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床的原因
尿床的原因
大脑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发育迟缓
(1)逼尿肌不稳定或低顺应性膀胱(对贮尿的敏感性高),膀胱功能性容量减小,实际能贮存的尿量比正常小.患者常有白天或睡前的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
(2)生理缺陷,患者的膀胱充盈感以及膀胱收缩感的功能不健全,膀胱充盈的时候,患者不能醒来。
(3)尿道关闭功能不全,即不稳定性尿道。也同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等。
(4)脑垂体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导致夜间产生的尿量增多,超过膀胱的容量。
睡眠因素
早期普遍认为遗尿是由于睡眠过深,觉醒阈值过高所致。其实遗尿与睡眠的深度没有关系,遗尿也不发生在深睡眠时。
大量的夜间持续脑电图研究表明
(1)患者会有觉醒功能的障碍也是倒是遗尿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哦,在患者的膀胱充盈的时候,患者无法察觉到,就会容易导致尿床。
(2)入睡后排尿控制功能不良更为显著,表明排尿控制功能发育迟缓在遗尿的发生原因中占有重要地位。
(3)遗尿患者的睡眠周期处于紊乱状态,晚上经常被叫醒排尿的患者则更加明显。
尿床原因有哪些
有一些孩子尿床有遗传因素,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男孩中,孩子的父亲小时候也往往尿床,这种情况引起的尿床,有时可到青春期才自愈。
引起尿床的疾病有:蛲虫症(虫体对尿道口的刺激)、尿路感染、肾脏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脊柱裂、脊髓损伤、骶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等等,但因病引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孩子的尿床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
精神因素有:孩子入睡前玩得太累或兴奋过度;孩子曾受了惊吓甚至是害怕尿床受到责骂等。
不良卫生习惯有:父母照顾不周;没有给孩子进行及时的排尿训练如长期使用一次性尿布,孩子对排尿的行为没有敏感的反应;孩子的内裤太紧、局部没有清洗尿渍刺激等。
环境因素有:突然换新环境;气候变化如寒冷等。此外,孩子入睡前饮水过多;吃了西瓜等含水量多又有利尿作用的水果;父母在孩子夜间有便意时没有及时把尿等都会造成孩子尿床。
孩子睡眠过沉也是原因之一,据有关人士对尿床的孩子进行脑电图观察,的确存在着此因素。只要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纠正,孩子尿床现象必将大大减少并最终不再尿床。
经常尿床的孩子往往胆小、敏感、易于兴奋或过于拘谨。所以,父母还应从培养孩子的性格入手,来纠正尿床现象。
宝宝每天都尿床,原来都是我的错!
首先,要请安安妈放宽心,宝宝5周岁以后每周至少发生一次尿床事件(偶尔一次的尿床不包括在内),才算是遗尿症。遗尿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最多见,继发性多由于泌尿道感染等泌尿系统或者全身性疾病引起。有部分3岁左右的儿童不能控制膀胱逼尿肌收缩排尿而出现不稳定膀胱,表现为白天尿频尿急,偶尔尿失禁和夜间遗尿。但是比较少见。
大部分宝宝在2岁或2岁半时,就能在夜间控制排尿了,尿床现象会大大减少。但有些宝宝到了两岁甚至两岁半后,还只能在白天控制排尿,晚上仍会常常尿床。不过这种现象也是正常的,算不上遗尿症,父母不用太担心。这是随着神经系统发育,脑干、大脑皮质对脊髓控制的不断完善,宝宝的膀胱对排尿的控制会自然形成并逐步加强,也就慢慢地告别尿床史。
尿床后,妈妈不该做的事
每次安安尿床后都有一大堆的床单、衣服要清洗,真是给我乱上添乱,为此我很感郁闷。可是宝宝还这么小,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我该怎么办呢?
专家警示:
尿床不是宝宝的错。3岁以下宝宝的尿床多数是因为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引起的,宝宝并不是有意而为。因此,在宝宝尿床之后,妈妈要知道——
1 不要责骂
当宝宝尿床后,千万不要责骂他们。除了给宝宝增加心理负担外,责骂对帮助减少尿床毫无用处。要知道,尿床这件事,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无可避免的。这是成长中的个必然,不会因为你的责骂而省略。
2 不要过早排尿训练
有些妈妈为了让宝宝形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在宝宝才几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刻意地进行排尿训练了。但这么小的宝宝对认知和语言理解能力尚不成熟,不能承受复杂的排尿训练,刻意而为反而会让宝宝因为排尿紊乱而尿床。
3 不要让宝宝长时间坐便盆
有些粗心的妈妈晚上把宝宝唤醒后,让宝宝坐在便盆上,边玩边撒尿。其实有时宝宝只是坐在便盆上玩,并没有用心尿尿,这样做就不容易让宝宝把排尿与坐便盆联系起来,形成条件反射。
4 不要刻意起夜
有些妈妈担心宝宝尿床,就会在夜里反复叫醒宝宝,让他排尿。但这样做,常使得宝宝的膀胱不能得到充分扩张,很难产生明显的尿意。宝宝不想尿,你偏要叫他尿,这是多么让他感到厌烦的事啊!而不管宝宝的哭闹、挣扎,一定要他尿完了才能离开便盆,这反而会让他对尿尿这件事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
关于孩子尿床的误区
误区一:尿床是因为入睡前喝水太多了。
事实是:在入睡前两个小时喝水确实会加重尿床,但这并不是尿床的根本原因。所以,尽管限制孩子的睡前饮水量,可以减少夜里尿床的总量和次数,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问题。
误区二:尿床是因为父母没有很好地教会孩子怎样上厕所。
事实是:尿床不是孩子不会上厕所引起的,也不能说明父母的教育有任何失败之处,因为这是不可控的。父母不要为此惩罚孩子,也不必自责。如果孩子夜里尿床了,早上可以让他和你一起收拾床单,这会培养他的责任感。平时也要对宝宝进行入厕训练。
误区三:尿床是精神压力造成的。
事实是:大部分尿床都不是精神压力造成的,尿床最常见的原因是膀胱发育缓慢,容量小,以及遗传因素等。还有些孩子只是睡得太沉,没有感觉到尿意而已。
误区四:男孩比女孩容易尿床。
事实是:研究表明,在这一问题上,女孩并没有发育上的优势。只不过,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会早些教女孩使用便盆,而男孩则晚一点。
误区五:最好的策略就是等待。
事实是:这句话基本正确。对待一个不到6岁的尿床孩子,父母只能等待他长大。不过更好的方法是,平时睡觉给他垫块尿布,等到孩子自己厌倦了尿布,他就有动力学会不尿床了。
误区六:总尿床的孩子有病。
事实是:6岁以下孩子尿床没有特定原因,不能说有病。但如果孩子已经超过6个月没尿过床,突然又开始了,家长不妨带孩子检查一下,因为尿路感染、糖尿病、膀胱异常和寄生虫等问题都会导致儿童突然尿床。
误区七:罚上几次,就不尿床了。
事实是:孩子对尿床完全无能为力,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不打呼噜,也不能要求孩子不尿床,我们要多关爱宝宝,惩罚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他觉得对不起你。
误区八:服用药物可以让孩子停止尿床。
事实是:尿床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药物,而是父母的耐心和孩子的成长。如果你怀疑孩子尿床是一种病态表现,那么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误区九:尿床是因为孩子懒得起来上厕所。
事实是:六七岁以下的孩子偶尔尿床是正常的,与懒得上厕所无关。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膀胱容积还不够大,而且膀胱和整个身体的配合能力也还有限,很难在膀胱满了时,及时叫醒大脑去上厕所。
大人尿床的原因
大脑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发育迟缓
(1)逼尿肌不稳定或低顺应性膀胱(对贮尿的敏感性高),膀胱功能性容量减小,实际能贮存的尿量比正常小.患者常有白天或睡前的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
(2)膀胱的充盈和收缩感知功能不全,膀胱充盈和收缩未能使患者从睡眠中醒来.
(3)尿道关闭功能不全,即不稳定性尿道.也同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等.
(4)脑垂体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导致夜间产生的尿量增多,超过膀胱的容量。
睡眠因素
早期普遍认为遗尿是由于睡眠过深,觉醒阈值过高所致.其实遗尿与睡眠的深度没有关系,遗尿也不发生在深睡眠时.
大量的夜间持续脑电图研究表明:
(1)觉醒功能障碍是遗尿的重要原因.膀胱充盈和收缩感知功能不全以及过度疲劳致使睡眠过深等都可导致觉醒障碍.
(2)入睡后排尿控制功能不良更为显著,表明排尿控制功能发育迟缓在遗尿的发生原因中占有重要地位.
(3)遗尿患者的睡眠周期处于紊乱状态,晚上经常被叫醒排尿的患者则更加明显.
精神,心理及行为异常
遗尿可导致患者精神,心理和行为异常,而这些异常又将成为患者尤其是年长儿童及成年人持久难治性遗尿的原因之一.
害怕遗尿,寄希望于多次排尿来防止遗尿是这类患者的共同心理.受这一心理影响,患者在睡眠中仍不忘自我提醒排尿,大脑中的额叶逼尿中枢因之呈高度兴奋状态,使膀胱敏感性和收缩性增高,较少的膀胱容量即可产生尿意,若大脑产生排尿条件许可的梦景,逼尿肌将得到朦胧的排尿意识强化,同时尿道括约肌松驰而发生遗尿,反过来引起膀胱功能性容量减小.
另外ADH的分泌和心理变化均受大脑视丘下部控制,故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他:
包茎,包皮过长,尿道狭窄等泌尿系统疾病;长期的便秘或腹泻,肛裂,肠激惹综合症等胃肠道的疾病;垂体性或肾性尿崩症;糖尿病;食物等的过敏反应;蛲虫症,蛔虫症等肠道寄生虫病;心,肝,肾,肺等躯体疾病都可成为遗尿的原因,以上原因约占遗尿病人的10%.
宝宝尿床的原因
1、正常膀胱排尿功能受大脑控制:正常情况下,当膀胱胀满时发出冲动刺激脊髓排尿中枢,即会排尿。睡眠时大脑皮质接受尿急冲动的区域仍保持功能,若这种神经调节功能发育不全或失调,就可引发为遗尿。
2、宝贝睡眠深沉难以唤醒:如果大脑皮层对膀胱充盈不敏感,不能觉醒自觉排尿;或大脑皮层对膀胱的控制能力减弱,膀胱自主收缩的结果,就会发生遗尿。
3、遗传因素:流行病学资料证明,遗尿具有明显遗传倾向性。调查显示,如果宝贝的双亲都有遗尿现象,其后代遗尿发生率为77%。如果父母亲中一人单发,子代遗尿发病率为25%。
4、父母养育观不正确:父母没有及时训练宝贝养成定时排尿的良好习惯,为了自己能安静睡眠,宝贝很大了仍然在使用尿不湿,任其随意排尿。
遗尿是指幼儿在睡眠中不由自主地排尿,5岁以后出现这种现象才算遗尿症。由于尿道口受刺激、晚上癫痫发作、脊髓疾病、糖尿病、尿崩症等引起的晚上睡眠时排尿不属遗尿症。
有的幼儿,晚上没有自觉的醒后排尿习惯;有的已经能控制夜尿,但由于精神紧张、更换环境或全身情况虚弱等原因而出现了遗尿。遗尿发生在上半夜者居多,严重的一晚上遗尿3—5次。有的家长每晚叫幼儿排尿,但不易唤醒,即使唤醒了,幼儿也可以随地(随床)小便,为此常受父母责打,影响身心健康。
孩子尿床后,应该尽快为他换上干净的床褥和衣物,并可在帮他做清洁时小声、温柔地告诉他:“长大了,不该尿床了哦!”切勿在其他孩子面前指责孩子尿床。如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尿床,或在老师进行教学活动时总是憋不住想小便,家长则可先与老师进行沟通。让老师告诉孩子,想小便的时候可以举手,老师会同意让他如厕。
尿床儿童的家长还应注意在一日生活中的行为训练和作息调整,如晚饭后减少喝水,不喝含有咖啡因或具有利尿作用的饮料;每天为孩子做一个小记录,如孩子这几天没有尿床,父母就应给予奖励;午睡中或半夜把孩子叫醒如厕,但不要将痰盂放在床的附近,请他多跑几步上厕所,这样有助于他调整生物钟。
妈妈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宝宝尿床
婴幼儿尿床,一般情况下,并不是什么大事,也不是什么病症。婴幼儿时期,由于智力未发育完全,排尿的正常习惯尚未养成,所以会出现偶尔尿床的情况。
2岁以后,如果宝宝一个星期尿床超过3次以上,就说明没有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可以适当进行行为治疗。但是,如果宝宝5周岁以后还尿床,且这种行为每周多达2次以上,才能算做“遗尿”病症,这种情况必须去医院进行治疗。
宝宝尿床原因很多,但因病引起的遗尿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宝宝的尿床与精神因素、卫生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大,神经功能、膀胱括约肌等身体机能逐渐发育,加之父母的良好引导,尿床会慢慢改善。
宝宝能否自主大小便,与妈妈的养育方式、日常训练有关。从小没有把过尿,一直带着纸尿裤的宝宝,到了1周岁以后,有便意的时候,他会向妈妈寻求帮助。这个时候,住楼房的家庭可以把宝宝带到马桶上,然后扶住宝宝,让他大小便。住平房的家庭,公厕比较远的话,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个专门用来大小便的小塑料桶,宝宝有了便意,妈妈就带宝宝去家里较隐蔽的地方,坐在小塑料桶上方便。
如果宝宝一尿床妈妈就斥责宝宝,甚至在睡觉前吓唬宝宝:“晚上敢尿床,我就把你扔出去!”那么,宝宝精神紧张,越害怕尿床,越是尿床。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小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条件反射,一旦尿床受到了严厉斥责,宝宝就会有意识地憋尿。现代医学研究指出,人能抑制尿的排放,是在脑神经支配下,靠膀胱内括约肌逼尿肌的协调作用形成的结果,在幼儿憋尿意念的作用下,会形成人为的尿潴留。憋尿后,尿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尿中有毒物质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如果经常憋尿,小便次数减少,清除作用就会减弱,就会造成细菌肆意生长繁殖,女孩还容易引起括约肌系统感染,时间过长,末梢神经就会因过分紧张而出现麻痹,使人失去排尿感。久而久之,会产生膀胱颈梗阻,出现排尿困难、漏尿、尿失禁等症状。
尿床的原因
尿床的原因是很多家长朋友都想了解的问题。当然如果宝宝只是偶尔尿床的话,就不用太担心了,只要改善一下孩子的睡前习惯就可以有效改善尿床了。
想要治好尿床病,必须要明白尿床形成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彻底治愈尿床病。遗尿病形成的原因与一下因素有关:
1,膀胱小、膀胱括约肌功能差,白天小便次数多,有尿憋不住,有尿急、尿频现象,有个别的孩子白天还有尿裤子现象。
2,大脑内分泌失调,肾气不足,晚上12-2点之间尿床,叫时迷糊,不叫则尿。
3,脾胃虚弱,饭量小,挑食,体弱多病,易感冒上火闹嗓子。
4,膀胱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灵敏度差,神经感受器传递信号有误,早上凌晨有尿不能醒,导致的尿床,
5,肾虚,发育慢个子矮小,晚上出盗汗,白天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记忆力差,
6,拍X光片显示隐性脊柱裂的患者,一般表现为白天小便次数的,中午睡觉尿床、晚上睡觉尿床3-5次或更多,或者有遗传的患者一般表现症状都是比较重等等。以上原因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互相制约。只有从补肾健脑,调理脾胃,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疏通营养神经入手全面调理身体,疏通大脑与膀胱之间尿意神经中枢经络。能促进大脑尿意反射通道早期形成。达到健脑益智醒神,固肾生髓止遗;通过营养并激活脑神经细胞,促进脑神经细胞发育,深层调养排尿脑中枢,提高大脑尿意灵敏度;调节膀胱逼尿肌收缩与舒展,扩大膀胱容量,减少排尿次数,全面综合治疗小儿、青少年、中年、老年人、男、女遗尿(尿床)尿失禁。缺一不可,只有全面综合治疗了,我相信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成年人尿床的原因
成年人尿床的原因
1、睡眠因素
很多朋友们认为,遗尿是因为睡眠太深所引起的,事实上遗尿跟睡眠的深度并没有很大的关系,遗尿也会出现在深睡眠的过程中。首先,觉醒功能上的障碍是遗尿最重要的原因,不过膀胱充盈和收缩感知功能不全或者是过度疲劳都会出现睡眠过深,从而引起觉醒障碍。其次,如果遗尿患者的睡眠周期有紊乱的情况,或者是常常被叫醒排尿的患者都会出现尿床。
2、精神因素
成年人遗尿会使患者出现心理和精神以及行为出现异常,这些异常是患者难以治愈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患者都害怕出现遗尿的情况,但是由于患者长期有这样的心理,患者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在睡眠的过程中还会自我进行排尿的提醒,但是会使大脑的额叶逼尿中枢出现过度的兴奋,反而令患者的膀胱容量减小,出现尿床的状况。
这些都是成年人尿床的原因。另外,如果患者出现包皮过长或者尿道狭窄等泌尿系统上的疾病,或者长期出现便秘和腹泻等情况,都有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上的疾病。还有,食物所引起的过敏反应以及肠道寄生虫病,都有可能会引起尿床。
小儿尿床会影响智商
小儿尿床是临床上经常见到的现象,有的甚至到了二十几岁才能自愈。国外有关专家通过系统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尿床自愈晚的孩子平均智商低于正常儿童,在身体发育方面比正常儿童迟缓,长大后身高、体重平均低于正常人,容易出现泌尿、生殖等诸多心理生理问题,且多数具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如自卑、内疚、胆怯、紧张等。家长对孩子尿床的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由于部分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小儿尿床,对孩子动辄训斥打骂,结果损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反过来又加重尿床,于事无补。
正确的办法是应当分析小儿尿床原因,想办法克服。如果是吃饭吃得过饱引起的,应当提醒孩子睡前节食;如果是玩得太累引起的,应当注意不让孩子玩耍过度;如果孩子是因为学习负担重,压力大的原因,应当多方开导孩子;另外,家长应详细观察,在孩子容易尿床的时间前,及时叫醒孩子上厕所,使其养成习惯,形成条件反射。
他也提醒家长,5岁以上每周有超过2次以上的夜间尿床,那孩子很有可能是有遗尿症。要尽早带孩子就医。
孩子尿床的原因
婴幼儿还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功能是正常现象,那是因为他们的排尿控制中枢发育尚未完善。
遗尿,也就是我们平时俗称的尿床,是指5岁以上的儿童在白天或晚上发生排尿失控的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加,遗尿的发病率逐渐降低,原发性遗尿到20岁时可完全消失,不过这个过程太长了。
遗尿的原因
遗尿的病因可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遗尿及继发性遗尿。小儿的遗尿以原发性为主。
原发性遗尿
指小儿从小到大一直有遗尿。男孩比女孩更多见。遗尿可以发生在白天,如在幼儿园午睡时,但更多的是发生在晚上睡眠中,多数尿床一次,发生在晚上11点至12点左右,也有一晚发生两次或多次遗尿者。
小儿容易在睡眠中发生遗尿,主要是因为小儿睡眠过深,当膀胱充盈时,不能从睡眠中觉醒排尿。即使父母把他唤醒,起床排尿,也是迷迷糊糊的,男孩常常排在便器之外。小儿常常伴有夜惊、梦游。
在患有原发性遗尿的孩子中有80%膀胱容量小,即膀胱内容纳不了过多的尿量,所以一旦有了一定的尿量就想排尿,所以小儿平时也有尿频的现象。
继发性遗尿
继发性遗尿指原先没有遗尿现象,而后发生遗尿或者由于疾病因素引起的遗尿。
环境及心理因素
如旅游在外或探亲过夜,周围的环境改变了,当晚易出现遗尿现象。又或小儿白天玩得特别兴奋,晚上熟睡不易唤醒而发生遗尿。当情绪不愉快时也会出现遗尿。
疾病因素
身体不适或患有疾病也是发生遗尿的原因之一。
疾病后身体虚弱
原先没有遗尿,但患病如肺炎、严重腹泻、脑膜炎或者脑炎后,因身体虚弱而发生遗尿。经过改善体质,疾病康复后,遗尿现象就会消失。
尿路感染
包括尿道口炎,膀胱炎及肾盂肾炎,有尿频、尿急,尿道口炎时还感尿痛。晚上也可因尿频、尿急以致难以控制而发生遗尿。做尿常规及外阴或尿道口检查可明确诊断。诊断明确后用抗生素治疗,病愈后尿床消失。
蛲虫病
雌性蛲虫多在夜晚爬出肛门口排卵,有时也会爬至尿道口,刺激尿道口后引起不自主排尿,尤其是女孩。家长可在晚上12小时左右检查小儿肛门周围是否有蛲虫爬出。明确诊断后可服驱虫药治疗。家里其他成员也应检查,如也有蛲虫,应同时治疗。
癫痫
癫痫病人发作时,常伴有不自主排尿的现象。癫痫除白天发作外,晚上也可发作。家长如不在意发生在夜晚的抽痉现象,而只在意尿床,或被认为是遗尿。
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肾功能衰竭
这三种疾病均可引起尿频。尿频不仅发生在白天,晚上也会有。尿频时常伴有遗尿。进行相应的检查,对这三种疾病加以确诊,然后对因治疗。
脊柱裂、脊髓膜膨出
因为腰骶部脊神经受损而致尿失禁,发生在晚上,常误认为遗尿。X线摄片可以确诊。根据病情可进行手术治疗。
功能性遗尿症的诊断
功能性遗尿症指5岁以后仍不能自主控制排尿,因而或白天尿在裤子上,而又无明显器质因。
功能性遗尿症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遗尿症儿童常有家族史,约70%患儿的一级亲属中有遗尿的历史,可能与控制遗尿的神经机制成熟推迟有关。(2)强烈的精神刺激:各种精神的或躯体的严重问题均可造成强烈的不良刺激,如父母离异或死亡,与母亲突然分离,入托入所,搬迁,意外事故或生病住院等,均可使处在学习控制排尿的关键时期(3~4岁)的儿童这一功能受到破坏而造成遗尿。(3)心理障碍:遗尿儿常有较多的行为和情绪问题,如情绪、、抽动症、好发脾气、咬指甲等。
遗尿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遗尿指从小到大一直尿床,继发性遗尿指5岁以前有一段时间已不尿床(至少6个月),5岁以后又再次出现尿床。原发性遗尿占大多数,约75%~80%。遗尿以夜间遗尿最常见,约占80%。随着年龄增加,遗尿症状逐渐减少。
遗尿症诊断按ICD-10标准诊断依据为:(1)年龄在5岁或5岁以上(或智龄4岁以上);(2)5岁儿童每月至少2次遗尿,6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1次遗尿;(3)排除有明显原因引起的遗尿。在诊断功能性遗尿时,必须删除各种躯体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和畸型(、尿道口狭窄,尿道下裂),隐性脊柱裂、神经系统疾病(如症、外伤、肿瘤、)、、精神发育迟滞等。
遗尿症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通过与家长和患儿分别交谈,使患儿建立信心,摒弃耻笑、嫌弃、责骂或体罚患儿的不良方法)、膀胱排尿功能训练、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