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养生穴位助长寿
7大养生穴位助长寿
列缺穴: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因此,列缺穴也沿袭了任脉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另外风寒引起的头东也可按此穴。
位置: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
内关穴: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
位置:伸开手臂,掌心向上。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
神门穴:神门穴对于心悸以及心慌失眠都有很好的疗效。
位置: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
尺泽穴:这个穴位的主要作用是泻热。因此对于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等病症是有效的。尺泽穴接近肱二头肌的肌腱,而肱二头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够缓解和治疗肘关节的痉挛。
位置:手心朝上,尺泽穴位于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
天枢穴: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对此穴的按揉,必然会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
位置:肚脐旁2寸处,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
委中穴: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委中应采取一点一放的按法,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这样做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护理作用。
位置: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
血海穴:补虚养肝,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
位置: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即是血海穴。
以上的穴位,对付各种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对健康大有裨益,在闲暇的时候不妨按按吧。
常按四大养胃养生穴位
内关穴、公孙穴
内关是人体上的重要穴位。内关在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的地方。公孙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内关和公孙都是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有8 个,4个在上肢,4个在下肢。中医常把上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和下肢上的一个八脉交会穴相配,组成4对,每一对都有独特的治病功能。内关和公孙就是专治心、胸、胃病的一对。
足三里穴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调养脾胃的大穴,也是人体的重要强壮穴,凡是肚腹部位的问题都可以用足三里这个穴位治疗。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
中脘穴
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够调动胃经的元气,六腑的健康问题首选它们对应的募穴治疗,胃是六腑之一,所以养胃不能不用胃的募穴中脘。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
日常保养胃部,治疗胃痛,可以常常按摩这4个养生穴位,也可以用艾灸(隔姜灸的效果更好)的方法常灸它们。胃痛严重的时候,可以用拇指分别对这几个养生穴位用力按揉,同时缓慢地进行腹式呼吸,连续按揉3~5分钟便能止痛。
顺便提一下,上述4个养生穴位,对治疗呕吐也有很好的效果。呕吐也是日常多发病,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寒邪、晕车晕船等都会导致呕吐,呕吐的时候,用拇指用力按揉上述4个穴位,每个养生穴位3~5分钟,能立即止吐。
久坐者“叩三穴” 叩掌根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
久坐,人体的脂肪和血液里的杂质毒素会向盆腔、腰腹部沉积,对内分泌和泌尿生殖系统的健康十分不利。为此,久坐族可通过叩击掌根、脚跟及八缪(即骶骨,臀部比较硬的地方)等几大养生穴位,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叩掌根
双手十指交叉,让两个掌根自叩二三十遍,直到掌根发红发热,可促进盆腔的血液循环,刺激按摩作用。
叩脚跟
久坐时,可常把脚尖踮起来,双脚后跟相互碰一碰,然后轻轻落地,能对足部的养生穴位等起到刺激按摩作用。
叩八醪
此穴对缓解久坐造成的腰酸背痛、下肢麻木有一定祛病养生效果。另外,还可站起来,敲敲八醪,二三十下就行,这样可以更充分地活血化瘀,消除疲劳。
想长寿按身体2穴
按摩养生助长寿 记住人体共有两大长寿穴位。如何才能延年益寿,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呢?中医养生专家指出,人体有两大长寿穴位,每天常按摩,可强体防病、延年益寿。这两大长寿穴位,即涌泉穴和足三里穴。
涌泉穴
中医认为,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头脑清醒,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养生穴位,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等功效。
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具体按摩方法是: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力量以达到酸胀感觉为宜,每次50至100下。若能持之以恒,自然会增强肾脏功能。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养生要穴。我们知道,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食物只有及时消化、分解、吸收,人体其他脏器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人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穴则能担此重任。
常按摩足三里穴,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另外,除了按摩此穴外,还可艾灸此穴,每天1次,每次20分钟,可促长寿。
按摩穴位助长寿
揉眼皮
以两手拇指轻按开双侧眼皮上,然后旋转揉动,顺逆时针各揉20次。有消除眼痛和明目的作用。
按太阳
用两手食指端分别压在双侧太阳穴上旋转,顺逆时针各揉按10~15次。有止痛醒脑的作用。
叩牙齿
口轻闭,上下牙齿相互轻叩20~30次。有防止牙齿松动脱落,促进消化功能的作用。
磨鼻背
用拇指背用力磨擦双侧鼻背至局部发热。有助于通气,预防感冒。这是长寿秘诀之一。
浴头
两手掌心按住前额,稍用力擦到下额部,再翻向头后两耳上,轻轻擦过头顶,还复到前额,这算1次。
共擦10次,接着用指肚均匀轻揉整个头部的发根十次。能调和百脉,使气血不衰,面色红润,减少皱纹。
扣攒竹
用拇指弯屈的突出部左右交替叩击双侧攒竹穴(位于眉头陷中),每穴15~20次,用力以微感不适为度。有消除额痛、眼胀、恢复视力疲劳等作用。
养肝补脾按摩7个穴位
惊蛰过后,气温回升迅速,万物复苏、阳气生发。中医认为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因此,春季重养肝补脾,可进行穴位按摩以起到养肝护肝、健脾和胃的养生作用。
1、内关穴 一次用手轻轻按摩该养生穴位30下,可和胃宽胸。
2、神阙穴 手掌放在腹部,围绕肚脐顺时针揉50下,再逆时针揉50下,可起到疏肝健脾和胃通腑等养生保健作用。足三里及三阴交穴 用手轻按或用艾条灸足三里、三阴交等两大养生穴位可健脾,和胃,柔肝,增加机体免疫功能。
3、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4、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主治病症:腹痛,肠鸣,腹胀,泄泻,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神经衰弱等。
日月穴、期门穴、阳陵泉穴 用手轻轻按摩这些养肝补脾的养生穴位,可疏肝利胆。
5、日月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主要穴道之一,取该养生穴位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日月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乳头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处“期门”之下,第七肋间隙中。(或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6、期门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7、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该养生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按摩此养生穴可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
男人常按关元穴可补肾
按摩腰部对慢性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对于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病也有一定疗效。每次可以揉5分钟,长期坚持有很好的强腰健肾作用。中医专家表示,男人从30岁左右开始,身体机能开始渐渐进入衰退状态,阳气亏损,各种男性疾病侵袭。中医认为,男人常按摩两大养生穴位可强壮阳气,使正气充足,防治各种男性疾病。中医认为,腰眼穴及关元穴是男人最重要的两大壮阳穴位,正确按摩这两大养生穴位,不但疏通脉络、强壮腰脊,还可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腰眼穴为经外奇穴,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的凹陷中。中医认为,用掌搓腰眼,不仅可疏通带脉和强壮腰脊,还能聪耳明目、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中年人经常搓腰眼,到了老年可保持腰背挺直,还能防治风寒引起的腰痛症。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按摩腰部既可使局部皮肤里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除,又可刺激神经末梢,对神经系统的温和刺激,有利于病损组织的修复,提高腰肌的耐力。按摩腰部对慢性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对于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病也有一定疗效。每次可以揉5分钟,长期坚持有很好的强腰健肾作用。关元穴位于人体“阴脉之海”的任脉,肚脐之下3寸的位置,又称为下丹田,具有培补元气、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等作用。前人有“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古今都作为保健的养生要穴。主要用于治疗元气虚损的病症,如中风脱证、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等。男科病症,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下焦病症,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滴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自我按摩时,首先可以以关元为圆心,左或右手掌做逆时针及顺时针方向摩动3—5分钟。男人们除了常按摩以上两大养生穴位强壮阳气外,还要多按摩足三里穴和肾俞穴,以补肾壮阳、填精益髓,防治早泄、勃起不坚、遗精等男性疾病。
中医怎么帮助老人祛湿养脾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立秋后,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功能加强,人们食欲随之旺盛,可以从食物中吸收更多营养滋养身体。
立秋过后终伏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除了按摩祛湿养脾外,还可食疗
忌食生冷食物。刚入秋天气还很热,但阳气已变少,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如寒性的西瓜,老人和儿童在入秋后食用,极易使肠胃受寒而拉肚子。
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此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自古以来,猴头菇就被推崇为“养胃山珍”,能滋养肠胃,使其获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运作而不至于受损。
选择清淡的食物。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因此选择一些清淡食物,适当多吃,远远胜过补药的作用。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中医养生理论还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以淡补为主。立秋之时不宜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应“淡补”,指补而不腻,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除了鸭肉外,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都非常适宜在立秋之后食用,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
另外,小编提醒人们,还可吃祛湿热的药物。如暑湿偏重,可用些祛湿热的药物。《本草纲目》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可见,祛湿药物最常用的莫过于香薷。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功能加强,人们食欲随之旺盛,可以从食物中吸收更多营养滋养身体。
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湿气的产生对于我们的身材健康的危害与影响是非常大的,要想不受到湿气等疾病的侵犯,大家是要牢记湿气的产生原因,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防范,加以改善的。另外,祛湿养脾还可通过中医穴位按摩方法来缓解,不妨尝试一下吧。
常按三个穴位帮你防肾虚补肾气
涌泉穴:补肾固元的“长寿穴”
《黄帝内经》中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涌泉穴位于脚底中线前1/3交点处,即当脚屈趾时,脚底前凹陷处。经常按摩此养生穴位,可激发肾经的经气,疏通肾经的经络,调和肾脏的气血,调整和改善肾脏的功能和机能活动,使人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行走有力。将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来回按揉,每天揉100次为宜。
关元穴:封藏一身真元之处
关元具有补肾壮阳、补虚益损等作用。要找到关元穴也很简单,在人体正中线上,从肚脐向下量出4指宽的距离,就是关元穴。
按摩此养生穴位时,首先以关元为圆心,左或右手掌做逆时针及顺时针方向摩动3~5分钟。然后,随呼吸按压关元穴3分钟。
太溪穴:汇聚肾经元气的“长江”
太溪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间的凹陷处,是肾经的原穴,所以古人称太溪穴为“回阳九穴之一”,认为它具有回阳救逆之功。按摩此养生穴位时不必拘泥于方法,每次5分钟左右便可。
胃疼艾灸3大养生穴位止痛效果强大
由于人们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很多人时常会出现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胃部毛病。胃痛怎么办?中医认为,胃痛患者,艾灸中脘穴、内关、足三里穴等3大养生穴位,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中医学认为,胃痛多由过食生冷,寒邪犯胃,寒积于中,阳气被遏;或饮食不节,中焦失运,内蕴湿热,气机阻滞;或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滞日久,血行瘀阻,瘀血内结,不通则痛,久痛伤胃络等因致气机不畅,从而胃脘疼痛。气机运化失常,“不通则痛”是发病的核心。艾灸治疗胃痛时,取中脘穴、内关、足三里穴。
艾灸治胃痛的方法
令患者取舒适体位选准穴位后,术者一手拇食中如持笔写字状,将艾条点燃端对准穴位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穴位处皮肤距离约1寸左右,艾条与穴位局部皮肤成45度角,以患者自觉穴位局部温热、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皮肤为度。温和灸15~20分钟。按先左后右,左内关→左足三里→中脘→右内关→右足三里→左内关的顺序,每日一次,15次一疗程。
艾灸以上3大养生穴位,具有疏肝理气、温胃散寒、调补脾气、健中和肠之功效。操作方法简便、易学,有胃痛的朋友不妨试试。
按摩养肝补脾 记住这7穴
内关穴
一次用手轻轻按摩该养生穴位30下,可和胃宽胸。
神阙穴
手掌放在腹部,围绕肚脐顺时针揉50下,再逆时针揉50下,可起到疏肝健脾和胃通腑等养生保健作用.
足三里和三阴交穴
用手轻按或用艾条灸足三里、三阴交等两大养生穴位可健脾,和胃,柔肝,增加机体免疫功能。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主治病症:腹痛,肠鸣,腹胀,泄泻,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神经衰弱等。
日月穴、期门穴、阳陵泉穴
用手轻轻按摩这些养肝补脾的养生穴位,可疏肝利胆。
日月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主要穴道之一,取该养生穴位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日月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乳头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处“期门”之下,第七肋间隙中。(或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期门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该养生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按摩此养生穴可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