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脓肿检查
脾脓肿检查
1.B超 显示脾脏增大脾内单个或多个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的无回声暗区边缘不平整腔壁较厚与脾脏囊肿相比脾脓肿无回声区边缘回声较强模糊无回声区内有散在小点状回声影可见液平偶尔有气体回声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约60%病灶在脾上极可伴有左胸积液
2.胸腹X线平片检查 多表现为非特异性征象如膈肌抬高并有运动受限脾脏阴影扩大左胸腔积液以及肺不张等若在脾脏内出现液平面则为特异性征象但此种情况较为少见钡餐造影示胃及横结肠向右前方移位胃大弯有受压残缺现象
3.CT检查 诊断准确度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达到90%扫描检查发现脾脏外形向外膨隆脾内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区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脓肿内可见液平面或气体脓肿壁与脾实质相等增强扫描时脓肿壁可增强但脓肿内容物不增强脾脏内可见散在的钙化斑
4.动脉造影 敏感度高最小能够发现2cm以内的脓肿病灶造影显示脾脏增大动脉相时脾内有一无血管的膨胀性肿块边缘粗糙膨胀使血管移位变直和分开毛细血管期脓肿呈现边缘不规则而模糊的充盈缺损脓肿周围无染色及血管增加无包绕血管或血管湖脾静脉正常
5.放射性核素脾脏扫描 准确性高可达80%~90%但不能检出2cm以下的病灶单发性较大脓肿表现为大片放射性缺损区多发小脓肿(<3cm)呈放射性核素不均匀摄取图像
肺脓肿的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继发感染时可有白细胞计数增高,核左移。病程长或咯血严重者可有贫血、血沉增快等。
(2)痰液检查痰液涂片可发现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培养可检出致病菌,痰培养有助于敏感抗生素选择。
2.辅助检查
(1)胸部X线检查是肺脓肿的主要诊断方法。由于脓肿有向不同叶蔓延的特点,可波及多叶甚至全肺。
(2)CT检查断层(包括CT)可更好了解病变范围、部位、空腔情况。少数脓肿内脓液未排出,表现为圆形块影,但在可见内有小空洞,真正呈实块的不多,易误为肿瘤。纤维化明显的肺体积缩小,支气管完全闭塞可有肺不张。可见叶间胸膜增厚。脓肿破向胸腔形成脓胸或脓气胸,片上有相应改变。
(3)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最好在患者情况较稳定时进行,不要在高热及呼吸道炎症严重时检查。
(4)支气管造影肺脓肿的支气管改变是相当明显的,支气管造影可了解病变部位及范围,发现平片未见到或断层上也不明确的病变,对确定治疗原则及手术方式有帮助。造影能见到扩张的支气管,充盈的脓腔,支气管的扭曲变形、狭窄及支气管胸膜瘘。
(5)肺功能检查主要表现为阻塞性通气障碍。晚期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和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
肛周脓肿检查
当家长发现宝宝出现肛周脓肿症状后,需要带宝宝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确诊病情。肛周脓肿的诊断依据:
1、宝宝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疼痛加剧,少数宝宝会出现排尿困难。
2、宝宝在患肛周脓肿的同时,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照B超时,可检测出患处的脓腔。
4、测血常规时,可以发现宝宝体内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5、宝宝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直肠内穿刺可抽出脓液。
检测宝宝肛周脓肿病情的方法如下:
双合诊:把食指插入肛管,拇指在皮肤触摸,脓肿波动员明显的皮肤及粘膜最薄区,即是区口、外口的位置。
挤压法:即采用分叶状肛门镜扩张暴露脓肿部位的隐窝,然后压迫脓肿,以观察脓汁排出之所在,即可确定内口。
探针检查:在肛门窥器下,用探针钩隐窝,较易进入,且有溢脓者,即为内口。也可在术中,切开引流时探及内口。操作中要切忌暴力,以免造成人为的假内口,致使手术失败。
肛门镜检查:可见肛隐窝局部充血,可有脓性分泌物。
亚甲蓝溶液染色法可检测。
建议家长带宝宝到正规医院进行肛周脓肿的检查。在确诊病情后,要结合宝宝身体状况咨询医生意见,选择最合适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脾脏肿大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确定肝脾肿大原因和判定肝脏功能极为重要,有时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但化验检查已显肝功能异常。实验室检查对评估肝脏损害程度及其预后也是必不可少的。
血液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和细胞形态观察对感染性疾病、白血病有诊断价值。血红蛋白、红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加,提示溶血性贫血。
2、肝功能检查:肝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和E抗原的检查。肝功能试验中的脑磷脂絮状试验、硫酸锌浊度试验等。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在心脏和肌肉组织中含量也较多,窒息缺氧后此类酶可大量释放至血流。乳酸脱氢酶在肝炎时增高,阻塞性黄疸时不增高,提示胆汁郁积的酶有碱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转肽酶和γ-谷酰转肽酶等,血清5′-核苷酸酶在胆道闭锁时也明显增高。
3、病原学检查:血液细菌培养、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可帮助确定引起感染的细菌和病毒的种类。
4、其他试验:如疑有糖代谢异常者应测定血糖及糖耐量试验。为确诊血型不合溶血病须做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游离抗体测定和抗体释放试验。血清蛋白电泳、甲种胎儿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检查可根据需要酌情选做。
骨髓检查
考虑有血液病或恶性细胞增生时应做骨髓穿刺,对诊断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疟疾等是很有价值的。
肝活组织检查
对诊断不明的肝脾肿大或疑为肿瘤者可考虑肝脾穿刺后取活体组织检查。如确诊肝原发性肿瘤或继发性肿瘤。
1、B型超声检查:超声波检查可帮助确定肝脾的大小,应用超声扫描可观察肝脏位置、形态、大小,检查横膈运动,显示肝脏与相邻器官的关系。超声波检查还可提供病因学资料。B型超声对肝囊肿、肝脓肿和肝肿瘤等肝内肿物的鉴别极有用,肝硬化、脂肪肝和淤血肝也能在超声图像下区别。胆囊超声波检查可发现胆总管囊肿的存在。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脾脏的位置、形态和大小,腹肌紧张等因素对其影响较小。利用超声检查判断脾大较触诊更敏感和正确,并可显示内部结构,可区别于血性脾肿大、淋巴肉芽肿、脾的原发性肿瘤和脾被膜下血肿等。
2、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也可用于肝脾肿大的诊断,胶体99mTc用于了解肝脏的位置、形态、大小和探测肝内有无占位病变。脾脏可与肝同时显影,脾功能正常时,脾影较肝右叶淡,脾功能亢进时,脾影可浓于肝影,对脾内占位病变和浸润病变的诊断,也很有用。
脑脓肿应该做哪些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脓腔形成后,外周血象多正常或轻度增高。70%~90%脑脓肿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加快。C反应蛋白增加,可凭此与脑肿瘤相鉴别。
2.脓液检查和细菌培养
通过脓液的检查和培养可进一步了解感染的类型,药敏试验对选择抗生素有指导作用,故穿刺脓液或手术摘除脓腔后,应及时送检,若行厌氧菌培养、送检的器皿应密闭与空气隔绝送检。亦可立即做细菌涂片染色镜检,尤其对脓液已破入脑内和脑室,而脑脊液呈脓性者,镜检可立即初步了解致病菌的种类,以指导用药。
根据脓液的性质也可大致判断细菌的类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液呈黄色黏稠状,链球菌呈黄白色稀薄状,变形杆菌呈灰白色稀薄有恶臭,大肠杆菌呈粪便样恶臭,绿脓杆菌呈绿色腥臭。真菌以隐球菌及放线菌常见,可用印度墨汁染色。肺吸虫呈米汤样脓液或干酪样变,脓液内有虫卵。阿米巴脓液呈巧克力色、黏稠无味,在脓壁上可找到原虫滋养体。
3.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
通过腰椎穿刺可了解是否有颅内压增高及增高程度,但颅内压增高明显者,尤其病情危重时,腰椎穿刺应视为有“危险”的操作,一般不做。若需要检查时,则操作要非常慎重,穿刺成功后迅速接通测压器,测压后要十分缓慢放液,留少量脑脊液送检。术后病人要平卧6h,并给予脱水降压。脑脊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一般在(50~100)?106/L(50~100个/mm3),蛋白也常升高,糖和氯化物变化不大或稍低。早期脑脓肿或脓肿接近脑表面或脑室时,脑脊液变化明显,若出现脓性改变则说明脓肿破溃。
2】影像学检查
为进一步明确是否有脑脓肿和脓肿的性质及部位,辅助检查是不可缺少的。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检查方式也不断更新,如脑电图、脑超声检查、脑室造影、脓腔造影、脑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等对脑脓肿的诊断已极少使用,目前主要依靠CT扫描或MRI扫描检查,但腰椎穿刺和头颅X线拍片对某些部位病变的检查仍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1.X线平片
如耳源性脓肿可发现颞骨岩部骨质破坏、鼓室盖和乳突小房模糊或消失。鼻源性脑脓肿可有额窦、筛窦、上颌窦等充气不良或液气面存在,甚至骨质破坏。外伤性脑脓肿可发现颅骨骨折碎片、颅内金属异物。颅骨骨髓炎引起的脑脓肿,可发现颅骨有骨髓炎的改变。个别病例可见脓肿包膜钙化,小儿慢性脑脓肿可有颅骨骨缝裂开,骨板变薄,成人偶有蝶鞍扩大,后床突及鞍背吸收等颅内压增高征的改变。
2.颅脑CT扫描
CT问世前脑脓肿早期诊断较困难。自临床上应用CT检查后,脑脓肿的诊断变得容易而又准确,其死亡率也明显下降。
脑脓肿的CT表现根据病变发展阶段而不同。在急性脑炎期,病灶呈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有占位效应,增强扫描低密度区不发生强化。脓肿形成后初期仍表现为低密度占位性病灶,但增强扫描在低密度周围可呈轻度强化,表现为完整的不规则的浅淡环状强化。脓肿壁完全形成后,其低密度边缘密度较高,少数可显示脓肿壁,增强扫描可见完整、厚度均一的环状强化,周围有明显不规则的脑水肿和占位效应,低密度区为坏死脑组织和脓液,如产气杆菌感染,可呈现气体与液平面,如为多房性,低密度区内可呈现一个或多个间隔。据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CT所示脓肿环征,并不一定表示病理上的脓肿包膜。有研究发现出现脑炎第3天后即可出现环状增强征,这与炎症累及血-脑脊液屏障、炎症周围新生血管形成并和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等有关。从发病到脓肿初步形成需10~14天 ,完全成熟需6周。少数脓肿也可与脑炎期相混淆,故临床上对脑脓肿的诊断不能盲目完全依靠CT,还需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全面考虑,以做出准确的客观诊断,但绝大多数的脑脓肿可根据CT扫描明确脓肿的部位、大小、形态、单房或多房、单发或多发等性质,CT扫描不仅有助于诊断,还有助于选择手术的时机和确定治疗方案,同时还可对治疗效果进行追踪观察。
3.颅脑MRI检查
是继CT扫描后出现的又一新的检查方法。按脑脓肿形成的时间不同,表现也不同。急性脑炎期,仅表现为脑内不规则边界模糊的长T1、长T2信号影,有占位征,此期须与胶质瘤和转移瘤相鉴别。增强扫描比CT扫描更能早期显示脑炎期。当包膜形成完整后,T1显示高信号影,有时尚可见到圆形点状血管流空影。通常注射Gd-DTPA后5~15min即可出现异常对比增强。延迟扫描增强度可向外进一步扩大,为脓肿周围血-脑脊液屏障的破坏。
脾脓肿病因
①最常见的是由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经血运播散至脾,约占病例总数的75%~90%,葡萄球菌,链球菌或肺炎球菌的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心内膜炎和产褥热,是脾脓肿最常见的前驱病,但实际上几乎所有化脓性感染都可能作为脾脓肿的前驱病灶,播散一般经由动脉,但腹腔内的感染也可经由门静脉进入脾脏。
②脾脏的损伤或梗死,约占脾脓肿的10%~25%,即使较小的外伤也可形成脾脏血肿,并因继发感染而导致脾脓肿,脾脏梗死可因脾动脉结扎,栓塞后引起,病理性血红蛋白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或镰形红细胞性疾病)也可发生脾脏梗死,而梗死的脾脏更是细菌沉着或繁殖的理想病灶。
③邻近脏器感染也可以直接侵入脾脏引起脓肿,但临床较少见,占脾脓肿发病原因的10%以下,肾周脓肿,膈下脓肿,急性胰腺炎,胃与结肠的肿瘤等均有可能直接侵入脾脏引起脾脓肿。
④免疫抑制或缺陷如危重症,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艾滋病患者可能发生脾脏的感染与脓肿,此外,脾囊肿可继发感染而转变为脾脓肿。
脾脓肿通常由葡萄球菌,链球菌或沙门菌引起,在广泛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其致病菌谱也有些改变,目前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厌氧菌感染也较为常见,阿米巴脾脓肿则极为罕见。
巧克力囊肿检查的方法有哪些呢
巧克力囊肿检查的方法1、专家初步视诊:巧克力囊肿患者在正式开始治疗前一般都会由主治医生需根据患者年龄、病史、体征进行初步诊断,然后针对结果对良、恶性作出估计,诊断困难时,应作进一步的检查。
巧克力囊肿检查的方法2、临床超声检查:该方式对巧克力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该方法不仅可以测知肿块的部位,大小及性质,还可以与其它疾病鉴别。该方法临床上的诊断符合率高达90%,但直径1~2cm的实性肿瘤不易测出。
巧克力囊肿检查的方法3、放射学诊断: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吞钡检查,淋巴造影等协助诊断。
巧克力囊肿检查的方法4、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可鉴别良、恶性肿瘤,盆腔肿块合并肠梗阻的诊断,显示肝、肺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巧克力囊肿检查的方法5、细胞学检查:作为穹窿穿刺,抽吸腹水作细胞学检查,在腹腔镜检查或剖腹探查时,可同时在子宫直肠陷凹处吸液检查,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率。
脑脓肿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脓腔形成后,外周血象多正常或轻度增高,70%~90%脑脓肿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加快,C反应蛋白增加,可凭此与脑肿瘤相鉴别。
2、脓液检查和细菌培养
通过脓液的检查和培养可进一步了解感染的类型,药敏试验对选择抗生素有指导作用,故穿刺脓液或手术摘除脓腔后,应及时送检,若行厌氧菌培养,送检的器皿应密闭与空气隔绝送检,亦可立即做细菌涂片染色镜检,尤其对脓液已破入脑内和脑室,而脑脊液呈脓性者,镜检可立即初步了解致病菌的种类,以指导用药。
根据脓液的性质也可大致判断细菌的类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液呈黄色黏稠状,链球菌呈黄白色稀薄状,变形杆菌呈灰白色稀薄有恶臭,大肠杆菌呈粪便样恶臭,绿脓杆菌呈绿色腥臭,真菌以隐球菌及放线菌常见,可用印度墨汁染色,肺吸虫呈米汤样脓液或干酪样变,脓液内有虫卵,阿米巴脓液呈巧克力色,黏稠无味,在脓壁上可找到原虫滋养体。
3、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
通过腰椎穿刺可了解是否有颅内压增高及增高程度,但颅内压增高明显者,尤其病情危重时,腰椎穿刺应视为有“危险”的操作,一般不做,若需要检查时,则操作要非常慎重,穿刺成功后迅速接通测压器,测压后要十分缓慢放液,留少量脑脊液送检,术后病人要平卧6h,并给予脱水降压,脑脊液检查可有白细胞增高,一般在(50~100)×106/L(50~100个/mm3),蛋白也常升高,糖和氯化物变化不大或稍低,早期脑脓肿或脓肿接近脑表面或脑室时,脑脊液变化明显,若出现脓性改变则说明脓肿破溃。
影像学检查
为进一步明确是否有脑脓肿和脓肿的性质及部位,辅助检查是不可缺少的,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检查方式也不断更新,如脑电图,脑超声检查,脑室造影,脓腔造影,脑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等对脑脓肿的诊断已极少使用,目前主要依靠CT扫描或MRI扫描检查,但腰椎穿刺和头颅X线拍片对某些部位病变的检查仍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1、X线平片
如耳源性脓肿可发现颞骨岩部骨质破坏,鼓室盖和乳突小房模糊或消失,鼻源性脑脓肿可有额窦,筛窦,上颌窦等充气不良或液气面存在,甚至骨质破坏,外伤性脑脓肿可发现颅骨骨折碎片,颅内金属异物,颅骨骨髓炎引起的脑脓肿,可发现颅骨有骨髓炎的改变,个别病例可见脓肿包膜钙化,小儿慢性脑脓肿可有颅骨骨缝裂开,骨板变薄,成人偶有蝶鞍扩大,后床突及鞍背吸收等颅内压增高征的改变。
2、颅脑CT扫描
CT问世前脑脓肿早期诊断较困难,自临床上应用CT检查后,脑脓肿的诊断变得容易而又准确,其死亡率也明显下降。
脑脓肿的CT表现根据病变发展阶段而不同,在急性脑炎期,病灶呈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有占位效应,增强扫描低密度区不发生强化,脓肿形成后初期仍表现为低密度占位性病灶,但增强扫描在低密度周围可呈轻度强化,表现为完整的不规则的浅淡环状强化,脓肿壁完全形成后,其低密度边缘密度较高,少数可显示脓肿壁,增强扫描可见完整,厚度均一的环状强化,周围有明显不规则的脑水肿和占位效应,低密度区为坏死脑组织和脓液,如产气杆菌感染,可呈现气体与液平面,如为多房性,低密度区内可呈现一个或多个间隔,据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CT所示脓肿环征,并不一定表示病理上的脓肿包膜,有研究发现出现脑炎第3天后即可出现环状增强征,这与炎症累及血-脑脊液屏障,炎症周围新生血管形成并和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等有关,从发病到脓肿初步形成需10~14天 ,完全成熟需6周,少数脓肿也可与脑炎期相混淆,故临床上对脑脓肿的诊断不能盲目完全依靠CT,还需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全面考虑,以做出准确的客观诊断,但绝大多数的脑脓肿可根据CT扫描明确脓肿的部位,大小,形态,单房或多房,单发或多发等性质,CT扫描不仅有助于诊断,还有助于选择手术的时机和确定治疗方案,同时还可对治疗效果进行追踪观察。
3、颅脑MRI检查
是继CT扫描后出现的又一新的检查方法,按脑脓肿形成的时间不同,表现也不同,急性脑炎期,仅表现为脑内不规则边界模糊的长T1,长T2信号影,有占位征,此期须与胶质瘤和转移瘤相鉴别,增强扫描比CT扫描更能早期显示脑炎期,当包膜形成完整后,T1显示高信号影,有时尚可见到圆形点状血管流空影,通常注射Gd-DTPA后5~15min即可出现异常对比增强,延迟扫描增强度可向外进一步扩大,为脓肿周围血-脑脊液屏障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