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痉挛症状是哪些
脑血管痉挛症状是哪些
(1)呈突然起病:常开始于一侧上肢,然后在数小时或一、二天内其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进行性累及该侧肢体的其他部分。
(2)头痛: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突出症状。常为全头部劈裂样疼痛。而脑出血患者,由于血液直接刺激脑膜和脑的疼痛结构,约有80%~90%病人有剧烈头痛。特点是开始时疼痛位于病侧,当颅内压增高或血液流入到蛛网膜下腔时,可出现全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头痛多较轻微,但大面积脑梗塞合并颅内压增高时,也可出现剧烈头痛。
(3)呕吐:呕吐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特别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为喷射性呕吐,发生率在80%以上。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呕吐和头痛均加剧。如果病人呕吐出咖啡色胃内容物,表示有上消化道出血,是病情危重的预兆。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呕吐者较少见,但大面积脑梗塞合并颅内压增高时,也可引起呕吐。
(4)意识障碍:尤以脑出血病人多见,是脑部受到严重而广泛损害的结果。据报道60%~80% 脑出血病人可出现意识障碍。临床特点是除少部分轻型脑出血病人,意识可保持清醒外,脑干出血和小脑出血意识障碍都比较严重。脑室出血病人可迅速出现昏迷。蛛网膜下腔出血意识障碍程度较轻。脑梗塞较少出现意识障碍,而大面积脑梗塞多伴有意识障碍。
脑血管痉挛治疗
(一)药物治疗
1.血管扩张药;
(1)钙离子通道阻滞药:本类药物是用于脑血管痉挛治疗最多的药物,除了抑制钙离子通道外还可抑制磷酸二酯酶,增加平滑肌细胞中cAMP水平舒张痉挛血管。常用的有尼莫地平(nimodipine),60~120mg/d,分3~4次口服,连用3周或10~20mg/d,24小时连续静脉滴注,连用l0天。尼卡地平(nicardipine),148μg/(kg·h)。此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压、肾功能衰竭、肺水肿,但发生率低。一般不提倡增加剂量,因双倍剂量时,其效果相似,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
(2)交感神经阻滞药:如酚妥拉明。
(3)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药(向肌性扩管药),如罂粟碱有直接扩张血管作用,通过非特异性钙离子外移而抑制磷酸二酯酶,增加cAMP含量,解除平滑肌痉挛。
(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可以抑制ANGⅡ形成,解除血管痉挛。
(5)内皮素ETAn和ETA/B拮抗药。
2.缺血损害的神经保护;
(1)钙离子通道阻滞药
(2)抗兴奋性氨基酸,如NMDA(Ⅳ-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药,包括selfotel、eliprodil及cerestat等。
(3)自由基清除剂,包括tirilazad mesylate、nicaraven等。
(二)增加脑灌注压
3H疗法:一般认为稀释性扩容是有益的,用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全血或白蛋白静脉滴注,增加血容量,使中心静脉压达0.59~0.98kPa(6-10cmH2O)。血细胞比容维持在30%~35%左右。低血压或扩容疗法无效时可采用升压疗法,多巴酚丁胺初始剂量为5μg/(kg·min),逐渐加量到维持最大心输出量[通常为5~18μg/(kg·min)];多巴胺7mg/k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使平均动脉压升高2.67~5.33kPa(20-40mmHg)。如果效果不佳可用去氧肾上腺素2~15μg/(kg·min)。3H疗法是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但有加重脑水肿、诱发梗死区出血以及肺水肿等危险,应密切注意。
(三)介入治疗
经血管造影证实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行局部注射罂粟碱和痉挛血管球囊扩张术。
(四)外科手术
1.如果脑室有扩大,可行脑室外引流降低颅内压。
2.超早期行动脉瘤夹闭术,同时可清除蛛网膜下腔的血凝块和脑池内置管应用血栓溶解药物冲洗蛛网膜下腔并引流。
3.颈部交感神经根切断术。
4.颅内-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
脑血管痉挛的症状
一、局灶性癫痫各种类型局灶性癫痫发作的表现与TIA有相似性,如癫痫感觉性发作或运动性发作易与TIA混淆。无张力性癫痫发作与猝倒发作相似。较可的是进行24小时脑电Holter监测,如有局灶性癫痫放电则可确诊为癫痫,如无异常则考虑为TIA的可能。CT或MRI检查发现脑内有局灶性非梗死性病灶,也可考虑为癫痫。
二、晕厥病前多有眼发黑、头昏和站立不稳,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和血压下降,和一过性意识障碍但倒地后很快恢复,且无神经定位体征。多于直立位发生。
三、美尼尔病眩晕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可达2-3天),伴有耳鸣,多次发作后听力减退,且无其他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四、偏头痛多起病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以偏侧头痛、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为主,较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丧失,发作时间也较长。无论何种因素所致TIA都应看作是发生完全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发作者。本病可自行缓解,治疗着重于预防复发。
脑血管痉挛的偏方
脑血管痉挛是人体常见的一种脑科疾病,而且这种脑血管痉挛对于人体的危害性还是很大的,通常患者的头部经常会发生持续性的疼痛,而且有时候这种头痛要持续很长的时间,可见这脑血管痉挛已经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很多患者在医院进行过常规医治,但是效果一般。所以这些患者不满足,常常会在私底下寻求一些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偏方。
脑血管痉挛的偏方一
西红柿
西红柿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还具有健胃消食,生津止渴,润肠通便,抗血疑聚,防脑血栓等作用。每天200-350克为宜。
脑血管痉挛的偏方二
腐竹
属于含有丰富的优质植物蛋白的食物,对身体提高营养,有利于身体恢复。每天100-200克为宜。
脑血管痉挛的偏方三
山药
山药是属于健脾益胃助消化的食物,也具有降低血糖,降低血脂的作用。每天200-300克为宜。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angiospasm)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和出现血流涡流,当涡流加速时,刺激血管壁致血管痉挛而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旋涡减速时症状消失。但一些学者认为由于脑血管结构的特殊性,不易发生痉挛。
临床表现
头晕和头痛现象是显着特征,如果经常性的发生头晕,则要警惕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了,头痛是脑血管痉挛的初期症状,尤其是持续性的头痛,隐隐约约的,但是持续不断。
脑血管痉挛的偏方四
杞菊龟香蒸猪脑:
配料:猪脑150g,红枸杞15g,杭菊花9g,女贞子12g,桑寄生12g,金钗斛15g,生龟板15g,旱莲草12g,黑豆30g,明天麻12g,生牡蛎15g,杭白芍12g,川抚芎4.5g,全蝎尾4.5g,蜈蚣干2~3条,真麝香0.6~1g,川红花9g,葱白5根,水发黑木耳30g,酱油、食盐、味精、白糖、陈年老酒、芝麻油各少量。
制法:先将菊花、女贞子、桑寄生、旱莲草、白芍、川芎、全蝎、蜈蚣、红花装入净纱布药袋内,扎紧袋口;放入陶瓷罐内,加入龟板、牡蛎、金钗斛、枸杞、黑豆、天麻、葱白、猪脑、黑木耳、盐、酱油、味精、白糖、清水适量;再放进屉笼内用旺火蒸至2小时熟透入味,揭盖取出,淋上老酒2汤匙,芝麻油,加入麝香调和均匀,随药汤徐徐饮之。
患者服饮此膳以意识转为清醒正常,头痛大减,即原方减去麝香,勿久用以免耗气伤正亏损阴津之弊,服10剂后减去全蝎,蜈蚣,勿久服。
主治:肝失条达,肝阳偏亢,水不滋木,肝肾虚损,久病入络,虚风内动,上犯巅脑,血瘀脑络。久则脑窍闭塞,不通则痛所致头痛经久,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头痛朝轻暮重,遇劳加剧,头晕眼花,耳鸣,目眩,心烦不寐,易怒急躁,胸闷口苦,咽干口燥,反应迟钝,言语蹇涩。或舌强语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意识障碍,偏瘫,失语,手足麻木,面色黯晦,唇爪不华,口角流涎,舌质紫青,少苔缺津,舌下静脉怒张青紫或瘀斑,脉象弦细涩。多见慢性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栓塞,脑震荡后遗症,脑血管痉挛,脑萎缩,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肿瘤或出血经手术后头痛头晕。
功能:平肝潜阳,滋肾养肝,通脑开窍,息风止痉,活血化瘀。
上面介绍的几种方法都是用来治疗脑血管痉挛的,而且由上面的详细介绍患者可见,这些偏方主要是食疗的方子,所以对于一般的脑血管痉挛患者来说不仅可以用来医治脑血管痉挛,而且这些偏方的治疗也不会有什么坏的影响的。但是由于这些脑血管痉挛的偏方的治疗效果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患者朋友们在得了这个病之后还是要接受医生的治疗的。
脑血管痉挛的症状
检查有脑血管痉挛,但无明显头痛、眩晕症状,脑血管痉挛的症状不太典型,可能为慢性脑血管痉挛,或由其他原因如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引起的脑供血不足所致的头晕;或血压、血脂、血糖、贫血等异常改变所致的头晕。脑血管痉挛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和出现血流涡流,当涡流加速时,刺激血管壁引起血管痉挛,而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急性脑血管痉挛多由脑血管病变引起,表现为:
1、脑血管痉挛性头晕:头晕可呈持续性,也可以呈发作性,主要表现为旋转性眩晕,头晕发作时不敢活动,严重时伴恶心,剧烈呕吐,或者伴随耳鸣、心情烦躁焦虑,或胸闷,心慌,气短,呼吸紧迫感,头脑不清晰,思维与记忆受影响等。
2、脑血管痉挛性头痛:表现为持续性的头痛、头痛性质一般较为剧烈,或为钝痛、胀痛、搏动性头痛;可表现为两颞侧头痛、后枕部或全头痛。慢性脑血管痉挛时,可表现为:反复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情绪失调、睡眠障碍、焦虑烦躁或出现抑郁症状。情绪波动,生气激动,心理障碍,紧张压力也是发生脑血管痉挛最常见的原因,病人多数为青年学生以及脑力劳动者,紧张的学习生活,睡眠时间不足,完全没有放松的机会,最容易发生脑血管痉挛,失眠也可以引起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的治疗
氧合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并释放氧自由基造成的损伤;以及血管壁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因素,而使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受到刺激,引起致血管痉挛,使脑血流量减少,而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除了血液方面的原因引起脑血管痉挛,另外还有很多别的原因,如劳累、紧张、生气、感冒、神经衰弱、颈椎病、脑血管奇形、内分泌失调及许多慢性病都可出现,除以上治疗外,平时可服冠脉通络软胶囊、复方通脉饮系列制剂、脉康合剂等,生活要规律,不要劳累,心情舒畅,多锻炼,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佳。
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血液动力学参数以恢复脑血管自我调节机制;维持有效血容量。一般的治疗措施为血压管理和液体管理,尤其要避免低血压,防止血容量减少导致继发脑缺血。不应由于担心脑水肿而过度限制液体入量,而应通过计算液体平衡、记录中心静脉压来指导液体需求。对于合并中枢性高热的患者,更需增加液体的摄入。
目前,物理加中医治疗方法—脑通疏络宁栓疗法,能有效治疗脑血管痉挛。
“脑通疏络宁栓疗法”是一种中枢神经再生疗法,能短时间内修复患者受损脑细胞,恢复脑部病灶供血供氧,激活受损“休眠”脑组织细胞,促进脑细胞新生。
脑血管痉挛的饮食
1、增加纤维膳食:膳食中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膳食纤维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是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水果等,每日摄入纤维量35克—45克为宜。具有降脂功能的常见食品还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
2、多吃鱼和鱼油: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大量摄取富含ω-3的鱼油可对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国际营养组织建议:人们每天摄取2500千卡的能量,相应的应该摄取0.6—1克以EPA和DHA形式存在的ω-3脂肪酸。拿国货精品鸿洋神中老年型鱼油为例,每天必须至少服用3—5粒700mg含量为30%的鱼油胶丸,才能保证人体的基本需要。
3、多吃豆制品:大豆里面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4、此外应该适当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 脂肪摄入应严格限制在每日不超过30克或占总热量的15%以下。胆固醇摄入量每日应该控制在200毫克—300毫克以下为宜。尽量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食品,如动物的脑子、脊髓、内脏、蛋黄、贝壳类(如:蚌)、软体类(如鱿鱼、墨鱼、鱼子)。
脑血管痉挛的症状
头晕和头痛现象是显著特征,如果经常性的发生头晕,则要警惕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了,头痛是脑血管痉挛的初期症状,尤其是持续性的头痛,隐隐约约的,但是持续不断。
1、头晕:头晕呈持续性,也可以呈发作性,主要表现为旋转性眩晕,头晕发作时不敢活动,卧床不起,特别不能活动头部,严重时伴恶心,剧烈在呕吐,或者伴随耳鸣、头鸣,呈持续性低音调的耳鸣或头鸣,心情烦躁焦虑,或胸闷,心慌,气短,呼吸紧迫感,头脑不清晰,思维与记忆受影响。
2、头痛:持续性的头痛、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大部分病人为两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头痛的强度为轻度至中度。有的病人可有长年累月的持续性头痛,病人可以整天头痛,头痛的时间要多于不痛的时间。因为激动、生气、失眠、焦虑或忧郁等因素常使头痛加剧。还有一部分病人主诉颞侧搏动性头痛。病人多伴有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状。[1]
3、其他症状:在脑血管痉挛的发病初期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或者也有可能出现耳鸣、心慌气短等症状。这些都是脑血管痉挛的前兆。如果您同时出现了多种症状,应当及时的到医院就医,尤其是在各种压力下的年轻人,更应该注意。
脑血管痉挛引发的头痛可能是剧痛、压痛等形式,也有可能是头部的肿胀感、沉重感、压迫感等,表现不一,但是头部的异常就预示着可能发生了脑血管痉挛。
脑动脉血管痉挛什么原因引起
1、简介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angiospasm)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硬化斑块使血管腔狭窄和出现血流涡流。当涡流加速时,刺激血管壁致血管痉挛而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旋涡减速时症状消失。但一些学者认为由于脑血管结构的特殊性,不易发生痉挛。不过多数学者认为血管痉挛无疑可以发生于颈内动脉与脑底动脉环,脑血管造影可见大动脉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广泛的和局灶性脑血管痉挛;脑部手术时对脑的大动脉进行操作时,可见动脉的管径显著变细。因此在持续的高血压、局部损伤或微粒子的刺激下也可引起脑动脉痉挛,和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临床表现
脑血管痉挛发生后,临床上常出现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眼底水肿出现或加重),意识障碍加重。病人由清醒转为嗜睡或昏迷;或由昏迷(早期脑血管痉挛多在2天内恢复)→清醒→ 昏迷(再次脑血管痉挛)。这种动态的意识变化是脑血管痉挛的突出特点。同时还常有不同程度的局灶性体征出现或加重,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病人持续发热,周围血象白细胞持续增高。而上述症状的加重,又难以再出血(如腰穿未能证实再出血)和颅内血肿等解释,并用血管造影发现血管痉挛,即可确诊为脑血管痉挛。
3、病理原因
情绪波动,生气激动,心理障碍,紧张压力是发生脑血管痉挛最常见的原因,病人多数是学生,特别是高中高考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睡眠时间不足,完全没有放松的机会,最容易发生脑血管痉挛,失眠也可以引起脑血管痉挛。青年女性,脑力劳动者发病率相对较高。
4、脑血管痉挛的危害
单纯的脑血管痉挛是指脑动脉在一段时间内的异常收缩状态。属于功能性疾病,也就是说本病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脑血管功能障碍,脑血管没有实质性的损坏或病变,病人多数是年轻人,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好,所以预后良好,大多数病人经过治疗和放松是完全可以恢复痊愈的。本病不会发生偏瘫和精神病性异常。
但是如果合并颅内动脉瘤,或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疾病,则容易导致脑出血的发生,如不及时处理则可出现瘫痪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脑血管痉挛诊断
一、诊断:
脑血管痉挛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TCD)等。
CT诊断发现SAH准确率达99%以上,但对于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仅为34%,因此不能作为病因诊断的唯一手段。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CT显示的出血量估计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即Fischer分级。根据该标准,0级为未见出血,脑血管痉挛发生率约为3%,1级为仅见基底池出血,血管痉挛发生率14%,2级为周边脑池或侧裂池出血,血管痉挛发生率38%,3级为广泛SAH伴脑实质内血肿,4级为基底池和周边脑池、侧裂池较厚积血,相应的血管痉挛发生率均超过50%。
全脑血管造影对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阳性检出率很高,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各级分支,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或畸形血管的形态分布,为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因此一直被作为判断脑血管痉挛的金标准。但也有一定缺点,如,属于一项有创性检查,而且价格相对昂贵,操作复杂,有时不被病人接受。
TCD也是监测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特别是可以在一天内多次监测,动态观察SAH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对脑血管痉挛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价值。其基本原理为通过血流速度的变化估计管腔狭窄的程度,最重要的检测部位通常为双侧MCA,也可监测颅外段颈内动脉的血流状况。
正常MCA血流速度为30~80 cm/s,一般脑血管痉挛的诊断标准为血流速度超过120 cm/s。 TCD的优点为操作简便,价格便宜,对病人无创伤,但通过血流速度间接诊断脑血管痉挛,特异性较高而敏感性相对较低,因此有人提出,将TCD诊断血管痉挛的标准从120 cm/s降低到80 cm/s。如怀疑存在血管痉挛,整个治疗期间均持续动态行TCD检查。
对于微血管痉挛,出现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即正交极化光谱成像。这种方法可以定性和定量分析大脑皮层的微循环,相关文献报告,在SAH早期即可见到毛细血管密度显著降低,大脑皮层小动脉和微动脉发生血管痉挛。
SAH早期有55%的患者发生节段性微血管痉挛,血管直径减少可多达75%,由此可引起临床症状,并最终影响临床转归。基于以上发现,该研究作者认为,SAH早期,即使脑血管造影或TCD尚未发现血管痉挛,也应尽早开始治疗。
脑血管痉挛病因
病因、病理
既往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无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目前研究认为CVS具有双相性,分为急性痉挛和迟发性痉挛。急性痉挛发生于出血后短时期内,主要见于动物实验,并用于解释临床中所见的SAH病人早期出现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以及肢体偏瘫等神经定位体征。临床上所见到的主要是迟发性痉挛,表现为病情稳定或改善后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偏瘫或局部神经功能缺失征。多发生于出血4天以后,最常见于出血后第5~10天之内,可持续12天左右,但绝大多数于3~4周后血管造影才显示血管管径恢复正常,少数也有达数月之久。在SAH后7天时动脉造影显示有30%~70%的病例存在CVS,但仅有20%~30%的病人有临床症状。
发病机制
关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痉挛常发生于被血块包绕的血管,推测可能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关。目前认为有机械性因素、神经因素和化学因素。
1.机械性因素:当SAH时由于出血的冲击、凝血块的压迫、脑水肿及脑室扩张的牵拉等机械性刺激。常常造成短暂的局部性CVS。
2.神经因素:蛛网膜下腔的血管上有一些蛛网膜丝伸进蛛网膜,这些丝上有神经纤维结。当出血时,机械作用使血管移位或使蛛网膜下腔扩大时或血流流入蛛网膜下腔时,这些神经纤维结即可引起血管收缩。
3.化学因素:①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散布于蛛网膜下腔的血小板裂解释放儿茶酚胺、5-羟色胺、血管紧张素及前列腺素等神经介质。目前认为5-羟色胺是SAH后血管痉挛的最重要的物质。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和迟发性脑缺血可能系内皮素(ET)使大脑动脉持续收缩所致。③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下腔血凝块分解产生的氧合血红蛋白与一氧化氮(NO)结合,耗竭内皮源性NO是CVS发生的根本原因。
脑血管痉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脑血管痉挛是指脑动脉在一段时间内的异常收缩状态、以前本病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具统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达16%~66%,其发生时间,一般多发生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2~3天,7~10天达高峰,以后逐渐缓解。少数发生较晚(2 周后),或持续时间较长(达数周至1个月)。
个别发生于30分钟或1~2天内,即所谓急性脑血管痉挛。严重头痛、呕吐、颈项僵硬,查体出项脑膜刺激征阳性,腰椎穿刺检查、脑CT、多谱勒或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以确定诊断,本病病情严重,如不及时处理可以出现瘫痪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但临床上我们发现多数脑血管痉挛是慢性病程,病人反复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情绪失调、睡眠障碍、焦虑烦躁或出现抑郁症状,这就是我们在此阐述的慢性脑血管痉挛。
病因病机:情绪波动,生气激动,心理障碍,紧张压力是发生脑血管痉挛最常见的原因,病人多数是学生,特别是高中高考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睡眠时间不足,完全没有放松的机会,最容易发生脑血管痉挛,失眠也可以引起脑血管痉挛。青年女性,脑力劳动者发病率相对较高。
脑血管痉挛的原因
情绪波动,生气激动,心理障碍,紧张压力是发生脑血管痉挛最常见的原因,病人多数是学生,特别是高中高考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睡眠时间不足,完全没有放松的机会,最容易发生脑血管痉挛,失眠也可以引起脑血管痉挛。青年女性,脑力劳动者发病率相对较高。
血液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
包裹血块压迫、血管营养障碍等引致血管壁结构破坏;
氧合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并释放氧自由基造成的损伤;
其他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如5-HT、儿茶酚胺、血红蛋白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缩血管作用;
颅内压增高,过量脱水治疗而不及时补充血容量;
以及血管壁炎症和免疫反应等因素。另外交感/副交感的平衡,脑血流的自身调节机制等也都是研究的热点。
可能是由于血肿或血凝块,对颅底动脉机械性牵拉、压迫,下丘脑释放的神经介质改变了交感神经张力,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脑血管痉挛。体液中的血管收缩物质增多,如血栓烷素A2,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等5羟色胺增高是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主要原因。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积极进行抢救治疗。
脑血管痉挛的危害
单纯的脑血管痉挛是指脑动脉在一段时间内的异常收缩状态。属于功能性疾病,也就是说本病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脑血管功能障碍,脑血管没有实质性的损坏或病变,病人多数是年轻人,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好,所以预后良好,大多数病人经过治疗和放松是完全可以恢复痊愈的。本病不会发生偏瘫和精神病性异常。
但是如果合并颅内动脉瘤,或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疾病,则容易导致脑出血的发生,如不及时处理则可出现瘫痪或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指甲盖发紫是怎么回事 雷诺病
雷诺病又称之为肢端血管痉挛症,是一种肢端血管痉挛症遇冷或情绪紧张后,以阵发性肢端小动脉强烈收缩引起肢端缺血改变为特征的疾病,其症状表现为:发作时,肢端皮肤由苍白变为青紫,而后转为潮红。如果指甲盖是紫色和苍白色交替出现,那么得雷诺病可能性较大。
及时就医,病情轻微的情况下,可外用药物涂抹、口服药物治疗,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且皮肤组织营养障碍者应实施手术治疗,如交感神经切除术。日常应避免寒冷刺激、情绪激动、忌烟,通常经过药物和手术的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
紧张性脑血管痉挛如何诊断
脑血管痉挛发生后,临床上常出现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眼底水肿出现或加重),意识障碍加重。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依据如下:
脑血管痉挛的病人由清醒转为嗜睡或昏迷;或由昏迷(早期脑血管痉挛多在2天内恢复)→清醒→ 昏迷(再次脑血管痉挛)。这种动态的意识变化是脑血管痉挛的突出特点。同时还常有不同程度的局灶性体征出现或加重,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
晕厥病前多有眼发黑、头昏和站立不稳,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和血压下降,和一过性意识障碍但倒地后很快恢复,且无神经定位体征。多于直立位发生。
病人持续发热,周围血象白细胞持续增高。而上述症状的加重,又难以再出血(如腰穿未能证实再出血)和颅内血肿等解释,并用血管造影发现血管痉挛,即可确诊为脑血管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