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心理有自己的特点
老年人的心理有自己的特点
1、心理老化与身体老化的速度不同
一般来说,老年人身体老化发展速度较快,而心理老化的速度比较慢。身体外观的变化,例如白发,皮肤上的皱纹和老人斑比较明显了。心理老化在外观上的变化,比较身体老化则相对不明显。老年人的身体老化与心理老化有一定的关系。
2、老年人心理老化的个体差异比较大
3、老年人心理老化与个人的心理特点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善于用脑,勤于思考的人,智力衰退的速度比较慢;而很少用脑的人,智力衰退速度比较快。心情开朗、意志坚定、发愤图强的人,即使到了老年,往往还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心情抑郁、意志薄弱、缺乏进取心的人,往往未老而先衰。
4、老年人心理老化受社会影响较大
随着时间的流逝,步入老年更加需要一个平常心态。剧烈的情绪变化是器官发生疾病的主要原因。50%~80%的精神创伤,与情绪刺激有关,情绪变化使血压升高,心脏病发作,脑血管病发作。长期抑郁、焦虑使人衰老多病,甚至引起癌症。因此心情的状态对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十分重要。
老年人心理有什么特点
1、情绪改变
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
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吸收。
3、性格改变
有的老人显得啰嗦,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吸收。
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特点 多疑病
60岁以上老年人,有半数的人可出现多疑病症状,这是由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已经从对外界事物的关心转向对自己躯体的关心所致,而且这些关心可因某些主观感觉而加强,从而易出现多疑病症状,表现为头部不适、耳鸣、胃肠道功能异常以及失眠等。有时即使稍有不适,也要向周围人去诉说。还会过分注意报刊书籍上的一些医学常识并对照自己,常为此而心神不定,惶惶不安,甚至多次求医就诊。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人到老年,机体各部分、各脏器包括大脑在内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老化,功能减退,如视力模糊、两耳失聪、行动不便、皮肤多皱、毛发变白或脱落、代谢下降、免疫功能低下等,这是老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与此同时,也可发生心理方面的改变。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吸收。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
当然,正常老人的这些改变有一定范围,但若过分突出,尤其与一般同龄老人相比,若已明显不同,则要考虑有无老年期精神疾病的可能。
老人心理亚健康现象
据介绍,老年人出现心理失常、心病缠身等心理亚健康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不少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回家后,无所事事,闲得无聊,于是整日心事重重,而一旦遇到一些不如意的生活小事后,心理疾病便“一触即发”。其次,一些老年人喜欢没病找病,“对号入座”,结果使本已比较脆弱的心理更加脆弱,导致忧郁症的出现。再则是各类纷繁复杂的家庭矛盾成为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导火线”,由此而感发严重的官能性恐惧症。
有鉴于此,市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张海音认为,上海市老年人各类心理疾病的上升,一方面反映了目前老年人心理疾病亟需加大医治力度,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家庭、社会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如何来预防、疏导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同时切实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他们真正拥有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美好生活。
老年人心衰五大特点
1、精神症状突出。心衰时常伴有失眠、焦虑不安,或嗜睡、表情淡漠、呆滞等。这与心衰时心脏排血减少,脑细胞缺氧有关。
2、心衰症状易被掩盖。老年人常有多种疾病并存,相互影响,造成病情复杂化,症状多样性,掩盖心衰症状。应关注老年人的心率与呼吸情况,如果出现心率过快或心律不齐,以及呈现阵发性呼吸困难时,就要虑及心衰,及时去看医生。
3、夜尿增多。这是因为白天活动增多,回心血量相对不足,心输出量减少,肾脏血流灌注量减少,故而尿量减少;但到了晚上,老年人卧床休息,回心血量相对增加,心输出量增多,从而引起夜尿增多,成为心功能不全的标志之一。
4、出现消化道症状。心衰往往伴有内脏瘀血,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严重者可致胃肠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等。
5、出现肺部体征。如果患者出现可疑症状;可贴近老人的胸部听听。如果听见明显的哮鸣音或湿罗音,表明老人已有心功能不全,必须立即送医院就诊。
老年人心理变化的特点 智力衰退
进入老年期后智力逐渐减退,但减退的程度不同的老人间有很大差异,并且与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有的因为本身的自信心不足,自己认为智力减退,实际可能并非如他所想象的那么严重。老年人的智力是逐渐下降的,一般认为18岁时智力达到最高水平,以后开始下降,50岁时仅相当于15岁的智力年龄,80岁以后下降更明显,85岁时大约相当于5岁儿童的智力年龄,当然由于个体差异,可有10% ~ 25%的老年人并没有明显的智力减退。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也是智力衰退的一种表现。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1生理因素生理功能衰退涉及全身细胞、组织和器官,出现皮肤松弛、毛发稀疏变色、视力减退,动作减慢,手脚抖动等现象,使人产生“人老珠黄”的老朽感。老年人情绪不稳,易兴奋爱唠叨,办事固执刻板,还有的由于以自我为中心,影响人际关系。
1.2疾病因素1.2.1对疾病本身的心理反应老年人常常患有一种或多种疾病,他们表现为精神紧张,惧怕因病影响子女的工作和学习,对于慢性病人有的担心“久病床前无孝子”又怕支付高额医药费用,增加经济负担,影响生活质量。特别是肿瘤病人和患过心肌梗死的病人,常有消沉痛苦不安、抑郁或怕死的情况。老年人对医院的各种辅助检查产生恐惧不安。
因病住院改变了生活习惯易产生被隔离的感觉。对于需要别人护理的病人心理挫折比躯体障碍更加严重,无价值感、老朽感油然而生,对于能自理生活和给人帮助的人一旦患病,自身价值严重受挫。表现烦躁不安或厌世心理。
1.2.2用药的心理反应老年人用药心理较为复杂,大病去医院小病到药店和凭感觉吃药的现象较为普遍,对小单位和年轻医生开出的药物不放心,盲目崇拜进口药,面对铺天盖地的医药广告表现为束手无策,轻信小偏方、小广告,对保健品与药品分辨不清,对药物的包装、价格较为关注,对服药方法、剂量、疗程不太在意,容易接受暗示疗法,或上当受骗。
1.3家庭因素现实生活中三世、四世同堂的家庭关系比例不小,所以家庭结构、成员关系,老人在家庭中的位置对心理影响较大。
1.3.1婚姻关系许多老人认为婚姻关系质量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夫妻恩爱是老人心情愉悦的重要条件,因而丧偶是重大的精神刺激,常表现为抑郁失眠,对生活兴趣降低,有的出现内疚。
认为本来能够干些什么事情可以防止配偶死亡,从而悲观失望。老人再婚是较为复杂的事情,多数希望再婚,盼望身边有人交往,能为对方做事而感到生存价值,有的老人再婚得不到子女支持,有的为经济问题、对方性格、爱好影响生活质量,再婚后离婚率较高。
1.3.2家庭关系绝大多数老人与子女关系良好,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最多的是婆媳关系,这与文化修养、经济条件、饮食习惯、子女的教育方式有关。受传统观念影响,祖孙关系有特殊的位置,第三代使老人生活丰富、充实,但对第三代紧跟时代、衣食住行、娱乐方式看不惯,造成关系不协调。另外老年丧子、经济困窘、通货膨胀等会造成老人心理障碍,
1.3.3孤独因素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老年夫妇不可能手拉手同时离开人世,总会有人先行一步,于是孤身老人比例越来越高,由于夫妻长期共同生活产生的心里平衡一旦倾斜,极大地影响孤身老人的情绪和免疫功能,所以孤独郁闷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大敌。
1.4社会因素1.4.1离退休综合征离退休是社会进行新陈代谢的一种必然现象,是顺乎客观规律的[引。但不少人离退休后抑郁伤感引发多种病症,其原因一是工作生活规律性破坏,社会圈缩小,某种愿望或打算落空的遗憾而产生失落感;二是空闲时追忆过去美好时光,产生心情压抑,性格孤僻的回忆心理:三是远离熟悉的工作环境和面孔,产生忧郁孤独的复杂心理。
1.4.2生活事件的改变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和老人的亲朋好友相继患病、死亡。严重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产生死亡离己不远,辛辛苦苦一辈子,到头来结果一样,悲观失望,因而过多地考虑个人的得失,还有部分老人为子女就业、婚姻、经商、交友过分担忧,表现为烦躁易怒、心理失衡。
老年人休克后的心理护理特点
(一)对病人作心理上的安抚
休克病人的意识是清醒的,对突然的病情变化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如害怕、恐惧、焦虑等,这些反应与休克之间会形成负反馈的恶性循环。护士要选择适当的语言来安慰病人,耐心解释有关病情变化,以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病人痛苦。护士在实施抢救中,说话要细声而谨慎,举止要轻巧而文雅,工作要稳重而有秩序,以影响病人心理,使其镇定并增强信心。
(二)给病人安排安全舒适的体位
可给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并将下肢拾高30,以减少腹腔器官对心肺的压迫,利于呼吸与促进冠状循环,并利于下肢静脉的回流,这样既可促进休克的恢复,又可使病人感到舒适。
(三)对病人要亲切关怀
护土要经常观察病人的脉搏、血压、呼吸及尿量等情况,并随时记录。要关怀病人,询问病人有何不适,有何要求,耐心解答提问,及时解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病人心情舒畅,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四)要特别观察病人的精神症状
精神症状反映了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的血液灌注量与供氧量,对疾病情况的判断具有整体性意义。在轻度缺氧时,病人表现以兴奋为主,有不安、烦躁,甚至有狂躁。此期若能得以纠正缺氧,则病人的情绪、意识、行为等可恢复常态。但若是休克继续加重,则脑功能由兴奋转入抑制,表现为淡漠、迟钝与萎靡,继之为诸妄、昏迷,这是危险的信号。如果脑及其它器官的供血改善,缺氧纠正,病人的意识会随之清醒。
老年人性心理有哪些特点
1.性角色的变化
人到老年,家庭生活往往会发生重要变化。子女多数已成年,或者将要结婚,或要另外组织家庭独立生活,家庭从稳定期转入了离巢期。这对父亲的影响相对小一些,而对母亲来说,心理打击较大。由于长期习惯于担任母亲角色,并且把子女看得比自己还重,子女的独立和离家,会使她们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她们会感到孤独、仿徨。一下很难适应母亲角色的丧失。
此外,老年期夫妻关系的角色也有些变化。由于老年妇女的身体比老年男性健康的往往要多一些,因此,老年妻子对丈夫的照顾比过去多了,而且,从以前受丈夫保护转为保护丈夫,从被保护的角色变成了保护者的角色。在家庭中的管理权和发言权也比过去多了。对男子来说,进入老年以后,虽然长期的心理定势使他们仍然意识到自己是“男子汉”,并继续担任着丈夫的角色,但由于退休后社会活动的减少,家中承担的事务增多,也不自觉地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婆婆妈妈起来。从性别角色上看,男性和女性的差别在日益缩小,气质上开始趋于中性。
2.性生活心理变化
步入老年后,由于生理机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性能力也随之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许多老年人对性生活产生了迷惑和犹豫。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担心自己生理上的衰老,都想知道自己随年龄增长会发生什么变化,有没有希望保持身体健康和正常的性生活。老年人的性生活是不是还能像年轻时那样得到满足。男性对自己性能力的担心和忧虑比较明显,他们常常把自己和年青时相比,有一点变化就感到惊慌;是不是有病了!阴萎了?年纪越来越大时,阴茎是否还能勃起?老伴会不会不满意?女性这方面相对男性的心理压力要少一些。但也会对性活动产生一些忧虑,如由于阴道干燥,性交疼痛等。产生这些心理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1)传统观念、封建意识和社会舆论的影响。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和封建意识认为“无欲则长寿”,“老年人不应有性生活”,社会舆论把老年人的性活动也看成是,“不正经的”,“粗俗的”,甚至是下流的。这些观念都给老年人带来极大的性压抑。
(2)其他不良心理的影响。老年人性生活的心理压抑还受许多不良心理的影响。如衰败心理,羞耻心理,恐惧心理,禁欲心理等。由于全身各脏器不同程度的衰老,增加了心理上的衰老,对性心理产生压抑,误认为性功能丧失性能力减退,使性生活兴趣降低,在女性方面反映较突出,拒绝过性生活。由于世俗偏见和性禁锢的束缚,认为老年人过性生活是可耻行为,往往还要在子女面前显示自己的“圣洁”,进一步导致性欲减退。另外由于疾病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对性产生恐惧,怕加重病情而回避性生活。还由于过分相信“纵欲伤身”之说,而抑制自己的性欲望和要求。
(3)缺乏性知识的影响。很多老年人不了解自己的性生理以及如何协调性生活。
(4)夫妻性生活不和谐的影响。有些老年夫妻性生活不和谐,不能默契配合,或者丧偶后无性伴侣造成老年人的性压抑。
(5)社会角色变换的影响。许多老年人离退休后由于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心理上不能适应现实的生活,认为自己是无用之人,对性生活的兴趣自发性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