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艾灸灸哪里最好 中脘穴
胃病艾灸灸哪里最好 中脘穴
中脘穴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从肚脐向上量4寸处。
功效:艾灸该穴位可以通调腑气,和胃止痛。主治呕吐,反胃,腹胀,胃炎,胃溃疡,泛酸,胃出血,胃下垂等症。
中医按摩调理脾胃最有效
穴位按摩法: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穴位按摩法: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穴位按摩法:推按两肋
用两个手掌放在身体两侧,然后从乳房的下缘向下推按到侧腰部,一直到局部发热为止,这样可以起到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的作用。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穴位艾灸法:艾灸中脘穴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穴位艾灸法:艾灸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呕吐艾灸哪里可以缓解
呕吐应该辩证分型来取穴进行艾灸,具体分型如下:外邪犯胃型呕吐艾灸
主要症状:突然呕吐,兼有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胸腹满闷,苔白。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中府,大椎,风门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中府,于俯卧位加灸大椎,风门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着,一手中,食指放于所取穴位两边,另一手持艾卷垂直悬起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离皮肤3-4厘米,以患者觉得温热至有灼痛感觉为度,如果觉得太热时可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然后俯卧,去2双胃俞穴温和灸5-10分钟,灸法同上。
艾灸功效:解表化浊。
饮食停积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后则舒,苔厚腻。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建里,神阙,阴陵泉,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建里,神阙,阴陵泉,与俯卧位加灸脾俞穴。
艾灸手法:各穴艾炷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据穴区部位切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新鲜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用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灸3-5壮。
艾灸功效: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肝气犯胃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满闷,胀痛不舒,苔薄。
艾灸疗法:灸膻中,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膻中,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
艾灸手法:用一手中指食指放于所取穴位两边,一手持点燃的艾条垂直悬灸所选穴位的皮肤,离皮肤3-4厘米,以感觉温热至微有灼痛感为度,如果觉得太热可以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脾胃虚弱型呕吐
主要症状: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或稍觉劳倦,即困惫乏力,眩晕呕吐,喜暖恶寒,面白肢冷,便溏,舌淡。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神阙,关元,脾俞,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神阙,关元,于俯卧位加就脾俞,肾俞穴。
艾灸手法:同上述艾灸手法一致。
艾灸功效: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脚趾按摩养生方法
中脘穴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冬季艾灸禁忌 冬季艾灸养生灸哪里
每个人体质不同、问题不同,最好是根据自身情况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进行艾灸调理、保健身体,如自身无病症的话,建议冬季艾灸养生灸以下部位为宜:
1、冬季寒冷,艾灸一下具有“补阳气、驱寒气”作用的穴位,比如气海穴、肾俞穴、足三里穴、涌泉穴等。
2、冬季食用滋补食物较多,容易影响脾胃功能,最好艾灸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等穴,以调理脾胃,增强抵抗力。
艾灸来治疗秋季腹泻
灸法1
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
灸法: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
灸法2
取穴:申脉穴。
灸法:采用艾条雀啄灸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点燃艾条对穴位处施行雀啄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10分钟,每日1次。
灸法3
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穴。
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五更泄者加关元、气海、命门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分钟;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壮。
灸法4
取穴: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穴。
配穴:寒重者加神阙、关元穴;湿重者加阴陵泉穴;呕恶者加内关穴;里急后重甚者加中膂俞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法,每次灸5~8壮,其他穴位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次每穴灸5分钟,每日1次。此法多用于寒湿型腹泻。
灸法5
取穴:足三里、隐白、天枢、中脘、神阙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法,每次灸5~7壮;其他穴位采用艾炷无瘢痕直接灸法,先将穴位处涂上少量凡士林膏,再放上麦粒大小的艾炷,点燃施灸,当病人感到热痛不可耐受时,更换艾炷,每穴灸5~7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灸法6
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穴。
配穴:里急后重者加上巨虚、下巨虚穴;食积者加梁门穴;胃脘胀者加内关穴;发热者加大椎穴。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每穴灸1壮,每日1次,3~5日为1个疗程。本法用于急性腹泻。
脾胃虚寒按摩哪些穴位
穴位按摩法: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穴位按摩法: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穴位按摩法:推按两肋
两手掌在身体两侧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使局部发热,能够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穴位艾灸法:艾灸中脘穴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穴位艾灸法:艾灸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女人秋天要暖养艾灸扶阳效果佳
1、暖子宫,艾灸腰腹
腰腹部是女人非常重要的部位,也是最怕冷的部位。腰腹部积聚了女性的生殖器官子宫和盆腔,所以首当其冲就是暖子宫。在艾灸中,背部的命门穴是艾灸的主要穴位,这个穴位中藏有命门之火,是人的先天之火,只有命门之火旺盛,肾脏温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暖子宫穴位:命门、八髎、关元和归来。
艾灸方法:找到上述这四个穴位,肢体穴位艾灸15到20分钟;躯干穴位艾灸30到40分钟。每隔一天艾灸一次。
2、暖肠胃,艾灸胃脘
在中医学中,脾胃被称为仓廪之宫,是人体后天之本。可见其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了。在所有的穴位中,中脘穴是温胃的常用穴,它的效果最好,是去胃寒的首选。
暖肠胃穴位:胃俞、中脘、神阙和足三里。
艾灸方法:找到上述四个穴位,每个穴位艾灸15到20分钟,其中主要艾灸中脘穴。每隔一天艾灸一次。
以上就是艾灸“暖养”的关键穴位介绍,如果你也时常感觉体虚,不妨试试艾灸一下,对身体很有帮助的。
除了艾灸之外,还可以借助几个方法进行“暖养”,来看看下面的小贴士吧。
暖全身,要泡脚
俗话说的好:“寒从足下生”。要想彻底摆脱体内寒气,还得从足部下手。除了做好足部保暖工作以外,泡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据说,我们的足部,仅脚踝以下就有33个穴位,占全身穴位的10%。所以,睡前泡泡脚,是温补阳气的最佳选择。
腹泻艾灸穴位是哪个
灸法1
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
灸法: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
灸法2
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穴。
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五更泄者加关元、气海、命门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分钟;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壮。
灸法3
取穴: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穴。
配穴:寒重者加神阙、关元穴;湿重者加阴陵泉穴;呕恶者加内关穴;里急后重甚者加中膂俞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法,每次灸5~8壮,其他穴位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次每穴灸5分钟,每日1次。此法多用于寒湿型腹泻。
灸法4
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穴。
配穴:里急后重者加上巨虚、下巨虚穴;食积者加梁门穴;胃脘胀者加内关穴;发热者加大椎穴。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每穴灸1壮,每日1次,3~5日为1个疗程。本法用于急性腹泻。
灸法5
取穴:申脉穴。
灸法:采用艾条雀啄灸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点燃艾条对穴位处施行雀啄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10分钟,每日1次。
灸法6
取穴:足三里、隐白、天枢、中脘、神阙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法,每次灸5~7壮;其他穴位采用艾炷无瘢痕直接灸法,先将穴位处涂上少量凡士林膏,再放上麦粒大小的艾炷,点燃施灸,当病人感到热痛不可耐受时,更换艾炷,每穴灸5~7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艾灸这4个穴位能养生
1.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腹部,在肚脐正上方四寸的地方,中医认为,艾灸中脘穴对于治疗腹胀、腹泻、呕吐、便秘以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有不错的功效。当人们出现肠胃不适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艾灸中脘穴来调理身体。另外,中脘穴对也能缓解人们精神不济、神经衰弱等病症。
2.命门穴
命门穴位于后腰,有人说艾灸命门穴可以治疗肾虚,起到养肾固肾的功效,其实艾灸命门穴对女性来讲也有不少好处。中医认为,女性出现月经不调、白带异常等妇科病也能灸一灸此穴。
3.关元穴
关元穴是人体的一个养生穴位,经常艾灸关元穴可以很好的帮助人们调理气血,改善气血不足、气血两虚等症状。男性若是出现性能力问题,也可以坚持温灸关元穴,灸一段时间就能得到效果。
4.足三里穴
这个穴位不用小编多介绍,相信很多朋友都了解。那么艾灸足三里穴到底有哪些功效呢?中医表示,足三里穴能调和气血、补益脾胃,艾灸这个穴位不仅能治疗肠胃系统疾病,还可以缓解干咳、久咳,改善长期失眠、头晕的症状。
胃病艾灸疗法
中医学认为,胃痛多由过食生冷,寒邪犯胃,寒积于中,阳气被遏;或饮食不节,中焦失运,内蕴湿热,气机阻滞;或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滞日久,血行瘀阻,瘀血内结,不通则痛,久痛伤胃络等因致气机不畅,从而胃脘疼痛。气机运化失常,“不通则痛”是发病的核心。
1、艾灸治疗胃病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2、艾灸治疗胃病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3、效果: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反胃可以艾灸吗
反胃可以艾灸。
反胃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有恶心呕吐的现象,一般表现过程是先恶,然后干呕,最终呕吐,也有光呕不吐的现象,这些现象主要是胃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通过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调和肠胃,降逆止呕,从而缓解反胃症状。
反胃艾灸治疗方法
治则:温运脾胃,和胃降逆。
艾灸处方:胃俞,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肾俞。
取穴方义: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健脾化湿,和胃降逆,肾俞,关元益气温肾壮阳。
操作手法
1.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2-5个穴位,每穴灸10-30分钟,每日灸1次。
2.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艾炷如枣核大,每日灸1次。
3.温盒灸:每次取2-4个穴位,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艾灸治疗胃痛的方法
艾灸治胃痛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艾灸治胃痛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艾灸治胃痛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 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 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