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教会男人的五种爱情模式
母亲教会男人的五种爱情模式
母亲是男人生命中的第一位女人,她在男人的潜意识中塑造了未来爱情生活的模型。精神分析学家阿兰·布拉克尼耶描绘了5种类型的母亲形象,并总结了每种类型的母亲对男人造成的影响。
这是一种世上独一无二的爱。每个母亲都很清楚,母子之间的情感纽带有多么强烈和特殊。“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一种任何竞争对手都不可能动摇的自恋的基础之上。”俄狄浦斯情结理论的缔造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对此感受最深,他的母亲就喜欢称他为“金子般的西格”。
女儿在进入俄狄浦斯情结期之后,会改变恋爱的目标,将注意力从母亲转移到父亲身上。儿子则不同,其爱恋的目标从始至终都是母亲。“它是唯一没有竞争的关系,而且将对男孩子长大后的爱情生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布拉克尼耶强调,“母子关系不仅仅包含了依恋、吸引、欲望和快乐,更是由母亲投射的男性理想形象和母亲传递的自己与男性的关系塑造而成的。”
每位母亲身上都同时拥有这5种类型母亲的特点,其中一种类型会比较显著地表现出来。
一、情人型母亲
特点:
其眼神、举动和言语都传达着她们对儿子有着情人式的欣赏。她们把自己对于男性的理想完全投射在儿子身上,随时准备夸赞儿子身体、智力上的优点,为儿子取得的成绩自豪不已。
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她们为儿子勾勒出一个辉煌的未来。
她们希望儿子在各个方面都做到最好,随时准备为儿子牺牲,因为儿子就是她们存在的理由。她们的苛求和支持达到了同样的高度,她们不能容忍儿子平庸,也不能容忍儿子周围的人平庸。
她们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儿子身上。自己也许很普通,但她们始终用大量的赞美和疼爱来包围儿子。
影响:
这种母亲传递给儿子的力量是强大的。儿子因此拥有非常牢固的自信,能够毫无畏惧地应对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在情感层面会很踏实,也会有较高的要求。
由于受到母亲无条件的爱的支持和陶醉,这些“幸运儿”将努力寻找能够接过母亲接力棒的女人,希望她一生都用同样的惊叹目光注视自己。
可惜他们的希望多半会以失望告终。与女人的交往总在快速更迭。于是寻找会变成征服,“白马王子”会变成内心沮丧而苦涩的“唐璜”。
如果有幸找到那颗“稀世珍珠”,他们会要求对方一生都为他作出牺牲并崇敬自己。那些强势、独立或魅力十足的女人通常不会使他们感兴趣。
二、过度保护型母亲
特点:
典型的伍迪·艾伦的电影中犹太母亲的形象。她们焦虑不安,占有欲强,与儿子亲密无间,喜欢干涉儿子的生活,其目的是尽可能延长自己独有的母子关系。
她们总是施展冷暖交替手段:一方面恐吓儿子,夸大所有情感和事物的危险度;另一方面又给予儿子无限的温暖,鼓励、宠爱和奉承儿子。
由于有着深刻的焦虑,她们将自己对人际关系的悲观主义视角传递给儿子,这会加深儿子的焦虑和对母亲的情感依赖。
影响:
由于遭到过度的爱的“碾压”,儿子会在忧虑中长大,他们在情感上不成熟,常有内疚感;有可能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少言寡语,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情绪……这些男人保持着对母亲的依恋,想要割断这根脐带,他们有时不得不采取粗暴的方式。
否则,这种对母亲的迷恋,会让他们与生命中的其她女人保持较远的距离。这些女人也极少能得到婆婆的认可。
因此,过度保护型母亲的儿子经常选择有些天真的女人做妻子,因为这样的女人更容易得到母亲的接受。
三、疏远型母亲
特点:
由于非常怀疑自己做母亲的能力,她们始终生活在让儿子受委屈的恐惧之中。她们觉得自己的一切——情绪、建议、接触——都可能对儿子造成潜在的危险。
因此,她们刻意在身体与情感上与儿子疏远,虽然她们其实很爱儿子。可是,如果儿子不能理解母亲冷漠的背后所隐藏的痛苦,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母爱。
影响:
有疏远型母亲的男人中,有时会出现鄙视女人,甚至愤世嫉俗的人。由于没有得到来自母亲热烈和抚慰的包裹,他们难以信任女人,经常对爱情和性生活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在情感关系中非常谨慎,总是带着面具,往往表现出一种令人望而止步的冷淡。结果,他们总是与女人复制这种曾让自己饱受折磨的疏远关系。
不过,如果能够减少戒心,并有幸遇到一位热情大方、能给自己安全感的女人,他们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伴侣关系之中。
四、强权型母亲
特点:
她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处于和男人的战争之中,渴望将男人置于自己的权威之下。她们专横、霸道,完全掌控着家中大权。她们时刻在提醒儿子自己永远是家里的主宰,不过方式有所不同;有些母亲毫不掩饰,有些母亲则“将铁腕隐藏在天鹅绒的手套当中”。
影响:
有这样强悍的母亲,儿子与女人亲密接触时怎么能不产生恐惧?他们通常在生活中采取一种自相矛盾的态度:看似努力躲避这种女人,其实总在寻找母亲的翻版,为的是重温当年与母亲之间的控制游戏。
不过,当伴侣关系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经常想用出轨来挣脱这种令人窒息的关系,但很少能够真的迈出这一步。当然,她们对女性的屈从也是有限度的;一旦自己的男性自尊遭到女人攻击,他们会运用语言或精神暴力,为所有来自母亲的侮辱在妻子身上进行报复。
五、和蔼型母亲
特点:
她首先是一个幸福的女人,从伴侣那里得到了充分满足,因此无须将任何过分的期待或不切实际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她们很关注儿子的需要,而且不会焦虑,也无须从儿子身上修复自我。
她们对家庭幸福保持着高度警惕,给孩子的父亲留出了应有的位置。她们拥有多种快乐之源,孩子并不是她们存在的唯一理由。她们注重倾听儿子的心声,懂得与儿子(尤其是少年)保持默契,从来没有操控和干涉儿子的愿望。总之,她们爱自己的儿子,但不会阻碍儿子爱别的女人。
影响:
这种母亲能够培养出真正自信的男人。他们毫不怀疑自己男性的魅力,跟女人在一起时也很自知。与男人一起幸福生活的母亲,会让儿子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让某个女人幸福的男人。
他们懂得如何接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会向女人展现自己的魅力,但不会欺骗对方,也不会想要控制对方。他们懂得将朋友和情人的角色结合起来,在力量的角逐中也不会感到危险。
但他们也有个缺点:他们倾向于优先与女人发展友谊而不是爱情。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友谊是爱情的最佳前途。
妈妈怎样让孩子有爱心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妈妈所经历的“生、养、育”与爸爸不同。母爱往往是关怀更多,保护更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积极的人际关系。如果说父爱是带有规则性的,那么母爱则是温柔细腻的。妈妈要充分让宝宝感受到被爱、被关怀。与孩子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让他觉得妈妈就是“安全岛”。感受到充分母爱的孩子,将来独立的更加顺利,也会更爱他人,爱这个世界。对长大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很有帮助。
第二,情感模式的形成。妈妈跟孩子在一起时,会滔滔不绝地说话,并不断地跟他进行眼神、肢体的接触与交流,这些都能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情感模式。孩子的要求,母亲能立刻感知并做出反应,长大后,他也会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情绪。这一点,体现在男孩身上,就是责任心强,体现在女孩身上,就是温柔细腻。
第三,性别意识的形成。父母双方在孩子性别意识形成上的作用,各有侧重。女儿的效仿对象是妈妈,她会通过观察妈妈,了解女性的性别特征。
那么,妈妈怎样做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呢?首先要提醒妈妈,母爱无边,但千万不要过度保护和溺爱。好妈妈会随着孩子成长,学会放手,让他独立。
孩子3岁以前,妈妈需要和他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这一点与父亲不同,妈妈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这是个稍纵即逝的过程,妈妈需要将重心转移到孩子身上,成为孩子的第一养育者。
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7大作用
1.有利宝宝社会性发展
母亲的爱细腻、温柔,而父亲的爱表现为粗旷、豪放,两者爱的表达方式不同,给宝宝的感受也不同。他们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社会的情感财富。有了父爱的宝宝,可获得正常的人格发展。
2.更有利于宝宝成才
美国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他们在学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教育专家们认为,父亲在教育孩子方 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而母亲在这方面就要差一些。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父亲更能教育孩 子独立、果断,具有勇敢精神和冒险精神。
3.有利于逻辑思维发展
有研究显示: 父亲对宝宝的数理逻辑能力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宝宝,数学成绩佳。相比之下,与母亲常在一起的宝宝,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新事物的兴趣上。
4.利于性别健康发展
在和男孩子的交流中,爸爸的严格要求会使男孩学会审视自己的行为、学会承担责任,男孩也会更好地从爸爸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日渐表现出男子汉气概。
而爸爸和女儿的交流中,也可以让女儿从小接触到良好的、明确的男性榜样,并分清男女之间的差异,更有利于培养女孩子的女性气质,而且也会受爸爸易于表现的冒险、进取、独立性的影响。
正是在爸爸妈妈的衬托和对比之下,孩子才会更好地理解男性和女性的涵义,使孩子性别角色健康、顺利地形成。
5.父亲更喜欢冒险
爸爸和宝宝游戏时,大多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运动性、技术性、智能性较强的游戏,并以其固有的男性特征,如坚毅、深沉、果断、独立性、进取性、合作性,经常鼓励宝宝尝试新鲜的游戏,鼓励宝宝勇敢探索、独立克服困难,这样就会更好地促进孩子身体、智能、性格的发展。
6.使宝宝具有创造性
从教育方式上看,父亲一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做事,而母亲比较喜欢帮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
7.给宝宝支持和信心
在宝宝心中,母爱是无处不在的,包围着他的,但对于父亲,是有重大变化的时候想起,父亲是心底最重的位置。尤其是他们长大,对父亲越是如此,每逢重大的人生转折,他们更容易想起父亲,对他们来讲是一种精神力量。
父爱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健康
一、有利于孩子的心智发育。
许多调查材料表明:缺乏父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发育要差。父亲长期不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据研究,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两个小时的男孩子,和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更融洽。
二、有利于孩子人格健全。
母性教育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全面的。母亲的细腻、温柔、善良,有利于孩子“柔”的性格成长。但父亲的勇敢、坚强、果断,有利于孩子“刚”的性格形成。刚柔相济才是健全的人格。有人认为男孩子由父亲带,女孩则应该由母亲带,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如果只实行母性教育,那么男孩子就很难以父亲为楷模去开始他男性生活之路;女孩子就很难了解男性的生活状态
三、有利于孩子对生活的全面体验。
如果一个人,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只生活在男人圈或女儿国,他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全面的。一个人形成畸形性格,与他儿童时期对世界的片面观察有密切联系。母亲更容易溺爱、迁就孩子。父爱则相反,是一种深沉、严肃的爱,父亲更多地考虑孩子的未来。失去父爱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意志薄弱;长大以后,碰到一点问题都会不知所措。
至于父亲怎样教育孩子,主要做到:以身作则,创造环境,沟通交流,期望鼓励。
以身作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造环境则没有引起很多人足够的重视。孟母三迁,讲的就是环境的重要。很难想像,一个在麻将桌旁长大的孩子,以后不爱打麻将。经常和孩子交流沟通,培养孩子的交际、表达能力和民主的习惯。成功的人都是鼓励出来的,也是父母期望出来的。
如何让父子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打造两个人的父子空间
很多人都觉得男人是照顾不了孩子,毕竟他们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这就可以说是多虑了。专家建议可以试着把孩子交给丈夫来照顾,也不必要每时每刻看着他们,让他们有自己的空间,也许你会发现一个意外的惊喜呢。
最好能让自己的孩子为自己自豪
想要让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变成好的影响的话,就要让孩子向着好的地方发展,不要让孩子过分依赖自己,但是又要让孩子觉得学习那些好的特长很酷,这可是个费劲儿的事情。所以爸爸们最好能够有那么几个特长,有几个能够拿得出手的节目,让孩子自豪感倍增。
父亲要成为孩子的榜样
父亲的品格要经得起考验,说得出做得到,要有修养,不要动不动就动手打人骂人,做错事就要勇敢承认,从小能做个小小的男子汉。而最重要的是要爱护自己的家人,爱护自己的妻子,让孩子觉得世界是充满爱的,用善意对待一切。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到底多大呢?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虎猫妈爸”型的教育模式,妈妈很严格,爸爸就负责打马虎眼,凡事看妈妈的眼色,其实这是一种有瑕疵的教育模式,父亲并不能真正发挥出该有的作用。
父亲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
目前的许多家庭中,在教育孩子上还停留在“母系氏族”阶段,多是母亲一统天下,而父亲顶多扮演一个笨手笨脚,可有可无的角色。父亲在教育孩子上真是笨手笨脚、无足轻重的吗?
不,事实并非如此。许多调查材料表明:缺乏父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发育要差。父亲长期不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据研究,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两个小时的男孩子,和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更融洽。由此可见,教育孩子不是母亲一人之事,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很多父亲可能会认为,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找妈妈,孩子3岁以后我们再开始行使权利,或上小学再多接触不行吗?这种想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应该说,从出生开始父亲就应该行使权力了。
尽管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拥有同样的权力,负有同样的责任,但两人对孩子的影响却各有千秋。例如,在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情感细腻,态度较多温柔,喜欢给孩子讲故事,做手工等。而父亲往往情感深沉、刚毅、博大,喜欢把孩子高高举起,带孩子踢球玩打仗游戏等。总之,父母不同的角色,各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同样带孩子玩,母亲往往更担心孩子的安全,总会情不自禁地将孩子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父亲与孩子玩的方式,往往更带有冒险性,更与剧烈运动有关,这是母亲难以替代的。母亲会以自己细腻的感情,认真仔细的做事态度去影响孩子,而父亲则带给孩子勇敢、坚强、强悍、有魄力等男性特征。
如果只实行“母系教育”,那么男孩子就很难以父亲为楷模去开始他男性生活之路;女孩子就很难了解男性如何生活,与女性有何不同。我们现在已经开始提出性别教育这个概念,就是说,让孩子从小就开始体验男女两种社会基本构成的不同个性;这对孩子形成正常的性别角色,都是很有好处的。
3岁前的婴儿由父亲带着嬉戏,对其动作发展大有益处。父亲应常和孩子在一起嬉戏,逗孩子爬,鼓励其走以至跑,教其前滚翻,玩攀登架、单杠等,2岁左右便可带孩子慢跑锻炼身体。另外,父亲对激发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父亲一般对外界事物较有兴趣,动手能力较强,这样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一对夫妇带着2岁的女儿去旅游,小女孩看见路中间的狗很害怕,当看见父亲上去抚摩狗时,也上去摸了一下狗,父亲接着说:“狗怕人呢,狗和人是好朋友,会看家,不用怕。”接着又讲了狗的习性,小女孩的母亲则在回去的路上教她念了一首狗的儿歌,这对夫妇配合得多么默契呀!如果父亲觉得孩子很胆小,轻蔑其为胆小鬼,孩子从此会丧失对动物的兴趣而不向父亲求援了。
因此,孩子良好的个性和优秀智力发展,不仅需要从母亲那里接受教育和影响,也需要接受父亲的教育和影响。教育孩子,父亲同样有责任。父亲不应该总以工作太忙太紧张为托辞,而应该进一步加强同孩子的交往,使孩子既承受到母亲的温情,又能体验到父亲的威严。真所谓“怜子如何不丈夫”!
父亲的教育方式有哪些好处
不,事实并非如此。许多调查材料表明:缺乏父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发育要差。父亲长期不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据研究,一天与父亲接触至少两个小时的男孩子,和一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小时的男孩子相比,前者不仅更聪明,而且人际关系处理得更融洽。由此可见,教育孩子不是母亲一人之事,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很多父亲可能会认为,孩子小的时候总是找妈妈,孩子3岁以后我们再开始行使权利,或上小学再多接触不行吗?这种想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应该说,从出生开始父亲就应该行使权力了。
尽管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拥有同样的权力,负有同样的责任,但两人对孩子的影响却各有千秋。例如,在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情感细腻,态度较多温柔,喜欢给孩子讲故事,做手工等。而父亲往往情感深沉、刚毅、博大,喜欢把孩子高高举起,带孩子踢球玩打仗游戏等。总之,父母不同的角色,各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同样带孩子玩,母亲往往更担心孩子的安全,总会情不自禁地将孩子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父亲与孩子玩的方式,往往更带有冒险性,更与剧烈运动有关,这是母亲难以替代的。母亲会以自己细腻的感情,认真仔细的做事态度去影响孩子,而父亲则带给孩子勇敢、坚强、强悍、有魄力等男性特征。如果只实行“母系教育”,那么男孩子就很难以父亲为楷模去开始他男性生活之路;女孩子就很难了解男性如何生活,与女性有何不同。我们现在已经开始提出性别教育这个概念,就是说,让孩子从小就开始体验男女两种社会基本构成的不同个性;这对孩子形成正常的性别角色,都是很有好处的。
3岁前的婴儿由父亲带着嬉戏,对其动作发展大有益处。父亲应常和孩子在一起嬉戏,逗孩子爬,鼓励其走以至跑,教其前滚翻,玩攀登架、单杠等,2岁左右便可带孩子慢跑锻炼身体。另外,父亲对激发探索周围世界的兴趣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父亲一般对外界事物较有兴趣,动手能力较强,这样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一对夫妇带着2岁的女儿去旅游,小女孩看见路中间的狗很害怕,当看见父亲上去抚摩狗时,也上去摸了一下狗,父亲接着说:“狗怕人呢,狗和人是好朋友,会看家,不用怕。”接着又讲了狗的习性,小女孩的母亲则在回去的路上教她念了一首狗的儿歌,这对夫妇配合得多么默契呀!如果父亲觉得孩子很胆小,轻蔑其为胆小鬼,孩子从此会丧失对动物的兴趣而不向父亲求援了。
因此,孩子良好的个性和优秀智力发展,不仅需要从母亲那里接受教育和影响,也需要接受父亲的教育和影响。教育孩子,父亲同样有责任。父亲不应该总以工作太忙太紧张为托辞,而应该进一步加强同孩子的交往,使孩子既承受到母亲的温情,又能体验到父亲的威严。真所谓“怜子如何不丈夫”!
家庭关系左右孩子的性格
英国诗人艾克略曾说:“妈妈和子女的关系,是月亮和星星,树苗和土壤之间的亲和力。”母亲的形象通常是任劳任怨的“慈母”,但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庭中母亲过于强势,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历史上的武则天是个强悍的女性,自己称了帝,几个儿子却一个比一个懦弱、平庸。强势母亲常会使孩子在种种约束中变得自卑,缺乏安全感,让男孩变得懦弱,女孩叛逆不羁。
强势的父亲是传统的中国式父亲,可能会教育出热衷暴力、不讲道理的儿子;女孩则可能变得胆小懦弱,长大后还可能会重复与父母相同模式的悲惨婚姻。
过度亲密易恋母
有个笑话说,我们总是问妈妈:“妈,我袜子呢?”“妈,啥时候吃饭?”而问爸爸只有一句:“爸,我妈呢?”大多数孩子都会依恋母亲,但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母子过度亲密可能导致男孩性别认同与性意识发展延迟,使男孩内心印刻着无论如何也摆不脱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尤其是强势、独占亲子互动的母亲,她们会投入更多的爱,期待的收获就越大,母子联结也越深,更易引起恋母情结。这样的男孩长大后难以接受其他女孩。相反的,母亲爱父亲,会让孩子产生“仿父”意识,即模仿父亲以获取母亲的爱,对减轻恋母情结有帮助。
常受逼迫会逆反
许多中国父母会逼迫孩子做这做那,从学习、看书,到学钢琴、画画等。他们把孩子当成与朋友攀比、完成自己愿望的工具,并由此衍生出“不做是你笨,做不好更是你笨”的强迫性思维。处在这种无奈情境下的孩子,内心冲突持续存在,可能逆反心强或有攻击欲望。最关键的是,父母不要太看重外在的东西,更不要把孩子的一切看成自己的脸面。要认识到,在大人看来是天使的东西,小孩子心中可能是魔鬼。
父母冷漠难独立
一些传统家庭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夫妻感情淡漠,为避免争吵,母亲说话父亲就闭嘴,父亲说话母亲也装听不见。孩子与父母如同陌路人,不到万不得一不开口。这样的孩子很会揣摩大人的心思,长大后擅长揣测上司的心理,但难以建立亲密关系,而且容易向人示弱,也没有独立的想法。家长应首先改变夫妻间的关系模式,学会有效沟通;其次要鼓励孩子与同龄孩子、邻居、老师交往,尊重友谊,心身发展也可得到补偿。
只骂不夸更自卑
中国家长喜欢在孩子取得成绩时不表扬,而是纠结于一点点小的失分之处,把孩子的兴奋感打消后,再偷偷为孩子感到自豪。他们的理由大多是担心孩子骄傲,却使亲子交流变得无趣,挫败了孩子的认同感。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自信、过于追求完美、喜欢苛责别人等。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表扬孩子,要把一切积极或消极情绪表达出来,而不是与孩子“虚假沟通”。
父亲一句赞美胜过母亲100句
专家指导 杭州万舟心理研究会主任、亲子教育专家冷中军
最近,张女士在接送女儿上幼儿园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女儿所在的托班共有20个孩子,其中18位孩子固定由女性(母亲或外婆、奶奶)接送,只有两名孩子由父亲和母亲轮流接送。被问及孩子爸爸为何没有承担接送任务,大多数的回答是:爸爸太忙,要上班养家。
虽然不能因此就认定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亲的缺席,但至少可以说明大多数的家庭,女性承担着更多的养育责任。事实上,由于传统的家庭角色的分工,当养育孩子和工作事业产生矛盾冲突时,很多家庭的第一选择是牺牲母亲的事业。因此,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可能母亲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但这并不是件值得鼓励的事。杭州万舟心理研究会主任、亲子教育专家冷中军认为,在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父亲产生的作用其实要远远大于母亲。从他多年的咨询经验来看,那些出现任性、依赖、自卑、性别角色模糊等现象的孩子,大多与童年期没有获得足够的来自父亲的心理营养有关。
那些出现自卑、内向、性别角色模糊等现象的孩子,大多与童年期没有获得足够的来自父亲的心理营养有关。
A、这个男孩为何要执意改变性别?
专家:父亲对孩子的性别认同有重要影响
这是我刚做记者时接触到的一个案例。他打来热线电话,说来杭州的唯一目的,是做变性手术——他坚信自己骨子里就是女性。
事实上,我见到他时,他已经在整形医院做了隆胸手术。手术并不算成功,过程很痛苦,但这些并不能阻止他对第二次手术的期待。
这个皮肤白皙,五官清秀,带点羞涩内向的男孩子为何拥有如此强烈改变性别的愿望?在今天做“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个选题时,我对他的经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妈妈在生下三个女儿后,才有了他这个儿子。小时候,父亲常年外出打工,他就在女性堆里摸爬滚打。那时家境并不宽裕,他常穿姐姐穿剩的衣服,却凭着天生的眉清目秀、唇红齿白,获得了很多关于外表的赞美。他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夸他像女孩子一样漂亮。
小时候他喜欢和女孩子玩,觉得女孩子清爽,干净,而等到青春萌动时,他也试着交了个女朋友,却觉得异常别扭,总要想办法去讨女孩子的欢心更让他觉得心累。相反,他和男孩子待在一起,自然、舒服,因为那些男孩子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要保护他的想法,他享受被保护和无压力的状态。
他决定来杭州的前一晚,将自己想做女孩的愿望告诉了自己的妈妈。妈妈哭着跪下来求他,他也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求母亲原谅他。后来母亲死心了,说:“也许是我害了你,但从今往后我就当没生过你。”
我不知道这个男孩子现状如何。我知道一部分人因为先天的基因,无法选择自己的性取向,但如果在这个男孩子的童年成长过程中,他的父亲没有缺席,他的母亲知晓一些养育常识,他的人生是否会是另一种光景呢?
【心理学堂】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之一:性别认同
这个男孩子的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性别角色认同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符合性别角色期待的教育和生活模式,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说来,孩子4—5岁时,开始有性别意识,而给孩子取名、买衣服和玩具、与孩子游戏和谈话等,都传递着社会以及家长对不同儿童的潜在性别期望和标准。孩子到2岁时,能说出自己的性别,5岁左右,儿童能够把某些特定的人格特点与性别联系在一起,如男孩子应该勇敢,女孩子应该文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家庭会鼓励那些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制止那些不适当的行为。
换言之,如果鼓励孩子不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甚至采用错误的不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教养方式,那么孩子很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性别角色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对孩子性别角色的认同带来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对于男孩来说,父亲是男孩生活中最重要的性别典范。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缺少父亲,男孩就没有了模仿的榜样,往往会使男孩缺乏男性应有的行为风范、处事模式,对同伴的依赖性强,处事的果断性差。对于女孩来说,父亲是可以教给她们逻辑性的生活方式以及直观展现男性与女性有何不同的人。
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也认为,如果孩子和父亲的关系足够好,女儿会更富于女性美,儿子会更有男人味。在与父亲的互动中,父亲能把女儿女性部分的特质更好地引发出来。同样,儿子会迅速认同父亲作为男人的责任、原则、胸怀、胆识与气魄。所以,和父亲关系很好的孩子,不太可能会出现性别角色的认同错误。
B、20岁的女孩为何没有自信?
专家:父亲的一句赞美胜过母亲100句
20岁的林雪找到咨询师,是因为大学里有两个男生同时向她表达了爱慕之心,最终却被她以“对方不是真的喜欢自己”为由拒绝了,其中有一个还是自己很喜欢的男孩子。她不停地说,自己长得不好看,对方凭什么爱自己?她一方面担心一旦答应对方,会被对方伤害,另一方面她又担心这样的想法会影响她未来的恋爱及婚姻。
事实上,她五官清秀,穿着淡雅,谈吐得体,是个很容易博得异性喜欢的女孩子。可她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好看”?
经过聊天,咨询师发现她是个内向、敏感且缺乏自信的女孩子,甚至有点强迫倾向,比如,她穿了件新衣服,会不由自主地观察班里男同学的反应,心里既希望被注意,又害怕被注意。她知道这样不好,但又控制不住地这样去想去做。
她有过两段恋爱经历。初中时,也许是青春期情窦初开,林雪开始有意无意地寻求异性的关注。初二时,开始和一个男生交往,初三时男生提出分手;高二时,她和另一个男生开始一段恋爱,但悲剧再次上演,高三时男生以“学业为重”为由,提出分手。
这两次恋爱对林雪原本就脆弱的自信心无异于是严重打击。她将之归于“自己不够漂亮”,因为从记事起,她似乎从来没有被异性夸奖“漂亮”的经历,所以即使有人以“好看”来称赞她,她也认为这只是别人的溢美之词。
而当咨询师用家庭原生图带领她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才发现,问题的症结在她父亲那里——在她的童年经历里,作为异性的父亲从来没有对她表示过肯定、赞美和认同。她从不相信“女儿是爸爸前世情人”的说法,虽然自己是独生女,但爸爸总是那么严肃,对她似乎只有不满,只有挑剔,怎么会夸奖她长得好看呢?她回忆起一件事,小学四年级,她对漂亮有了朦胧的向往,偷偷学女同学的样,用小发夹将刘海卷成弯弯的形状,不巧被爸爸看到,不仅被训斥了一通,还责令她不要把心思花到“歪门邪道”上去。
【心理学堂】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之二:自我认同(即自信心)
如果孩子早年没有获得足够的父爱,那么青春期很容易发生早恋状况;如果早年没有得到父亲足够的赞美和肯定,孩子会有自卑和焦虑。林雪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她初中时的早恋、现在对异性关注的渴求,恰恰是内心对父爱的一种补偿渴望。所以,请记住,对于童年期的孩子,父亲一句肯定、认同、赞美的话,胜过母亲说100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0—3岁时,需要的是无条件的接纳和足够的安全感,这些母亲就可以给予;而4岁以后,在孩子建立自信心、适应性等方面,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要远远超过母亲。父亲通常以完全不同于母亲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他们会带孩子去冒险、去探索世界、去尝试做一些前所未有的事情,这样,孩子在与父亲玩游戏时,可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强化对外界的控制感觉,增强自信心,提高对自我的认同。同时,父亲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在人际关系中还会有安全感,有自尊心,容易和他人友好相处,能和人真诚相待。一般来说,这些孩子的社交能力较强,容易适应新环境。
那么,父亲如何有效地表达对孩子的肯定、赞美和认同呢?最常用的两句话是“很高兴你是爸爸的孩子”,或者“你真是爸爸的好孩子”——如果你想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有所认同,不妨说“很高兴你是爸爸的儿子(女儿)”、“你真是爸爸的好儿子(女儿)”。
C、儿子的性格全随了妈妈?
专家:儿童期的孩子更认同父亲的价值观
程江对15岁的儿子似乎有颇多遗憾:自己上学那会儿,成绩可是数一数二,可儿子呢,勉强进入前二十名;自己做事那叫个雷厉风行、爽快利落,儿子偏偏是个慢性子,能急死人;自己事业虽不算骄人,但经过多年打拼,也算达到了自己的预期,可儿子偏偏与世无争,自得其乐……
每次朋友聚会,说起儿子,他总不忘来句总结:我这儿子,浑身上下全随了他妈妈!
但是回想儿子的成长经历,不随他妈才怪。儿子生下没多久,程江便被公司派往异地常驻,后来因不满单位对他职务的安排,一怒之下辞职单干。他爱人不知道费了多少口舌劝说他——在女人眼里,国企、中层职位,多少安耽的人生,用不着这么瞎折腾。但程江不听,只告诉她一句话:把儿子给我带好了,养家的事情交给我!
他的忙碌可想而知,做路桥工程,从挂靠资质单位到真刀实枪揽活开工,程江长年累月东奔西走,经常一走就是大半年。爱人就是在那个时候辞职,当起了全职主妇。
儿子会叫爸爸的时候,程江也经常打电话回家,但只听得爱人在电话那头耐心地诱导儿子叫爸爸,儿子就是死活不叫。每次回家,程江放下行李大叫“儿子”时,儿子却直往妈妈屁股后面躲。
这两年,工地上也用不着像当初那样操心,程江在家的时间渐渐多起来,发现“儿大真的不由爹”了。比如,有时候看到儿子慢腾腾的样子,他忍不住要数落,这样子以后能成什么大事?儿子不理会他——他早有了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压根不在乎你所谓的大事。
有一天,儿子头顶着一大包回家,说是被同学欺负的,程江怒气冲冲地说:“谁打得你,给爸爸打回去!”儿子却一头钻进自己的房间,说“算了,吃亏是福”……把程江气得直翻白眼。
【心理学堂】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之三:价值观
一个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的父亲,是不能奢望孩子有和他类似的性格和价值观的。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对于儿童青少年的性格形成,母亲的作用在婴幼儿期特别重要,而父亲的作用在儿童期以后特别重要。4岁以后,孩子会非常黏父亲,弗洛伊德解释为父亲的自居作用——儿童往往追随仿效父亲,以期将来也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而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而父亲的爱是要通过争取才能获得——因此,他们更认同父亲的价值观,通过“认同父亲的价值观”,来获得父亲更多的关注和爱。
如果在孩子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父亲这个产生影响的最重要他人,如果这个最重要他人因为种种原因而缺席,那么孩子会转向次一级重要他人——案例中,这个次一级重要他人固然是一直给予他安全感的妈妈。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正因为父亲是影响孩子个性和价值观的最重要他人,因此父亲本身的个性、价值观非常重要。从孩子出生懂事起,父亲就应该是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家庭教师,应以身作则地教孩子怎样做人,如何自尊、自爱,使孩子树立起一套正确健康的评价体系。
就像案例中,父亲的个性、价值观与儿子相比,哪个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幸福还不得而知,因此这位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席究竟是好还是坏,也很难判断。
国外的父亲如何教育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亲拘泥于所谓教育的内容和原则,而忽视了教育的时机和方式,把与子女的关系搞得很僵。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家长向子女传递情感的过程。
有位父亲曾对我说:“养不教,父之过。随时随地纠正和教育孩子是我做父亲的职责。”他15岁的儿子却说:“我觉得父亲从来就没有喜欢过我,在他眼里,我浑身都是毛病,我的存在使他没有了快乐。”当一个父亲把管教孩子只看成是一种责任、怕别人说自己不尽责时,就会失去对孩子的爱和沟通能力。这样的教育缺乏良好关系的认可。越是这样,越能把孩子“逼上梁山”,产生逆反心理。
在多数家庭里,父亲热衷于扮演权威的角色,使教育成为一厢情愿的事,随着孩子的成长,这样的权威会受到挑战。心理学家认为,父亲首先要与孩子分享情感,不能总是充当指导者。此外,教育孩子必须有良好的亲密关系作基础,关系的影响力大于教育的内容。
第一个关键时期:孩子两岁以后。这时,父亲可以像一个“讨厌”的第三者,进入母子关系圈中。在西方,让两岁的孩子拥有单独睡房已是一种促进儿童心理成长的共识。中国的孩子跟母亲可以睡到很大。不夸大地说,许多儿童的心理问题都是因此而产生的。
第二个关键时期:孩子6岁时。这时,父亲要积极参与家庭的互动和规则的建立。独生子女给家庭关系带来许多挑战,父母与孩子需要相互形成一种情感三角,才能使家庭关系得到平衡。父亲要对孩子好,必须先和太太感情深厚。
第三个关键期:孩子的青春期。比起母亲来,在外惯了的父亲更易于接纳和认同孩子的独立。在传统文化中,父亲常常是家庭的边缘人,他们乐于闯天下,把孩子留给母亲。这样的父亲喜欢回来诱导成年的男孩离家,和他一同涉难犯险,体味人生。由于独生子女的关系,现代父亲更多地扮演了非传统的角色,使孩子失去了自然的同盟者和很好的领路人。现代父亲的潜意识中怕失去唯一的孩子,他们怕孩子长大后与他们分离,因而甘愿听凭孩子在一片黑夜迷茫般的内心困惑中摸索着成长。
【他山之石】国外父亲参与育儿情况怎么样?让我们来看看其他国家的父亲们参与育儿的情况吧,或许它是一种文化,一种异域文化,但对于所有爱孩子的父亲来说都是有所启发的。
1.以色列:传统上重视男性权威,自幼儿园起就实行男女分开教学,这种男女明显区分的情况下并没有差别对待,无论是家务,工作,男女都一视同仁。在以色列,夫妇都参加工作的占95%,男性在家中做家务或照看孩子是一种很自然的日常风景。此外,每周的安息日还有父亲给孩子单独谈心的习俗。
2.英国:英国的男性以重视育儿事业而闻名,为了把孩子送入名牌大学,英国的父亲从孩子小时就开始重视教育。
3.德国:德国人在家中度过的时间很多,大部分人的工作时间是从上午的七点半至下午的四五点钟,学校也是如此。随后大部分人不是同朋友同事聚会,而是立即回到家中,同家人一起度过这些温馨和睦的时光。德国的父亲大都把亲手为家人建一幢房子作为最大的愿望,家人间的密切程度可见一斑。
4.挪威:在挪威,女性有一年的带薪产假,男性也有长达四周的带薪待产假,这一法案是1979年制订的,到现在约有70%的父亲使用了这一假期,挪威的父亲们认为保障育儿是自己的一项权利。
亲子关系不能超越夫妻关系
现在的母亲,有许多是非常能干的,她们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上很成功,在统御和支配家庭上,也占据了主导地位,也许因为此,她们中不少也苛求孩子做到最好,一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会遭到母亲的责骂,这种“强势”情绪会影响夫妻关系和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管父亲母亲,谁过分强势,家庭关系都会出问题
强势的母亲会出现两种小孩:一种是孩子轻视父亲,亲近甚至是讨好母亲;一种是同情父亲,亲近父亲疏远母亲。两种小孩都是父母不乐意见到的。其实,无论是强势的母亲,还是强势的父亲,家庭关系都会出问题,最终都会反应到孩子身上来。而且,这些原生家庭的影响,成年之后会带到T A自己的伴侣相处模式和之后家庭关系之中,是会影响孩子一生。
当丈夫说“你太强势,所以……”时,只会加剧矛盾
还有一个现象是,任何一个女人都不会主动承认自己在家庭里面是个女强人,是个强势母亲。她们更会本能地拒绝讨论如何不做强势母亲。女人们通常的反应会是:我自己辛辛苦苦上班,下班之后又操心家庭事务,不但不被同情理解,还到处都是错。也不得不承认,男人们在逃避家庭事务,乐得悠闲的同时,把家庭教育的主战场给让了出来。中国女人又要辛苦上班,下班之后还要经营家庭、教育孩子,时间长了,为了讲究效率,独裁的方式还是会加快处理事务的速度的。女人如果从一个并不强势的妻子,变为强势的母亲时,做丈夫和父亲的,也应该检讨自己是否在孩子出生后的付出太少。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所有的丈夫和父亲以及各位在背后撑腰的婆婆,最不应该说的一句话是“你太强势了,所以……”,这是一句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矛盾的话,所以,能忍住就千万忍住。
缺乏“被爱”的你,是否把几乎全部的爱给了孩子?
大部分强势的母亲都是缺乏爱和被爱。丈夫可以请妻子玩这样一个游戏:给妻子一杯满满的水,再给她三个空杯子,分别代表丈夫、自己和孩子。你会看到,强势妻子的三个杯子并不是均匀的三等分,常常是孩子占据了三分之二,而自己和丈夫的杯子里的水少得可怜。丈夫也可以拿一杯水,来倒三个杯子,你会发现,你倒向妻子杯子里面的水太少太少。任何人缺乏“被爱”都会出问题,不管这个人是父亲还是母亲。但缺爱的表现会不同,男人通常喜欢找一个红颜知己,女人则把孩子看得更紧,把大部分的时间贡献给孩子,在家庭中决定着统筹着孩子的一切。
于是,强势的母亲会发现,当你从身体里面艰难地分泌出一些爱的时候,你几乎全部都给了小孩。你知道吗?对孩子过分的爱,其实是丈夫和妻子缺爱的投射。
最该亲密的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能超越它
首先,要尽早把孩子请出你们的爱床,不能让孩子霸占丈夫或者妻子的位置。给孩子布置一个属于他的地盘———婴儿床、儿童房,你有多爱孩子,就给孩子多好的婴儿床和儿童房。把那里布置得温馨、充满爱意和乐趣,布置得你一点负疚感都没有。不要相信任何蛊惑你内心的亲密育儿法,在一切亲密的关系之中,最应该亲密的,是女人和她的丈夫。要理直气壮告诉孩子,爸爸最爱的人是妈妈,妈妈最爱的人是爸爸,然后爸爸妈妈一起来爱你。夫妻关系是家庭的第一关系,其他任何关系(比如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婆婆跟丈夫的关系,丈母娘跟妻子的关系)超越这个关系都会出问题。
处女座男生喜欢什么样的女生 温柔贴心善解人意的女孩
处女的人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爱情模式,这种模式在你正式加入他们的爱情阵容之后,便会一清二楚。不管是什么方式,他们都会用不同的行为、语言和讯息传达给你。要记得爱情不管多深,还是要给他们尊严和自己的空间。将他们给你的爱视为理所当然是大不敬的,他们喜欢自己被需要和重视,因此不要忘了随时对处女的人表示自己对他们的感谢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