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什么是结节性脂膜炎

什么是结节性脂膜炎

结节性脂膜炎(nodular panniculitis,NP)又称特发性小叶性脂膜炎、Weber-Christian病或回归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relapsing nodular nonsuppurative febrile panniculitis),以反复发作的皮下脂肪层炎性结节或斑块,伴发热等全身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结节性脂膜炎于1882年由Pfeifer首次报道,1952年Weber描述了本病具复发性和非化脓性的特征,1928年Christian又强调了发热性。以后发现有一部分病例并无发热,国内也有类似报道。本病临床并非罕见,因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结节性脂膜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妇女为多见,女与男之比约为2.5:1,不易被认识而常致误诊。

结节性脂膜炎尚无特效疗法。纤维蛋白溶解药、氯化奎宁、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有一定疗效。在急性炎症期或有高热等情况下,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每天40~60mg和非甾体抗炎药有明显效果。

结节每隔数周或数月反复发作,多数发作时有发热。内脏广泛受累的结节性脂膜炎患者可因循环衰竭、出血、败血症和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特异性局限性脂膜炎,整个病程6~12个月,最后痊愈。

结节性脂膜炎的病因未明,应预防诱发因素,如感染、药物、外伤等。

结节性红斑的诊断鉴别

一、结节性红斑的诊断

有典型皮肤损害,并发生在青年女性,双侧胫骨前区突然出现结节性红斑,持续1~3周,随后消退,不留任何痕迹,根据上述情况一般可以确诊为结节性红斑。

中医病机和辩证:中医认为是有蕴湿,郁久化热,湿热蕴结于血脉肌肤,致使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发病,或因脾虚蕴湿不化,兼感寒邪,寒湿凝结阻滞血脉而致。

中医辩证分型:

1.湿热型

主证:起病急骤,有头痛,咽痛,关节痛或体温增高,皮损灼热,红肿,同时伴有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质微红,舌苔白或腻,脉滑微数。

辩证:湿热蕴结,气血瘀滞。

2.湿寒型

主证:关节疼,遇寒加重,肢冷,皮肤损害颜色较暗红,此起彼落,反复缠绵不愈,口不渴,大便不干或有溏泻,体温不增高,舌质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缓或迟。

辩证:寒湿凝结,阻滞血脉。

二、结节性红斑的鉴别

1.硬红斑:多发生于小腿屈侧,常单发或为数个,皮损较结节性红斑为大,病程长,可自发性破溃,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不同程度萎缩。

2.回归发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为结节性红斑皮损,主要位于胸,腹,股,臀,成团出现,消失后留有局部萎缩和碟形凹陷,每次发作均有发热,病理改变为脂肪组织炎。

3.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为出现在小腿的结节性红斑样皮疹,通常病程早期可发生在单侧,无痛,呈离心性扩大,边缘鲜红,中央变白,可逐渐变平而形成斑块,大小为10~20cm,持续时间两个月到两年不等,表现有色素沉着,也称游走性结节性红斑,Fine认为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与慢性结节性红斑,从临床和病理特征来看,可能是同一个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

4.结节性血管炎:本病好发于中年女性,结节主要位于小腿外侧及后侧,经过缓慢,偶有破溃者,有人认为本病是硬红斑的早期或轻型。

结节性脂膜炎的症状

1.皮损:皮下结节是本病的主要特征。其直径通常1—2cm大小,大者可达10cm以上。起始于皮下的部分结节向上发展,皮面可轻度隆起,呈现红斑和小肿;部分则有潜于皮下,表面皮肤呈正常皮色,但喜获了常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小。主觉痛和触痛明显。结节常成批发生,对称分布,好发部位为臀部和下支,但下前臀、躯干和面部也可出现。经数周或数月后结节自行消退,消退处局部皮肤凹陷并有色素沉着。这是由于病变处脂肪发生坏死、萎缩和纤维经的结果。结节每隔数周或数月反复发作,多数 作发病有发热,热型不定,有低热、不规则热或高热,高者可达40℃,呈弛张热型,持续1—2周逐渐下降。除发热外,还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肌肉和关节酸痛等。

偶有少数结节,脂肪坏死时其上之皮肤也被累及而发生坏死破溃,并有黄棕色油状液体流出,被称作为“液化性脂膜炎”。

2.内脏损害:内脏损害有的与皮肤损害同时出现;有的皮损在前,内脏损害在后;也有少数病例,广泛的内脏累及在前,皮损在后,内脏损害的临床症状取决于受累内脏之部位,其特征性症状,常在损害较大时才显示得出。肝脏损害可出现右胁痛、肝肿大、黄疸和肝功能异常。小肠受累可有脂肪痢和肠穿孔。肠系膜、大网膜和腹膜后脂肪组织受累可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和包块等。此外,骨髓、肺、胸膜、心肌、心包、脾、肾和肾上腺等均可受侵。内脏广泛受累者预后很差,可死于循环衰竭、出血、败血症和肾功能衰竭。

Winkelmann和Bowie报告了结节性脂膜炎的一种变型,被称之为组织细胞巨噬细胞性脂膜炎。这也是一种以脂膜炎为特征的系统性疾病。他们认为此病与结节性脂膜炎终死于出血。病人的出血死亡与血管内凝血和肝功能衰竭有关。本病与结节性血管炎的区别在于其有异常的出血性素质和在骨髓、淋巴结、肝、脾、浆膜组织和皮下脂肪中出现众多的组织细胞。

脂膜炎如何鉴别诊断

1、结节性红斑:亦可发生对称性分布的皮下结节,但结节多局限于小腿伸侧,不破溃, 3~4 周后自行消退,愈后无萎缩性疤痕。全身症状轻微,无内脏损害。继发于其它系统性疾病(如白塞病等)者,则伴有相关疾病的症状。病理表现为间隔性脂膜炎伴有血管炎。

2、硬红斑:主要发生在小腿屈侧中下部,疼痛较轻,但可破溃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结核结节或结核性肉芽肿,并有明显血管炎改变。

3、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亦可出现皮下结节、反复发热、肝肾功能损害、全血细胞减少及出血倾向等,但一般病情危重,进行性加剧,最终死于出血。组织病理学变化可出现吞噬各种血细胞及其碎片的所谓“豆袋状”组织细胞,这可与本病鉴别。

4、结节性多动脉炎:常见的皮肤损害亦是皮下结节,其中心可坏死形成溃疡,但结节沿动脉走向分布,内脏损害以肾脏与心脏最多见,外周神经受累十分常见。核周型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P-ANCA )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具有诊断价值,病理证实有中小动脉坏死性血管炎,动脉壁有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浸润。

5、皮下脂膜样 T 细胞淋巴瘤:表现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出血倾向,与系统型结节性脂膜炎极其相似。但脂肪组织中有肿瘤细胞浸润,均为中小多形 T 细胞,中扭核及脑回状细胞核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常有反应性吞噬性组织细胞出现。免疫组化 CD45RO 和 CD4 阳性,而 CD20 阴性。

6、恶性组织细胞病:与系统型结节性脂膜炎相似,表现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红斑、皮下结节等,但组织细胞异形性明显,并可出现多核巨异常组织细胞,病情更为凶险,预后极差。

7、皮下脂质肉芽肿病:皮肤损害 结节或斑块, 0.5~3cm ,大者可达 10~15cm ,质较硬,表面皮肤呈淡红色或正常皮色,轻压痛,分布于面部、躯干和四肢,以大腿内侧常见,可持续 0.5~1 年后逐渐隐退,且不留萎缩和凹陷。无发热等全身症状。早期的病理改变为脂肪小叶的包性炎症,有脂肪细胞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晚期发生纤维化,组织内出现大小不一的囊腔。本病好发于儿童,结节散在,消退后无萎缩和凹陷,无全身症状,有自愈倾向。

8、类固醇激素后脂膜炎:风湿热、肾炎或白血病的儿童短期内大量应用了糖皮质激素,在糖皮质激素减量或停用后的 1~13 天内出现皮下结节,结节 0.5~4cm 大小不等,表面皮肤正常或充血,好发于因应用糖皮质激素而引起的皮下脂肪积聚最多部位,如颊部、下颌、上臂和臀部等处,数周或数月后可自行消退,无全身症状,如激素加量或停用后再度应用也可促使结节消退。多数病例无全身症状。组织病现可见病变在脂肪小叶,有泡沫细胞、组织细胞和异物巨细胞浸润及变性的脂肪细胞出现并见针形裂隙。

9、冷性脂膜炎:本病是一种由寒冷直接损伤脂肪组织引起的一种物理性脂膜炎,表现为皮下结节性损害,多发生于婴幼儿,成人则多见于冻疮患者或紧身衣裤所致的血循环不良者。

10、其他:还需同胰腺性脂膜炎(胰腺炎和胰腺癌)、麻风、外伤或异物所致的皮下脂肪坏死等相鉴别。此外尚须排除 a1 抗胰蛋白酶缺乏脂膜炎,类固醇类激素后脂膜炎等。

血管结节的简介

结节性血管炎是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皮肤小血管炎。临床特点为好发于中年女性,偶发于男性,在小腿或足部反复发生皮肤小结节,结节表面肤色正常或微红,一般沿浅静脉走行排列,自感轻微疼痛或有触痛,一般无全身症状。病程可数周至数月。本病是否为一独立性疾病尚有不同看法。近来有人认为结节性血管炎仅是硬红斑的早期或轻型。关于结节性血管炎与硬红斑的关系,当结核病累及脂肪时,既可引起非液化性脂膜炎,又可引起液化性脂膜炎。如果在组织切片中有明显血管炎,但结节性肉芽肿的改变很轻,且无或很少有干酪样坏死者称为结节性血管炎。用支持治疗如穿弹力袜,卧床休息和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可使症状暂时缓解。有报道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及氨苯砜有效。碘化钾有效,也有用秋水仙碱的治疗报道。

脂膜炎是怎么引起的

原发性脂膜炎包括结节性脂膜炎、皮下脂质肉芽肿病、类固醇激素后脂膜炎、冷性脂膜炎。后两种脂膜炎分别与应用大剂量激素后撤减、寒冷有关,前两种病因不太清楚,可能与免疫因素或脂肪代谢障碍相关。脂膜炎亦可由其它疾病引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各种感染和血管炎,称继发性脂膜炎。脂膜炎的诊断除根据临床特征外,病理组织学检查是重要的手段。

1、脂肪代谢障碍

有报告显示,结节性脂膜炎与脂肪代谢过程中某些酶的异常有关。例如血清脂酶,有轻度增加或在皮损中可测出具活性的胰酶和脂酶。有的研究还发现本病有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当然这种抗胰蛋白酶的缺乏并不可能直接引起脂膜炎,但可能导致免疫学和炎症反应发生调节障碍。

2、免疫反应异常

异常的免疫反应可由多种抗原的刺激所引起,如细菌感染、食物和药物等。已有报告有的病例于发病前有反复发作的扁桃腺炎。也有报告本病发生于空回肠分流术后,其盲曲内有细菌大量增殖。

结节性脂膜炎的症状有哪些

1.皮肤损害 皮下结节是NP的主要特征。皮损以四肢多见,主要分布于股、臀和小腿,但前臂、躯干和面部也可出现。损害初发时为皮下小结节,向上发展使皮面轻度隆起,呈现红斑和水肿,也可呈正常皮色;以后结节渐增大,边界清楚,大小不一,直径通常为1~2cm,大者直径可达10cm以上;一般3~4个,也可多达数十个。常对称分布,成批发作。结节位于皮下深部时可有轻度移动;位置表浅时,可与表面皮肤粘连,有触痛和自发痛。经数周或数月后结节自行消退,消退处局部皮肤凹陷并有色素沉着,这是由于病变处脂肪发生坏死、萎缩和纤维化的结果。结节每隔数周或数月反复发作,多数发作时有发热,多为弛张热,高者可达40℃,持续1~2周后逐渐下降。除发热,还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肌肉和关节酸痛等。有10%~15%的患者无热,仅出现皮肤结节。有的结节会液化变性,其上皮肤也被累及而发生坏死溃疡,有黄棕色油状液体流出,此时称为液化性脂膜炎(Liquefying panniculitis),被认为是NP的一种变异型,其损害主要发生于股部和下腹部,小腿伸侧少见。此种类型的15%有α1抗胰蛋白酶缺乏。

另有一种NP的变异型称为皮下脂质肉芽肿病(lipogranulomatosis subcutanea),即Rothmann-Makai综合征,这是一种特异性局限性脂膜炎,比较罕见。主要发生于儿童及肥胖的中年女性,结节散在,消退后无萎缩和凹陷,不发热,无全身症状,整个病程6~12个月,最后自愈。

2.系统损害 本病侵犯内脏器官脂肪者虽属少见,但一旦发生,多为系统累及,预后差。一般先有皮损,后出现内脏病变;也有少数病人先有内脏病变然后出现典型的皮肤损害。单有系统损害而无皮肤症状时诊断较困难。内脏损害的临床症状取决于受累脏器,其特征性症状常在损害较严重时才显现出来。肝脏受累可出现右胁痛、肝大、黄疸和肝功能异常;小肠受累可有肠穿孔、脂肪痢;肠系膜、大网膜和腹膜后脂肪组织受累可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和包块等。此外,骨髓、肺、胸膜、心肌、心包、脾、肾、肾上腺、脑等均可受累,表现为骨髓抑制而致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肺部阴影、胸痛和胸膜炎、心肌病和心包炎,脾和淋巴结肿大,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不全,精神障碍与意识不清等。内脏广泛受累者可因循环衰竭、出血、败血症和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系统损害中也有一种NP变异型,称为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cytophagic histiocytic panniculitis,CHP),是一种良性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其特征是全身触痛性多发性皮下结节伴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出凝血异常。本病病情危重,呈进行性加剧,病人的出血性死亡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肝功能衰竭有关。组织病理的特点为“豆袋细胞”,即组织细胞吞噬红细胞等其他血细胞后形成的特殊结构。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皮下结节成批发生,结节有疼痛感和显著触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结节消退后局部皮肤发生凹陷,结合第2期组织病理象可以确诊。

Winkelmann和Bowie报告了结节性脂膜炎的一种变型,被称之为组织细胞巨噬细胞性脂膜炎。这也是一种以脂膜炎为特征的系统性疾病。他们认为此病与结节性脂膜炎终死于出血。病人的出血死亡与血管内凝血和肝功能衰竭有关。本病与结节性血管炎的区别在于其有异常的出血性素质和在骨髓、淋巴结、肝、脾、浆膜组织和皮下脂肪中出现众多的组织细胞。

结节性红斑的疾病诊断

1.硬红斑 多发生于小腿屈侧,常单发或为数个,皮损较结节性红斑为大,病程长,可自发性破溃,形成溃疡,愈合后留有不同程度萎缩。

2.回归发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为结节性红斑皮损,主要位于胸、腹、股、臀,成团出现,消失后留有局部萎缩和碟形凹陷,每次发作均有发热,病理改变为脂肪组织炎。

3.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 为出现在小腿的结节性红斑样皮疹,通常病程早期可发生在单侧,无痛,呈离心性扩大,边缘鲜红,中央变白,可逐渐变平而形成斑块,大小为10~20cm,持续时间两个月到两年不等,表现有色素沉着,也称游走性结节性红斑。Fine认为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与慢性结节性红斑,从临床和病理特征来看,可能是同一个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

结节性红斑的症状

结节性红斑常见于青壮年,尤以女性为多,男女之比约为1.3:6,一般发生在6岁以上儿童,青春期后(20~30岁)发病最多。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好发于春、秋季节。发生皮损之前或同时可有上呼吸道症状、发热、两侧膝关节痛、肌肉酸痛等。

结节性红斑可急性发病,也可隐袭起病。皮疹呈全身性散在分布,主要发生在两小腿上三分之一处伸侧,亦可发生于大腿和臀部。皮疹的特征性改变为突然发生的,有光泽,有痛感的硬性结节。皮疹直径1~3cm,初现为红色,皮温稍高,渐成暗褐色并高出皮肤,每批约数个至十几个。1~2周后结节变软,皮疹变为淡紫色。结节不溃破,持续几天至几个星期,可慢慢消退,愈合后不留疤痕,易反复发生。偶尔数个结节向外扩展,互相连成环状。

发疹前可有发热、头痛、咽喉部疼痛、无力或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

迁移性结节性红斑(crythcmanodosummigrans)又称亚急性结节性迁移性脂膜炎(subacutenodularmigratorypanniculitis).是结节性红斑的一种临床变型,皮损表现为一个或一群的结节或斑块,单侧分布,触痛更轻,但存在时间更长一些。结节的中央缓慢的消退,离心性向周围扩展而呈弧型,边缘鲜红色,而中心带呈紫色或褐色。

结节性脂膜炎导致的皮肤损害

皮下结节是结节性脂膜炎的主要特征。皮损以四肢多见,主要分布于股、臀和小腿,但前臂、躯干和面部也可出现。损害初发时为皮下小结节,向上发展使皮面轻度隆起,呈现红斑和水肿,部分则有潜于皮下,呈正常皮色;以后结节渐增大,边界清楚,大小不一,直径通常为1~2cm,大者直径可达10cm以上;一般3~4个,也可多达数十个。常对称分布,成批发作。结节位于皮下深部时可有轻度移动;位置表浅时,可与表面皮肤粘连,活动度小,有触痛和自发痛。经数周或数月后结节自行消退,消退处局部皮肤凹陷并有色素沉着,这是由于病变处脂肪发生坏死、萎缩和纤维化的结果。结节每隔数周或数月反复发作,多数发作时有发热,多为弛张热,高者可达40℃,持续1~2周后逐渐下降。除发热,还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肌肉和关节酸痛等。有10%~15%的患者无热,仅出现皮肤结节。有的结节会液化变性,其上皮肤也被累及而发生坏死溃疡,有黄棕色油状液体流出,此时称为液化性脂膜炎(Liquefying panniculitis),被认为是结节性脂膜炎的一种变异型,其损害主要发生于股部和下腹部,小腿伸侧少见。此种类型的15%有α1抗胰蛋白酶缺缺乏。

另有一种结节性脂膜炎的变异型称为皮下脂质肉芽肿病(lipogranulomatosis subcutanea),即Rothmann-Makai综合征,这是一种特异性局限性脂膜炎,比较罕见。主要发生于儿童及肥胖的中年女性,结节散在,消退后无萎缩和凹陷,不发热,无全身症状,整个病程6~12个月,最后自愈。

经数周或数月后结节自行消退,消退处局部皮肤凹陷并有色素沉着。这是由于病变处脂肪发生坏死、萎缩和纤维经的结果。结节每隔数周或数月反复发作,多数 作发病有发热,热型不定,有低热、不规则热或高热,高者可达40℃,呈弛张热型,持续1—2周逐渐下降。除发热外,还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肌肉和关节酸痛等。

相关推荐

结节性红斑的诊断技巧

(一)中医诊断技巧 本病中医诊断按证候分型有三型,在临床上可结合自身症状,找出相应的证候分型。 1.血热瘀滞 发病初起,双下肢伸侧结节呈梅核大小,其色鲜红,灼热疼痛,伴发热,口渴,关节疼痛,大便秘结,小便溲黄,舌红少苔,脉浮数或滑数。 2.湿热下注 下肢结节,肤色深红,腿脚浮肿,甚则局部漫肿,压之有凹,时有疼痛,关节沉重酸痛,全身困乏无力,小便黄浊。舌红苔腻,脉滑数。 3.寒湿凝结 双下肢结节紫红或暗红,结节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怕冷,遇寒加重,面色晄白。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 (二)西医诊断技巧 本病西

脂膜炎什么病

脂膜炎症的主要发生部位可将脂膜炎分为小叶性脂膜炎及间隔性脂膜炎两大类。脂膜炎一谱宽的综合征,随临床特点、关连的疾病、病理改变不同而可分为不同亚类。诊断除尽量发现引起的疾病和病原外,最早期新鲜的活俭,切除足够量的标本,行系列性病理切片(以定间隔性、小叶性或混合性),很为重要。 脂膜炎为脂肪组织有炎症细胞浸润。临床上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以反复全身不适、关节痛、发热、皮下结节为特征。根据受累部位,可分为皮肤型和系统型。脂膜炎好发于女性,约占75%,见于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为最多见。 较为复杂,局部因素如

结缔组织病分类

风湿病学发展后,有人又将结缔组织病概括于风湿病中。虽然这组疾病不太多见,但病情常较严重,有的可影响生命。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疗效较好,可缓解病情,但不能根治。 结缔组织病包括 红斑狼疮、 硬皮病、 皮肌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韦格纳氏肉芽肿、 巨细胞动脉炎及 干燥综合征等。美国 风湿学会1982年修订的风湿病分类中,结缔组织病还可包括 变应性血管炎、贝赫切特氏病、结节性非化脓性发热性 脂膜炎等。 结缔组织病具有某些临床、病理学及免疫学方面的共同点,如多系统受累(即皮肤、关节 、肌肉、

结节性红斑怎样诊断

(一)诊断 本病好发于青年女性,春秋季常见。一般对称发生于小腿伸则。皮疹为数个大小不等的结节,鲜红或暗红,不破溃,自觉疼痛。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呈血管炎改变,尤以深层静脉血管变化最为明显。 (二)鉴别诊断: 1.硬红斑 结节多发于小腿屈侧,疼痛轻微,易于破溃,经过缓慢,组织病理为结核样变。 2.回归性发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多发于股部、臀部及躯干。发疹时全身症状显著,回归性发热,有特殊的组织病理象。与季节无关,部分患者结节可坏死破溃,流出油状液体,结节消退后可遗留凹陷性萎缩。 3.结

结核性膝关节炎反应

一、诊断标准:凡存在多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变应表现并具有下列二至三条者: 1、有结核病或患过结核病;2、结核菌素(PPD5单位)试验阳性,特别强阴性者;3、抗结核抗体阳性者;4、特异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者;5、始终无心内膜、心瓣膜损害者;6、关节无强直变形,X线骨质无损害者;7、诊为风湿或免役病治疗无益反复发作者。 二、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急性发病者多为发冷、发烧、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慢性者症状较轻或无症状;2、关节症状,膝、踝、肩、腕等关节红肿、热痛;3、皮肤损害:A、结节性红斑

什么脂膜炎

皮下脂肪层(脂膜)非化脓性炎症性皮肤病的总称。皮下脂肪层由脂肪细胞所构成的小叶及小叶间的结缔组织间隔所组成。按炎症的主要发生部位可将脂膜炎分为小叶性脂膜炎及间隔性脂膜炎两大类。脂膜炎一谱宽的综合征,随临床特点、关连的疾病、病理改变不同而可分为不同亚类。诊断除尽量发现引起的疾病和病原外,最早期新鲜的活俭,切除足够量的标本,行系列性病理切片(以定间隔性、小叶性或混合性),很为重要。 病因较为复杂,局部因素如外伤、寒冷、注射某些药物,全身因素如结核感染、扁桃腺炎等可引起脂膜炎,一些系统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硬皮病

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的包括范围

结缔组织病包括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韦格纳氏肉芽肿、巨细胞动脉炎及干燥综合征等。美国风湿学会1982年修订的风湿病分类中,结缔组织病还可包括变应性血管炎、贝赫切特氏病、结节性非化脓性发热性脂膜炎等。结缔组织病具有某些临床、病理学及免疫学方面的共同点,如多系统受累(即皮肤、关节 、肌肉、心、肾、造血系统、中枢神经等可同时受累),病程长,变化多,可伴发热、关节痛、血管炎、血沉增快、γ球蛋白增高等;但又各具有特征性的表现。 广义的结缔组织病还包括一组遗传性的结缔组织病,即由于

女人穿打底裤有什么坏处

打底裤容易捂出阴道炎 现在,很多年轻女性都追求性感和曲线美,不管冬天还夏天都穿着紧紧的裤袜,这无疑给大量厌氧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环境,成为产生阴道炎的潜在因素。 据了解,人体中有大量的共生菌,也有不少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霉菌、厌氧菌等组成的菌丛,它们互相之间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其中厌氧菌最喜欢在封闭、阴暗和湿润环境下繁殖。 虽然冬天天气相对较冷,但由于裤袜一穿就十多个小时,长时间的紧紧包裹很容易制造适合厌氧菌大量繁殖的环境,使其含量大大增加,从而导致菌丛比例出现失调,炎症便由此产生。女性也就因此出现

结节性红斑需要注意点什么呢

结节性红斑一种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浅谈结节性红斑要注意些什么?一般认为该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结节性红斑常见于小腿伸侧,临床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疼痛性炎性结节,青年女性多见,病程有局限性,易于复发。 结节性红斑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结节性红斑一种不会化脓,但有些结节性红斑对于皮肤的损害还比较严重的,这种情况下需要注意饮食忌口的,平常油炸,油腻,辛辣,刺激性强的东西都不能吃,鲜虾鱼也不可以吃的,蔬菜和水果可以吃,但不能热的时候吃,可以多吃一些帮助排毒的食物,还要注意

寒冷性脂膜炎什么病呀

寒冷性脂膜炎, 顾名思义,由于人体遇到寒冷刺激所致,属皮肤病范畴。其病理改变主要皮下脂肪层受寒冷刺激而发生的炎症。发病机理为:寒冷的空气刺激皮肤引起收缩,致使皮肤表皮血液循环不畅。血流缓慢,皮肤及皮下脂肪血运不足。加之脂肪细胞很脆弱,当受寒冷刺激时,很易发生凝固,脂肪细胞发生变性。而最终导致脂膜炎。寒冷性脂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受寒冷的部位出现紫红色的硬结,约杏核大小,可单个,也可多个硬块。表皮呈紫红色,触之质地较硬。可伴有轻度的痒感和疼痛感,严重者可出现溃破。好发部位为保暖较差的地方,如大腿,臀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