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鳘鱼的形态特征

鳘鱼的形态特征

体侧扁,略延长。口腔内为鲜黄色;上颌外齿为犬齿状,尤以前端2枚最大。体背部为银灰褐色,腹部灰白。背鳍灰黑,软条的基部具数列小圆鳞,占软条高度的1/3。

尾柄细长,尾鳍楔形。

喜栖息于混浊度较高的水域。能以鱼鳔发声,性凶猛。白天下沉,夜间上浮;每年4~5月由深水区游向近岸作生殖洄游。肉食性,以小鱼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

米鱼的成体一般通常体长50厘米,重2千克左右,大者可达80厘米,体重可达5千克,体长为体高的3.4—4.2倍,为头长3.4—3.7倍。大米鱼的头中等大小,略侧扁,较尖突,长着圆鳞。头长为吻长4.1—5.2倍,为眼径5—5.4倍。

大米鱼的眼睛较大,位于头前半部上侧,眼圈大,眼径略小于吻长,眼膜透明度高,红而明亮,眼间隔等于或大于眼径。米鱼长有2个稍圆的凸鼻孔,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大,长形,紧挨着眼睛。

大米鱼的口大而微斜,上下颌约等长,口闭时上颌微突。

米鱼(2张)

上颌骨后延,伸达眼之后缘下方。米鱼的吻短而钝尖,吻褶边缘游离成吻叶状,吻上中央具一小孔,上行数孔不显著。米鱼的上颌外行牙较大,呈犬牙状,口闭时大部外露;内行牙细小,呈牙带:下颌内行牙扩大,也呈犬牙状,外行牙小,有带状牙群。米鱼的唇较厚,口腔灰白色。舌发达,游离,有4个颊孔,前方2孔细小,后方2孔呈裂缝状。中央的领孔及内侧的颠孔呈四方形排列,没有颌须。 米鱼的鳃孔很大,鳃盖膜与峡部不连接。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上缘有一个扁棘。有7条鳃盖条,还长有假鳃,鳃耙细长。

米鱼(5张)

大米鱼除吻部及鳃盖骨被小圆鳞,颊部及上下颌无鳞外,全身都长有栉鳞,鳞片细小,表层粗糙,各鳍基部长有小圆鳞,背鳍鳍条部及臀鳍的二分之一长有小圆鳞。尾部小鳞伸达尾鳍的中部。

大米鱼的两个背鳍连在一起,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较腹鳍的起点稍稍靠后,鳍棘部和鳍条部有一个较深的缺刻,背鳍前部的鳍棘上缘为黑色,后部鳍条的中央有一条纵行黑色条纹;胸鳍尖长,比腹鳍长,基部黄色,边缘黑色,胸鳍腋部上方还有一个暗斑;臀鳍长有2条棘;尾鳍呈楔形,基部为黄色,边缘颜色稍浅。米鱼长有9—10条鳍棘和28—30鳍条,第一鳍棘短小,第三鳍棘最长,约为眼径1.7—2倍。臀鳍起点在第13—14背鳍鳍条的下方,长有2条鳍棘和7条鳍条;臀鳍的第二棘细长,约为眼径1—1.3倍。

大米鱼的体腔中等大小,腹膜灰黑色。肠粗短,在腹腔中盘绕两次。胃呈长囊状。有

5个长而大的幽门盲囊。鱼鳔很大,呈圆锥形,前端不突出,呈短囊状,后端尖细,鱼鳔侧长有34对侧肢,每一侧肢具背分枝及腹分枝,背分枝和腹分枝又分出细密小枝,交叉成网状。脊椎骨有24—25块。

鮸鱼体延长而侧扁,背、腹部浅弧形,一般体长45~55厘米、体重500~1000克,大的个体可达10多干克。头小尖突,吻短,钝尖,口大而微斜,端位,上下颌等长。体被栉鳞,鳞片细小,表层粗糙,头部被圆鳞,颏孔4个,无颏须。

中央颌孔及内侧颌孔呈四方形排列,无颌须。上颌外行牙和下颌内行牙扩大,呈犬牙状,内面小牙成带状群。眼圈大,眼膜透明度高红而明亮。体背和上侧面灰褐色,腹部为灰白色。背鳍2个连在一起,中间有一深缺刻。鳍棘上缘为黑色,鳍条部中央有一纵行黑色条纹;胸鳍基部黄色、边缘黑色;臀鳍具2棘;尾鳍呈楔形,尾鳍的基部为黄色,其边缘颜色稍浅。渔获体长15~70厘米。

鳇鱼的形态特征

鳇鱼体长约2米,最大的可长达5米以上。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头部表面被有多数骨板。口下位宽大,稍成弧形;口前方有吻须2对,内侧的须稍在前方,外侧的须较后。眼小,距吻端较近。左右鳃膜向腹面伸展,彼此愈合,全体有纵列的菱形骨板5行,骨板上有尖锐微弯的刺。背骨板1行,较大,10~16块,位于背部正中,从头后直连尾鳍。背、腹侧骨板各2行,背侧骨板32~46块;腹侧骨板8~12块;腹鳍基部之后有不太明显的骨板1~2块。身体其他部分光滑无鳞。背鳍43~57,位于后方;臀鳍26~36;其起点在背鳍的后部下方。尾鳍歪形,上叶长而尖。体表黑青色,两侧黄色,腹面灰白色;背部骨板黄色,侧骨板黄褐色。

鳝鱼的形态特征

鳝鱼体长约20.70公分(8.28寸),无鳞或具很小鳞片,背、臀鳍很低且绕过尾端相连续,鳃通常仅于喉部有一外鳃孔。前段管状,至尾渐侧扁,尾端扁细。全体裸露无鳞,头大,锥形,吻尖。

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一些种类的鳃本身很小,依靠通过喉部或肠的黏膜吸入的氧进行呼吸。体细长呈蛇形,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长而圆。

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左右鳃孔于腹面合而为一,呈“V”字形。鳃膜连于鳃峡。体表一般有润滑液体,方便逃逸,无鳞。

无胸鳍和腹鳍;背鳍和臀鳍退化仅留皮褶,无软刺,都与尾鳍相联合。生活时体呈大多是黄褐色、微黄或橙黄,有深灰色斑点,也有少许鳝鱼是白色,俗称“白鳝”。

白鱼的形态特征

白鱼(White Fish)属鲤科鱼类,俗称大白鱼、翘嘴白鱼。体形长,甚侧扁,头背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很厚,上翘,口裂与体长轴几乎成垂直。眼大,位于头的侧下方。下咽齿末端成钩状。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背部具强大而光滑的硬刺;尾鳍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略呈青灰色,两侧银白,各鳍灰黑色,平时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体的中上层,游泳迅速,善跳跃,以小鱼为食,是一中凶猛性鱼类。它可以在1~32度水体环境中生活,长年捕食生长。雌性3龄,雄性2龄成熟,6~7月产卵,幼鱼喜栖湖泊进岸水域或河道、港湾水流较缓沿岸生活。自然分布甚广,是我国南北水域常见的淡水鱼类。

白鱼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其肉质白而细嫩,味美而不腥,一贯被视为上等佳肴。原为野生品种,近些年养殖工作者有效地解决了白鱼的人工繁殖,苗种的培育与白鱼用颗粒饲料问题,已能进行大面积人工饲养。学名翘咀红白鱼,是一种凶猛鱼类,也属太湖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与“太湖三宝”合称“太湖四珍”。少刺多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

梭鱼的形态特征

1.梭鱼,又译金梭鱼或梭子鱼,俗称海狼(Barracuda)或麻雀锦,是一种金梭鱼科魣属的条鳍鱼。个性凶狠且具侵袭性,爱联群出动,因其较大的体积(可长达1.8米)和凶猛的外形而广为人知。梭鱼身体属长圆柱形,嘴巴尖,下巴阔大,头如梭,长有突出的犬牙状牙齿。两边背鳍分开,一边有五条刺针,另一边则有一条刺针和九条放射状线条,全身横线明显。梭鱼主要是用来作观赏用途,但亦可作食用,产于沿海或海水淡水交界处,肉质鲜美,不过却含有珊瑚礁鱼毒素。 上下颌上长着尖锐的牙齿。两只宽大的背鳍和叉形的尾巴可以给梭鱼提供足够的前进动力。梭鱼喜欢在海面上蹦蹦跳跳。它们常常跃出水面,连续不断地做跳跃动作。识别梭鱼并不困难。梭鱼的眼睛周围的颜色是略带红色的黄色。

2.梭鱼(湾海产),北方叫红眼鱼、肉棍子;棱梭,又称犬鱼、尖头西;鲻鱼,俗称乌鲻、白眼。其共同特征是体呈纺锤形,性活泼,常跳跃。

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就对梭鱼有了较多的认识。屠本峻在《海味索隐》中说它“不嫌入淤而食泥”。梭鱼常常用下颌刮食海底泥沙中的低等藻类和有机碎屑。梭鱼的鳃耙密集,牙齿退化成微小的毛刷状。梭鱼幽门胃的肌肉很发达,象一个沙囊,非常适合研磨和压碎泥沙中的食物。

梭鱼在开阔的温暖海域产卵。每到产卵季节,梭鱼将卵子和精子直接释放到海水中。受精卵孵化出来的幼鱼靠浮游生物为食。梭鱼有一个长长的流线型的身体。这使它在水中能迅速游动。梭鱼有一个向前延伸的下颌。

梭鱼属于鲻形目的鲻科。体纺锤形,细长,头短而宽,有大鳞。脂眼睑不甚发达,仅遮盖眼边缘。体被圆鳞。背侧青灰色,腹面浅灰色,两侧鳞片有黑色的竖纹。为近海鱼类,喜栖息于江河口和海湾内,亦进入淡水。性活泼,善跳跃,体型较大,我国产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

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头短小而宽,背面扁平,吻端钝尖。口小,前下位,口裂略呈人字形,上颌中央有1缺刻,可与下颌中央突起相吻合。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齿细弱,下颌无齿。眼较小,侧上位;眼间隔宽平,宽约为眼径的1.9倍之内;眶前骨末端在近口角处稍下弯,边缘有锯齿。前鳃盖骨和鳃盖骨边缘平滑。

鳃孔大。尾柄粗,长为高的1.8-2.2倍。背鳍2个,分离。第1背鳍位于体背中间稍偏前,由4根鳍棘组成,前3棘粗,第1棘最长;第2背鳍位于第1背鳍末基与尾鳍基之间中央稍偏后,前缘有1棘,后缘微凹。胸鳍较宽长,侧中位,鳍条向下渐短。腹鳍较小,位于胸鳍起点与第1背鳍起点之间近中央下方,左右两鳍靠近,各有1棘。臀鳍始于第2背鳍起点稍前下方,两鳍近同形,后基近相对,其前缘有3棘。尾鳍浅叉形。体被大栉鳞,胸鳍基部上缘无长鳞。无侧线。

体背灰青色,体侧淡黄色,上部具有几条黑色纵纹和许多斜横纹,腹部白色。眼晶液体呈红色。尾鳍、胸鳍淡黄色。其他各鳍均浅灰色。体长一般为20-40厘米。吻短,体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眼较小,脂眼脸不发达,眼旁一圈呈红色。上颌骨在口角处突然向下弯曲。第一背鳍起点距,吻端较距尾基近。尾鳍后缘微凹。

鲐鱼的形态特征

鲐鱼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150~400克。头大、前端细尖似圆锥形,眼大位高,

口大,上下颌等长,各具一行细牙,犁骨和胯骨有牙。体被细小圆鳞,体背呈青黑色或深蓝色,体两侧胸鳍水平线以上有不规则的深蓝色虫蚀纹。腹部白而略带黄色。背

鳍2个,相距较远,第一背鳍鳍棘9~10根,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其后方上下各有5个小鳍;尾鳍深叉形、基部两侧有两个隆起脊;胸鳍浅黑色,臀鳍浅粉红色,其他各鳍为淡黄色。

黑鱼的形态特征

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吻

黑鱼2 短圆钝,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缘,下颌稍突出。牙细小,带状排列于上下颌,下颌两侧齿坚利。眼小,上侧位,居于头的前半部,距吻端颇近。鼻孔两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为一小圆孔。鳃裂大,左右鳃膜愈合,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辅助功能的鳃上器,能呼吸空气。

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暗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侧各有2 行黑色斑纹。奇鳍黑白相间的斑点,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鳞片,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二行鳞片,行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部。

背鳍颇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方,距吻端较近。腹鳍短小,起点于背鳍第4~5根鳍条下方,末端不达肛门。胸鳍圆形,鳍端伸越腹鳍中部。臀鳍短于背鳍,起点于痛鳍第15~16根鳍条下方。尾鳍圆形。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背鳍软条为49~54条,臀鳍软条为32~38条。

鳔单室,细长,前端圆形,末端较尖,延至臀鳍基底上方。胃呈囊状,幽门垂2个,粗长,约为肠1/3。肠短双曲,长于体长二分之一。

黑龙江亚种主要特征为:背部颜色为深绿黑色,体侧有不规则黑绿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部同色,胸鳍和臀鳍色浅。

与斑鳢的主要差别是:乌鳢体较长,斑鳢钵较短;两者头顶部斑纹也有明显差别:乌鳢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顶部则呈近似“一八八”三个字之斑纹;此外,乌鳢的头比较尖长,更似蛇。

鱼翅的形态特征

鲨鱼属软骨鱼类,鳍骨形似粉丝。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看,鱼翅(即软骨)并不含有任何人体容易缺乏或高价值的营养。

鱼翅之所以能食用,是因为鲨鱼的鳍含有一种形如粉丝状的翅筋,其中含80%左右的蛋白质,还含有脂肪、糖类及其他矿物质。鱼翅是比较珍贵的烹调原料,但营养价值并不高,因鱼翅所含的蛋白质缺少一种必需的氨基酸(色氨酸),是一种不完全蛋白质。

鲚鱼的形态特征

头短,侧扁。吻短,圆突。口大,下位。口裂倾斜。上颌骨后延伸达或伸过胸鳍基底。下缘具细锯齿。两颌具绒毛状牙一行,犁骨、腭骨均有细小牙。鳃孔大。鳃盖条9-10。鳃耙细长。体被圆鳞。腹缘棱鳞16-17+22-26。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臀鳍低而延长,与尾鳍相连。腹鳍短小。胸鳍上部游离鳍条6延长成丝状,后超过臀鳍起点。尾鳍不对称,上叶长于下叶。体长191mm。体延长,甚侧扁,前部高,向后渐低,呈尖刀状。背鳍基底前部上凸,向头尾下斜。背缘较腹缘宽,腹缘广弧形而窄。头稍小而侧扁,吻端尖。口大,下位,稍斜裂。上颌长于下颌,上颌骨后缘超过鳃孔。两颌齿细小。眼中大,侧上位,靠前;眼间隔宽而圆凸,宽约为眼径的2倍。鳃盖骨薄而平滑。鳃孔宽大。尾部细长,超过体长之半。背鳍1,13;臀鳍74-86;胸鳍6+12;腹鳍I-6。纵列鳞60-65。鳃耙16-17+22-26。体长为体高5.3-6.1倍;为头长5.6-6.4倍。头长为吻长3.7-5.4倍;为眼径4.1-5.6倍。背鳍1个,基底短,起点约与腹鳍起点相对,起点前有1小棘,鳍条向后渐短。胸鳍较小,侧下位,上方有长丝状游离鳍条6根,尖端达到或稍超过臀鳍起点。腹鳍短小,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下方。臀鳍基底甚长,始于胸鳍尖端或稍前下方,后缘与尾鳍相连,鳍条90以内。尾鳍短小,上叶长约为下叶长的2倍。体被薄圆鳞,易脱落,纵列鳞58—65行。腹缘自峡部到肛门前有锯齿状棱鳞。无侧线。体背灰黄色,体侧和腹侧银白色。背鳍、臀鳍和尾鳍浅灰色,胸鳍和腹鳍白色。体长一般为15—20厘米。体形与鲚相似,但臀鳍条数目较少,仅73-86根;体侧纵列鳞也较少。体呈淡黄色。其吻端和各鳍条均呈黄色,鳍边缘黑色体呈白色,体背淡绿色。体延长,侧扁,向后渐细尖,腹部有棱鳞。

白鱼的形态特征

鱼(White Fish)属鲤科鱼类,俗称大白鱼、翘嘴白鱼。体形长,甚侧扁,头背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很厚,上翘,口裂与体长轴几乎成垂直。眼大,位于头的侧下方。下咽齿末端成钩状。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背部具强大而光滑的硬刺;尾鳍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略呈青灰色,两侧银白,各鳍灰黑色,平时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体的中上层,游泳迅速,善跳跃,以小鱼为食,是一中凶猛性鱼类。它可以在1~32度水体环境中生活,长年捕食生长。雌性3龄,雄性2龄成熟,6~7月产卵,幼鱼喜栖湖泊进岸水域或河道、港湾水流较缓沿岸生活。自然分布甚广,是我国南北水域常见的淡水鱼类。

白鱼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其肉质白而细嫩,味美而不腥,一贯被视为上等佳肴。原为野生品种,近些年养殖工作者有效地解决了白鱼的人工繁殖,苗种的培育与白鱼用颗粒饲料问题,已能进行大面积人工饲养。学名翘咀红白鱼,是一种凶猛鱼类,也属太湖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与“太湖三宝”合称“太湖四珍”。少刺多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

相关推荐

黑龙鱼的形态特征

黑骨舌鱼是中大型淡水鱼类。体型与双须骨舌鱼非常相似。一般体长80厘米,体重400-600克,最大的个体长可达1米。体延长,侧扁。口上侧位。吻须一对。头部和鳃盖部具有大型板状骨骼,为蜂窝状,可用以呼吸外界空气。背鳍与臀鳍较长,位于体后部。胸鳍大。腹鳍位于胸鳍的后方。尾鳍短小。体被大的鳞片,鳞片呈粉红色的半圆形状。幼鱼有棕灰色至深棕色背部和黑褐色侧翼,从鳃盖到尾鳍的顶端有宽条纹。头部是银棕色和黑褐色条纹,通过眼睛和第一鳃开口处。鳃区标有一个黑褐色纵条纹后跟双须骨舌鱼类似,腹鳍银色,而其他鳍片棕黑色。肛门和背鳍

银鳕鱼的形态特征

鱼体相当延长而稍侧扁,呈圆筒形。头尖形;口中大,上颌略长于下颌。齿细 小,呈齿带,上下颌、锄骨、腭骨均具齿。 头部及身体均被弱小圆鳞。背鳍分离,具有硬棘19~27枚、软条15~19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15~19枚;尾鳍深叉型。 体背深蓝灰色或绿灰色;体腹灰色或淡色;除第一背鳍后,各鳍均具有黑色外缘。体长可达120厘米。寿命可达20年之久。

丁香鱼的形态特征

香鱼属鲑形目﹑胡瓜鱼亚目﹑香鱼科。其形体最显着的特征是背鳍特别大,口腔底膜呈褶膜状。有脂鳍,尾分叉,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在胸部侧面鳃盖后方,有一条椭圆形淡黄色斑纹,显得鲜艳夺目。 个体小,细长近圆筒状,一般体长6 8厘米,头甚平扁,嘴短,嘴的两侧稍向内凹。 自然产丁香鱼一般体长150~250mm,体重80~150g。人工养殖的可长达250~300mm,体重可达150~200g。

丁香鱼的形态特征

体圆状而侧扁,身长2—3.5厘米;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眼大,吻圆突;无棱鳞,无侧线。其个体虽小,闻之似丁香花味,体形似渔家女耳垂的金丁香,故雅名丁香鱼。 个体小,细长近圆筒状,一般体长6 8厘米,头甚平扁,嘴短,嘴的两侧稍向内凹。 自然产丁香鱼一般体长150~250mm,体重80~150g。人工养殖的可长达250~300mm,体重可达150~200g。

鳊鱼的形态特征

鳊鱼体高,侧扁,全体呈菱形,体长约50厘米,为体高的2.2—2.8倍。体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腹部银白;体侧鳞片基部灰白色,边缘灰黑色,形成灰白相间的条纹。体侧扁而高,呈菱形。头较小,头后背部急剧隆起。眶上骨小而薄,呈三角形。口小,前位,口裂广弧形。上下颌角质不发达。背鳍具硬刺,刺短于头长;胸鳍较短,达到或仅达腹鳍基部,雄鱼第一根胸鳍条肥厚,略呈波浪形弯曲;臀鳍基部长,具27—32枚分枝鳍条。腹棱完全,尾柄短而高。鳔3室,中室最大,后室小。 鳊鱼头后背部急剧隆起。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整个体侧呈现出一

形态特征

梨果的功效: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适用于热病伤津烦渴、消渴症、热咳、痰热惊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肿痛、消化不良。 梨果皮的功效:清心、润肺、降火、生津、滋肾、补阴功效。根、枝叶、花可以润肺、消痰清热、解毒。 梨籽的功效:含有木质素,是一种不可溶纤维,能在肠子中溶解,形成像胶质的薄膜,能在肠子中与胆固醇结合而排除。梨子含有硼可以预防妇女骨质疏松症。硼充足时,记忆力、注意力、心智敏锐度会提高。 知道了梨子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建议您春季不妨多吃些梨子来滋阴养肺

老板鱼的形态特征

鳐形目鳐科鳐属的1种,体长约50厘米左右,体盘亚圆形。幼体和雌体成体前缘稍波曲,吻稍突出;雄体成体前缘波曲很显著,吻显著突出。尾较宽扁,侧褶发达。眼小,椭圆形,吻长比眼径大3.6~4.4倍。喷水孔位于眼后。前鼻瓣宽大,伸达下颌外侧,后鼻瓣前部作半环形突出于外侧,形成一入水孔。口中大,横平;牙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雄体尖锐,雌体平滑。鳃孔5个,狭小。背鳍2个,约同大、同形;第二背鳍与尾鳍上叶几连接;腹鳍前部呈足趾状突出;胸鳍前延,距吻端有相当距离。尾上结刺在雄性成体3纵行,在雌性成体5纵行,在幼体1纵行;头

金枪鱼的形态特征

体形较长,粗壮而圆,呈流线形,向后渐细尖而尾基细长,尾鳍为叉状或新月形。尾柄两侧有明显的稜脊,背、臀鳍后方各有一行小鳍。具有鱼雷体形,其横断面略呈圆形。金枪鱼的形状也很奇特,它的整个呈流线型,顺着头部延伸的胸甲,仿佛是一块独特的能够调整水流的平衡板。 另外,金枪鱼的尾部呈半月形,使它在大海里能够很快地向前冲刺。强劲的肌肉及新月形尾鳍,肩部有由渐渐扩大的鳞片组成了胸甲,背侧较暗,腹侧银白,通常有彩虹色的光芒和条纹。另一特征是肚皮下有发达的血管网,可以作为一种长途慢速游泳的体温调节装置。 最巨大而稀少的金枪鱼

带鱼的形态特征

带鱼,体带状,侧扁。前部背腹缘几平行,体长一般50-70cm,大者长达120cm。头狭长,尖突吻尖长。眼中大,位高,眼间隔平坦,中央微凸。口大;平直,口裂后缘达眼下方。 下颌长于上颌,突出。牙强大,侧扁而尖,两颌前端各有2对倒钩状大犬牙,上颌具侧牙10-13颗;下颌具侧牙12-14颗。鳃孔宽大,鳃耙(8-14)+(15-24),细短。体表银灰色,无鳞,但表面有一层银粉,侧线在胸鳍上方向后显著弯下沿腹线直达尾端。[1] 体光滑,鳞退化为银膜。侧线于胸鳍上方显著下弯,沿腹缘伸达尾端。背鳍1285-145,起点

金线鱼的形态特征

1、体呈椭圆形,稍延长,侧扁,长可达35厘米,被小型栉鳞。 2、背腹缘皆钝圆,口稍倾斜,上颌前端有五颗较大的圆锥形齿,上下颌两侧皆有细小的圆锥齿。全体呈浅红色,腹部较淡,体两侧有6条明显的黄色纵带。 3、胸鳍长,末端达臀鳍起点;背鳍长;尾鳍叉形,其上叶末端延长成丝状,但幼鱼期较无明显的延长。 4、背鳍及尾鳍上缘为黄色,背鳍中下部有一条黄色纵带,臀鳍中部有2条黄色纵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