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饭多少正常 小时候胖不是胖吗
孩子吃饭多少正常 小时候胖不是胖吗
一般来说长辈们通常喜欢肉肉的小孩,也常常会说:小时候胖不是胖,但实际上儿童肥胖会对他的健康和心理状况产生短期和长期影响,且面临着罹患高胆固醇、高血压、心脏疾病、糖尿病等风险。比较立即的影响则可能让皮肤出现如湿疹、真菌感染及粉刺等症状,还有骨关节问题、睡眠呼吸暂停,以及身材而受到他人的侮辱而伤及孩子的自尊等情况。如果当肥胖的情况持续到青少年时期,会增加孩子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胆固醇或高血压的机率,从一份以5至17岁的人口为基础样本的调查中发现,肥胖青少年中有70%的比例会有至少一个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而且他们的血糖看来,显示会增加罹患糖尿病的机率。
研究显示,在两岁时即体重过重的孩子,有很高的机率在成年后会持续面对体重的问题,也就是说,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会让他们更可能成为肥胖的成年人,也因此增加了成年后的健康风险,例如心脏疾病、第二型糖尿病、中风,和骨关节炎,这些都是儿童肥胖所造成的长期影响。此外,超重和肥胖也会增加罹癌的机率,包括乳腺癌,结肠癌,子宫内膜癌,食道癌,肾癌,胰腺癌,胆囊,甲状腺,卵巢癌,宫颈癌,前列腺癌,以及多发性骨髓瘤和何杰金氏淋巴瘤等。
婴儿不满6个月用抗生素或致肥胖
婴儿在6个月大之前使用抗生素,日后可能成为肥胖孩子
研究发现,儿童如果在出生后6个月内用过抗生素,体重和身高的比值大于没有这一经历的儿童。两类孩子在出生后10到20个月间差异不明显。当孩子38个月大时,用过抗生素的儿童体重超标可能性比没用过抗生素的孩子高22%。
研究表明,孩子如果在出生后6到14个月内用过抗生素,日后体重指标与同龄人没有明显差异。
过去20年超重婴儿比例增加2/3 孩子越早超重越有可能变成大胖子
据报道,美国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对12万名6岁以下幼儿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在过去20年里,婴儿患肥胖症的比例大幅增加。年龄不足6个月的婴儿中,超重婴儿的比例增加了近2/3,达到10%。
有研究现实表明:孩子越早开始超重,长大后成为一个胖子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孩子在大约5岁半的时候,体重和身高的比值应该达到一生中的最小值。体重正常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通常是苗条的,甚至偏瘦的。如果不是这样,以后孩子减掉多余的重量就相对困难了。研究表明孩子在5岁时如果体重超重或者肥胖,要比他10岁时超重更容易增加成年患肥胖症的危险。
算一算 你的宝贝超重了吗?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脂肪过度堆积以至于影响健康和正常生活状态称为肥胖。根据下面的公式,先来测测你的孩子是否处于肥胖状态吧! 1~6个月幼儿:标准体重(克)=出生体重(克)+月龄×600 7~12个月幼儿:标准体重(克)=出生体重(克)+月龄×500 1岁以上:标准体重(千克)=年龄(岁)×2+8 计算标准体重(千克)的一般公式=身高(厘米)-105 具体而言,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19%为超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可称为肥胖。
6个“帮凶”让你的宝贝不知不觉变肥娃
爸爸妈妈都胖吗?
如果父母都胖乃至父母各自家庭都有肥胖的遗传史,那么孩子肥胖的可能就会比较大。而且如果出生时是巨大儿,由于先天因素,这样的孩子身体中的脂肪细胞数就可能会比其他孩子多,因此儿童期肥胖的几率也就更大些。不过如果父母双方都苗条的话,儿童时期的小胖子成年后长成体型标准的大人的机会会大一些。
吃了一大盘蔬菜还是一小个炸鸡腿?
所吃食物的种类有时比数量还重要。油炸煎烤的食物、饮料、快餐、甜食,奶油制品,这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也是最吸引孩子口味的,但它们同时也是最能导致肥胖的食品——高热量食物。也许孩子吃的东西量并不多,但热量绝对值大,这就很容易导致发胖。
“下午茶”的小小爱好者?
吃东西也要讲究时间。在减肥瘦身的团体中有一种说法是“下午4点以后不要吃东西”,它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因为人体在一天之中代谢热量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早晨、上午比较高,下午之后就比较少了。因此,如果你的孩子晚饭前及后吃的零食太多(或吃的东西热量过高),这些食物就极容易在安静的夜晚被“充分”地被消化吸收并在体内囤积成脂肪。
狼吞虎咽吃饭香?
家长们特别喜欢看着孩子狼吞虎咽地吃饭,把他表扬为“吃饭香”;或者大口大口吃完饭的孩子让家长觉得更省心。其实肥胖的问题与吃饭的速度也会相关。当人吃饭的时候,食物经过消化,使得血液里的血糖和血脂升高,反应到大脑,从而使人产生饱腹感。因此,吃饭吃得快的话,身体还来不及消化食物,在血糖和血脂得以升高给大脑发出“饱”的信号之前,由于饥饿而被饕餮的食物就全都吃进去了,这样就很可能导致吃多了。
他也是个“沙发土豆”?
不好的饮食习惯除了会导致胃肠疾病外,也会引起肥胖。边看电视边吃饭,以及边看电视边吃零食的“沙发土豆”式生活,都是孩子很容易形成的有害的饮食习惯。电视会吸引孩子的大部分注意力,使得孩子在无意之间吃进很多东西,而且看电视就是坐着不动,这种久坐更加可怕。
越来越懒了?
其实,热量之所以会囤积为脂肪,就是由于它们没有被消耗掉,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消耗<摄入”。因此,运动量不够,是儿童发胖的关键。之所以1~3岁的孩子不太容易发胖,除了因为他们年龄小、家长照顾更加精细、涉及的高热量食物会相对少一些之外(例如饮料、巧克力、油炸食品等),就是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动得比较多;而4岁以后,孩子不仅会接触到大量的“垃圾食品”,而且惰性会逐渐增长,运动量很可能就会减少下来(除了一些天生比较好动活泼的孩子)。
怎么让孩子爱上吃饭 不过胖不过瘦都正常
根据国民健康署公布的「儿童生长曲线」,以身高、体重及头围3项指标量测7岁以下孩童的成长状况,以医学观点来看,低于第3百分位、即100个孩童中落居最后3名才需要积极调理,相对的,超过第97百分位,则有过胖之虞,第3~97百分位均属正常。
另外,儿童身体质量指数(BMI)则测量7岁以上的学龄儿童,父母不妨比对参考,了解孩子的生长状况是否在正常范围。李营养师说,许多家长普遍有小孩「胖比瘦好」的观念,事实上,不但大人要避免过胖,小孩也一样,「瘦比胖好」才正确,父母应认知,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长得又高又壮,只要孩子的儿童生长曲线或BMI数值在正常范围内,就不必过于担忧。
厌食症是怎么得的
至于该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可能与性心理发育不够成熟有关,对第二性征的发育和日渐丰腴的体形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因而产生恐惧与羞怯感,从而强烈希望自己能够“苗条”。社会上对“胖”、“瘦”的审美观点也可影响患者心理。另外,该病还可能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小儿肥胖日常怎么预防
不要暴饮暴食,少食多餐
专家表示,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家里,不要一味的让孩子多吃,孩子能吃多少吃多少,胃是孩子自己的,吃没吃饱孩子自己知道,所以,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去多吃。预防小儿肥胖的重要一点就是不要暴饮暴食,少食多餐。
均衡饮食,吃肉也要吃蔬菜
小儿肥胖日常怎么预防?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的榜样,所以,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要让孩子知道均衡、全面的饮食才会健康,避免孩子养成挑食或者是爱吃零食的毛病。
少看电视,多运动
专家指出,在吃饭的时候,电视里放的大多是卡通片,因此,为了让孩子安静、顺利地吃饭,父母就让孩子边看电视边喂饭,但是这样做并不好,这样很容易导致喂饭过多。另外,父母可以发现生活中,爱看电视,少运动的孩子大多比较胖。因此,预防小儿肥胖要注意少看电视,多运动。
多喝果汁和水,少喝甜饮料
小儿肥胖日常怎么预防?预防小儿肥胖还要注意多喝果汁和水,少喝甜饮料。肥胖的孩子大多酷爱喝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这些饮料含糖多、含热量高,喝多了,宝宝不发胖才怪。因此,控制小儿喝碳酸饮料是帮助小儿减肥的重要途径。
婴儿不满6个月用抗生素或致肥胖
婴儿在6个月大之前使用抗生素,日后可能成为肥胖孩子
研究发现,儿童如果在出生后6个月内用过抗生素,体重和身高的比值大于没有这一经历的儿童。两类孩子在出生后10到20个月间差异不明显。当孩子38个月大时,用过抗生素的儿童体重超标可能性比没用过抗生素的孩子高22%。
研究表明,孩子如果在出生后6到14个月内用过抗生素,日后体重指标与同龄人没有明显差异。
过去20年超重婴儿比例增加2/3 孩子越早超重越有可能变成大胖子
据最新报道,美国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对12万名6岁以下幼儿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在过去20年里,婴儿患肥胖症的比例大幅增加。年龄不足6个月的婴儿中,超重婴儿的比例增加了近2/3,达到10%。
有研究现实表明:孩子越早开始超重,长大后成为一个胖子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孩子在大约5岁半的时候,体重和身高的比值应该达到一生中的最小值。体重正常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通常是苗条的,甚至偏瘦的。如果不是这样,以后孩子减掉多余的重量就相对困难了。研究表明孩子在5岁时如果体重超重或者肥胖,要比他10岁时超重更容易增加成年患肥胖症的危险。
算一算 你的宝贝超重了吗?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脂肪过度堆积以至于影响健康和正常生活状态称为肥胖。根据下面的公式,先来测测你的孩子是否处于肥胖状态吧! 1~6个月幼儿:标准体重(克)=出生体重(克)+月龄×600 7~12个月幼儿:标准体重(克)=出生体重(克)+月龄×500 1岁以上:标准体重(千克)=年龄(岁)×2+8 计算标准体重(千克)的一般公式=身高(厘米)-105 具体而言,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10%~19%为超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可称为肥胖。
6个“帮凶”让你的宝贝不知不觉变肥娃
爸爸妈妈都胖吗?
如果父母都胖乃至父母各自家庭都有肥胖的遗传史,那么孩子肥胖的可能就会比较大。而且如果出生时是巨大儿,由于先天因素,这样的孩子身体中的脂肪细胞数就可能会比其他孩子多,因此儿童期肥胖的几率也就更大些。不过如果父母双方都苗条的话,儿童时期的小胖子成年后长成体型标准的大人的机会会大一些。
吃了一大盘蔬菜还是一小个炸鸡腿?
所吃食物的种类有时比数量还重要。油炸煎烤的食物、饮料、快餐、甜食,奶油制品,这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也是最吸引孩子口味的,但它们同时也是最能导致肥胖的食品——高热量食物。也许孩子吃的东西量并不多,但热量绝对值大,这就很容易导致发胖。
“下午茶”的小小爱好者?
吃东西也要讲究时间。在减肥瘦身的团体中有一种说法是“下午4点以后不要吃东西”,它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因为人体在一天之中代谢热量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早晨、上午比较高,下午之后就比较少了。因此,如果你的孩子晚饭前及后吃的零食太多(或吃的东西热量过高),这些食物就极容易在安静的夜晚被“充分”地被消化吸收并在体内囤积成脂肪。
狼吞虎咽吃饭香?
家长们特别喜欢看着孩子狼吞虎咽地吃饭,把他表扬为“吃饭香”;或者大口大口吃完饭的孩子让家长觉得更省心。其实肥胖的问题与吃饭的速度也会相关。当人吃饭的时候,食物经过消化,使得血液里的血糖和血脂升高,反应到大脑,从而使人产生饱腹感。因此,吃饭吃得快的话,身体还来不及消化食物,在血糖和血脂得以升高给大脑发出“饱”的信号之前,由于饥饿而被饕餮的食物就全都吃进去了,这样就很可能导致吃多了。
他也是个“沙发土豆”?
不好的饮食习惯除了会导致胃肠疾病外,也会引起肥胖。边看电视边吃饭,以及边看电视边吃零食的“沙发土豆”式生活,都是孩子很容易形成的有害的饮食习惯。电视会吸引孩子的大部分注意力,使得孩子在无意之间吃进很多东西,而且看电视就是坐着不动,这种久坐更加可怕。
越来越懒了?
其实,热量之所以会囤积为脂肪,就是由于它们没有被消耗掉,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消耗<摄入”。因此,运动量不够,是儿童发胖的关键。之所以1~3岁的孩子不太容易发胖,除了因为他们年龄小、家长照顾更加精细、涉及的高热量食物会相对少一些之外(例如饮料、巧克力、油炸食品等),就是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动得比较多;而4岁以后,孩子不仅会接触到大量的“垃圾食品”,而且惰性会逐渐增长,运动量很可能就会减少下来(除了一些天生比较好动活泼的孩子)。
宝宝面黄肌瘦对症食疗恢复健康
原因一:喂养不当
在孩子添加辅食期时,有些妈咪操之过急,在添加蛋黄、面条这类食物时要么添加太早,要么添加太多,宝宝的肠胃还很薄弱,无法消化吸收那么多的食物,容易造成积食,长期用这种喂养方法,孩子的食欲自然不好了。这类属于食欲不振引起的面黄肌瘦。
原因二:饮食习惯不好
常吃冷饮、爱吃垃圾食品也会影响孩子正常吸收营养。一方面,冷饮、雪糕这类冰凉的食物会影响肠胃各种消化酶的分泌,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另一方面,垃圾食品、零食吃得太多,会降低孩子吃正餐的食欲,孩子无法正常吸收营养,自然容易面黄肌瘦。这类属于食欲不振引起的面黄肌瘦。
原因三:由疾病引起
孩子长期有呕吐、拉肚子、习惯性便秘等症状或者肝炎,也会造成面黄肌瘦。长期呕吐和腹泻会造成人体消化功能紊乱,而习惯性便秘则体现肠胃蠕动性差,肝脏出现疾病则会导致酶分泌改变,影响到人的食欲和消化。这类属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面黄肌瘦。
当了解原因后,妈妈们可以根据原因为孩子选择合适的食疗方,让孩子能好好吃饭,正常吸收所需营养。
肥胖症对心理健康的危害
肥胖潜伏着许多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它将会给心理发展带来不良后果。与正常体重青少年相比,肥胖青少年显得体态臃肿、动作笨拙,一活动就多汗、易疲乏、气喘吁吁,安静时易磕睡等。肥胖青少年的活动不灵活,在集体活动中经常受同学的排斥、嘲笑,为保护自尊心就极少参加各项活动或拒绝参加,久而久之形成自卑、退缩、依赖的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
另外,由于肥胖青少年大多不喜好运动,又缺乏应有的体力劳动,因而全身免疫力水平大多低于正常青少年,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以及各种感染性疾病。极度肥胖的青少年还会因皮下脂肪过度增厚,限制自身胸廓和横膈的发育与运动,致使肺通气不畅,严重影响心肺功能,甚至会发生心力衰竭症状。临床上发现,相当一部分的肥胖青少年由于脂肪在局部堆积十分严重,可造成外生殖器异常,如男性阴茎相对短小,女性不能展露外阴,加之大腹便便,可能会对他们成年婚后的性生活造成障碍。
心理学家认为,肥胖症的倾向常始于幼童时期。有时父母双亲都肥胖或消瘦,因此总不自觉地给孩子多吃东西,胖的父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样,瘦的父母希望孩子消除瘦弱感。由于孩子往往在患病时体重减轻,父母亲常鼓励孩子长胖,因为他们认为胖是孩子健康的象征。在孩子幼童时期,父母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的奖励或不良行为的惩罚多以提供或剥夺美味食品为主,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定势:若要赢得父母的抚爱赞扬或避免处罚,就要“多吃”。结果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进食量大,进食速度快,爱吃含淀粉多的甜食,吃零食多,因而摄入的热量高于身体需要量,长年累月,大量的热能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导致肥胖症。
行为心理学家发现,得肥胖症的人往往是那些将饭菜吃得精光的人,也就是不管实际需要与否,胖子一般总是把面前的食物都吃得精光。例如给胖子们一份超量的饭莱,他们也会吃光,假如给予的份额较少,他们吃完就不主动添加了。而正常人却不是这样,如果给他们吃的东西比平常多,他们很有可能会留下一点,反之则要求再添加一点。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即正常体重的人通常是靠身体内部的线索(如胃的感觉)了解自己是否饿了,并依据体内状况控制吃饭时间和进食量,而肥胖症患者则根据身体外部的、环境中的因素来判断自己是否饿了,并以此决定吃饭时间和进食量。有一项对比研究表明,胖子和正常体重人对味美或味差食物的反应也有很大差别。实验中给受试者提供味道很美和味道较差的牛奶冰淇淋混合饮料,结果发现无论是胖子还是正常人都更愿意喝味美的饮料,正常人所喝的味道好的饮料是味道差的饮料量的1.5倍,而胖子喝的味道好的饮料是味道差的饮料量的5倍。
有研究表明,肥胖青少年在疲劳、孤独、空闲、焦虑、抑郁、生活乏味时,主要以食物作为消遣对象,这与正常体重的青少年在情绪低落时主要采取娱乐的心理防御方式有很大差别。50%的肥胖症青少年患有周期性贪食现象,他们常有大量进食的欲望和行动,自己不能控制,进食时速度快且量大,尔后又感到内疚烦恼;如遇不良生活事件刺激,贪食现象更为严重。另有一种夜间多食症,约占肥胖症的10%,多见于女青年,患者表现为白天情绪波动大,有烦恼抑郁情绪,夜间多食,常伴有失眠、口渴、饥饿感。在肥胖症的研究中,有医学专家对490名实验对象测试表明,性格外向者比内向者肥胖症的发病率高4.6倍;情绪稳定性低分(有神经质倾向)者比高分(无神经质倾向)者肥胖症的发病率高6.8倍。
女人不要等到胖得不可收拾了才减肥
经常会听到减肥的人士说,不管怎么减肥总是减不下来。其实,一直减不下去除了减肥方法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已经胖的不可收拾了”。
女人一定要关注自己的体重,预防在先。胖5斤,容易减下去,适当控制饮食就可以了,胖10斤,也是可以减下去的,但是不会那么容易,胖20斤,减肥就会比较困难了,如果是30斤,40斤呢,想要减下去会相当苦难。
等到体重已经控制不住的时候,身边的很多情况都发生了改变,丈夫心里开始有点小疙瘩,闺蜜也会觉得很震惊,那时候才开始减肥压力会很大,自信心也会受打击,老公可能会背后说你,“天天说减肥也控制不住”。
所以,时刻关注自己的体重,不要等到胖得不可收拾了才减肥。女人每周都要称一下自己的体重,如果连续两周体重都呈上升的趋势,那么就要注意你的体重了。
为什么有人喝水也会胖
答案就是基因。不久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新的研究成果:调控肥胖(主要是脂肪燃烧)的基因是IRX3 和IRX5。这两个基因能直接调节人体的“产热机制”,从而决定过多摄入的热量去向——消耗还是存储。每个人都有这两个基因,该研究有三个重要的新发现:
首先,组成这两个基因的众多核苷酸中,只要有一个核苷酸的差异就能决定“胖”或“瘦”。如果基因中含有胞嘧啶,就是胖基因,含有胸腺嘧啶,那就是瘦基因。科学家可以任意切换这两个基因中的任何一个核苷酸来人工定向干扰,制成“胖”或是“瘦”基因,从而得到胖或瘦的小鼠模型。换言之,含有胸腺嘧啶的瘦基因小鼠可以不忌口而不发胖,而含有胞嘧啶胖基因的小鼠“喂水”都长胖。
第二,在人体脂肪细胞的实验中发现,这两个基因直接作用于成人的“白色”脂肪细胞内的产热机制,以决定体内脂肪细胞的大小、多少和肥胖的程度。而早先的研究认为产热机制只存在于人类婴儿期或小鼠的“褐色”脂肪细胞,成人体内几乎没有褐色脂肪细胞。这就澄清了一种误导,认为一旦肥胖形成或白色细胞大量堆积后就很难消除。或者煞费苦心在“白与褐”之间的转换中做文章,结果当然都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