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冬泳的认识误区
走出冬泳的认识误区
冬泳是一种绝佳的锻炼身体的好方法,但许多人对冬泳的认识存在误区。一些人希望通过冬泳的方法治疗疾病,必须慎重行事。
冬泳能够促使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快,有利于体内废物和毒素排出体外;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心、肺功能、提高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作用;活跃微循环;缓解紧张的情绪,使人情绪高昂;减轻风湿病患者的疼痛,增强其承受病痛的能力;不易患感冒;对功能性心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胃肠病、哮喘等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此外,坚持冬泳能培养勇敢、坚强的精神,陶冶积极向上的情操,增进工作和社会交往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许多人对冬泳的认识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冬泳包治百病
冬泳从本质上讲是一项体育运动,一些人希望通过冬泳的方法治疗疾病,必须慎重行事。冬泳可以强身健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能促进一些功能性疾病逐渐缓解、转好。虽然经常可以看到某人因为坚持冬泳治好了疾病的报道,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个别的例子和经验并不具有普遍性。
误区二:人人皆宜
冬泳并非人人皆宜,若有严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肝病、精神障碍及糖尿病、过敏性体质、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病,以及有外伤或有炎症的人和酗酒者都不宜参加冬泳,否则有可能导致疾病突发或伤害身体。儿童由于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参加冬泳更要注意适量,必须有成年人监护。另外,即便是体质好的人要进行冬泳,也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好从秋季开始,使身体逐步适应。
误区三:游的时间越长越好
冬泳的时间应根据气温、水温和人的体质而异。若在水里游的时间过长,一方面上岸后常会出现全身麻木、冷颤不止的现象,这极容易损伤某些器官;另一方面刺激过度,容易引起皮质系统衰竭而损害健康。
误区四:冬泳后洗热水澡
冬泳后应注意保暖,并立即运动以恢复体温。上岸后,应用干毛巾擦干身体,直到身体发红为止。然后,迅速穿好衣服,慢跑或原地跳动,直到体温基本恢复。冬泳后切忌马上进入高温房间、烤火或者洗热水澡。
误区五:饭后锻炼效果佳
有些冬泳者认为,吃饱了去冬泳比较有劲,也会有更多热量,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科学。消化器官对温度的反应很敏感,热刺激可以引起消化器官兴奋,冷刺激则起到抑制作用,吃饱后立即冬泳影响消化吸收,容易引起急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而饭前冬泳,脂肪细胞内尚无新的脂肪酸进入,通过运动比较容易将其“动员”出来转化为热量消耗掉,效果最好。
走出对风湿病认识的误区
误区之一:风湿病只包括风湿热(含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
新的认识:风湿病是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等的一大类疾病;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包括结缔组织病、脊柱关节病、退行性或代谢性骨关节病及感染性关节炎等十大类百余种疾病。
误区之二:老年人才会患风湿病。
新的认识:不单是老年人,所有不同年龄的人包括儿童都会患风湿病,而严重的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在青壮年中更常见。
误区之三:风湿病是因为在潮湿环境中生活、工作所致。
新的认识:风湿病可发生在各种气候环境中,主要是与免疫相关。
误区之四:关节肿痛加上抗“0”增高即可诊断风湿热(含风湿性关节炎)
新的认识:风湿热目前是个少见病,不要轻率地滥下风湿热的诊断。抗“0”增高只是链球菌感染的证据之一,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也常见抗“0”增高,不能仅凭此诊断风湿热,一定要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和排除其它的风湿病才能诊断。因为风湿热要应用青霉素治疗和预防,而其它各种风湿病皆不用。
误区之五:关节痛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就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阴性就可排除类风湿关节炎。
新的认识:类风湿因子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它并非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除了类风湿关节炎外,其它一些常见的风湿病和感染性疾病等也可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甚至正常人也有4%阳性者,因此,类风湿因子阳性者不一定就是类风湿关节炎。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为70%,故也不能根据类风湿因子阴性就排除类风湿关节炎。是否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一定要看是否符合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不能仅凭类风湿因子。
误区之六:血沉、抗“0”、类风湿因子、风湿八项(抗ENA抗体)和其它一些免疫试验阴性就可以排除风湿病。
新的认识:上述的化验只能检测部分风湿病,而且阳性率并非100%,有很多风湿病患者的化验结果可能阴性,因此,不能仅凭上述化验结果阴性而排除风湿病的诊断。
误区之七: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是治不好的。
新的认识:近年现代风湿病学科的飞速发展使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病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只要能早期诊断,抓紧时机给予积极的正确的综合治疗措施,就可使病情好转,稳定或缓解,提高生活质量。否则,如果消极对待,不规则治疗,就有可能发展成严重残疾,或导致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误区之八:常规应用激素治疗风湿病。
新的认识:不可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的病种、病情而酌情考虑。如何应用激素治疗风湿病是一门艺术,在使用激素前一定要先熟悉激素的作用和毒副反应。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用激素并不能阻止关节炎病理过程继续发展,不能根治,长期使用或使用不当还会带来许多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甚至比类风湿关节炎本身对人体的危害还大。
误区之九:风湿病用西药只能“治标”,中药才能“治本”。
新的认识:西医和中医治疗风湿病各有所长,近年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例如类风湿关节炎最重要的病变是骨关节侵蚀而致残,大量的临床研究已发现有些西药能达到控制病情进展,阻止发生骨关节侵蚀的“治本”作用;而中药雷公藤的远期疗效正在研究之中,尚未发现其它中药有阻止发生骨关节侵蚀的“治本”作用。
误区之十:抗风湿西药的不良反应大,中药无不良反应或不良反应轻微。
新的认识:抗风湿西药是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但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用药并严密监测不良反应指标,可保安全耐受。然而,抗风湿中药有些是毒性很大的药物,例如雷公藤可抑制生殖功能和出现急性粒细胞缺乏,如果麻痹大意不注意监测而盲目应用,可导致严重后果。
走出抑郁症的四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抑郁症是精神软弱的表现
“有的人认为抑郁症是患者精神软弱的表现,开朗乐观的人不会得抑郁症,其实不然。”于雪竹表示,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其病因到目前为止虽然并不是非常明确,但却是一种有明确的生物学基础的疾病,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良生活事件、各种应激事件、慢性躯体疾病,既是诱因,又是造成迁延的影响因素。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生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易感素质并非全或无的存在,而是呈现一种过渡状态,较为易感的人在较轻的环境因素影响下即可能发病,而不易感的人在较大的环境因素影响下也不会发病。当然,易感素质并不完全来自遗传,早年的生活经历不可忽视。
“有人觉得爱笑的人就不会得抑郁症,其实有些人的乐观只是外在表现,并非内心的真实表达。”于雪竹对记者说,不久前,医院收治过一名微笑型抑郁症患者,他在外人眼里特别阳光,总是有说有笑,家人和朋友都没有想到他会患抑郁症,直到他服下安眠药自杀,家人才将他送到医院治疗。微笑型抑郁症患者,虽有抑郁的主观体验,如自觉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对事物的兴趣下降,但在旁人面前却总是有说有笑,旁人很难察觉到他是“强颜欢笑”。
误区二:抑郁症只会出现心理方面的症状
“有一些人认为抑郁症纯粹是心理疾病,只会出现心理方面的症状,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于雪竹表示,还应该提醒大家特别注意的是,隐匿型抑郁症患者在我国较为多见,这类患者以各种躯体不适和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如头疼、心慌、胸闷、胃部不适,或者全身乏力,睡眠节律改变等,抑郁情绪却不明显。这类患者多辗转于内、外科求治,做了许多不必要的检查,有些被误诊。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分为核心症状、心理症状群、躯体症状群。”于雪竹表示,核心症状主要是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及乐趣丧失。患者体验到的情绪低、悲伤,病人常常诉说自己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对以前喜爱的活动缺乏兴趣,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这些是抑郁的关键症状。抑郁发作包含许多心理学症状,包括焦虑、自责、自罪以及自杀观念和行为。躯体症状群主要是睡眠紊乱(失眠、早醒),食欲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性功能减退、精力丧
误区三:抗抑郁药物会越吃越傻
有人认为抑郁症患者需要终身服药,而且服用抗抑郁症的药物会越吃越傻。对此,于雪竹表示,抑郁症患者一般需要抗抑郁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关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诊断确切的患者如果全面考虑病人症状特点,个体化合理用药,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逐步加量至治疗量,那么不良反应最小,服药依从性最好。
“临床中,有些抑郁症患者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工作均受影响,甚至休学、休假。然而经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后,有患者恢复如初,又可以上学上班了,可见,抗抑郁的药物不会越吃越傻。”于雪竹表示,由于目前市场上可供选用的抗抑郁药物种类繁多,因此需根据病情选用药物:
1、治疗前向患者及家人阐明药物的性质、作用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对策,争取主动配合,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2、针对疾病的病程特点采取特殊治疗,全面考虑患者的症状特点、年龄、躯体情况、药物耐受性、有无并发症,个体化合理用药,采取剂量逐步递增的方法。
3、尽可能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小剂量疗效不佳时逐渐增至足量、足疗程。
4、尽可能单一用药,足量、足疗程治疗和换药无效时可考虑两种抗抑郁药联合使用。
5、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他躯体疾病和物质依赖。
误区四:抑郁症是治不好的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抑郁症患者达到了3000万人,仅有10%的人接受过正规治疗。不少人认为抑郁症是“心病”,“心病”只需要“心药”医,想开点就能自我解决问题。也有不少人认为抑郁症是不治之症,去了医院也治不好。
“其实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于雪竹表示,抑郁症,在西方被称为“蓝色隐忧”,“心灵感冒”,意为它就像伤风感冒一样是一种常见病,通过合理的治疗干预60%~80%的患者会取得满意的效果。根据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对抑郁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此外,人际心理学治疗可以处理抑郁障碍患者的人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婚姻或家庭治疗可改善康复的抑郁障碍患者的家庭夫妻关系,减少家庭环境对疾病复发的影响。通过这些治疗方式可恢复抑郁症患者正常心理社会功能,改善对服药的依从性。
不少人对抑郁症存在认知误区,不愿意到医院治疗,害怕被贴上“精神病患者”的标签,有病耻感。因此,与加强教育、完善医疗相比,更重要的是家庭和社会对抑郁症患者的理解、包容和关爱。家属应监督患者定期随诊,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情绪状态、睡眠情况、活动情况等,及时与医生交流并调节药物。为确保患者安全,预防复发,患者应当到正规医疗机构,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治疗,以便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走出误区正确认识阳痿
阳痿的主要表现是指男性收到性刺激产生性欲时,阴茎勃起不坚挺或者不能勃起,从而不能进行性生活,进而影响到生育,所以阳痿患者总会因为治疗心切去盲目的进行阳痿的治疗。但是人们在治疗阳痿的时候往往会进入一些误区,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在人们对于阳痿的误区有哪些。
正确认识阳痿
1.只要硬度不够就当阳痿治。临床中一些男性并非阳痿,只是由于硬度相对不够,一些医生就给予阳痿的罪名,并给施以各种治疗,反而伤及正常的性功能。硬度不够和多种因素有关,如性强度,性频率,精神状况,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有关,不一定是阳痿,如果按照阳痿治之,不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损伤正常的性功能。
2.只要不勃起就当阳痿治疗。有些暂时性的不勃起或者偶尔出现不勃起的情况,这种情况多和心里因素,环境变化的影响有关。一般是暂时性的,适度调节即可恢复,不能按照阳痿来治疗。而临床中遇到这种误治的现象很多,因此而伤及性功能,导致真性阳痿。
3.勿要随便使用壮阳补肾制品。在平时或者当有偶尔早泄等性功能不佳时,切忌不要随便勿用壮阳补肾制品,由于这种制品成分不明确,有些含有激素等化学成分,如果使用不当,将使病情更加严重。如长期使用,正常人也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
4.临床治疗不分型、不对因。对于确诊的阳痿,在实际治疗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病因实施个性化的治疗,只有这样才确实有效。但临床中很多医院对于阳痿治疗不分型也不对因治疗,导致阳痿的治疗难度增加,而且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5.积极防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性功能障碍性疾病多是一种渐进性疾病,很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有直接关系。如前列腺炎,尿道炎,包皮包茎,白皮龟头炎等,应该重视对这些疾病的防治,以免最后影响到性功能,导致早泄、阳痿发生。
6.大多治疗只治标无法治本。目前临床中很多治疗方法,可以起到暂时的治疗效果,而不能从根本上治疗阳痿恢复性功能。这不但和治疗技术本身有关,而且和不当的治疗有关,这些因素使得阳痿的整体治疗陷入困境。
7.重视性功能障碍的初期病变。当出现性事不佳、力不从心等早期的性功能减退的征兆时,务必重视,需要查找病因,积极采取措施防治。这也是治疗阳痿早泄的关键时刻,如果在此阶段不能有效的治疗,病情将会更加严重,后续的治疗更加困难。
希望朋友们能够走出这些误区,正确认识阳痿,也请阳痿患者不要盲目投医,一定要到正规的男性专科医院进行相关治疗,这样才能更准确的找出病因,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走出小肠气认识误区
误区一:认为小肠气是小病,治不治没关系
由于小肠气在发病初期不会引起明显不适,且常可自行还纳,导致很多患者对该病并不重视,认为早治晚治甚至不治都没关系。事实上,小肠气若不及时治疗,也可引发严重后果。首先,不对疝气做处理,只会越来越大,不可能永远维持现状或缩小,大的结果不仅影响生活,也影响治疗。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疝好比衣服上的洞,不补只会越来越大,而且越大越难补。我们曾碰到过不少病人,由于畏惧手术,腹股沟疝直到进入阴囊如皮球大小严重影响生活才来手术,原本不复杂的情况变成了难度大风险高的手术。再者,小肠气不及时治疗,还有发生急性并发症的可能。由于某次咳嗽、屏大便等用力原因使过多的肠段突出后不能回入腹腔,导致急性肠梗阻,引起剧烈疼痛,如不及时处理最终可引起肠坏死、穿孔乃至腹膜炎死亡。所以外科医生均建议是尽早治疗。
误区二:不开刀也能治好小肠气
很多患者在发现小肠气后,都希望可以保守治疗。专家指出保守治疗只能暂时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任何药物和疝气带都不可能治疗疝气,疝气是腹壁的物理缺损,手术是治疗疝气的唯一方法。疝托、疝带是把一个硬物堵在疝的出口上,并不能真正地补洞,临床上只是一些不能耐受手术患者的一个补充治疗,带过疝带的病人都知道那东西压在身上不舒服,而且时间长了局部组织受压变薄,最终疝还是会从旁边出来。还有个别患者因为佩戴不合理导致疝托直接压在肠管上造成肠管粘连,给手术添了不少麻烦。脐贴、中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疝的发展,但也不能从根本上堵住缺损。还有不少患者选择打针注射硬化剂治疗疝气,花钱不少,堵不住洞不说,而且会造成手术部位解剖不清,导致手术困难。
误区三:认为年纪大手术风险大,不宜手术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疝气病人越来越多。然而人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年纪大了就不宜手术了。其实疝气手术前,手术医生常规要评估病人的手术耐受能力。首先,是了解病人平时的生活状况,如能否自理、能上几楼、活动和睡眠情况等等;其次,是询问病人过去有哪些内科疾病,然后选择性做一些检查,目的是评估器官功能。即使是七八十岁的老年疝气病人,如果没有严重内科疾病,平时生活能够自理,上楼没有心慌、胸闷等不适,完全可以耐受疝修补手术。
走出腹膜癌的认识误区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人说,谁谁患了晚期癌症了,医生打开肚子直接就缝上了,已经没治了。这在过去可能是事实,因为过去对腹腔广泛转移的肿瘤病人,普遍主张姑息治疗,即便手术也没有多少把握,患者饱受病痛折磨,生存期仅仅几个月。然而医学发展到今天,这种所谓晚期癌症已经有了突破性的治疗方法。
首先来认识一下腹膜癌。大部分腹膜癌为转移癌,一般哪些肿瘤患者容易发展成腹膜癌呢?通常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腹膜假黏液瘤、腹膜恶性间皮瘤、原发性腹膜癌等腹盆腔恶性肿瘤局域性进展易形成腹膜表面肿瘤,我们称之为腹膜癌病(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简称PC)。这种病在临床并不少见,胃癌侵及浆膜层常导致PC,15%-50%患者初诊即存在PC,35%-50%患者术后复发的主要形式为PC。约10%的结直肠癌患者初诊即发现PC,4%-19%的患者在根治术后随访期发生PC,25%-35%的复发患者以PC为唯一表现。II b期以上的卵巢癌均可发生PC,原发性腹膜癌和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过程均为典型PC表现,腹膜假黏液瘤较为罕见,多来源于阑尾,其临床病理过程也为典型的PC。
随着癌症研究的深入及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界对腹膜癌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目前已将其纳入局域性病变,而非广泛性转移。针对此病创建了以细胞减灭术加术中和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综合利用手术切除、区域化疗、热疗和大容量液体的灌洗作用,通过细胞减灭术切除腹膜及腹盆腔肉眼可见癌组织,再通过热灌注化疗协同作用清除术后残留的微癌灶,在欧美、亚太地区部分肿瘤治疗中心开始推广,成为目前治疗腹膜癌的最有效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腹膜肿瘤外科团队自今年成立8个月以来,已采用这种新技术治疗来自全国各地的腹膜癌病人80余名,出院患者普遍提高了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走出冬泳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冬泳包治百病
冬泳从本质上讲是一项体育运动,一些人希望通过冬泳的方法治疗疾病,必须慎重行事。冬泳可以强身健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能促进一些功能性疾病逐渐缓解、转好。虽然经常可以看到某人因为坚持冬泳治好了疾病的报道,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个别的例子和经验并不具有普遍性。
误区二:人人皆宜
冬泳并非人人皆宜,若有严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肝病、精神障碍及糖尿病、过敏性体质、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病,以及有外伤或有炎症的人和酗酒者都不宜参加冬泳,否则有可能导致疾病突发或伤害身体。儿童由于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参加冬泳更要注意适量,必须有成年人监护。另外,即便是体质好的人要进行冬泳,也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好从秋季开始,使身体逐步适应。
误区三:游的时间越长越好
冬泳的时间应根据气温、水温和人的体质而异。若在水里游的时间过长,一方面上岸后常会出现全身麻木、冷颤不止的现象,这极容易损伤某些器官;另一方面刺激过度,容易引起皮质系统衰竭而损害健康。
误区四:冬泳后洗热水澡
冬泳后应注意保暖,并立即运动以恢复体温。上岸后,应用干毛巾擦干身体,直到身体发红为止。然后,迅速穿好衣服,慢跑或原地跳动,直到体温基本恢复。冬泳后切忌马上进入高温房间、烤火或者洗热水澡。
误区五:饭后锻炼效果佳
有些冬泳者认为,吃饱了去冬泳比较有劲,也会有更多热量,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科学。消化器官对温度的反应很敏感,热刺激可以引起消化器官兴奋,冷刺激则起到抑制作用,吃饱后立即冬泳影响消化吸收,容易引起急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而饭前冬泳,脂肪细胞内尚无新的脂肪酸进入,通过运动比较容易将其“动员”出来转化为热量消耗掉,效果最好。
冬泳的认识误区
适宜人群
冬泳并非人人皆宜,若有严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肝病、精神障碍及糖尿病、过敏性体质、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病,以及有外伤或有炎症的人和酗酒者都不宜参加冬泳,否则有可能导致疾病突发或伤害身体。儿童由于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参加冬泳更要注意适量,必须有成年人监护。另外,即便是体质好的人要进行冬泳,也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好从秋季开始,使身体逐步适应。
时间长度
冬泳的时间应根据气温、水温和人的体质而异。若在水里游的时间过长,一方面上岸后常会出现全身麻木、冷颤不止的现象,这极容易损伤某些器官;另一方面刺激过度,容易引起皮质系统衰竭而损害健康。
洗热水澡
冬泳后应注意保暖,并立即运动以恢复体温。上岸后,应用干毛巾擦干身体,直到身体发红为止。然后,迅速穿好衣服,慢跑或原地跳动,直到体温基本恢复。冬泳后切忌马上进入高温房间、烤火或者洗热水澡。
饭后锻炼
有些冬泳者认为,吃饱了去冬泳比较有劲,也会有更多热量,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科学。消化器官对温度的反应很敏感,热刺激可以引起消化器官兴奋,冷刺激则起到抑制作用,吃饱后立即冬泳影响消化吸收,容易引起急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而饭前冬泳,脂肪细胞内尚无新的脂肪酸进入,通过运动比较容易将其“动员”出来转化为热量消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