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骨的定位在哪里
腕骨的定位在哪里
腕骨的定位
科学定位: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与钩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手法:
1.在手掌小指侧,沿着第五掌骨向上摸,直至第五掌骨末端,与另外一个小骨头交界处,即为腕骨穴。
2.屈肘,掌心向下,由后溪向腕部推,可摸到两块骨头(第5掌骨基地和三角骨),在两骨的结合部可触及一凹陷处即为本穴。
3.屈肘,掌心向下,在手掌尺侧,第5掌指关节后,有一皮肤褶皱突起,其尖端处即为本穴。
腕骨的作用
腕骨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本脉经气所过,为之原穴,具有疏散太阳经邪气,清小肠之湿热而退黄疸的作用,多用于治疗头痛项强,耳鸣,目生云翳,颊颌肿痛,痄腮,黄疸,热病汗不出,指挛臂痛,胁下痛不得息,腰扭伤等症。
腕骨常用配伍
1.配至阳,阳陵泉,太冲,针刺泻法,清热祛湿,利胁退黄,治疗湿热黄疸,胁痛。
2.配风池,上星,头维,合谷,三阳络,针刺泻法,清热散风,治疗风热头痛。
3.配大椎,后溪,液门,曲池,针刺泻法,和解少阳,治疗热伏少阳之疟疾,寒热往来。
4.配通里,大椎,合谷,太冲,阳陵泉,井穴,其中配通里为原络配穴法,井穴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清热安神定惊,治疗热盛惊风。
5.配足三里,三阴交,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滋阴增液,治疗脾胃阴虚之消渴。
按什么穴位治落枕
后溪穴
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腧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为治疗头项痛的有效穴,主治落枕,头项强痛,肘臂痉挛疼痛,腰部急性扭伤,癫痫等症。
腧穴定位: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尖掐按患侧后溪穴3分钟,力度不宜过重,以有酸痛感为宜。
肩井穴
肩井为足少阳胆经腧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在”的规律,是治疗肩背痹痛,上肢不遂,落枕,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中风,瘰疬等症的有效穴。
腧穴定位: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
按摩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按摩者用双手拇指指腹垂直用力按压穴位,力度由轻到重,至有酸麻胀痛感为宜,每次按压5分钟。
腕骨穴
腕骨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原穴,位于手腕,经常按摩该穴,可调气活血,舒筋散寒,通络止痛,主治落枕,耳鸣,目翳,黄疸,消渴,热病,疟疾,腕痛。
腧穴定位:在腕区,在第5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拇指 指腹按揉穴位,力度适中,每次3分钟。
束骨定位和主治 束骨穴主治疾病
束骨属足太阳膀胱经俞穴,按“俞主体重节痛”之理,故对疼痛症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正如《灵枢·杂病篇》云:“项强不能俯仰者取之足太阳”即为本穴,善治项强不能前后运动。五行属木,木能生火,以阳化阴,针之尚有祛风散寒,发汗解表作用,用于治疗头痛,目眩,恶寒发热,目赤肿痛,疔疮,痈肿,肠澼,泄泻,腰背疼痛,落枕,项强,耳聋诸症。
腕骨的准确位置在哪
伸直手掌,位于手掌小指侧,沿第5掌骨向上摸,至第5掌指骨末端,与另一小骨交界处即是腕骨穴。
腕骨穴属小肠经,为小肠经原穴,是小肠元气输注留止之处,其经脉循行上头项,且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通,膀胱经亦循 头项,故具有疏风清热,通经活络,滋阴增液的作用,可治疗头痛项强;太阳经主表,本穴对外感表证,热病汗不出,疟疾发热等有效;太阳经上头抵面达五官,本穴可治五官郁热之实证;小肠经属火,本穴又为原穴,可泻脏腑之热而又不伤正气,故可用于内热消渴,黄疸等疾患;本经循行所过之处病症,可取本穴治之。
束骨定位和主治 束骨定位
科学定位:在足外侧,第5趾跖关节的近端,赤白肉际的位置。
快速取穴法:侧坐位,在足小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5趾跖关节)后方掌背交界处(赤白肉际)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
腕骨的定位
科学定位: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与钩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取穴手法:
1.在手掌小指侧,沿着第五掌骨向上摸,直至第五掌骨末端,与另外一个小骨头交界处,即为腕骨穴。
2.屈肘,掌心向下,由后溪向腕部推,可摸到两块骨头(第5掌骨基地和三角骨),在两骨的结合部可触及一凹陷处即为本穴。
3.屈肘,掌心向下,在手掌尺侧,第5掌指关节后,有一皮肤褶皱突起,其尖端处即为本穴。
腕骨的位置图和作用 腕骨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指展肌-豆掌韧带。浅层布有前臂内侧神经,尺神经掌支,尺神经手背支和浅静脉等。深层有尺动,静脉的分支或后支。
按什么穴位治落枕 腕骨穴
腕骨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之原穴,位于手腕,经常按摩该穴,可调气活血,舒筋散寒,通络止痛,主治落枕,耳鸣,目翳,黄疸,消渴,热病,疟疾,腕痛。
腧穴定位:在腕区,在第5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按摩方法:用拇指 指腹按揉穴位,力度适中,每次3分钟。
腕骨的准确位置图 腕骨穴的功效作用
腕骨穴属小肠经,为小肠经原穴,是小肠元气输注留止之处,其经脉循行上头项,且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通,膀胱经亦循 头项,故具有疏风清热,通经活络,滋阴增液的作用,可治疗头痛项强;太阳经主表,本穴对外感表证,热病汗不出,疟疾发热等有效;太阳经上头抵面达五官,本穴可治五官郁热之实证;小肠经属火,本穴又为原穴,可泻脏腑之热而又不伤正气,故可用于内热消渴,黄疸等疾患;本经循行所过之处病症,可取本穴治之。
十二正经穴位 6腕骨
位置: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局部解剖:有腕背侧动脉(尺动脉),手背静脉网。分布着尺神经手背支。
主治:热病无汗,头痛,项强,指挛腕痛,黄疸。现多用于口腔炎,糖尿病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配伍:配通里,为原络配穴法,有清热安神定惊的作用,主治高热,惊风。配太冲、阳陵泉,有清肝利胆的作用,主治黄疸、胁痛、胆囊炎。配足三里、三阴交,有健脾滋阴增液的作用,主治消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