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什么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是指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乳头状瘤,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的女性,经产妇多见,尤多发于40-50岁妇女,本病恶变率达5-10%,被称之为癌前病变,临床上应予足够重视,必要时要对肿块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或活体组织病理检查。一般认为本病与雌激素的过度刺激有关。乳头溢液:间歇性、自主性乳头溢出血性、浆液血性液体,20%的病例可触及乳晕结节或条索状肿块,体积一般较小,多在0、5-1CM之间,偶可在2CM以上,多数病例不伴有疼痛,少数病例体积较大堵塞导管时可有疼痛,溢液后有所减轻。一般来讲单发的大导管内乳头状瘤较易发生溢液,而多发的中小导管内乳头状溢液的机会相对较少。
导管内乳头状瘤有哪些典型症状
导管内乳头状瘤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乳头溢液。
据临床统计,绝大多数患者是以乳头溢液为主诉前来就诊的,而其中仅有20%左右的病例可触及乳晕部肿块。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出现的乳头溢液症状可在挤压乳腺时而出,但更多者为自发性的。溢液可呈持续性,亦可呈间歇性,有些仅在内衣上留下棕黄色的污迹。多数病例不伴有疼痛,少数情况下,当肿瘤较大而阻塞输乳管时,可产生疼痛和肿块,而随着积血积液的排出,肿块会变小,疼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由于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瘤体很小,所以多数情况下不能扪及,仅有少数患者可在乳头乳晕处发现肿块。肿块呈结节状或条索状,质地较软,轻轻按压时即可有血性或咖啡样液体自乳头溢出。多发性乳头状瘤的肿块则位于乳腺的边缘区域,边界不清,质地不均。
乳头出水背后的乳房疾病
乳腺导管扩张症
乳腺导管扩张症又称浆细胞性乳腺炎,是非哺乳期的最常见的一种非细菌性炎症。乳头出水是乳腺导管扩张症最主要的症状。
因乳腺导管扩张症导致乳头流的“水”多半是棕色的,少数为血色,脓性。乳腺导管扩张症好发于40岁以上非哺乳期或绝经期妇女。除了乳头溢液出水之外,在乳腺导管扩张症急性发作期,还会出现乳晕范围内皮肤红、肿、发热、触痛;腋下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并有压痛;全身可有寒战、高热等表现。
乳管内乳头状瘤
乳管内乳头状瘤多见于40-50岁妇女,常单个或多个发生在近乳头的扩张乳管中,瘤体一般较小,其血管丰实,极易出血。
乳管内乳头状瘤临床主要表现是乳头溢液出水;其“水”为血色。乳管内乳头状瘤的肿瘤小,常不能触及,因此,多因为乳头出血而被发现。乳管内乳头状瘤属良性肿瘤,但6-8%的病例可发生恶变。
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是乳腺最常见的疾病,部分乳腺增生不用特别治疗,但是,有些乳腺增生病尤其是囊性增生病是需要规范治疗的。
少数乳腺增生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为自发溢液,也有少者挤压乳头可见有血性溢液或者乳白色溢体溢出、草黄色或棕色浆液性溢液。
乳房里面有硬块不疼是怎么回事
常见疾病及症状;
临床上查到的乳房肿块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病变,如乳腺腺病,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肿,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结核等。乳腺腺病也就是乳腺增生,就肿块的特点来看,乳腺腺病常同时或相继在两侧乳房发现多个大小不等,界限不清的结节,可被推动。乳腺纤维腺瘤多为单发,摸起来境界清楚,边缘整齐,表面光滑,且可活动。乳腺囊肿是乳腺组织老化时形成的肿大的小叶,肿块是光滑的且可移动。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常在乳晕下或乳晕边缘摸到一圆形质地较软的肿物,直径一般在0.3~1cm,多数伴有乳头溢液。乳腺导管扩张症又名浆细胞性乳腺炎,常以肿块为首发症状,边缘不整,表面欠光滑,多位于乳晕深处,大小常在3cm以内。乳腺结核初起时多为孤立结节,逐渐形成一个至数个肿块,边界不甚清楚,易与皮肤粘连。乳房肿块中仅少数为癌,乳腺癌的肿块多为单发结节,边缘不规则,多数质地较硬,常与皮肤粘连。
乳房肿块是乳房疾病的常见体征。女性的乳房本身就是凹凸不平的,许多妇女自己发现的肿块只不过是正常乳腺凸起的区域,在月经来潮之前,这些肿块会变得更加明显更容易触及。
诊断;
大多数炎性乳腺癌也是临床摸不到肿块,乳腺呈弥漫性变硬增大,局部皮肤红、肿、热、痛、酷似急性炎症,不同的是无发冷发热等全身症状,白细胞计数常在正常范围,应与急性乳腺炎鉴别。还有一种摸不到肿块的乳腺癌就是隐匿性乳腺癌,这种乳腺癌乳腺内的原发病灶往往很小,仅1~2毫米,临床查体很难发现,而是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乳腺X线检查对发现原发灶有一定帮助。
什么是乳管瘤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指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乳头状瘤。根据其病灶的多少及发生的部位,可将其分为单发性──大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多发性──中、小导管内乳头状瘤两种。前者源于输乳管的壶腹部内,多为单发,位于乳晕下区,恶变者较少见;后者源于乳腺的末梢导管,常为多发,位于乳腺的周边区,此类较易发生恶变。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的女性,但以经产妇较为多见,尤以40~ 50岁者多发。该瘤的发病率低于乳腺纤维腺瘤。
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雌激素的过度刺激有关。其临床特征主要为间歇性、自主性的乳头血性、浆液血性或浆液性溢液,或可及乳晕部肿块。治疗药物无效,以手术为主。
患了乳腺乳头状瘤疾病该如何治疗
手术治疗: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前均应行乳导管造影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及定位。术后宜做石蜡切片检查,因为冰冻切片检查在辨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癌时最困难,两者常易发生混淆,故不宜以冰冻切片表现为恶性依据而行乳房根治术。如果为单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时将病变的导管系统切除即可;如果为多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因其较易发生恶变,则宜行乳腺区段切除,即将病变导管及其周围的乳腺组织一并切除。对于那些年龄在50岁以上者,造影显示为多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经病理检查发现有导管上皮增生活跃甚至已有上皮不典型性改变者,则宜行乳房单纯切除,以防生变。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疗效标准:
(1)治愈:乳头溢血停止,瘤体消失。
(2)好转:乳头溢血减少,瘤体缩小。
(3)未愈:乳头溢血不减,瘤体不变或反增大。
乳腺导管瘤早期症状主要有哪些
乳腺导管瘤是指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乳头状瘤。根据乳腺导管瘤病灶的多少及发生的部位,可将其分为单发性──大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多发性──中、小导管内乳头状瘤两种。该病恶变的几率较高,被称之为癌前期病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据了解乳腺导管瘤患者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导管突然中断,断端呈光滑杯口状,近侧导管显示明显扩张,有时为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导管柔软、光整者,多为导管内乳头状瘤;
若断端不整齐,近侧导管轻度扩张,扭曲,排列紊乱,充盈缺损或完全性阻塞,导管失去自然柔软度而变得僵硬等,则多为导管内癌。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乳头状癌可找到癌细胞。
最终确立诊断则以乳腺导管瘤病理诊断为准,而且应做石蜡切片,避免因冰冻切片的局限性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1、单发性大导管内乳头状瘤可在乳晕下或乳晕边缘部位能及到长约1cm的索状肿块,或扪及枣核大小的结节,由于肿瘤所在的导管内积血积液,按压肿块即有血样、奶样或咖啡样分泌物从乳头溢出,但溢液口固定。本病常为间歇性自发溢液,或挤压、碰撞后溢液。多数患者发现在内衣上留下棕黄色的污迹就诊发现的。溢液排出,瘤体变小,疼痛不明显,偶而有压痛、隐痛等乳腺导管瘤症状,该证恶变少见。
2、多发性中、小导管内乳头状瘤源于未梢导管,位于周边区,是由于中、小导管内的腺上皮增生而形成。多在患侧外上象限有多个结节、颗粒成串珠状,边界不清,质地不均,部分有溢液的乳腺导管瘤症状,也有部分无溢液者,溢液呈血样、黄水样、咖啡样。
恶性肿瘤乳腺癌与良性乳房肿瘤的区别
1、乳腺纤维腺瘤
乳腺纤维腺瘤是乳腺疾病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多发生于20岁~25岁的青年妇女。乳腺纤维腺瘤是由腺体和纤维组织所构成, 表面光滑,质坚韧,肿瘤边界清楚,与皮肤和周围组织无粘连,可在乳房内容易推动,触之有滑动感。乳腺纤维腺瘤生长缓慢,可数年内可无变化,癌变几率较小。
2、乳管内乳头状瘤
乳管内乳头状瘤多发生于40岁~50岁的妇女,且75%的患者发生在接近乳头的大乳管内,还可发生在乳头附近与乳管相连的囊肿内。乳管内乳头状瘤瘤体很小,但常带有绒毛及较多的薄壁血管,极易出血,可有乳头血性溢液。
需要注意的是约6%~8%的乳管内乳头状瘤可癌变,因此应在治疗手术前进行导管造影或乳腺导管内视镜检查,以明确诊断。此外,乳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应通过手术将患病乳管及其周围腺体组织一并切除,以免后患。而年龄较大的妇女,应做乳房单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