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病因
脑卒中的病因
1.血管性危险因素
脑卒中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有小栓子,脱落后导致动脉-动脉栓塞,即缺血性卒中。也可能由于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为出血性卒中。冠心病伴有房颤患者的心脏瓣膜容易发生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可以堵塞脑血管,也可导致缺血性卒中。其他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中,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清晨血压异常升高。研究发现清晨高血压是卒中事件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缺血性卒中在清晨时段发生的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清晨血压每升高10mmHg,卒中风险增加44%。
颈内动脉或椎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另外,胶原性疾病、高血压病动脉改变、风心病或动脉炎、血液病、代谢病、药物反应、肿瘤、结缔组织病等引起的动脉内膜增生和肥厚,颈动脉外伤,肿瘤压迫颈动脉,小儿颈部淋巴结炎和扁桃体炎伴发的颈动脉血栓,以及先天颈动脉扭曲等,均可引起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或因血管破裂出血引发脑中风。颈椎病骨质增生或颅底陷入压迫椎动脉,也可造成椎动脉缺血。
2.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
研究发现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心脏病,与欧美人群相反。
3.不良生活方式
通常同时存在多个危险因素,比如吸烟、不健康的饮食、肥胖、缺乏适量运动、过量饮酒和高同型半胱氨酸;以及患者自身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都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脑中风祸起颈动脉亚健康
数九寒冬,脑卒中的高发期来临。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突然堵塞或破裂出血造成严重的脑功能障碍,轻者肢体偏瘫,感觉异常;重者意识障碍、生命垂危。临床上最常见的脑卒中是缺血性卒中,也称脑梗塞,约占所有脑卒中病例的80%以上。据统计,我国每年缺血性脑卒中新发病例约150万-200万人,其中近40%的病人遗留重度残疾,80%病例又会在2-5年内复发。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人群发病率不断上升。脑卒中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目前认识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直至闭塞或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栓塞,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临床研究发现30%-50%的脑卒中与颈总动脉分叉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有关。粥样硬化斑块造成颈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也越高,狭窄程度小于70%的患者每年发生卒中的危险性为2.1%,而狭窄程度超过70%时,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可高达10%。
虽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早期并无临床症状,称之为“亚临床”或“亚健康”阶段,但此时已埋下了脑卒中的“祸根”。随着硬化斑块增大导致动脉狭窄超过70%或是伴有颈动脉小栓子脱落时,就可能出现昏厥、一过性黑矇、肢体麻木,乏力甚或瘫痪。这些症状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医学上称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英文简称TIA)。约有1/3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前会有TIA发作。此阶段若不积极干预,严重的脑梗塞将会在短期内不期而至。
50岁以上,有吸烟史和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脑缺血高危人群中推荐颈动脉超声、主动脉弓上MRA(磁共振血管造影)等进行筛查,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的重要措施。必要时还可以做脑血管造影检查。如果筛查阳性,颈动脉狭窄超过70%,且硬化斑块表面凹凸不平、质地不均,或有溃疡、斑块内有出血,对于这类患者,除了控制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外,外科介入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很好的选择。切除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颈动脉内膜,既可消除导致脑血管堵塞的栓子来源,同时又增加了脑血管血流,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防止脑梗塞的标准术式。在国外已历经逾半个多世纪的临床验证,是一种成熟的治疗方法。欧美国家每年有十数万患者因接受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而降低了脑卒中的风险。瑞金医院神经外科近年来也开展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效果满意。每周二上午设有特约专家门诊。
为了预防脑梗塞的发生,需要关注颈动脉的亚健康!及时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手术治疗方可化险为夷。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预防超重和肥胖
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及钠摄入与脑卒中呈正相关,是人群脑卒中病死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一般而言,脂肪摄入以每天不超过50克为宜,且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不宜过高。
脑卒中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脑卒中筛查需要检查项目
1、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体检;
2、脑病变检查:头颅CT或MRI;
3、血管病变检查:颈动脉双功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4、实验室及影像检查: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氧饱和度;胸部X线检查;
5、动脉血气分析(若怀疑缺氧)、腰穿(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CT未显示或怀疑脑卒中继发于感染性疾病);脑电图(怀疑痫性发作)等检查项目在必要的时候也可选择。
脑卒中诊断思路
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疾病。缺血性疾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其中脑梗死按病因分为大动脉、小血管和心源性脑梗死。
脑卒中诊断流程为:①评估和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得到病史和体征资料,并根据脑卒中量表评估疾病严重程度;②脑部与血管病变检查;③实验室及影像检查;④诊断;⑤病因分型。具体诊治流程见右图。
若患者突然出现以下症状应考虑卒中:①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②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③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④双眼向一侧凝视;⑤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⑥眩晕伴呕吐;⑦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或呕吐;⑧意识障碍或抽搐。
缺血性脑卒中分型,依据TOAST分型,可将其分为5型,即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颈动脉闭塞或狭窄≥动脉横断面的50%)、心源性脑栓塞 (CE)、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影像学检查有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最大直径<1.5 cm的卒中病灶)、其他原因所致缺血性卒中(SOE)和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UE)。其中LAA、CE及SAA是临床常见类型,应引起重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标准为:①急性起病;②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③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④排除非脑血管性脑部病变;⑤脑CT或磁共振 成像(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①~④同时满足为可能缺血性卒中,①~⑤同时满足为肯定的缺血性脑卒中。
那些人容易中风 不运动
不运动占全部危险因素的28.5%。西方人脑卒中病发率那么低,与大多数西方人经常都锻炼有密切联系。
脑梗塞后期的恢复意见 保证营养和入量适当
因脑卒中病人常伴失语,不能正确表达意愿,或有呛咳、咽下困难,不能保证进食,入量常有不足或过多,家属应予足够重视。要定食谱、定入量、定时间供给,必要时经鼻管饲给。
脑中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一级预防
“如果某个体只存在上述危险因素一种或几种而没有脑血管的先兆或表现,我们把其中列为一级预防对象,即积极治疗存在的危险因素,同时定期监测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二级预防
个体已存在危险因素且已出现中风先兆如若暂短性脑缺血性发作,给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严重脑血管病发生,其为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对已患中风的病人,早期或超早期治疗,降低致残程度,清除或治疗危险因素预防其多发为三级预防。所谓早期治疗则指病人发病数小时后的急性期的治疗,所谓超早期治疗是指发病后数小时以内既实施的治疗,如对缺血性中风而言,发病后6小时以内即开始溶栓治疗,针对性治疗措施的介入愈早,治疗效果就愈好,病残程度就有可能愈低。
脑中风也叫脑卒中,它是高血压的重要合并症之一,超过60%的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研究发现,脑卒中的年复发率高达3-5%,且与动脉血压水平呈密切的正向相关关系。另一方面,积极的降压治疗可明显减低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性。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经降压治疗将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控制到满意水平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有可能降低至与无脑卒中病史患者同等水平。为此,新指南中对该人群的降压治疗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张将既往有脑血管病史患者的血压降低至140/90 mmHg以下甚至更低。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病理生理机制与临床特点,脑卒中急性期的降压治疗应更为谨慎。急性脑卒中时,尤其是发病一周以内,血浆皮质醇和儿茶酚胺水平明显升高,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脑缺氧、疼痛及精神紧张等,并由此引起反射性血压升高。此时机体本身会对这一系列的变化作出生理反应与调整。如果在这一阶段过多的降低血压,有可能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不利于病情恢复甚至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除非血压严重升高(超过180/105mmHg),应暂时停用降压药物。一般认为,急性脑梗死发病一周以内时,血压维持在160-180/90-105mmHg之间最为适宜。如血压严重升高,应选用一些作用较弱的降压药物,使血压平稳缓慢的降低。
脑中风病人吃什么好 菊花粥
原料:菊花瓣30克,大米200克。
制法:用大米煮粥,粥熟后加入菊花瓣,稍煮片刻,即可食用。
用法:常食,可早、晚服用。
功效:适用于脑卒中病人出现血压升高、头痛眩晕时服用。
如何避免患上脑卒中
心脏疾病是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会导致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许多原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人会突然中风,也与此有关。
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是三大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最重要的是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所以,脑卒中病重在预防。一般认为,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病率及残废率均显著上升,因此,这部分人应该注意自己有否下列危险因素,如果这些因素相加,脑卒中机会更高。
首先要预防高血压。患有高血压病的人脑卒中发病机会可高于正常人的6倍,如合并糖尿病,危险性升高至8倍。还有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瘤等均与脑卒中密切相关,有这类危险因素的人,应注意控制血压在一个稳定、安全的范围内。同时可考虑用手术或非手术方法治疗血管病变。
心脏疾病是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会导致供血不足或血栓形成,许多原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人会突然中风,也与此有关。所以要积极治疗心脏的疾病,并请教你的医生是否可用一些抗凝治疗。如阿斯匹林等,部分研究表明,这样可以降低中风的危险性。
此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戒酒、戒烟、减肥,养成从容的性格,适量运动,低脂饮食,这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如果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如一次性黑朦,肢体麻木,头痛,耳鸣,面部感觉异常,言语困难等,就是高度危险信号,这类患者最终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较正常人高5—8倍,应该及时去找神经科医生,作系统的检查及积极治疗,以避免脑卒中的发生。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软化坏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原因是由于脑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是血管变得狭窄或者完全闭塞,导致血液供应障碍。
我国1986~1990 年大规模人群调查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为109.7/10万~217/10 万,患病率为719/10 万~745.6/10 万,死亡率为116/10 万~141.8/10 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约为1.3∶1~1.7∶1。
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45 岁后均呈明显增加,65 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明显,75 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 岁组的5~8 倍。存活者中50%~70%病人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990 年张葆樽等进行的580 多万人口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重症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为115.61/10 万,患病率为256.94/10 万,死亡率为81.33/10 万,我国每年新发生脑卒中病人近150 万人,年死亡数近100 万人。脑梗死病人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脑梗死的发生要及时及早地预防,才能尽可能地降低脑梗死的发生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最后,祝脑梗死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