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创伤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创伤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1)休克代偿期:当机体受到致休克因素侵袭后(如大出血),心输出量随着血容量的减少而下降,机体要维持血压的稳定,惟有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亦即使周围血管收缩。机体这种代偿反应是通过中枢和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和体液因素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儿茶酚胺类等血管收缩物质的大量分泌,可以引起周围血管强烈收缩,使血液重新分配,以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此时心输出量虽然下降,但通过代偿血压仍可保持稳定,这一阶段称为休克代偿期(微循环收缩期)。若能及时补充液体,纠正血容量不足,休克可能好转,因此该期又称可逆性休克。

(2)休克期:如休克代偿期不能及时有效地纠正,皮肤和周围脏器血管长期持续痉挛,发生血液灌流不足,引起周围组织缺血、缺氧,组织代谢由有氧氧化变为无氧酵解。丙酮酸、乳酸等代谢产物积聚,使组织处于酸性环境,同时被破坏的组织释放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缓激肽等,都将作用于微循环,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麻痹,血管短路打开,毛细血管网可全部开放。但由于微静脉平滑肌和毛细血管后括约肌对缺氧和酸中毒的耐受性强,仍处于关闭状态,因而毛细血管床的容量扩大,大量血液淤积在毛细血管床内,血管内静水压增高,液体外渗,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进入休克中期亦即微循环扩张期。

(3)失代偿期:随着休克中期血流在微循环中淤滞,缺氧严重,组织细胞损害,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水和小分子的血浆蛋白因而渗至血管外第三间隙。血液浓缩,黏性增大,凝血机制发生紊乱,甚至形成微血栓,进而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进入休克晚期即微循环衰竭期。如果DIC不能制止,可以发生血管阻塞,形成细胞和组织坏死,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因此晚期休克属于失代偿期,休克难以逆转。

创伤性休克如何抢救处理

救治原则为消除创伤的不利因素影响,弥补由于创伤所造成机体代谢的紊乱,调整机体的反应,动员机体的潜在功能以对抗休克。①一般处理:患者平卧,保持安静,避免过多的搬动,注意保温和防暑;对创口予以止血和简单清洁包扎,以防再污染,对骨折要作初步固定;适当给予止痛剂。除颅脑、腹部、呼吸道损伤外,还可考虑使用吗啡止痛;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头应侧向,并将舌用舌钳牵出口外。根据病情,置鼻咽管或气管插管吸氧,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②有效止血和补充血容量:有效止血 对外出血要给予加压包扎,或上止血带。有条件时行钳扎或缝合止血。内脏出血,则需在大量输血输液的同时,积极准备手术探查止血。补充血容量全血:最好使用新鲜血,紧急时可动脉输入300~600ml,以后再逐渐补足;血浆:鲜血浆、706代血浆均可选用;右旋糖酐:一般用量在24小时以内不超过1000ml为宜;葡萄糖和晶体液:在紧急情况下,可先用50%的葡萄糖60~l00ml静脉注射,晶体溶液供给电解质,如乳酸钠、复方氯化钠或生理盐水均可选用。

补液的速度和液量的指标,要根据伤员的实际情况而定,因此,在输液过程中,结合测定中心静脉压进行观察比较准确。中心静脉压正常为0.588~1.176kPa,如低于0.392kPa以下,被认为是血容量不足,需加速输液;如超过1.176kPa,则被认为是心肌机能不全,需要减慢和控制输液。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之后,若休克情况未能改善,则应考虑是否存在潜在活动性出血、代谢性酸中毒、细菌感染、心肺功能不全或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凝血因素。③其它治疗:纠正酸中毒,维持酸碱平衡;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防治内脏功能衰竭等。

头部创伤的发病机制

现在的社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和事故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对于我们的头部,更是重中之重,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呢?那么头部创伤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呢?

头部创伤主要原因是当头部被暴力作用之后造成颅脑致伤的主要原因有:颅骨变形冲击下面的脑组织或骨折片陷入,造成脑损伤;脑加速性运动或减速性运动造成的脑损伤;脑的旋转运动造成脑表面与内部结构的损伤。

头部创伤的发病机制有:加速性损伤(如木棒伤):主要发生在着力点下面的脑组织,故也称冲击伤。而着力点对应部位产生的脑损伤称为对冲伤;减速性损伤(如坠落伤):损伤着力点下方的脑组织,着力点侧因脑组织向着力点大幅运动,脑表面与颅前窝底或颅中窝底的粗糙凹凸不平骨面相摩擦,而产生对冲性脑损伤;挤压性损伤(如头部被车轮碾轧伤):暴力从两个相对方向同时向颅中心部集中,除两个着力点部位的脑损伤外,脑中间结构损伤亦较严重,脑干受两侧来的外力挤压向下移位,中脑嵌于小脑幕裂孔和延髓嵌入枕骨大孔而致伤;挥鞭样损伤:暴力作用于躯体部造成头颈过度伸展,继而又向前过度屈曲造成脑干和颈髓上部损伤,此时颈部还可造成椎骨骨折或脱位、椎间盘脱出及高位颈髓和神经根损伤;综合性损伤:在以上四种因素中,同时在三种或三种以上作用下颅脑所受的损伤称综合性损伤,这种损伤极严重,死亡率极高。

所以,有效的保护好自己的头部不受到伤害,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头部创伤的发病机制,尽量避免自己的头部创伤。

血胸是怎么回事

一、病因

根据血胸发生原因和机制的不同,可将血胸分为创伤性血胸(traumatic haemothorax)和非创伤性血胸(nontraumatic haemothorax)。绝大多数血胸是由穿透性或钝性胸部创伤所引起。非创伤性血胸很少见,可继发于某些胸部或全身性疾病,极少数患者可以找不到明确的引起出血的原因。非创伤性血胸又称自发性血胸(spontaneous haemothorax)。此类患者均无外伤史,但有时可有咳嗽、腹压增加、负重、疲劳、运动、突然变换体位等诱因,尽管自发性血胸临床少见,但病因多种多样,若对其缺乏了解和认识,常常造成临床漏诊和误诊,导致不正确处理,产生严重后果。非创伤性血胸除无外伤史外,临床表现与创伤性血胸相似,主要也表现为内出血和胸腔内器官受压的征象。故按其病因分为特发性血胸(idiopathic spontaneous haemothorax)、感染性血胸(infectious haemothorax)、子宫内膜异位也可引起血胸、其他原因引起的血胸。

胸壁、肺、胸内大血管或心脏的穿透伤或钝性伤均可引起胸膜腔内积血称创伤性血胸,同时存在气胸时称创伤性血气胸。

根据某医院47例自发性血胸临床资料显示,自发性血胸在临床上并非罕见。约占同期住院自发性气胸的5.8%,一般有明显诱因,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胸痛、呼吸困难、失血貌等。

二、发病机制

血胸可以有以下来源:①肺组织裂伤出血。因肺动脉压力较低(为主动脉的1/6~1/4),出血量小,多可自行停止;②胸壁血管破裂出血(肋间血管或胸廓内血管)。出血来自体循环,压力较高,出血量多,且不易自止,常需手术止血;③心脏或大血管出血(主动脉、肺动、静脉、腔静脉等)。多为急性大出血,出现失血性休克,若不能及时抢救常可致死。

胸腔内出血,具有两种特性,一方面胸腔内压力低,吸气时是负压,胸壁和肺随着呼吸的不断的运动,造成胸腔出血不易停止和凝固,特别是在损伤较大血管时,常表现为持续性、进行性的出血,另一方面,肺循环的压力低,平均肺动脉压约2.0kPa(15mmHg)。胸腔是一个固定的封闭体腔,当胸腔内压由于种种原因,如气胸或胸腔内积血升高时,不严重的出血又常可自行停止。一侧胸腔可蓄积40%的循环血量。

创伤性休克的病理是什么

创伤可以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其基本变化是存在体液分布不均。周围血管可以扩张,心排出功能可以正常,甚至会有代偿性增高,而组织灌注压是不足的。

创伤性休克可以伴有因失血和失液造成的低容量性休克。其中包括化学介质、损伤因子、氧自由基、毒性物质的作用,以及神经内分泌的变化,使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强,造成渗出。是为血管损伤渗出引起的低容量性休克,故应该属于血管源性休克。虽然是低容量性休克,但却与失血引起的低容量性休克有所不同。创伤性休克伴有大量的体液丢失,并在血管外间隙有大量的体液被隔离开,更多地激活炎性介质,并且会发展成为急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微循环障碍缺血、淤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致微循环动脉血灌流不足,重要的生命器官因缺氧而发生功能和代谢障碍,是各型休克的共同规律。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期,即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凝血期详细请见失血性休克。

从微循环的淤血期发展为微循环凝血期是休克恶化的表现。其特点是:在微循环淤血的基础上,于微循环内特别是毛细血管静脉端、微静脉、小静脉有纤维蛋白性血栓形成,并常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出血;组织细胞因严重缺氧而发生变性坏死。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与休克的联系极为密切,那么休克如何引起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呢?

1.应激反应使血液凝固性升高。致休克的动因如创伤、烧伤、出血等和休克本身都是一种强烈的剌激,可引起应激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活动加强,使血液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加,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能力加强,为凝血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2.凝血因子的释放和激活。有的致休克动因如创伤、烧伤等本身就能使凝血因子释放和激活。例如,受损伤的组织可释放出大量的组织凝血活素,起动外源性凝血过程;大面积烧伤使大量红细胞破坏,红细胞膜内的磷脂和红细胞破坏释出的ADP,促进凝血过程。

3.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局部组织胺、激肽、乳酸等增多。这些物质一方面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淤血,通透性升高,血流缓慢,血液浓缩红细胞粘滞性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另一方面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元,激活凝血因子Ⅻ和使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4.缺氧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降低,不能及时清除凝血酶元酶、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结果在上述因素作用下,而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创伤性休克的检查

1.中心静脉压(CVP)

正常值为6~12cmH2O。测量CVP可以了解血流动力状态。但CVP在休克诊治中并不直接反映血容量或液体需要量,而是反映心脏对回心血量的泵出能力并提示静脉回流量是否不足。此外,CVP对了解右心功能有一定作用,但不能确切反映左心功能。因此判断休克程度必须将血压、脉搏、每小时尿量测定综合考虑。

2.肺动脉嵌压(PAWP)

是采用漂浮导管从颈外静脉或头静脉插入,经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至肺动脉,测定肺动脉及毛细血管嵌压。其正常值为6~12mmHg。在呼吸、循环正常情况下,平均肺毛细血管嵌压基本与肺静脉压一致,因此能正确反映肺循环的扩张或充血压力。此外PAWP与左心房平均压有密切关系,前者一般不高于后者 1~2mmHg,左心房平均压又与平均左室舒张压有密切关系;正常时后者高于前者2~6mmHg。因此PAWP比CVP能更准确地反映左心房舒张压的变化和整个循环功能。若PAWP超过20mmHg表示左心功能严重不全;若<6mmHg,表示血容量相对不足,需增加左心充盈,以保证循环功能;若PAWP在12~18mmHg,提示左心室肌舒张功能正常。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办法

创伤性休克的预后取决于承受压力的大小、受挤压持续时间的长短、有无合并伤及其严重程度,对无合并伤的病人,应在严密观察下对症处理。

1,病人取半卧位,鼓励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有胸闷、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有支气管痉挛者可给予解痉药如氨茶碱、激素等治疗。

3,伤员情绪紧张或有疼痛,可适当给予止痛及镇静剂治疗;对烦躁不安、给予抗生素防治感染。

4,痉挛抽搐者,可静脉给予冬眠药物。

5,单纯创伤性休克多不需静脉输液,如确有必要,应限制速度及输液量,以免引起肺水肿。皮肤黏膜的出血点及瘀血斑,一般于2~3周自行吸收消退,无特殊处理。

创伤性休克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①失血:失血是创伤造成血流灌注不足引起休克的最常见原因。休克的失血量随着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以及失血的速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1次突然失血量不超过总血量的1/4(约1000~1250ml)时,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可代偿地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如失血达到总血量的l/3(约1500m1)以上时,由于大量血液流失,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微循环灌注不足,加上血红蛋白丢失,造成全身组织和器官的缺氧,重要脏器机能紊乱和组织代谢失调,即发生休克。

②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严重创伤及所伴随发生的症状,如疼痛、恐惧、焦虑及寒冷、神经麻痹等,都可对中枢神经产生不良刺激。如果这些刺激强烈而持续时,可进一步扩散到皮层下中枢而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导致反射性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因而末梢循环的阻力增大,以致大量血液瘀滞在微血管网中,有效循环量减少而发生休克。

③组织破坏:严重的挤压伤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和组织细胞坏死。当压力解除后,由于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和通透性增高,可导致大量隐性出血和血浆渗出,组织水肿,有效循环量下降;组织细胞坏死后,释放大量酸性代谢产物和钾、磷等物质,引起电解质的紊乱。其中某些血管活性物质被吸收后,对血管通透性和舒缩功能有危害,使血浆大量渗入组织间隙中和瘀滞在微血管内,有效循环量进一步下降,亦可引起休克。

④细菌毒素作用:创伤继发严重的感染,细菌产生大量的内、外毒素,这些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中毒反应,并通过血管舒缩中枢或内分泌系统,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周围血管,从而使血循环在动力学上发生紊乱,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循环障碍,有效循环量减少,动脉压下降,导致中毒性休克。此外,毒素直接损害组织及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造成血浆的丢失,使创伤性休克的演变加速和程度加重。

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的区别

休克是一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导致的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综合征,是创伤患者最具致命性的创伤后并发症之一。最早的认识还仅限于症状上的描述,进一步认识到体液丢失和循环血容量降低与休克有密切关系,使液体治疗成为休克复苏的重要手段。许多渡过休克期的患者很快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成为创伤患者最具威胁性的创伤后并发症。休克的微循环学说提出后,使复苏不再以提升血压为唯一目标。在认识到休克的实质是细胞缺氧,使复苏的着眼点由既往仅注重循环系统扩大到注重细胞氧代谢。目前,“隐型代偿性休克”的概念鉴别并指导着休克指生命器官链中最薄弱并极其重要的局部组织器官。对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时机体反应并不是仅限于对循环系统的调整,还涉及代谢、免疫、凝血等系统。尽管,对休克的广泛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院前急救或急诊,临床上创伤早期的休克概念,如失血性休克或创伤性休克或失血/创伤性休克的确切临床意义,仍有待进一步的认识。

一些特殊的创伤,致使伤者在很短时间内死亡,如心脏、大动脉刀伤,患者可在10余分钟内死亡,它也出现低血压、心率增快等完全符合上述临床休克的诊断。在诊断上,却不应该把休克放在其中,这是某个器官或系统(心脏、循环)的衰竭而导致的死亡。所以,诊断循环衰竭、心脏死亡更符合临床表现,尽管此时许多器官功能出现衰竭并未死亡。又如严重颅脑外伤,形成脑疝,在最后临终阶段也会出现低血压状态,加上临床的干预,又会出现一段时间的低血压状态,甚至心率增快,此类休克的临床过程与休克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认为,在另一类创伤患者表现为:明确的低血压状态,并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出现以微循环的障碍、组织细胞代谢和功能的异常等一组临床表现,诊断其为休克在临床上才有意义。

对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诊断多数论著都有阐述,而创伤性休克在论著中多有回避。可能是由于对创伤引起的疼痛表现存在多样性、复杂性,难以确定疼痛因素在休克中的作用有关。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这两个问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共同的临床表现为低血压状态、微循环障碍、器官处于低灌注状态、细胞缺氧引起功能障碍。一般而言,创伤后发生的休克是指伤者出现急性损伤:血压下降至90mmHg以下、心率增快到100/min以上;皮肤粘膜苍白、大汗;尿量减少;非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而出现表情淡漠,意识改变等临床表现。

失血及失血性休克:血容量丢失15%以下对机体不会造成明显影响,可能仅有轻微的心率增快,通过自身调节24h内便可以恢复。但失血超过15%,患者便出现脉速、脉压差小、呼吸快、四肢变冷、尿少等循环系统加强代偿的变化;而一旦收缩压下降,则表明血容量丢失至少达到30%~40%并且代偿失败。超过50%的血容量丢失可以使患者陷入濒死状态。当创伤失血达到上述休克表现时,就被称之为临床失血性休克。恢复血容量就可以纠正失血性休克。

一般认为,由机体伤及血管引起的出血,最终可导致休克的发生,如表浅动脉或静脉的破裂等,疼痛的因素不足以引起交感系统的兴奋者,归为失血性休克;而创伤性休克是失血性休克与疼痛两者共同存在相互作用的临床过程,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失血或失液造成低血容量;②疼痛因素。两个因素同时对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等的强烈作用,引起休克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如肢体被绞断、严重挤压伤等。当然在临床也存在明确的失血性休克与创伤性休克之间难以确定是否存在疼痛因素的现象。在单部位创伤中可能表现为单纯以失血或失液造成低血容量休克的比例要大些;而在多发伤中,创伤性休克的发生率高些。创伤性休克在血容量恢复后,也不一定得到纠正。

失血性休克与创伤性休克在发展到后期的微循环和组织病理改变的表现是一样的,但至少在早期的休克起因上两者还是可以区别开的。临床上创伤性休克较失血性休克重,救治困难大,明确这个概念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即不应由于认识不足、处置不当,把仅仅表现为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变成了创伤性休克。在使用止痛剂上,理论上允许出现失血性休克,却不允许因合并疼痛因素加重成为创伤性休克。在有意识严重障碍的创伤及对其他危重患者进行某些有创操作时,患者不能表达对疼痛的感受,而未应用麻醉剂。由于疼痛上传,形成脊髓低级神经反射,从而引起血管收缩舒张反应,引导循环状态恶化,发生休克。如果对创伤性休克认识不足,没能进行正确固定,在搬运、转运中,骨折断端搓动引起疼痛,而疼痛必然使临界休克转变为休克。

总之,明确失血性休克与创伤性休克的概念区别和临床意义,可以指导在急诊处置中尽可能不使失血性休克演变成为创伤性休克,从而提高对损伤、休克及休克分类的认识。

创伤性休克的表现

创伤性休克与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和出血量密切相关,急诊时必须根据伤情迅速得出初步判断,对重危伤员初诊时切不可只注意开放伤而忽略极有价值的创伤体征。注意观察伤员的面色、神志、呼吸情况、外出血、伤肢的姿态以及衣服撕裂和被血迹污染的程度等。

1.休克早期,脑组织缺氧尚轻,伤员兴奋、烦躁、焦虑或激动随着病情发展,脑组织缺氧加重,伤员表情淡漠、意识模糊,至晚期则昏迷。

2.当周围小血管收缩、微血管血流量减少时皮肤色泽苍白,后期因缺氧、淤血,色泽青紫。

3.当循环血容量不足时,颈及四肢表浅静脉萎缩。

4.休克代偿期,周围血管收缩,心率增快。收缩压下降前可以摸到脉搏增快,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5.周围血管收缩,皮肤血流减少肢端温度降低四肢冰冷。

6.用手按压患者甲床,正常者可在1秒内迅速充盈,微循环灌注不足时,则说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提示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7.临床上常将血压的高低作为诊断有无休克的依据。但在休克代偿期由于周围血管阻力增高,收缩压可以正常,可有舒张压升高,脉压可<4.0kPa(30mmHg),并有脉率增快,容易误诊因此应将脉率与血压结合观察。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mmHg):一般正常为0.5左右。如指数=1,表示血容量丧失20%~30%;如果指数>1~2时,表示血容量丧失30%~50%。

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血压脉率差法正常值为30~50,数值由大变小,提示有休克的趋势。计算法为:收缩压(mmHg)-脉率数(次/分钟)=正数或> 1为正常;若等于0,则为休克的临界点;若为负数或<1,即为休克。负数越小,休克越深。由负数转为0或转为正数,表示休克好转。

总之,对血压的观察应注意脉率增快脉压变小等早期征象,如待休克加重、血压下降、症状明显时很可能失去救治时机。

8.正常人尿量约50毫升/小时。休克时,肾脏血灌流不良,尿的过滤量下降,尿量减少是观察休克的重要指标。可采用留置导尿管持续监测尿量,电解质、蛋白比重和pH值。

相关推荐

怎么判断是否发生休克

休克发生时,患者往往出现皮肤湿冷、出汗、面色苍白或青紫、表情冷漠、体温下降,这是微循环血流不足的表现。此外,患者伴随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甚至昏迷,这是心脑缺血的表现。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要特别警惕,这是休克的预兆。有些伤者在送院急救途中表示自己“太困、发冷”,其实这往往就是休克的前兆,提示患者症状很危险。 怎么判断是否发生休克? 还可试试下面的办法:压迫前臂或下垂前臂时,正常人手背的静脉会怒张鼓起,而休克时则无此现象;压迫正常人的指甲背部,放松后血色即恢复,如果按压3秒后不见血色恢复而呈紫色

休克的分类

休克的分类 休克的诱因当不外乎出血性、创伤性(包括发生于外科手术期间的)、脓毒性、放射綫损伤性、心塬性和神经塬性(包括过敏性和由于抗塬抗体作用所玫的)六大类型。前三类一般均认为属于外科的范畴,实际于内科中亦很常见,后三类亦不免同时伴有外科情况。至于休克的主要诱因同时在两种以上的,临床上也很常见。 出血性休克 循环有效血量的骤减由于丢失了大量全血,如牌破裂、子宫外孕破裂、出血性溃疡流血以及大血管破裂等,亦可由于丢失了大量血浆,超过了细胞外液代偿的能力,如胰腺炎刺激腹膜、肠系膜静脉栓塞以及窒肠造瘻后肠液大量流

为什么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有时还要用激素治疗

我们俗称的激素,在医学上称为糖皮质激质。大家可不要谈激素色变哟!尽管激素使用不当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但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却常常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充分使用抗菌药,等待药物起作用时,有时血压仍然难以回升,激素可以在感染性休克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上调节机体的防御反应,抑制一系列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从而缓解感染性休克。

哪些原因会引起休克症状呢

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分类亦有多种方法。从临床角度按其病因和病理生理的特点可将休克分为: (一)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1、广义上心源性休克包括急性心肌炎、大块肺梗塞、乳头肌或腱索断裂、瓣叶穿孔、严重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狭窄伴有轻或中度心动过速、急性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心房粘液瘤、严重二尖瓣或三尖瓣狭窄伴有轻或中度心动过速、心室率持续过速等所致的休克。 2、狭义上心源性休克是指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泵衰竭的严重阶段。急性心肌梗塞时,临床上如同时伴有血压降低、皮肤灌注不足、肾血流减少、中

休克的病因

1.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为血管内容量不足,引起心室充盈不足和心搏量减少,如果增加心率仍不能代偿,可导致心排血量降低。 (1)失血性休克 是指因大量失血,迅速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征。一般15分钟内失血少于全血量的10%时,机体可代偿。若快速失血量超过全血量的20%左右,即可引起休克。 (2)烧伤性休克 大面积烧伤,伴有血浆大量丢失,可引起烧伤性休克。休克早期与疼痛及低血容量有关,晚期可继发感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3)创伤性休克 这种休克的发生与疼痛和失血有关。 2.

休克疾病需警惕认清病因很重要

1、神经原性休克:神经原性休克是动脉阻力调节功能严重障碍,血管张力丧失,引起血管扩张,导致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所致的休克。单纯由于神经因素引起的休克少见,可见于外伤、剧痛、脑脊髓损伤、药物麻醉、静脉注射巴比妥类药物,神经节阻滞剂或其他降压药物以及精神创伤等。 2、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是休克的一种较少见的类型,系人体对某些生物制品、药物或动物性和植物性致敏原发生过敏反应。致敏原和抗体作用于致敏细胞,后者释放出5-羟色胺、组胺、缓激肽等物质引起周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床扩大,血浆渗出,血容量相

休克的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为血管内容量不足,引起心室充盈不足和心搏量减少,如果增加心率仍不能代偿,可导致心排血量降低。 (1)失血性休克 是指因大量失血,迅速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征。一般15分钟内失血少于全血量的10%时,机体可代偿。若快速失血量超过全血量的20%左右,即可引起休克。 (2)烧伤性休克 当患者出现大面积烧伤的时候,并且帮有血浆的大量丢失,则会引起烧伤性休克。 (3)创伤性休克 这种休克的发生与疼痛和失血有关。 2.血管扩张性休克 血管扩张性休克通常是由于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与护理方法有哪些呢

大家都知道,创伤性休克不是小问题,时刻会夺取人的性命,那么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有哪些内容?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创伤性休克均有较严重的外伤史,如高速撞击、高处坠落、机器绞伤、重物打击、火器伤等。稍有延误即可危及生命。因此在抢救的过程中,要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分秒必争,迅速制定抢救措施,全力以赴进行抢救。 现场紧急处理 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抢救顺序应以先处理致命损伤,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维持心肺脑基本功能,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如心跳呼吸骤停,要立即进行 有效的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提供有效呼吸,维持循环功能

休克分为哪些类型

休克分为哪些类型,休克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的综合征。在这种状态下,全身有效血流量减少,微循环出现障碍,导致重要的生命器官缺血缺氧。这时候病人是极度危险的。下面我们来看下休克分为哪些类型: 休克分为哪些类型 1、出血性休克 2、感染中毒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 由于心泵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血压降低;微循环变化的发展过程。基本上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相同,但常在早期因缺血缺氧死亡; 多数病人由于应激反应和动脉充盈不足,使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小动脉、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致使心脏后负荷加重;但有少数病人外周

新生儿创伤性休克会留下后遗症吗

新生儿休克是指婴儿出生时,由于缺氧而致呼吸微弱或无呼吸,伴紫绀、心率减慢、神经反射差或消失等一系列症状,是围产期婴儿死亡原因之一。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很多,包括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缺氧。根据窒息的程重,临床上将其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种,即紫绀和苍白两种。抢救一般是在医院进行,待好转后应做好预防感染,严密观察的后续处理,并注意保暖。 一般来说,胎儿和新生儿对缺氧的耐受力比成人强,如果是短时间缺氧而引起的轻度窒息,是不会留下后遗症的。如果持续时间较长,甚至达到半小时,乃至几小时之上,脑组织缺氧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