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饮食注意什么 重视血糖不重视糖化血红蛋白
糖尿病饮食注意什么 重视血糖不重视糖化血红蛋白
正解:血糖仅能反应10~15分钟内的变化,糖化血红蛋白能反应3个月的血糖总体水平,而且主要反应餐后血糖水平。
孕妇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是多少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要定期检查血糖,但是有很多糖尿病患者都会忽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查。了解孕妇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更好的控制疾病。那么孕妇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是多少呢?
专家介绍,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测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是在检查糖尿病中的一项比较重视的环节,通过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查可及时掌握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以及早期发现并发症。糖化血红蛋白可以观测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浓度,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孕妇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4%~6%:血糖正常。6%~7%:比较理想。7%~8%:控制一般。8%~9%:不理想。
孕妇糖尿病可以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最容易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此方法不仅可使病人的血糖迅速降低,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或恢复已经损伤但并未坏死的胰岛β细胞,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或减轻并发症程度和减缓并发症进展速度。
糖尿病孕妇一定要控制好血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胎儿一个健康的环境。
诊断患有糖尿病的方法是什么
很多人如今都在定期监测血糖,这其中不仅包括糖尿病患者,还包括很多不是糖尿病的人,因为他们很害怕会得糖尿病,所以他们也要定期监测血糖,他们认为监测血糖就能确诊是不是糖尿病。
据过去相关资料显示,空腹血糖值偏高者有9%的人会在5年内患上糖尿病,如果血糖值偏高且糖化血红蛋白值偏高者则患上糖尿病几率为38%,所以这是为何将糖化血红蛋白测试列入糖尿病预测方法中的原因。
糖尿病预测新方法包括血糖测试和糖化血红蛋白测试,其中血糖测试值:空腹血糖值在3.9~6.1mmol/L范围内,餐后血糖小于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值应该为5.6%,一旦超过6.3%即可诊断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的区别
血糖是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的血液中的单糖,通常仅指葡萄糖。血糖测试的结果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虽然是监测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但它并不能替代瞬时血糖(如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糖化血红蛋白和瞬时血糖都是非常重要的血糖监测指标,都需要糖尿病患者很好的注意,降糖应两者都要降。
糖尿病患者常用的血糖监测指标有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水平会受到基础胰岛素分泌、进餐后胰岛素分泌量、进食量和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因素的影响,它们反映的是瞬时血糖水平,时刻在变化,可以说,每个时间点的测量值均不相同。
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与血红蛋白A(血红蛋白在血中存在的主要形式)缓慢发生不可逆的糖化作用,从而生成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水平,且在某种程度上说,血糖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不过,瞬时血糖水平会在一天中随时波动,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健康人体内的波动范围很小,仅0.1%—0.2%。
糖化血红蛋白的生成速度与2—3个月内的血糖浓度水平成正比。因此,临床上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患者过去2—3个月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综合反映,能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制订治疗方案。需要强调的是,尽管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但它不能代替瞬时血糖测定。特别是依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治疗时,胰岛素剂量的调整必须依靠实时监测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数值,否则会发生血糖居高不下或低血糖等严重后果。
另外,如果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降不下来,糖化血红蛋白也不可能达标,因此医生需要结合瞬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来调整治疗,以更好地达到控糖目的。
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检测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即能有效预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对控制糖尿病并发症而言,并无任何瞬时血糖阈值可供参考,也就是说,瞬时血糖高,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未必就高;而糖化血红蛋白值越高,患者发生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危险就越大。
盘点糖友饮食常见误区
1.单纯控制甜食,不控制热量的摄入。许多患者都迷信所谓的“无糖食品”,而所谓的“无糖食品”却有相当一部分为高热量的碳水化合物食品,而且以米面等淀粉类食品居多,因此有部分患者有进食这些食品的习惯,总摄入热量控制困难,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上升波动明显,甚至诱发低血糖出现。其实,糖尿病患者主要是不能吃含富含蔗糖、葡萄糖等的食物,而对于蛋白糖、木糖醇、阿巴斯甜等制作的食品是可以适量进食的。
2.控制进食主食数量,减少甚至不进食碳水化合物。糖尿病的饮食首先需要的是平衡饮食,各种营养素之间需保持一定的比例。若碳水化合物不按50-60%的比例摄入,容易导致脂肪的过度分解,出现酮症,甚至出现酸中毒。因此每天主食不应少于250克。
3.减少蛋白质摄入,甚至不吃肉。蛋白质摄入的减少,会使机体的蛋白质需求出现缺乏,时间稍长,易使患者的免疫力降低,抗病力下降。同样,缺少肉食的食谱,没有脂肪的饱腹感,患者极易出现饥饿感,不易坚持饮食控制治疗。
4.坚果有益,可以多吃。坚果类含淀粉量较低,但是脂肪的含量很高,热量也很高。如100克的花生或瓜子所含的热量就相当于200克馒头。
5.水果的含糖量低,可以多吃。其实有些水果的含糖量并不低,如苹果、梨子的含糖量为10-14%,香蕉为20%等。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推荐可以多吃些小黄瓜、小西红柿、大西红柿、沙田柚子、番石榴、杨桃等低热量水果。
6.不重视对餐后血糖的监测,不重视对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餐后血糖的抽查,可以及时让患者检讨饮食食谱对血糖的控制效果,便于及时寻找和制定适合患者个人的饮食计划,以便于患者长期坚持。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映的是3各月患者的血糖总体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尤其对空腹血糖控制理想的糖化血红蛋白在8%以下的患者的餐后血糖控制水平有显著的提示作用。
糖化血红蛋白如何降到7%
上海糖尿病病友韩女士问:近两年来,我的糖化血红蛋白都在6.9%-7.3%之间波动,去年医生还建议控制得再低点,可今年说这个水平就挺好,这是为什么?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英国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相关死亡率就能下降21%。因此,学界曾提出,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6.5%左右。
但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治疗不能光追求降血糖,也不是血糖降得越低越好,而是要兼顾心血管获益和用药安全。比如,一味追求糖化血红蛋白值在6.5%或6%,可能不利于患者预后,甚至增加死亡率和低血糖发生率。而且,与7%相比,控制到6.5%后,糖友的医药费用会增加2—3倍。因此,我们在最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规定,将7%设为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值。
糖化血红蛋白临床化验
血红蛋白A1是主要的糖化血红蛋白成分,正常情况下体内糖化血红蛋白约占血红蛋白总量6%~8%,无性别、年龄、种族的差别。当糖尿病时糖化血红蛋白较正常人高2~3倍。且与过去的2~3个月间的空腹血糖水平密切相关。血糖浓度越高,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对百分率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病程中下降缓慢。在糖尿病被控制和血糖浓度下降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仍升高,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出患者过去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但不能反映近期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用于评价糖尿病的治疗控制程度。
8.1 英文名
glycoseylated hemoglobin
8.2 糖化血红蛋白的别名
糖化血红蛋白,GHb
8.3 原理
血清葡萄糖能与白蛋白及其他血清蛋白分子N末端的氨基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形成高分子酮胺结构。此酮胺结构能在碱性环境中与硝基四氮唑蓝(NBT)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物以1-脱氧-1-吗啉果糖(DMF)为标准参照物,进行比色测定。
8.4 试剂
(1)0.1mol/L碳酸盐缓冲液:pH 10.8,无水碳酸钠9.54g,碳酸氢钠0.84 g,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0ml。
(2)0.11ml/L NBT试剂:称取氯化硝基四氮唑蓝100mg,用上述缓冲液溶解并稀释至1000ml,置冰箱保存,至少可稳定3个月。
(3)4mmol/L DMF标准液:称取DMF 99.6mg,溶于40g/L牛血清白蛋白溶液100ml中。
如何诊断糖尿病
1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看区间 来辨别
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
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
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2 糖耐量试验口服法
分时段 看峰值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是检查人体血糖调节功能的一种方法。正常人服用一定量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暂时性升高,但在2小时内血糖浓度又可恢复至正常空腹水平。在服用一定量的葡萄糖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定血糖和尿糖,观察血液葡萄糖水平及有无尿糖出现,称为耐糖试验。若因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因素引起糖代谢失常时,食入一定量的葡萄糖后,血糖浓度可急剧升高,而且短时间内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浓度水平,称为糖耐量失常。试验前病人应禁食10—16个小时。
正常糖耐量:
空腹血糖
口服葡萄糖30分钟—60分钟达高峰,峰值
120分钟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即
糖尿病性糖耐量:
空腹血糖≥7.0mmol/L;
峰时后延,常在1小时后出现,峰值≥11.1mmol/L;
120分钟不能回复到正常水平,即7.8mmol/L,糖尿常为阳性,其中服糖后2h的血糖水平是最重要的判断指标。许多早期糖尿病病人,可只表现为2小时血糖水平的升高。
如何自我发现早期糖尿病
糖尿病是目前最重要的流行病之一。它越早发现,越早治疗,则预后越好。如果等到过去说的“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出现,才发现糖尿病,往往已经有了不可逆转的并发症,预后也就差了。因此,近年来十分重视对一般人群筛查糖尿病,以期在它刚开始时就能发现。
可是要早期发现糖尿病,一般都必须从静脉或手指尖取血,或者查空腹血糖,或者查糖化血红蛋白。而抽血多少有些痛,所以,有一部分人因此而不愿筛查。近来美国发明了一种仪器,只须把前臂放在上面一分钟,不必空腹,也不用针,毫无痛苦,即可得出结果。
要说明其原理,先要了解血糖对人体的影响。血糖对神经系统等提供能量,但它还和各种蛋白发生反应而结合,严重时就产生了糖尿病并发症。它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结合,就成为糖化血红蛋白。血糖高,测出糖化血红蛋白也高。血糖和皮肤上的蛋白也能结合,产生一种糖化终末产物(AGEs)。血糖高,AGEs也高。而AGEs在近紫外线的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测定此荧光的强弱,就可以知道AGEs的多少。因此,该仪器实际上是对手臂皮肤发射近紫外线,再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所产生荧光的多少。一般将前臂掌侧放在此仪器上,输入年龄后,约一分钟即出结果。
糖化血红蛋白的量受红细胞寿命的影响,因几周后红细胞被破坏,所以反映近二三个月的血糖水平。而皮肤表面细胞代谢慢,其AGEs半寿期约15年,所以如果升高,是反映近几年平均血糖高,因此单凭它不能确诊糖尿病。此仪器结果阳性后,应作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以确定是糖尿病还是糖耐量减退。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心血管病危险性增高,都应处理。
最近报道用此仪器对351名未诊断糖尿病的人群进行筛查,且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进行对比。用OGTT查出有2型糖尿病29例,糖耐量减退55例。而此仪器的灵敏度为74.7%,比空腹血糖(58%)及糖化血红蛋白(63.8%)还高。因有些人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却高。
此仪器的缺点是体积较大,约4.5千克,只能放台上,价格也较贵。对于皮肤较黑及有刺花者,结果要校正,因刺花的颜料含铅会影响荧光。由于糖尿病并发症(如眼、肾、神经)往往因组织中AGEs过多,因此此仪器将来有可能每年用于检查并发症有无或进展。目前已申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如明年中能批准,将可用于临床,对医院及体检单位普查将方便不少。
治疗糖尿病这些误区要避免
误区一:糖尿病主要是由吃糖或者吃甜食太多造成的。其实,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高热量、高脂饮食,体力活动过少,肥胖,年龄增加,心理压力等。
误区二:糖尿病是中老年疾病,年轻人不可能得糖尿病。如今,糖尿病已有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也需要养成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重视糖尿病的预防。定期体检有助于糖尿病的及早发现及采取早期措施和治疗。
误区三:得了糖尿病只要服药就行了。糖尿病不能只服药,需要综合治疗,包括饮食控制、心理平衡、科学运动、科学监测等。
误区四:糖尿病的饮食治疗主要是控制糖或者是主食的摄入。这是错误的,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关键是控制每日膳食总热量。
误区五: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不对,血糖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过高或者过低。血糖控制得好,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血糖过低会出现低血糖血症。
误区六:只要多吃降糖药,就可以不控制饮食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
误区七:糖尿病监测只需要检测血糖就够了。实际上,监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包括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长期血糖控制的最重要的评估指标。
误区八:虽然确诊为糖尿病,如果没有感觉不舒服,可以不检查不治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糖尿病需要及时、及早接受正规的筛查和治疗。
误区九:血糖已经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就不需要进行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了。正确的做法是,糖尿病目前是不能治愈的,需要终身治疗。
误区十:有些保健品能够治愈糖尿病。保健品不能有效治疗,更不能治愈糖尿病。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保健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应于特定人群使用,但不能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糖化血红蛋白偏高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每天所进行的血糖测定仅仅反映了检测当时的血糖变化,而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可以让人看到在过去的 2-3个月的时间内患者整体的血糖控制情况。有关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经达到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两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而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即我们常说的血色素。当血液中的葡萄糖与血红蛋白发生接触时,两者就会交联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糖化血红蛋白,故有人将糖化血红蛋白又称为糖基化血红蛋白。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就相对较高。人体红细胞的寿命一般来讲有120天(3个月),在人体红细胞死亡之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由此看来,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每120天变化一次。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所反映的是过去 2-3个月的时间内平均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非糖尿病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为4-5.5%. 许多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降低至8.1%以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将会大大地降低。
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结果提示:尽管早餐前血糖结果尚满意,但是一天其它时间的血糖水平却严重超标,因此需要对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做出重新评估,并做出相应调整,此外您还需要较现在更为频繁地测定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的意义
1、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的指标。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2、有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 若糖化血红蛋白>9%说明患者持续高血糖存在,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同时也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
3、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用于指导对血糖的调整。 ,生化检验糖化血红蛋白在7%~8%者要更多干预餐后血糖,减少低血糖反应; >8%者要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 <8%则侧重于改善餐后血糖。
4、对判断糖尿病的不同阶段有一定的意义。 正常糖耐量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为5.6%,单独IFG患者其平均值为6.2%,单独IGT患者为5.9%,既有IGT又有IFG的患者为6.2%,新筛查 出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为8%. 5、区别应激性血糖增高和妊娠糖尿病(GDM)中的检测意义。 脑血管急症等应激状态下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红蛋白却不增高。妊娠糖尿病仅测血糖是不够的,要控制糖化血红蛋白<8%,可避免巨大胎儿、死胎、畸胎、子痫前期更有意义。故HBA1c是妊娠糖尿病控制的重要参数。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是多少
虽然糖化血红蛋白尚存在着标准化和个体变异方面的问题,但是它仍然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金标准”,给临床医师和患者调整治疗药物剂量或改变治疗方案提供了简单而实用的手段。
关于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是多少?糖尿病专家介绍,许多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1%以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将会大大地降低。如果超出这个值,那么并发症的机率会非常大。而非糖尿病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4-5.5%.。
当然,任何疾病都要因人而异,糖化血红蛋白指数也一样,总的来说就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规定”,中青年可以要求的严格一些,若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或更低,收益会更大。对老年人则可以适当放宽一点(7.0%~7.5%),如果老年人能达到这个标准,就算正常了。
而我国最新糖尿病指南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是6.5%,是目前国际上最严格的控制标准。
如下是糖化血红蛋白配合血糖正常值控制情况对比,糖尿病患者可做参考:
糖化血红蛋白配合血糖正常值的控制情况4%~6%:血糖控制正常。
糖化血红蛋白配合血糖正常值的控制情况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糖化血红蛋白配合血糖正常值的控制情况 7%~8%:血糖控制一般。
糖化血红蛋白配合血糖正常值的控制情况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糖化血红蛋白配合血糖正常值的控制情况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综合如上叙述,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对糖尿病患者的整体情况有很重要的意义。临床医务工作者不能仅局限在对血糖的认识上来管理血糖,应综合糖化血红蛋白才能更好的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