腿部发生变形。
宝宝学走路注意切忌牵着宝宝学走路
牵着宝宝学走路,可能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宝宝的身体可能还没准备好
儿科医生崔玉涛认为,孩子的“站、走”等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随着发育水到渠成的。
过早帮孩子学 “站”、“走”,会对脊柱、下肢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此外有些罗圈腿就是过早站立所致。家长千万不要主动扶着孩子学站走,不要互相攀比,每个孩子有自己的发育历程。
2、不利于宝宝前庭平衡能力的发展
当你看到宝宝扶着沙发,迟迟不敢迈出一步,其实他的小脑袋正在思考如何控制平衡才不会出现跌倒的情况、先迈哪只脚会走得更稳一些……
这个过程,是宝宝前庭平衡能力发展的过程。
当宝宝反复思考这些问题、并经过多次的实践练习,那么他的平衡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以后每走一步,都会走得很稳当。
相反,如果父母急于扶着宝宝走,当宝宝的“拐杖”,无形中使宝宝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导宝宝的身体平衡能力更差,以后走路更容易出现摔跤的情况。
3、宝宝的依赖性可能会更强
学步对宝宝来说,不仅是动作发育的表现,也是孩子迈向独立的开端,意味着接下来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到想去的地方探索感兴趣的事物了。
一个不需要爸妈牵着走的宝宝,在学步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更多困难,但也能收获更多的成长。因为他是通过自己的摸索学会走路的,独立性、自主性会更强。
而一个需要爸妈牵着走的宝宝,尽管最终也能学会走路,但他的内心还是很依赖父母的,遇到困难首先会想到投向父母的怀抱,而不是自己尝试去解决。
既然牵扶着宝宝走是不正确的,那么让宝宝学步的正确方法是什么呢?
正确的学步攻略,看这里↓↓↓
◇ 学步之前,让宝宝多趴、多爬、多自由活动
动作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宝宝在床上学会趴着抬头以后,才会逐渐地学会翻身、会爬、会坐、会站、会走、会跑……
如果我们经常把宝宝抱在怀里,宝宝缺少锻炼的机会,那么他的整个大动作发育进程可能会被延迟。
因此想要宝宝走得好,前面的基础一定要打好。
◇ 创立一个安全的学步环境
儿科医生建议,宝宝应通过“扶站-扶走”的方式学会走路,即让宝宝扶着沙发、墙壁、桌子的边沿等学会站立、行走。
如果担心宝宝磕伤碰伤,那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 宝宝活动范围内的桌椅边角、墙角等,用防撞海绵包裹起来;
▪ 用固定的餐桌垫代替桌布,以免宝宝拉扯桌布,桌子上的东西会伤害到宝宝;
▪ 各种可能会导致意外发生的物体,如水壶、玻璃杯、刀具等,一定要收纳好;
▪ 最关键的一点, 无论何时一定要有大人陪伴在宝宝身边。
◇ 宝宝学步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陪伴和鼓励
虽说不建议大人牵着宝宝走,但宝宝学走路的过程中,我们的陪伴和鼓励是相当重要的,不仅可以给宝宝加油打气,还能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毫无顾虑地去练习这项新技能。
爸妈可以站在宝宝几步远的地方外,张开怀抱等着他走过来;在他跌倒的时候,给他一声鼓励和支持;看到他走得稳、走得好了,及时给他肯定和赞扬。
父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宝宝学习走路,宝宝就能更快更早地学会这项技能。
◇给宝宝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别催促
另外,别因为宝宝走得稍微晚一点就倍感焦虑。
宝宝1岁就学会走路,跟1岁4个月、5个月才学会走路,有什么分别吗?
并没有什么分别,也没有什么影响!一句话,如果宝宝准备好了,他就能走得很好。我们要给宝宝多点耐心、多点时间。
这些无数次被拉入黑名单的“学步神器”,别再给宝宝用啦!
宝宝多大用学步带
一般来说,大部分满周岁的宝宝已经会独站了,被爸爸妈妈牵着手也可以走上几步,这时候就可以用学步带来帮助宝宝学走了。
不过受到环境和抚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相同年龄的宝宝发育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什么时候训练宝宝学走路应该依据宝宝的身体发育状况。
如果宝宝的身材比较轻盈灵巧,则早些走路不会对宝宝有多大的影响,若宝宝还没有达到走路的月龄段,父母就训练宝宝学走路,这对宝宝的腿脚发育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