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伤口怎么护理 顺产伤口护理
产后伤口怎么护理 顺产伤口护理
顺产一般会留下阴道撕裂伤,或会阴侧切的伤口。
因伤口位尿道口、阴道口、肛门交汇处,很容易发生伤口不愈,所以在护理上会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以防止外阴感染。
勤换卫生垫,避免湿透,伤口浸泡在湿透的卫生垫上很难愈合,而且久了细菌滋生对伤口愈合不好;
每天用温水勤冲洗会阴部,切忌由后向前擦,应该由前向后,防止会阴切口拆线后裂开。
侧切的妈妈,睡觉或坐着时重心应侧向伤口对侧,避免恶露污染伤口,避免伤口受压,切口表面错开;
发生便秘难解时,不要进气用力,可用开塞露帮助通便,不过根据破解谣言群妈妈实验,吃火龙果可以缓解便秘,当然多吃地瓜等粗粮也是有帮助的;拆线后的几天内,避免做下蹲用力动作;如在解便时,宜先收敛会阴和臀部后再坐在马桶上,屏气用力常常是会阴伤口裂开的原因;避免摔倒或大腿过度外展,这样都会使伤口再度裂开。
躺着、坐着,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
这样既有助于促进扩约肌的收缩,又能够早日恢复阴道的紧致。
留意伤口是否疼痛:如感觉伤口疼痛,伤口有红肿、裂开、流血水、流脓等现象,最好马上就医,很可能是伤口感染。
如果发现伤口处有小的脓包,可能是对缝合线的吸收有障碍,应到医院请医生将缝合线拆除,伤口就愈合了。
剖腹产产妇护理
第一、剖腹产手术后会损耗产妇大量元气,产妇身体还是较虚弱,因此,产妇在推回病房时就要尽量多休息,休养好身体。产妇在休息好后,精神稍好的时候,就应该坐起来适度活动活动,因为这样能够帮助下肢血液循环,长期躺卧可能会影响下肢血液循环,容易引起炎症。
第二、产妇产后都会出现流很多汗,产妇应该将其用干毛巾抹干,衣服湿了,要勤换,防止受凉。
第三、在饮食方面,剖腹产手术后6小时内不要进食,其次,6小时以后,产妇可以选择食用流质食物,如小稀米粥,鱼羹汤等,但要注意不要食用容易致产气的食物,如黄豆等豆制品。
第四、伤口护理方面,要及时擦掉汗液,保持伤口干爽清洁,伤口结咖不要去撕,更不要去挠伤口。
剖腹产虽能减轻分娩所带来的痛楚,但是也是存在一定的危险,术后的护理也较为谨慎,护理不好,很容易留下后遗症,因此,建议准妈妈,能顺产就要一定要选择顺产!
顺产侧切伤口护理要点
自然分娩一般会留下阴道撕裂伤,或者会阴侧切留下的伤口。虽然手术很小,但因伤口位尿道口、阴道口、肛门交汇的部位,还因产后的一些特殊情况很易发生伤口不愈,所以应在护理上也有需要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防止外阴感染。
产妇伤口护理的时候,首先必须注意的是感染的问题,皮肤的完整是保护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因此伤口局部的红、肿、热、痛绝对不可轻忽,只要不适感持续未改善或者出现脓性分泌物时,记得赶快回到医院检查。除此之外,阴道大量出血或者排出多量血块也是不正常的情形,应尽速就医。
如果是侧切的妈妈,在护理上除了要做好防感染工作,还要有针对性护理。
1、保持会阴部的清洁与干燥。
如果恶露还没有干净,应坚持每天用流动清水冲洗外阴最少两次,大便后也应冲洗一次,冲洗时要从前往后冲洗,以避免大便等脏物的污染。一定要用干净专用的毛巾(不建议用水盆,因为水盆的脏水会循环污染会阴伤口)。
勤换卫生巾,勤换内衣裤。以避免湿透后浸湿伤口,发生感染。
2、避免伤口裂开。
产后最初几天,新妈妈宜采取右侧卧位,促使伤口内的积血流出,不致内积而形成血肿,影响愈合,也可防止恶露中的子宫内膜碎片流入伤口,日后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待4--5天后伤口长得较为牢固,并恶霹难以流入时,便可采取左右轮换卧位,注意会阴切口的情况,术后1—2小时内伤口出现疼痛,且越来越剧,应马上与医生联系,及时进行处理。
顺产侧切的妈妈坐立时身体重心偏向右侧,既可减轻伤口受压而引起的疼痛,也可防止表皮错开,要避免摔倒或大腿过度外展而使伤口裂开。产妇不宜在拆线当日出院,伤口裂开多发生在伤口拆线的当天,回家后伤口裂开会给处理带来麻烦。
保持大便通畅。不要总躺在床上,尽量多下地走走,可防止便秘发生。在解便时,可先收敛会阴和臀部,然后再慢慢坐到马桶上。万一发生便秘了,也不要太用力,可暂时使用开塞露。
3、平时多做做缩肛运动。
躺着、坐着,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这样既有助于促进扩约肌的收缩,又能够早日恢复阴道的紧致。
4、要经常留意伤口,一直到产后两周为止。
首先伤口是否疼痛,如感觉伤口疼痛,检查伤口有红肿、裂开、流血水、流脓等现象,最好马上就医,很可能是伤口感染。如果发现伤口处有小的脓包,可能是对缝合线的吸收有障碍,应到医院请医生将缝合线拆除,伤口就愈合了。
特别护理伤口造口
糖尿病足患者久治不愈的伤口、瘫痪病人失禁处理、肠造口患者的生活技巧,这些长期折磨人的尴尬疾病,都需要专业的造口医务人员的护理。据了解,随着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的明显上升,全国每年新增造口病人达到了10万人,大量患者无人问津,只能依靠自我管理。相关资料表明,由于疾病原因和护理失当,肠造口患者早期并发症发病率为16.3%-53.8%,近1/3的肠造口患者备受并发症折磨。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设了伤口/造口专科门诊,有专业的造口治疗师对伤口和造口进行护理。
伤口/造口专科有什么用?
通常国内的外科医生做造口时,较少关注造口的位置、护理,但这往往对患者的后期恢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许多肠造口病人长期处于自卑而闭塞的状态中,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意出门,更不乐意与人交流。掌握了正确造口护理的技能后,患者完全可以重返社会。从术前开始,专业的造口治疗师就可介入其中,根据病人的实际身体状况和外科医生一起选择造口的位置,以方便患者今后护理。术后,他们不仅为患者提供护理技巧,而且还会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帮助这些肠造口患者重返社会。
伤口/造口专科都看什么“病”?
①造口护理: 系统介入围手术期护理,给病人提供合理的咨询和建议,进行康复指导、造口及造口周围并发症的处理。教会病人熟悉造口产品的用途和特点,提供并指导造口护理用具的选择及使用,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②慢性伤口护理:压疮、外科感染/液化伤口、糖尿病溃疡足、下肢静脉溃疡、放射性皮炎、癌性伤口、烧伤/烫伤等进行会诊和治疗,缩短了病程,减轻换药痛苦,降低了医疗费用。
③瘘管、失禁护理:利用造口袋收集液体、大便,减少换药次数,减少局部皮肤并发症,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
剖腹产伤口应该如何恢复
做好剖腹产伤口护理工作
1伤口未愈合前请勿弄湿或弄脏,万一弄湿的话,必须立即擦干,并涂上碘伏进行消毒。
2避免阳光直接曝晒伤口,使疤痕颜色加深。有结痂者勿用手抓,让其自然脱落,每天用手指头轻轻按摩伤口3到5分钟,减少疤痕产生
3下床时先行侧卧,以手支撑身体起床,避免直接用腹部力量坐起。
4手术一周后才可淋浴,之前可擦澡;咳嗽、恶心、呕吐时,应压住伤口两侧,防止缝线断裂。
5剖腹产伤口快速恢复应该注意做好治疗工作,一般医院只是做好了伤口的缝合工作,剖腹产手术后三天内配合输液,以补足水分,纠正脱水状态。如果患者的伤口由于脂肪积液或是伤口感染等原因导致了伤口长期不能愈合,还需要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疮面,同时碘伏进行消炎,消炎后使用于氏收口方之类促进伤口愈合的良药进行辅助治疗。
6剖腹产后应该注意日常的饮食调理,多食用一些含有胶原蛋白、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多食用一些含锌、铁丰富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食用发物。
注意事项
除此之外,剖腹产后女性朋友还应该适当的进行一些运动,适度的运动对于患者身体的康复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只要大家能够坚持做好以上几点,多管齐下,剖腹产的伤口很快就能愈合,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健康快乐每一天。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孕妇产下小孩的两种方式,一种是顺产另外一种就是剖腹产,但是我们发现剖腹产容易留下伤口,不过这些伤口是可以恢复的,只要我们做好护理工作就行。
顺产后伤口护理注意事项
一般顺产之后伤口愈合得比较快,比起剖腹产的伤口,顺产伤口在护理上可能比较繁琐,因为顺产后要恶露,还会流经血,这些都是不利于伤口的愈合的,所以在护理顺产后的伤口时,最为重要的就是保证阴部的干燥和伤口处的干净。还要在产后初期这段时间之内切勿用力,因为过度用力很有可能会使伤口裂开,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勿提重物,在产后1个月内,不要提举重物,也不要做任何耗费体力的家事和运动,这样更加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和修复。多摄取高纤食物,以避免便秘。如果妇女产后便秘,在解便时太过用力容易造成伤口再度裂伤。多饮水和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没事多下床走走做简单的运动,因为这能帮助伤口的愈合。
还要特别记住的是,在拆线后的几天内,避免做下蹲用力动作,如在解便时,宜先收敛会阴和臀部后再坐在马桶上,屏气用力常常是会阴伤口裂开的原因。不宜在伤口折线后当日出院,因伤口裂开多发生在伤口拆线当天,避免伤口发生血肿;术后最初几日内产妇应采取右侧卧位,这样可使伤口内的积血流出伤口外,不致发生血肿,也可防止恶露中的子宫内膜碎片流入伤口内而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
顺产侧切伤口裂开怎么办
一旦顺产侧切以后准妈妈要做好顺产侧切伤口护理,如果护理不注意,可能是搬动重物或者是拉伸过度,容易引起伤口裂开,时间长了会引起伤口感染,危害准妈妈的身体健康,如果要哺乳的话采用药物治疗更加要谨慎,所以准妈妈一定要护理好侧切伤口,。
有少部分的妈妈在顺产后拆线,发现顺产侧切伤口裂开,此时如已经出院,应立即去医院检查处理。
如果伤口组织新鲜,裂开时间短,可以在妥善消毒后立即进行第二次缝合,5天后拆线,大多可以再次长好;如伤口组织不新鲜,且有分泌物,则不能缝合,可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并根据医生建议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待其局部形成瘢痕后愈合;伤口有点白的话要注意阴部的透气性,穿透气性好的内裤。平时注意不能让阴部经常的出汗,外表有点裂缝是没有关系的,里面只要长好了,外面会慢慢愈合的。
儿童包茎手术后的护理 注意定期换药
包茎手术后的伤口护理尤为重要,除了注意观察伤口以外还要定期去医院换药处理,防止伤口出现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