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与行为和谐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与行为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其内心的认识和情感与外界的言行是一致的;心理不健康的人,其内心和言行是不统一、不和谐的。健康老人的心理与行为应该是和谐、协调一致的。
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一、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五、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八、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有一位老太太,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阴天她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一位心理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有福气,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
九、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十、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研究
生理健康的范围
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是怎样的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
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
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吸收。
3、性格改变:
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适当忧虑
研究发现,那些被父母说成“异常快乐与性情乐观”或“从来不发愁”的孩子,长寿几率反而低。弗雷德曼说:“我们经常听到的劝告是:要快乐,要高兴,这样才会健康。然而,新研究结果显示,发愁有时也是件好事。”多项研究证实,适当忧虑有益健康,对男性而言,尤其如此。因为心中担忧某事,便会全盘考虑各种可能性,做到有备无患。
做喜欢的事
研究发现,中年积极运动对长寿很关键。身体出问题才发誓要开始运动的人,往往难以持之以恒。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更能坚持。弗雷德曼表示,只要能从椅子上站起来,做什么都行,如种花种菜、做木匠活、遛狗、去博物馆等。
不过度乐观
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一项4万名人参与的研究发现,过度乐观的人更可能做一些高危险行为,如抽烟、酗酒、吸毒、飙车等,在10年里遭遇残疾或死亡的风险更高。而对未来较悲观的人可能会更重视健康与安全,更懂得自我防护,并鼓励身边人一起行动。
喜爱社交
《美国科学院院报》刊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一项新研究发现,无论内心是否感到孤独,没有社交都会增加老年人的死亡风险。相反,社交生活能增寿,与亲友保持联系、帮助他人等都可以。朋友不多的人,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或志愿活动也有相同效果。
保持成就感
很多人认为,早退休早享福。但新研究发现,与早早退休无所事事的老人相比,退休后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的老人寿命更长。科学家表示,舒适的工作环境、事业成就感能让人保持快乐。马丁博士表示,事业越成功的人早死的可能性越小。有很多追求目标的人往往更长寿。
态度认真
研究发现,童年时期态度认真是预示长寿的一大信号。认真的人会多做有益健康的事。弗雷德曼表示,有韧性、值得信赖是长寿者的两大特点。此外,节俭、坚持、注重细节和有责任心都是长寿秘诀。
孕妇长时间感冒对胎儿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专家研究发现,孕妇抑郁的心理行为会直接影响胎儿,这样出生的婴儿容易烦躁,爱哭闹,不好好吃东西,睡眠也不好。而且长大后还可能发生学习困难以及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婴幼儿的心理疾患,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矫治,就会引发精神上的疾病,后果不能低估。
告诫父母在关心自己孩子生理健康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一下心理健康,使他们身心都得到健康的成长。孕妇的情绪与孩子将来的行为和情绪存在着微妙的联系,而焦虑和沮丧情绪会增加孩子在未来的发育过程中的风险。
心理健康标准
1、感知觉尚好。稍有衰者,可通过戴眼镜、助听器等方法弥补,判断事物不常发生错觉。
2、记忆良好。能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七位数字可说明记忆良好。
3、逻辑思维健全。说话不颠三倒四,回答问题条理清晰。
4、想象力丰富。不拘泥于现有的框框,做的梦常新奇有趣。
5、情感反映适度。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对事物能泰然处之。
6、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能经得起悲伤和挫折。
7、态度和蔼可亲。能知足常乐、制怒。
8、人际关系良好,乐意助人也受他人欢迎。
9、保持学习的兴趣。能坚持某一方面不倦地学习。
10、有正当的业余爱好。如养鱼、下棋、种花等喜好。
11、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保持一致。
中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1、感觉知觉良好
人的心理活动认识事物都是从感觉、知觉开始的。视、听、嗅、触均应正常,知觉事物不发生错觉。
2、记忆良好
能记住重要的事情,不要人经常提醒。但不能要求什么都能记住,遗忘是正常的现象。
3、思维健全敏捷
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说话不颠三倒四,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清楚明了。
4、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
善于用想象鼓舞他人,用想象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并鼓励自己为之而奋斗。
5、情感反应有度
情感反应要有分寸,不轻易冲动,不常常忧郁,不事事紧张,不麻木不仁。能常乐,能制怒,经得起欢乐,也能经得起悲痛。
6、人际关系和谐
对人宽对己严,乐于帮助别人,尊重别人,才能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充满愉快和满意的心境。
7、学习能力始终不衰
应坚持学习一种以上新知识和新技能,培养或掌握多项正当的兴趣和爱好,并经常为之而忙碌。
8、有自知之明
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能自觉地用理智控制自己,这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标志。
家庭和谐与老年人心理健康
健康长寿是人类文明生活一个永恒的主题,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基石。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的那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而家庭和谐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没有家庭和谐,心理健康就没有保证。对老年人来说,尤其是这样。国外研究表明,“50-80%疾病发生与心理因素有关,而仅因情绪致病就占74-76%。”“亲密的关系可以延长人的寿命。”德国一份调查资料证实:“生活在和睦家庭中人患癌症的危险要比生活在暴力家庭的至少要少一半。而且即使患癌症,其存活期也比较长。如果生活在不和谐家庭,整日精神不振、郁闷忧愁,使神经功能失去平衡。造成内分泌紊乱,从而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十二指肠溃疡和新陈代谢障碍等疾病。”这就说明,家庭和谐在心理健康作用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家庭和谐是心理健康的密诀。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家庭不和谐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在影响和谐的诸多因素中,子女是否有孝心,是否能在精神上、物质上、生活上、言行上,给老人以关爱,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作为老年人,也要有个豁达乐观的心态,要能冷静地对待一切事物,不要用老眼光看问题,要向前看,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支持晚辈的发展,主动加强与子女的感情交流,学会协调、谅解,和睦相处。在家庭中,特别是成年的子女,掌握经济命脉,处于主导地位,对于年迈父母的赡养,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对老人的生活习性要有所了解,对老年人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要能理解,对有些老年人特有的固执、唠叨,要善于倾听,并耐心加以引导。不要嫌弃,不要有逆反心理。对待父母要谦恭、尊敬、温和,尤其是自己有一点成就或者与父母意见不同时,更应该做到这一点。正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我经过多年来参加现代医学、益生文化等科技理论的学习,认识到:我国一些地区农民健康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出现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孝”的教育,也忽视了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人们的道德观念不能同步提高,致使敬老良好风气难以形成,心理健康目的难以实现。老人问题异常突出,农村赡养老人的民事纠纷和心理疾病均呈上升趋势。有些地方“超半数家庭对老人精神赡养不尽人意。”从而产生家庭不和谐,两代人不能很好沟通,造成相当数量的老人长期孤独、忧虑、失望、自卑等,所存有不平静、不自然、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和情绪长期累计的结果,从而引发多种疾病,这正是老人们心理疾病呈上升趋势的主因。在一个家庭中由于血缘的关联和作用,父母、子女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其结果影响着整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怎样才能使家庭和谐而促进心理健康呢。人与人之间、家庭的和谐都要靠良好 的道德来维系。普及现代“孝育教育”就是为了提升全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也就是说,要从“孝道”入手,从而加快实现“大家庭”的和谐健康。
第一,子女对老人一定要孝,就是要有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也就是对父母要有颗纯真的爱。要知道,父母对子女的爱,有如天之阔,海之深,十月怀胎不用说了,一尺五寸、抓屎抓尿、呕心沥血,艰苦备尝,将儿女养大。成人后又为他(她)们成家立业,操劳一生。可是当子女长大后,有些就忘掉了父母之恩泽,忘了人间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亲情和做人起码的道德。还有不少子女对老人尽孝往往在物质上考虑的多,从精神安慰考虑少,甚至有的在精神生活关怀上简单粗暴或漠不关心,这是极端错误的。应该在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孝适应科技知识更新加快的需要和社会发展同步。(值得提出的是,我们弘扬中华民族“孝”这一提升道德水平的珍宝,决不能因封建社会不合科学的“愚孝”对孝的扭曲,而影响普及“孝育”教育的步伐。)子女对父母的爱要发自肺腑,永恒而无私,子女对父母能爱,才能孝,这是对父母恩译的报答。就这样 ,人们有了“爱”“感谢”这一科学实验证明具有肯定力量的思想组合,也就有了和谐的密诀。人们都感受到爱,人体的白血球也会增加,特殊的荷尔蒙也会释放出来,帮助对抗压力和病痛,而病人的整个情况也都会因此而改观。从而使每个人都享受到爱这一最大的永恒的“良药”,让每个家庭更健康。
第二,全社会都要注意现代“孝”的教育,注意进行亲情教育。要对全社会每个公民,特别是在校学生进行“孝育”教育,可以一举多得,会大大推动“大家庭”的文明和谐。。用亲情教育,焕发亲情的亲密感,促使孩子从小就爱 父母,年青的父母会更孝顺自己的父母。促使父母之间、父子、婆媳之间,都互相体谅、互相关爱、互相照顾。使其让父母情绪良好,精神愉快,精神生活丰富。每个人都拥有可以打开心扉的亲情关系,去关爱需要关爱的人,会使人与人之间更加相爱,才能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好 、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社会和谐也随之达到 。
第三,人际间心理沟通的主要渠道是用语言表达。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听了顺心话,都会高兴,听了不顺心的话,心理就不痛快。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有些用药治不好,治不了的心病,用一次“话”疗,得到顺气丸,从而就冰化雪消,话到病除,这种事例屡见不鲜。而家庭和谐,人际之间和谐,则为“话疗”提供了降低医疗开支关键措施,提供了英雄有用武之地。为了给家庭的健康投资,给家庭提供良好的情感气氛,保持亲密关系,子女应该特别要注意安排相互沟通的时间、使家庭成员敞开心扉,畅述衷肠,共度美好时光。面对我国“80%的65岁以上老人都有一种慢性病”,我们应普及人人学点心理健康知识和家庭养老保健常识。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不仅能使家家越来越和谐幸福,整个社会亿万家庭也就和谐幸福了。
讲究代际和谐,家庭和睦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亲和力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国情的现实需求。普及孝亲敬老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是建设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工作。而弘扬“孝”这一民族万古长存的美德,使儿女尽到自己的责任,使家庭和谐最为积极而有效的办法。家和才能万事兴。动员亿万人民都参与社会和谐建设,就会以其巨大的能量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步上一个新台阶!使整个社会得到更加和谐的发展!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以下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标准
健康养生网心理专家介绍,老年人心理健康有九条标准,老年朋友不妨与已对照,找出自己的问题,有针对地进行心理调整。
1、感知觉保持尚好,意识保持清晰。老年人的感觉会随之减退,但可通过适当的手段进行弥补,如戴眼镜、使用助听器等。使自己判断事物不发生错觉。
2、充分利用老人的记忆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较好的状态,不用人提醒就能记住重要事物。
3、能处理日常生活逻辑思维健全,回答问题条理清楚明了,说话不颠三倒四。对外界事物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或分析。
4、情感反应适度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具有自我控制能力,情绪稳定,乐观开朗。且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5、对精神刺激或压力具有承受力和抵抗力,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6、意志坚强,保持正常的行为,办事有始有终,不轻易冲动,其行为表现符合大多数老年人的行为规范。
7、有良好的自我认识,对自己有作用和价值有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8、热爱生活,有奋斗目标,善于接受新事物,坚持学某些方面的知识或技能。
9、具有现实主义态度,对现实有客观的认识,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当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