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口疮偏方5则
方一 鹅口散
药物组成 生蒲黄 西黄 煅石膏 冰片
制剂用法 上药研末成粉剂,每瓶内装3g。使用时最好先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处,然后用消毒棉棒沾药涂敷患处,日3~4次。为使药物接触患处时间更长些,在涂药1小时内暂不喂奶。
适应病证 新生儿鹅口疮。症见口中粘膜发炎,生腐屑,疼痛,不能吮乳而影响健康生长等。
病案举隅 杨某,女,出生37天。患鹅口疮已30天,出生第7天因鹅口疮用龙胆紫涂治1周,症状未见缓解,继而口服制霉菌素及小苏打溶液外用治疗1个月,症状仍未见减轻,婴儿因吮奶疼痛而哭闹拒食,遂来就诊。检查:舌及舌下、上下牙龈、颊、软、硬腭、口腔全部粘膜附着白色厚腻的腐屑物,糜粥样凸起成片状,不易擦去,口内发出特殊臭味。处方:鹅口散3g(外用),嘱日涂3~4次,分3天用完。其母亲为孩子病情焦急,2天即将外用药用毕。二诊时婴儿口腔内白腐屑已全部脱落,唯有舌系带根部还见一处溃烂点,再涂药1天病告痊愈。
资料来源 徐克信.中医杂志,1995,36(12):740
评 按 鹅口疮为胎中伏热,蕴积心脾,上蒸口腔,或口腔不洁,相继感染而出现红肿疼痛,表面覆盖白色腐屑物及口内产生特殊气味与灼热感,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圣济总录》说:“……谓之鹅口。此由胎中禀受谷气偏多,既生之后,心脾气热,上熏于口,致成斯疾,盖心主舌,脾之络脉,散舌下数也。”现代医学认为,此系口腔粘膜白色念珠菌感染。鹅口散系家传验方,纯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蒲黄能抗炎、改善微循环、促进炎性物质的重吸收;煅石膏能清热、收敛粘膜、减少分泌;西黄能抗炎解毒;冰片能镇痛及防腐、抑菌。诸药合用使腐去、肿消、痛止。
方二 芒笋芽汤
药物组成 芒茎的鲜嫩笋芽5~6个,第二次淘米水
制剂用法 挖取芒的鲜嫩笋芽5~6个打烂,与第二次淘米水适量煎汤取汁而成。用以洗口腔,每日3~4次。
适应病证 鹅口疮。
病案举隅 张某,男婴,为7月早产儿,出生12天时口腔出现白屑,哭闹伴低热。诊为鹅口疮,用制霉菌素水洗口腔,紫药水涂患处,未见好转,婴儿出现拒乳,器声低弱。20小时换用芒笋芽汤洗口腔,12小时后婴儿开始吸乳,2天后痊愈。
资料来源 陈超仁,中国民间疗法,1995,3(4):13
评 按 本方源于民间单验方,对治疗鹅口疮有特效,轻者3~4小时,重者12小开始乳,通常2~3天痊愈。芒,即芒茎,又名杜荣、芭芽,生于山坡野地,丛生,叶如矛,长四五尺,叶快利,伤人如锋。芒产地甚广,取材方便,其性甘平,无毒,洗口腔时婴儿咽下汤汁无妨。用芒笋芽汤洗口腔,白屑易脱落,创面不出血,安全而有效,显效时间短,疗效好,易为人接受。
方三 甘露消毒丹加味
药物组成 滑石10g(包煎) 黄芩6g 藿香7g(后下) 木通5g 白豆蔻5g 射干4g 薄荷3g(后下) 菖蒲3g 连翘8g
制剂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病愈为止。
适应病证 鹅口疮。
病案举隅 王某,男,2岁半。口腔粘膜、舌面、牙龈及上腭处均有白色点、片状物,拭之不去,舌质淡,苔白腻而黄,脉象濡数。证系湿热内蕴,薰蒸于口所致,投上方2剂,诸症消而病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资料来源 高升飞.陕西中医,1994,15(5):222
评 按 本方具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方中滑石、木通清利湿热;黄芩清热解毒而燥湿;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浊,行气悦脾;射干利咽喉;连翘协黄芩清热解毒。诸药相伍则湿邪得利,毒热得清。临床用药,湿重加苍术、佩兰(后下)各6g;热重加黄连5g,栀子7g,疗效甚佳。
方四 大黄饮
药物组成 大黄6g 黄连1g
制剂用法 开水浸泡取汁,分次频喂。
适应病证 鹅口疮。
病案举隅 张某,男,16天。7个月的早产儿,生后体弱多病,时常腹泻,常用抗生素治疗。近4天来,口腔粘膜白屑堆积,逐渐增多,不肯吸乳。用龙胆紫涂口及苏打水涂试,白屑退而又生。大便干结,3日未行,小便短赤,面赤唇红,舌红苔腻,指纹紫滞。证属鹅口疮,乃由心脾积热,循经上行,熏蒸于口作致。予生大黄6g,黄连1g。开水浸泡取汁,分次频喂。药后口腔白屑见减,2日后消失。
资料来源 秦亮.江苏中医,1990,11(2):64
评 按 鹅口疮是小儿常见的口疮疾患,多发生于哺乳期,尤以营养不良、长期使用抗生素有关。一般认为,脾开窍于口,脾经郁热,循经上行,熏于口舌所致。小儿脏腑娇嫩,由于喂养失当,常可夹有湿浊、食滞等,再加上衣被过暖,心经亦可蕴热,移热于小肠,则致口舌生疮。大黄饮中重用号为将军之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有斩关夺门之力。方中用大黄以导热下行。配黄连少许,使心火得清,二药相伍,一清一泻,诸火皆除。
方五 冰石散
药物组成 冰片20g 麝香少许 硼砂50g 石膏30g
制剂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装瓶备用。先用生理盐水洗擦患处后,再涂药末,配合制霉菌素研末涂患处。交替使用,每日各涂2~3次。可咽下。
适应病证 鹅口疮。
病案举隅 郭某,男,1岁。因满口起白屑5天就诊。查见颊、舌、腭、口角及咽部粘膜上均有乳绒状膜,似凝乳,有轻度隆起,周围粘膜充血水肿,面赤唇红,口干喜饮,大便干,小便赤。舌淡红,苔黄腻。体温:37.8℃。取白屑少许涂片检查到菌丝。诊断为鹅口疮(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治宜清热解毒,剥脱防腐,收湿敛疮,抑制真菌感染。用上述方法治疗,经治疗2天后,口腔粘膜白屑减少,继续使用3天后,口腔粘膜白屑消失。
资料来源 吴祥娥.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6,18(4):30
评 按 本病由热毒熏发于口,灼损粘膜所致。方中冰片清热、防腐,加速炎症消除,促进口腔粘膜剥脱,糜烂和溃疡的愈合。麝香去壅遏,除火毒。硼砂清热解毒,消肿防腐。石膏祛腐生新,收湿敛疮。制菌霉素研末直接涂于粘膜,有利于抑制真菌感染。这样综合运用,具有清热解毒、剥脱防腐、收湿敛疮、抑制真菌感染之功效,且疗程短,见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