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倒春寒的养生方法 适当春捂、重点保暖
应对倒春寒的养生方法 适当春捂、重点保暖
“春捂秋冻”的养生方法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中总结所得的养生经验。“春捂”,即是指春季应当尽可能脱去冬季的衣物,用衣物“捂”住身体热气,来保存阳气生发的体内环境。在倒春寒时节,气温骤降,特别是年老体弱的人群更应当注意添衣保暖,重点做好手、口、鼻以及双膝双腿的保暖工作。
2022年会出现倒春寒吗 倒春寒如何养生
进入春季之后很容易出现口腔溃疡、嘴角开裂等现象且皮肤容易变得干燥,这很多是缺乏维生素的表现,因此此时要多吃蔬菜来为身体补充维生素。
倒春寒期间气温非常低,果人们平日里不注意春捂的话,很容易导致身体着凉,进而诱发感冒和呼吸道疾病,所以在倒春寒期间要适当的多穿一点衣服,注意保暖,尤其是脖颈、腰腹部、双脚等部位,一定要保暖到位,以免寒气入侵。
倒春寒是什么时候 如何预防倒春寒
我国属于季风性气候,春天很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影响,预防倒春寒的袭击,要注意收听天气预报,根据天气预报适时增减衣物。
春天外部环境的气温、湿度、气压的变化,人体内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实际的天气增添衣物。特别是春天乍暖还寒,一定要注意进行“春捂”,以帮助身体慢慢适应快速变化的天气。但是春捂不可过厚过严,以免适得其反。
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有利于对抗“倒春寒”的侵袭,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春天进行锻炼,能够使人精力充肺,还能够帮助预防春困呢。
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态能够帮助预防倒春寒。冬天人们室内活动为主,人际交往的减少很容易让人产生郁闷不畅的感觉。春天来临时,根据自身的爱好,对生活进行有趣的调整,保持身心的健康,能够内在提高人体抵抗力。
春天阳气上升,人体的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这个时候一定要多补充营养以供身体之需。春天预防倒春寒不妨多注意饮茶,茶叶中的茶色素能够帮助对抗纤维蛋白的凝集,抑制血小板的集聚;或者是多喝姜茶、食用菌类、菇类等。其中含有的某些成分降低血液的黏稠度等等。这些都能帮助身体对抗倒春寒。
宝宝春捂秋冻应有量有度
常言道“春捂秋冻”,是一句卫生谚语,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对于小宝贝来说合适吗?春“捂”怎么“捂”,秋“冻”怎么“冻”?妈妈们要如何掌握好这其中的量度呢?快来这个攻略里找答案吧!
春捂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秋冻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宝宝也要春捂秋冻吗?
一般来讲孩子穿的衣服要比成人少一件,或少一层,参加户外活动时要多带外套,但不要穿得过多。季节更替是对孩子免疫力的锻炼,鼓励孩子多到户外活动,建议天气好的话可以达到1-2个小时。多晒太阳,可以促进体内钙的吸收,同时增强宝宝的体质。有的家长会在晚间宝宝睡觉时盖厚的被子,其实小孩子对于温度变化的耐受能力有时要好于成人。有一个部位是需要家长特别注意的,就是孩子的腹部,要避免腹部着凉,引起腹泻。
宝宝春捂四大要点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季节,气候特点是阳气渐生、阳寒未尽,时常有冷空气活动,天气多变且昼夜温差大。乍暖还寒的早春天,年轻的父母们要给孩子“捂”着点儿,可使稚嫩的身体适应这种冷暖气候的变化,有利于维护孩子恒定体温的调节,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所谓“春捂秋冻”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春捂”可不是简单地不给宝宝褪衣,这里可是有讲究的。
1、把握时机
春捂要把握时机。在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是春捂的最佳时机。因为许多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等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妈妈在冷空气来临的前一两天就要适当给宝宝增添衣物了。
2、捂重点
背部保持适当温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机会。保持腹部温暖很重要。因为宝宝脾胃功能发育不是很完善,当冷空气刺激腹部时,很容易引发肚子疼等各种不适。“寒从脚起”,足底是对外界最敏感的地方。宝宝的小脚暖和了,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3、明确气温
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一捂了。而15℃则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4、捂多久
气温回冷增加的衣物,在气温回升后也不能立即就脱掉,最好再捂7天左右,小宝宝免疫力弱的话,最好捂14天以上以便身体适应。
乍暖还寒的早春天,为了使稚嫩的身体适应这种冷暖气候的变化,年轻的父母们要给孩子“捂”着点儿,宝宝春捂要做到“三暖二凉”。
背暖 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机会。“适当温暖”,就是不可“过暖”,过暖则背部出汗多,出汗多反而因背湿凉而患病。
肚暖 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稳定地运转,影响到消化吸收,且不能把营养物质有效送至全身各个器官。睡觉时围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足暖 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头凉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头热容易导致心烦头晕而神昏,中医认为,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如果孩子保持头凉、足暖,则必定神清气爽,气血循环顺畅。所以,在室内、风和日丽的天气,要保持头凉,才能使孩子神清气爽。
心胸凉 穿着过于厚重臃肿,会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穿着过厚,还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
Tip:许多家长在春捂时以不变应万变,整个春季就让孩子穿着厚厚的冬装。其实,这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如果你的宝宝发生面部发红,手心出汗,全身乏力,心情烦躁等情况,很可能就是因为穿得太多的缘故。脱下几件衣服后,这些症状会马上缓解,宝宝也变得更加精神了。
在家在外不同“捂”
在家怎么捂
在太阳出来后或中午气温有所回升时开窗。 且不要急着给宝宝换上单鞋。让宝宝多穿几天棉鞋,以避免小脚受凉。袜子也可以穿得稍厚一点。 一般来说,春季里如果气温比较低,还是应该开一下空调,使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同时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宝宝睡觉的时候也是很容易感冒的。但是最好不让宝宝穿较厚的睡衣睡觉,或者给宝宝盖得过厚,因为如果捂得太热了,宝宝反而会因为踢被子而着凉。
出门怎么捂
宝宝刚刚睡醒时,不要马上抱到户外去,应该让宝宝在室内活动一会儿,如果宝宝从室外进入有暖气的房间时,最好提前给他脱掉外套。当宝宝玩得满身大汗时,千万不要立刻脱衣服,应该把汗擦干,待汗水完全下去时再脱衣服。“先捂后脱”比“先脱后捂”更容易使宝宝感冒。 出远门前爸爸妈妈要关注一下目的地的天气情况,以便给宝宝带上合适的衣服。如果汽车或火车车厢里有暖气的话,进出时应及时增减衣物。
宝宝春捂要做到三暖二凉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季节,气候特点是阳气渐生、阳寒未尽,时常有冷空气活动,天气多变且昼夜温差大。乍暖还寒的早春天,年轻的父母们要给孩子“捂”着点儿,可使稚嫩的身体适应这种冷暖气候的变化,有利于维护孩子恒定体温的调节,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所谓“春捂。
“春捂”可不是简单地不给宝宝褪衣,这里可是有讲究的。
“春捂”的讲究
穿衣“下厚上薄”
古代的养生家指出,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的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差些,易受到寒冷空气的侵袭。因此,在乍暖还寒的早春二月,应当注重对孩子下部,尤其是腿脚的保暖,以免感受风寒。
把握好时机
春季气候多变,时有寒潮过境,在冷空气来临前的一到两天,妈妈要适当给孩子增添衣物。恰到好处的“捂”,可将感冒、消化不良等病拒之门外。
根据气温高低及时加减衣服
面对时而春风和煦,时而冷风阴雨的天气变化,妈妈应及时为孩子加减衣服。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需要“捂”,为孩子添加衣服,以免受寒。随着气温的回升,不能减衣太快,待气温持续回升后,也要再多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应持续14天为妥当,让孩子的身体逐渐得到调节,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春季早晨天气比较冷,到中午温度升高时,不能马上将孩子的衣服脱掉。当孩子玩得满身出汗时,也不要立刻脱衣服,应该用毛巾把胸背上的汗擦干,让孩子安静下来,待汗水完全下去时再脱外衣。
倒春寒常击倒三种人
“倒春寒”天气容易诱发多种疾病,病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会乘虚而入,导致多种疾病流行、复发与加重。以下三类人常会被“倒春寒”击倒。
一是老年人。由于老年人热平衡能力较差,抗病能力下降,且循环系统功能减弱,所以最易受到“倒春寒”危害。一些慢性病患者血压波动增大,最易诱发中风、心肌梗死等,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明显增高,这是因为交感神经受寒冷刺激兴奋度增高,全身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使血流阻力增大,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二是儿童。由于其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儿童对“倒春寒”难以适应,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容易患上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性疾病。
三是“时髦”的女性。她们往往要风度不要温度,过早地减少着装,因为女性膝关节对冷空气的刺激较男人更敏感,遭受冷空气侵袭后,关节局部容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状,久之,易引起风湿性关节炎。
适当春捂 养生防病
我国民间历来有“春捂”的说法,从中医理论上讲,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适当春捂,能起到很好的养生防病效果。
医学研究认为,春捂的最佳时间是冷空气到来前一两天,一般持续1~2周为宜,即待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要捂14天以上,才可减少衣物。日夜温差大于8℃是春捂的信号,而如果一天中气温普遍超过15℃则不需要再捂。
“春捂”要注意“捂”好三个部位,这其一就是手腕。手腕处有心经的原穴——神门穴,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而原穴正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该脏腑的功能。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春捂部位二:腰腹部。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经常在肚脐热敷,睡觉时还要注意盖好腹部。
春捂部位三:腿脚。有些老年人在寒冷天气时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中医分析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春捂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芹菜生姜倒春寒必吃的8种养生食物
芹菜
在倒春寒来临的时候,最好是要进行预防感冒。而在这个时候吃点芹菜的话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感冒的作用,并且吃芹菜的话还能起到杀菌的作用,所以在倒春寒吃芹菜的话是具有非常大的养生作用。
生姜
大家都知道生姜是具有姜辣素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吃生姜的话能够帮助我们增强血液循环,并且起到抗寒的效果,让我们不至于冻死在倒春寒里面。
洋葱
洋葱里面所含有的前列腺素可以帮助我们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而在倒春寒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免疫力是处于最低的时候,吃洋葱就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疾病。其洋葱还可起到杀菌的效果,是一个倒春寒养生必吃的食物之一。
辣椒
大家都知道辣椒里面所含有的辣椒素是可以帮助我们起到御寒的作用,所以很多北方的人都习惯于吃辣来御寒,并且吃辣椒的话还可以起到刺激消化的作用,可以提高我们的食欲。
羊肉
吃羊肉御寒基本已经是一个常识了,所以在倒春寒的时候吃羊肉的话是肯定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如果你讨厌羊肉的那股羊膻味的话,可以加点大葱和姜来去除羊肉本身的羊膻味。
海带
为什么说海带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呢?因为海带含有很多的碘成分,这些碘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而甲状腺激素在人体的时候是可以起到生热的作用。会增强基础代谢率,也起到御寒的效果。
韭菜
在春季的时候吃韭菜是非常养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主要是因为吃韭菜可以帮助男性壮阳,而在春季的时候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在这个时候吃韭菜还可以帮助我们人体起到御寒的效果。
豆腐
豆腐是大家都非常常见的一种豆制品,而豆腐里面含有的维生素b2是一种可以起到降低人体耗氧量的物质,所以在活动的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减少体内的热量流失,从而起到御寒的效果。是倒春寒御寒中必吃。
初春倒春寒养生要注意什么
“春捂”不可忘。对于春季外部环境的气温、湿度、气压等的变化,人体内的生理环境也发生适应性的变化。这时,应随时关注天气预报,适当地多穿些衣服,通过加衣保暖的办法来对付“倒春寒”,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春天乍暖还寒,衣服不可骤减,不可过早地脱去冬衣。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更要注意“捂”,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倒春寒”气候的变化。当然,凡事要有节有度,“捂”得太厚太严也不可取。在阳光充足的中午,气温达10℃以上时,可适当减少衣物。
参加体育活动。当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时,要经常进行户外锻炼,如太极拳、健身操、放风筝、踏青爬山等,能有效地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有利于抵抗“倒春寒”的侵袭,并为全年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打下基础。
通过体育活动,还可使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从而保证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使人精力充沛,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体育锻炼还能减轻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症状,有益于身心健康。
重视居室通风。保持居室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使室内的空气新鲜、阳光充足,这样就使各种病菌失去了滋生的条件。平时要勤洗手,这是减少接触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手段。
春分养生关键是什么
春分养生你要懂这些
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北方还是冰天雪地,南方早已春暖花开,所以南北方在春分时节的养生方法是不同的。
北方:“春捂秋冻”很适合
养生谚语“春捂秋冻”,说的是早春季节不要急于把棉衣脱掉,预防倒春寒。春季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所以春季养生一定要“捂”,注意衣着的适宜。一般来说,转春时常有寒冷气候的反复,衣服要渐渐减少,穿着宜偏暖些。
南方:加强锻炼防病正当时
天气逐渐回暖,白天渐长,气温、日照、降水上升和增多,这种状况在南方地区更加明显。春季万物复苏,各种病菌活跃,大家最好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消灭传染源;二是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清新;三是增加户外运动,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和抗病能力;四是多吃些清淡的食物。
春分养生读懂“5字诀”
衣:春分过后还得“捂”
虽然春天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至少需要10天~15天的过渡时间。如果过早脱掉冬装换春装,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在春天最短也要再“捂”10~15天。早春时节,应该提前了解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
食:春季多吃辛温食物
春天养肝,宜多吃辛温发散的食物,如多用豆豉、葱、姜、韭菜、虾仁等有利阳气生发的食物来调味;还要少酸多甘,多食用口味微甜的甘润食品,如大枣、百合、梨、桂圆、银耳、萝卜等。麻辣火锅要少吃,羊肉、狗肉以及过于辛辣及油炸食物都要少吃,因为这些食物都可能损耗阳气,导至上火。
住:多开窗保持空气清新
初春的天气刚刚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为避免春季各种疾病的发生,预防措施必不可少。“家居生活中,要注意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上午8时左右,一般气温较低,空气质量也较好,是开窗通风的好时机。此外,居室至少还应在午睡后和晚睡前开窗通风。
行:多去郊外走走
春天不妨多去郊外走走,呼吸新鲜空气,调节身心情志。出门春游的日子最好选择天气晴朗一些的,有些朋友有早起的锻炼,也要避开大雾的天气,只有清新的空气才能给大家带来有效的养生。
防:防躁动,重视心理保健
春季是人体肝阳亢盛之时,情绪易急躁,因此每年春分前后,心理疾病患者都会有所增多,多为焦虑症、躁狂症等病,所以这个时候大家要保持心情畅快,不要太情绪化,多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重视心理保健,才能给自己带来一个舒服的养生环境。
2018倒春寒是什么时候 倒春寒注意什么
适当“春捂”。不要以为气温暂时升高就可以马上脱掉冬装,昼夜温差大,早晚更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关节部位的保暖。
春季锻炼不宜过早。因为早上气温低、雾气重、粉尘多,体质差的老年人最好在下午气温回暖后锻炼。运动项目选择上,最好选择运动量不大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慢跑、爬山、漫步等。一旦长期过度疲劳工作,或者长期熬夜者,最好适度休息,加强自我情绪调节。
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肥胖者要加强锻炼;不抽烟不酗酒;少吃油炸食品。多喝水,有助于保持体内血流通畅,还可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对于那些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要做好自我保健工作,一旦有长期胃痛、胸闷、头疼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诊。
让孩子加大在阳光下的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合理膳食,增加机体免疫力。被褥、衣服要勤晒,室内经常通风除尘,以减少和抑制病菌的存活和繁殖。
在这个“倒春寒”的气候条件下,老中医建议,要预防伤寒、感冒,不但要做好保暖防寒,而且要在饮食上增加大蒜、洋葱、芹菜等味儿冲食物,这样能对预防伤寒感冒、春季多发的呼吸道感染、心脏病发作和中风有益处。
倒春寒如何预防
1、要适当“春捂”,不要因为气温暂时升高就马上脱掉冬装,早晚气温较低,要注意保暖。
2、要多吃一些健脾胃的食物,如含维生素、微量元素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鸡、鸭、瘦肉、蛋类、蔬菜、水果等。
3.要保证室内及时除尘通风,以减少和抑制病菌的存活和繁殖。
4、要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以改善心肺功能,使身体更好地进行调节,适应春季多变的气候。
5、要多喝水,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持血流畅通,而且可以预防呼吸道。春季养生也要防“倒春寒” 春季是养生的大好季节,很多人在这个季节,就不会像冬季已经那样大大的进补了,但是,春季容易发生“倒春寒”的现象,会出现不亚于冬季的寒冷。所以,在出现“倒春寒”现象的时候也要注意进补,这时多吃一些除湿祛寒的食物,保证身体对抗寒冷的能力,防止疾病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