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族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
低头族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
现在,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已为人父母,但他们在亲子关系中总是人在“陪”而“心”不在,让手机占据了亲子互动时间,引发亲子关系冲突。“低头族”父母该如何与孩子相处呢?
“虽然你在我身边,可你的眼里并没有我。”当手机“大行其道”的当下,这句话也便成为了孩子们对父母的对白。许多父母虽然在陪孩子,但却总是情不自禁地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游戏,忽略了与孩子的亲子互动,人在“陪”而“心”不在。
近七成父母在陪孩子时玩手机
据《2014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我国家庭亲子关系存在7大主要问题,其中手机开始分散父母陪伴孩子的注意力,引起了众多年轻父母的注意。该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17.8%的父母在与孩子共处时常看手机,51.8%的父母偶尔看手机,这两类加起来就有近七成父母在陪孩子时看手机,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已开始抢夺亲子时间。
对此,专家提醒“低头族”父母们,在家庭关系中,陪同不等于陪伴,过度使用手机会大量占据亲子互动时间,引发亲子关系冲突。同时,父母陷入手机难以自拔时也容易在孩子身上产生模仿效应,导致孩子小小年纪就沉溺于手机之中,被网络游戏等所吸引,也难免因失于管控而产生交友不良等诸多问题。
缺“心”的“陪”是一种冷暴力
当孩子有沟通欲望的时候,父母只顾玩手机,孩子就有被忽略的感觉,甚至认为在父母眼中,自己没有手机重要。为了弥补这种伤害,孩子可能以哭闹、乱砸东西等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也可能用玩手机、打游戏等方式来自娱自乐。说白了,父母在陪伴孩子时玩手机其实是一种“冷暴力”,是对孩子感情上的冷漠。
如何与孩子相处?
所以,父母们正确的做法是:放下手中的手机,把孩子拉在身边多交流交流,比如说吃饭时、孩子写作业前等,多跟孩子聊聊学校发生的趣闻趣事,孩子感兴趣的话题等。这样既健康,也达到了亲子互动的效果。
孩子不听话如何教育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多数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孩子。而老一辈的共同点多数都会宠惯孩子, 令孩子平时稍有不称心的,就不听话,闹脾气。那么当家长遇到孩子不听话应该如何教育呢?
当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现在普遍出现一种局面,就是父母管教,爷爷奶奶护着。当遇到这种局面时家长们必须要有共识,要大家一致。如果长期下来,孩子不听话时,总是有人护着,他们就会不懂是非观念,更加变本加厉。相反,在没有护着的情况下,孩子容易冷静下来,这时家长可以好好的跟孩子谈一下,了解其原因,而慢慢给予开导教育。
世界上是没有天生不听话的孩子的,孩子不听话一定是有原因的,而平时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繁忙,在家跟孩子相处的时间少,每次孩子调皮,不听话。家长总不能平心静气去了解,而是打骂了事。其实家长应该每天抽些时间跟孩子单独相处,和孩子一起做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要跟孩子成为朋友。这样下来孩子都愿意跟父母诉说心底话,父母作为孩子的倾听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很多时候父母说的话孩子都会愿意去听。
100%会遗传给孩子的11大特征
1.寿命
寿命是有遗传基础的。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家族中的成员个个长寿,但也有短命的家族存在。寿命的长短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性。如果你的家族中有长寿的先例,那么你的孩子长寿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最有说服力的是对同卵双生子的调查。资料统计,60-75岁死去的双胞胎,男性双胞胎死亡的时间平均相差4年,女性双胞胎仅差2年。
除了遗传的因素,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寿命还是会受到周围生活的环境所影响的,比如说个人的饮食习惯、生活或者是工作环境等,都是会影响一个人寿命的长短的,不能光光说取决于遗传的。
2.身高
研究表明,人的身高有70%取决于遗传,后天因素的影响只占到30%。一般来讲,如果父母身材较高,孩子身材高的机会为3,矮的机会为1,身材偏矮则反之;如果父母中一人较高,一人较低,就取决于其他因素。
3.胖瘦
人的体形有一定的遗传性。比如,我们中的一些人,吃同样的食物,有着同样的运动量,但有些人体形正常,有些人却偏胖或偏瘦。研究认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代谢率,通常代谢率较低的人就容易长胖,这是由于体形遗传因素而决定的。
如果父母体形属于容易长胖的那种类型,孩子就容易偏胖。因此,这样的孩子在出生后,喂养上要注意营养平衡,不要吃得过多。如果父母中有一人肥胖,孩子发胖的机会是30%。
其实假如你的父母里面都是肥胖的话,那么您以后会发胖的概率都是比正常人是要高出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的,所以说一定要注意预防了,不能等到胖了,就后悔莫及了。
另外,也有些说法,认为母亲在孩子体形方面起到的作用较大,也就是说孩子不论性别如何,都比较像母亲。
4.肤色
肤色在遗传时往往不偏不倚,让人别无选择。它总是遵循着“相乘后再平均”的自然法则,给孩子打着父母“综合色”的烙印。
比如,父母皮肤较黑,绝对不会有白嫩肌肤的孩子;如果父母中一个人较黑,一个人较白,那么在胚胎时“平均”后,便给孩子形成一个不黑不白的中性肤色。
因此,黄种人生的孩子,一定 是黄种人的肤色。一个非洲的留学生找了个肤色偏黑的中国女子,生出的孩子果然皮肤也很黑。
5.眼睛
形状:父母的眼睛形状对孩子的影响显而易见。对于孩子来讲,眼形、眼睛的大小是遗传自父母的,而且大眼睛相对小眼睛而言是显性遗传。只要父母双方有一个人是大眼睛,生大眼睛孩子的可能就会大一些。
平常生活中的父子俩
双眼皮:一般来讲,单眼皮与双眼皮的人结婚,孩子极有可能是双眼皮。
所以,一些孩子出生时是单眼皮,成年后又会“补”上像父亲那样的双眼皮。据统计,在婴幼儿中双眼皮的比例不过才20%,中学生是40%,大学生大约占到50%。但如果父母都是单眼皮,一般孩子也会是单眼皮。
眼球颜色:在眼球颜色方面,黑色等深颜色相对于浅颜色而言是显性遗传。也就是说,如果你羡慕蓝眼球,选择了一个蓝眼球人做了爱人,但因为你是黑眼球,所生的孩子不会是蓝眼球。
睫毛:长睫毛也是显性遗传的。父母双方只要有一个人拥有动人的长睫毛,孩子遗传长睫毛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6.鼻子
一般来讲,鼻子大、高而鼻孔宽的人呈显性遗传。父母双方中有一人是挺直的鼻梁,遗传给孩子的可能性就很大。另外,鼻子的遗传基因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也就是说,小时候矮鼻子的人,长到成年时期还有变成高鼻子的可能。
7.耳朵
,而且大耳朵是显性遗传,小耳朵是隐性遗传。父母双方只要一个人是大耳朵,那么孩子就极有可能也是一对大耳朵。
8.下颚
绝对是显性遗传,父母任何一方有突出的大下巴,孩子十有**会长成相似的下巴,这种特征表现得非常明显。
9.声音
孩子的声音通常都会非常接近父母,其相似程度会比长相、形体更甚。如果父亲笑声爽朗,母亲又是个大嗓门,很难想象孩子会细声细气。通常,儿子的声音与父亲很接近,女儿的声音则很像母亲。
声音的高低、音量、音质等各方面,不仅与喉头有关,还要由鼻的大小、张口的大小、舌的长短、颜面的骨骼等各因素综合决定。而且,这些方面无不遗传父母的基因,所以声音遗传是不奇怪的。
但是,这种由父母生理解剖结构所影响的音质如果不美,大多数可以通过后天的发音训练而改变。
因此,某些声音条件并不优越的人,通过后天的发音训练会发生声音改变。这样,就可以使某些声音条件并不优越的人,通过科学刻苦的练习圆一个拥有甜美圆润嗓音的梦。
10.智力
虽然智力不完全由遗传因素所决定,但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人的智力取决于遗传、环境两方面的因素。一般认为,遗传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环境则决定了另外40%。
有人长期研究过一群智商在140分以上的孩子,从中发现这些孩子长大后一直保持优秀的才智,他们的孩子的智商平均为128分,远远超过一般孩子的水平。而那些精神缺陷者,他们的孩子当中有59%的人有精神缺陷或智力迟钝。
在智力遗传中,不仅包括智商,还包括情商。所谓的情商,是指人的个性、脾气、处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比如,有些孩子在处事能力、交际能力方面像爸爸,而另外一些方面,如个性、脾气与母亲很相像。
另外,孩子的智力与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智力的实际表现还要受后天的极大影响,因此我们提倡早教。从胎儿开始,脑细胞发育的第一高峰出现在 10-18周,第二高峰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3-6个月。
如果期望孩子智力发育好,就要在第一高峰期即孕期注意摄取营养,在第二高峰期注意进行母乳喂养,这样就会使孩子的智力很好地发育。
11.父母天赋也会遗传给孩子
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在某些方面的天赋都有可能遗传给孩子,使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潜力很高。因此,父母的某种天赋在周围环境影响下,如果适当地进行开发,就可以使孩子在这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自古以来,出现了许多高智能结构的家族,如音乐家巴赫、莫扎特和韦伯家族中,几代人中都有诸多的音乐家出现。
从孩子眼睛透视他的心理世界
1、孩子双目凝视,紧紧盯着一样东西或人,这时孩子在聚精会神地追根究底,父母不宜轻易打扰。
最好顺着孩子的视线,找到他所注视的事物,也探个究竟,以备孩子发问,并可引导孩子,使他获得更多知识。
2、孩子眼睛发亮,出现兴奋的光芒,说明孩子明白了道理,找到了答案。
这时,不管孩子的答案正确与否,父母应夸奖他,然后给以讲解。
3、孩子目光迟钝,左顾右盼,是孩子拿不定主意的时候。
父母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就事件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做出做还是不做的决定。
4、孩子低着头,眼睛躲闪着,不敢和父母目光相对,那一定是孩子觉得自己犯了错误,怕受批评。
父母可以先等一等,看孩子能不能自己承认错误;如果孩子不说,父母可追逐着孩子的目光,用微笑和探询的表情鼓励孩子说出真相。孩子承认错误后,父母要肯定他的勇气,相信他能改正,并告诉他仍然爱他。
5、孩子怒目而视,说明孩子认为父母处理某事不公平,他很不满意。
此时,父母不可压制孩子,应该反思究竟,给孩子申辩的机会,以理服人。
6、孩子目光轻松,眉飞色舞,说明孩子高兴。
父母也应流露出喜悦情绪,分享孩子的快乐。
父母该怎么和孩子相处
有的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经常发出这样的疑问:需要刻意留出和孩子独处的时间吗?怎么知道我是否娇惯孩子?下面有专家来一一解答。
在家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就够了吗?是否还需要分别和每个孩子单独相处一会儿?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会给孩子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尽管如此,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特别需要和兴趣,其中有些兴趣和需要,不一定要当着全家人的面讲出来。
一对一的交流很关键(不管这样安排有多麻烦和困难),这样做,你能真正了解你的孩子的兴趣、情感和思想。开始的时候可能有点儿难,但只要形成惯例,你们一起相处得这些点点滴滴,一定会被你们珍惜一辈子。
怎么知道我是否娇惯孩子?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重要的是要掌握适度原则。不然,孩子长大会认为,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他们想要什么,就一定要得到!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给孩子“迟延的满足”甚为关键,这在多数成功的成年人身上得到了验证。这些成年人懂得“种瓜得瓜”的法则,也明白,现在所做的会成就将来的成功和回报。
很多情况表明,这样的成功之路和他们的童年受教育有关:即他们怎么做才能受奖,怎么做才能得到礼物。很多孩子懂得,为了得到奖励必须付出努力才行(生日和圣诞节除外)。不管父母多富有,礼物和恩惠都不能白给孩子。孩子要想得到什么礼物必须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争取,并耐心等待。
叛逆应该怎么办
1. 观察沟通。就是观察孩子与自己的沟通方式。在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脱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并以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有限度的迁就。
2. 保持冷静。急躁的父母,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并等待孩子冷静后,再进行沟通。
3. 寻求意见。管教孩子,有时应该寻求别人的意见,让自己的思想更开阔。最好跟孩子的老师多加强交流,了解孩子平时在学校的表现。
4. 4
开放自我。父母发现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不要立即禁止,最好能多了解情况。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以此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只有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当父母与孩子相处融洽了,孩子就不会反叛了。
5. 5
不断试验。父母管教孩子,要时常改变方式,孩子小的时候,一般只是父母讲,孩子听。上了中学后,就应尝试双向沟通,也听听孩子的建议。一旦发现某一种方法行不通,就应随时改变方法,不断试验,直至发现有效的方法。
拯救“低头族”在行动
“低头族”的强大杀伤力,足以毁灭世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低头玩手机……
如今,人们对手机的使用与日俱增,同时造就了某个族群人数的剧增——“低头族”。别小看了这一种族,当他们玩起手机来,足以产生摧毁世界的巨大能量!医生光看手机,导致医死患者;美女很嗨森地自拍,对车祸伤者无动于衷;父亲低头玩手机,从而丢掉了自己的孩子;最终整个世界成为荒漠,只剩下独自玩手机的人……
中央美院一等奖短片《低头人生》:
低头在手机上看完这部短片的你,此刻心里是否五味杂陈?身为“低头族”的一员,你对此是不是也很无奈?
就让小编来拯救你吧!
爱护孩子这么育儿更赞
许多家长都想以更好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他们不愿去控制、欺凌,并惩罚他们的孩子。相反,他们希望与孩子的关系像朋友一样。许多人就会问“我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我又应该从哪里开始呢?我应该怎么办?”但这并没有简单的答案。父母应该思考和观察儿童的生活方式,促进与孩子的关系。
社会条件往往事与愿违
父母无意识间就会去控制自己的孩子。从婴儿出生起,父母就要决定婴儿的喂养时间,而不是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有时候,控制会超越自身的本能,这样父母就容易忽略婴儿的哭泣和欲望,却没有倾听他们的呼声和加深他们对自身的信任。
导致亲情疏远的原因
当父母代表自己的孩子做出某些决定时,许多父母经常发现自己的情绪处于一种内心不安的状态。当父母让孩子坐在角落里边哭边乞求我们的安慰时,或者当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痛哭时,我们会发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已经开始淡化。周围的人会说,这种感觉是正常的而且无法避免。父母也经常自己说服自己说,孩子们将来要成为社会栋梁,这种痛苦是必要的。
如果不是呢?如果没有一个是真的,为什么父母要用这种可怕而无情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呢?生活中的争斗只会让自己和孩子越离越远。家长一定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为了孩子而努力改变自己。这种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个别家庭,而沟通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沟通的重要性
如果父母想改善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必须提高自己。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并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那种“学会10个简单的步骤就能与孩子和平相处”的方法并不存在。当然,这也没有一个万能的博客文章教导如何与孩子相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必须有启发学会思考,才能致力于让自己的家庭变得更好。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没有任何借口,也没有任何失败的理由,用自己的心去观察去体会自己的孩子,这样就会打开一种新的方式,实现真正的变化。
当有些家长说希望改善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时,自身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一部分,没有人能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