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拔罐应该如何操作

拔罐应该如何操作

(1)拔火罐选材,要注意选材,中医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伤及皮肉,底部最好宽大呈半圆形。

(2)拔火罐准备,应该先将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

(3)拔火罐操作,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

(4)拔火罐时间,一般拔15—20分钟就可将罐取下,取时不要强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5)拔火罐手法,拔火罐可以采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这样就可以治疗数个部位。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拔罐可助您轻松戒烟

戒烟的作用在于经过戒烟治疗手段之后,患者对吸烟的兴趣减少、烟味感觉发生变化,感觉烟味变苦、变淡、有青草味、无味或感觉烟味冲、凶猛难以忍受等。有的患者经戒烟治疗后出现痰多、有的出现喉部干燥不适等异样感觉。大量临床研究成果证实:治疗后出现这种异常感越明显,则戒烟效果越好。

中医古籍无戒烟的记载,但烟为一种有毒物质,长期吸入导致机体一系列病理变化,阴阳失衡,升降失常和气血逆乱。

拔罐操作:肝肾阴虚者症状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可见阳瘘,遗精,少寐多梦,健忘,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治法:调补肝肾,育阴潜阳。取穴:取足少阴及足厥阴经穴为主,章门、行间、太溪、肾俞、水泉、肝俞穴。操作:在上述穴位应用单罐法拔罐,玻璃罐及竹、陶罐均可。

月经不调拔罐哪里最好 月经不调拔罐的操作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

气海,关元拔罐:选好部位后,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两圈抽出,快速将罐子扣在穴位上,然后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反复多次拔上起下,再留罐十分钟。

血海穴刺络拔罐:操作者先用酒精消毒手,再用碘酊和酒精消毒穴位和三棱针,三棱针点刺穴位后,快速吸拔火罐于穴位上,观察出血量,如果出血量慢罐口即可,一般留罐10分钟,起罐后,穴位要用消毒纱布或酒精棉球擦干净。

肝俞,肾俞,脾俞,命门拔罐:患者取俯卧位,可选取中等大小的罐具,火罐和抽气罐均可,原则上留罐10-15分钟,也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皮肤细嫩者可适当减少留罐时间。

拔罐操作的分类

拔罐方法是指将罐具吸拔在应拔部位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拔罐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以排气法分类

(1)火罐法

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排去空气。即借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着于皮肤上,称火罐法。它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采用。常用的有下列几种操作方法:

1)投火法:本法多用于侧面横拔位。操作时用软纸条稍折叠,或卷成纸卷(较罐的深度约长2cm),点燃后烧去3cm左右时,迅速投入罐内,在火旺时立即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

2)贴棉法:本法多用于侧面横拔位,但用于小型罐具时吸拔力较小。操作时用0.5~1cm的脱脂棉一块,四周拉薄后略蘸酒精,贴于罐内壁上中段点燃后迅速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即可吸住。

3)滴酒法:本法适用于各种体位。操作时在罐内上中段滴乙醇数滴(也可用药酒),然后将罐横转1~3周,使乙醇均匀附于罐壁上(勿使乙醇黏到罐口,以免灼伤皮肤)点燃后平持罐底迅速将罐扣在选定的部位,即可吸住。

4)闪火法:本法适用于各种体位及罐法,尤其适用需要连续拔罐的情况,在临床中最为常用。操作时止血钳或镊子夹住醇棉球或纸片,点燃后伸入罐内旋转片刻,速抽出棉球或纸片,速将罐子罩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需要较大的吸拔力时,可将燃烧的乙醇棉球在罐内上中段的罐壁旋转涂擦,使乙醇沾在罐壁上燃烧,然后迅速将棉球抽出并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为提高效率,临床中常用细铁丝将纱布缠绕在7~8号的粗铁丝上,制成闪火器备用。操作时,将闪火器伸入乙醇瓶内蘸一下乙醇,然后轻轻挤压或甩出多余的乙醇,再点燃使用。每蘸—次乙醇,连续拔多次罐,不用时吹灭即可。注意必须在乙醇即将燃尽时及时吹灭火焰,若需要继续拔罐时再重新蘸乙醇点燃。闪火器上的纱布烧得不完整时及时更换,以保证火力充足,并防止纱布脱落而致烫伤。

5)架火法:本法适用于俯卧、仰卧的大面积部位及四肢肌肉丰厚的平坦部位,施术部位不平时,可在施术部位涂些凡士林,以利于黏着架火物品。然后用不易燃、不传热、直径2~3cm的物品,若用墨水瓶盖、药瓶盖等胶木或橘皮等物品,置于应拔部位的中心,再放一乙醇棉球于其上,点燃后立即将罐扣上。它的特点是不受燃烧时间的限制,吸拔力强,但适用部位限制。

(2)水罐法

是指用沸水煮罐以形成罐内负压的排气方法。先将竹罐放在沸水中煮2~3分钟(不宜超过5分钟),再用筷子或镊子将罐夹住(罐口朝下),将水液甩干净,迅速地用折叠的消毒湿毛由捂一下罐口,吸去水液,立即将竹罐扣在应拔部位,扣罐后,手持竹罐按于皮肤约半分钟,使之吸牢。此法是民间常用的方法之一。

(3)抽气罐法

先将抽气罐紧扣于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中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住。它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烫伤,操作容易掌握,负压的大小可以调整。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空气唧筒排气法:将用青、链霉素空瓶1个(瓶口加盖挖皮塞,将瓶底切去,边缘磨平),紧贴皮肤扣于被拔部位,然后将10~20ml注射器针头穿过橡皮塞刺入瓶内,把瓶内空气抽出,使产生负压,即可将瓶吸住。

2)橡皮球排气罐排气法:用橡皮排气球连接罐具而成。操作者用一手将罐具底部紧按在应拔部位,另一手不断挤压排气球,达到所需负压时停止挤压。橡皮球尾部若安装有开关旋钮时,排气前要打开旋钮,达到负压时再关闭旋钮。组合式罐具在排气时可以用一只手进行操作,达到所需负压时停止挤压并关闭气门,然后取下橡皮排气球。

3)电动吸引器排气法:首先通过接通电动

吸引器的电源,启动机器,把负压控制旋钮顺时针方向调到最大负压值,用手掌将吸管口堵住,观察真空表,证实机器性能良好时,再将负压调节到所需数值即可应用。一般拔罐约需40~53.31kPa,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调节负压值。使用时,将吸引管连接在罐具顶端的接口处进行排气,待罐内形成适宜负压时拔下吸引管即可。根据负压大小,具体部位和病情需要决定防置时间。

二、以拔罐形式分类

(1)单罐法

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明显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大小,选取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处拔罐;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在肩内陵处拔罐;冈上肌腱炎在肩髃处拔罐等。

(2)多罐法

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可在病变部位吸拔数个乃至排列吸拔十数个罐,也称为“排罐法”。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位置成行排列拔罐。治疗某些内脏器官瘀血时,可按脏器解剖部位在相应体表纵横排列拔罐。

(3)闪罐法

闪罐法指将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用腕力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为止的拔罐方法。若罐子已热,可换罐拔之。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法。此法的兴奋作用较强,适用于肌肉萎弱、局部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弱病症。此法不仅可避免非治疗所需要的瘀斑,还增强了对某些病症的疗效,扩大了拔罐法的适应范畴。

(4)留罐法

留罐法指将罐吸拔住后,在应拔部位留置一段时间,又称坐罐法。留罐时按皮肤表面的反应情况,又可以分为充血性罐和瘀血性罐。上罐后留置时,达到皮肤潮红,即起罐,为充血性罐。达到皮下出血,皮肤有紫点或紫斑时,为瘀血性罐。对于某些不能用其他罐法的部位,可选用留罐法。如治疗肩周炎,后背可以摇罐,前胸则采用留罐。一般留置5~10分钟,吸力强的留罐时间短些,吸力弱的可以留罐时间长些。此法是临床常用方法之一。在背部拔多个罐时,宜遵照从上(头部方向)往下用留罐法的顺序,先拔上面,后拔下面,同时罐具型号也应当上面小,下面大。

(5)走罐法

走罐法是指将罐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又称拉罐法、推罐法、行罐法、移罐法、旋罐法、滑罐法等。走罐法操作前先在罐口或吸拔部分上涂一层润滑剂作为介质,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吸附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用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右手扶住罐底,用力在应拔部位上下或左右缓慢地来回推拉旋转移动;移动时,将罐具前进方向的半边提起,以另半边着力,一般腰背部宜垂直方向上下推拉,胸胁部宜沿肋骨走向平行推拉,肩部、腹部宜用罐具自转或在应拔部位旋转移动,四肢部宜沿长轴方向来回推拉。需加大刺激量时,可以在推拉旋转的过程中对罐具进行提、按,也可稍推拉或旋转即用力将罐取下重拔,反复操作多次,至所拔部位皮肤红润、充血,将罐起下。用水、香皂液、酒类等容易挥发的润滑剂时(用香皂液作润滑剂拔走罐时,又称滑罐法),应随时在前进方向涂擦润滑剂,以免因润滑剂不够引起皮肤损伤。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若吸附时间较长,皮肤隆起明显,则不易推移,强行推移则易撕破皮肤。过度肥胖、皮肤松弛者,应在火罐的上方压紧皮肤后推移。一般,走罐可先走督脉,两走夹脊,然后膀胱经,亦可以膀胱经为主。

走罐法操作的关键在于,当罐具吸拔住之后,立即进行推拉或旋转移动,不能先试探是否拔住,因证实拔住后就较难移动,用力过大会造成患者疼痛甚至皮肤损伤。在推拉旋转几次之后,才能补充润滑剂或停歇。此外,推拉旋转的速度宜缓慢,怏则易致疼痛。每次推拉移动的距离不宜过长。

(6)摇罐法

摇罐法是指先用闪火法将罐拔在皮肤上,然后均匀而有节奏地摇动吸拔在皮肤上的火罐。这样反复的牵拉,增加了对穴位或皮肤的刺激量同时也起到了按摩作用。摇罐时应注意用力要柔和,速度不宜过快,摇动的角度要适宜,太大容易把火罐摇掉或者病人不能耐受,太小达不到刺激量,起不到揺罐的作用。

三、 以综合运用分类

(1)针罐法

针刺拔罐应用非常普遍,掌握好针灸疗法,针刺前后配合拔罐,治疗的病症及疗效均会有所扩大。

1)留针罐法:在留针的过程中,加拔罐。即先在一定部位施行针剌,待施毕补泻手法达到一定刺激量后,将针留原处,再以针刺为中心,拔上火罐,以增加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加强针刺效果的作用。用针罐法应该注意手法的掌握,防止滞针、断针。不宜使用过长过细的针,留在体外的针身、针柄不宜过长。此法多用于风湿痹痛。此法不得在胸、背部使用。

2)刺络拔罐法:是刺络放血与拔罐配合应用的一种拔罐方法。是指用三棱针,皮肢针(梅花针、七星针等)刺激病变局部或小血管,使其潮红、渗血或出血,然后加以拔罐的一种方法。方法:先在局部刺络出血,然后再进行拔罐,留罐5~10分钟左右取下,再用干棉球擦净皮肤即可。此法在临床治疗中较常用,而且适用证广,见效快,疗效好,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清热止痛、疏经通络等功能。凡属实证、热证者,如中风、昏迷、中暑、高热、头痛、咽喉痛、目赤肿痛、麦粒肿、急性腰扭伤、痈肿、丹毒等,皆可用此法治疗。此外,对重症、顽症及病情复杂的病人也非常适用,如对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痛等疗效尤佳。

3)火针拔罐法:通过将火针针尖烧红至发白,其高温速刺选定的腧穴或病位,勿过深,快速出针,出针后立即拔罐5~10分钟,能够造成病变局部完全开放,再加上火罐强力的吸附作用,使局部毒邪与恶血尽数裹挟而出,受损周部得到新血充分濡养从而达到止痛和愈病之功。注意避开血管、神经及颜面等暴露部位。本法适用于寒湿性关节炎、良性结节肿块等,有温经散寒、软坚散结的作用。

(2)药罐法

药罐法是拔罐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中药煎煮竹罐后吸拔,称煮药罐,或在罐内存贮药液,称贮药罐。

1)煮药罐法: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将竹罐投入药汁内煮,利用高热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竹罐吸附于施术部位,这样通过拔罐的操作,有利于药物的渗入和吸收,以温通经络,祛风除湿,舒筋止痛。在临床上可根椐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选择不同的中草药。具体操作方法是用特大号的陶瓷锅或一种特制的电煮药锅,先将中药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煎出药性后,将竹罐或木罐放入煎好的中药中,煮10分钟左右(一般可根据药性决定煮沸时间),两用摄子或筷子将罐夹出,迅速用干净的干毛巾捂住罐口,以便吸去药液,降低罐口温度,保持罐内的热气,趁热迅速将罐扣在所选部位,手持竹罐稍加按压约半分钟,使之吸牢即可。本法的优点是温热作用好,可起到罐与药的双重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证。药罐法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病、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所用的药液,可根据病情灵活改变,一般多选用性味辛温,具有活血止痛作用的中药制成。

2)贮药罐法:在抽气罐内或玻璃罐内事先盛贮—定量的药液,药液量约为罐的1/3~2/3,使吸在皮肤上。常用药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常用于风湿病、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贮药罐法有利于药物更多地被皮肤吸收。用药不同,药效各异,局部作用更为明显,兼有拔罐、药物的双重作用。

火罐和气罐有什么区别

火罐和气罐有什么区别

火罐和气罐两者主要是通过及时去除局部为邪气目的,但是两者还是具有的一定区别。

气罐:操作简单,易行,一般人都可以做到气罐的拔罐手法。

火罐:要求施术者有一定的技术,否则会烫伤患者皮肤,形成感染。然而,火罐有很强的针对性,尤其适合于寒性疾病,如受风后落枕,肩痛,腰痛,腿疼等。

火罐是用燃烧的方法把管理的氧气燃烧掉,会有一定和温和作用。气罐是真空的,利用真空抽气的方法,火罐一般是玻璃的,容易碎,气罐就是拔罐器容易坏。

刚吃完饭能拔罐吗

不能,因为饱腹、空腹都不宜拔火罐操作。刚刚吃饱,不适宜拔罐,最好在吃饭1小时以后进行较好,如果是早晨空腹也不适宜做拔罐。

拔罐后皮肤没有变化 拔罐后皮肤没有变化是怎么回事

拔罐后皮肤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人体没有疾病或者疾病程度较为轻微,体内没有毒素可以排出。

拔罐后皮肤没有明显的变化还有可能是拔罐操作不准确,罐内的负压不够,无法将体内的毒素引出。

拔罐法的操作

拔罐法操作步骤:

1.操作者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

2.核对医嘱,携物至床边,再次核对治疗卡。

3.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做好解释工作。

4.根据病情、拔罐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常用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坐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和遮挡。

5.根据部位和拔罐方法选择合适的罐具,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无缺损。

6.吸拔①拔火罐法:火罐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拔罐方法。其适用的罐子以竹罐、陶罐、玻璃罐为宜。它是利用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出罐内的空气,形成负压,以将罐吸附于体表。常用的吸拔方法有闪火法、贴棉法、投火法。

闪火法:一手持镊子或血管钳夹住95%酒精棉球,也可取一粗细适中的铁丝,在其一端缠上用脱脂棉和纱布包裹成一小鼓槌状,吸取酒精点燃。另一手握住罐体,罐口朝下,将点燃的酒精棉球伸入罐的底部或中部绕圈后迅速抽出,立即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罐内负压的大小可通过改变闪火的时间、罐体大小、扣罐速度来调整。需要吸拔力大时,可选用大号罐延长闪火时间,加快扣罐速度即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拔罐时注意酒精棉球不能太湿,蘸完后应挤出多余的酒精,以免流溢烧伤皮肤。另外,闪火时不要把火焰烧到罐口,以防烫伤。本法适用于各种体位,特别适用于闪罐法和走罐法。

贴棉法:将蘸有适当酒精的小片棉花,贴于罐子内壁中、下段或罐底,点燃后迅速将罐子扣于所选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操作时注意棉片不宜太厚,吸取的酒精不宜太多,以免造成贴棉脱落或酒精流溢灼伤皮肤。本法适用于侧面横位。

投火法。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乘火最旺时,迅速将火罐扣在要拔部位。此法适用于拔身体的侧面,使罐体横置,以免燃烧物落下烫伤皮肤。本法简便安全,适合家庭保健治疗。

中医拔罐操作

1.拔罐前准备:

(1)仔细检查病人,以确定是否适应症,有无禁忌。根据病情,确定处方。

(2)检查应用的药品、器材是否齐备,然后一一擦净,按次序排置好。

(3)对患者说明施术过程,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2.患者体位:病人的体位正确与否,关系着拔罐的效果。正确体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能够放松,施术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一般采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于前额、胸、腹及上下肢前面。

(2)俯卧位:适于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后面。

(3)侧卧位:适于侧头、面部、侧胸、髋部及膝部。

(4)俯伏坐位及坐位:适于项部、背部、上肢及膝部。

3.选罐:根据部位的面积大小,患者体质强弱、以及病情而选 用大小适宜的火罐或竹罐及其它罐具等。

4.擦洗消毒:在选好的治疗部位上,先用毛巾浸开水洗净患部,再以干纱布擦干,为防止发生烫伤,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如因治疗需要,必须在有毛发的地方或毛发附近拔罐时,为防止引火烧伤皮肤或造成感染,应行剃毛。

5.温罐:冬季或深秋、初春、天气寒冷、拔罐前为避免患者有寒冷感,可预先将罐放在火上燎烤。温罐时要注意只烤烘底部,不可烤其口部,以防过热造成烫伤。温罐时间,以罐子不凉和皮肤温度相等,或稍高于体温为宜。

6.施术:首先将选好的部位显露出来,术者靠近患者身边,顺手(或左或右手)执罐按不同方法扣上。一般有两种排序:

(1)密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寸。用于身体强壮且有疼痛症状者。有镇静,止痛消炎之功,又称“刺激法”。

(2)疏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相隔1--2寸。用于身体衰弱、肢体麻木、酸软无力者。又称“弱刺激法”。

7.询问:火罐拔上后,应不断询问患者有何感觉(假如用玻璃罐,还要观察罐内皮肤反应情况),如果罐吸力过大,产生疼痛即应放入少量空气。方法是用左手拿住罐体稍倾斜,以右手指按压对侧的皮肤,使之形成一微小的空隙,使空气徐徐进入,到一定程度时停止放气,重新扣好。拔罐后病人如感到吸着无力,可起下来再拔1次。

8.拔罐时间:大罐吸力强,1次可拔5--10分钟,小罐吸力弱,1次可拔10--15分钟。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施术部位而灵活掌握。

9.拔罐次数: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次为1疗程,中间休息3--5日。

拔罐掉罐是怎么回事

视情况而定。

拔罐有一套专用的手法,这样才能使罐子准确地紧密贴合在相应的部位,如果拔罐操作手法不准确的话,就会使罐内进入较多的空气,在拔罐的过程中罐子就会很容易脱落了,而且如果人体的脂肪太少的话,也会容易出现掉罐的情况。

对于不同地方的部位来说,所用的火罐大小也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部位越大的地方就要用口径越大的罐子,如果在小部位用大口径罐子的话,罐子就会出现不密封的状态,就会很容易掉落了。

拔罐出浓稠的血骗术

通过刺血拔罐看到的浓稠血液其实多半是正常现象。

因为刺血拔罐操作的原理就是在拔罐部位用细针将皮肤刺破,然后借住罐具吸附的强大负压下将皮下的静脉血吸出来,而静脉血本身的颜色就比平时流出来的血要深,加上在罐具中停留了一段时间,血液自然也会有些凝固,看着较为浓稠,让人误以为是身体内部的淤血被吸出,但这其实是正常现象,并不能说明被施罐者的健康存在某种问题,应科学理性的对待,不要给自己心理造成过多的负担。

拔罐操作的分类

一、以排气法分类

(1)火罐法

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排去空气。即借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着于皮肤上,称火罐法。它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采用。常用的有下列几种操作方法:

1)投火法:本法多用于侧面横拔位。操作时用软纸条稍折叠,或卷成纸卷(较罐的深度约长2cm),点燃后烧去3cm左右时,迅速投入罐内,在火旺时立即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

2)贴棉法:本法多用于侧面横拔位,但用于小型罐具时吸拔力较小。操作时用0.5~1cm的脱脂棉一块,四周拉薄后略蘸酒精,贴于罐内壁上中段点燃后迅速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即可吸住。

3)滴酒法:本法适用于各种体位。操作时在罐内上中段滴乙醇数滴(也可用药酒),然后将罐横转1~3周,使乙醇均匀附于罐壁上(勿使乙醇黏到罐口,以免灼伤皮肤)点燃后平持罐底迅速将罐扣在选定的部位,即可吸住。

4)闪火法:本法适用于各种体位及罐法,尤其适用需要连续拔罐的情况,在临床中最为常用。操作时止血钳或镊子夹住醇棉球或纸片,点燃后伸入罐内旋转片刻,速抽出棉球或纸片,速将罐子罩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需要较大的吸拔力时,可将燃烧的乙醇棉球在罐内上中段的罐壁旋转涂擦,使乙醇沾在罐壁上燃烧,然后迅速将棉球抽出并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为提高效率,临床中常用细铁丝将纱布缠绕在7~8号的粗铁丝上,制成闪火器备用。操作时,将闪火器伸入乙醇瓶内蘸一下乙醇,然后轻轻挤压或甩出多余的乙醇,再点燃使用。每蘸—次乙醇,连续拔多次罐,不用时吹灭即可。注意必须在乙醇即将燃尽时及时吹灭火焰,若需要继续拔罐时再重新蘸乙醇点燃。闪火器上的纱布烧得不完整时及时更换,以保证火力充足,并防止纱布脱落而致烫伤。

5)架火法:本法适用于俯卧、仰卧的大面积部位及四肢肌肉丰厚的平坦部位,施术部位不平时,可在施术部位涂些凡士林,以利于黏着架火物品。然后用不易燃、不传热、直径2~3cm的物品,若用墨水瓶盖、药瓶盖等胶木或橘皮等物品,置于应拔部位的中心,再放一乙醇棉球于其上,点燃后立即将罐扣上。它的特点是不受燃烧时间的限制,吸拔力强,但适用部位限制。

(2)水罐法

是指用沸水煮罐以形成罐内负压的排气方法。先将竹罐放在沸水中煮2~3分钟(不宜超过5分钟),再用筷子或镊子将罐夹住(罐口朝下),将水液甩干净,迅速地用折叠的消毒湿毛由捂一下罐口,吸去水液,立即将竹罐扣在应拔部位,扣罐后,手持竹罐按于皮肤约半分钟,使之吸牢。此法是民间常用的方法之一。

(3)抽气罐法

先将抽气罐紧扣于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中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住。它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烫伤,操作容易掌握,负压的大小可以调整。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空气唧筒排气法:将用青、链霉素空瓶1个(瓶口加盖挖皮塞,将瓶底切去,边缘磨平),紧贴皮肤扣于被拔部位,然后将10~20ml注射器针头穿过橡皮塞刺入瓶内,把瓶内空气抽出,使产生负压,即可将瓶吸住。

2)橡皮球排气罐排气法:用橡皮排气球连接罐具而成。操作者用一手将罐具底部紧按在应拔部位,另一手不断挤压排气球,达到所需负压时停止挤压。橡皮球尾部若安装有开关旋钮时,排气前要打开旋钮,达到负压时再关闭旋钮。组合式罐具在排气时可以用一只手进行操作,达到所需负压时停止挤压并关闭气门,然后取下橡皮排气球。

3)电动吸引器排气法:首先通过接通电动

吸引器的电源,启动机器,把负压控制旋钮顺时针方向调到最大负压值,用手掌将吸管口堵住,观察真空表,证实机器性能良好时,再将负压调节到所需数值即可应用。一般拔罐约需40~53.31kPa,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调节负压值。使用时,将吸引管连接在罐具顶端的接口处进行排气,待罐内形成适宜负压时拔下吸引管即可。根据负压大小,具体部位和病情需要决定防置时间。

二、以拔罐形式分类

(1)单罐法

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明显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大小,选取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处拔罐;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在肩内陵处拔罐;冈上肌腱炎在肩髃处拔罐等。

(2)多罐法

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可在病变部位吸拔数个乃至排列吸拔十数个罐,也称为“排罐法”。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位置成行排列拔罐。治疗某些内脏器官瘀血时,可按脏器解剖部位在相应体表纵横排列拔罐。

(3)闪罐法

闪罐法指将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用腕力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为止的拔罐方法。若罐子已热,可换罐拔之。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法。此法的兴奋作用较强,适用于肌肉萎弱、局部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弱病症。此法不仅可避免非治疗所需要的瘀斑,还增强了对某些病症的疗效,扩大了拔罐法的适应范畴。

(4)留罐法

留罐法指将罐吸拔住后,在应拔部位留置一段时间,又称坐罐法。留罐时按皮肤表面的反应情况,又可以分为充血性罐和瘀血性罐。上罐后留置时,达到皮肤潮红,即起罐,为充血性罐。达到皮下出血,皮肤有紫点或紫斑时,为瘀血性罐。对于某些不能用其他罐法的部位,可选用留罐法。如治疗肩周炎,后背可以摇罐,前胸则采用留罐。一般留置5~10分钟,吸力强的留罐时间短些,吸力弱的可以留罐时间长些。此法是临床常用方法之一。在背部拔多个罐时,宜遵照从上(头部方向)往下用留罐法的顺序,先拔上面,后拔下面,同时罐具型号也应当上面小,下面大。

(5)走罐法

走罐法是指将罐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又称拉罐法、推罐法、行罐法、移罐法、旋罐法、滑罐法等。走罐法操作前先在罐口或吸拔部分上涂一层润滑剂作为介质,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吸附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用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右手扶住罐底,用力在应拔部位上下或左右缓慢地来回推拉旋转移动;移动时,将罐具前进方向的半边提起,以另半边着力,一般腰背部宜垂直方向上下推拉,胸胁部宜沿肋骨走向平行推拉,肩部、腹部宜用罐具自转或在应拔部位旋转移动,四肢部宜沿长轴方向来回推拉。需加大刺激量时,可以在推拉旋转的过程中对罐具进行提、按,也可稍推拉或旋转即用力将罐取下重拔,反复操作多次,至所拔部位皮肤红润、充血,将罐起下。用水、香皂液、酒类等容易挥发的润滑剂时(用香皂液作润滑剂拔走罐时,又称滑罐法),应随时在前进方向涂擦润滑剂,以免因润滑剂不够引起皮肤损伤。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若吸附时间较长,皮肤隆起明显,则不易推移,强行推移则易撕破皮肤。过度肥胖、皮肤松弛者,应在火罐的上方压紧皮肤后推移。一般,走罐可先走督脉,两走夹脊,然后膀胱经,亦可以膀胱经为主。

走罐法操作的关键在于,当罐具吸拔住之后,立即进行推拉或旋转移动,不能先试探是否拔住,因证实拔住后就较难移动,用力过大会造成患者疼痛甚至皮肤损伤。在推拉旋转几次之后,才能补充润滑剂或停歇。此外,推拉旋转的速度宜缓慢,怏则易致疼痛。每次推拉移动的距离不宜过长。

(6)摇罐法

摇罐法是指先用闪火法将罐拔在皮肤上,然后均匀而有节奏地摇动吸拔在皮肤上的火罐。这样反复的牵拉,增加了对穴位或皮肤的刺激量同时也起到了按摩作用。摇罐时应注意用力要柔和,速度不宜过快,摇动的角度要适宜,太大容易把火罐摇掉或者病人不能耐受,太小达不到刺激量,起不到揺罐的作用。

三、 以综合运用分类

(1)针罐法

针刺拔罐应用非常普遍,掌握好针灸疗法,针刺前后配合拔罐,治疗的病症及疗效均会有所扩大。

1)留针罐法:在留针的过程中,加拔罐。即先在一定部位施行针剌,待施毕补泻手法达到一定刺激量后,将针留原处,再以针刺为中心,拔上火罐,以增加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加强针刺效果的作用。用针罐法应该注意手法的掌握,防止滞针、断针。不宜使用过长过细的针,留在体外的针身、针柄不宜过长。此法多用于风湿痹痛。此法不得在胸、背部使用。

2)刺络拔罐法:是刺络放血与拔罐配合应用的一种拔罐方法。是指用三棱针,皮肢针(梅花针、七星针等)刺激病变局部或小血管,使其潮红、渗血或出血,然后加以拔罐的一种方法。方法:先在局部刺络出血,然后再进行拔罐,留罐5~10分钟左右取下,再用干棉球擦净皮肤即可。此法在临床治疗中较常用,而且适用证广,见效快,疗效好,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清热止痛、疏经通络等功能。凡属实证、热证者,如中风、昏迷、中暑、高热、头痛、咽喉痛、目赤肿痛、麦粒肿、急性腰扭伤、痈肿、丹毒等,皆可用此法治疗。此外,对重症、顽症及病情复杂的病人也非常适用,如对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痛等疗效尤佳。

3)火针拔罐法:通过将火针针尖烧红至发白,其高温速刺选定的腧穴或病位,勿过深,快速出针,出针后立即拔罐5~10分钟,能够造成病变局部完全开放,再加上火罐强力的吸附作用,使局部毒邪与恶血尽数裹挟而出,受损周部得到新血充分濡养从而达到止痛和愈病之功。注意避开血管、神经及颜面等暴露部位。本法适用于寒湿性关节炎、良性结节肿块等,有温经散寒、软坚散结的作用。

(2)药罐法

药罐法是拔罐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中药煎煮竹罐后吸拔,称煮药罐,或在罐内存贮药液,称贮药罐。

1)煮药罐法: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将竹罐投入药汁内煮,利用高热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竹罐吸附于施术部位,这样通过拔罐的操作,有利于药物的渗入和吸收,以温通经络,祛风除湿,舒筋止痛。在临床上可根椐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选择不同的中草药。具体操作方法是用特大号的陶瓷锅或一种特制的电煮药锅,先将中药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煎出药性后,将竹罐或木罐放入煎好的中药中,煮10分钟左右(一般可根据药性决定煮沸时间),两用摄子或筷子将罐夹出,迅速用干净的干毛巾捂住罐口,以便吸去药液,降低罐口温度,保持罐内的热气,趁热迅速将罐扣在所选部位,手持竹罐稍加按压约半分钟,使之吸牢即可。本法的优点是温热作用好,可起到罐与药的双重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证。药罐法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病、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所用的药液,可根据病情灵活改变,一般多选用性味辛温,具有活血止痛作用的中药制成。

2)贮药罐法:在抽气罐内或玻璃罐内事先盛贮—定量的药液,药液量约为罐的1/3~2/3,使吸在皮肤上。常用药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常用于风湿病、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贮药罐法有利于药物更多地被皮肤吸收。用药不同,药效各异,局部作用更为明显,兼有拔罐、药物的双重作用。

拔火罐的禁忌

1、拔火罐前要先排净大小便。

2、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火罐。

3、高热、抽搐、痉挛等。

4、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

5、饱腹、空腹都不宜拔火罐操作。

6、拔罐的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等。

7、女性的月经期及其它出血症部位,不可拔罐。

8、拔火罐后不要马上洗澡,尤其是冷水澡。

9、肌肉瘦削或骨胳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应用。

10、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相关推荐

拔罐都有哪些方法

现在随着人们越来越注意自身的身体健康,拔罐慢慢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保健或者是治疗方法。拔罐也确实可以治疗很多的疾病,平时偶尔用一用还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尤其是老年人,多拔一拔可以活血。现在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拔罐都有哪些方法! 1拔罐最常用的是留罐法,就算是不是专业的拔人事,平常自己在家里也是可以操作的。就是根据自己想要拔罐的位置,找到相应的穴位,把罐拔上后停留十分钟左右,如果是儿童就停留三分钟左右后拿掉。 2走罐法,这种拔罐方法一般是需要专业人事或者是需要人来帮助完成的,如果是自己一个人的话背

拔火罐的误区有哪些

1、误认拔罐时间越长越爽:拔罐时间,如果力度大,5—10分钟即可;力度小,15—20分钟即可。拔完之后,觉得特别舒服,可适当长一些,但以不起疱为好。频率上,以一周一次为宜。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年龄比较大的,拔罐时间不能太长,力度不能太大。 2、误认颜色越深越好、水泡越大越好:拔火罐通过物理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拔火罐后会留有罐印。一般情况下,罐印会在7天左右消散。 3、逼寒气自行

脚底拔罐的坏处

在专业医师下正确进行脚底拔罐并无坏处,但若是操作不当、不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进行拔罐的话,可能造成以下危害: (1)脚底拔罐操作部位在脚底,相对于背部拔罐而言,其接触面积较小,拔罐技术要求更高,加上脚底肉没有背部多,若技术不到位,很容易接触到罐内高温,从而烫伤脚底,导致脚底长水泡、肿胀、疼痛等不适,可能影响拔罐后的日常生活,不过这种现象在2周—1个月左右可自愈。 (2)不对症拔罐 脚底拔罐不可乱拔,其足部穴位众多,若是不对症操作的话,很可能造成反作用,使拔罐者出现身体不适现象。

拔罐一般有哪些体位

拔罐一般有一下几种体位: 1、俯卧位:患者俯卧于床上,两臂顺平摆于身体两侧,颌下垫一薄枕。此体位有利于拔治背部、腰部、臀部、双下肢后侧、颈部等处。 2、侧卧位:患者侧卧于床上,同侧的下肢屈曲,对侧的腿自然伸直(如取左侧卧位,则左侧腿屈曲、右侧腿自然伸直),双上肢屈曲放于身体的前侧,此位有利于拔治肩、臂、下肢外侧等处。 3、仰卧位:患者自然平躺于床上,双上肢平摆于身体两侧。此位有利于拔治胸、腹,双侧上肢、双下肢前侧及头面部和胁肋部等处。 4.坐位:患者倒骑于带靠背椅子上,双上肢自然重叠,抱于椅背上。此位有利

涌泉拔罐可以天天拔吗 脚底拔罐为什么吸不住

适合拔罐吸住的地方,往往皮肉多的地方,像脚底这种皮肉少、骨头多的地方是很难吸住的,往往需要拔罐的位置正确,再配合对的操作手法,才能稳稳的吸住罐身。 很多人自己买了一套拔罐,就用脚底来实验,但自身技术不达标,可能操作手法不对,双手配合不好,刚吸上去就又进去空气了,导致罐身掉落,建议对于脚底拔罐这种较为高难度的保健手法,最好是去专业的中医药馆操作为宜。

夏天拔罐要注意什么 夏天拔罐注意事项

皮肤上有过敏或者是溃疡、水肿以及大血管分布的部位,都不适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正常一些腰背痛的疾病是最适合拔罐的了。而腹部、脸部等肌肉不丰富、有脏器空腔的地方不提倡拔火罐,尤其是腹部,很容易形成肠套叠、肠梗阻。 根据中医传统经验,在背部拔火罐对咳嗽、哮喘、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可能有益。 拔罐时不妨在火罐边缘抹点橄榄油或植物油,这样能避免皮肤与火罐摩擦损伤皮肤。拔完后用热毛巾热敷一下更好。 还有就是那些体位不当、移动或是骨骼凹凸不平,毛发比较多的地方不适宜使用。要根

用真空拔罐器拔起水泡 技术不到位

真空拔罐的时候拔出水泡可以考虑是技术不到位的原因,很多人喜欢自己拔罐,自己拔罐肯定不能很好的操作,同时,一些拔罐新手在操作的时候操作不当也是可能会引起水泡的。

中医如何帮你戒烟

中医古籍无戒烟的记载,但"烟"为一种有毒物质,长期吸入导致机体一系列病理变化,阴阳失衡,升降失常和气血逆乱。 拔罐操作 1.心肺气虚者症状为咳嗽短气,咳声低弱,喘息,胸闷或胸痛,咽喉肿痛,心悸气短;舌质淡红、脉虚无力等。 治法:调补心肺。 取穴:取手太阴、手少阴、足太阳经穴为主,中府、巨阙、内关、肺俞、心俞。三阴交、尺泽等穴。 操作:在上述穴位应用单罐法拔罐,一般使用玻璃罐或竹罐、陶罐。一般穴位留罐10~20分钟。对于症状严重者,可用闪罐法对肺俞及心俞穴闪罐8~10次,以强化心肺活动功能。 2.肝肾阴

拔罐到底好不好

拔罐一般分为传统火罐和真空气罐。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真空气罐,这跟真空气罐操作简单易学,适合初学者有很大关系。但事实上,需要用酒精的传统火罐效果更佳,但由于技术难度大,需要具备一定的操作基础。 而传统火罐又分为留罐、走罐、闪罐、刺络拔罐等方法。 留罐法就是将火罐固定在要治疗的部位上,留置五分钟至六分钟取下,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走罐法一般用于肌肉丰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脚底拔罐的好处和坏处

脚底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脚底,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保健手法,这种保健方法还能通过对脚底的涌泉穴、失眠穴等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补肾、助眠、增强体质等好处。 在专业医师下正确进行脚底拔罐并无坏处,但若是操作不当、不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进行拔罐的话,可能造成以下危害: (1)脚底拔罐操作部位在脚底,相对于背部拔罐而言,其接触面积较小,拔罐技术要求更高,加上脚底肉没有背部多,若技术不到位,很容易接触到罐内高温,从而烫伤脚底,导致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