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
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
1、引起糖尿病的遗传原因
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易感性。但这种遗传性尚需外界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病毒感染等。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2、引起糖尿病的饮食原因
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肥胖引发2型糖尿病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年素食者。主要与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热量较高有关。所以,饮食要多样化,以保持营养平衡,避免营养过剩。
3、引起糖尿病的其它原因
3.1、环境因素引起的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因为进食过多、缺乏运动、肥胖等引起,摄入量过多会导致胰腺工作负荷增大,最后承受不了,出现高糖症状,最后只能靠外源性胰岛素降低血糖。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收到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会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而出现糖尿病。
3.2、激素异常: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妊娠第24周到28周期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3.3、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3.4、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皮肤瘙痒是怎么回事 警惕糖尿病
糖尿病是多数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它也是引起皮肤瘙痒的元凶之一,对于糖尿病人初选皮肤瘙痒的发病率高达15%-35%,并且有10%的患者还会出现全身性的皮肤瘙痒,常以外阴或肛门部位最为严重。
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
1.遗传因素
(1)家族史: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2)HLA与1型糖尿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为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HLA由Ⅰ、Ⅱ、Ⅲ3类基因编码。Ⅰ类基因区域包括HLA-A、HLA-B、HLA-C和其他一些功能未明的基因及假基因,其编码的抗原分子存在于全部有核细胞的表面,负责递呈外来抗原给CD8的T淋巴细胞;Ⅱ类基因区域主要包括HLA-DR、HLA-DQ和HLA-DP3个亚区,分别编码DR、DQ和DP抗原,存在于成熟B淋巴细胞及抗原递呈细胞表面,负责递呈抗原给CD4细胞;Ⅲ类基因区域编码包括某些补体成分在内的一些可溶性蛋白,如C2C4A、C4B、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热休克蛋白(HSP)等。HLA通过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MHC)限制,参与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和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自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在识别自身和异己、诱导和调节免疫反应等多个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可见,HLA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1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现已证实某些HIA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强烈的相关性。在一个有1型糖尿病的家族中,相同HLA抗原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为5%~10%,而非HLA相同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不到1%。在高加索人口中,95%1型糖尿病患者拥有HLA-DR3或HLA-DR4,而非糖尿病者为45%~50%;HLA-DR2对避免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保护作用。HLA-DQ基因是1型糖尿病易感性更具特异性的标志,决定B细胞对自身免疫破坏的易感性和抵抗性。有报告在伴有1型糖尿病HLA-DR3的病人中,几乎70%发现有HLA-DQw3.2,而保护基因HLA-DQw3.1则出现在DR4对照者。研究发现如果两个等位DQβ链的第57位被天门冬氨酸占位,一般将不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若两个等位点均为非天门冬氨酸则对1型糖尿病强烈易感,HLA-DQA1链第52位精氨酸也是1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HLA-DQβ1链57位为非天门冬氨酸纯合子和HLA-DQA1链52位精氨酸纯合子的个体患1型糖尿病的相对危险性最高。DQβ链的45位氨基酸对抗原决定簇的免疫识别为DQw3.2而不是DQw3.1。上述发现可能解释HIA-DQ和HLA-DR位点的联合出现较单独出现表现对1型糖尿病有更高的危险性。
HLA与1型糖尿病亚型:按照HLA表现型对1型糖尿病亚型化,对临床和病因的区别是有意义的。一般认为若HLA表现为HLA-DR3/DR3将导致原发性自身免疫疾病,而HLA-DR4/DR4代表原发性环境因素为主要诱因,结果为继发性自身免疫反应。伴有HLA-DR3的1型糖尿病常合并存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桥本甲状腺炎等),并以女性多见,起病年龄较大。而伴有HLA-DR4的1型糖尿病患者与其他免疫内分泌疾病几乎无关,以男性多见,起病年龄较轻。有报告745例1~19岁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根据HLA分型显示:HLA-DR3患者较HLA-DR4患者起病时病情较轻,酮尿轻,随后部分缓解的倾向大。
2.环境因素 1型糖尿病发生常与某些感染有关或感染后随之发生。常见的感染原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及Epstein-Barr病毒等,但病毒感染后,糖尿病发生的易感性或抵抗性可能由先天决定。若两个人(如同胞兄弟或姐妹)暴露于同样的病毒感染,可能表现为病毒抗体的相同升高,然而糖尿病可能仅在一个人身上发生,这可能是由于内在的遗传易感因素的差异。易感性可能意味B细胞对某一病毒特定剂量的敏感性;或对某一表达在B细胞病毒抗原或轻微B细胞损害过程中释放的自身抗原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的倾向性。
最近有一些研究报告出生后3个月内用牛奶或牛奶制品配方喂养的儿童发生1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较高,引起不少关注。研究认为牛奶中某些蛋白质成分可能是导致糖尿病的因素之一,如牛血清白蛋白,已在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检测到针对牛血清蛋白的抗体,该抗体能与胰岛B细胞溶解物中的分子量69000蛋白质发生沉淀。抗体的产生被认为是由于婴幼儿肠道通透性允许蛋白质进入循环,循环中的牛血清白蛋白引起淋巴细胞致敏,发生与胰岛B细胞69000蛋白质交叉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最终导致B细胞破坏。另2种蛋白为β乳球蛋白和酪蛋白,亦被认为是1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有推测应用较高热量配方的牛奶喂养婴儿可在幼年期引起胰岛素分泌升高和胰岛B细胞抗原递呈作用增强。但也有认为牛奶与1型糖尿病的关系不明确,有关牛奶蛋白作为1型糖尿病的始发因素仍有较大的争论,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3.遗传-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某个体1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程度不一。有关环境因素如何启动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过程仍不完全清楚,一般情况下,人类l型糖尿病需要易感性的遗传背景,即一些环境物质诱发具有遗传易感性个体B细胞发生自身免疫。假说:一旦环境因素对B细胞的损害超过个体遗传决定的B细胞损害的耐受程度,此时便发生1型糖尿病。
环境因素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IL-1)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特异或非特异性损害B细胞。遗传因素起到允许作用和决定B细胞最初损害自身免疫启动的易感性。罕见的情况是:特异性B细胞毒物质跨过自身免疫导致B细胞大量受损。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反复的B细胞损伤在遗传易感的个体中诱发继发性抗B细胞自身免疫;如此自身免疫亦可能在无环境因素的参与下而自发发生。B细胞死亡的最终共同途径可能来自产生的过多氧自由基或NO对B细胞的破坏。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是十分明确,现一般认为是具有强烈的遗传或为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环境因素有肥胖、活动量不足和老龄化等。其发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一般先于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虽2型糖尿病具有遗传异质性,但大多数伴2型糖尿病和空腹高血糖的患者特征性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肝脏葡萄糖产生增加。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
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为详细,认为主要是由于素体阴虚,五脏柔弱,复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肾阴亏虚,肺胃燥热;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阴阳俱虚;阴虚燥热,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滞,血行涩滞而成瘀;阴损及阳,阳虚寒凝,亦可导致瘀血内阳。
1.素体阴虚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①先天不足:《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是指在母体胎养不足所致,②后天损耗过度:如毒邪侵害,损耗阴津,③化源不足:如化生阴津的脏腑受损,阴精无从化生,如《外台秘要•消渴门》说:“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④脏腑之间阴阳关系失调,终致阴损过多,阳必偏盛,阳太盛则致“消”,如《医门法律•水肿门》中说:“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不阖,水直下则为消”,肾阳偏亢,使胃热盛而消谷善饥。
2.饮食不节,形体肥胖 ①长期过食甘美厚味,使脾的运化功能损伤,胃中积滞,蕴热化燥,伤阴耗津,更使胃中燥热,消谷善饥加重,如《素问•阴阳别论》谓:“二阳结谓之消”,二阳指的是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是指胃肠中积滞化热,胃热则消谷善饥,热邪上熏于肺,使肺热津伤,出现烦渴多饮,大肠热结则大便秘结不畅,②因胖人多痰,痰阻化热,也能耗损阴津,阴津不足又能化生燥热,燥热复必伤阴,如此恶性循环而发生消渴病。
3.情志失调,肝气郁结 由于长期的情志不舒,郁滞生热,化燥伤阴;或因暴怒,导致肝失条达;气机阻滞,也可生热化燥,并可消烁肺胃的阴津,导致肺胃燥热,而发生口渴多饮,消谷善饥,阴虚燥热日久,必然导致气阴两虚,消渴患者始则阴虚燥热,而见多饮,多尿,善饥,时日既久,阴损及阳而出现气虚阳微现象,如全身困倦乏力,食少难化,大便溏薄,口干不欲饮,夜尿多而白天反少,脉细无力,舌质淡,苔薄白或淡黄,这是由于肺,胃,肾三经阴气虚,阳气被遏而出现的阴阳两虚病证。
糖尿病是什么引起的
饮食结构不合理.我们所说的饮食,当然应该是先饮后食。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在食上下功夫。而且在酸性食物上下功夫。那么,什么是酸性食物呢?我们常吃的鸡鸭鱼肉蛋,米面油糖酒、等等都属于酸性食物。什么是碱性食物?碱性食物包括瓜果、蔬菜、豆制品、海带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划分并不是根据口感,而是根据食物在人体内最终的代谢产物划分的。如果食物内含有钙、镁、钾、钠等阳离子高的即为碱性食物,反之含硫、磷较多的即为酸性食物。所以醋、苹果虽然口感是酸的却是碱性食物。
我们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大多喜爱酸性食物。并不是说所有的酸性食物都不好,而是要求所摄入的酸碱食物比例得当。科学的饮食习惯是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摄入的比例是1:3,
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长期摄入过多的酸性食物会导致体质酸性化。2.运动不足。在阳光下面多做运动多出汗,容易帮助体内排出多余的酸性物质。但是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加之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运动量大大地减少了,这样导致酸性毒素长期滞留在体内,导致体质的酸性化。3.过重的心理负担。心理负担过重也会导致体质酸性化。有关科研机构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两只小白鼠放在两个笼子里,一只小白鼠用黑布将其眼睛蒙上,然后用一根小棍去骚扰它。一个月后发现,蒙上眼睛的小白鼠体液完全酸性化。第二个月发现小白鼠的身上出现了癌细胞。而另一个笼子里的小白鼠却安然无恙。可见在高度紧张、高度压力的情况下,生物体会出现严重的酸性化。科学家也发现,当一个人在发脾气的时候,尤其是暴怒的时候,他呼出的气体都是有毒的。由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感情上都承担着不同的压力,在压力得不到释放的时候,同样能导致体质的酸性化
自我测试---你是酸性体质吗?1.早起精神不佳;2.夜里睡不香(失眠);3.整天都感到很累;4.工作想速战速决,没有持久力;5.情绪不稳定,容易发怒;6.易被虫咬;7.容易得皮肤病;8.容易发烧或感冒;9.有高血压、低血压、肝脏病;10.有糖尿病、肾脏病、痛风;11.经常头疼、腿痛、肩酸、腰酸;12.身体肥胖;13.有胃病、胃溃疡;14.有过敏症、便秘;15.有哮喘病、失眠症、神经衰弱;16.食欲不振;17.牙龈易出血;18.伤口易化浓;19.喜欢喝(碳酸)饮料;20.喜欢吃肉食、油腻食物;21.喜欢喝酒22.喜欢吃甜食;23.喜欢吸烟。有人说,当你25岁时,身体血液就已开始酸化,如果你到了30岁,已出现了上述的6~8种情况,那你的酸性体质已到了相当的程度,怎么办?尽快采取措施减酸吧〈1〉、小分子团水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所有的人都知道,地球上的生命最初来源于水中,所以,地球上万物的生命之源是水。水是不能以单个水分子形式存在的,它是由若干个水分子组成的水分子团,普通的水由15-17个水分子组成,称为大分子团水(亦称聚合水)。而活化水是通过纳米活力子托玛琳的永电性打断水分子链而形成的小分子团水,由5-7个水分子组成。大分子团水和小分子团虽然都是水,但其功能却有很大的区别。大分子团水进入细胞就如同胖子进小门,费力而困难;小分子团水进入细胞就如同瘦人进大门,轻松而从容。水是人体的搬运工,营养的输送和废物的排除都离不开水。由于活化水的渗透力、扩散力、蠕动力、溶解力、代谢力增强,更容易通过细胞使细胞内外水的交换增加,有利于有害酸性代谢物和各种废物的排泄,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自由基(自由基是人体衰老的元凶)。〈2〉、弱碱性水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据医学专家所称,健康人的血液呈弱碱性(血液中的PH值在7.35-7.45之间),人体也以弱碱性较佳。目前有85%的人群属于亚健康,而亚健康的体质就属于酸性体质。如果体质偏向于酸性,则各种机能会减弱,废物不易排出,新陈代谢趋缓,肾脏和肝脏的负担日益加重,结果易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相对而言,弱碱性体质的人容易排出体内废物,新陈代谢也活跃,可以减轻内脏负担而不易生病,即使生病,也较快痊愈。弱碱性体质的人大多食欲好,睡眠好,充满青春活力,俗话说:素食能长寿,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人的膳食结构易造成人体为偏酸性体质,酸性食品过多的饮食生活,会导致钙不足,钙不足是万病之源。因此,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就是首先改善饮食习惯,而常饮活化水可以中和体内过多的酸毒,有利于毒素的排出和营养的吸收。〈3〉、小分子团水揭开人体长寿之谜地球上只有极个别具有特殊条件的地方能形成天然的小分子团水。前苏联著名的高加索长寿村,活到100多岁的人比比皆是,人均寿命120岁,有人能健康地活到155岁。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发现过癌症的地方,平常极少有人生病,都是无疾而终。世界各国的卫生保健组织前往调查,发现除了当地自然环境无污染外,村民的食物与周围地区也无区别。结论是:村民们长期饮用天然的小分子团水,是获得健康长寿的唯一的原因。据分析,当地泉水和溪水形成天然小分子团水的原因,是地下水受地下特殊的地磁切割条件而形成的
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
1型糖尿病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因乃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参与。主要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B细胞的选择性破坏所致。
1.遗传因素
(1)家族史:1型糖尿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有研究报告双亲有糖尿病史,其子女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4%~11%;兄弟姐妹间1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的发病率为6%~11%;同卵双生子1型糖尿病发生的一致性不到50%。
(2)HLA与1型糖尿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位于第6对染色体短臂上,为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HLA由Ⅰ、Ⅱ、Ⅲ3类基因编码。Ⅰ类基因区域包括HLA-A、HLA-B、HLA-C和其他一些功能未明的基因及假基因,其编码的抗原分子存在于全部有核细胞的表面,负责递呈外来抗原给CD8的T淋巴细胞;Ⅱ类基因区域主要包括HLA-DR、HLA-DQ和HLA-DP3个亚区,分别编码DR、DQ和DP抗原,存在于成熟B淋巴细胞及抗原递呈细胞表面,负责递呈抗原给CD4细胞;Ⅲ类基因区域编码包括某些补体成分在内的一些可溶性蛋白,如C2C4A、C4B、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热休克蛋白(HSP)等。HLA通过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体(MHC)限制,参与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和其他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自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在识别自身和异己、诱导和调节免疫反应等多个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可见,HLA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1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现已证实某些HIA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强烈的相关性。在一个有1型糖尿病的家族中,相同HLA抗原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为5%~10%,而非HLA相同的兄弟姐妹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不到1%。在高加索人口中,95%1型糖尿病患者拥有HLA-DR3或HLA-DR4,而非糖尿病者为45%~50%;HLA-DR2对避免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保护作用。HLA-DQ基因是1型糖尿病易感性更具特异性的标志,决定B细胞对自身免疫破坏的易感性和抵抗性。有报告在伴有1型糖尿病HLA-DR3的病人中,几乎70%发现有HLA-DQw3.2,而保护基因HLA-DQw3.1则出现在DR4对照者。研究发现如果两个等位DQβ链的第57位被天门冬氨酸占位,一般将不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若两个等位点均为非天门冬氨酸则对1型糖尿病强烈易感,HLA-DQA1链第52位精氨酸也是1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HLA-DQβ1链57位为非天门冬氨酸纯合子和HLA-DQA1链52位精氨酸纯合子的个体患1型糖尿病的相对危险性最高。DQβ链的45位氨基酸对抗原决定簇的免疫识别为DQw3.2而不是DQw3.1。上述发现可能解释HIA-DQ和HLA-DR位点的联合出现较单独出现表现对1型糖尿病有更高的危险性。
HLA与1型糖尿病亚型:按照HLA表现型对1型糖尿病亚型化,对临床和病因的区别是有意义的。一般认为若HLA表现为HLA-DR3/DR3将导致原发性自身免疫疾病,而HLA-DR4/DR4代表原发性环境因素为主要诱因,结果为继发性自身免疫反应。伴有HLA-DR3的1型糖尿病常合并存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桥本甲状腺炎等),并以女性多见,起病年龄较大。而伴有HLA-DR4的1型糖尿病患者与其他免疫内分泌疾病几乎无关,以男性多见,起病年龄较轻。有报告745例1~19岁起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根据HLA分型显示:HLA-DR3患者较HLA-DR4患者起病时病情较轻,酮尿轻,随后部分缓解的倾向大。
2.环境因素 1型糖尿病发生常与某些感染有关或感染后随之发生。常见的感染原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及Epstein-Barr病毒等,但病毒感染后,糖尿病发生的易感性或抵抗性可能由先天决定。若两个人(如同胞兄弟或姐妹)暴露于同样的病毒感染,可能表现为病毒抗体的相同升高,然而糖尿病可能仅在一个人身上发生,这可能是由于内在的遗传易感因素的差异。易感性可能意味B细胞对某一病毒特定剂量的敏感性;或对某一表达在B细胞病毒抗原或轻微B细胞损害过程中释放的自身抗原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的倾向性。
最近有一些研究报告出生后3个月内用牛奶或牛奶制品配方喂养的儿童发生1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较高,引起不少关注。研究认为牛奶中某些蛋白质成分可能是导致糖尿病的因素之一,如牛血清白蛋白,已在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检测到针对牛血清蛋白的抗体,该抗体能与胰岛B细胞溶解物中的分子量69000蛋白质发生沉淀。抗体的产生被认为是由于婴幼儿肠道通透性允许蛋白质进入循环,循环中的牛血清白蛋白引起淋巴细胞致敏,发生与胰岛B细胞69000蛋白质交叉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最终导致B细胞破坏。另2种蛋白为β乳球蛋白和酪蛋白,亦被认为是1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有推测应用较高热量配方的牛奶喂养婴儿可在幼年期引起胰岛素分泌升高和胰岛B细胞抗原递呈作用增强。但也有认为牛奶与1型糖尿病的关系不明确,有关牛奶蛋白作为1型糖尿病的始发因素仍有较大的争论,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3.遗传-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某个体1型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程度不一。有关环境因素如何启动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过程仍不完全清楚,一般情况下,人类l型糖尿病需要易感性的遗传背景,即一些环境物质诱发具有遗传易感性个体B细胞发生自身免疫。假说:一旦环境因素对B细胞的损害超过个体遗传决定的B细胞损害的耐受程度,此时便发生1型糖尿病。
环境因素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IL-1)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特异或非特异性损害B细胞。遗传因素起到允许作用和决定B细胞最初损害自身免疫启动的易感性。罕见的情况是:特异性B细胞毒物质跨过自身免疫导致B细胞大量受损。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反复的B细胞损伤在遗传易感的个体中诱发继发性抗B细胞自身免疫;如此自身免疫亦可能在无环境因素的参与下而自发发生。B细胞死亡的最终共同途径可能来自产生的过多氧自由基或NO对B细胞的破坏。
2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是十分明确,现一般认为是具有强烈的遗传或为多基因遗传异质性疾病,环境因素有肥胖、活动量不足和老龄化等。其发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一般先于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虽2型糖尿病具有遗传异质性,但大多数伴2型糖尿病和空腹高血糖的患者特征性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肝脏葡萄糖产生增加。
冠心病出现的原因
1.糖尿病
增加死亡率的是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部分住院率达到80%以上。针对糖尿病就要及早的治疗,防止并发冠心病,对健康的侵害。因此,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原因之一。
2.高血压
冠心病并发高血压,高血压并发冠心病,这是相辅相成的,建议患上任何疾病都需要及早的控制,并且减少恶化,带来最大的危害是死亡的危险。这是引起冠心病的原因之一。
3.高脂血症
患上高血脂的患者多数因为体重增加,高脂肪的摄取多了,体内将会形成脂质代谢紊乱,血脂的升高,冠心病的发生。因此,饮食上不仅要禁忌高脂肪的食物,还需要减少胆固醇的食物,减少冠心病的危险性。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烂足
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易硬化、闭塞,而“足”血管闭塞现象最严重,从而可能引起足部水肿、发黑、腐烂、坏死,形成坏疽。患者截肢后,两年内复发率增高。
预防措施:备个血糖仪,及时监测血糖情况,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等治疗,最终控制住血糖。平时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对足部的保护,从生活的细节、小处入手,包括每天的洗脚、剪趾甲等。
糖尿病并发症:尿毒症
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临床特征为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直至尿毒症,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预防措施:糖尿病病情严重,血糖值较高的患者,一定要加强监测血糖,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治疗,最终控制血糖。
糖尿病并发症:失明
糖尿病可以损害眼球后面非常细小的血管。医学上又称糖尿性视网膜病。这种病可以导致视力衰退,甚至失明。糖尿病可以引起角膜溃疡、青光眼、玻璃体积血、视神经病变等。
预防措施:严格控制血糖是防治糖尿病眼病的根本措施。所以患者要及时监测血糖,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等治疗,最终控制住血糖。如感到眼睛不适一定要定期做眼科检查。
糖尿病并发症:心脏病
糖尿病性心脏病是指糖尿病人所并发的或伴发的心脏病,是糖、脂肪等代谢紊乱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心脏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病变。糖尿病性心脏病所包括的范围较广,心血管并发症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
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
关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其生活因素也是可以引起糖尿病的,纵欲过度、性生活过度可以导致机能受损,而饮酒过度会损坏肝脏,工作过度疲劳、精神过度刺激等都会致使胰腺受伤而引起糖尿病。引起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还有过于肥胖,因为肥胖的人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来配合细胞对糖的吸收,而恰恰肥胖的人胰岛素促进糖分解代谢功能比较差,所以肥胖的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生理因素引起糖尿病,在患者年轻时操劳过度,造成机能受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影响心脏、肾脏、肺脏、肝脏和血管功能而导致胰腺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不足,从而产生糖尿病。怀孕也是引起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女性在怀孕24—28周之间会有血糖偏高的现象,是有可能会得糖尿病的。遗传因素也是引起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如果夫妻都是糖尿病患者,则所生下的孩子有一半以上会患糖尿病,若父母为带因子者,所生孩子患糖尿病的机率比其他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