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适合吃什么 石膏粥
支气管哮喘适合吃什么 石膏粥
组成:生石膏80g、大米50g。
制法:先以水煮生石膏取汁去滓,用汁煮米成粥。
服法:不拘时食之。
按语:本方具有清热、止渴、定喘之功。凡因燥热伤肺胃而引起的壮热、口渴、多汗、头痛、牙痛、喘促等症,即可辅食此粥。
支气管哮喘适合吃什么 甘蔗粥
组成:甘蔗汁30滴、高粱米30g。
制法:如常法煮米成粥(要煮烂),加入蔗汁。
服法:晨起作早餐食用。
按语:甘蔗甘平,下气和中,止渴,除心胸烦热;高粱米甘涩温,可止咳喘。故此粥对老年虚热上炎之咳喘病颇宜辅食之。
治疗支气管哮喘偏方 冬虫夏草蒸鸭
材料:冬虫夏草15-30克,老雄鸭1只。
做法:将老鸭宰杀,洗净后纳入冬虫夏草,加酱油、料酒后将老鸭放入碗中隔水蒸至熟烂即可。
功效:可以补肺益肾,纳气平喘,适用于支气管哮喘肺肾气虚证,气短喘促,不得接续,咳声微弱,腰酸腿软的人群服食。
治哮喘的中药
1、治哮喘的中药之仙人掌
配方:仙人掌(去皮针)30克,蜂蜜适量。
制用法:熬服乙每日1剂,消喘为止。
功效:用治支气管哮喘,此方还可抑制肿瘤。
2、治哮喘的中药之麻黄前胡汤
配方:麻黄、石膏、前胡各9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
功效:用治哮喘症呼吸喘促、头痛发热、咯吐黄痰、痰稠胶粘,伴有哮鸣声。
3、治哮喘的中药之白茅根桑白皮
配方:白茅根、桑白皮各1握。
制用法:水煎饭后服。
功效:用治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适合吃什么 百合粥
组成:鲜百合50g、大米50g、冰糖适量。
制法:先煮大米做粥如常法,将熟前放入百合熟煮即可。如无鲜百合可用干百合粉,与米同煮粥亦可。
服法:晨起作早餐食之。食时放入糖调匀。
按语:本方具有补肺益脾,定喘止咳,凡因肺阴不足,脾气虚弱而弓起的咳嗽、喘气、乏力、少痰食欲不佳而时有虚热烦躁者,即可辅食此粥。
哪些人不宜食用鳓鱼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多注意一些细节,能够让身体变得更加的健康,尤其是饮食是最为重要的,像鳓鱼这样的食物一定不能随着食用,否则对身体也是有伤害的,下面一起了解下哪些人不适合吃鳓鱼呢!
副作用
凡患有瘙痒性皮肤病者忌食;患有痛症,红斑性狼疮,淋巴结核,支气管哮喘,肾炎,痈疖疗疮等疾病之人忌食。吃鱼前后忌喝茶。
禁忌人群
凡患有瘙痒性皮肤病者忌食;患有痛症,红斑性狼疮,淋巴结核,支气管哮喘,肾炎,痈疖疗疮等疾病之人忌食。
鳓鱼虽然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了解了哪些人不适合吃鳓鱼之后,我们知道鳓鱼其实也是有很多人都不适合食用的,所以我们在平时一定要结合身体情况去选择食物,不能只想着满足口味。
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
1、支气管哮喘,适用于控制哮喘急性发作,常气雾吸入给药,作用快而强,但持续时间短。
2、心脏骤停,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如溺水、电击、手术意外和药物中毒等引起的心跳骤停。必要时可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伍用。
3、房室传导阻滞。
4、抗休克,可用于心源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对中心静脉压高,民输出量低者,应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再用本品。
治疗支气管哮喘偏方 杏仁煎
材料:杏仁、胡桃肉各15克。
做法:杏仁去皮尖微炒,胡桃肉去皮,均研为极细末,加适量蜂蜜搓成小蜜丸10粒。每次服用1丸,用生姜汤送服,于晚饭后临睡前服食。
功效:可以补肾纳气,肃肺平喘,适用于支气管哮喘肺肾两虚,咳喘不止,睡卧不得,腰膝酸软的人群服食。
支气管炎哮喘应该如何治好
避免接触过敏源是预防哮喘的有效手段专家指出,避免接触过敏源是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最有效也最常规的手段。要想预防哮喘,应尽量消除工作、生活环境中的过敏源,如不能消除的话则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源,控制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次数及发作程度。
常见引发支气管哮喘的过敏源有尘螨、花粉、霉菌、丝绸、动物皮毛、蟑螂、过敏食物等,支气管哮喘患者应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预防。
预防哮喘发作应避免呼吸道感染除了过敏源外,呼吸道感染也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有直接关系,因此,专家建议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流感、副流感等呼吸系统传染病流行时,应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家人有呼吸道感染时也应注意隔离。平时注意保暖,起居有节,避免过度劳累、淋雨等。一旦出现呼吸道感染,则应积极治疗,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加强锻炼对防止哮喘发作有积极作用支气管哮喘患者在缓解期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专家说,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身体素质,增强心肺功能,以达到减少、减轻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目的。耐力运动比较适合哮喘患者,耐力运动的原则是做适当强度的运动并持续一定时间。
适合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体育锻炼项目有:游泳、划船、太极拳、体操、羽毛球、散步、骑车、慢跑等耐力性运动练习。体力较差时做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的运动练习;体力较好时练习较快的步行、慢跑、缓慢登楼、游泳等。运动强度应控制在运动时的最高心率170减年龄数字的水平,主观感觉以稍感气急、尚能言谈为宜。
中医怎么治疗咳嗽变异哮喘呢
葶苈子大枣治哮喘
【功能主治】理气化痰,健脾利湿,补肾纳气。适用于各种哮喘症。
【处方组成】大枣30~60克,葶苈子30~60克,生白术30~60克,炙马蔸铃9克,肾气丸12克(包),生甘草9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早晚温服。
【加减】如属寒喘者,加麻黄9克,白果10~30枚;如属热喘者,加麻黄9克、生石膏30克;如舌质红,阴虚者,加南沙参15克,阿胶4.5~9克冲服;如咳嗽重者,加炙百部9克,炙款冬9克,炙紫菀9克;如咯痰不爽者,加礞石滚痰丸9克(包煎或3克吞服)。
半夏丹参治哮喘
【功能主治】主治支气管哮喘。适用于喉中痰鸣,呼吸急促,胸闷如窒,咳嗽,吐痰白粘稠,舌质暗,苔自滑,脉细涩患者。
【处方组成】半夏6~15克,丹参10~30克,五灵脂9~15克,炙麻黄6~12克,炙杏仁6~10克,川椒5~10克,葶苈子6~18克,苏子6~12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连服7日为1疗程,停药1~2日后开始下一个疗程。
治哮喘的中医偏方大全
葶苈子大枣治哮喘
【功能主治】理气化痰,健脾利湿,补肾纳气。适用于各种哮喘症。
【处方组成】大枣30~60克,葶苈子30~60克,生白术30~60克,炙马蔸铃9克,肾气丸12克(包),生甘草9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早晚温服。
【加减】如属寒喘者,加麻黄9克,白果10~30枚;如属热喘者,加麻黄9克、生石膏30克;如舌质红,阴虚者,加南沙参15克,阿胶4.5~9克冲服;如咳嗽重者,加炙百部9克,炙款冬9克,炙紫菀9克;如咯痰不爽者,加礞石滚痰丸9克(包煎或3克吞服)。
【宜忌】忌鱼腥、油腻、辛辣等发物。
【病例验证】用此方共治疗各种哮喘325例。结果疗效稳定的95例,疗效不稳定的175例,无效的55例,总有效率为83.1%。
半夏丹参治哮喘
【功能主治】主治支气管哮喘。适用于喉中痰鸣,呼吸急促,胸闷如窒,咳嗽,吐痰白粘稠,舌质暗,苔自滑,脉细涩患者。
【处方组成】半夏6~15克,丹参10~30克,五灵脂9~15克,炙麻黄6~12克,炙杏仁6~10克,川椒5~10克,葶苈子6~18克,苏子6~12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连服7日为1疗程,停药1~2日后开始下一个疗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其中治愈10例,显效22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
固本治哮汤治哮喘
【功能主治】补肾纳气,降逆消痰。主治支气管哮喘。
【处方组成】蛤蚧6克(去头足),孩儿参30克,海浮石30克(先煎),淡豆豉10克,广地龙10克,紫菀10克,皂角3克,制南星6克,细辛6克,炙麻黄6克,钟乳石15克(先煎),桑白皮10克,五味子10克,沉香6克,炒葶苈子6克,杏仁10克,黄芩10克,生龙骨20克(先煎),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42剂为1个疗程。
【病例验证】陆某,男,40岁,工人。从童年起患哮喘至今已35年,原先每逢冬春季节发作,渐则无明显季节性。发作时呼气尤为困难,不能平卧,两肩耸起,鼻翼及肩颈、腹壁肌皆随呼吸而活动,喉中有哮鸣声,偶尔呛咳,咯出粘稠白痰,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听诊两肺有广泛哮鸣音及干性罗音,叩诊呈过清音,肺下界降低。X线胸片示两肺纹理增粗,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略增高。按上方共服3个疗程,随访2年,哮喘未发。
冬病夏治消喘膏治哮喘
【功能主治】用于缓解期喘息型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处方组成】炙白芥子、延胡各21克,细辛、甘遂各12克,共研细末,用生姜汗调制成膏。
【用法用量】在夏季三伏天贴于背部双侧肺俞、心俞、隔俞穴位4~6小时,每10天贴敷一次,每年贴3次。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哮喘,经21年临床观察1074例,其中喘息型支气管炎785例,支气管哮喘289例,治愈率22.8%,总有效率85%。疗效随贴治年限的延长而逐渐提高,以连续贴治3个夏季组疗效最好。
截喘汤治哮喘
【功能主治】化痰截喘,降逆纳气。主治慢性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哮喘、支气管哮喘。
【处方组成】老鹳草、碧桃干、佛耳草各15克;姜半夏、旋覆花、全瓜、防风各10克;五味子6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晚饭后各一剂。
【加减】热喘者,加石膏15克、知母10克、黄岑10克;寒喘者,加炮附片9克、肉桂3克;气虚者,加白参3克、黄芪80克;肾虚者,加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补骨脂15克;阴虚有热者,加黄柏、知母、元参、生地各9克。
【病例验证】陈某,男,64岁,退休干部。患有支气管哮喘30多年,每届秋冬必大发,曾用氨茶碱、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但仅能当时缓解,药停又喘。某日因天冷受寒,哮喘大发已有4天,每晚看急诊。后按此方服3剂后,支气管哮喘即有明显缓解,服至7剂,哮喘平止,胸部X片示“肺部感染消失",其余症状也明显改善,又续服7剂巩固疗效,以后服用右归丸及人参蛤蚧散扶正固本,随访3年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