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疗措施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治疗措施
PCS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通畅胆道引流,控制感染。单纯的“对症治疗”常得不至良好的结果。因此,治疗前必须进一步探讨其发病原因,得出明确诊断。治疗方法有非手术与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疗法
1.适应症 ①胆管结石直径<1cm,胆管下端又无狭窄者。②胆道感染尚无明显胆管梗阻者。③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胰腺炎。④胆道蛔虫症。⑤胆道功能紊乱。⑥胆系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消化性溃疡、慢性胰腺炎等。
2.治疗方法 ①一般疗法:包括饮食疗法、输液、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②中医中药: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对胆囊、胆管结石、胆道感染、胰腺炎、胆道蛔虫等疾病具有良好疗效。胁痛、苍白、脉弦、肝气郁滞者柴胡疏肝散加味;胁痛、发冷发热、口苦咽干、黄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属湿热内蕴者,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治之;胁痛、高热、口干、黄疸、苔黄、脉弦数属火毒炽盛者应用黄连解毒汤加茵陈蒿汤治疗。此外,如伴胰腺炎用药以清胰汤(柴湖、木香、元胡、白芍、黄芩、大黄、芒硝等)为主;如伴蛔虫可加乌梅汤治之。③直刺:用以止痛、调节胆道功能。④其他:抗生素、解痉止痛剂、抗酸剂、H2-受体阻滞 剂等。
二、手术疗法
1.适应症 ①反复发作的较大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壶腹嵌顿结石、胆管狭窄合并胆管结石。②胆管狭窄反复发作胆道感染,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③Oddi括约肌狭窄,慢性胰腺炎伴壶腹部或胰管梗阻。④胆囊管遗留过长,形成有炎症的小胆囊。⑤药物难以治愈的胆系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溃疡病等。
2.手术方法 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手术方式。①有胆囊或胆囊管遗留过长者,应行胆囊切除术或胆囊管切除术。②胆管结石者应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清除结石及各种胆肠吻合术或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术等。③Oddi括约肌狭窄可行括约肌切开成型术。④胆管狭窄者可行胆总管成型修复术,或胆道消化道重建术。如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Longmire手术等。⑤症状严重的胆系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溃疡病等也应给予相应的药物或手术治疗。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并发症
胆囊切除术是外科常见手术,绝大多数病人效果很好,少数病人在胆囊切除术后原有症状仍然存在或再次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临床上常称之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生于术后1、5~6年,亦有学者认为术后各时期均可发生,其原因较复杂,包括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功能改变所致,手术本身所致并发症和并存病等。在治疗上有的需要手术,有的可采用非手术的治疗。
1 其他并存病
近1/3的病人是胆囊切除前未作详细检查,将一些病症忽略而只诊断为胆囊疾病,做了胆囊切除术,常见的如下:(1)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2)胃部疾病如胃溃疡、胃炎;(3)十二指肠病变,如乳头炎、乳头旁憩室;(4)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及肿瘤。首先应予以鉴别,只要考虑到有这些病症的可能性,要仔细询问有关病史,做有关的检查,如CI、消化内镜,B超,CT等。
2 胆道动力障碍
在正常情况下胆道平滑肌受神经和体液调节,胃肠激素和神经冲动一起和谐地调节胆道不同部位的舒缩活动。如进食后,胆囊平滑肌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从而促使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参与消化作用。胆囊切除后,这种平衡受到破坏。大多数病人能够通过神经体液机制适应和代偿这种平衡。少数病人难以适应,有的检查发现Oddi 括约肌压力升高,且收缩的频率加快。进食后胃肠道激素分泌得不到反馈性抑制而增加,使胆道平滑肌异常收缩或痉挛,而导致腹痛。此类病人口服消炎利胆药症状会消失。
3 胆总管残留结石
主要原因是术前漏诊,其次是术中操作过程中胆囊结石滑入胆总管或肝内结石排入胆总管。术前术中未能发现,术后出现胆绞痛且伴黄疸、发热、Chancut三联症,怀疑胆总管结石的病人,最好的诊断方法是MRCP和ERCP。一旦确诊,最好的方法是内窥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取石,否则需再次手术治疗。
4 残留胆囊或胆囊管残留过长
在复杂胆囊切除术中,常因局部炎症、水肿、粘连等使Calot三角模糊不清或其他原因致肝外胆管显露不清,为避免损伤胆管而施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或胆囊管残留过长(>1cm),术后形成小胆囊或伴结石而发生症状,其症状类似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B超、MRCP和ERCP明确诊断残留胆囊和胆囊管残留过长,再次手术是唯一的方法。
5 十二指肠乳头狭窄
此种情况少见,目前公认的原因是由于胆总管炎症或小结石或探查操作粗暴通过乳头等引起局部损伤、纤维化导致狭窄,使其动力功能发生障碍,胆汁和胰液引流不畅,胰胆管内压增高,而出现上腹疼痛症状,治疗做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效果良好。
6 十二指肠胃反流
胆囊切除术前无消化性溃疡、胃炎、食管炎,而术后出现剑突下烧灼感、嗳气、上腹疼痛不适等症状,可能是十二指肠胃反流所致,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动力学改变是引起十二指肠胃反流的主要原因。此类情况使用胃肠动力学药物治疗有效。
7 十二指肠或小肠与胆囊床粘连
胆囊切除后,胆囊床创面与十二指肠或小肠粘连导致术后发生肠梗阻,病人表现为术后上腹阵发性疼痛,恶心、呕吐频繁,胃肠造影多以明确诊断,治疗如保守无效应以手术解除粘连。
总之,胆囊切除术虽然是很常见手术,为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要严格掌握胆囊切除的适应证,充分术前检查了解有无并存病,精细的手术操作,详细地向病人及家属交待手术可能发生的有关问题。
胆囊结石治疗方法的争论
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一百多年来一直是胆囊切除术占据主导地位,其开创者是德国医生Langenbuch教授,他提出了胆囊结石的温床学说,即“胆囊是产生结石的温床,那么胆囊切除就是非常必要的”。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外科医生多认为胆囊是可有可无的器官,所以对于患有结石的胆囊一概是一切了之。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一百多年前,对于胆囊结石的认识停留在胆囊切除的水平上无可厚非,胆囊切除手术也是治疗某些胆囊疾病的有效方法;但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人体器官功能的认识不断提高,对胆囊疾病的研究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遵循一百多年前的观念就显得落后了。
胆囊是人体重要器官,不应随意切除,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器官的功能,这才是真正的微创治疗理念。裘法祖院士强调应该“重视胆囊的功能、发挥胆囊的作用、保护胆囊的存在”。近几十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胆囊切除后往往会对患者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就消化功能而言,胆囊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胆囊切除患者,时常因为缺乏浓缩胆汁的协助,导致进食高脂饮食后,出现消化不良、脂肪泻等症状。此外,胆囊切除术后,胆汁持续性地流入十二指肠,增加了反流人胃的机会,易造成碱性反流性胃炎及食管炎;
2 ) 胆囊还具有调节胆管内压力平衡的作用。胆囊切除术后,胆管代偿性扩张,使得胆管开口相对狭窄,此处的胆汁形成涡流,而这也是胆石形成学说之一。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胆囊切除术后的胆总管结石发病率增高:
3 ) 对于有功能的胆囊而言,切除后造成的对肠肝循环和脂代谢的影响是无法完全代偿的。而且,初级胆汁酸持续不断地进人肠道,与细菌接触形成大量的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能刺激结肠黏膜的有丝分裂,有增加结肠癌变危险的可能;4)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往往与胆囊切除后导致胆管压力增高以及免疫功能紊乱,引起Oddi括约肌炎症及功能障碍有关。此外,胆囊切除术所致的医源性损伤还未能完全避免。因此,胆囊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器官例。
正是基于对胆囊功能认识的深入,人们也在不断挑战胆囊切除这一治疗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在去除结石的同时尝试保留胆囊功能,包括口服药物溶石、中药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等,但绝大多数方法都因结石复发率高而失败,这也为胆囊切除的盛行提供了佐证。保胆取石术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应该做哪些检查
1.生化检查 白细胞计数、血尿淀粉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对胆道梗阻的诊断很有帮助。
2.静脉胆道造影 肝内胆管显影差,肝外胆道亦欠清晰,且受肝功能影响颇大故诊断价值不大。
3.B型超声 可发现胆管扩张,胆石、胆道肿瘤、胰腺炎等。简单、迅速有一定诊断价值,但有局限性,不能显示胆系全貌及全部病征。
4.上消化道造影 诊断食管裂孔疝、溃疡病、十二指肠憩室等很有帮助。
5.肝胆CT扫描 诊断肝肿瘤、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石病、慢性胰腺炎等。
6.同位素99m锝-HDA肝胆扫描 观察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石病和肝脏病变、胆囊的功能等,方法简便、无损害、适用于黄疸患者。
7.内镜检查 包括食管镜、胃镜、十二指肠镜等。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预防措施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也称胆囊摘除后遗症、再发性胆道综合征,系由于胆囊切除术后所出现的与胆系病变有关的临床症候群。一般认为胆囊切除后约有25%~30%可出现一过性症状,可很快消失,约有2%~8%可因症状持续,而需要早作预防,积极治疗。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预防:
多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可以预防并能得到早期治愈。
1、积极开展中西结合治疗胆系疾病,掌握好手术适应症,尽可能减少急症胆道手术,选择好手术方式。
2、普及胆道影像诊断方法,充分了解胆道病理改变。胆道造影、胆道镜检查、胆压测定等有助于提高胆道手术的治疗效果。
3、我国肝内胆管病变较为罕见,手术难度较大,提高胆道手术技巧十分重要。各种胆道手术如能消除病因、预防胆道狭窄、建立通畅引流,发生胆道术后综合征的机会肯定会减少。
临床表现:
一半的PCS患者腹痛或“消化不良”(上腹部或右上腹胀满感、腹鸣、恶心、呕吐、便秘、不耐受脂肪或腹泻等)于术后数周内出现,另一半患者于术后数月或数年内出现症状。这些症状为非特异性的,依潜在的病因不同而不同,但常包括右上腹或上腹部的疼痛,多见于餐后,呈锐痛。
其他症状则可能有烧心、嗳气、呕吐及对多脂饮食不能耐受。少数患者可有严重的胆囊炎或胰腺炎,疼痛剧烈并可伴有发热、黄疸或呕吐。与症状轻微或无特殊症状者相比,对这类患者进行检查常易于揭示出明确的疾病。体检除能发现明显黄疸外,常不具备特殊价值。
日常保健:
1、由于胆囊炎、胆石症或胆囊、胰腺病变而施行的胆囊切除术,虽然创口愈合出院,但手术引起的创伤,以及胆汁被贮存、浓缩的条件不存在而引起消化道功能的暂时调节失衡,均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修复和代偿,因此,仍需有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
2、 护理要点,兼有肝、胰病变时,应同时治疗。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3、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
4、切口部位疼痛可采用热敷。
5、保持大便畅通。
6、手术后可能出现腹腔粘边症状。一般为切口深处疼痛,无发热、呕吐、腹软,能7、随肛门排气或排便而缓解。
7、如病人出现腹痛、发热、白细胞升高,应疑有胆管炎,此时应送医院治疗。
8、腹泻,建议去医院查一下大便的常规,胆囊主要的作用是分泌胆汁,将脂肪成分分解成脂肪微粒体,助于消化。如果,饮食不当,过多的摄入脂肪成分,极易成消化不良,造成腹泻。
胆囊炎怎么治疗
胆囊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根据胆囊癌的不同分期相应地进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和扩大根治性胆囊切除术。术中或术后可酌情进行放疗或化疗等辅助治疗。对全身情况差、黄疸、不能耐受根治性切除术的病人。可酌情施行姑息性手术或介入治疗,以求改善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纯胆囊切除术:
仅适用手术后病理报告胆囊壁癌灶局限于粘膜者或虽然累及肌层,但癌灶处于胆囊底、体部游离缘者。对位于胆囊颈、胆囊管的早期胆囊癌.或累及肌层而位于胆囊床部位者,应再次手术,将胆囊床上残留的胆囊壁、纤维脂肪组织清除,同时施行胆囊三角区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淋巴清除术。
Ⅰ期胆囊癌-胆囊切除术:
根据TNM分期,Ⅰ期胆囊癌有两种情况:局限于黏膜层(Tla)或侵及黏膜肌层(Tlb)。行单纯胆囊切除术的5年生存率Tla期为99%~100%,Tlb为95%~100%。在临床工作中,Ⅰ期胆囊癌常于胆囊切除术后病理报告才明确诊断,是否需再次手术各家观点不一。对T1a期胆囊癌意见一致,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即可,不必行根治术。对T1b期胆囊癌的观点不一致:有主张胆囊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大多数T1b期胆囊癌病变局限,无血管或神经周围转移,无淋巴转移,只要切缘未见肿瘤细胞,无须再手术。
胆囊癌细胞有腹腔种植的倾向,术中不慎弄破胆囊壁,胆汁外溢,有可能引起腹部创口或腹腔肿瘤细胞种植,肿瘤细胞种植不仅发生在进展期胆囊癌,早期胆囊癌也应注意。据报道,T1a和T1b期胆囊癌术中胆囊破裂的病人分别因腹部切口和腹腔种植而死亡。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病机理
一、胆系疾病所致
胆囊切除术时遗漏的胆系疾病,如肝外或肝内胆管结石,Oddi括约肌狭窄症等。也可为胆囊切除除术本身所造成,如胆囊管遗留过长,外伤性胆管狭窄等。
1.胆管结石 是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可分为残留结石和再发结石,文献报告发生率为5%~75%,甚至可高达87.8%。
(1)残留结石 术中未取净之结石,又可分为:①可避免的残留结石:多因术中探查不仔细或技术不熟练所致。②难于避免的残留结石:术中探查发现有肝内胆管结石,限于技术困难,难以清除。或因病情危重,不允许详细探查或取石。
(2)再发结石 手术时已取净,以后又发生的结石,很难判断。有人认为两年以上出现症状者,可定为再发结石。
2.胆管损伤后狭窄 也称损伤性胆管狭窄或术后胆管狭窄。95%以上均发生在胆囊切除术后,发生率一般在0.1%~0.2%之间,即每100~200例胆囊切除术将发生1例胆管损伤性狭窄。损伤后胆汁外渗,发生胆汁性腹膜炎,即便愈合也将继续纤维化性狭窄,胆汁引流不畅,胆管炎反复发作。狭窄、感染与再发结石,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3.胆囊管遗留过长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管残留超过1cm者为残留过长。一组132例胆道术后综合征患者的X线分析中,残留胆囊管显影20例占15.2%。由于术者经验不足,急性炎症期手术,解剖异常,或胆囊颈部粘连严重不易分离所致。一般不引起症状,但如胆囊管内有结石,或胆管下端梗阻时,胆汁引流不畅,腔内压力增高,遗留胆囊管扩张并继发感染,形成有炎症的小胆囊。主要症状为腹痛,发热,少数出现黄疸。其它症状有消化不良,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胆囊切除时要重视胆囊管的处理,一般认为胆总管不扩张,无结石,胆总管不切开探查者,距胆总管0.5cm处切断结扎胆囊管较为合理。然后胆总管扩张,有结石者,切开胆总管常规探查胆囊开口处有无结石,结扎胆囊管尽量靠近胆总管,胆囊管残留越短越好,这样处理既不会损伤胆总管,又可避免遗留过长。
4.胆道术后功能紊乱 年轻女性多见,精神因素或内分泌功能紊乱可诱发。表现为阵发性右上腹痛,伴腹胀、多汗、心率快等。但无感染症状,X线或B超无阳性发现。
Sugawa经ERCP检查胆囊术后综合征73%有阳性发现,27%无阳性发现,主要是胆道功能紊乱。Bar-meirs在29例胆囊术后综合征中,15例经ERCP测压发现2例(14%)乳头肌功能紊乱,胆管压力改变,Oddi括约肌痉挛引起胆总管扩张。Tanaka认为胆囊切除后胆道压力失去缓冲作用,直接受括约肌影响。括约肌收缩时,胆囊切除者胆管压力明显增加。Bardley及Collins认为胆囊切除后,血清胆囊收缩素水平升高,可引起Oddi括约肌收缩,胆道压力升高即可出现症状。
二、胆系外疾病所致
患者的一些症状在胆囊切除术前业已存在,胆囊病变掩盖了这些症状。胆囊切除术时忽视了伴随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溃疡病、慢性胰腺炎、慢性肝炎等,胆囊切除术后,胆囊疾病症状消失,胆系外疾病症状表现出来。
胆囊手术的后遗症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胆囊在胆系动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胆囊可容纳30-60cc的胆汁,可以缓冲胆道的流体压力,维持胆道压力生理平衡。一旦去掉胆囊,不能调节胆系压力,即可导致患者术后发生腹痛、消化不良等腹部等症状。
胆囊息肉病变
胆囊息肉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的总称,,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一种胆囊腔内的良性占位性病变,以胆固醇性息肉多见,多无症状,部分患者仅有轻微的上腹部不适或隐痛。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主,以非术治疗为辅。手术治疗多采用胆囊切除术,方式除传统大切口切除以外,目前更多被采用的为腹腔镜胆囊切除及小切口胆囊切除,以及保胆取息肉术。建议您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且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之下采取积极正确的治疗措施。
保胆取石的误区和危害
1.保胆取石忽视了胆囊结石的成因
胆囊结石是胆囊病理和生理功能异常以及胆道功能和胆汁成分异常等多种病因相互作用的终极产物。保胆取石只是暂时消除了胆囊结石所带来的并发症如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风险。
2.保胆取石不符合现代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经过近150年实践证明,胆囊切除术是胆石病手术治疗的金标准。尽管微创手术迅猛发展,清除病灶仍然是外科疾病治疗的原则。保胆取石只取除结石遗留下胆囊病灶,有“断箭疗伤”之嫌,为现代胆石病治疗的非主流选择。需知古人关羽刮骨之道!
3.保胆取石放大了胆囊结石的手术适应证
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没有症状,只有20%~30%患者在20年内会出现症状,只有1%患者首发相关并发症。此类患者根本无需手术,不能从保胆取石等手术干预中获益。
4.保胆取石过度强调了保留胆囊的功能
胆囊结石患者因为胆囊既有病理损害,也有不同程度的胆囊生理功能不全,胆囊对胆道流变学的调节功能也受影响。长期随访无疑证明胆囊仍然是产生结石的温床,结石和症状复发再所难免。保胆=保复发≠保留功能。
5.保胆取石夸大了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风险
胆囊切除术严重并发症包括胆管损伤、胆漏、出血和肠损伤。在一项大型(共885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数据的研究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6%。严重并发症的类型和发生频率为:出血(0.11%-1.97%)、脓肿(0.14%-0.3%)、胆漏(0.3%-0.9%)、胆道损伤(0.26%-0.6%)和肠损伤(0.14%-0.35%)。在其他病例系列研究中,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似乎已稳定在0.4%-0.6%。外科医生的经验越丰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越低。
6.保胆取石过虑了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症状(包括持续腹痛和消化不良),可在胆囊切除术后复发和持续存在。60%的患者在因单纯性症状性胆石症行胆囊切除术后12周时腹痛可完全缓解。90%有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在胆囊切除术后症状消失。相反,保胆取石因为遗留了病变的胆囊,增加了术后持续存在症状的风险。
7.保胆取石高估了病变胆囊的生理功能
正常胆囊通过逆行性机制得以每天储存600ml胆汁,通过神经体液调控胆囊壁环肌和纵肌的节律收缩,使胆囊腔内压力高达300mmHg,将胆囊内70%的胆汁排出。保胆取石因为切开胆囊,破坏了胆囊壁内的环形和纵行肌完整性,也就破坏了胆囊舒缩功能的解剖学基础,加之胆囊已有病变,其术后功能如何让人生疑,遗留胆囊可能成为多余的摆设。
8.保胆取石忽略了胆囊癌与胆囊结石的关系
胆囊癌是一种不常见但高致死性的恶性肿瘤;大部分病例是在患者接受胆石症手术时偶然发现的,这种情况下发现肿瘤的概率为1%-2%。因为胆囊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和胆囊癌症状的模糊性及非特异性,该病在诊断时通常已处于进展期,这被认为与胆囊癌预后差有关。
70%-90%的胆囊癌患者存在胆石症,而胆石症病史似乎是发生胆囊癌的最强危险因素之一。来自上海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了368例胆囊癌患者和959例健康对照者,结果发现存在症状性胆囊疾病(胆石症或自我报告的胆囊炎)的个体,发生胆囊癌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34倍。
研究发现,胆石直径大于3cm的患者,其胆囊癌的风险是胆石直径小于1cm患者的10倍,胆石症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尤其是病程超过40年)胆囊癌的风险更高。
9.保胆取石遗留了再手术隐患
保胆取石因为留下病变胆囊,术后症状和结石复发理论上不可避免,再次手术风险加大,最终难以保胆。保胆取石150年前首开治疗胆囊结石病先河,经过外科先辈往复尝试,仍然回归到今天推荐使用胆囊切除术治疗有症状胆结石,这一金标准已为外科医患所接纳。保胆取石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支持,尤其是西方国家不做推荐。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饮食保健知识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也称胆囊摘除后遗症、再发性胆道综合征,是由于胆囊切除术后出现与胆系病变有关的临床症候群。临床表现为发热、上腹饱胀、消化不良、腹泻,或上腹疼痛、黄疸等症状,多数术后2周左右发生,也有1年以后发病者。如果患者对术后发生的问题能有所了解,就能及时发现,及时就诊。
对身体有益的饮食:
1、注意维生素摄入,尤应注意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的补充,其中维生素K对控制某些类型黄疸引起的出血有效。
优质蛋白要补充
2、充足的蛋白质有利于修复因胆囊炎和胆石症引起的肝细胞损伤,故可以选择以鱼、虾、禽、豆腐及少油的豆制品等为主的低脂肪优质蛋白质饮食。
3、粗粮有益多选用。多食含纤维高的食物,包括玉米、小米、甘薯、燕麦、荞麦等粗粮,以促进胆汁排泄。
4、蔬菜水果保健康。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可减少胆固醇形成,减少脂肪和糖的吸收,从而改善患者的代谢紊乱,起到减低血脂和血糖的作用。每天蔬菜摄入量应大于500克,水果至少有2种。
最好不吃的食物:
1、根据症状和对脂肪的耐受程度,不应过多摄人脂肪,并主张用植物油烹调。
2、在满足患者需要的基础上,总热能不能过高。肥胖和超重患者应减体重,使之降到理想体重。热能按低热能饮食原则供给。
3、限制胆固醇的摄入。胆固醇摄入每日应少于300毫克,限制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内脏以及鱼子、蛋黄等。可以选用鱼肉、瘦肉、蛋清等
4、忌用刺激性或产气食品,如萝卜、洋葱等,禁烟、酒。
日常保健:
1、由于胆囊炎、胆石症或胆囊、胰腺病变而施行的胆囊切除术,虽然创口愈合出院,但手术引起的创伤,以及胆汁被贮存、浓缩的条件不存在而引起消化道功能的暂时调节失衡,均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修复和代偿,因此,仍需有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
2、 护理要点,兼有肝、胰病变时,应同时治疗。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3、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
4、切口部位疼痛可采用热敷。
5、保持大便畅通。
6、手术后可能出现腹腔粘边症状。一般为切口深处疼痛,无发热、呕吐、腹软,能7、随肛门排气或排便而缓解。
7、如病人出现腹痛、发热、白细胞升高,应疑有胆管炎,此时应送医院治疗。
8、腹泻,建议去医院查一下大便的常规,胆囊主要的作用是分泌胆汁,将脂肪成分分解成脂肪微粒体,助于消化。如果,饮食不当,过多的摄入脂肪成分,极易成消化不良,造成腹泻。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辨证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是指胆囊切除术后,术前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或者重新出现一些胆道系统及其它器官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其病因较为广泛,约半数为器质性,也有少数找不到病因。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率较高,约占胆囊手术的30%~40%,其中约15%患者症状较重。轻者仅有消化不良、恶心、上腹部不适及饭后上腹部压迫感,重者可有季肋部疼痛、绞痛发作、黄疸、发热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属中医学胁痛、黄疸、呕吐、发热等范畴。
病因病机
1 定病位,多在肝胆,兼及脾胃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是胆囊切除术后出现的一组症状,包括轻型而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如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嗳气、腹胀等,以至上腹部疼痛、发热、黄疸等典型的胆绞痛及胆管炎等。我们认为其病位以肝胆为主,兼及脾胃。盖肝胆位于胁肋,其脉布于两胁,肝胆为病,则见胁痛、黄疸。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脾主运化,主升,胃主受纳,主降,脾胃共主四肢肌肉,若肝胆为病,木不疏土,则脾胃升降失调,故见脘闷、纳呆、恶心、呕吐、食入腹胀、大便失调、四肢乏力等。
但本病也可由其他脏腑(主要是脾胃)病及肝胆,如胆囊切除术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四运之轴,故脾胃之病可影响肝胆,失其疏泄之职,气机更加不畅,故见胁痛。正如张景岳云:“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行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肾与膀胱皆有胁痛之病,此非诸经皆有此证,但以邪在诸经,气逆不解,必以次相传,延及少阳厥阴及致胁肋疼痛。”脾胃不足,运化无力,“胆汁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则发为黄疸。
总之,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胆,即清·何梦瑶曰:“胁肋痛未必尽由肝胆,而肝胆为多。”同时兼及脾胃,临床治疗需仔细辨别清楚。
2 探病因,手术伤胆,祛邪未尽 探究本病之因,首先为手术损伤正气,尤其是伤及肝胆。现代医学认为,胆囊切除后,oddi括约肌常处于松弛状态,胆汁失去了贮存场所而持续不断地流入十二指肠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或痉挛与松弛功能不协调,导致胆道内压力增高和胆总管扩张,出现上腹疼痛、黄疸等。此与张景岳描述的“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而为黄疸的“胆黄”一证相似。其次,手术未能将胆结石等病邪全部清除,特别是当前大量胆囊切除术是在腹腔镜下施行,由于器械性能的局限性和术前对胆道的检查不充分,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内遗留结石的可能性比开放法胆囊切除术时高。而现代医学认为胆总管内残留结石是本病发生的最常见原因,以致病情复发,导致胁痛、黄疸等。另外,术后起居失常、劳倦醉饮、七情损伤日久,皆可诱发oddi括约肌痉挛或痉挛与松弛功能不协调,成为本病诱因,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谓: “黄疸……久逆之所生也。”
综上所述,本病多在手术伤及肝胆、未能完全祛除病邪的基础上,由于术后起居失常、劳倦醉饮、七情损伤而诱发。
3 识病性,为滞、为热、为湿、为瘀、为虚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主要涉及滞、热、湿、瘀、虚等。滞者,气机不畅也,因肝胆两经之脉均循于胁部,故胆囊手术易损伤肝胆之气,影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功能,气阻络痹,“不通则痛”。同时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故出现胁痛、黄疸诸症。此外,滞还指饮食积滞,多因术后饮食不节,“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正如近贤秦伯未先生指出的“脾胃之积滞而成疸”。
因手术不彻底,原有湿热之邪未能完全祛尽;或术后体虚,外来湿热之邪内侵;或术后起居失常、劳倦醉饮,导致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汁外溢肌肤而发为黄疸、发热、胁痛、恶心呕吐等,湿与热相结,相互加重各自的致病能力。如《医学津梁》中说:“疸者,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蒸而生热;热气不得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易炽。”本病应重视热邪因素,特别是对于高热患者,如近贤冉雪峰先生云:“究之促成发黄之关键,尤操在邪热,热轻其黄来缓,热重其黄来骤。”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预防
从前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预防和减少PCS的发生首先就在于术前确立完整而正确的诊断,并注意排除肿瘤及胆囊邻近器官的病变,对引起患者症状的原因有一个正确的估价,以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手术。应告诉患者术后可能会发生哪些症状,哪些症状可以缓解,哪些症状不受手术的影响,哪些尚需进一步治疗,并将术后饮食等方面尚需逐渐适应的过程告诉患者。手术操作中需要有关的知识、技术及经验,必要时对可能恶性的病变进行病理检查或术中胆管造影。再者,在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不能过长,拔管前最好能进行T管造影。
多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可以预防并能得到早期治愈。
1.积极开展中西结合治疗胆系疾病,掌握好手术适应症,尽可能减少急症胆道手术,选择好手术方式。
2.普及胆道影像诊断方法,充分了解胆道病理改变。胆道造影、胆道镜检查、胆压测定等有助于提高胆道手术的治疗效果。
3.我国肝内胆管病变较为罕见,手术难度较大,提高胆道手术技巧十分重要。各种胆道手术如能消除病因、预防胆道狭窄、建立通畅引流,发生胆道术后综合征的机会肯定会减少。
胆囊摘除后的后遗症有哪些
人的身体的一肤一发都是极其重要的,人体内的各种器官的配合运行,才让生命得以正常延续。而有些人却不得不摘去身体上的器官,他们或许是由于疾病 ,或许是由于其他意外。而失去一个器官的人,必然会和正常时候有些不同,比如摘除胆囊后的人,就会有许多的后遗症,那么胆囊摘除后的后遗症有哪些呢。
一,胆囊切除术的副损伤:
1,手术致胆管损伤:众所周知,在胆囊切除的手术过程中,由于Calot’s三角的解剖复杂性,加之局部组织的粘连影响,胆囊切除术所带来的合并症在所难免,总有一定的概率(胆管损伤:0.18-2.3%),且有一定的死亡率(0.17%)。
2,肝损害和结肠损害:目前己证实石胆酸对肝细胞具有一定毒性.而胆囊切除后次级胆酸增多,所产生的石胆酸经肝肠循环进入肝脏和结肠以后,会造成慢性肝损害和结肠损害,而结肠损害很可能是结肠癌的一个原因。
二,切除胆囊后对身体的影响:
1,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胆囊除具备储存、浓缩和收缩等功能外,还具有复杂的化学功能和免疫功能。
2,碱性反流性胃炎、食道炎:正常人进食后胆囊收缩使胆汁集中大量进入肠道。
3,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切除胆囊病例组胆管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切除胆囊组。
4,术后结肠癌发生率可能升高:近年来,许多欧洲学者发现在患结肠癌的病例中,不少病例都有胆囊切除的病史。
5,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这一名词是一个模糊概念。随着现代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已经排除了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胆管损伤等诊断。现代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只指有胆囊切除术后发生的Oddi’s括约肌炎症和运动障碍。
这些便是胆囊摘除后的后遗症了,大家在看到这些介绍的时候,是否也替生病的人感到惋惜呢,这也提醒着人们,珍惜健康的身体,有合理的生活规律,注意在生活中去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因为,手术摘取的不仅仅是胆囊,更是生命的一部分。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