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教子女自我保护的方法
父母应教子女自我保护的方法
自我保护能力需要孩子具备察觉危险的能力。孩子年幼无知,生活阅历浅和经验不足让他无法预知危险。水、雷、电、火,风沙都可能是危险,爸爸只能一项一项告知,填补孩子的预警空白区域。
爸爸要让孩了多动手、多尝试,学会独立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孩子具备良好的自理能力,也能在熟练生活技能的同时,学会自我保护。爸爸试想,孩子吃、穿、住、行,都要他人帮忙扫除障碍,如何学会照顾自己呢?
孩子受到了伤害,利益被侵占,必须学会“维权’,也就是自我保护。爸爸要从小给孩子灌输这种意识,让孩子明白:我有独享的权利,他人如果侵犯,我可以通过正当渠道维护。这种意识是中国孩子很缺乏的。孩子总是习惯于受到伤害后赶快找家长,而忘记了正当“维权”。
“安全第一”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是,我国中小学生每天平均有40多人因意外伤害死亡。这个惊人的数字告诉我们: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意识,不懂得自我保护。
因此,爸爸要勇敢地放手,让孩子摆脱依赖,无能,学会照顾自己,保住自己,做自己的保护神。
建议一:爸爸不要“过度保护”
过度保护让孩子过早“瘫痪”,孩子事事靠别人,就无法独立去排除危险、障碍。爸爸要从小对孩子放手,让他自理。穿衣,吃饭是孩子的事,不要动手帮忙,要从小让孩子懂得独立应付难题。
孩子在自理过程中,会逐渐增强照顾自己的自信,遇到困难时也能独自冷静地应对,不会慌乱。爸爸过度保护孩子,就会发现他越来越依赖自己,动手能力、应变能力都很差。爸爸试想一下,如果你从小帮孩子剔鱼刺,就算孩子长到20岁,也不一定能学会独自吃鱼。
有些能力,只有孩子自己动手,反复煅炼才能技艺纯熟,才能照顾好自己。孩子不亲自动手,哪怕年龄再增长,也永远学不会这些技能,还是会时刻处于危险中。
建议二:用儿歌,游戏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安全知识多而繁杂,爸爸想让年幼的孩子明白,可以通过做游戏,唱儿歌的方式。各种生活危险场景,爸爸都可以通过角色游戏,让孩子明白如何避险。一些牛活安全常识,通过唱安全歌,也能牢牢记住。
如今教孩子安全常识的游戏、儿歌也在增多,爸爸要做一个有心人,多收集,然后通过适当的机会让孩子在玩乐中具备安全意识。
建议三:鼓励孩子进行碰撞,刺激类推游戏
一些体弱,内向的孩子,爸爸要鼓励他多进行碰撞、刺激类的游戏,让孩子在碰撞中学会避险。孩子多进行剧烈的运动,能够锻炼灵活性,使动作更协调,预防受伤。运动前,爸爸一定要检查场所,确保孩子的游戏,运动环境安全。
爸爸会发现,碰撞、刺激类的游戏让孩子能迅速预警,快速闪避。这种反映能力能够在许多危急时刻帮助孩子。一个不喜欢运动,反应迟钝的孩子,遇到这种意外伤害的情景往往只能坐以待毙了。
建议四:让孩子接触真实的社会,学会戒备
爸爸不能让孩子只活在童话的世界里,活在父母布置好的温室,人必须让他接触真实的社会,明白其中的险恶。生活中有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这些方面孩子都要一一体会。
社会是复杂的,有谎言、引诱,欺骗,孩子必须懂得自我防范。爸爸要通过讲真实故事,谈生活遭遇,看新闻报道等方式,让孩子了解真实的社会。孩子只有懂得这些,才会在社会中有戒备心理,学会保护自己。
爸爸也要教给孩子一些自救技能,让孩子懂得保护自己。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被引诱,被拐骗,受到伤害。孩子接触到真实的社会,了解了社会的阴影面,才能理智,正确地面对社会,保护自己。
女性为何更易患焦虑症
女性是生来就容易焦虑的吗
有几个原因。一种是因为体质,易激动体质对新奇和抑制感到害怕,这也是易患病的体质。其他一些人是对焦虑特别敏感。因为她们从心底里认为这是失控的表现,这让她们觉得非常可怕。一个人是否对焦虑敏感,和她在儿童时期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在儿童期,我们看到,这些孩子往往喜欢与父母唱反调。有时候父母,特别是母亲,容易把令自己困惑的问题传达给孩子。孩子总是在做父母想做的事情,或者是充当一个让父母和解的角色,这就让孩子习惯于以顺应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为第一目的,女孩子就更要求她们顺从、听话,但结果往往是没人关心她内心的需要。这种内在需求使得孩子处于自我意志与父母管教长期背道而驰的矛盾中,使得孩子长大后容易焦虑。
另一原因是父母的过度保护。他们总是吓唬孩子,以限制其自由。其传达的信息就是这个世界是危险的,没人帮你。对女孩子的教育就更是如此。因此当事情发生时,这种儿时印象会强烈地投射出来,使得成年女性更容易焦虑。
父母的教育方式决定孩子的性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故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儿童个性的缺陷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父母所造成的,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专横的遵循封建旧规的家庭。这类家庭常常强调辈份,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因此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持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因此稍有不听从就以惩罚。在这类父母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要看父母脸色做人,这就可能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性,或者另一方面会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心理强,并往往会在捉弄别人,寻找报复中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第二类是过分娇庞,有求必应,家长只想为儿童提供无所不到的帮助和保护。由于父母过分包办代替,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就会形成自私、任性、放肆、易发脾气、好夸口的品性。
第三类是放任自流,不过问的教养态度。这种忽略型家庭中儿童就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会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显示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第四类是以民主、平常的态度对待教育儿童。这类家庭中能忍耐、平等、随和谅解、互相爱护、关心,父母能多给子女鼓励和诱导,而对子女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提高子女的认识,改正缺点。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对别人坦诚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热情、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的能力。可见,不同类型的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对儿童个性品格,心理素质的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年轻的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心骨,顶梁柱,是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责任人,因此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法,使家庭呈现─—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才能培养孩子讲责任,讲民主、讲勤奋、讲进步,不骄不宠,自尊自强的好品格。
父母的五种行为导致孩子任性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父母有权打骂孩子吗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就该打,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且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再说孩子是我的,我有权打骂,别人管不着。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我们国家,家庭成员之间,其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未成年子女并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父母和监护人不得虐待和遗弃未成年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0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既然法律都倡导家长要循循善诱、耐心教导,那打骂教育还是不可取的。
亲子关系的特点
1.亲子间的血缘性与权威性
子女与父母具有血缘联系,家长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担,对子女就有了深沉的爱和期望,成为教育子女的天然教师。另外,家长对孩子来说,既是教养者、管理者,又是监护人,所以具有自然的权力性影响力。但家长不能认为“我是爸爸、妈妈,你就得听从我”,这样会抑制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孩子的发展受到影响。作为家长,要充分发挥、合理使用好自然具备的血缘因素的权威性,让孩子健康成长。
2.教育中的长期性与渗透性
孩子与家庭的联系是终生的,孩子一生中可以有许多位教师,然而亲生的爸爸、妈妈是终生的,不能更换的,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深远的,具有长期性。另外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结合,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论家长是否意识到对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影响是实实在在存在着,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教材,作为家长,要有高度的教育意识,随时随地,自觉地发现教材,捕捉时机,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3.情感的无私性与亲切性
父母对子女的爱发自天性,是奉献,是给予,这种爱是不索取任何回报的,所以它是无私的崇高的。子女依恋父母,这是人之常情。从孩子出生起,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人的逗弄,使他们感受到父爱母爱,并在美好的感受中引起快乐的情感体验,所以作为父母,要接近孩子,化时间与孩子聊聊,进行感情投资,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了解和关心。同时父母要学会以倾听,并作出积极反应,使孩子觉得自已受到了父母的重视,并感受到父母爱心的支持,这种情感的交流,就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提高亲子关系。亲密的亲子关系及其友好交往,是父母和子女共同的心理需要,也是家庭有效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前提。
年轻父母应对隔代教育支招
一、隔代教育的优势
·祖父母具有抚育孩子的实际经验,可以弥补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的知识空白,发挥祖父母的经验优势。
·由于不再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拖累,祖父母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繁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所以会比较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俗话说得好“老小孩,小小孩”,也就是说老人自身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与孩子玩乐,极易与孙子女建立融洽的感情,因此也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孩子由祖父母接去教养,年轻父母便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事业、工作上。
·隔代教育也可以缓解老人家的孤寂,使其从孙子女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对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
二、隔代教育的劣势——溺爱
许多老人家常会存在着一种补偿心理,将自己年轻时无法给予子女的优渥生活照顾,全数转移投射在孙子女身上,而这种宠爱往往很容易变成毫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什么事都一手包办代劳,以致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结果。还有的祖父母因过度疼爱孩子而护短,致使孩子的缺点因长期得不到矫正,遂养成不良的行为和性格。在祖父母庇护下的孩子,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胆小怕事、不合群、寡言少语、应变能力差、性格内向;另一个极端则是放纵欲强、专横跋扈、难以管理、性格外向,在家里是个小霸王,到了外面却毫无独立能力,碰到问题,只知道躲到大人的身后寻求保护。
观念陈旧
许多老一辈的观念比较陈旧,与社会的联系开始减少,所以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不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对科学的育儿观念也不够了解,仍沿用老观念要求孩子、教育孩子,这可能不利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此外,还有一些老人家的文化较低、思想陈旧,常会不知不觉地灌输给孩子一些封建迷信的观念,也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三、“新型隔代教育”需要父母和祖辈相互配合
抚育孩子是为人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忙碌,不能作为把孩子丢给老人家的借口。所以:一方面,父母不管多么忙,都要抽点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别完全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交给老人。另一方面,老人该给自己定好位,既不越位,也不做摆设;做好亲子之爱的润滑剂;喜欢孩子,但不溺爱;把知识和经验浇灌孩子时,但别把旧习惯、坏德性影响到孩子。这样,祖辈在隔代教育中才能发挥积极作用。调查显示,我国约有一半的儿童正在接受隔代教养,在广州有将近一半的孩子隔代教育,在上海则有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教育。对于大多数万分重视孩子成长,又十分缺少育儿精力的现代年轻父母们来说,隔代教养究竟孰利孰弊需仔细衡量。
在现实的压力之下,爸爸妈妈虽然很想自己亲自带宝宝,但是为了维持一定的经济水平,往往只能将最亲爱的宝宝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带。老一辈的人,虽然在养护宝宝方面经验丰富,但是往往会利用许多“过时”的观念,或者太宠宝宝或者对宝宝期望太深,反而造成宝宝对爸妈教养方式的不适应问题。对于忙碌的双职工家庭而言,很多时候教养宝宝的责任会落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老一辈的经验固然可贵,但是如何让他们也能兼容并蓄地吸收新一代的教养方式呢?沟通是最好的方法。
这5件事父母一定要告诉女儿
家里有女孩子的父母,非常有必要在孩子10岁左右,也就是孩子开始能听懂道理的时候,对孩子进行性保护教育告诉女孩子,从现在开始她不要让任何异性抚摸她,即使父亲也不可以同时告诉孩子,一旦有异性在她不愿意的情况下抚摸她,她要第一时间逃离那个地方并马上告诉父母一旦发生孩子受到性骚扰事情,让孩子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你们,告诉孩子,你们会保护她,会为她主持公道,你们不会责怪她的,同时要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方法:
不要随便一个人与异性单独相处
很多家长总是找异性男老师当家教给女孩子补课这是家长的疏忽绝对不可以让一个正在发育阶段的孩子与异性家庭教师单独相处不要轻易去哥哥或者父亲的同学家更不能轻易去男同学家走在路上不要和任何陌生男人搭话尽量避免自己一个人行走,最好找同伴一起走
不要轻易跟任何男人走
据统计,国外多95%的性犯罪,都是亲人,朋友,同学,或者是父母的同事等熟人造成的特别是一些小孩子,听到此人是父母的同事,而且还见过,就很容易跟人走这要提醒孩子,千万不要实在万不得已不能接孩子要首先和老师联系,告诉老师你将派一个什么人去帮助接孩子最好是女性
当遇到有异性开始抚摸孩子的脸四肢的时候,要立刻离开,并回家告诉家长
不要认为这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告诉孩子这非常重要要让孩子学会对异性的抚摸表示反感和拒绝的方法
一旦发生危险,不建议大人教孩子去用生命抵抗,毕竟孩子弱小,如何抵抗也抵抗不过身强力壮的大人
这个时候,告诉孩子她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尽量不要让孩子在受到肉体伤害的同时,再受到来自家长的精神摧残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她们可能并不懂性伤害在精神上的意义很多时候都是社会舆论和家长造成的她们能够感受最强烈的就是肉体伤害只要她能够保住生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如果你不拼也是死,拼也是死,到那个时候,那就是玩儿命也要拼,拼的目的不是为了找死,而是为了能够活下来
正确引导孩子的青春萌动,对于孩子的早恋,要疏导不要禁止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因为性激素开始在体内蓄积,而有了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萌动和好奇这也是很容易发生女孩子受伤害的原因因此家长在孩子还没有开始早恋的时候,就要对孩子进行疏导教育在18岁以前,女性生殖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全,因此过早地发生性关系会导致很多妇科疾病,对她今后的生活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就是怀孕,堕胎的问题
为了避免以后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我们做父母的必须承担起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学会保护自己的方法因此所有家里有女孩子的父母应该从孩子10岁左右开始不断地教育孩子拥有保护自己的意识现在的孩子都发育得很早,如果你的孩子9岁就来月经了,那么你就应该意识到必须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了,因为女孩子来月经就证明开始具备生育能力了也意味着如果大人不注意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就拥有了发生性关系的可能,后果也就不用我说了很多大人总觉得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什么都不懂,是不是说了孩子也不明白你放心,现在的孩子都比我们想象的早熟通过网络电视,她们可能懂得比你都多因此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想孩子去主动和孩子谈这个问题,让孩子在朦朦胧胧的时候,就有这个自我保护的意识,那么一旦发生情况,她们也知道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