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惩罚孩子
父母如何惩罚孩子
棒下出孝子(中国)
在世界很多地方,打孩子都被认为是错误的方式。不过在中国,棒下出孝子的观念似乎还有相当的市场。子不教父之过,为了减轻为父的罪过感,有事没事就得教育一下。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那还了得?!在中国当孩子也比较辛苦,礼数多,稍有不慎就会违规。比如常说的不肖子孙,肖是像的意思,也就是说孩子和父亲不像也是罪过,哪容你自由发展。父为子纲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父亲居高临下,孩子必须对长辈做高山仰止仰慕状,平等的交流很少。
当然中国现在处在一个变革的年代,随着新的思潮不断涌入,很多家庭渐渐淡化了上面传统的观念,更加侧重西方的教育方式。不过,有些时候矫枉过正,会走上另一个极端。就是不分轻重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任其随性发展而没有任何惩罚。这样的孩子缺乏敬畏,缺少感恩,长大以后也很难融入社会。
画地为牢(美国)
棒下出孝子这种方式决不会出现在美国。首先,美国社会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孩子是社会的未来,而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小小惩罚算是批评教育,棍棒相加就属于侵犯人权。像贾政那样把宝玉往死里打就是赤裸裸的谋杀了。其次,美国对孩子相对宽容,认为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孩子做错事是家长的问题,若因此再打骂孩子就是错上加错。而且孩子从小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稍微大点就有人权的概念,父母被自己孩子告上法庭丧失监护权也不是不可能的。
没有了棍棒,该怎么去惩罚那些熊孩子呢?美国家长有两种常见的惩罚方式,最常用的叫Timeout,算是罚站或者限制人身自由。一般是关在卫生间或者自己房间,一个人呆一段时间。Timeout一般10到20分钟,属于轻量级的惩罚。重量级的叫Grounded,直译过来就是画地为牢。一般至少半天的时间,关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准出门。因为时间比较长,这种惩罚的杀伤力比较大,父母一般不用,只是说出来威胁一下,便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再熊些的孩子该怎么处理?气到极点的父母也会体罚,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屁股。不过对此美国父母们一般慎之又慎,即使走到这一步也要保证先礼后兵。这样的体罚叫Spank,千万别说Beat了自己的孩子,那多半别人要报警说你虐童的。
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新西兰)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Bernny(儿子Neils2岁半,女儿Christina半岁)告诉我们,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他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不理不睬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Bernny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自己停下来。Bernny认为,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TA的某些目的。如果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孩子自然会选择放弃。
有段时间,儿子总喜欢往花园的鱼池里扔鹅卵石,并且屡教不改。Bernny会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小鱼砸痛了,把水池弄乱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后Bernny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的石头捡出来。如果儿子耍赖,不肯去捡石头,Bernny不会强迫他去,他会自己下去把石头捡出来给儿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儿子闹着要跟爸爸玩,Bernny就会借机对儿子施行教育:“Neils,你看看,你把石头扔进水池了,现在我要去捡石头,没有时间陪你玩。”这时候,儿子会体验到他不良行为的后果。于是,他会明白,他真的不能把石头扔进水池。
Bernny认为,孩子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不懂事,他们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因此,Bernny主张父母把孩子当成人看,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教他们学会承担责任和后果,学着约束自己。
给孩子留下尊严(日本)
对日本家庭来说,父亲是绝对的权威。正是因为习惯了服从,所以日本人才成为最守纪律、最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日本父母会采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游玩的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等等。
但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父母一般不会当众处罚孩子。TsukuBa的儿子两岁半,像大多数的日本父母一样,她认为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因此,她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孩子一些惩罚。
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门微妙的家教艺术。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不同的父母惩罚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父母必须清醒认识到的是,惩罚是爱的一种延伸,而不是为了塑造自己高大伟岸的形象,也不是在外面受委屈后在家里寻找的出气方式,更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的捷径。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看到孩子错误的时候想想自己过去的行为,也许就没有理由大发雷霆了。
永远不要对孩子进行体罚
美国的一项教育研究报告表明,体罚孩子只会使孩子的行为更加不规矩,这种父母自己造成的恶果并非在几个星期或几
过去的研究已将体罚同孩子们身上日益增强的攻击性联系在一起。这项新的研究报告的作者说,他们已经找到证明这种因果关系的最有力的证据。
研究结果表明:当父母试图用体罚手段来达到减少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目的时,其远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份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社会学家默里·斯特劳斯说,这项研究表明,体罚“效果适得其反,它令父母自食苦果,并使事情变得更糟”。
斯特劳斯的研究小组分析了1988-1990年间对全国807名 6-9岁孩子的母亲进行调查得到的数据,并比较了在这段时间内受体罚和未受体罚的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差异。
研究表明:44%的母亲表示,在接受调查前的一周内曾体罚过孩子,并且在那一星期平均每人体罚两次。若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给予孩子温暖和支持的程度等,体罚越频繁,最终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就越高。
反社会行为包括:欺骗、撒谎、吹牛,对待他人野蛮、刻薄、做了坏事毫不内疚和刻意打坏东西,在学校不守纪律,与老师关系恶化等。
殷辰兵的父母原在某水泥厂上班,由于单位不景气,二人都下了岗。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殷母在家操持家务。他们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殷辰兵身上,希望他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在教育方式上,殷父信奉“棍打出孝子”,而殷母则是百般哄劝,夫妻之间为此经常发生争吵。
在这种家庭中,殷辰兵性格孤僻,成绩一般。他上初中三年级,有几次考试不及格。殷父十分恼火,对他非打即骂。每当殷辰兵挨打后,殷母总是偷偷地给他几元钱,要他做个乖孩子,不要惹父母生气。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效果,殷辰兵成绩每况愈下。
一天晚上,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发现几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正调戏一个女孩子,其中竟有殷辰兵,而且嘴上还叼着香烟。殷父将他扭回家,用绳子捆住,结结实实地揍了他一顿。事后,殷母搂住儿子,哭着哀求他要争气,不要学坏。
第二天,殷辰兵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上学,一整天没有回家,在殷辰兵的床上,发现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总是惹你们伤心,我走了,等混出名堂我再回来。”殷母很是焦急,而殷父则大骂:“早死早好,不许你去找他!”
5天后,公安人员到殷家,告诉他们殷辰兵因参加一抢劫团伙被抓住了,不久,县法院以抢劫罪判处殷辰兵有期徒刑1年。这一天,殷辰兵离16岁的生日还有一个星期。
在这个案例中,殷父采用“棍棒”教育的方法,心中虽然也有强烈的爱,但为了维持父母的尊严,强迫孩子服从自己,要求孩子逆来顺受,简单地让孩子服从,否则就打骂,行为粗野。打骂只能让孩子暂时屈服,挨打的时候,百依百顺,避开父母就有一种轻松感和自由感,恶行显露。长此以往,使孩子的恶劣习气不断滋长。常受训斥和打骂的孩子,对别人也习惯于张口就骂,抬手就打,行为粗野,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是一个典型的奉行“棒棍底下出孝子”这一传统家教信条而最终失败的案例,然而,也仅仅是严重的失败而已。
教育专家指出:家庭教育,惩罚得越少越好。如果你惩罚过度,对孩子或打或骂,你就会失去你的道德权威。你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你的脾气捉摸不定而害怕你,但你永远无法赢得他们的尊敬。而权威应该取决于尊敬——而不是棍棒、皮带和“笨蛋”的叫骂。
但父母避免虐待性惩罚的努力常常会以完全不进行惩罚告终,目前最好的观点并不主张这种逃避现实的做法,相反,这种观点寻求的是创造一种不必非要进行惩罚的局面。
香港教育专家莫琳在自己的专著里曾举过一个例子:
多年以前,我取得了一项巨大的成功,当时我的孩子10岁。他已经习惯于不时大发一阵脾气。事后他告诉我他无法控制自己,因为男孩予就是这样。
我没有对他进行说教使他改掉这种图一时之快的习惯,而是说如果他能够一个月不发一次脾气,我就给他买他一直渴望的那件昂贵的玩具。等到他一个月没有发一次脾气后,这时我就能够向他指出,如果他愿意的话,他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的。于是他就不再乱发脾气了。
想像一下说这样的话来吓一个非常调皮的小孩,让他规规矩矩,接受束缚;如果再这样下去,你知道吗,你就再没有冰淇淋吃了’,或者是‘我受够了,你回房间去’,这不是任何主张平等的小孩所愿意接受的。
公正而且考虑周到的惩罚,远比过度的宽容更能使孩子适应生活这所大学校。对任何孩子而言,父母所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在还没有教孩子知道不良行为会产生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就将孩子送入外面的世界。因此,作为合格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进行体罚。
父母如何巧妙教育孩子
小事不管大事必管:孩子必须有自己的自由的时间,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这是他的自由,没有自由的孩子长大以后缺乏主见,独立性差。在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的同时,我们也得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那些重要的事情上,孩子必须学会服从。比如上学这件事,这是没有商量的事情,不管孩子怎样哀求,都必须遵守这个规则,如果他逃学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奖惩结合:只奖励不惩罚孩子,孩子就不知道什么叫规矩,长大以后就没有法律意识,容易酿成犯罪。如果只惩罚孩子而不奖励孩子,孩子就会缺乏动力,长大以后容易迷失自己,也容易丧失人生的意义,他们会经常的反问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奖惩结合,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在奖惩结合的基础上要更加的强调奖励。因为惩罚并不能让不良的行为消失,只是暂时的压抑不良行为。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应该是及时的,如果不及时,奖励和惩罚都是没有效果的。
体罚与批评要把握分寸:目前体罚孩子是否正确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我个人的观点是,是否体罚孩子要看孩子的年龄大小,对于四五岁以下的孩子,体罚是必要的,因为批评教育是无效的,他们甚至都无法完全理解父母的话。而在孩子长大以后,体罚变得无效了,这就要父母讲道理了。体罚只能增加他们的暴力意识。
把握游戏期与学习期的界限:在孩子上小学以前都可以叫做学前期,学前期的孩子都是以玩为主的。即便这时候你给孩子报了很多班,在上课的时候,主要的形式也是玩。所以,在这个事情你要求孩子学很多知识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用的。在上了小学以后,孩子的兴趣会逐渐的转变,学前期的那些游戏已经不能吸引他们,学习就逐渐具有了兴趣。这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勤奋起来。所以,你要分清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情。
智商与情商的并重:智商与成就之间的关系是0相关,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没有关系。智商很高的孩子不一定获得很高的成就。我提到这个研究结果的 目的就是期望父母们不要过多的看重自己孩子的智商,智商不是那么的重要。而情商是不是比智商更重要呢?其实也不能这么说,对于一个情商很高但是智商很低的人,如果提高他的智商,他就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对于一个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很低的人,提高情商就能帮助他获得成功。所以,获得情商与智商的平衡似乎比只强调一种要更重要。
惩罚犯错孩子的七条原则
(一) 犯错就要处罚
如果孩子生气时把一片玻璃打碎,虽非故意,你也要教育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然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他仍要负赔偿之责。
(二) 把要求对孩子讲清楚
假如你要求孩子做完家庭作业才准看电视,你就要对他讲得清清楚楚,让他记在心上。
如果你发现孩子不做功课而先看电视,你就罚他几天之内不准看电视。你先要定下你的要求,他犯了再惩罚,不可不教而罚。
(三) 惩罚之前先警告
在惩罚之前,先对孩子警告,一两次警告就会让孩子警惕,他必须改正自己的行为,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四) 开始与结果要明确
惩罚的开始与结果要明确,不要让家中一整天都充满了怨愤气息。惩罚完毕,一切便算过去。
(五) 犯错后立即惩罚
犯错误之后,立即惩罚。妈妈常对孩子说的那句“爸爸回家后就有你瞧的啦!”的口头禅,并不适合实际情形。尤其是对孩子来说,这就更坏。因为小孩子没什么时间观念,等到他被惩罚时,他早忘了惩罚的原因了。大一点的孩子如犯了重大错误也需要立刻处罚。母亲如果能立刻把父亲叫回家来,父亲在当场惩罚要比等他下班回家来再惩罚有效。
(六) 让孩子明白受罚的缘由
在惩罚前,一定要向孩子解释一遍惩罚的原因,否则孩子不懂他们为什么受罚。
(七) 要言出必行
假如你警告过孩子当他犯某一种过错时要惩罚他,那么在他犯错后,你就一定要实行你惩罚的诺言。假如你不处罚,你以后便难以下达命令,你的惩罚也就失去了恫吓作用。
孩子口头禅爆粗口妈妈该怎么办
孩子大了,渐渐地要接触外面的世界了,因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也渐渐说起了各式各样的口头禅。有的是跟班上的小伙伴们学的,有的是看各种动画片跟动画人物学的,总之,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学到各种乱七八糟的口头禅。不少口头禅还带着脏话,无论家长怎么说孩子,他就是改不过来。那么,父母该怎么办才好呢?
1.用环境影响
无疑,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好的环境可以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因为在好的环境里面,有很多值得孩子去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而坏的环境则恰恰相反,一个孩子学坏了可能会带着周围的孩子也学坏。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班级里面成绩、品德各方面都优秀孩子一起玩的原因了。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和优秀的孩子玩耍,而不是会打架和说脏话的孩子一起玩。
2.改掉口头禅
口头禅几乎人人都有,即使你不曾察觉,但它也是一直存在的,不得不说,有的父母自己的口头禅就不太文明,难免也就会把孩子也给带坏了。
其实不光光是口头禅,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偶尔也可能冒出几句不文明的话,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你没有把这些话放在心中,可是孩子听到以后就模仿起大人来了,大人反而觉得奇怪孩子这些话都是跟谁学的了。所以,想让孩子说话文明,父母首先就要树立榜样。
3.建立惩罚制度
口头禅是一种习惯,孩子一旦养成说口头禅的习惯,想改掉就不容易了,为了让孩子改掉这个不良的习惯,父母可以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让孩子在惩罚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改掉坏习惯。
比方说,如果孩子说了一句脏话,就惩罚他当天没有零食吃,如果孩子一直说,就一直没有零食吃,一直到他能自己改过了为止。惩罚只是让孩子改掉坏毛病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好的,但是父母也要掌握好分寸。
口头禅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要在孩子还没有养成这个口头禅的时候,就要即时制止,并告诉孩子:“这是不文明的行为,宝贝是文明的孩子所以不能说这些话。”这样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控制自己不说这样的话,也就不会养成口头禅了。
孩子尿床 惩罚万万要不得
1.惩罚尿床孩子的危害
在年幼的孩子中,尿床的孩子比率达到了15%。相比女孩,男孩出现夜间尿床症的情况是女孩的三倍,其中高达三分之一的父母会因为孩子尿床而惩罚孩子。
有些父母也可能不在因为孩子尿床而惩罚孩子,估计是他们已经知道称孩子孩子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导致孩子更频繁的尿床以及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抑郁和低质量的生活氛围。
2.实验对比数据分析
研究人员首先对65名尿床孩子(其年龄从7岁到13)以及40名无尿床症的孩子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接着研究人员再把尿床孩子分成了两组——尿床受到惩罚的一组和尿床未受到惩罚的一组。就平均情况而言,那些尿床后没有受到惩罚的孩子在后面的尿床情况比受到惩罚的孩子尿床情况有所缓解。比起无尿床症的孩子和尿床后没有受到惩罚的孩子,那些收到惩罚的孩子患有更为严重的抑郁症状。
惩罚孩子不等于训练孩子
什么是惩罚?
惩罚是对于孩子的抵抗而施加给孩子的一种惩罚性干预,它给孩子一种“我很坏”的信息。惩罚通常来源于父母的恐惧或是失望,因此父母急切的想要控制孩子,或是尝试告诉孩子“不管你喜不喜欢,我都要对你负责”等惩罚孩子的主要原因。
当孩子们问为什么不能做某些事情时,父母的回答可能是“因为我说了算”,通常这种回答向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他们的观点并不重要,时间久了孩子会缺乏自己做决定的能力。惩罚的具体措施可能会包括打孩子,比如孩子打了自己的弟弟,那么他获得的将是来自爸爸妈妈的一顿打。这样,孩子就知道“我不好,妈妈打我”。
惩罚孩子所带来的问题
惩罚孩子会带来一些问题。首先,惩罚孩子没有告诉孩子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去处理事情。比如孩子打了自己的弟弟然后自己也挨了一顿打,那么他所得到的不是下次应该如何处理与弟弟之间的矛盾,而是会很生弟弟的气。
惩罚同样还会告诉孩子他们无法控制自己。孩子们所获得的是他们的行为和感受,必须受父母的管理和控制,因为他们无法自己决定。他们同样还会因为父母会帮助他们做决定,而缺乏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
什么是训练?
训练集中于教孩子新的技巧比如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训练管理会集中于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然后发现以后解决问题的更好的办法。科学的管理孩子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是培养孩自的必须技能。
教育子女的误区
一、过分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有些父母总是不停地过分表扬孩子,结果却适得其反,这样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意识,他们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不做。过分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只要指出错在哪里就可以了,这样可帮助他们吸取教训。
二、过分民主
幼儿缺乏经验和判断力,需要父母指导,对其过分民主,会把孩子宠坏,变得为所欲为。当然,当孩子长大一些以后可以晓之以理,并给他们更多的选择。
三、对孩子发脾气
父母向孩子大发雷霆可以震住孩子,但威信却降低了;父母应在孩子面前少发脾气。如果控制不住,可以先平静一下,然后再回来对孩子严肃地指出他们的错误,这样效果更好。
四、总是按照一成不变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总让孩子在墙角罚站是不会有多大作用的。如孩子犯了错误,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爱好限制他的某些活动,如看电视、玩游戏机或参加室外活动等。有时只要不理睬他的行为,他就会自动放弃。
五、从来不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对他的错误行为毫无印象的话,他是不会记住去改正的。孩子真的犯了错误,惩罚是必不可少的。惩罚有许多方法,如可以让他做家务,打扫卫生等。这里的惩罚并不是指打孩子,经常挨打的孩子得到的是恐惧,而不是自制。
六、对正在做错事的孩子讲话过于温和
有时,父母应采取强制措施,让孩子懂得淘气应该有限度,任何时候都不能有过分行为,在不良行为一开始就制止他,然后再解释为什么。
七、滥用奖励
“如果你不再往地上泼水,吃过饭我给你吃冰淇淋”。这种方法只能纵容他下次再犯,用奖励的方法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实际上是贿赂孩子。切记,不能滥用这种奖励。
八、在孩子面前争吵
父母因教育方法不一致而公开争吵,会使孩子感到不安全和不知所措,因孩子常常会模仿父母。故在孩子面前,父母最好保持一致。如果有不同意见,要避开孩子进行讨论,不要让他感到只有一个人说了算,以免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不起作用。
如何零惩罚养育有道德的孩子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但是,孩子们的世界与大人不同,他们有自己理解问题的角度。作为父母,如果孩子做了事,我们要做的是正确的进行引导,让孩子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一味惩罚。养育一个有道德有责任的孩子有哪些有效的引导方式呢?
惩罚与引导
我们都想教育出一个乖巧、负责、体贴的孩子。没有惩罚,他们就会肆无忌惮吗?当然不是,没有引导,他们才会放肆。引导和惩罚是不同的。惩罚,是通过产生痛苦(身体或情绪)来强迫孩子按我们的要求做事。引导,是给孩子提供我们的建议,解释出为什么这是最好的途径,并教会孩子正确做事的方法。
有效的引导
除非我们自愿使用暴力——这是不道德的——否则,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影响。幸运的是,人类抵抗暴力,“影响”在传递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过程中更有效。
有效的引导包括:
(1)感情设限——我们每天都在指导孩子的行为,这其中往往都包含了限制。不能打架、不能在马路上奔跑、不能互相扔食物。如果我们严厉的进行限制,他们最终会理解,但是会有很多阻力。如果我们从他们的角度来设定限制,孩子们会感受到被理解,并且更乐意接受这些限制。孩子还是乐于分享父母的期望的。
(2)连接——当孩子开始感觉到分离(因为他们的生气,因为我们的生气,因为我们已经分开一整天等等的原因),只有直到我们解决了这样的分离,孩子们才会敞开心扉。当孩子感觉与我们连接在一起,他们就会乐于接受我们的影响。他们想表现、想合作、想讨好我们,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作为父母的我们是最重要啊的人。只要确信我们是站在他们一边的,他们就乐于听我们的指导。而惩罚侵蚀了这样的连接,因为我们伤害了孩子,无论是身体的还是情绪的。
(3)移情——如果我们给孩子的回应是感情与理解,那么他们给予别人的同样是感情与理解——即使兄弟姐妹也一样。他们对别人好,因为他们在乎别人的感受。移情是道德的基础。
(4)弥补——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孩子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可以弥补。一旦孩子平静下来,就帮他想想他能做些什么来进行弥补。千万不要惩罚,这样你的孩子会有抵触情绪,并且也会错过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5)情绪教练——当孩子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他们才表现得合作。用你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同情去接受孩子全方位的情感。这给了孩子情感所需的足够支持,所以他能表现出最好的自己。他明白有些事情要加以限制,而他完全能做到——就像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样。
(6)榜样——孩子们的价值观和情绪调节是从父母的行为中学习到的,而不是父母说的话里。我们的行为方式总是悄悄的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所以,我们自己要做好这个榜样的作用,给孩子提供好的示范。
(7)讨论——我们要给孩子提供反思的机会,他们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我们要多听孩子说,并和他们一起讨论。如果遇到问题了你总是在说,那你会有更多的问题。
不要让惩罚成为习惯
让孩子学会勇于承担责任,遇到问题不能总是用惩罚的方式让孩子服从。使用以上技巧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要让惩罚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