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睡眠误区
走出睡眠误区
不可否认,失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然而由于人们对失眠的一些错误认识,延误了治疗,使病情加重,造成了治疗的困难。在上海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生何育生看来,要治疗失眠观念转变十分关键,那就必须要走出对失眠认识的误区。
误区一:
失眠不是病
失眠究竟是一种症状还是疾病?很多人认为失眠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根本无关紧要。因而在患病后不及时治疗或是讳疾忌医,致使病程迁延,增加了痛苦及治疗的困难。多数失眠患者对此认识上都存在着误区,认为晚一年半载治疗没有影响,只有5%的人能够因为失眠问题而主动到医生那里就诊。
其实,失眠既是种症状也是种疾病,何育生表示,常常有患者在患病多年,以致严重影响工作、生活时才就诊,如此不仅对自身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同时也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其实失眠一两天,通过自身调节可以解除则问题不大;如果失眠症状开始持续两周以上,则应立即就诊,否则很容易发展成慢性失眠,那时将备受失眠的折磨,且增加治疗的难度。
同时,失眠也是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的附加表现,如焦虑症、抑郁症、帕金森症等病都会伴有失眠现象,因此及时就诊查出失眠原因也将帮助患者有效控制心理和躯体疾病的病程发展。
误区二:睡眠长短
决定睡眠质量
不少人过分强调睡眠时间,认为睡眠时间必须超过8小时。其实,在何育生看来,衡量睡眠好坏除了根据睡眠时间外,更主要的是看是否影响白天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一般而言,合理的睡眠应该是每晚6~8小时,睡眠时间常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每个人对睡眠时间的需求量差异也很大,有的人把一昼夜的一半时间用于睡觉,也有的人每昼夜只需3~4小时就足够了。所以说,睡眠时间的长短并不能说明睡眠质量的好坏。
误区三:多梦就是
睡眠质量不好
据何育生介绍,睡眠存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每晚入睡后这两个睡眠期会交替出现4-6次,然而只有在快速眼动睡眠期才会出现梦境,其实人们并不是所有的梦境都能记住,如果正好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内醒来,你会记住自己的梦境。
睡眠浅且多梦,特别是噩梦往往是睡眠质量不好的表现,但判断睡眠质量的关键还得看第二天的精神、学习与工作效率等是否受到不良影响。
误区四:睡不好
会得精神病
何育生坦言,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患者,因为种种原因几天休息不好,就怀疑自己患了精神病,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应该指出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很多种精神疾病会伴随有失眠的问题,但普通的失眠症是不会变成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
反之,失眠也是一些精神疾病的伴随症状,当出现失眠时,也要注意是否还有其他的一些与往常不一样的表现,如情绪反常、闷闷不乐等,此时应找专科大夫就诊。
误区五:
安眠药会成瘾
很多人对使用安定类药物十分忌讳。认为“安定会损害大脑”,“安定会成瘾,一旦开始吃就得一辈子吃”等等。服用过量安定类药物后可能会出现头晕、反应慢、走路不稳等现象,这些确实属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安定类药物代谢有关,医学叫做“宿醉效应”,它对人体不会造成明显影响,只要你停药两三天就会恢复正常,不会对大脑产生持久影响。
此外,其实人们活着更应该要保证生活质量,如果长期失眠将会产生各类心理疾病,也会使得免疫力下降,诱发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和失眠诱发的疾病相比,服药的副作用显得微不足道。对于用药,何育生更提倡按需服用、间断服用,因此患者不必盲目担心。
误区六:治疗失眠
吃药就行
许多人出现失眠到医院就诊时,非专科医生往往给开几片安定就完了,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建议在服用安眠药物之前,要对失眠的诱因和病因进行评估。如果是环境等因素引起的暂时性失眠,服用安定类药物可能解决问题。但失眠有时是许多精神心理疾病的一个症状,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这时候就应该治疗原发疾病,如果仅仅给予安定类药物,就会延误病情。
另外,安眠药有很多种类,应该根据失眠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安眠药物。
走出增高误区
误解一:父母身材均偏矮,所生子女肯定高不了。
子女身高会受父母的影响,受父母身高影响的下一代的身高,称遗传靶身高。遗传靶身高影响子女最终身高的比例约占50%~60%。也就是说,子女生长到最终身高(即成年时身高)时,有40%左右是受非遗传因素所决定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父母均身材矮小的家庭,所生子女只有部分身材矮小,而不是全部。因此,身材矮小的父母千万不要认为自己都不高,小孩必定长不高,否则会错失治疗机会。
误解二:小孩早期生长缓慢,后期一定会追上。
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婴儿期(指从出生至1岁)身高增长迅速,为每年23厘米~25厘米;幼儿期(1岁后~3岁)身高增长速度为每年8厘米~10厘米;稳定期(指3岁后至出现青春发育前)身高增长速度相对较稳定,为每年6厘米左右。青春发育开始,大部分孩子的身高有一个增长高峰出现,此时身高增长在青春发育早期可达到每年15 厘米~18厘米不等。随着青春期的发育,第二性征出现,身高增长速度减缓,从每年2厘米~4厘米下降到每年1厘米,再进入身高增长终止期,此时为成年人身高。由此说明,人体增长过程是有年龄阶段性及规律性的。如能每一阶段都正常成长,身高就正常发育。倘若在某一阶段因疾病影响或营养缺乏等因素导致发育障碍,身高不增长或增长缓慢,就会影响最终身高。有个别儿童,由于某种原因在幼儿期、学龄前期生长偏离正常,一旦解除这些原因,会出现一个生长追赶期,可追赶至正常身高。不过,影响身高增长的因素是综合的、复杂的,不同的影响因素会造成不同的结果。部分家长由于受到早期不长、后期长的糊涂观念的影响,待到发现孩子已经16岁或18岁,仍比其他同学矮时才去就医。此时增高时机已过,空留遗憾。
误解三:多服食钙片就会长高。
钙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矿物质,骨骼形成离不开钙。除了小部分佝偻病患儿由于钙供应不足或吸收障碍,经适当补充钙有助其身高增长外,临床资料表明,大部分身材矮小的儿童,体内的钙是正常的。
误解四:只要营养好就可以长高。
人体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这是科学的论断。营养不均衡或缺乏可导致各种疾病,使生长发育停滞或缓慢。科学研究指出,人体增长是一个复杂的各种调节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生长所需的物质外,还要有体内多种内分泌激素参与调控。其中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性腺激素等,皆为调控人体生长的主要激素,任何一种激素分泌过多或缺乏,都必定影响生长发育,而这些激素目前不是只凭营养补充就可以达到要求的。认为营养好就会身体好、就能长高,这种逻辑是不科学的。
误解五:孩子现在已比同龄个别的儿童高,将来一定不矮。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人体的生长发育也需要全面考虑,倘若一个性发育提早的孩子,尽管现阶段身高在同年龄、同性别小孩之上,但他的骨成熟却严重加速(即骨龄超过实际年龄很多),即意味着他的增长有效期大大缩短。孩子很快便会停止长高,这类孩子绝大多数成年身高都比正常孩子矮。
导致OL失眠的睡眠误区
中国是失眠高发国家
睡眠障碍是遍及全球的普遍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全球约10%的人有慢性失眠(入睡和保持睡眠困难),很少有良好的睡眠。中国是最高发的国家之一,有一项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同时启动的有关睡眠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万多被调查者中有45%的人有睡眠障碍。有关专家反映,失眠已成为神经科门诊的第二大疾病。失眠者中大多数为从事IT、管理和新闻等脑力劳动的白领,这些人由于个人不良的生活习惯、压力过大等原因,长年饱受失眠问题的困扰。因此,睡眠障碍成为都市白领健康的新杀手。
睡眠误区大扫描
世界卫生组织对失眠的定义是:入睡困难、保持睡眠障碍或睡眠后没有恢复感;至少每周3次并持续至少1个月;睡眠障碍导致明显的不适或影响了日常生活;没有神经系统疾病、系统疾病,使用精神药物或其他药物等因素导致失眠。
美国专家在做睡眠研究新进展报告时说,目前已经证实失眠是导致抑郁症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这一观点的依据是美国最近的几项研究结果。其中最著名的一项是通过对失眠和非失眠两组人群进行长达40年的随访观察,结果发现,患有失眠的人抑郁症的患病率是没有失眠者的3倍。
小心踏入睡眠的误区
多数白领族长期处于“睡眠负债”的状况下,却并不是很在意。通常以为每天只睡个5小时、6小时,到周末睡个10小时就可以补回来了吗?渴望夜夜睡好的你,太需要进行睡眠误区大扫雷了!
误区一:在床上思考事情
最好将卧房单纯化,使卧房的功能纯粹是睡觉。不要在卧房做太多其他的事情,因为床铺不会成为解决问题的场所。你可以在上床15分钟前,在纸上写下你的焦虑或担忧及可能的解决之道,以便让你不致感觉必须时时提醒自己该做的事。若白天的烦恼伴你上床,那么告诉自己你将在次日的“担忧时间”内处理这些分心事。
误区二:数数能快速入睡
数数只会导致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大脑持续处于兴奋状态,结果更难以入睡。
误区三:睡不好也要躺着
卧床时间与你的睡眠有效率有关,而睡眠有效率的测量方式为:实际评估睡着的时间/卧床时间×100%,如躺床8小时,只睡5小时,睡眠有效性只有67.8%,年轻人应该可以达到85%以上。发现自己睡眠有效性很差时,不要强迫自己躺在床上,应减少卧床时间,等到自己有睡意后,或提高睡眠有效性之后,再延长躺床时间。
安眠药不可随便吃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出现过失眠的人,只有6%的人专门为失眠就诊过,而70%的人没有把失眠当作一种疾病。甚至有许多人因为不愿意到医院去看病,而自购安眠药服用。要知道,安眠药不是可以随便吃的。对于睡眠呼吸障碍者,安眠药能加深中枢抑制;喝酒后也不宜服用安眠药。酒精和安眠药一样有抑制中枢神经作用,同时使用,会对中枢神经过度抑制而造成伤害。
另外,专家提醒,安眠药治疗失眠的效果虽然好,安全范围也较大,但是如果超过正常治疗剂量或长期使用正常治疗量都可形成药物依赖(即成瘾)。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有安定、利眠宁等。此外还有眠尔通、安眠酮、导眠能等药物。这些药物在体内会受到肝脏中药物代谢酶的作用,患者服药后,药物进入血液及作用部位,在一定的药物浓度下发挥催眠作用,然后这些药物在肝药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被破坏,它的作用就消失了。如果患者经常服用某种安眠药,这些药物就会促使肝药酶产生增多,产生“耐受性”。
对于失眠者来说,安眠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如果自己随意到药店购买或擅自更改医生的处方增大药量,则会出现头昏、嗜睡、注意力下降、记忆减退等现象,对于肝、肾、心脏病和睡眠呼吸暂停、哮喘患者,服用安眠药还可能造成更大的危险。因此专家提醒,安眠药不要随便吃。
白领如何走出睡眠误区
1、头朝南或朝北睡眠
对。
这是地磁对人体的影响。如果人体长期顺着地磁的南北向,可使人体经络循地球磁力线走向一致,就会使气血流通,器官机能得到调整和增进。
2、我习惯在床上思考明天应做的事情
错。
最好将卧房单纯化,使卧房的功能纯粹是睡觉或做爱。不要在卧房做太多其它的事情,因为床铺不会成为解决问题的场所。你可以在上床15分钟前,在纸上写下你的焦虑或担忧及可能的解决之道,以便让你不致感觉必须时时提醒自己该做的事。若白天的烦恼伴你上床,那么告诉自己你将在次日的“担忧时间”内处理这些分心事。
3、睡不着时,数数能催你入睡
错。
数数只会导致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大脑持续处于兴奋状态,结果更难以入睡。
4、平时睡得少,双休日多睡懒觉,就能把体力补回来
错。
再也没有比打破生理时间更糟糕的事情了。一般人周期混乱最容易发生在周末,若你周五和周六晚至次日凌晨睡觉,下午才起床,你会很容易患上“周日失眠症”:周日晚上早早上床,两眼放光,极力入睡却无能为力。你越是努力,越感疲乏,“星期一综合症”自然也免不了。所以请尽量保持定时睡眠的习惯,维持固定的起床时间,在双休日也不要太“豁边”。
认识睡眠误区
误区1:没有一个固定睡眠模式
我们常认为可以通过在下一个夜晚早点上床来弥补失去的睡眠,但是生物钟调节健康睡眠模式的能力是基于保持严格的作息之上的。我们在周末熬夜,期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补上睡眠,或者是利用周末的时间来弥补这周不足的睡眠。这两种作法都打乱了身体的节奏,特别是熬夜的周末更是容易引起接下来工作日的失眠。
解决:制定一个计划并且严格遵守
每天准时地起床睡觉,即使在周末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有健康的睡眠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身体会因为规律的生活而倍感舒适,并且,一个保持不变的睡眠习惯对于生物钟的增强时在好也不过了。每天在同一个时间醒来或睡去就有利于保持一个不变的睡眠节奏,同时提醒大脑在特定的时间释放睡眠或清醒荷尔蒙。
误区2:用“长时间的小睡”来补充睡眠
白天睡太久,特别是下午四点过后,在晚上你看电视时,即使是几个简单的鸡啄米式的打盹就能毁掉你良好的睡眠节奏让你和一个晚上安恬的睡眠说再见。
解决:小睡时间觉不超过30分钟
如果小憩是绝对必须的,那么你就要确定一天只能一次并且要在下午四点之前。通常,短时间的休息不会影响,实际上,午饭后或半小时或20分钟的午休,只要在四点之前,于大多数人还是有益的。
误区3:没做准备
期望身体从全速运作状态转让完全停顿而没有减速缓冲,这是不现实的。我们身体需要时间制造所谓的神经传递索来向大脑的睡眠中心发送反馈信号,大脑将分泌睡眠激素来让你有打盹的感觉。
解决:花一些时间慢慢入睡
制造一个人工的“电器落日”晚上10点过后,就别坐在电脑(电视)屏幕前了,关掉所有的电器。这些东西对大脑的刺激很大,能让你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清醒。当然,你得准备一张床。在你入睡前的一个小时,先把电灯的亮度调暗,洗个热水澡,听一些令人安静的音乐,做一些恢复性的瑜伽或放松的动作。让你的身体与心理都准备入睡是很有必要的。把一切阻止你睡眠的的让你分心的东西(生理上或心理上)统统拿走。
误区4:没有给你的身体适当的睡眠信号
我们的身体很大程度上依靠外界信号来告诉它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该清醒,而最基本的就是外界是亮还是暗。但是我们工作生活在一个人工点亮的世界,常常忽略了最明显的规律:自然的太阳光。但我们睡觉时,我们机体需要一个完全黑暗的环境来分泌一种重要的睡眠激素--褪黑激素。而我们的卧室常常不是完全的黑暗,因此影响了这一项”重要的工程“。
解决:夜晚,让你的卧室尽量的黑暗
找出你卧室中的罪魁祸首:发着红光的闹钟显示;你手机或个人数字助理设备的充电器上的红色指示灯;电脑显示屏;无绳电话电话的指示灯;dvd时钟和计时器。即便是最微弱的一点亮光也会影响松果腺分泌睡眠激素并因此影响了你的睡眠节奏。隐藏或移去闹钟,遮盖所有电子设备的亮光,如果窗户对着亮光,就使用暗色或不透光的布帘。如果以上这些做不到,那就带个眼罩吧!如果你在半夜醒来,去卫生间的时候也尽量保持灯市熄灭的。也可以用手电筒或夜晚的星光。
误区5:睡前吃提炼的谷物或甜点
这些都是新陈代谢的扰乱者,提升血糖,给一些维持全身激素平衡的器官带来压力。这些激素的扰乱者影响了你的睡眠周期,让你因为激素的波动而在夜晚奇怪的时间里醒过来。
解决:如果你必须要吃,那么就吃些高蛋白的吧!
睡前尽量不吃最好,但是至少,高蛋白的进食不仅会阻止睡眠的扰乱者们,而且耗油可能提供色氨酸--制造褪黑激素所必须的氨基酸。
误区6:服用安眠药入睡或保持睡眠。
安眠药掩盖了睡眠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失眠的深层次问题。很多关于睡眠的研究都发现:无论是处方的还是非处方的,在长期看来都是有害的。它们都有高度的易上瘾性,并且有潜在的危险。对于短期的使用,也许有时需要些安眠药,但是一段时间后,它们只会让失眠的状况更糟,不是更好。如果你服用安眠药一段时间,请求医生帮你制定一套养生的方法,脱离对它们的依赖。
解决:学会放松的技巧
抛开身体的因素,压力应该是致使睡眠紊乱的头号杀手。暂时性的压力就会导致慢性的失眠和睡眠节奏的紊乱。许多人问我为什么它们不能是他们全速运作的大脑歇息以致无法入睡。做些呼吸练习吧,恢复性的瑜伽或冥想一些恬静的事情都是有帮助的。这些都有助于使你的大脑宁静,减轻惊恐与担忧带来的压力。
六种睡眠误区要注意
睡眠占我们生命1/3的时间,长期睡不好,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都会找上门,癌症发病的风险可增加5倍。因此,良好的睡眠对健康很重要。
六种睡眠误区要注意
熬夜、深夜还大吃大喝等行为,都会潜移默化地扰乱我们的睡眠节奏,从而导致失眠加重。而且,日常生活中大家还有不少睡眠误区。
误区1:伴着电视入睡
有人觉得躺在床上怎么都睡不着,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反而能睡着。这种方法不可取,睡觉一定要在床上。
误区2:喝酒有助睡眠
酒精对最初的入睡虽有帮助,但随着酒精代谢,会损害后半夜睡眠质量,使整体睡眠时间减少。经常睡前喝酒,对身体损伤会逐渐加大。
误区3:睡前运动有助睡眠
适量运动有助于消除白天的紧张情绪,提升晚上的睡眠质量。但若临睡前才开始运动,会使大脑过度兴奋,错过理想的入睡时间,反而导致睡眠效果不佳。
误区4:抗拒安眠药
很多人担心吃安眠药有副作用,宁可扛着也不吃。然而,一些中重度失眠患者必须通过安眠药才能有效缓解症状,建议大家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换药。
误区5:晚上失眠,白天补觉
不建议失眠患者中午补觉,应做到宁可困死也不午睡,否则会加重晚上的睡眠障碍。建议正常人的午睡时间也控制在30分钟以内。
误区6:打呼噜的人睡得香
事实上,打呼噜反而是睡得不好的表现,打呼噜时出现的呼吸暂停可导致身体各器官缺氧,如心脏、大脑,长此以往,易引起各系统功能紊乱,严重时会诱发心梗或脑梗。建议打呼噜严重者及时就医。
如何更好的入睡
1、睡前不要玩手机:不少人都养成了睡前玩手机的坏习惯,其实这样会严重影响你的大脑运动,总是处于活跃的状态下,难以轻松入眠。
2、提前上床睡觉时间:如果你总是熬夜,没有科学的作息表,怎么能在12点钟前轻松入睡呢?调整好你的作息习惯,11点前一点要整理好事情,轻松入睡。
3、白天运动:白天做适当运动量,能放释放身体的能量,产生一定的疲劳感,让你夜间也容易入睡。
4、睡前牛奶:外国人普遍喜欢睡前喝杯温牛奶,这样能调节身体内部,让你更加容易入睡。
5、阅读:一看书就想睡觉,这应该是很多人的实际情况,不妨利用这个属性,睡前看一会书,帮助入睡。
6、放松身心:上床睡觉后,不要做多想工作或者生活中的事情,学会放松身心,这样才能更好的投入到梦乡的怀抱里。
睡眠误区
睡眠误区1、觉得美容觉越早睡越好实际上上,有些人误以为越早睡觉皮肤的修复时间就越多,但实际上皮肤的新陈代谢功能从晚10点开始到凌晨2点之间才是最为活跃的阶段,在这几个小时里,如果能够保证睡眠,同时使用适合自己的抗衰老护肤品。如果过于太早躺在床上还有可能导致失眠,所以只要在10点时开始准备睡觉就可以了,这是最健康的睡眠时间。
2、35岁后还坚持“美容觉” 经过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肌肤老化源自肌肤内部。肌肤内有“毒素”——自由基的存在,这些自由基对组成皮肤的纤维产生削弱和破坏作用,同时有新的纤维生成来取代被破坏的纤维。大约从35岁开始,皮肤纤维被破坏的速度就会超过新纤维生成的速度,结果造成肌肤的纤维储备逐渐耗竭,真皮向外的张力不断减少,皱纹就会产生,变得越来越明显。因此,35岁后,如果夜间使用的护肤品不能消除自由基,那么睡觉再多,对美容也于事无补,反而可能睡成“增龄觉”,所以35岁以后的女性朋友要注意了。
3、习惯在床上思考明天应做的事情 建议最好将卧房单纯化,使卧房的功能纯粹是睡觉。不要在卧房做太多其它的事情,因为床铺不会成为解决问题的场所。你可以在上床15分钟前,在纸上写下你的焦虑或担忧及可能的解决之道,以便让你不致感觉必须时时提醒自己该做的事。
4、平时睡得少,双休日多睡懒觉 一般人周期混乱最轻易发生在周末,若你周五和周六晚至次日凌晨睡觉,下午才起床,你会很轻易患上“週日失眠症”:週日晚上早早上床,两眼放光,极力入睡却无能為力。你越是努力,越感疲乏,“星期一综合症”自然也免不了。所以请尽量保持定时睡眠的习惯,维持固定的起床时间,在双休日也不要太“豁边”,这样才可以保持正常的生物钟。
如何提高睡眠质量把睡眠当作一件美好的事
睡眠让身体休息,也是一个完全自我的时间,能让自己睡得好是爱惜自己的表现。失眠后脾气暴躁和情绪不稳,是因失眠增加了焦虑和挫折感。对失眠的恐惧使你无法入睡,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放下安眠药
安眠药对短期、暂时的治疗可能有效,但并不是长期睡眠问题的解决方法,而大部份的安眠药在使用数周或数月后便会失效。
避免选用含咖啡因的饮品和食品
容易失眠的人,应该在睡前6至8小时避免饮用或进食含咖啡因的饮品或食品,并注意咖啡、茶、朱古力、可乐饮料和含咖啡因药物的摄取量。
药物
服食某些药物包括鼻塞药、抗抑郁剂、气喘药、类固醇、甲状腺药物、减肥药等,也有可能会引致不安和失眠。
酒精
睡前一杯酒可能可以使你昏昏欲睡,但也可能令你经常醒来,扰乱你深沉的睡眠。
食物或饮水
睡前尽量避免过量进食,然而,少量的碳水化合物,如饼干、面或面包可以帮助入睡。碳水化合物会增加大脑血液中的血清张力(Serotonin),这是一种诱发睡眠的化学物质。睡前几小时也要减少喝水量,这样可以减少醒来上洗手间的次数。
适量运动
睡前做适量运动可以帮助入睡。运动可以帮助改变大脑的化学物质,同时减轻干扰睡眠的沮丧和焦虑。
影响睡眠质量的习惯按闹钟止闹按钮
千万不要按止闹按钮,其实在闹铃一响时就起来对身体更好。想想看,止闹按钮可以让你多睡10分钟或者更长一点时间。但相比于一整天满满的计划,这多睡的10分钟根本无法为你多添几份活力。事实上恰恰相反,研究表明受干扰的睡眠会让人更加疲倦。
不规律的睡眠习惯
如果每天的作息时间规律,每晚会更加容易入眠(醒来时也会感到神清气爽)。也就是说每晚在相对固定的时间睡觉,每天早上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如果你睡觉的时间不规律,就会打乱你的生物钟,导致失眠和疲劳感
小睡时间过长
小睡时间过长会打乱人的生物钟,所以如果你真的很想打个盹儿的话,请把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而且要在下午四点前睡)。在午餐后小睡一会儿有助于恢复体力(只是不要睡过头了)。
咖啡因等于兴奋剂
请不要在中午之后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咖啡因会持续的影响人体12个小时,所以要控制自己不要在中午以后摄取咖啡因。小心一些“草本”饮料,例如绿茶含有很高的咖啡因。每次喝饮料之前都要看一下成份标签。
张口呼吸
睡觉最好用鼻呼吸,如果张口容易使气管、肺和肋部受到冷空气的刺激,也会让人半夜醒来。如果张口呼吸,不仅空气当中的尘埃容易吸入呼吸道,并且气流在口咽往返,醒来后会使人口干咽燥,甚至会引发许多呼吸道的疾病。但有些人是由于鼻息不够畅通而被迫张口呼吸的,倘若在这种情况的话,要及时地去医院检查治疗。
睡前生气
睡前生气发怒,会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让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思绪万千,导致难以入睡。“睡前2小时,就要让大脑慢慢平静下来。生气时,可揉按脚趾上的太冲穴,它是最著名的“消气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点。按摩太冲穴时,最好取坐位,把手拇指指甲剪平,以指腹沿足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按压时有酸胀感即是。
戴胸罩入睡
胸罩会导致前胸后背产生压迫感,让人睡不舒服。建议女性睡觉时最好穿得宽松点,不要束缚胸部。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睡觉时还戴着胸罩的女性,可能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研究报告指出,美国乳房癌罹患率逐年上升,与胸罩普及有关。研究表明,胸罩会压迫乳房中的淋巴腺,使得在此处产生的毒素不易排出,日积月累就会癌变了。而且大多数胸罩由化纤制成,化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也会对乳房带来不良刺激,长期戴化学纤维胸罩,无疑是促发乳癌的一个重要因素。
睡前喝酒
酒精有镇定作用,因此人们会误以为酒精能帮助睡眠。实际上酒精可能会在一开始促进人睡眠,但是它也常会在后半夜严重影响人的睡眠,打乱人的睡眠模式,让你在早上觉得很疲乏(更不用说还有宿醉了)。
卧室里摆放电视
坐在电视机前的沙发上很容易睡着,但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在卧室里尝试这一方法。卧室应当只与睡眠有关,把电视机之类刺激神经的东西放进卧室会严重打乱你的睡眠模式。
蒙头睡觉
蒙头睡觉容易引起呼吸困难、大脑缺氧,让人常做噩梦。如果把头蒙在被窝里,几乎不能与被窝外的空气交换,随着呼吸,被窝里空气中的氧气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却越积越多,再加上被窝里还有其他污浊的气体,会影响呼吸的正常进行。若是患心血管病的人,呼吸不畅还存在诱发猝死的可能。被窝里有很多织物碎屑、皮肤碎屑和多种致病菌,能诱发呼吸道炎症、肺结核等病。
如何走出产后失眠误区
培养宝宝的作息调节自己的生活
有了宝宝后,新妈妈的生活重心全部放在了宝宝身上,一切都以宝宝优先,从而忽略了自己的正常生活,紊乱的作息是导致失眠的主要原因,建议新妈妈多观察宝宝的作息规律,然后调节他的作息时间,比如多长时间喂一次奶,多长时间换一次尿布等,有了固定的时间安排,新妈妈便可以见缝插针的安排自己的事情,家务、学习、工作、休闲、睡觉都会走上正轨,变的规律起来。
不要强迫自己入睡
为了第二天能够精力充沛的照看宝宝,妈妈总是告诉自己抓紧时间睡觉,但往往越是想睡就越是睡不着,越是睡不着就越烦躁,最后折腾到天亮也没能入睡,建议妈妈们睡前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心理压力,最好在睡前看看书或听听音乐,放松心情,才能轻松入睡。
午睡时间不宜过长
晚上睡不好,就想在白天补补觉,许多妈妈会在宝宝睡着后陪着他起睡,适当的休息是必要的,但是不宜过长,婴儿的睡眠时间一般在15个小时左右,大人则只有8个小时,白天睡多了,晚上就睡不着,晚上睡不着,白天就会没精神,如此恶性循环就会变成习惯性失眠,以后晚上想睡都睡不着了。
走出护肤误区
保养步骤过多,护肤品涂抹量太多
毛孔变粗陷阱1:保养步骤过多,护肤品涂抹量太多。
虽然肌肤保养很重要,然而也要注意适度。过多的保养品、营养,肌肤吸收不了,停留在肌肤上,造成毛孔堵塞,结果毛孔就被越撑越大。想要收缩毛孔,必须要有耐心,采取正确的调养方法,让肌肤重新呼吸。
用手直接接触肌肤涂抹化妆水
毛孔变粗陷阱2:用手直接接触肌肤涂抹化妆水。
直接用手接触肌肤容易将手上的细菌带去给肌肤,应该将化妆水倒入化妆棉擦拭全脸肌肤做保湿。所以通常在使用化妆水的话,推荐以化妆棉作为护肤工具。一是化妆棉可以节约化妆水的用量。另外则是能够进行全脸擦拭。使用化妆棉的话,眼部周围以及脸部轮廓。甚至是鼻子两侧都能兼顾到。
美容液仅仅是涂在肌肤上
毛孔变粗陷阱3:美容液仅仅是涂在肌肤上。
想收缩毛孔,美容液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只是简单地涂在脸上,其收缩毛孔的功效是不能完全发挥出来的。只要配合正确的按摩手法,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在涂抹完美容液后,把双手轻轻覆盖在毛孔粗大的部位,利用手掌温度加速精华成分渗透,并且适当按压,促进肌肤血液循环。
毛孔变粗陷阱4:密不透气的底妆造成毛孔阻塞。
肌肤每时每刻都在呼吸,而上妆时间过长的人,过度底妆就是对皮肤的毛孔做过长时间“闷不透气”的虐待。当然毛孔不只不能呼吸,里头的皮脂带下物,更无宣泄的管道,把一天八小时缓慢代谢的皮脂全部都挡在出口等待机会排出,毛孔口这个临时收容所当然就越撑越大!
毛孔变粗陷阱5:补粉不停歇,毛孔难以透气。
毛孔是肌肤呼吸的重要通道,如果堵塞了,肌肤就不能正常呼吸。可想而知,如果我们一分钟不呼吸,该有多难受,皮肤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肌肤泛油光,只要有流过汗,爱美的女性就有不停地补妆虽然补的是“贴”粉,但对于毛孔来说,好不容易清出排洪通道,就又立刻给挡住了。
卸妆工作没有做好
毛孔变粗陷阱6:卸妆工作没有做好。
很多MM,在化妆的时候都非常细致谨慎,然而到了该卸妆时,由于工作劳累、懒惰等原因,只是用洗面奶洗一下脸,而没有采用卸妆油等卸妆产品,整个过程并不完善。一两次偷懒可能还没有什么大的感觉,然而久而久之,这些没有被清洁干净的妆容,就会渗透进毛孔内,造成堵塞了。
优质睡眠得学会走出睡眠误区
误区1:喝酒可助眠
酒精可以快速的带给人们睡意,但是这份睡意并不持久。到了半夜,酒精就会代谢介绍,从而导致人半夜清醒过了,并觉得不舒服,也没了睡意。
误区2:每天要睡8小时
睡眠时数长短,因人而异。睡得够不够,白天精神好不好,是很重要的指标。
误区3:晚上运动可帮助睡眠
研究显示,规律运动是增加深睡的有效方法。但美国睡眠医学会提醒,运动时间离就寝太近,会让人的核心体温升高,反而更难入睡。医学会并建议,入睡前1到2小时,要避免有氧运动,可改做轻度的伸展或瑜伽。
误区4:晚上11点前要睡觉
这个误区让很多失眠的人更焦虑。事实上,睡眠医学强调每天规律作息,而不是一个客观的时间,尤其,每天固定时间起床,比固定时间上床更重要。
专家指出,起床时间是调生理时钟的重点。失眠者可强迫自己接触清晨的阳光,夏天约7点前、冬天约8点前。这时的阳光有充足的蓝色光谱,有助于调整错乱的生理时钟。
误区5:平时睡不够周末再补眠
不少上班族一到周末就赖床,睡到中午过后才起床。小心,会越睡越累。徐崇尧指出,周末起床时间不能比平常晚两小时,否则会影响生理时钟。
走出补钙误区
时下,各种各样的钙剂充实市场,有“活性钙”、“离子钙”、“分子钙”、“络钙”等多达200多种,这些钙剂都说别的钙剂难吸收、副作用大, 都说自己的钙产品吸收率高、甚至达到100%,使消费者无所适从,陷入补钙误区。
误区一:60%-100%高吸收率
在北京召开的一次钙与人体健康专家研讨会上专家指出,现时各种钙品人体吸收率只能达到40%左右,但有些厂家却将高达90%以上的动物实验结果直接用于人体吸收率的宣传,欺骗消费者,《健康报》、《中国食品报》、《中国保健食品报》等也纷纷披露这一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60-%-100%高吸收率的危害,在于误导人们大大降低钙的补充量, 使补钙量仅达正常所缺钙量的26%-50%。一方面严重缺钙,另一方面又补得严重不足, 补钙不足量,造成“补钙,还是缺钙”的严重后果。
误区二:95>39%
“补钙,关键在于吸收”,这是一句广为流行且被人接受的谐语。“吸收”,是吸收率?还是吸收量?却混淆不清,现在人们似乎都默认是吸收率,厂家也极为宣传吸收率。这就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实际上,满足人体需要的是钙吸收量,而不是吸收率。钙产品的吸收率高,其钙的吸收量不一定高,满足人体钙需要的程度就不一定高。
那我们暂且把95%的吸收率设为人体的吸收率,来比较服用1克l-苏糖酸钙(分子钙)和1克碳酸钙(人体吸收率为39%),哪个吸收量更高?
即使95%成立,服用1克碳酸钙的吸收量也比同样服用1克l-苏糖酸钙的吸收量多出26.4%,满足人体需要程度也高出26.4%。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95%竟小于39%。
误区三:不清楚自己的钙需要量,按钙产品标示的服用量服食
营养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人均每日钙摄入量仅为406 毫克, 远远达不到每日800-1500毫克的钙摄入量标准,其中人均每天缺钙:儿童480毫克,青少年680毫克,孕妇乳母840毫克,成人410毫克,老人610毫克。
所以,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钙需要量,足量补充所缺钙质,否则,补钙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误区四:把钙盐当成钙含量,把高钙=足量的钙
现在市场上销售很多钙产品,一是只标钙盐含量,而不标钙含量,如葡萄酸钙才9%,乳酸钙含钙13%,磷酸氢钙含钙为23%;二是标示为“高钙”,但究竟有多少钙却没有注明;三是儿童食品名称前加上“钙”,如“钙奶”、“钙糖”。这些,造成很多医生和消费者的误解,如牛奶本身的钙含量就比“ad钙奶”的钙含量高出1.3-2.8倍,而好多家长却误以为“ad钙奶”的钙含量高。
误区五:活性、离子、分子、络合学说
这些学说,都是商家各自为战的商业行为。活钙,其活性何在,目前国内外对此无明确可信解释,它是牧蛎科动物贝壳经高温煅烧生成的含钙混合物,主要是氧化钙,水解后ph值为12,呈强碱性,口服对胃肠粘膜有明显的刺激损伤,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在评价各种钙剂急性毒理实验时,发现活性钙的毒性最强。国外很“多”使用活性钙。而离子学说、分子学说尚无临床资料证实,其吸收方式也是和其它钙剂一样的。
误区六:钙不用补,多吃高钙食物即可
含钙最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等,其含钙量也是有限的,如100 毫升鲜牛奶含钙110毫克,100克大豆含钙190毫克,每天要食用800毫升牛奶或0.4 公斤黄豆,才能够满足成人一天的钙需要量。可见即使高钙食物也难以满足人类对钙的需求。
误区七:血钙正常则无需补钙
缺钙,就像一种无声无信的流行病,悄悄地侵蚀着人们的身体,若人体长期钙透支,从量变到质变,在怎么补一为时过晚,长期缺钙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补钙是每一天的,刻不容缓!
当你经单光子、双能骨密度仪或头发检测结果不缺钙时,不要大意,因为只有缺钙的一定程度时才可查出。检查结果正常,并不意味着不缺。而血钙是不能正确反映人体钙营养状况的,如骨质疏松患者的血钙往往是偏高的。
误区八:青年人不需补钙
35岁左右,人体骨量可以达到最高值。而从20多岁开始,补钙越充足,这个峰值形成就越高。在35岁以上,人体骨钙每年以0.8%的速度丢失,这个峰值越高,补钙越充足,骨钙丢失的速度得以减缓,出现骨质疏松的年龄就越大。
所以,赶早补钙,增加钙的储蓄,提高骨量峰值,是预防中老年缺钙病特别是骨质疏松的最好办法,千万别错过青年补钙的大好时光。而且,充足的钙可以使机体保持弱碱性,青年人不易疲劳,精力旺盛。
误区九:恐高血钙症和恐肾结石
不少临床医生给老年人补钙是,担心补钙会使血钙升高,他们认为只有少吃钙,才能降低血钙,这是一个错误观点,恰恰相反,补钙是促使血钙转为正常的唯一途径。
许多医生总是建议肾结石病人避免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因为结石的成分是钙盐。而事实上,丰富的钙能减少形成肾结石的主要因素之一草酸盐的吸收,结石产生的根本原因恰恰是缺钙。
误区十:补钙不考虑维生素d等的危害
以往总以为缺钙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而造成的,从而导致维生素d、鱼肝油和强化维生素d产品的滥用,小儿佝偻病也被片面地命名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其实,人体对钙的吸收不单靠维生素d形成结合蛋白的转运, 也可以通过肠胰的被动扩散吸收,况且,即使有大量的维生素d,而缺乏钙的摄入,也是无本之源。补充过量的维生素d还会导致高血钙而加速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患者不宜多吃维生素d。所以,使用维生素d,也应慎之又慎。
儿童食品强化维生素d过多,过滥的情况非常严重, 有一些专门针对学生的奶制饮品,每100毫升维生素d的含量竟超过正常需要的10倍。
另外,肥胖人士不宜采用高热量的钙产品,肾病患者不宜采用含钙、钾的钙产品,孕妇乳母不宜采用防腐剂,色素等辅料的钙产品等。
误区十一:胃酸消耗缺乏论
有些厂家,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说什么“碳酸钙不溶于水,呈强碱性,中和胃酸,不利消化,产生便泌。”而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
误区十二:补钙不计成本
广州市售的不少钙产品平均每天补充400毫克钙支出4.16元,有的高达10多元,补钙具有一生坚持、足量补充的特性,按每天补充 400 毫克钙来说, 全年需支出1500元,这样在经济上很不可行。但有些钙产品价格适中 ,还是可行的。
走出胎教误区
目前,早期教育的概念已由婴幼儿追朔到胎儿时期,许多准父母已意识到胎教的重要性,胎教方面的书籍及音像资料也层出不穷,令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胎教作为早期教育的一段重要时期,其施教时间、内容及方式必须符合胎儿的生长发展规律,科学胎教,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误区一:胎教实施越早越好 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胎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脑电科学研究表明,胎儿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才能具备,到胎儿8个月时才呈现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大脑皮层区域才有了各自特殊的功能,指挥胎儿听、嗅、发音等器官的活动,并具有连续性和初步的节律性,使得对胎儿实施相应的有规律的教育成为可能。据胎儿研究工作者研究证实,胎儿末期(8个月左右)就已有了听觉记忆。所以,胎教的最好时间应选在胎儿8个月(孕32周)以后。
误区二:依赖音像资料就可以做好胎教 如上所述,胎儿在妊娠末期只会有一定的听觉记忆,且此时胎儿的检测、辨别和定位等基本听觉能力还极为有限,只能对语言和音乐两种听觉刺激进行初步的感知和信息加工;语言胎教方面:西方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证实,由于胎儿早期特殊接触经验的影响,胎儿对言语的偏好甚于非言语,对母亲声音的偏好甚于陌生人的声音,对母语的偏好甚于另一种语言,对某种熟悉的言语刺激的偏好甚于不熟悉的言语刺激。
误区三:胎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胎教的实施要遵循胎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不能随意进行。
胎教实施过程中主要须注意以下事项:第一,胎教要适时适量。要观察了解胎儿的活动规律,一定要选择胎儿觉醒时进行胎教,且每次不超过10分钟;第二,胎教要有规律性。每天要定时进行胎教,让胎儿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同时也利于出生后再认,为其它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三,胎教要有情感交融。在施教过程中,母亲应注意力集中,完全投入,与胎儿共同体验,达到与胎儿的身心共振共鸣,不仅利于胎儿的也利于母亲自身身心的健康,建立起最初的亲子关系。总之,胎教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语言、音乐学习的过程,也是胎儿对母亲形成依恋关系的过程。
睡眠质量和睡眠的关系
如果睡醒后,你对睡眠感到满意,自我感觉良好,头脑清醒,疲劳解除,精力充沛,效率提高,就是达到了深度睡眠的效果。所以说,保证7小时~8小时睡眠时间只是一个平均值,睡眠时间是因人而异的。
如果仅睡了5、6个小时,上述标准达到了,说明是高质量的睡眠,因为你的深度睡眠时间足够保证了睡眠质量。反之,即使睡了9、10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达不到上述标准,也表明睡眠质量不好。那种认为自己睡眠时间少就是失眠,因而忧心忡忡,惶惶不安的看法,显然是跌入了睡眠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