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土豆的6大认识误区
揭土豆的6大认识误区
揭土豆的6大认识误区吃土豆导致血糖升高
事实:只要选择正确的烹饪方式,不会导致吃完土豆血糖升高。说起血糖,不得不谈谈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与高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相比,其实土豆的血糖生成指数只能算中等,例如煮土豆的血糖生成指数为56。吃土豆导致血糖升高的传言是因为油炸土豆指数达到60.3、微波炉烤土豆为82。
土豆的卡路里非常高
事实:土豆的卡路里不高。一个土豆(毛重260克)约有278卡路里和63克,即24%的碳水化合物。但是,你要明白,260克是一个非常大的土豆,而不是常规的中小型的土豆。土豆热量高导致肥胖的传言,主要是因为加了黄油或者采用煎炸的方式。比如经水煮后的土豆含80千卡的热量,土豆吃多了会胖吗 揭土豆的6大认识误区,而一小杯土豆泥加入一小块黄油后热量瞬间达到93千卡。
土豆不是一种蔬菜
事实:土豆是根茎类蔬菜。尽管土豆看起来不像一般的蔬菜,但从本质上来说,它确实属于蔬菜。与土豆一样,芋头、山药、莲藕等都属于根茎类蔬菜。在食物指南金字塔中,可以看到土豆的身影。
奶油土豆泥营养又美味
事实:想要减肥的女性朋友们,不要再迷恋奶油土豆泥了。事实上,在了解亚洲美食的时候,你会发现咖喱土豆的排名非常靠前,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咖喱土豆的搭配不仅能起到营养互补的作用,还是热量低的美味佳肴。
每人一个月吃一次土豆就足够了
事实:即使一天吃一个土豆也没什么问题。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土豆是作为主食存在的。土豆究竟应该吃多少,实际上取决于个人整体的饮食结构、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活动水平,在确定任何一种食物的摄入量时都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土豆含有简单碳水化合物
事实:土豆含有复合碳水化合物,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一个中等大小的土豆,维生素C含量占到人体每日所需的近一半,可以与番茄媲美。维生素C可预防运动性贫血并发挥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功效,还可起到高效抗疲劳、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此外,土豆含有高达620毫克的钾,这相当于人体每日建议摄取量的18%,钾能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并保持运动机能的稳定性。这也是有些运动员在进行登山、跑步等运动之后,选择吃一个土豆的原因。
子宫癌的10大认识误区
误区1:宫颈癌无法预防
很多专家认为认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如多个性伴侣、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大幅增加癌症风险,因此改变这些生活状态、定期体检都能减少发病。
特别是2006年上市的宫颈癌疫苗,更是能为阻断此癌症的发病立下汗马功劳。1月23日,美国癌症协会出台新指南,建议9岁以上的女性都应该接种宫颈癌疫苗,同日,英国政府也发表声明,12岁以上的女性都将列入疫苗接种的计划人群中。
误区2:宫颈糜烂会变成癌
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这样不正确的认识,以为宫颈糜烂会引起子宫癌,因而对宫颈糜烂特别害怕。其实,二者之间,经过医学的研究表面,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首先,糜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烂”,它可以是一种生理现象,育龄期女性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外翻,替代宫颈鳞状上皮,呈现出“糜烂”状。另外,女性在青春发育期前和绝经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低,所以“糜烂”也少见。
误区3:感染HPV就会得子宫癌
首先,子宫癌的发病确然和一种叫作人乳头瘤的病毒(HPV)关系密切。研究表明,持续感染高危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是子宫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必要因素。但是,凡是有性生活的女性都有可能通过性接触而感染HPV病毒。约有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过这类病毒。
然而,感染了HPV并不一定会患子宫癌,因为每个健康女性体内都有一定的免疫力。研究证实,感染HPV后,大多数女性的免疫系统可以把进入体内的HPV清除。只有少数女性由于无法消灭进入体内的HPV,造成HPV持续感染,才有可能引起子宫癌前病变。
误区4:安全套与子宫癌无关
目前宫颈癌疫苗只对4种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有预防作用,但针对其他引起宫颈癌的诱因,新疫苗依然束手无策,继续使用安全套,能更多地减少宫颈癌。
误区5:妇科检查不重要
很多女性朋友都会忽略妇科检查,其实这是不正确的。不单单是妇科检查的频率低,我国普通人的常规体检频率也是非常低的,人们没有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这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有关系的。
但是女性,更需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特别的育龄女性,务必不能忽视每年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巴氏涂片或液基细胞学(TCT)检查等宫颈细胞学检查,是发现子宫癌前病变和子宫癌的重要方法。妇科专家建议,防止子宫癌,只有定期检查,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有康复的可能。
误区6:年轻不会患宫颈癌
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因此女性21岁或有3年性行为后,就应该接受第一次巴氏涂片检查,多久接受一次则须咨询医生。而且即使接种了疫苗,仍需做巴氏涂片检查。事实上,年龄并不代表什么,即使你已经到了绝经期、接受过子宫切除术、或者年龄超过65岁,巴氏涂片检查都仍然很有必要。
误区7:巴氏涂片检查结果呈阳性就是癌
巴氏涂片检查从子宫颈收集细胞,然后送到实验室测定;而妇科检查,是医生对子宫颈和其他附件的物理检查,并不一样。不过,它们对于早诊断都很重要。此外,如果巴氏涂片检查结果呈阳性,不一定就是得了癌,需要进一步检查,如做人乳头瘤病毒检查、阴道镜检查或者有关癌细胞的活组织检查等,以明确诊断。相反,如果有诸如出血、疼痛的问题,即使巴氏涂片检查结果正常,也应进一步治疗。
误区8:宫颈癌只能等死
性交后出血、月经间歇期出血都是宫颈癌的信号,其他还有异常排泄物或盆腔局部痛等。早期宫颈癌病人的存活几率都比较大。此外,宫颈癌复发大多是在治疗后2年内,一旦熬过5年,复发危险就很低了。
流感的几大认识误区
1、流感的认识误区之一流感就是重感冒
1.1、有68%的被访者认为流感就是“重感冒”。针对此,专家指出,流感和普通感冒虽然症状有些相似,但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流感的主要表现为全身症状,包括畏寒、极度疲劳无力、肌肉酸痛、持续高烧、头痛、干咳等。儿童流感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普遍感冒主要表现为局部症状,譬如咳嗽、发烧、流鼻涕、打喷嚏等。
1.2、流感可以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慢病病人,因为体质较弱或较差,感染流感之后更容易导致并发症。肺炎是成人流感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而儿童并发症会更多,包括肺炎、中耳炎、高热惊厥、心肌炎、支气管炎和脑膜炎等。流感并发症可以导致死亡。而普通感冒很少会引起并发症或死亡。
2、流感的认识误区之二打流感疫苗会感染流感
2.1、近41%的被访者误认为流感疫苗不安全,担心接种后会感染流感,或引起其他严重的副反应。专家指出,我国使用的流感疫苗全部为灭活疫苗,疫苗中的病毒株已经被杀死,人们不可能因为接种疫苗而感染流感。
2.2、同接种其他疫苗一样,接种流感疫苗有时也会出现接种反应,比如接种部位红肿、低烧、轻微头痛等,但这些情况都属正常,一般在接种之后24-48小时内会消失。因接种疫苗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非常罕见。
3、流感的认识误区之三打疫苗就足以防流感
除了被动接种流感疫苗外,生活中还可以采取一些主动措施来预防流感,比如避免接触流感患者,经常洗手洗脸等;如在接种前已接触到流感病毒,就要考虑服用抗病毒药物,但请遵医嘱,不可自行服药。
4、流感的认识误区之四无需每年接种疫苗
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变,因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才能确保自己最大程度上免受流感波及。
肩周炎的4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肩痛就是肩周炎
很多人一有肩痛症状就以为得了肩周炎。事实上,真正的肩周炎发病率仅占肩痛病人的2%~5%,而肩袖损伤和肩峰撞击症的发病率高达85%。很多上肢运动,如打羽毛球、乒乓球易导致肩袖损伤,常被误认为肩周炎,患者常希望通过按摩、理疗来减轻症状,却久久无法康复,甚至病情加重。
由于肩袖损伤和肩周炎都有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症状,鉴别存在一定困难。建议如果出现患肢上举无力,高举过头顶时疼痛明显,被动活动范围大于主动活动范围等情况,就需要高度怀疑肩袖损伤,需到骨科或运动医学科就诊。
误区二:早期症状较轻,不用太在意
肩周炎早期症状为经常性肩关节疼痛、活动不利、有僵硬感、局部畏寒、夜间疼痛明显,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臂放射。随后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日渐加重,早期为疼痛引起,中期为肩关节出现粘连所致,后期常有局部肌肉僵硬、萎缩、肩峰突起等。
早期症状一般很少引起重视,很多人由于惧怕疼痛而不敢多活动关节,久而久之导致肩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均受限,以外展上举最为严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且伴有持续性疼痛不适。这时肩关节周围已经广泛粘连形成“冻结肩”,后期疼痛逐渐减轻,但顽固的活动障碍会一直伴随患者。
误区三:治疗不分期
肩周炎分期不同,治疗方法完全不同。肩周炎分为疼痛期、冻结期、恢复期。在疼痛期,病人的疼痛症状较重,治疗主要是以解除疼痛,预防关节功能障碍为目的。缓解疼痛可采用吊带制动方法、休用封闭疗法或间动电疗法。必要时可内服消炎镇痛类药物,外涂解痉镇痛酊剂等。
此时,一般不宜过早采用推拿、按摩,以防疼痛症状加重。冻结期的主要问题是关节功能障碍,治疗重点以恢复关节运动功能为目的。可采用理疗、推拿、按摩、医疗体育等多种措施。
除了被动运动,病人应主动开展运动功能训练。在肩周炎恢复期,以消除残余症状为主,主要以继续加强功能锻炼为原则,恢复肌肉的正常弹性和收缩功能,以达到全面康复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误区四:怕痛不运动
治疗肩周炎与骨折“制动”观念完全不同,其治疗原则就是:活动,活动,再活动。因为只有活动锻炼才能把肩关节粘连的韧带、软组织一点一点撕裂开。在进行锻炼时,想“解冻”处于“冻结”状态的肩关节,势必要经受“皮肉之苦”,至少要坚持两周有效锻炼,疼痛才能有所缓解,必要时还要配合热疗、热敷,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鼻咽癌的4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EB病毒滴度高并不代表鼻咽癌
经研究发现,EB病毒是引起鼻咽癌发生的重要因素,大约3%~10%的EB病毒抗体呈阳性患者会转化为鼻咽癌。因此,EB病毒检查在鼻咽癌筛查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并不是所有EB病毒检查呈阳性的人都可能罹患鼻咽癌。韩非博士强调:“判断是否为鼻咽癌,仅凭EB病毒检查为阳性是不正确的,只有当VCA/IgA大于1:40,EA/IgA 大于1:5时,才被视为是鼻咽癌‘高危患者’,才需要进一步临床检查或病理检查。”
当符合以上条件时,患者应该做哪些检查才能进一步确认呢?韩非博士指出:“高危患者需要让医生详细检查,看看鼻咽部位是否存在肿块,如果发现有肿块的话,需要取出进行活检,最后依靠病理检查这项金标准来做诊断。假如不是鼻咽癌的话,因为体内感染有EB病毒,也需要定期每半年或每年检查鼻咽部。
虽然说在EB病毒检查中,当VCA/IgA大于1:40,EA/IgA 大于1:5时,患者将被视为鼻咽癌‘高危患者’,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并不表示滴度越高风险越大。韩非博士解释说:“例如第一次检查时VCA/IgA大于1:40,第二次检查时VCA/IGA大于1:80,虽然说数值增长了,但并不表示罹患鼻咽癌的几率大了,这只是EB病毒增殖活跃的一个表现而已。但是当EB病毒滴度更高或持续升高时,我们就会采取其他方式直接去诊断鼻咽癌。”
误区二:鼻咽癌初次治疗切莫滥用伽马刀
确诊鼻咽癌之后,不少患者因为恐惧癌症而病急乱投医,往往对打着“治疗鼻咽癌最新最快疗法”的各式医疗广告喜闻乐见,甚至还一掷千金购买相应的服务进行治疗。其中,最不靠谱的是选择“伽马刀治疗鼻咽癌”。
对此,韩非博士认为:“的确存在部分医疗机构宣传和提倡鼻咽癌初次治疗使用伽马刀,但这种行为属于对鼻咽癌的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够,无疑是违背了原发鼻咽癌的治疗原则。”
虽然伽玛刀有着“治疗照射范围与正常组织界限非常明显”的先进特点,但是伽马刀并不适合所有的肿瘤。对于鼻咽癌而言,选择哪种类型的治疗方法,其需要基于鼻咽癌本身的特点而决定的,并不能因为伽马刀技术的先进就认为可以治疗鼻咽癌。
韩非博士进一步说明:“原发的鼻咽癌虽然很小,但是肿瘤是浸润性生长的,部分已经生长的肿瘤细胞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的,但是伽马刀只是针对那些已经发现的肿瘤区域进行‘追杀’,因此不能保证完全杀死鼻咽癌细胞。所以,很多初次治疗使用伽马刀的患者在不久之后就出现了鼻咽癌‘复发’,这其实就是当初使用伽马刀照射时没能完全覆盖肿瘤生长的可疑区域。
如果说导致肿瘤细胞没有完全被杀干净是使用伽马刀的弊端,那么对于因此再次复发的鼻咽癌无能为力则是使用伽马刀的致命伤。韩非博士提醒:“因为初次使用伽马刀治疗鼻咽癌时已经使用了很高的剂量,等到复发时,没办法再用更高的剂量进行放射治疗。”
>>>小编推荐:编辑心水推荐:《I期鼻咽癌5年局控率可望达100%》
误区三:晚期鼻咽癌患者不一定“坐以待毙”
“早诊断”、“早治疗”这是所有癌症治疗的最佳情况,然而,大部分癌症却又有着“早期症状不明显易忽视”等特点,鼻咽癌也如此,曾有报道称近70%的鼻咽癌患者的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倘若不幸“中招”鼻咽癌已是晚期,是否无计可施只能坐以待毙?
韩非博士并不认同,他说:“晚期的病人分为好几种,一种是局部晚期,一种是远处转移。这两种不同的晚期,其处理原则是不一样的,不能混淆而论。”
对于局部晚期的病人,通过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治疗,其治疗效果可以达到60%以上。但是对于已经发现有远处转移的病人,也要细分类型才能做判断。如果单个肝、肺或骨转移,可以通过化疗和手术一起进行治疗;如果是多发转移或多个器官已经发现了转移灶时,主要是依靠化疗治疗为主。
晚期鼻咽癌患者应该如何治疗呢?韩非博士表示:“有的晚期患者本身体质已经非常弱了,家人为了希望仍强烈要求医生给予化疗,医生需要对病人的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如果病人白细胞很低、贫血很严重,营养状况很差,继续进行化疗无疑加速其死亡。”
对于部分经济条件好的,身体各方面情况还比较乐观的晚期鼻咽癌患者,韩非博士表示“目前的医疗条件下,这部分人还是可能接受到新的治疗的。例如我们会告知目前国外正在研究的或者国内还没有普通推广的治疗方法,如生物治疗、靶向治疗等,然后在其知晓利弊风险之后可以有所选择。”
误区四:鼻咽癌复发并非都能再次放射治疗
根据统计显示,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远高于其他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但是,不少鼻咽癌患者还是非常担心鼻咽癌初次治疗之后会出现复发。其实,只要首次治疗选择正确的方法,鼻咽癌规范治疗复发的几率会明显下降。大多数复发患者的复发时间是初次治疗之后的3年之内,因此对于初次治疗鼻咽癌的患者,医生都会要求其前3年每3—6个月固定做一次鼻咽部的检查。
如果不幸出现了鼻咽癌复发,其治疗的方法依然是和初次治疗一样选择放射治疗吗?其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又会是怎样?“总体而言,鼻咽癌复发的病人继续做放射治疗的效果明显下降,鼻咽癌初次放疗的病人,即使IV期的鼻咽癌其5年生存率也有60%以上,但是鼻咽癌复发后放射治疗的5年生存率仅有40%左右,而IV期患者仅为20%左右。”
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鼻咽癌复发者都可以选择再次放射治疗的。韩非博士强调:“初次放射治疗和再次放射治疗,二者虽然都是放射治疗,但是它们的区别却非常的大。因为对于复发患者而言,其肿瘤周围的器官已经在初次放射治疗时损伤了,继续进行放射治疗的话一定会加重其损伤。因此,需要个性化地根据患者个人情况来决定是否继续选择放射治疗。”
温馨提示:年纪大者,如超过60岁;初次治疗仅1年就复发者;多次复发者皆不适应再次放射治疗。复发病灶大,属于临床晚期者应该考虑选择其他方式为主的治疗。
癫痫病的十大认识误区
1、患者抽搐,就是癫痫病。
抽搐是癫痫的主要症状之一,但不是癫痫病的独有症状。其它疾病也可引起抽搐,如癔病抽搐、低钙抽搐、低血糖惊厥等均不属癫痫病范畴。因此抽搐不一定都是癫痫所致。
2、抽搐动作大是大发作,动作小是小发作。
癫痫的大发作和小发作都属全身性发作。大小发作不是按抽搐动作幅度大小区分的。大发作有全身四肢的抽搐,而典型小发作,仅有短暂的(不超过1分钟)的意识丧失,而没有抽搐动作。有些患者或家属把全身大发作以外的其它形式的发作都认定是小发作,显然是不确切的。
3、癫痫发作时,患者都有神志丧失。
绝大部分癫癫患者发作都伴有神志丧失。但有些类型的癫痫,如局限性发作,肌阵挛癫痫等病人发作时意识清楚。因此,不能因为患者神志不丧失,就否认癫痫的诊断而贻误治疗。
4、原发性癫痫与遗传有关,而继发性癫痫与遗传无关。
通过对癫痫病人及其有血缘关系亲属的大量调查发现,不仅原发性癫痫与遗传有关,而且继发性癫痫的直系亲属发病率远比普通人群高。从临床上分析,发生了脑外伤、患过脑炎、脑膜炎、有产伤窒息史的患者不一定都发生癫痫。因而说明,是否发生癫痫不仅取决于环境因素的强弱,而重要是决定于先天的遗传因素。遗传决定了一个人发生惊厥的“惊厥阈”值的高低,这种阈值越低越易发生癫痫。若环境因素的强度,超过了其惊厥阈值,就会发生癫痫。从而说明,不仅原发性癫痫,而且继发性癫痫都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5、癫痫具有遗传性,癫痫病人不宜生育。
癫痫虽有遗传性,但对下代的影响不是百分之百的。一般说来,癫痫病人的子女只有5%发生癫痫,因此癫痫病人是可以生育的。我国法律也未明令禁止癫痫病人生育。但从优生学的角度,癫痫病人最好避免与惊厥阈值低的人(包括癫痫病人和有高热惊厥史者)结婚,癫痫病人应在病情稳定,基本控制发作后生育。
6、脑电图正常,就不能诊断癫痫病。
脑电图检查对于癫痫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诊断癫痫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手段。据统计80%的癫痫病人脑电图异常,而有 5-20%左右的癫痫病人发作间隙期脑电图检查正常,还有一些脑电图异常的人始终没有癫痫发作。因此,临床上不能因脑电图正常就排除癫痫病的诊断,也不能因脑电图异常就诊断癫痫。医生结合病史和临床发作表现,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
7、几种抗癫痫药合用,效果一定会比单一用药好。
抗癫痫用药原则之一就是主张单一用药。联合用药易导致慢性中毒,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药效,增加毒副作用,并使发作变频,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若单一用药,不能控制发作时,应分析原因,在医生指导下一步选择联合用药。有些发作频繁或者难治性癫痫初次治疗可能就需要联合用药。应遵医嘱。
8、癫痫就是羊角风。
古时人们将癫痫叫做羊角风,其实癫痫与羊角风并不完全一致。羊角风在现代医学将此种类型的癫痫叫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简称大发作)。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癫痫类型。
9、癫痫是一种不治之症。
癫痫是一种慢性脑部发作性疾病,在治疗上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抗癫痫药物的不断研发及癫痫外科手术的进步,绝大多数(约80%)癫痫病人的病情是可以得到控制,甚至是可以彻底治愈的。
10、对癫痫大发作患者可采取掐人中穴、按压肢体的急救方法。
用力掐人中可能会加重其病情,按压病人抽搐的肢体可能会造成其骨折或软组织损伤。若在病人发病时强行向其口中塞东西(如手绢、筷子等)可能会损伤病人的牙齿,有时还会引起病人咬伤自己的舌头等情况。
任何东西都有可能会让人产生误区,那是由于不够理解,面对这种误解,只能用专业的知识去应对他,而不是盲目性的。所以癫痫病的基本常识要掌握,癫痫发作的时候可以防范于未然。同时也可以正确对待这种疾病,不至于听信谣言。
揭秘6大认识乙肝误区
乙肝的几个认识误区
1、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可结婚
首先有人说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不能结婚的,但是其实如果我们的身体有抗体那么就可以结婚了,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结婚,但婚前一定要检测血中的乙肝抗原抗体系统,即“两对半”。结果有任何一项阳性,不需注射乙肝疫苗。如均为阴性,则必须注射疫苗,待产生抗体后就可以结婚。一定要节制性生活,避免饮酒和过度疲劳。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必须注射乙肝疫苗。
2、乙肝患者不能与健康人接触
只要我们平时可以切断传染源,那么是可以和健康人接触的,乙肝病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把牙刷、剃须刀等用品与他人分开,患有乙肝的妇女注意经期卫生,就不会把乙肝传染给别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可以正常上学、工作,和正常人一样生活。患了乙肝后,在急性期要注意休息。
3、乙肝妈妈不能哺乳
如果是乙肝妈妈的话,一定要注意,孩子在出生之后就注射疫苗,这样可以防止感染,乙肝患者的乳汁中HBsAg呈阳性,可能传染乙肝病毒。母乳喂养的乙肝病毒清除率要高于奶瓶喂养。在婴儿出生后24-48小时内,实施疫苗预防注射后,小儿基本上能避免通过哺乳染上乙肝病毒。但是应该注意:乳头有出血和溃疡都不宜用母乳喂养,且哺乳前母亲的双手应消毒。
4、空气可传染乙肝
还有人说乙肝病毒是可以通过空气传染的,其实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乙肝不会通过空气、消化道或饮食传播,同室工作、交谈、一起进餐不会被传染。但病毒携带者的唾液可能含有病毒,应采用公筷分食。乙肝一般也不会通过握手传染给其他人,除非双方双手都有裂口,有出血情况。
5、和乙肝感染者一块工作学习是否会被传染?
一般正常的接触是不会传染乙肝的,所以可以和乙肝感染者学习,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同住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共用厕所、同一办公室工作、共用电脑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一般不会传染乙肝病毒。乙肝病毒不会通过咳嗽和打喷嚏来传播。目前也没发现乙肝病毒能通过蚊子等吸血昆虫传播。
6、接吻传染乙肝
一般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口腔没有一些伤口出现的时候,接吻是不会传染乙肝的,乙肝病毒无法穿透完整的皮肤、粘膜以及消化系统粘膜而侵入人体、感染人体,即使将乙肝病毒吞入腹中也不会传染乙肝,所以说在正常情况下(嘴唇、口腔、咽喉部没有出血、伤口、溃疡等损伤现象)接吻是不会传染乙肝的。
卵巢癌的4大认识误区
卵巢癌早期无症状
卵巢处于盆腔内,卵巢癌发生后也可表现出其他症状,只是随着病情的发展,开始侵犯其他器官时,人们才会发现,但此时已经进入到中期或晚期。所以早期并非无症状。
更年期和绝经期女性发病率较高
卵巢癌可发生任何年龄,更年期与绝经期的女性最为常见,并不能笼统的这样理解。因为不同类型的卵巢癌年龄分布也不同,如卵巢上皮癌40岁以后迅速增加,高峰年龄为50-60岁,到70岁以后逐渐下降,性索间质肿瘤类似卵巢上皮癌,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而生殖细胞肿瘤多见于20岁以前的年轻女性,独身或未生育的女性。
消化不良与卵巢癌无关
卵巢癌除表现为腹部增大、腹部隆起等症状外,还会表现出恶心、胃部不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因此,当女性出现胃部不适等症状时,在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后,最好做卵巢检查。
化疗次数越多效果越好
化学治疗对卵巢癌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多人认为化疗次数越多,治疗效果越好,其实,化疗是根据患者病情特点选择,其疗程、次数都有一定的范围,次数过多就会增加对身体损害,增加肿瘤细胞耐药性,给治疗带来麻烦。
血管瘤的两大认识误区
血管瘤的认识误区一:血管瘤是“胎记”,可以自然消退
很多血管瘤是在患儿出生后即发生的,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是“胎记”,到患儿长到1岁左右会完全自然消退,因此不必重视,任其自然发展。从而导致血管瘤发展范围很大,给治疗上增加困难。其实所谓的“胎记”是指出生后大多数婴儿都有的新生儿斑痣,到l岁左右会逐渐完全消退,皮肤色泽恢复正常。而大部分毛细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等不是胎记,是真性血管肿瘤,只有草莓状血管瘤一小部分有自然消退的可能,概率不高,而大部分不会消退,会继续扩张增大。
血管瘤的认识误区二:血管瘤是良性肿瘤,不影响生命和美观,不必重视
由于大多数血管瘤是良性肿瘤,不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尤其是发生在面部以外的部位的血管瘤,也不会影响美观和四肢活动,因此,不必引起重视。肝血管瘤虽然属于良性肿瘤,但是它具有某些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如血管瘤生长速度快,其生长速度超过患儿生长发育速度,无限制地向周围邻近组织侵犯,使邻近组织及器官遭受到破坏,深入肌肉、筋膜,甚至骨骼,在面部可造成面部畸形,在口腔影响说话和吞咽,甚至影响呼吸。在四肢影响患肢功能,甚至造成肢残等,给治疗带来困难,甚至无法医治。
专家提醒,婴儿血管瘤要掌握正确的治疗时机,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血管瘤大部分都是随着孩子的长大面积有所扩大,孩子越大,血管瘤的面积越大,治疗的难度也就随之增大,治疗时间也随之延长。因此,血管瘤面积最小(病情最轻)的时候治疗是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