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粒肿有什么症状 内麦粒肿症状
麦粒肿有什么症状 内麦粒肿症状
内麦粒肿患者一般先有眼部不适,耳后眼睑微红肿,用手触摸患处有硬结、疼痛和压痛,翻转眼睑,可见患处结膜局限性充血、肿胀,2-3日后形成黄色脓点,可想结膜面溃破,溃破后炎症逐渐消退。如炎症未能控制,可引起眼睑蜂窝组织炎症。
眼霜使用不当也会导致麦粒肿
由于近期天气比较热,人体油脂分泌就相对旺盛,分泌物再加上眼霜很容易堵住眼睑腺体,一旦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就会进入腺管感染而诱发麦粒肿。麦粒肿一般分两种,即内麦粒肿与外麦粒肿。外麦粒肿表现为眼睑局部性红肿,有小硬结,触及会疼,但症状很快会消失痊愈。内麦粒肿因炎症在较坚实的睑板组织内,所以疼痛较剧烈,炎症持续时间也长,严重时整个眼睑红肿,影响其侧耳前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感。
麦粒肿有哪些症状 外麦粒肿症状
患者可自觉有胀痛,眼睑皮肤出现局限性红肿,触摸眼睑可感觉到硬结,且压痛明显。轻者可自行消退,或者在3-5日后脓肿成熟,局部皮肤出现弄点,自行溃破排出脓液后,炎症即可减轻、疼痛亦可得到缓解。
麦粒肿必须手术吗
麦粒肿,是一种眼睛附近的眼睑部分的两种腺体发生的急性化脓性的炎症所造成的一种临床的疾病。当像金黄色葡萄球菌这样的细菌,作为病原入侵到了这两种腺体,而产生了急性化脓性的炎症时,麦粒肿也就诞生了。那么,麦粒肿是否必须要进行手术才能治疗呢?
事实上,麦粒肿要根据病情的程度,发病的时期,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才是最科学合理的。比如在信息上,首先在麦粒肿的早期,我们应该推荐患者进行湿的、热的敷疗法,通过促进血液循环,以及细胞的浸润吸收和细胞硬结的迅速解除化脓,来达到缓解麦粒肿的效果。
同时针对一些比较严重的麦粒肿患者出现的全身性的发烧,和全身不适,以及头痛等一些临床症状,应该采用一些消炎药等对症的治疗方式。在中医上,根据不同的发病情况,比如风热外侵或者是热毒壅盛,也要采取疏风清热或者是清热解毒等不同的对症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另外,对于一些病情并非很严重的麦粒肿的患者,还可以采用一些食疗的方式来进行治疗。比如多吃一些生津的瓜果和蔬菜,像西瓜、黄瓜、苦瓜等等,并且多饮水,多喝菜汤,多排泄小便,这些都对治疗麦粒肿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只有当麦粒肿患者眼部的急性化脓性的炎症比较严重的时候,甚至这种炎症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的时候,医院才会推荐进行适当的手术切除术。这一般也要在麦粒肿患者的发炎部位的脓点完全的形成以后才可以进行手术进行切开排脓,这里也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消炎和清创消毒,防止脓液的扩散造成了其它部位的继发感染。
总之,麦粒肿患者的手术方式可能是治疗严重时期的麦粒肿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疗法,但是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且对患者也有一定的损害,因此这种方法并不是麦粒肿的最佳的治疗方案。
麦粒肿的危害
针眼又称麦粒肿,一般可以自行痊愈,但为什么乐乐患上的“针眼”会造成如此严重后果?乐乐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孩子得的是霰粒肿而非麦粒肿,孩子妈妈的治疗方法只对麦粒肿有效”,专家介绍,霰粒肿和麦粒肿较为相似,都是眼睑处的硬块,两者很容易混淆,每年都会有不少家长错把霰粒肿当做针眼,而耽搁了孩子及时治疗。
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两者还是有不同之处。麦粒肿是由细菌引起的炎症,因此它的初始症状表现为眼睛红肿、疼痛,分泌物多,而霰粒肿是睑板腺出口阻塞,分泌物潴留引起的炎性肉芽肿,早期可在眼睑附近皮肤上摸到黄豆或绿豆大小的硬结,无明显疼痛症状,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如果不及时治疗会继发感染,出现与麦粒肿类似红肿疼痛的症状。不同于麦粒肿可自行痊愈,霰粒肿的症状只会加重,严重的话肿块会在皮肤面破裂。
麦粒肿千万别用手挤
秋季风沙大,沙子吹进眼睛,孩子用手揉,导致细菌进入眼睑,引起感染,患上针眼。第一反应就要把它挤出来,殊不知,针眼是不能挤的。那么为什么针眼不能挤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麦粒肿是指眼睑上的腺体受到细菌侵袭出现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医学上称为“睑腺炎”。因受感染的腺体发炎时局部红肿如麦粒样,故而得名“麦粒肿”,俗称“针眼”。别小看了麦粒肿症状,如果致病细菌毒性强烈,还可以引起眼睑及邻近眼球结膜水肿和耳前淋巴结肿痛。
孩子患了麦粒肿后,早期局部轻微痒痛,无全身不适,此时点滴抗生素眼药水,如利福平眼水、环丙沙星眼水就可以了。还可尽早热敷治疗,办法很简单,用一块干净的热毛巾给孩子湿敷病眼。
请家长们注意的是,儿童患上麦粒肿以后,千万不要自己随便将脓挤出来。如果用手挤脓,脓液可顺静脉血管进入眼眶而引起眼眶蜂窝组织炎,也可顺血液进入海绵窦导致海绵窦栓塞甚至化脓性脑炎,严重威胁生命。因此,患了麦粒肿,千万挤不得!
出现麦粒肿切忌不能挤!以上通过医生专家的介绍和叮嘱,患者朋友明白了吗?麦粒肿是挤不得的呀。最好是去医院咨询医生,然后再做麦粒肿治疗。
麦粒肿,即针眼。很多人长了针眼,首先想到的便是要把它挤出来。基于以上,我们了解到,长了针眼,若是用手挤容易引起其他炎症,甚至脑炎,严重会影响生命。所以,长了针眼挤不得。愿您和宝宝眼睛明亮、焕发奕奕光彩!
孩子患了麦粒肿挤不得
麦粒肿分两种,即内麦粒肿及外麦粒肿。外麦粒肿表现为眼睑局部性红肿,有小硬结,自觉疼痛及触疼。数日后,毛囊根部出现脓头,切开排脓或自行破溃出脓,症状很快消失痊愈。内麦粒肿因炎症在较坚实的脸板组织内,所以疼痛较剧烈,持续时间也长。
孩子患了麦粒肿后,早期眼睛或眼睑缘会出现痒痛,一般无全身不适,此时可以用抗生素眼药水滴眼,如:利福平眼药水、环丙沙星眼药水,每天4-6次,控制感染扩散。
再者,应尽早局部热敷,就是用一块干净的热毛巾给孩子湿敷病眼,每次10-15分钟,每日3-4次,以便促进眼睑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促进炎症消散。另外,可服用银翘解毒丸等中成药。
专家提醒,孩子患上了麦粒肿,在脓肿包块没有形成前,不宜切开,更不能自己随便挤压,以防导致眼睑蜂窝组织炎,甚至进入海绵窦导致海绵窦脓毒血栓或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儿童麦粒肿不可用手挤
麦粒肿是指眼睑上的腺体受到细菌侵袭出现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医学上称为“睑腺炎”。因受感染的腺体发炎时局部红肿如麦粒样,故而得名“麦粒肿”,俗称“针眼”。别小看了麦粒肿症状,如果致病细菌毒性强烈,还可以引起眼睑及邻近眼球结膜水肿和耳前淋巴结肿痛。
请家长们注意的是,儿童患上麦粒肿以后,千万不要自己随便将脓挤出来。如果用手挤脓,脓液可顺静脉血管进入眼眶而引起眼眶蜂窝组织炎,也可顺血液进入海绵窦导致海绵窦栓塞甚至化脓性脑炎,严重威胁生命。
儿童麦粒肿的预防方法
1、平时要注意孩子的手、眼卫生,经常给孩子洗手,不要让孩子用脏手揉眼睛。
2、注意孩子的饮食均衡,适当进行锻炼,以增强孩子的身体抵抗力。
3、孩子出现麦粒肿后,切记不可随意挤压,因为这里的血管与脑部关系密切,不当挤压可能引发颅内感染。
4、一旦发现孩子眼睑红肿,要及时就医,及时用药和热敷,这样就能使麦粒肿及早消退,免除孩子做手术的痛苦。
麦粒肿的原因
引起麦粒肿的新居大多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外麦粒肿严重的可导致高烧,而内麦粒肿的临床症状远没有外麦粒肿猛烈。当脓液局部积聚时出现黄色脓头,外麦粒肿发生在睫毛根部皮脂腺,表现在皮肤面;内麦粒肿发生在睑板腺,表现在结膜面,破溃排脓后疼痛缓解,红肿消退。
当人们出针眼时,眼睑皮肤会出现局部的红肿和疼痛的感觉。出现麦粒肿的主要原因是两个:一个是不注意用眼卫生,有些朋友经常用手揉眼睛,这样很容易导致手上的细菌引起眼部的炎症,从而导致麦粒肿;另一个原因是过度疲劳、睡眠不足。这种情况机会每个人都出现过。
尤其是在考试前夕,为了复习功课,往往要熬夜。还有些人平时就有夜间工作的习惯,这些都是造成麦粒肿的诱因。一旦起了针眼,千万不要用手挤压,如果挤破了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在麦粒肿前期,可以用热毛巾敷眼,或者用通过滴眼药水来治疗,同时要注意用眼卫生。
在治疗期间,尽量做到多休息,麦粒肿有一定自愈的能力,这样一般经过几天的治疗和休息,麦粒肿就可以消退。有些比较严重的,可能经过数个月以至半年都不见好转,那么就应该到医院进行手术手术切除,主要目的是切开排脓,并且清理坏死的组织有时还需切除肉芽。
麦粒肿的临床表现
麦粒肿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很陌生,很多人可能都得过麦粒肿,尤其是小儿。很多人都想知道麦粒肿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疾病呢?为何会得这种疾病呢?这种疾病有什么症状表现呢?下面就让专家来给我们解答。
在睫毛也就是眼毛的根部有两种腺体:皮脂腺和汗腺,作为眼睑支架的睑板,它的内层还有一种腺体叫睑板腺,起湿润眼球的作用。如果这些腺体因细菌感染后产后急性化脓性炎症,这就是麦粒肿,也称为睑腺炎。皮脂腺发生感染时称为外麦粒肿;睑板腺发生感染则称为内麦粒肿。
麦粒肿有什么表现呢?外麦粒肿俗称针眼,与我们平时所见的皮肤疖肿是一回事。初起时,患儿眼睑边缘出现局限性红肿,因为疼痛而不让人触摸。3~4天后,红肿的中央皮肤颜色变为黄白色,并可见到脓头。如果脓头自行破溃或经手术脓液引流排出后,红肿会很快消退,整个病程约一周。由于睑板腺比睫毛根部的腺体大,并且睑板本身结构坚韧,所以内麦粒肿的疼痛要比外麦粒肿厉害。
还有一点需要家长注意的是,长在内、外眼角的麦粒肿,特别是内麦粒肿,在其附近的眼球表面常常会出现一个“水泡”,家长不要为此紧张,这是因为麦粒肿压迫周围的组织引起的球结膜水肿。随着病情的缓解,“水泡”会随之消失。
那么,为什么会得麦粒肿呢?如经常用手揉眼,由于手经常接触许多不洁物品,往往常有很多的病菌,这些病菌会通过揉眼这种不良习惯而带入眼内,引起眼睛的感染。此外,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身体不适的状况下(如学习负担过重、体力消耗大、消化不良、糖尿病等),身体的抵抗力弱,病菌也会趁虚而入,引起眼部的感染。
以上就是专家介绍的有关麦粒肿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朋友们对疾病的认识有进一步的了解。麦粒肿相对来说虽不是什么大病,但是也不可忽视,平时就要多注意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是关键,尤其是小儿的卫生安全更应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