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学儿童容易有哪些心理障碍
刚入学儿童容易有哪些心理障碍
一、在校心理障碍的具体形式
现在小学生由于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都是格外珍惜,在家个个被奉为小皇帝、小太阳,深受家人的关爱。这种没有原则的“爱”慢慢使他们许多不良的个性和生活习惯得到滋长,甚至蔓延到校园。在校具体有以下几种不良表现:
1.贪图享乐安逸,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情感脆弱,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不热爱劳动,有点苦,就逃避寻求庇护。
2.事事心存依赖,不能独立做事,不能自理自立,凡事都需要在别人的指导下去做。由于对孩子过分保护,家人在家的大包大揽,使孩子失去独立做事的锻炼机会,造成学生在学校里不能自理,做事拿不定主意,不会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3.不会交往与人合作。由于长时间与长辈在一起,甚少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与体验,使他们在校与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缺乏相互关心爱护,不会理解和同情别人。当需要与人合作时,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无法发挥团队精神。
4.意志薄弱,独断专行。娇气使他们不能吃苦,意志薄弱,怕艰苦的环境,经不起风浪;任性又使他们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意见,一意孤行,独断专行。
5.缺乏责任感。不敢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承担责任,喜欢推脱责任,让别人做自己的替罪羊,不能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总是千方百计为自己的过错寻找开脱的借口,指责他人,推卸给他人,不能正视自己的错。
二、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学生的依赖性、贪图享乐安逸、缺乏自信心源于父母的补偿心理。大多数家长想将自己未实现的一切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或为孩子事先规划好将来的人生道路,对孩子的吃穿需求全力满足,围绕孩子“成才”转,认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过分的畸形的爱,不但对孩子无利,而且害处很多,抹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使孩子的人生大道人为的变窄。一旦受挫,家长无法接受,心理失去平衡,情绪波及孩子,对孩子的爱甚至出现天壤之别,造成孩子心理障碍产生厌学心理。
2.家长的从众心理造成学生不能自理自立。家家都只有一个孩子,生活水平都差不多,人家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决不能少,舍得花费最大的投资来保证孩子的一切。所以宠爱、溺爱、过分期望与保护,使孩子失去个性,失去自我发展的优势,完全按照家长设计的“蓝图”成长。
3.学生缺乏责任感、不会交往与人合作起因是家长“教育”孩子不当。家长由于自己的工作,与孩子相处时间少,孩子常由老人照看。由于隔代,老人们更是心疼孩子,今天替他叠被,明天帮他穿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给什么,到头来,失去了对孩子教育培养的机会,使孩子丧失了起码的责任感、不会谦让、难以与人相处。
所以,家长一味着急,或责骂或利诱,是不可行的。各位家长应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原因,再进一步的疏导孩子心理上的障碍。
青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情绪行为障碍
情绪行为障碍是儿童青少年时期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分离焦虑障碍,广泛焦虑障碍,恐怖症,学校恐怖症,社交恐怖症,强迫症,癔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选择性缄默等。
发育障碍
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言语、认知、运动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上述任一方面出现问题,均会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或者精神障碍。如精神发育迟滞,言语发育障碍,孤独症,学习障碍,语音障碍,口吃等。
睡眠和进食障碍
儿童青少年易于出现睡眠及饮食方面的问题,如:失眠,夜惊,梦魇,睡行症,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等。
个性发展问题
良好的个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如果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孩子容易形成个性发展的异常,如:自信心不足、自私、缺乏合作能力等。
其他心理障碍
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也可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对患儿的社会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肥胖儿童都有哪些共同的表现
肥胖的儿童除体重增加外,多数都有以下一些表现:食欲极佳,进食快、食量大,口味偏重,多喜欢肉食、油炸食物或甜食,懒动、喜卧等,严重肥胖者 常有疲乏感,活动后气短、心悸或腿痛的表现,有些孩子还会有心理障碍的 表现。
儿童学习障碍的问题
1.典型的儿童学习障碍有别于我们通常讲的学习困难,后者可能由多种先天或后天不良的原因所造成。而这里所说的学习障碍意思相对狭窄,一般指那些智力正常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学习困难的状态。医学界倾向认为这类儿童所表现出的学习困难与其中枢神经系统的某种功能失调有关。临床观察发现,这类儿童并不存在盲、聋、哑或智力低下(个别智力水平在临界状态),而且接受着正常普通的教育,或还可能伴有一些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
2.其实,儿童学习障碍问题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为欧洲一些儿科医生所观察和报道。他们发现一些孩子有着正常的智力,却无法阅读文章,其他方面与同龄正常儿童无异。在以后的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中,有许多学科的研究人员介入这个问题的探索,出现了很多与学习障碍相关或无关的病名称谓,诸如“纯字盲”“先天性词盲”“阅读无能”“失读症”“发育性语言障碍”“书写障碍”“计算障碍”“轻微脑损伤”“Strauss综合征”“轻微脑功能障碍(MBD)”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些名称逐渐被淘汰,基本规范到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诊断标准ICD--10和美国医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DSM--4里,统称为特殊性学习障碍。不过目前,国内外仍有不同的命名和诊断界定的出现。
如何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障碍主要有以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为主的不良心理状态,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是专门为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的,及时的通过了解患者的具体心理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疏导治疗方法,以此来消除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帮助青少年患者以健康的身心姿态步入社会,以健康积极的生活姿态去迎接每一个挑战。
青少年心理咨询是专门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它往往结合生理、心理、社会三大因素来分析导致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工作为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消除厌学逃学和学习障碍、协调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中高考心理减压、学生职业规划、高考志愿填报辅导、青春期性心理教育、不良品行纠正与健全;性格塑造;青少年神经症治疗(自闭症、儿童多动症、儿童抽动症、儿童抑郁症性神经症、口吃、考试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网络成瘾、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等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心理治疗)。
对于青少年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咨询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并进行咨询和疏导工作,协助教学部门或者家长对青少年进行一些心理方面的测评分析,对不同问题的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做出分析与诊断,制定辅导计划与方案。
厌食的宝宝有心理障碍
洋洋两岁了,可体重只有9千克,体形消瘦,典型的营养不良的样子,而且经常感冒。问起缘由,妈妈说她做了很多好吃的,可洋洋就是不吃。相反,他只喜欢吃薯条、方便面、煎炸食品,即使给他这些食品,他也只吃一点点。
像洋洋这样的小儿长期食欲减退、挑食、偏食,在医学上统称为小儿厌食症。厌食的小儿身体瘦弱,易感冒、腹泻,可导致营养不良,很多家长带小儿到处求医,往往见效甚微。对于小儿厌食,必须先找出引起其厌食的原因。一般来说,导致小儿厌食的三大因素是疾病、饮食和心理,引起厌食的常见病有贫血、佝偻病、营养素缺乏症、乙肝、胃肠道及呼吸道反复感染。
母乳喂养的婴儿往往由于未能及时添加辅食,使婴儿消化道缺乏食物刺激而导致厌食。某些母乳量不足的婴儿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素又不能从辅食中摄取,使消化器官延缓了从流质—软食—硬食这一正常的发育过程,导致婴儿贪恋母乳而拒食。
人工喂养的婴儿,若喂养方法不当,幼儿或儿童饮食结构不合理,也可造成营养失衡。饮食习惯不良,如吃零食过多、进食不定时、生活无规律等,会影响消化功能,也会出现厌食。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儿心理障碍的表现,若就餐前或进餐时心情紧张、焦虑、压抑,睡眠不足或疲劳,食物感官性状的不良刺激等,也会使小儿产生厌食心理。
针对小儿厌食的成因,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先做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看看有无原发病。
2.家长要了解科学育儿知识,根据不同年龄小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配餐、烹饪,使食物色、香、味俱全;经常变换饭菜的花样,使膳食结构平衡。
3.饭前不要让小儿吃糖果及零食或喝饮料,饮食要定时。
4.孩子不想吃饭时,切不可打骂、强迫、惩罚、哄骗,要细心分析小儿产生厌食的心理因素,采取诱导、暗示、鼓励的办法。
智力障碍儿童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直观、具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或相应的情境进行教学,做到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境交融,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将学生带人实际生活的场景中,实践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教师就学生在实践时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反复练习正确的操作技能,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学生的规范行为。”社会适应课程中的情境教学强调的是儿童真实的生活情境,是真实情境教学法。教学活动就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考虑每一个学生自然的作息和具体的活动环境。例如,在买午餐的教学课程,我们会在学生正常午餐的时间,到他们经常去的快餐店中教学,使学生在不断练习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实践操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操作和实践,使智力落后儿童掌握一些生活常识、物品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形成有用的生活技能等。例如,在学习使用DVD机时,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去操作。社会适应课程的实践操作学习,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实施的,而且他们在每一次实践后,都会得到一个自然的结果来强化。例如,在休闲活动中,让学生操作DVD机,打开影碟,这样他们就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社会适应课程在教学中强调活动的完整性.
例如,购物活动是从预算、准备袋子、选择商店、选购物商品、付款到最后核对和取走商品的连贯过程。与一般功能性课程教学不同的是,社会适应课程不会把它们分割成几个课时(如学习计算钱币、学习选择商店、学习购物流程等),而是学生在每一次的学习活动中都经历了整个购物过程。因此,支持或辅助性教学策略的采用,是社会适应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例如,学生L重点是掌握到超市购买毛巾的流程,但他还不会计算价钱,那么在这个环境里,教师可以为他提供支持或协助,以使他可以完成整个购买毛巾的活动。
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有哪些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主要涉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原则和方法等。
2、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主要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小学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特别强调小学儿童的个体差异如认知差异、人格差异和性别差异等。
3、学习心理,主要涉及学习的涵义,在此基础上了解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和类型。进一步介绍主要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等。
4、知识的获得与应用,主要涉及知识概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等。
男人压力大有心理障碍怎么办
一:精神胜利法。在你的事业、爱情、婚姻不尽人意时,在你因经济上得不到合理对待而伤感时,在你无端遇到人身攻击或不公正的评价而气恼时,在你因生理缺陷遭到嘲笑而郁郁寡欢时,你不妨用阿Q精神调适一下失衡的心理。
二:难得糊涂法。这是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网。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糊涂"一下,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各种紧张事件。
三:随遇而安法。每个人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件,生老病死、天灾人祸都会不期而至,用恬淡的、随遇而安的心境去对待,你将拥有一片宁静清新的心灵天地。
四:幽默人生法。当人受到挫折或处于尴尬紧张的境况时,可用幽默来化解困境,维持心态平衡。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使沉重的心境变得豁达、开朗。
五:宣泄积郁法。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悲伤忧郁时不妨与亲人朋友倾诉,或进行一项你所喜爱的运动,也可以作一次旅行来改变心境。
六:音乐冥想法。当你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时,不妨试着去做一次"心理按摩" - 音乐冥想。
心理疏导
个体的应激反应随着时过境迁,应使之淡化、消除、切勿反复记忆,自怨倒霉,从而使应激持续下去。当事者如不能做到这一点,则应求助于心理医生,以得到医学上的有效帮助。
聋儿心理与行为问题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智力、言语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单方面的迟滞都会影响其它方面的健康发展。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包括:注意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想象的发展和情绪的发展等。聋儿的心理发展与正常儿童没有质的差别,但是聋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因此,家长必须认识到聋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时期,学习是起主导地位的行为活动,在认知客观事物的能力上,听力言语上的障碍会给聋儿带来明显的困难,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造成其心理、行为不利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少同环境交流的能力和机会而导致心理发育迟滞,2、引起个性发展失常,3、造成学习上的困难,4、家长及周围有对他们不正确的态度、行为方式等因素,容易使其健康心理发展埋下潜在的隐患等。常见的聋儿心理、行为失常的表现有:缄默、孤僻、畏缩、多动、任性、自我中心等等。有的聋儿还会有冲动、攻击行为等表现。
聋儿的心理与行为发展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情绪发展障碍:聋儿情绪发展障碍的表现有:缄默、孤僻、胆怯、恐惧等。由于听力语言障碍的影响,聋儿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明显的缺陷,他们几乎会错过全部交谈的语言信息。视觉在聋儿认知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常常集中精力用眼情来观察,因此常常表现出异常的安静或处于缄默状态,让人感觉不太正常或不够灵敏,久而久之,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挫伤,情绪低落。要知道,聋儿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的观察力也极为敏锐,如果他们不被环境接纳,有的会产生冷漠、退缩、自卑等情绪,有的可能会出现烦躁不安、焦虑,甚至故意破坏东西等行为。
二、心理需要障碍:聋儿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固执、任性等。很多聋儿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心里,尤其对母亲。当聋儿已产生孤僻、胆怯等情绪障碍时,这种依赖心理更为明显。有的聋儿渴望情感交流与表达,当这种心理需要被听力言语障碍所影响,家长又可能忽视他们的这种需求时,可能会有较明显的固执、任性等表现。
三、社会交往困难:听力言语障碍会防碍聋儿的社会交往,长期的听力言语障碍使聋儿的交往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难于结交同年龄的正常儿童,有的可能因为耳聋而被他人欺负,也可能会被认为是能力较低的儿童。在生活交往中,由于种种障碍,他们会感到自我形象低落,社会表现不成熟,他们害怕见陌生人,会选择其他聋儿做为玩伴,这样使他们同正常儿童进一步疏远。这样的聋儿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爱冲动且容易发脾气。
四、学习障碍:聋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问题,由于他们听力言语的障碍,在学习中会出现字汇贫乏,组句困难,发音不准等问题,加之他们需要非常专注地聆听和观察,容易出现疲劳,注意力涣散等现象,所有这些因难很容易使聋儿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主动性、不能专心听讲,甚至厌学。因此,聋儿的教育问题是复杂而艰巨的。
对聋儿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预防、矫治是十分有意义的,作为家长,应给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理解的家庭环境,应避免溺爱和无条件的迁就,多跟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如同孩子做游戏,进行户外活动等,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爱护。同时,家长还应注意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培养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他们注意力的持久性和做事的坚持性。另外,聋儿康复工作者、学校等各社会成员都应积极主动参与担负聋儿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任务,使之早日康复,回归主流社会。
儿童心理障碍运动可治
女童幼儿园门口假装肚疼怕老师
3岁的小女孩阿雅从到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她就总是缩在一个角落,不和小朋友们交往。老师点名让她做游戏或者答问题,她不但紧张得答不出来,有时候更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上学不到一个星期,她就哭闹着不肯再来了,每次妈妈带她来到幼儿园门口,她就说自己肚子疼,结果一回到家病就全好了。据牛医生介绍,阿雅患的并非心理病症,由于天生胆小,惧怕与老师、同学们相处。后来建议阿雅每周游泳两次和多滑冰,经过半年的训练,阿雅的胆小得到彻底改变。
有针对性的运动可有效改善性格
“现实生活中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所起的的作用不尽相同,有针对性的运动,是纠正改善心理与性格有效的方法。”紧张型孩子,应多参加如篮球、足球、排球等竞争激烈的项目,这些项目场上形势多变,只有冷静沉着地应对,才能取得优势。经常接受这种激烈的考验,遇事不会过于紧张,更不会惊惶失措。胆怯型的应多参加游泳、滑冰、拳击、单双杠跳马等项目,性性内向、孤僻、不合群者,可选择足球、篮球、排球及接力跑、拔河等团队运动项目。
增强自身的活力和与人合作精神,多疑者可选择乓乒球、网球、羽毛球、跳高、跳远、击剑等项目,虚荣心强遇事好逞强者,可选择一些难度大或动作复杂的运动项目,如跳水、马拉松跑等,也可找一些实力水平超过自已的对手下棋、打乓乒球或羽毛球等,以不断地提醒自已,万万不能骄傲。性子急的可选择下象棋、打太极拳,练习健身气功,长距离散步、游泳等项目。有助于调节神经功能,增强自控能力。缺乏信心者,可选择简单、易作的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体育项目。
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是什么样的
1.反应性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的这种形式通常被视为精神性心理障碍。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某些事件,比如失去伴侣或工作、退休、职业上的失望、生活拮据或遭到反对等等,就可能产生心理障碍。使我们产生心理障碍的并不是这些失去伴侣或工作等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待它们的方式方法。这种形式的心理障碍最为普遍,也就是说,大多数有心理障碍的人都患有反应性心理障碍——很可能也包括您,亲爱的读者。
2.疲劳性心理障碍
产生这种形式的心理障碍一般是由于长期心理压力过重,比如长期的家庭压力或事业上的压力,婚姻或家庭中的长期不间断不断的冲突等等。
3.内生性心理障碍
这一概念用于无法确定精神原因的心理障碍,通俗地说,就是指原因不明的心理障碍。一般认为这种形式的心理障碍是由化学因素和荷尔蒙等因素造成的。比如我们知道,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血清素含量偏低,给这种人注射血清素,他们的情绪就会出现好转。然而至今仍不清楚,也还没有得到解释的是:是血清素含量偏低造成了这种心理障碍,还是这种心理障碍产生后导致了血清素的下降。在一般情况下,这种形式的心理障碍主要用药物进行...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症状呢
(1)注意缺陷
多动性障碍儿童的注意障碍主要是有意注意功能低下,而无意注意则相对亢进。多动性障碍儿童非常容易受外界的细微干扰而转移注意力,或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
(2)活动过度
活动过度是多动性障碍儿童另一个主要症状,表现为儿童不分场合、无目的的显著多动。大部分病儿在婴幼儿期就有过度活动,只是上小学后更易引起家长、老师的关注。病儿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表现为明显的多动,例如:坐不住、上课时做小动作、干扰邻座同学、话多插嘴,不顾场合高声喧哗或追逐打闹。
(3)情绪不稳、冲动行为
多动性障碍儿童通常情绪不稳,高兴时容易过度兴奋,遇小事时易激惹,好冲动,经常与人滋事争吵打架,在需要轮流进行的游戏或活动中不能等候。
(4)学习困难
多动性障碍儿童由于注意障碍导致学习成绩落后,同时也可能合病特殊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5)其他
多动性障碍儿童可能经常受到老师批评和家长的打骂,患儿往往丧失自信和自尊,继发情绪、品行障碍,包括焦虑(约25%)、心境障碍(20%)、违拗性障碍(50%)、品行障碍(30%~50%)。
学龄前儿童容易有的心理问题
无端啃手指是异常表现之一,当孩子采取这个动作的时候往往是他们心情感到紧张或是害怕的时候,如果家长经常看见他们如此,要细心的观察孩子所处的环境,孩子的变化等,找出引起孩子异常心理的原因,解决孩子的困扰。
有些孩子非常内向,对于外人没有丝毫的回应,这样的孩子心理表现比较自闭,内心缺乏安全感,而为了能够让孩子能够逐渐打开心防,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加行要多给予孩子一些关爱和安全感。
抚摸生殖器,有些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经常喜欢抚摸外生殖器,裤子太紧或是内心性意识的觉醒都有可能促成孩子的这个行为,且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如果他们从自慰行为中获得了身体快感,就会高频率的进行,这不仅容易感染生殖器官的疾病,而且容易引起肾虚疲乏,不利于健康成长的。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家长平常要给孩子做好细致的清洁工作,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生活习惯,给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学龄前儿童手淫行为。
攻击性行为也是学龄前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这跟孩子的精力旺盛以及心理成长有关,有些孩子每天精力很旺盛,很淘气喜欢跑来跑去,无意间会破坏掉东西或是在游戏时会表现出咬、抓或打伤别人等攻击性行为。家长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错误要及时纠正但不要太过苛责,而是让孩子自己能够有反省的时间,学习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