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谈养生:冬季跟着太阳起床
国医大师谈养生:冬季跟着太阳起床
冬季主闭藏,主肾。肾脏应和冬季的气候特点,肾精宜藏不宜泄。国医大师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冬季养生的建议。
冬季起居方面,引用《黄帝内经》中“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则,建议大家晚上尽早睡觉,早晨可随着太阳初升起床。注意保暖,避免汗出,防止阳气外泄。包括注意减少洗澡的次数,远离桑拿浴,远离冬泳,包括在室内泳池游泳也是不推荐的;避免剧烈的出大汗的运动;避免去热带地区或者温泉释放阳气。冬天,大自然中的树叶都落了,人也要注意“无泄皮肤”,汗毛孔尽量处于关闭状态为宜。-
冬季养生着眼于“藏”。具体到人的精神活动,则要保持精神安静,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要能调节不良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自我调节,尽快恢复平和心态。还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预防的措施,一是多晒太阳,二是加强体育锻炼,调整植物神经功能,避免出现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调节情志,保持愉快的心情和乐观的情绪。
冬天,人们为了保暖经常门窗紧闭,但紧闭门窗会导致空气中的病菌滋生;所以天气虽冷,还是应该定时开窗换气。冬季还要注意提高耐寒能力。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锻炼能起到强身健体防寒的作用,慢跑、打太极拳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
专家推荐“零花费”养生补肾法
"补肾"补的是中医的"肾"
中医所说的肾气跟西医的肾脏不是一回事。西医的肾是一个器官的名称,而中医所说的肾气虚实变化,主宰着人一生的生长、发育,具有生殖、遗传能力,主宰人体一身的水液代谢,主管排尿和排便,主管骨骼的发育,控制骨髓、脑髓的生长水液代谢,对呼吸功能还有调节作用,能使吸人之气深沉绵长,促进造血和头发的生长润泽。
可以说中医的肾气含义更多,功能也涵盖了西医所指的肾脏功能。民间所指的"补肾"实际上是沿袭了中医的"肾气"概念。
冬季不花钱补肾法
按中医五行理论,肾主藏,冬主藏,所以冬季最适合养肾。人的养生方式应该跟季节特征相互配合,达到天人合一。像冬季外界气候严寒,但深水井是温的,阳气潜藏于地低。同样道理,我们身体也要"藏",将阳气藏于体内,而"肾主藏",冬季好好地隐藏阳气就等于补肾。那么,冬季又有哪些不花钱的养肾方法呢?
接触阳光
冬季主收藏,要收藏阳气,以便来年春天身体状况良好。
而阳光是大自然最大的阳气,冬季可以通过晒太阳的方式带动身体阳气。人的头、背都要多晒晒。因为,头是阳气聚集的地方,但要注意避开眼睛免得晒伤。而晒背温暖身体,有助于预防感冒。
多泡脚
中医学认为,脚底是各经络起止的汇聚处,分布着60多个穴位和与人体内脏、器官相连接的反射区,分别对应于人体五脏六腑。泡脚有舒经活络,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所以,热水泡脚能滋肾明肝,非常适合冬季养生。
大家可以在泡完脚后,再适当做几分钟足底按摩,按摩足三里、涌泉穴,使脏腑器官得到更进一步的调节。
别开泻皮肤
通过运动达到收摄身心、克制私欲,从而起到固肾强精的目的。但冬主收藏,皮肤当然也不能处于过于开泄状态,所以冬季运动不适合大汗淋漓,泡脚时水温也不宜太高。流汗后反而容易生病,影响身体生气。
关于天天冲凉,实际从养生观点看,冬季要减少冲凉次数,免得毛孔过度开放。
"早卧晚起,必待阳光",养生应该跟随四季规律。
冬季的自然规律是天黑得早,太阳升起得晚,所以人也最好晚上早点睡觉,早上相对晚起床,老人起床时间比年轻人早,但也最好等待太阳升起后才起床,这样才有利于阳气收纳。
避免寒凉
避免身体受凉会让阳气耗散,所以大家冬季要注意御寒,多穿衣服。
在饮食均衡的基础上,不宜吃寒凉食物,要吃温性食物,如温性的羊肉、芝麻、猪肾、狗肉、淡菜、黑豆等,炒菜时可以放点花椒、干姜、肉桂、草果、丁香等香辛料。
阳虚有什么症状 阳虚怎么办
晒太阳就是吸收大自然的阳气,转变为自己的阳气。晒太阳也是有技巧的,在红日初升的清晨,适宜把两个手掌心(劳宫穴)对着太阳,做深呼吸,这样可以养心、肺之阳。在红日当空的午时,尤其是冬天的午时,是晒太阳最宝贵的时间,适宜把帽子脱掉,让阳气从头顶(百会穴)吸收进去,这样可以养心脑之阳,然后低下头,让阳光从颈后(风池穴)吸收进来,风池穴是人体卫外阳气的源头。
值得注意的是,晒太阳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每次30~45分钟即可。在南方、在夏天,切忌暴晒,在北方、在冬天,还应注意避风。
睡子午觉 中医古籍《素问》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提示人们需要合理地安排起居。其实我们每天的睡眠就是保护阳气的一种很好方法。
国医大师朱良春介绍自己养生经验时说,无论工作多繁忙,抓好睡眠时间是精力充沛的关键。晚上23点到凌晨1点是子时,是人体阴气最盛、阳气初生的阴阳交接时候,这是睡眠的最好时间。如果继续熬夜,就会耗损人体萌发的阳气,第二天阳气不足,就打不起精神了,即使睡到第二天10时也补不过来。日积月累阳气虚的表现就呈现出来。
从中医角度看,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主要有热、温、寒、凉“四气”。食物入口与药物治病是同一道理,性味合于人体则除病健身,不合于人体则增病损身。寒凉的食物会有损阳气,温热的食物能固护阳气。
温热食物 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如高粱、黑大豆、糯米,南瓜、韭菜、辣椒、大蒜,牛肉、羊肉、鸡肉、鸽肉、虾、海参,荔枝、龙眼肉、大枣、栗子、核桃肉、生姜、小茴香、花椒等。
艾灸是我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穴位的方法。具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和回阳救逆等作用。《扁鹊心书》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的说法,故艾灸是阳虚人群顾护阳气的好方法。
秋冬过渡期学会养生很重要
1、保证良好的睡眠
秋冬两个季节建议大家早睡早起,但是很多年轻人都做不到这个养生原则,导致一整个白天都没有精神,专家表示,如果你真的没办法让自己在12点之前入睡,那么可以早点躺在床上闭目养神,睡前尽量不要想工作的事情,也不宜玩手机。
2、补充水分
进入秋季之后很多朋友都会感到体内缺水,随着气温的下降,当我们迎来冬天的时候会更容易有缺水、口渴的感觉,所以在秋冬过渡期,我们应该及时给身体补水,每天要保证喝足800ml的水,除此之外,皮肤容易干燥的朋友也要给肌肤涂抹润肤霜、保湿霜等来留住肌肤的水分。
3、增减衣物
秋季跟冬季的早晚温差是比较大的,所以朋友们一定要随时注意气温的变化,增减衣物,特别是抵抗力比较差的小孩以及老人,早晚出门最好带上外套,中午气温较高的时候穿件单衣即可,注意增减衣物能有效预防风寒的袭击。
4、注意运动锻炼
很多朋友进入秋冬之后开始变懒,从偶尔的运动变成一个月也锻炼不了几次,但是你知道吗?在秋季跟冬季我们更要注重运动,因为运动、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有效预防疾病的出现,而且运动能让人体气血活络起来,让你在秋冬不再畏寒怕冷。
5、饮食调整
专家表示,秋季饮食要以滋阴润燥为主,不建议大家常吃红肉等温热的食物,以免加重秋燥的影响,但是进入秋冬过渡期之后,我们可以适当吃一些红肉,常见的红肉有牛肉、猪肉、羊肉等,红肉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我们抵御冬季的寒冷,怕冷的朋友可以在这个时节多吃一点红肉哦。
6、常晒太阳
由于冬季比较寒冷,很多朋友都习惯待在了暖气房里不爱出门,但是专家提醒,冬季的中午太阳还是比较猛烈的,建议朋友们这个时候外出晒晒太阳,但是同时也要注意防晒。晒太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恢复低落的心情,还有一定的补钙作用,建议体虚的老人、小孩在冬季多晒太阳。
老人冬天隔着玻璃晒太阳能补钙吗
老人冬季多晒晒太阳更养生,因为冬季晒太阳可加快人体皮肤和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提高造血功能,特别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补钙等方面,有显著效果。冬季由于天气寒冷,有些老人喜欢在屋里隔着玻璃晒太阳,但是隔着玻璃晒太阳能补钙吗?
专家指出,隔着玻璃晒太阳没什么补钙效果。因为玻璃能够吸收发挥作用的紫外线,隔着玻璃晒太阳起不到实质效果。专家建议,老年朋友们应该走出去,去空气新鲜阳光明媚的户外晒太阳。
老人要健康长寿先护肾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衰老,这些都和肾有关系。所以要长寿的话,离开不了中医的肾。再一个就是脾,中医说:脾为后天之本,主营养消化吸收,如果吸收营养、消化不好,身体是健康不了的。没有吸收营养,就不能长寿。
国医大师表示:“现在很多人想生‘二胎’,如果肾不注意保养,是很容易滑胎的,肾的保养特别重要。”
谈到了服用保健的问题,“其实养生最主要的就是养肾,我以前是吃一些普通的养肾保健药物,后来结合自己近80年的行医用药经验,配伍出了养肾健脾方,现在基本就是替代了保健药物,每天晚上喝一点。”他介绍,“御寿酒”重点保护肾和脾,配方中有地黄、枸杞子等补肾药,也有黄岐、茯苓等健脾药,结合起来发挥作用。
用什么东西泡水喝好 清水泡黄芪——补气
黄芪,被称为补气诸药之最。国医大师朱良春每天都一定要吃上一碗黄芪长寿粥。平时作为日常益气补虚,扶助正气之品,黄芪适用于体质虚弱,言语低弱,倦怠无力,脉细无力等气虚不足的人。
泡茶黄芪片5-10克(原则上每次不能超过15克),用沸腾的开水直接冲泡,盖好泡10-20分钟,当茶饮用。
国医大师石学敏谈罐疗
罐疗历史悠久
罐疗是中医常用的疗法之一,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把牛角、羊角等磨成筒状,刺激痈疽,吸出脓血。因用牛、羊的角为工具,所以罐疗古称“角法”。现存关于“角法”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帛书《五十二病方》。这种类似拔火罐的方法,用于治疗牡痔。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用制成罐状的兽角拔脓血治疗疮疡的内容。唐代有用竹罐治疗疾病的记载,王焘的《外台秘要》就记载了拔罐疗法的应用。宋代的《苏沈良方》记载了用火筒法治疗久咳的方法,说明罐疗已扩大到内科疾病。明代《济急仙方》《外科正宗》等书均有罐疗的记载。清代,拔罐疗法有了进一步发展。《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述了先用针刺,继用羌活、白芷、蕲艾等煮罐,用罐疗治疗痈疽阴证的方法。《理瀹骈文》一书中,可以看到用拔罐治疗黄疸和风疾的记载。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详细介绍了火罐的质地、形状、罐疗的适应症、操作方法及效果,书中记载:“火罐,江右及闽中者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大人指,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用治风寒、头疼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病症,皆效。”可见,罐疗在清代已相当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大力发展中医,罐疗成为中医院的基本治疗方法,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罐疗的效果,推动了罐疗的普及。罐疗器具、种类也在增多,罐疗的排气方法也有了改进,成为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一种外治方法,还可用于预防疾病和保健强身。
罐疗标准化至关重要
罐疗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治病、养生方法。罐疗通过刺激皮部、络脉与肌肉,具有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的功效,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科的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罐疗,对头痛、眩晕、咳嗽、腹痛、腰背肌肉劳损等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虽然罐疗大多是和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但其治疗作用显著,有时是其他治疗方法难以替代的。
罐疗在治未病上的作用也很显著。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巨大优势和特色,而罐疗则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目前,罐疗已经进入了养生、减肥、美容场所;各种简易的抽真空硬塑罐也已进入了千万家庭,成为家庭的保健工具;罐疗正在悄然地从中国本土走向其他国家,包括国外的医疗机构,应用于军人、运动员的保健。可以预见,罐疗在养生保健领域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石学敏指出,进一步发挥罐疗在治已病、治未病中的作用,标准化至关重要。目前,有关组织已经制定了罐疗的标准,但执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标准是否规范,二是推行的力度够不够。如果问题出在标准不规范上,就修订、完善标准;如果是推行的力度不够,管理部门就要加大考评、检查的力度。现代医学的标准化,中医必须借鉴。现代医学发展快,标准化是关键。可以预言,罐疗的标准化不但会进一步提高罐疗的整体水平,而且会迅速扩大罐疗的应用范围。罐疗疗效好,再加上严谨的适应症、器具、操作标准,一定会更加广泛地应用。
睡眠协会的小建议
1、跟着太阳同起落:尽可能地在太阳升起的时候起床,或在起床时点一盏很亮的灯。明亮的光线会让人体生物钟调整到最佳状态。每天在晨光中晒上一小时,你会觉得精神奕奕,而晚上也更容易睡着。
2、别躺在床上干瞪眼:如果你躺着实在睡不着的话,也别在床上干熬着。起来到别的地方做做放松的事,看看书报,听听音乐甚至看看电视,直到你觉得疲倦为止,只是要避免让自己太过于兴奋。干躺在床上的焦急感,往往会让你更难睡好。
3、调整一下室温:把室温调整到舒服的状态,太热或太冷的房间,都会让你的身体紧张,从而更难入睡。
冬季多追着太阳走
1、冬季多追着太阳走
阳光是调节气机、舒畅情志最廉价有效的“药”,此节气最好的运动就是追着太阳走,多到户外散步、跳舞、跳绳等。
不宜整天持续工作,中午外出吃饭可适当走远一些,下午茶时间多活动腰、腿、肩颈等。
如果实在没时间外出,可在室内做打坐放松练习、深呼吸、太极拳等。
另外,专家提醒,人们之所以感觉身体发冷,多是阳气不足。
中医有“动则生阳”的说法,因此建议市民多做一些锻炼,以室内运动为好,如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不要太剧烈,以免伤了气血。
饭后最好散散步,不要吃了饭就躺下或坐下。
对于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来说,这段时间里,最好将锻炼安排在日出后或者午后。由于这一阶段室内外温差较大,到户外活动时,要注意提前做好热身运动。
2、冬天多晒晒背脊能壮阳
冬天到了,很多人都喜欢晒晒太阳,其实让背部多让阳光照射,中医说起来能够起到壮阳的功效。
中医经络学说指出,人体背部属阳,有一条从上到下沿脊柱纵向贯穿于背部的督脉,这条经脉总督人体全部属阳的经脉,又被称为“一生之阳”,人体手足三阳经及奇经八脉的阳气都通于督脉。背部还有华佗夹脊穴、足太阳膀胱经等多条阳经,因此人体背部的阳气是最为旺盛的。
比如我们每年做的冬病夏治,就是选取背部的穴位,配合天伏天的阳气,来治疗冬天易犯的疾病,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我们西北还有一句民间俗语“冬晒背盖”指的就是冬天要多晒一晒背部,这样可使“行走”于我们人体背部的阳经多采太阳之阳气,具有温络经脉的作用。
现代医学证实,人的背部皮下蕴藏着大量“的免疫细胞,除了用阳光照射,还可以通过拍打、捏脊,来激活这些人体免疫细胞,达到疏通经络、流畅气血、调和脏腑、壮人体元阳的目的。
老年人养生秘笈先养好心
有一位养生大师说过养生秘笈就是两个字,养心。邓老说,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养心最重要的是养德,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是情志过度,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就会紊乱,此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作为国医大师,邓老自有自己的一套饮食养生秘诀!邓老的饮食养生秘诀只有两个字:杂食。杂食,顾名思义,就是不忌口,不养成饮食依赖,什么东西都吃。不忌口的同时也要注意不偏食,偏食会导致多种微量元素的缺乏,造成营养不良。杂食养生,也要注意,要配合适量的运动,要让所有吸收的东西都消耗掉,营养充分吸收,不能只吸收不运动,这样就与杂食养生相背离。
中医有“精气学说”,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源。邓老说,精是一种有形之物,在房事中,就是指男子排放的物质,精液的成分一部分是精子,绝大部分是前列腺液。中医有“精满自缢”之说,这属于正常的生理表现,对身体健康无影响,但是过度的耗损,手淫,性生活无度,造成“精”的过分消耗,伤精耗气,是不利于健康和养生的。
中医所说的“内伤七情”或者“七情内伤”。邓老提醒广大男性朋友,性生活要有节制,不要偷情搞艳遇,维护好已有的夫妻感情和生活。
热水果怎么做好吃 热蒸红枣——“维生素之王”
国医大师路志正,专研脾胃病70余年,他常年的养生方法之一就是每日饭后三颗蒸红枣。这样可以让枣更加绵软,药效好,更适合老年人。
做法:
1、选择肉厚、质实、沉重、色泽鲜艳的干枣子,洗净去杂质、不要浸泡;
2、中强火蒸20分钟,置阴凉处3~4小时,晾凉;
3、将枣子置于碗中,隔水再蒸。凉水入锅,水沸后小火蒸20分钟。蒸后将枣晾凉,置于阴凉处保存;
4、每次食用前将枣子“三蒸”。需要注意的是,在水沸后放入红枣,蒸熟;
5、后去皮去核,于餐后服用1-2颗。
老人出门“三件宝”
鞋子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理疗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耿引循强调,老人在生活上可以节省,但买鞋的钱绝对不能省。子女要尽孝,首先得给父母置办两双好鞋。一般老人“外出鞋宜紧,居家鞋宜宽”。出门时穿的鞋要合脚,能随时调节肥瘦,以系带或有粘扣的为佳。老人足弓多有塌陷,鞋应有矮跟或坡跟,一般在二三厘米左右为佳。鞋底的厚薄很有讲究。鞋底太薄,南方潮湿容易返潮,会使寒气从脚侵袭人体。太厚,鞋子又重又硬,穿着不方便。鞋面要透气,经济条件好的人可以买纯皮鞋。
喜欢爬山的老人应备两双轻便、具有防滑和高弹性的运动鞋。一双鞋底应前薄后厚,一双应前厚后薄。因为上山时,为防身体向下倾斜,鞋底后边应适量加厚。下山时,身体容易前倾,所以前部要加厚。若是雨天出门,穿鞋前要查看下鞋底,纹路、颗粒越明显的,其防滑性越好,越适合此时穿。
马扎
随身带个可折叠的马扎,是考虑到了老人的体力。老年人体质弱,不适合长时间运动,需要随时休息,随身带马扎,能满足这个需求。清朝文学家、养生家曹庭栋高寿而终,其养生著作《老老恒言》就对这一做法赞誉有加。
帽子
帽子是人们四季的必备品。有了它,夏季能遮阳防晒,冬季能保暖御风。挑帽子,应以轻便、保暖性好为宜。夏季可以选择棉布的、有帽檐的凉帽。冬季最好选择毛线、呢绒等材质的帽子,或者穿有帽子的羽绒服。
需要提醒的是,有高血压的老人不要戴太重的帽子,也不能箍得太紧,以避免引起头痛。另外,帽檐不能太长,尤其不能完全遮住耳朵,不然会干扰老人的听觉,让他无法分辨四周的声音,增加走路时出现的危险。
醋泡生姜不为人知功效
中国有句俗话“含口姜,保安康”,“国医大师”路志正的养生秘诀就与姜有关。别人说他“90岁的年龄,40岁的心脏”, 90多岁还能在医院出诊,这与他食用“醋泡姜”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
生姜是一种廉价的滋补品,但养生保健功效却是有效、显著的,在古文中早有记载。《神农本草经》曰,姜有“温中、止血、出汗、逐风”等功效,能治疗湿痛及受冷之腹痛腹泻。春秋时代孔子有“不撤姜食,不多食”之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推崇生姜的妙用:“姜,辛而不劳,可蔬,可和,可果,可药。”
在路老看来,生姜养生最好是醋泡姜。他坚持吃了40多年的姜,每天进餐的时候吃两三片醋泡姜。所谓“早吃姜,补药汤”,这是因为姜最擅宣发阳明经的阳气,而早晨7-9点正是人体气血流注阳明胃经之时,此时吃姜正好生发胃气、促进消化。另外,姜中含有姜辣素,有健胃作用,有助消化。醋泡姜能保持脾胃功能正常,使气血生化充足,身体其他脏器保持一个正常的状态,心脏也会直接受益。
小孩不能泡脚吗有什么功效吗
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陆广莘在谈到自己的养生秘诀时,提到“每天晚上都会用花椒水泡脚”这种简单且省钱的进补方法。
俗话说:“热水泡脚,胜吃补药。”陆老的泡脚水里却比一般人多一味“作料”,这就是花椒。陆老认为,用花椒水泡脚比用热水泡脚促进睡眠效果更好。其实方法很简单,用一个棉布包50克花椒,用绳系紧,加水煮开后用这个水泡脚即可。花椒包可以反复利用,用一个星期左右再换新的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