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该不该打
孩子该不该打
打屁股
责打是父母纠正孩子行为的一种方式。就像很多事情一样,打孩子也能被误用、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责打孩子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步骤:
1、 生气时绝对不要打孩子,那样会有危险。
2、 一般而言,打屁股的对象是学走路的娃娃和学龄前的孩童,有时候读小学的孩子也包括在内。到8岁或11岁之后就不应该再打孩子。青少年则绝不要用责打的方式。
3、 小孩子如果公开反抗,这时就应责打。如你吩咐学龄前孩子过来他反而跑掉了,就是公开地反抗。
4、 打屁股是纠正的方法之一,但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种方式可用。一遇到状况就要慎选纠正的方式。
5、 打孩子屁股要遵循一定的步骤。不要用手揍孩子,那样表示你不尊重他。要把孩子带没有第三者的地方,依步骤而行。但如果孩子只是9—18个月,而且才刚刚开始学习什么是“不可以”,这时就要一边说“不可以”,一边打他的手背,让小孩把痛和“不可以”联想在一起。
(1) 找没有第三者的地方,不要让孩子在别人面前难堪。
(2) 问他:“我们的约定是什么?”或“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在纠正他以前,先确定他是否了解你以前对他的教导。
(3) 问“你做了什么?”,使他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并且要他学会承认自己做的事。这点非常重要。
(4) 告诉他你爱他,向他解释是因为爱他才打他。对他说:“我爱你,而且我要帮助你下一次不再犯错。”
(5) 打他。很快地打几下屁股,并且打痛。孩子愤怒的哭叫声会变为软化、让步的哭声。
(6) 打过以后,立即安慰他,抱住他,再向他保证你是爱他的。父母之中谁打孩子,谁就要负责安慰,不要由另一个人来安慰。
(7) 如果有必要,让孩子做恢复补偿的工作。
妈妈到幼儿园去接梅梅回家,梅梅不愿穿上雨衣。她一面跺脚,一面坚决地说:“不要!”妈妈答应如果她乖乖合作就给她买棒棒糖,但梅梅还是坚持不 穿雨衣。妈妈就威胁说不带她回家,而且还假装往外走。梅梅还是无动于衷。
妈妈最后只好回头把她抱到车上,雨衣还是没有穿上。到了车上,妈妈已经火冒三丈,直骂梅梅是个坏小孩。
妈妈想让孩子听话的方式是贿赂地(棒棒糖),还威胁孩子,而事实上她是不会照做的,这样妈妈就输了;同时妈妈不应该口头上攻击孩子的人格,应批评的是孩子的行为本身。
小明与小君在屋里捉迷藏。他们跳上窗台,一不小心就把妈妈最喜欢的一盆栽芦荟碰到地上打碎了。妈妈很心痛她的盆栽芦荟被完全摔坏了,火冒三丈,抓住孩子又打又骂。过后妈妈在客厅里掉眼泪,小明与小君在整个下午都躲得远远的。
盆栽是孩子无意中打碎的,应告诉孩子怎么做(训练),而不应该发怒。孩子学会怎么做以后就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因此需要的是教导训练而非纠正,更不该是惩罚。孩子已会当妈妈生气的时候躲得远远的,能学会因此不在屋子里乱跑。
该不该让孩子养宠物
不少孩子都喜欢养宠物,这让家长非常烦恼,脏、麻烦不说,还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那么,该不该让孩子养宠物呢?
马华:养宠物对孩子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培养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和兴趣,在尽量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让孩子养养宠物。
龙凤娘:如果家长不愿意养宠物的理由是怕脏,那么可以让孩子养一些“干净”的小宠物,像鸟、乌龟、金鱼之类,养个宠物当伙伴未尝不可。建议家长可以去看看《珍珠鸟》这篇文章,也许你家孩子养宠物,也能“养出”一些好文章来。
沐浴清秋:该不该让孩子养宠物,我觉得最重要是看孩子的能力。如果孩子有独立照顾宠物的能力,又不影响家人正常的生活,那么应该赞成孩子养宠物;如果孩子没有相应的能力,实际上是家长承担了照顾宠物的责任,这样不少家长会觉得很累,如果是这样,就不建议孩子养宠物了。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不是有养宠物的能力。
椰子树:我觉得一个家庭如果有能力,可以允许孩子养宠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选宠物要符合孩子的性格,不同宠物的脾气都不一样,家长需要仔细分辨。另外,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养宠物是为了给孩子体验抚育宠物的过程,而不在于结果,是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教孩子正确地和宠物相处、交流,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懂得承担责任。
家长应不应该打孩子
对现代父母来说,“打孩子”也许是最不被认同的教育方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从没打过孩子的父母恐怕很少,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能做到绝对不打孩子,而世上极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父母往往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动了手,事后又十分后悔、自责。
英国与美国的很多地区都规定父母打孩子是违法的,可是在韩国,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要不要打孩子,这不仅是一个理念上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寻找有力论据来加以证明的问题。就请大家一起来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较为细致、全面的剖析。
如今,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理念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持这种观念的人肯定会反对打孩子,甚至认为打孩子是愚蠢的,是父母自己无能,是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种表现。的确,在以下很多情况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再去惩罚也不迟。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一切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 对不能进行体罚的。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第一次确诊2型糖尿病该不该打胰岛素
以往,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多是阶梯式治疗,即先用饮食和运动治疗,效果不好再启用口服降糖药,仍不见好转就联合胰岛素用药。薛耀明介绍说,目前临床上用于2型糖尿病的药物主要有5类,即双胍类、磺脲类、格列酮类、DPP-4的抑制剂(肠促胰素类的)、酮康酶抑制剂。
根据201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如果患者已经达到药物治疗的水平,先使用二甲双胍。若二甲双胍效果不好,再考虑加用其他药物或胰岛素。不过,目前临床上还有一种治疗方法,第一次确诊为2型糖尿病,医生会建议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有些患者特别不能理解,是不是医生过度治疗了?刚确诊就用胰岛素是不是正确的?
有许多糖尿病人发现糖尿病时,尽管是刚刚确诊,但病情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发现时血糖已经很高,特别是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空腹血糖大于11.1的病人,此时应用口服降糖药往往效果不佳。“如果这个时候用短期的胰岛素治疗,可以较好地降低葡萄糖毒性,就有利于恢复病人的胰岛素分泌能力,”薛耀明指出,经过这样一个短期治疗,再改服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
薛耀明提醒,刚确诊就是用胰岛素治疗,主要是消除葡萄糖毒性,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这个治疗是短暂的,并不主张一得糖尿病(病情不是特别严重)就长期用胰岛素治疗,具体治疗方法还要根据不同病人的病情来决定。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
该打,但要打得讲究打得有技巧。而且不能常用,打一次就要让他记住,起惩戒性作用,以后只要说要打他他就不敢才有用,如果总是打孩子皮了就起反作用了。
那么打需要讲究什么呢?家长打孩子时不能在愤怒情绪的时候打,因为愤怒的时候家长很容易失去理智,可能产生不可预计的结果。打的时候需要心平气和告诉孩子,是什么原因打他,而不是因为父母生气才打你,这才是打的主要目的。而打的技巧就是打得疼就行,不能打太过,也不能打太多。
该不该给孩子打轮状病毒疫苗
轮状病毒疫苗是以口服方式接种的疫苗,主要用于5岁以下婴幼儿,最适宜年龄为两个月至3岁儿童,是预防秋季腹泻的有效手段。该疫苗属于计划外疫苗,但推广使用已经很多年,根据这些年的数据,其安全性没有问题。如果该事件中疫苗质量没有问题,则很可能是其他因素导致的偶然事件。
需要注意的是,该疫苗的预防效果并不稳定,已有数据表明,该疫苗对婴幼儿的保护率为75%以上,未达到很高水平。所以少数宝宝接种后不能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仍会因感染轮状病毒而腹泻。
此外,轮状病毒疫苗接种有很严格的禁忌,患危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患儿;患急性传染病及发热者、腋温超过37.5℃者等严禁接种。因此,一定要在可靠的医疗机构接种,并排除相关禁忌症。
二类疫苗小儿到底该不该打
疫苗的分类
中国把儿童接种的疫苗分为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这个划分基于行政划分。简单说就是:政府承担费用的,列为一类。既然是免费的,可以理解为是强烈推荐的,最后变为强制接种,父母往往会把这个理解为“必打”;需要家庭自付的,国家列为二类,由于家庭自付取决于家庭经济条件和家长对预防疾病风险的认知,因此国家是推荐但不能强制,但是这并不意味宝宝不需要接种。
哪些二类疫苗必须打
很多二类疫苗从儿童接种疫苗的必须性或者预防疾病风险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肺炎链球菌疫苗,它在欧美发达国家是非常普及的疫苗,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政府还不能列为免费疫苗并进行大力推广,让一些父母出现误解,以为不是一类疫苗所以不重要,或者因疫苗价格高认为社区医务人员有推销的嫌疑反而不愿接种。
再如,季节性流感疫苗,大量的临床数据证实,接种流感疫苗仍然是预防流感最重要的手段。
第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简称流脑,用来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这个疾病非常严重和凶险,但可以通过接种疫苗,大幅度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流脑疫苗十几年前还归为二类疫苗,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很多地区已经转为成为一类疫苗。
第四,注射型脊髓灰质炎疫苗,这种疫苗的接种效果,尤其是疫苗安全性远远优于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但由于价格昂贵,不能充分普及,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目前仍然被列为二类疫苗,值得庆幸的是,中国政府已提出在五年内逐步用注射型脊髓灰质炎疫苗全面代替安全性较差的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对于家长来说,如果家庭经济条件许可,为什么不先行一步呢?
打孩子也是一门学问
妈妈还说:“打了孩子,一是心疼孩子,二是后悔,生怕打孩子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不良的阴影,到底该不该打孩子?打了孩子后应该怎么办呢?”
【分析】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打骂孩子时,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想办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父母的管束。
新时代的父母,已经没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让自己不打孩子。这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母亲感染乙肝,新生儿应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推出的中国首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给乙肝的防治定下了参考标准。但是这个指南没有提及给感染乙肝的孕妇打免疫球蛋白这一项。对于此问题,专家解读为:“这是因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太激烈,所以暂时没有定论。”
回过头来看,对于乙肝免疫球蛋白,学术界就真的没有统一看法吗?据悉,虽然对感染乙肝的孕妇该不该打免疫球蛋白存在异议,但专家们一致认为:该给婴儿打。庄辉教授指出,如果母亲感染乙肝,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应尽早注射免疫球蛋白,同时接种10微克重组酵母或20微克乙肝疫苗,这样能有效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另外可以在孩子出生后12小时内先注射1针免疫球蛋白,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同时接种1针10微克重组酵母或20微克疫苗,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再接种一次,阻断率比前一种办法高。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吗
尽管打孩子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但是有会出现不得不通过体罚来教育孩子的情况,不少家长会因为一时生气而打孩子。家长要学会掌控住情绪,尽量避免打孩子,可以借小朋友不听话带来的自然后果来教育他。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最好的状态就是不要体罚孩子。如果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要一时冲动就打孩子,因为如果打孩子往往会有反效果。可以将内心不满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对孩子说:“你的做法让我很失望!”“我现在真的很难过!”。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心情平复,而且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自我反省。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用过于批评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来承担他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可以教会孩子如何修正错误。例如,将果汁打翻了不能喝了,孩子还需要清理地上的果汁。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到自己的错误造成怎样的影响,也会深刻反省,避免今后再犯这样的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家长不必过分追究孩子犯的小错误,而是通过给孩子警告的眼色、缩短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等方式来让孩子吸取教训。例如,孩子没有整理房间就没收孩子的零食。家长最好明确告诉孩子今后应该怎么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保准,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多次警告后,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家长需要平复自己的情绪,沉着应对。如果情绪失控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孩子会感觉内心受到伤害。在这个时候,孩子注意到的是父母愤怒的情绪,而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如果不得不打孩子,需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会挨打以及打多少下,如果下回犯错误应该怎么做。
不要打得过重,也不要把打孩子当做发泄的途径,更不要还没有搞清事情就打孩子。家长打完后一定要告诉孩子“打你我们也很难过”。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尽管他做了错事,但是父母的爱不会改变。打他只是希望他下回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小于两岁的孩子由于各方面发育未成熟,没有规则意识。这个时候通过打来教育孩子,不仅没有效果,还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当孩子渐渐长大,不仅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自尊心也逐步增强。六岁的孩子已经明白道理,所以家长凡事要将理,切勿随意打骂。
糖尿病患到底该不该打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到底该不该打胰岛素
中国的糖尿病人,很抵触打胰岛素,他们觉得这是治疗无效,病情加重的标志,这个误会贻误了糖尿病的最好治疗时机。一般来说,如果已经同时服用了2种降糖药后,血糖还是控制不住的话,就到了用胰岛素的时候了,再往后拖延,胰岛素的降糖效果也会受影响,这是中国专家最近在“美国第76次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上给出的建议。
2013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已经明确有建议: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在较大剂量,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仍>7%,就应该开始使用基础胰岛素了。
但在我国,降糖药疗效不佳后开始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往往已经达到10%,高出指南建议的7%很多了。
研究发现,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之前降糖药的服用种类越多,或者剂量越大,用胰岛素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难度就更大,血糖就很难控制。
体质虚的孩子该不该锻炼身体
这些年来,这些家长们为加强护理,减少或避免孩子感冒,不知做出了多少努力,但都收效甚微。你想想,这样的孩子如果真的放养,让他们去玩、去锻炼,那会是怎样的后果呢?做这样尝试的家长为数也并不少,结果怎么样,大家可想而知了。
那么,难道孩子就不锻炼了吗?不是的。那什么时候锻炼比较合适呢?应该在调理体质结束后,孩子的体质确实增强了,不怕冷了,体力也增强了,汗出也不多了。外界环境冷一点儿、热一点儿,或者累一点儿,孩子都不会发病了,饮食睡眠也都正常了。也就是说,当孩子的体质接近正常了,能扛得住折腾了,这个时候就可以锻炼了。调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孩子的体质,但其后续阶段仍需要通过锻炼来进一步增强体力,药物不能替代锻炼。与调理早期的过度保护相比,调理结束后,则应该加强锻炼,当然,这种活动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如果孩子每天都能适应2-4小时的户外运动而不生病,孩子的体质就正常了。之后的孩子也就不太容易得病了,家长们活得也不用这么辛苦了。
与药物相比,锻炼是绿色的、安全的、卓有成效的。这种锻炼对于正常孩子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诚如孩子的爸爸所说的那样。因此,我们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把孩子的体育锻炼放在第一位,孩子就是应该多活动,只有多活动,孩子的体力和健康才能得到保障。但对于体质下降较明显的孩子而言,这样的锻炼无疑是一种催残,使原本并不强壮的体质,雪上加霜。当然,如果孩子有机会能够恢复健康的话,我们还要把锻炼重新放到第一位。
建议那些已经恢复健康的孩子家长们,一定要珍惜孩子来之不易的健康,让孩子多玩、多锻炼、多睡觉、适量饮食。这样,才更有助于健康。
老人带小孙儿的利弊分析
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下略)该不该给儿女带孩子,许多人的观点是不同的。
有人认为,老人辛辛苦苦把儿女抚养长大,操劳了一辈子,该享受一下悠闲自在的晚年生活了,再给老人增加负担,再把孙子孙女推给他们抚养,实在有些于心不忍。
也有的人认为,老人晚年最怕的就是孤独寂寞,有个小孙儿在身边,是老人生活最大的快乐和安慰。
祖父母帮助儿女带孩子的前提好处有三:
第一,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工作繁忙,孩子照料问题是他们的一块心病,有了祖父母的帮助,可以减轻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
第二,俗话说“隔辈亲”,老人大多喜爱孩子,自己的孙子孙女更是疼爱有加,“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能给老人的晚年生活增加更多的乐趣。
第三,老人带孩子有一定的经验,往往也比年轻父母更有耐心。对孩子来说,如果父母工作太忙,孩子就只能从祖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家庭的温暖和快乐,这时祖父母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但在祖父母帮助儿女带孩子的问题上,有些现象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首先,很多祖父母由于过分疼爱孙辈,更容易出现溺爱的现象,往往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与儿女发生分歧,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现在的一些年轻家长,由于担心爷爷奶奶对宝宝过度宠爱,会使宝宝任性而不听管教,尤其是儿媳妇与婆婆之间,在宝宝的教育问题上可能产生许多分歧,因此就排斥爷爷奶奶对宝宝的照料,甚至不愿意让孩子和爷爷奶奶在一起;
第三,有些父母把孩子往爷爷奶奶家一送,就只顾忙自己的工作,除了给钱,对孩子很少关心过问。
孩子能打吗
能不能打孩子,该不该打孩子,并没有一定之规,不能用简单的能或不能来解答。
1、打孩子,对教育没有任何帮助
如果是亲情融洽的家庭,孩子平时对父母的爱有十足的安全感和信任,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会更随意一些,那么父母基本上是不会打孩子的,因为他们知道,打孩子,对孩子的教育来说没有任何帮助。
孩子是不能轻易打的:父母与孩子关系不好的,越打越疏远;孩子已经受到很大挫折和委屈,打就是雪上加霜;过于内向的孩子,打会加重孩子的压抑;青春期前后的女孩子不能打,女孩容易形成一种受虐倾向,以为打是一种被爱和被关怀,结果会无意识鼓励丈夫的暴力。
2、冷漠和忽视比打骂还伤人
不打骂孩子是不是就对呢?其实,对孩子冷漠与忽视比打骂还要伤人。在临床中,有两种心理疾病与童年遭受父母冷落、忽视,甚至遗弃有关。一是边缘性人格,这样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有一种强烈的不确定感,不安全感,内心非常苦痛。另一类是创伤后适应障碍,人格退缩,依赖,常有分离样情感色彩与躯体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