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怎么回事
鼠疫是怎么回事
鼠疫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两端染色较深。无鞭毛,不能活动,不形成芽胞。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可在变通培养基上生长。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荚膜FI(fraction I)抗原,分为两种,一种是多糖蛋白质(F--I),另一种为蛋白质(F--IB)。抗原性较强,特异性较高,有白细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补体结合或间接血凝检测;②毒力V/W抗原,在细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机体产生保护力。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故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
鼠疫杆菌产生二种毒素,一为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质),对小鼠和大鼠有很强毒性,另一为内毒素(脂多糖),较其它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毒性强,能引起发热、Dic、组织器官内溶血、中毒休克、局部及全身施瓦茨曼(Shwartzman)反应。
鼠疫杆菌在低温及有机体生存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5%石炭酸、5%来苏,0.1升汞、5~10%氯胺均可将病菌杀死。
鼠疫出血热之间的区别
鼠疫应是流行性出血热,这种疾病主要是病毒感染导致的,但是老鼠可以作为传染源,鼠疫是借助跳蚤进行传播的一种传染病,并且两者的致病菌也是有区别的,所以出血热不是鼠疫。
流行性出血热的疑似病例为:有急起发热,全身高度衰竭、无力、有头痛、眼眶痛、腰痛、和面、颈、上胸部潮红者,或伴有少尿低血压。
确诊病例:
1.皮肤粘膜出血征象,末稍血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阳性;
2.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恢复期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
4.从病人血液或尿中检查到出血热病毒抗原;
5.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出血热病毒,或检测到病毒RNA;
鼠疫: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 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 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 具有毒血性症候、迅速虚脱;
4. 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 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确诊病例:
1. 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 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废墟中 小心鼠疫传播
一般在不经治疗的情况下,腺鼠疫的死亡率为20%~70%,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的死亡率则几乎为100%。我们仅以世界历史上发生过的3次鼠疫大流行的情况为例:公元6世纪,鼠疫第一次大流行,全世界死亡人数达1亿;公元14世纪,鼠疫第二次大流行,历时70多年,波及欧、亚、北非等各大洲,当时以英国、意大利发病最重,死亡人数几乎占总人口的1/2,欧洲则共计近1/4的人口丧生;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世界发生第三次鼠疫大流行,这次流行殃及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以印度、中国最重,死亡人数达2000多万。
由此可见,鼠疫带给人类的灾难是毁灭性的。因此,对可能再次鼠疫流行的恐慌和担忧是自然的。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引起鼠疫的鼠疫杆菌在通常情况下只寄生于啮齿类动物,如野鼠中的黄鼠属、沙鼠属、田鼠属、旱獭和南方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这些鼠类的生存对自然环境是有一定要求的。地震后,由于居住环境比较差。在一些灾区群众集中的避难场所,如果生活垃圾、粪便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容易污染水源;同时,也容易孳生苍蝇等,造成细菌传播,也有可能导致鼠疫的发生。
预防鼠疫,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1、要加强人间和畜间疫情监测,及时与畜牧兽医部门互通信息,以便有效处置首发疫情。
2、大力开展防鼠、灭鼠和杀虫、灭蚊为主的环境整治活动,降低蚊、虫、鼠等传播媒介的密度。
3、不要让家禽家畜,如猪、狗、鸡等的粪便污染环境及水源。
4、管好粪便厕所,禁止随地大小便,病人的粪尿要经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后集中处理。
5、临时居所和救灾帐篷要搭建在地势较高、干燥向阳的地带,在周围挖防鼠沟,要保持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和保持地面干燥。床铺应距离地面2尺以上,不要睡地铺,减少人与鼠、蚊等媒介的接触机会。
6、要做好鼠疫疫苗、出血热疫苗和有关药物的储备,以便应急使用。
鼠疫死亡率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人主要是通过被带有鼠疫杆菌的鼠蚤叮咬而感染。与病鼠的皮毛、血、肉或鼠疫病人的血、痰、分泌物等接触时,鼠疫杆菌也可以经皮肤微小伤口侵入人体。细菌进入人体后循淋巴管进入淋巴结,并在那里生长繁殖,引起出血坏死性淋巴结炎,病人局部淋巴结剧疼痛,疼痛之烈可致患肢呈强迫体位,同时还会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此型鼠疫称为腺鼠疫。
如果细菌从淋巴系统进入血液会发生败血型鼠疫,病人高热、谵妄、昏迷,同时出现全身性出血、直至心力衰竭死亡。细菌若是借病人的痰、飞沫经呼吸道侵入人体,会引起肺鼠疫,病人高热、胸痛、呼吸困难并有大量的血性泡沫样痰呈喷射状咳出,全身中毒症状更重,多于1~2日内死亡。死亡鼠疫的患者的尸体常常呈黑紫色,故本病又有“黑死病”之称。 鼠疫以病情重、病程短、流行快、死亡率高四大特点被列为烈性传染病之首。一般在不经治疗的情况下,腺鼠疫的死亡率为20%~70%,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的死亡率则几乎为100%。
鼠疫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鼠疫杆菌属耶尔森氏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长约1~1.5μm宽约0.5~0.7μm,两端染色较深。无鞭毛,不能活动,不形成芽胞。在动物体内和早期培养中有荚膜。可在变通培养基上生长。在陈旧培养基及化脓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荚膜FI(fraction I)抗原,分为两种,一种是多糖蛋白质(F--I),另一种为蛋白质(F--IB)。抗原性较强,特异性较高,有白细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补体结合或间接血凝检测;②毒力V/W抗原,在细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机体产生保护力。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故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
鼠疫杆菌产生二种毒素,一为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质),对小鼠和大鼠有很强毒性,另一为内毒素(脂多糖),较其它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毒性强,能引起发热、Dic、组织器官内溶血、中毒休克、局部及全身施瓦茨曼(Shwartzman)反应。
鼠疫杆菌在低温及有机体生存时间较长,在脓痰中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活数周至数月,蚤粪中能存活1个月以上;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5%石炭酸、5%来苏,0.1升汞、5~10%氯胺均可将病菌杀死。
(二)发病机制
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靠荚膜、V/W抗原吞噬细胞吞噬,先有局部繁殖,随后又靠透明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有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腺鼠疫)。淋巴结里大量繁殖的病菌及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脾、肝、肺、中枢神经系统等均可受累。病菌播及肺部,发生继发性肺鼠疫。病菌如直接经呼吸道吸入,则病菌先在局部淋巴组织繁殖。继而播及肺部,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在原发性肺鼠疫基础上,病菌侵入血流,又形成败血症,称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少数感染极严重者,病菌迅速直接入血,并在其中繁殖,称原发性败血型鼠疫,病死率极高。
鼠疫基本病变是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病变。淋巴结肿常与周围组织融合,形成大小肿块,呈暗红或灰黄色;脾、骨髓有广泛出血;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浆膜腔发生血性积液;心、肝、肾可见出血性炎症。肺鼠疫呈支气管或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及肺泡有出血性浆液性渗出以及散在细菌栓塞引起的坏死性结节。
旅游别忘防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甲类传染病,是国际性检疫传染病之一,鼠疫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
鼠疫的传染源为被鼠疫菌感染的动物和肺鼠疫病人。主要宿主动物为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物,如:灰旱獭、红旱獭、喜玛拉雅旱獭和长尾黄鼠等。
鼠疫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鼠-蚤-人,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另一种为人-人方式,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经呼吸道吸入感染,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
临床表现:
腺鼠疫主要是恶寒,高热,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粘膜出血点等。侵袭部位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淋巴结和周围组织显著红肿热痛,边缘不清,与皮下组织粘连,较坚硬,失去移动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
肺鼠疫起病急,恶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促迫、发绀、咳嗽、咳粘液或血性泡沫痰,肺部可闻及散在湿罗音或胸膜摩擦音。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败血症鼠疫:高热寒战、谵妄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
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或者尽量减少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通过使用杀虫剂和驱避剂避免蚤的叮咬。在农村地区避免处理不明原因的死鼠。
北京虽然不是鼠疫疫源地,但与国际、国内在人流、物流方面交往频繁,因此鼠疫防控的重点是严防鼠疫输入和由输入病例引起的传播。一直以来北京非常重视控制鼠疫输入的各项防控工作,每年开展鼠疫监测及相关演练,不断加强医务人员的鼠疫诊疗技能的培训,建立了一系列的疾病防控体系。
由于我国青藏高原、内蒙古等旅游名胜地部分是鼠疫的自然疫源地,去这些地方旅游的人有可能在当地感染鼠疫。市民如果前往这些景区,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尽量不要在草地里活动,如果进入草地应采取对啮齿类动物和跳蚤的防护措施,避免接触在路边或林中发现的有病或死去的动物以防感染鼠疫。不要剥食旱獭等野生动物,也不要购买这些动物的制品。
肺鼠疫是如何引起的
传播方式:
肺鼠疫多由腺鼠疫血行播散引起,少数为原发性吸入性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借飞沫构成人→人之间的传播,并可引起人间的大流行。
致病菌:
肺鼠疫的致病菌为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的耶尔森菌,为革兰阴性小杆菌,无鞭毛,无芽孢,有荚膜,兼性需氧,鼠疫杆菌含有多种抗原,与致病性和免疫性有关的有F1,T,V 3种:
1.F1抗原病菌的荚膜抗原,为一种糖蛋白,有高度特异性,已广泛用于血清等诊断。
2.T抗原中的鼠毒素,仅对鼠类有毒性,而细胞壁内的脂多糖内毒素则可引起人体热,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补体激活和组织病变。
3.V和W抗原由质粒介导,仅存在于毒型菌株,保护病菌能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
跳蚤咬了有什么症状 被老鼠身上跳蚤咬了的危害
老鼠身上有一种很小的跳蚤鼠疫杆菌,跳蚤稀释鼠疫患者的血液后它的体内会充满这种杆菌,当这种带菌的跳蚤吸入人血时,血液因食道被细菌阻塞无法入胃,而从口部回流到被咬人的身体里,鼠疫杆菌就在这时随同进入人体,使人患上鼠疫。
表现症状:咬部位发痒,搔痒时会将鼠疫细菌带入微细的伤口,也能使人染上鼠疫。跳蚤咬伤呈现为有核米粒大小的小红点。
鼠疫的典型症状
感染鼠疫的三大类型的主要症状
(1)腺鼠疫的主要症状:腺鼠疫是由传染性跳蚤咬伤造成的最常见的鼠疫类型,是鼠疫临床上最多见的病型。鼠疫菌通过咬伤部位进入皮肤并通过淋巴系统到达最近的淋巴结。由于鼠疫菌将在此处大量繁殖,淋巴结因此变得红肿。肿胀的淋巴结被称为“腹股沟淋巴结炎”,剧烈疼痛,非常痛苦,并且会在感染晚期作为开放性溃疡化脓。
(2)肺鼠疫的主要症状:肺鼠疫是鼠疫的最致命和极少见的类型。通常肺鼠疫是由最初腺鼠疫晚期感染的继发性传播引起的。原发性肺鼠疫是由吸入烟雾状传染性飞沫造成的,并可在没有跳蚤或动物卷入的情况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未经治疗的肺鼠疫具有极高的病死率。
(3)败血型鼠疫的主要症状:败血性鼠疫在感染直接通过血流传播时发生,但无“腹股沟淋巴结炎”的迹象。也是临床上最严重的病型之一,病人有极度明显的全身反应,恶寒,高热,剧烈头痛,狂躁,谵语,神志不清,心音微弱,血压下降,时有血尿、血便或血性呕吐物,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并发症,不及时抢救1-3天便可死亡。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因呼吸困难,缺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死后皮肤呈黑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鼠疫是怎么传染的
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患者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人吃了未彻底煮熟的染菌肉而感染。
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鼠疫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经鼠蚤传播
通过蚤为媒介,构成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上耍传播途径。啮出动物病死后,染有鼠疫耶尔森菌的蚤类则很快离开尸体,另寻新的宿土,这样就造成了鼠疫在鼠间的流行,以至波及人类。
2、经皮肤传播
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宣接接触病人的脓6l或痰,经皮肤伤门而感染。在白然疫源地得到某种程度控制情况厂,尤其首发病例,由于猎取早獭等经济动物而经皮接触感染、更具重要意义。
3、吸道飞沫传播
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疫并不对周围这成威胁。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借飞沫并可引起人间的大流行。
4、原发性肺鼠疫及由腺鼠疫转化的肺鼠疫病人在呼吸、谈话、咳嗽时,可喷出含鼠疫菌的飞沫,使周围的人吸入而得病,造成鼠疫流行。此外剥病鼠或野生动物皮毛时,也可吸入鼠疫病菌,使人患肺鼠疫。
5、鼠疫在我国被列为甲类传染病,一旦发现病人应马上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病人应严格隔离治疗,周围的居民在一段时刻内不要随便外出,由医生观察是否传染上了鼠疫。病人的住地、分泌排泄物应严格消毒,尸体应包严后焚化。平时应积极灭鼠、灭蚤,以防止鼠疫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