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艾灸什么位置 艾灸治疗腹胀施灸方法
腹胀艾灸什么位置 艾灸治疗腹胀施灸方法
艾条温和灸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用点燃的艾条距皮肤3-5厘米处施灸,灸5-15分钟,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每日灸1次。
用艾炷隔姜灸建里,太白,关元,每穴灸3-4壮,每日灸1次。
腹胀可以艾灸吗 腹胀艾灸什么位置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脐中上4寸处。
建里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脐中上3寸。
天枢穴:位于腹中部,距离脐中2寸处。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脐中下3寸处。
上巨虚:位于小腿前外侧,在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在足大趾本节(第一纸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取坐位屈膝,取犊鼻,自犊鼻向下量4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足三里穴。
呕吐艾灸哪里图解 饮食停积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后则舒,苔厚腻。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建里,神阙,阴陵泉,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建里,神阙,阴陵泉,与俯卧位加灸脾俞穴。
艾灸手法:各穴艾炷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据穴区部位切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新鲜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用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灸3-5壮。
艾灸功效: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月经期间可以艾灸吗
月经期间可以艾灸吗
艾灸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并且艾灸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艾灸可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并且艾灸也可以调理身体治疗痛经等病症。那么月经期间可以艾灸吗?
专家表示,月经期是否可以艾灸,这个取决于个人情况决定的:
1、经期有些人量比较大,那么艾灸可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如果此时艾灸,可以活血化瘀,并且导致经量更大。
2、如果经量比较少,那么经期可以艾灸的,正好趁着艾灸的时候活血化瘀疏经通络,并且排出体内的一些瘀阻,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3、我们在艾灸的时候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肯定的说经期不能艾灸,也不能说经期肯定能艾灸,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经期艾灸有些时候会有很好的效果,借着经期排血量,可以帮助体内排污、垃圾、一些血块等等。
中医认为痛经多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如果是痛经的话可以用艾灸来缓解疼痛,那么痛经艾灸什么穴位?一起来看看。
痛经艾灸什么穴位
艾灸治疗痛经的方法,取中极和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位,在腹部取穴时可以采用仰卧姿势,用3毫米左右的姜片置于腹部穴位上,取少量艾绒放于姜片上,点燃后施灸。
如果感觉温度过高可以稍移动一下位置,以免烫伤皮肤,而三阴交则可采用悬灸方法施灸,在月经开始的前几天开始,月经停止后在灸数日,每个穴位灸20至30分钟。
1、中极穴
标准定位:任脉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主治疾病:癃闭,带下,阳痿,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挺,疝气偏坠;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水肿,尸厥恍惚;肾炎,膀胱炎,产后子宫神经痛。
2、关元穴
标准定位:任脉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主治疾病: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3、气海穴
标准定位:气海穴位于小腹,肚脐正下方1.5寸(大约二指宽就是了。
主治疾病:黄褐斑、头发枯黄、腹痛、水肿鼓胀、便秘、痢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等。
4、三阴交
标准定位:足太阴脾经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疾病: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
艾灸治痛经是通过艾叶的特有气味与温热的刺激,来调整体内机能,达到缓解子宫肌肉反射性痉挛、解痉活血通络止痛的目的。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宝宝拉肚子可以艾灸吗 宝宝拉肚子艾灸哪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肚脐两侧三指宽处(约2寸),与肚脐齐平。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两侧天枢穴均需要灸。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10分钟左右。
位置: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及膀胱炎等。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月经不调艾灸哪些穴位月经不调灸哪里 气郁型月经不调艾灸穴位
艾灸取穴: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命门: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太冲:位于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方法:关元、命门、可以用多眼艾灸盒施灸,也可以用隔姜灸。肩井和太冲用单眼艾灸盒或手持艾条施灸。
艾灸时间:关元、命门各20分钟、肩井、太冲各10分钟。
主治症状: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排出不畅,伴有少腹胀痛,乳胀胁痛,精神抑郁,舌正常或稍暗,脉弦涩。治宜行气活血。
泄泻如何艾灸
泄泻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急性泄泻, 治疗以除湿导滞,通调腑气,多选取足阳明,足太阴经穴;慢性泄泻,治疗以健脾温肾,固本止泻,多选取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
寒湿泄泻艾灸疗法
主证:病人临床可见大便清稀,甚如水样,腹胀痛,肠鸣,胸闷食少,尿少,肢体倦怠,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表证,舌苔白腻。
治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施灸穴位:主穴取天枢,足三里,阴陵泉;配穴:大肠俞,神厥,中脘。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2-3cm进行熏灸,使皮肤产生较强的刺激感,每穴灸5分钟,若皮肤产生小的水疱,任其自然吸收,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5-7壮,每日1次或隔日1次,7-10天为1个疗程。
脾虚泄泻艾灸疗法
主证:病人临床可见大便时溏时水,迁延反复,水谷不化,进油腻植物则大便次数增多,兼有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等。
治则:健脾益气止泻。
施灸穴位:主穴取关元俞,天枢,中脘,足三里;配穴取脾俞,大肠俞。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后,悬于穴位之上,火头距离皮肤3cm进行熏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3-7壮,每日1次或隔日1次,5-7天为一个疗程,每一个疗程间隔3天。
肾虚泄泻艾灸疗法
主证:病人以老年人多见,临床可见泄泻便溏或有完谷不化,泄泻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冷,舌质淡苔白。
治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施灸穴位:主穴取天枢,命门,关元,百会。配穴取中脘,足三里。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后,悬于穴位之上,火头距离皮肤3cm进行熏灸,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3-7壮,每日1次或隔日1次,5-7天为一个疗程。
3.隔附子饼灸:每次选用2-4穴,附子饼上置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壮,隔日1次,以局部红晕为度,5-7次为1个疗程。
艾灸哪里治感冒 暑湿型感冒艾灸
主证:畏寒,发热,口淡无味,头痛,头胀,腹痛,腹泻等。多发生在夏季。
治疗原则:清暑,祛湿,解表为主。
施灸穴位:
主穴:风池,大椎,合谷。
配穴:咽痛加少商。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后,悬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灸,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风热之效,每穴灸5分钟,各穴依次施灸。
2.艾炷灸:选用标准艾炷,吹或使之较快燃烧,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清除艾炷,一般连续灸3-5壮,各穴依次施灸。
拉肚子吃什么马上见效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利用燃烧艾柱或艾条产生灼热,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腹泻,艾灸疗法可以借助灸火的温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如治疗睥胃虚弱型拉肚子
症见大便溏泻,水谷不化,每食生冷油腻或难消化食物则腹泻加重,腹部隐痛,喜暖喜按,食欲不振,食后即胀。
取穴:神阙、天枢、腹结、足三里、脾俞、胃俞。
治法:艾条灸。将艾条点燃,对准穴位,距离皮肤2 ~ 3cm施灸。每穴5分钟,每日3次。3~6次为1个疗程。
备注
艾 条灸即是使用制作好的艾条(用桑皮纸将艾绒卷成圆柱形条状如烟卷状)来进行灸法操作的方法。将艾条的-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穴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 -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灸时可以将示指、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 温度,避免烫伤。
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 艾灸治疗便秘
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且无规律,长伴随排便困难或排便间隔时间较长,腹胀,腹痛,大便带血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伴随头痛头晕,腹中胀满疼痛,易怒等症,甚至引发痔疮,肛裂。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艾灸该穴位有健脾益胃之功效,主治气机郁滞所致大便不畅,欲解不得,少腹作胀,嗳气频作等症。
大肠俞穴:在腰部,两腰骨高点连线与脊柱交点向两侧旁开两指,即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该穴位有调理肠胃,排毒的作用,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防止便秘,保持肠道卫生。
艾条温和灸:点燃艾条一端,将艾条垂直悬起于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离皮肤3-4厘米,以感觉温热有轻微灼痛感维度,如果觉的太热可以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艾炷隔姜灸:取新鲜老姜,切成0.2-0.5厘米的薄片,穿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取大型或中型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微微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2-5壮。
腹胀艾灸什么位置 腹胀可以艾灸吗
腹胀可以艾灸。
中医认为,腹胀现象属“气胀”,“痞满”范畴,多由表邪内陷,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思,胃气壅塞所致,通过艾灸可以调节脾胃功能,助运化,消食导滞,疏肝理气,从而消除腹胀现象。
腹泻艾灸哪里
腹泻属中医学“泄泻”的范畴,外感风寒暑热湿等邪气,内伤饮食情志或脏腑失调皆可致泄。外邪之中湿邪最为重要,内伤中脾虚最为关键,脾虚湿盛乃泄泻发生的关键病机,概括来说,腹泻的诱因主要是寒湿,湿热,脾虚,肾虚,食积所致,所以腹泻艾灸哪里,可以根据导致腹泻的原因选择施灸穴位。
寒湿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泄下清稀,甚如水样,肠鸣腹痛,脘闷食少,或兼恶寒,发热,头痛,小便短少,苔薄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神厥穴施灸。
艾灸作用:温中除湿,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湿热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红 苔黄腻。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作用: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伤食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腹满胀痛,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苔垢或厚腻。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中皖,梁丘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作用: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脾虚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脘痞食少,伴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取神厥,关元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俯卧取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穴用艾条温和灸火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 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患者仰卧取双侧申脉穴,用艾条雀啄灸法施灸,每穴灸10分钟,以局部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日一次。取双侧足三里穴,用艾条温和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一次;患者仰卧或侧卧,取腹泻特效穴,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
艾灸作用: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肾虚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取神阙,关元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5-20分钟,艾炷灸3-5壮,每日一次;患者俯卧取胃俞,脾俞,命门,肾俞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灸10分钟,艾炷灸3-5壮,每日一次;患者仰卧屈膝,取双侧足三里穴,用艾条温和灸的方式施灸,每日一次;仰卧取双侧申脉穴,用艾条雀啄灸法施灸,每日一次。取腹泻特效穴,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
艾灸作用:补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盆腔炎艾灸灸哪个部位
盆腔炎艾灸应该辩证分型取穴治疗:
下焦湿热型盆腔炎艾灸取穴
主要症状:急性或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发热恶寒或低热起伏,下腹胀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黄秽臭,伴随心烦,口渴,尿黄便结,苔黄腻,脉滑数
施灸穴位:带脉,中极,阴陵泉,行间,三阴交。发热选加曲池,大椎,合谷,复溜,大肠俞。
气滞血淤型盆腔炎艾灸取穴
主要症状:小腹坠胀隐痛,腰骶酸楚,带下量多,色白,大便秘结,舌淡红或有瘀点,苔白或腻,脉弦细或迟濡。
施灸穴位:带脉,气海,中极,膈俞,蠡沟,血海,肾俞。
施灸方法
艾条回旋灸:点燃艾条,在穴位上往复回旋熏烤,火头距离皮肤2-3厘米,每穴可灸15到30分钟,每次选4-5穴,每日或隔日灸1次。
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炷施灸,可吹火使艾炷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清除艾炷,一般灸3-10壮。
艾炷隔蒜灸:在穴上放3厘米厚的蒜片,中穿数孔,蒜片上放艾炷灸,每次每穴灸3-10壮,感到皮肤灼痛时即更换艾炷。
拉肚子用艾灸肚脐眼吗
拉肚子也是可以艾灸肚脐眼的,但并非单独艾灸肚脐眼,还需要与其他穴位搭配,进行辨证灸治,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止泻效果。
【一、寒湿泄泻】
症状
病人临床可见大便清稀,甚如水样,腹胀痛,肠鸣,胸闷食少,尿少,肢体倦怠,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表证,舌苔白腻。治疗以温中散寒,化湿止泻为主。
施灸穴位
主穴:天枢、足三里、阴陵泉
配穴:大肠俞、神厥、中脘。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较强的刺激感,每穴灸5分钟,若皮肤产生小的水疱,任其自然吸收,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5~7壮,每日1次或隔日1次,7~10天为1个疗程。
3.艾炷无瘢痕灸:用大蒜汁敷施灸穴位,上置中等大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3~5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二、脾虚泄泻】
症状
病人临床可见大便时溏时水,迁延反复,水谷不化,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兼有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等。治疗应以健脾益气止泻为原则。
施灸穴位
主穴:关元俞、天枢、中脘、足三里
配穴:脾俞、大肠俞。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后,悬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3cm进行熏烤。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3~7壮,每日1次或隔日1次,5~7天为1个疗程,每1疗程间隔3天。
3.隔胡椒饼灸:取内置药末的胡椒饼约0.3cm厚,置于穴位上,每次选用2~4穴,上置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壮,以觉温热舒适为度,5~7次为1个疗程。
【三、肾虚泄泻】
症状
病人以老年人多见,临床可见泄泻便溏或有完谷不化,泄泻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苔白等。治疗应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为主。
施灸穴位
主穴:天枢、命门、关元、百会
配穴:中脘、足三里。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后,悬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3cm进行熏烤。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2次,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3~7壮,每日1次或隔日1次,5~7天为1个疗程。
3.隔附子饼灸:每次选用2~4穴,附子饼上置艾炷施灸,每穴灸3~5壮,隔日1次,以局部红晕为度,5~7次为1个疗程。
4.火龙灸:在腹部任脉循行线上行火龙灸。
【注意事项】
1.针灸治疗急慢性泄泻效果较好,但对严重失水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应采用综合性治疗。
2.行火龙灸时,一定需要心细,防止患者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