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棕色脂肪组织 棕色脂肪与白色脂肪有什么区别

棕色脂肪组织 棕色脂肪与白色脂肪有什么区别

棕色脂肪与白色脂肪虽然都是脂肪组织,但是二者的外表不同、结构也不同,所以它们在能量代谢中所起的作用也截然相反。白色脂肪组织是能量仓库,它的作用是将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藏起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吃得多,消耗得少,就会使人发胖,皮下堆满“肥肉”了;棕色脂肪则不然,它含有大量线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非常活跃地消耗葡萄糖,将食物中多余的能量转化为热量。

想减肥请关灯

小鼠研究表明,暴露在过度的光照之下会使小鼠燃烧更少的脂肪。

许多哺乳动物拥有两类储存脂肪的组织:棕色脂肪和白色脂肪。白色脂肪负责储存多余的热能,而棕色脂肪细胞会燃烧脂肪将其转变为热量。科学家们一直希望通过诱导棕色脂肪起作用来减肥,他们发现当β3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的时候,棕色脂肪细胞可以燃烧更多脂肪。

为了研究光照对棕色脂肪活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将小鼠分为几组,让它们每天在人造光源下暴露12、16或24小时,同时监控β3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活性水 平。研究人员还检测了棕色脂肪组织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脂肪酸等能量分子的速率,监控其能量使用情况。研究显示,小鼠长时间暴露在光照下时,棕色脂肪吸收 的营养物质更少,β3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活性更低,燃烧更少的脂肪。研究人员还发现,虽然食量和活动量相同,但长时间暴露在光照下的小鼠多储存了 25%~50%的脂肪。

什么是棕色脂肪

棕色脂肪因其细胞内含有大量血红蛋白和高水平的血红素卟啉,细胞呈棕色而得名。棕色脂肪细胞体积较小,细胞表面密布交感神经纤维,细胞中脂肪颗粒很少,但组织细胞内含有大量线粒体,细胞周围含有丰富毛细血管。

棕色脂肪是什么 棕色脂肪在什么位置

棕色脂肪在所有哺乳动物体中都存在,主要是幼小哺乳动物体中,而在成熟的哺乳动物体中仅有少量存在。棕色脂肪组织存在于后背肩胛骨以及锁骨区,环绕在心脏和肾脏周围。这些脂肪储库在机体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肥胖症的病因

外因以饮食过多而活动过少为主。热量摄入多于热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是肥胖的物质基础。内因为脂肪代谢紊乱而致肥胖。

1.遗传因素

人类单纯性肥胖的发病有一定的遗传背景。有研究认为,双亲中一方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约为50%;双亲中双方均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上升至80%。人类肥胖一般认为属多基因遗传,遗传在其发病中起着一个易发的作用。肥胖的形成还与生活行为方式、摄食行为、嗜好、气候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2.神经精神因素

已知人类和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一对为腹对侧核,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又称饥中枢。饱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则厌食拒食。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不论是炎症的后遗症(如脑膜炎、脑炎后),还是发生创伤、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如果腹内侧核破坏,则腹外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贪食无厌,引起肥胖。反之,当腹外侧核破坏,则腹内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厌食,引起消瘦。

3.内分泌因素

许多激素如甲状腺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等可调节摄食,因此推想这些激素可能参与了单纯性肥胖的发病机制。肥胖者对胰岛素抵抗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使胰岛素受体降调节而增加胰岛素抵抗,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胰岛素分泌增多,可刺激摄食增多,同时抑制脂肪分解,因此引起体内脂肪堆积。性激素在单纯性肥胖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作用。

进食过多可通过对小肠的刺激产生过多的肠抑胃肽(GIP),GIP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在垂体功能低下,特别是生长激素减少、促性腺及促甲状腺激素减少引起的性腺、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情况下可发生特殊类型的肥胖症,可能与脂肪动员减少,合成相对增多有关。临床上肥胖以女性为多,特别是经产妇或经绝期妇女或口服女性避孕药者易发生,提示雌激素与脂肪合成代谢有关。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皮质醇分泌增多,促进糖原异生,血糖增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于是脂肪合成增多,而皮质醇促进脂肪分解。

4.棕色脂肪组织异常

棕色脂肪组织是近几年来才被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与主要分布于皮下及内脏周围的白色脂肪组织相对应。棕色脂肪组织分布范围有限,仅分布于肩胛间、颈背部、腋窝部、纵隔及肾周围,其组织外观呈浅褐色,细胞体积变化相对较小。白色脂肪组织是一种贮能形式,机体将过剩的能量以中性脂肪形式贮藏于间,机体需能时,脂肪细胞内中性脂肪水解动用。白色脂肪细胞体积随释能和贮能变化较大。棕色脂肪组织在功能上是一种产热器官,即当机体摄食或受寒冷刺激时,棕色脂肪细胞内脂肪燃烧,从而决定机体的能量代谢水平。以上两种情况分别称之为摄食诱导产热和寒冷诱导产热。当然,此特殊蛋白质的功能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棕色脂肪组织这一产热组织直接参与体内热量的总调节,将体内多余热量向体外散发,使机体能量代谢趋于平衡。

有利于减肥的好脂肪

原来,在我们的体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脂肪细胞,一种是白色脂肪细胞,它构成了人体内绝大多数的脂肪组织,并贮存着过剩的能量。另外一种是棕色脂肪细胞,由于棕色脂肪中的生热酶作用,其作用则相反,它们并不贮存能量,并且具有较高的代谢率,可以把能量“燃烧”干净,因此说,这种棕色脂肪有利于减肥。或者说一个人的胖与瘦跟其体内的棕色脂肪多少有关。

可能有人会说,胖就是吃的多,消耗的少造成的。我看也未必,如两个年龄体重相同的人,每天吃同样的食物,摄入同样多的热量,如果摄入的热量超过他们的需求量,一段时间后,人们会发现两个人增加的体重并不一样。现实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吃的多的人不一定胖,吃得少的人也不一定瘦。再说消耗,同样的运动量有的人体重减轻得快,有的人体重降低的就慢。这种现象可能与每个人体内的棕色脂肪数量不同有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可以断定,超重的人总体上消耗的能量比正常体重的人少。事实上,情况可能恰恰相反,超重的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比正常体重的人多。这也许是因为超重的人需要更多的能量来进行活动和维持整个机体。什么意思?走同样的路,负重多一定耗能多,负重轻肯定省力,耗能一定会少。同理,超重的人与正常体重的人在行走同样的路后,超重的人所消耗的能量一定比正常体重的人多,但超重的人向肥胖发展的几率却比体重正常的人高。这种现象与两个人体内的瘦身素、棕色脂肪数量相关。

有关棕色脂肪很早就有过报道,在2009年7月11日美国的《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杂志上。美国科学家把棕色脂肪细胞称为一种具高代谢率的脂肪细胞,并称为人类肥胖症的治疗及预防带来了希望。研究人员发现,较瘦的动物体内棕色脂肪数量及活性,比较胖的动物要高。一个人的脂肪释放能量过少,或者一个人的棕色脂肪量低于正常人水平时,他就会比其他人更容易贮存较多的白色脂肪。在2009年08月20日的《科技日报》上也报道了这一成果,报道说:“直到2009年4月,生物学家才相信棕色脂肪会随着人的成长而迅速消失,并且认为成年人体内没有棕色脂肪。接着位于瑞典的哥德堡大学的斯文·Enerback博士和其他研究人员提出,一些棕色脂肪组织始终存留在成年人体内,如果这些细胞可以更活跃,那么一个人将会燃烧更多的脂肪”。

脂肪组织的分类

1、黄(白)色脂肪组织呈黄色(在某些哺乳动物呈白色),即通常所说的脂肪组织。它由大量单泡脂肪细胞集聚而成,脂肪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细胞中央有一大脂滴,胞质呈薄层,位于细胞周缘,包绕脂滴。在切片上,脂滴被溶解成一大空泡。胞核扁圆形,被脂滴推挤到细胞一侧,连同部分胞质呈新月形。黄色脂肪组织主要分布在皮下组织、网膜和肠系膜等处,在成年男子一般约占体重的10%~20%,女人往往更多一些。体内最大的“能源库”。具有贮存脂肪、保持体温和参与脂肪代谢的功能。参与能量代谢,并具有产生热量、维持体温、缓冲保护和支持填充等作用。

2、棕色脂肪组织呈棕色,其特点是组织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脂肪细胞内散在许多小脂滴,线粒体大而丰富,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这种脂肪细胞称为多泡脂肪细胞。

棕色脂肪组织在成人极少,新生儿及冬眠动物较多,在新生儿主要分布在肩胛间区、腋窝及颈后部等处。棕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在寒冷的刺激下,棕色脂肪细胞内的脂类分解、氧化,散发大量热能,而不转变为化学能。这一功能受交感神经调节。

贮存的脂肪,在需要时可迅速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经血液输送到各组织以供利用。脂肪分解后能产生大量的热能,约9.5千卡/克,为相应糖、蛋白质产能的2倍。在一般正常情况下,人体所消耗的能源物质60%~80%来自体内的糖分,在短期饥饿情况下,则主要由体内的脂肪供能。

什么是棕色脂肪 棕色脂肪对糖尿病有好什么好处

为什么我们很少提棕色脂肪呢?那是因为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棕色脂肪只存在于新生儿体内,年龄越大,它的量越少,到我们成年时,几乎完全消失了。想想也怪可惜的。

但近几年来,不断有学者对成人体内不存在棕色脂肪的观点提出异议。2008年、2009年的几项权威性研究证实,通过使用扫描仪,可以观察到体内亮的很小的区域,那些就是棕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非常活跃地消耗葡萄糖,以产生热量,因此在扫描仪上显示是亮的。这个事实充分说明,成人体内也存在功能活跃的棕色脂肪。报告还提到,女性的棕色脂肪量较男性多,在低温环境中,人体棕色脂肪也会增加。此外,棕色脂肪还和年龄以及体质指数(BMI)等成反比,瘦人相对胖人,体内可以发现更多的棕色脂肪。从分布来说,棕色脂肪更多地存在于人体的颈部、胸部和腹部。

可见,棕色脂肪和白色脂肪一样,也存在于正常成年人体内,只是数量较少。尤其引起人们关注的是肥胖与棕色脂肪之间的关系。由此专家设想,增加棕色脂肪可能会成为治疗肥胖症的方法,同理,激活棕色脂肪可能是未来减肥药物研究的方向。这些,大大激起了人们对棕色脂肪的兴趣。

棕色脂肪与白色脂肪虽然都是脂肪组织,但是二者的外表不同、结构也不同,所以它们在能量代谢中所起的作用也截然相反。白色脂肪组织是能量仓库,它的作用是将多余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藏起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吃得多,消耗得少,就会使人发胖,皮下堆满“肥肉”了;棕色脂肪则不然,它含有大量线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非常活跃地消耗葡萄糖,将食物中多余的能量转化为热量。

这也就是为什么棕色脂肪组织多存在于新生儿体内的原因。小家伙们刚生出来,身体的调节功能还很差,不能通过“打哆嗦”(肌肉颤栗)这种方式产热来抵御外界的寒冷,所以需要棕色脂肪组织这种能够产热的物质来帮助。随着年龄的增加,棕色脂肪减少,越来越多的热量不能被消耗而积累在体内,人们也变得更加肥胖和容易发生糖尿病。

所以有人想,如果胖人体内多一些棕色脂肪该多好啊,这样,就可以把多吃的食物转化成热量消耗掉而不是变成白色脂肪堆积起来。可是,让人失望的是,棕色脂肪的数量却正好与肥胖的程度成反比。也就是说,越是超重的人,体内的棕色脂肪越少甚至没有。除了体质指数外,棕色脂肪还与年龄、空腹血糖水平等成反比,表明棕色脂肪与这些衡量身体健康与否的指标有关。

随着对棕色脂肪的重新认识,人们对它越来越感兴趣,棕色脂肪与糖尿病及肥胖的关系成了最近生理学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既然棕色脂肪能够燃烧多余的热量,就意味着只要我们想办法增加、激活体内的棕色脂肪,就能够容易地减掉多余的体重,这对于肥胖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件激动人心的事情。

实际上,学者们也早在进行此方面的研究。来自芬兰的Virtanen博士曾在美国糖尿病年会上,做了内容为“人类棕色脂肪的激活与调节”的演讲。Virtanen博士的研究发现,除了采用寒冷来刺激棕色脂肪外,胰岛素刺激作用同样可以激活棕色脂肪。这对我们认识肥胖症和胰岛素抵抗有重要意义。

此外,正如前面所言,由于棕色脂肪与年龄、体质指数、空腹血糖水平等成反比,考虑到肥胖、衰老、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密切,我们有理由相信,把棕色脂肪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搞清楚,对我们认识这些疾病进而寻找到有效的控制手段有极大帮助。

但是,目前来说,通过增加棕色脂肪来达到减肥的目的还遥不可及,肥胖本身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综合结果,合理饮食、科学运动还是最值得倡导的。

这些方法可以一试

那么,真的没有什么可行的方法来增加体内的棕色脂肪吗?前面我们说到冷环境能够激活棕色脂肪,消耗多余的能量,所以,您不妨试试天冷的时候室内不开暖气,并且坚持冬练三九,相信您的棕色脂肪组织活性能够增加,有助您消耗多余的能量。不过,恐怕很多人没有这种勇气。再说,在寒冷环境下消耗的能量,人们往往又会通过多吃东西来弥补。

另外,有报道说通过冷水泡手、床上打滚、饮醋、听音乐等等方法也可以增加体内的棕色脂肪,但其科学性有多少,并没有可靠数据证实,我们也只好姑妄听之。不过,从科学家们对棕色脂肪持续不退的关注热情来看,我们当可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听到激动人心的好消息。

棕色脂肪组织 棕色脂肪的减肥作用

棕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在寒冷的刺激下,棕色脂肪细胞内的脂类分解、氧化,散发大量热能,而不转变为化学能。棕色脂肪负责分解引发肥胖的白色脂肪,将后者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热量。它可以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促进白色脂肪消耗,从而减少脂肪以达到减肥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脂肪

减肥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论男女都迫切地希望将身上的脂肪除之而后快。肥胖不仅使你告别美貌与自信,变成一个忧郁的胖子,同时还会招来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富贵病。但脂肪并非都是我们的敌人,它也有好坏之分。

“好脂肪”与“坏脂肪”

早期研究发现人体内脂肪有两种类型,根据其颜色、结构、功能等差异分为白色脂肪(White Adipose)和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白色脂肪可视为能量的储存器,细胞形态为单房结构,大体积的单房结构有助于将多余的能量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起来,一旦能量堆积过多而消耗过少,白色脂肪就会大量堆积,尤其是在大腿、腰、臀部位的脂肪堆积尤为明显,从而造成肥胖。

棕色脂肪细胞为多房结构,其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和毛细血管网,所以脂肪呈现棕色。而且棕色脂肪细胞的线粒体中含有一种解偶联蛋白(UCP1),

能促使葡萄糖和脂肪酸分解后的能量转化为热能。

在新生儿体内棕色脂肪主要位于肩胛处,帮助维持体温。随着年龄增长,棕色脂肪会逐渐减少。最终,人体内只残存少量棕色脂肪细胞,分布于颈部,主要功能是吸收能量并以热能的形式释放,从而调控人体的能量平衡从而防止肥胖的发生。所以,棕色脂肪理所当然地被视为“好脂肪”,而白色脂肪被视为“坏脂肪”。

第三类脂肪

近年来,细心的科学家们发现,在寒冷环境中,除了体内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增加,在皮下白色脂肪中也出现产热活性的增强和UCP-1的表达,由此便发现了除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以外第三种脂肪--米色脂肪(Beige

Adipose)。

米色脂肪在人体与白色脂肪共存,其产热基因UCP-1的诱导能力很强作用与棕色脂肪相似,但由白色脂肪前体细胞分化而来,因此科学家把米色脂肪视为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产物。

米色脂肪细胞的结构介于棕色脂肪细胞与白色脂肪细胞之间,属多房结构,包含大量小颗粒油滴,线粒体数目高于白色脂肪细胞但低于棕色脂肪细胞。米色脂肪具有诸多优势,若能人为地调控白色脂肪的棕色化,适当转变一些累赘的白色脂肪,对于人体能量代谢的平衡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米色脂肪也理所当然属于“好脂肪”。

肥胖抑制米色脂肪生成

成人体内米色脂肪的含量因人而异,肥胖者正是需求米色脂肪来消耗多余能量的人群。但研究证明,肥胖者体内的米色脂肪含量反而较正常人少。肥胖与米色脂肪的生成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脂肪组织除了储存能量以外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出多种细胞因子,参与营养与免疫调节。肥胖的发生常常伴随白色脂肪细胞分泌的异常,肥胖者大颗粒的白色脂肪细胞会出现促炎因子的表达高于抗炎因子,从而导致脂肪组织中炎性细胞的堆积,造成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因此,肥胖的发生必定伴随着白色脂肪组织长期的慢性炎症反应,这个观点已经被广大学者所认可。而这种长期慢性炎症环境会抑制白色脂肪棕色化,从而阻碍米色脂肪的形成,进一步减少自身能量的消耗,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让“坏脂肪”从良

我们充分了解了“好脂肪”与“坏脂肪”各自的特点及区别之后,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若将体内一部分的“坏脂肪”转换为“好脂肪”就可以调控人体的能量平衡,就可持久地拥有苗条身材。科学研究证明想要“坏脂肪”从良是完全可行的。生物体内多种激素,如去甲肾上腺素、雌激素、糖皮质激素,均能参与白色脂肪棕色化的调控,但由于这类激素的作用机制复杂,不易控制且副作用大,均不适合转化为减肥产品。但“鸢尾素”的发现给了这个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细胞生物学教授布鲁斯·施皮格尔曼破解了运动减肥的机制,发现运动可以促进肌肉表达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活化因子-1α(PGC-1α),PGC-1α的增加可诱可促进肌肉释放一种叫做“鸢尾素”(irisin)的蛋白质,鸢尾素是骨骼肌分泌的一种肌肉活性因子,在运动时释放入血,作用于白色脂肪细胞,通过激发细胞内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α(PPAR-α),来诱导白色脂肪棕色化。

动物实验证明,适当提高循环血中的鸢尾素可改善小鼠的肥胖和葡萄糖代谢平衡,这说明鸢尾素诱导的白色脂肪棕色化有利于能量代谢的平衡,对肥胖症起到治疗性作用。此外,鸢尾素的安全性也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初步认可,小鼠循环血中适当提高鸢尾素含量并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与并发症。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深入研究鸢尾素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的机制,等未来彻底揭开了鸢尾素的神秘面纱,对于肥胖的治疗有望通过注射或口服鸢尾素来减肥。

“好脂肪”也能移植?

在未来想减肥了就打针鸢尾素,这个构想的确十分诱人,但这种快餐式的注射总会让人厌烦。根据研究人员计算,棕色脂肪1年内可以消耗相当于白色脂肪的能量。由此可见,极少量的棕色脂肪组织就能改善人体的能量代谢平衡。于是,一些大胆的科学家们提出了移植棕色脂肪的构想。

研究发现,从棕色脂肪组织中提取的棕色脂肪干细胞可在体外成脂培养基的诱导下稳定形成棕色脂肪,但由于棕色脂肪含量少,获取难度大,这个思路难以推广。所以,部分学者开始采用白色脂肪组织中提取的干细胞复合生物支架体外3D培养模式,在材料生物力学或培养基化学元素的诱导下构建出棕色脂肪组织。将体外构建的棕色脂肪组织植入肥胖的小鼠体内,早期会出现组织吸收现象,3个月后会有少量组织在宿主体内长久保存,宿主的体重在移植后会逐渐减轻,最终趋于稳定。此外,对Ⅱ糖尿病和糖代谢紊乱的小鼠也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这项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应用于临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白色脂肪干细胞与棕色脂肪干细胞并非同源,用白色脂肪干细胞构建棕色脂肪纯度往往不理想;其次,移植物的吸收率及长期保存后的稳定性有待提高。

无论是让“坏脂肪”从良,还是移植“好脂肪”,这两项技术都是广大胖子们的福音。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减肥的途径不再局限于健身房拼命、饭桌上挨饿、美容医院抽脂,不妨打针鸢尾素或移植棕色脂肪,开启全身减肥模式。

相关推荐

先天性肥胖的4个原因

1、遗传因素人类的单纯性肥胖的发病一定的遗传背景。Mayer等报告,双亲中一方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约为50%;双亲中双方均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上升至80%。 人类肥胖一般认为属多基因遗传,遗传在其发病中起着一个易发的作用,肥胖的形成尚与生活行为方式、摄食行为、嗜好、胰岛素反应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关。 2、神经精神因素已知人类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关的神经核。一对为腹对侧核(VMH),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LHA),又称饥中枢。饱中枢兴奋时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增;

不妨长点棕色脂肪保证让你多瘦6斤

科学地来讲,想要减肥减脂,就是要燃烧掉体内多余的“白色脂肪”,而同时增加利于燃脂的“棕色脂肪”才行。燃烧白色脂肪要靠运动,而增加棕色脂肪,其实也就很简单的三个技巧: 第一,冷自己。稍感寒冷的时候其实可以不急着要保暖,其实在冷的地方待2个小时以上便可帮助身体燃烧热量,同时增加体内的棕色脂肪;第二,肾上腺素的刺激。运动的时候体内会产生肾上腺素;第三,褪黑激素的刺激。晚上要尽量早睡,也最好养成习惯,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下入睡哦。 这么简单而又健康的生活习惯下,不用吃药、不用打针,体内棕色脂肪就能增加,轻轻松松瘦下

容易引起肥胖症的原因哪些

外因以饮食过多而活动过少为主。热量摄入多于热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是肥胖的物质基础。 内因为人体内在因素使脂肪代谢紊乱而致肥胖。具体如下: 1.遗传因素 人类的单纯性肥胖的发病一定的遗传背景。Mayer等报告,双亲中一方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约为50%;双亲中双方均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上升至80%。人类肥胖一般认为属多基因遗传,遗传在其发病中起着一个易发的作用,肥胖的形成尚与生活行为方式、摄食行为、嗜好、胰岛素反应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关。 2.神经精神因素 已知人类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

脂肪长在哪最伤身

脂肪两种颜色。人体内两种脂肪白色脂肪和褐色脂肪白色脂肪是造成我们肥胖的罪魁祸首,褐色脂肪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组织,它的代谢极其活跃,一旦被激活,就能将白色脂肪像燃料一样烧掉。既往观点认为,褐色脂肪多存在于婴儿体内,成年以后人类将不再拥褐色脂肪。 然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最新发现,褐色脂肪虽然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但仍能在成人身上发现。其规律大致是女性比男性多,瘦人比胖人多。积极运动可以让皮下白色脂肪代谢更快、更活跃,助于变成褐色脂肪脂肪堆积位置不同对健康的影响。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人类

瘦身新观念6个好方法

1. 夜间锻练 白天上班上课忙碌,晚上来一个夜间的锻练运动,活动筋骨出出汗可以让你更健康,人担心夜间运动太靠近就寝时间可能因此而影响睡眠。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2013年的调查发现,经常运动的人中,约六成的人说,他们通常一夜好眠,保持活动力,不管什么时间做运动都没差。 2. 低钠晚餐 低钠晚餐非常重要,会让你第二天早上醒来后感觉不到臃肿。因为大量摄取钠会妨碍钾的吸收,减低血液回圈的速度,进而影响细胞的代谢,体内废物和水分的排出,还会囤积脂肪,使身体越来越肥胖臃肿。最好是吃蒸煮的蔬菜和瘦肉蛋白质,特别要注意

新生儿体温不升哪些原因

(1)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易于散热;皮下脂肪菲薄\\\\\\\'保暖能力差。 (2)外界环境温度过低新生儿体内虽然一定量的棕色脂肪可以释放热能来维持体温的恒定,但其储备量是限的,一旦耗尽,代偿性的产热停止,体温下降。 (3)疾病因素早产儿各项生理功能不成熟,容易发生体温不升。吸吮力差,摄入的奶量不足,产能少也多见于新生儿。各种感染可使机体营养的摄入减少、消耗增加。缺氧及细菌毒素还会影响体内棕色脂肪的利用,所以感染也是造成新生儿体温不升的原

脂肪瘤分为哪几种类型

① 通常最常见的脂肪瘤是普通的皮下脂肪瘤。由成熟的脂肪及少量间质组织组成,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表现为皮下或深部的质软肿块。 ② 其他类型的特殊脂肪瘤。如血管脂肪瘤、肌肉脂肪瘤等,在临床或病理上与普通的皮下脂肪所不同。 ③ 异位脂肪瘤。此类可能是错构组织,在发生部位上与皮下脂肪所不同,如肌肉间脂肪瘤、血管肌肉脂肪瘤、神经纤维脂肪瘤等。 ④ 良性棕色脂肪瘤。

吃海藻的好处哪些

海藻的营养价值丰富,「海中珍宝」之称,因低热量、饱足感的特性,成为减重瘦身的好帮手。 在海水中生长的海藻,含的天然无机元素比陆地上的植物还多,其中以钠、钾、铁、钙、镁含量最高,另含多种人体所需的必需胺基酸、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各种光合成色素,如叶绿素、藻红素、藻褐素等,对人体健康诸多好处。 多吃海藻养生保健4好 第1好、减少脂肪堆积:人体内的脂肪分为褐色脂肪组织白色脂肪组织,褐色脂肪组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白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将过多的热量囤积为三酸甘油脂,而脂肪组织内的去偶合蛋白质-

单纯性肥胖

肥胖症的发病机理可归纳为下列四组因素: 一、内因 为人体内在因素使脂肪代谢紊乱而致肥胖。 1、遗传因素 人类的单纯性肥胖的发病亦一定的遗传背景。人类肥胖一般认为属多基因遗传,遗传在其发病中起着一个易发的作用,肥胖的形成尚与生活行为方式、摄食行为、嗜好、胰岛素反应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关。 2、神经精神因素 单纯性肥胖人类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关的神经核。一对为腹对侧核,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又称饥中枢。饱中枢兴奋时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则厌食拒食。

什么人容易中暑 婴幼儿

婴幼儿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差,而且皮下脂肪较多,特别是保温作用的棕色脂肪含量较高,对散热不利。从而容易引起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