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中暑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老年性肺炎常与中暑并存 其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甚至缺乏呼吸遭症状,如咳嗽、咯痰等,更缺乏典型的肺炎体征.可表现为食欲不振,章识障碍或精神异常,有些表现为心悸、胸闷、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发热,体温多在39℃以下,个别可无发热面仅表现为多汗。周围血象,白细胞正常或升高,分类以中性增多为明显.易合并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休克,心律失常及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早期呼吸音减弱,可出现少许湿性啰音,多在一侧局部肺底部多见。发生在慢性支气管炎基础上的,两肺可出现多种干、湿性啰音.上述肺部体征可提供肺炎的线索.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2.脑出血常与中暑并存 本病起病急骤,表现有头痛、呕吐、进行性言语不清和昏迷,鼾声大作,小便失禁,可有抽搐。丘脑出血累及丘脑下部、桥脑出血者表现为高热、昏迷,头颅CT可明确诊断.
3.血糖升高 老年人糖耐量减低,50岁以上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5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40%左右,且患者缺乏自觉症状,尿糖常为阴性.中暑会使病情加重,使隐性糖尿病者发病,重症中暑的应激状态亦可使血糖升高,但一般不超过15~
20mmol/L.
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本病的诱发因素中以感染占首位,发热即成为主要症状之一,感染以肺部感染为多见。中暑亦是诱发因素之一.常以昏迷、失水、休克而就诊.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多数见于老年人,半数无糖尿病史。实验室检查能明确诊断.
容易与颈椎病混淆的疾病
在临床上骨科疾病的种类有很多种,颈椎病是其中的一种,而且也是最为顽固的,为了避免颈椎病与其它关节炎误诊的发生,在生活当中要多了解一些有关颈椎病的常识,这样才能更好的辨别,那么容易与颈椎病混淆的疾病有哪些呢?下面为您介绍。
容易与颈椎病混淆的疾病:
1、一般的肌肉劳损也造成脖子疼痛,可能并不是颈椎病。
2、神经系统有异常,病人出现肌肉萎缩、没有力量、麻痹。比如说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症状与颈椎病的早期症状就很相似。
3、肩痛和肩部疾患:如肩锁关节炎、肩峰下滑囊炎、肩周炎、岗上肌撕裂等。但肩部疾患并无颈痛和阳性X线征象。
4、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均可能引起眩晕,应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相区别。
5、椎动脉粥样硬化和发育异常等疾病也可能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应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相鉴别。
容易与颈椎病混淆的疾病,骨科专家指出,颈椎病的危害非常的大,大家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做好颈椎病的预防工作,特别是一些高危人群,更要多了解一些颈椎病的常识,这样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花柳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主要分两型。
1)结节性梅毒疹:呈直径为2mm或更大的红褐色或铜红色结节,质硬而有浸润,呈集簇状排列,表面被覆粘连性鳞屑或痂皮,或结节顶端坏死、软化形成糜烂及溃疡,常一端自愈,另端又起新结节呈弧形、环状或花环状排列,消退后遗留瘢痕及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斑。好发于头、肩胛部、背及四肢伸侧,分布不对称,自觉症状轻微。
2)梅毒性树胶肿:为破坏性最大的一种损害。初为皮下深在性结节,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呈暗红色浸润性斑块,中央逐渐软化,终于破溃,流出粘稠树胶状脓汁,故名树胶肿。溃疡继续扩大呈圆形、椭圆形,境界清楚,溃疡壁垂直向下,边缘整齐呈紫红色,常一面愈合,一面继续发展,形成肾形或马蹄形溃疡,经数月后溃疡结疤痊愈。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以小腿多见,常单发。自觉症状轻微。
3)近关节结节:少见,为发生于肘,膝、髋关节附近的豌豆至胡桃大圆形、卵圆形结节,性质坚硬,时称分布,表面皮色正常,无明显自觉症状。如不治疗可持续数年,不易自行消退。
(2)晚期粘膜梅毒:主要发生于口腔、鼻腔及舌部。口腔损害常发生于硬腭,呈结节性树胶肿,往往在硬腭近中央部发生穿孔,为三期梅毒的特征性表现。鼻中隔亦常形成树胶肿,并可损伤骨膜及骨质,出现鼻中隔穿孔,形成鞍鼻。舌部树胶肿破溃后,形成穿凿性溃疡,边缘柔软而不规则,自觉症状均轻微。
(3)三期骨梅毒:常见者为骨膜炎,以长骨多见。其次为树胶肿,对称发生于扁骨,以颅骨多见,可形成死骨及皮肤溃疡。
(4)内脏梅毒:任何内脏皆可受累,但以心血管梅毒最常见而重要。多发生于感染后10一20年,一般约有10%一30%未经正规治疗的患者发生心血管梅毒。基本损害为主动脉炎,可进一步发展为主动脉瓣闭锁不全、主动脉瘤等。肝树胶肿次之,胃肠、呼吸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损害少见。
(5)神经梅毒:主要为脊髓痨及麻痹性痴呆。该二病各有其特有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对诊断有很大帮助,包括细胞数目增多,蛋白定量阳性,特有的胶金曲线,脑脊液梅毒血清反应阳性。
湿热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发热来势甚渐,逐日加重,缠绵不易退清,一日之间,午后较甚,日晡最高;(2)汗出不透,且多不能下达;(3)嗜睡,神识不甚清明;(4)口腻,胃呆,胸闷,呕恶,腹部膨胀,大便溏而不爽,口渴不欲饮或不多饮,或喜热饮,必至湿已化尽才喜冷饮;(5)舌苔初起多白,继而由白转黄,由黄转黑;(6)脉象多濡、尽管万氏指的是湿温病的主要特征,但对湿热病证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很切临床实用。
疟疾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般非典型疟疾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败血症 疟疾急起高热,热型稽留或弛张者,类似败血症。但败血症全身中毒症状重;有局灶性炎症或转移性化脓病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
2.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流行多在秋收季节,与参加秋收接触疫水有密切关系。临床典型症状“寒热酸痛一身乏,眼红腿痛淋巴大”可供鉴别。
3.丝虫病 急性丝虫病有时需与疟疾鉴别,鉴别主要依离心性淋巴管炎,血片中找到微丝蚴。
4.伤寒、副伤寒 一般起病不急,持续高热,常无寒战及大汗,有听力减退,相对缓脉,玫瑰疹,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消失,肥达反应阳性,血或骨髓培养阳性等特点,不难鉴别。
5.急性血吸虫病 来自流行区,近期接触过疫水,有皮疹,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血吸虫皮试阳性,大便孵化阳性,即可确诊为血吸虫病。
6.脑型疟疾 本病发生易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痢疾、中暑相混淆。通常要仔细反复查找疟原虫。毒痢还应做粪常规、培养。一时弄不清可先用抗疟药治疗以等待结果。
7.黑尿热 应与急性溶血性贫血鉴别,如胡豆黄;阵发性血红蛋白尿。
8.其它如粟粒性结核、胆道感染引起的长热程发热也要注意鉴别。
地中海贫血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合阳性家族史,一般可作出诊断。有条件时、可作基因诊断。本病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1、缺铁性贫血 轻型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表现和红细胞的形态改变与缺铁性贫血有相似之处,故易被误诊。但缺铁性贫血常有缺铁诱因,血清铁蛋白含量减低,骨髓外铁粒幼红细胞减少,红细胞游离原叶琳升高,铁剂治疗有效等可资鉴别。
2、传染性肝炎或肝硬化 因HbH病贫血较轻,还伴有肝脾肿大、黄疽,少数病例还可有肝功能损害,故易被误诊为黄疽型肝炎或肝硬化。但通过病史询问、家族调查以及红细胞形态观察、血红蛋白电泳检查即可鉴别。
盘点易与中暑混淆的疾病
1.中暑与低钾血症。低钾血症与中暑不同,多是在天热大量出汗后没有及时补充含钾丰富的饮料或食物,引起体内损失过多所致,其最突出的表现是四肢酸软无力,尤以下肢最为明显。低钾血症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无力或登楼困难,心跳也会变慢,若病情不严重,及时补充含钾食物,症状可明显缓解,但中暑不会因为进食而有所缓解。
2.中暑与急性心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是胸前部疼痛,同时伴有全身不适,这点可与中暑区别。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病人应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再配合其他消暑措施后会很快好转;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一般会持续不缓解或反复发作,必须到医院诊治。
3.中暑与感冒。虽然中暑有发热的现象,但没有鼻塞、流涕、怕冷或咳嗽等感冒症状,这是中暑与感冒最大的区别。中暑患者往往伴有胸闷、心慌症状,感冒一般不会出现这类情况。另外,中暑发病虽急,但恢复得快,病情不严重的1~2天甚至在几个小时内就能消除症状,而感冒需要数天才能痊愈。
4.中暑与热中风。因酷暑气温高诱发的中风,俗称热中风。对于有高血压、中风病史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在中暑的同时很可能会诱发中风。因此老人在炎热天气出现不适,家属要仔细观察其症状,及时测量体温,若出现高热、头晕、心慌、脸色苍白、全身无力、大汗后抽搐等症状,就要警惕可能是中暑;如果头晕、头痛的同时还伴有半边肢体发麻等,可能是热中风的前兆,这两种情况均要及时送医院抢救。
胃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人们常把心窝部疼痛称为胃脘痛,该部位的疼痛大多来自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殊不知,除了胃及十二指肠外,胆囊,胰腺,肝左叶,总胆管以及心脏等器官都紧贴或临近心窝部,这些脏器出现病变同样可引起“胃痛”。
胆石症 胆石症的发病率很高,由于胆石的刺激, 胆囊及胆管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病人多有心窝部(或右季肋下)的不规则隐痛及不适感,有时还可出现上腹部饱胀,嗳气等酷似胃病的症状,病情常因饮食不当或进食油腻等而加重,许多病人因此长期被自己诊断或医生误诊为胃痛,类似病例时有所闻,如某女性患者,50岁,心窝部出现不规则隐痛已3年,并时有嗳气,按胃炎治疗数月,效果不明显,一查B超才知道,原来她得的是胆结石伴炎症,根本就不是胃炎。
肝胆系统恶性肿瘤 为常见的肝胆系统疾病,如肝癌(尤以左叶肝癌多见),胆囊癌及总胆管癌等都可表现为“胃痛”,并出现上腹部饱胀,乏力,纳差,黄疸等症状体征,极易被误诊为胃病而失去早期诊断和治疗机会。
胰腺疾病 胰头癌或慢性胰腺炎患者也常有心窝部隐痛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应该仔细检查加以鉴别
心肌梗死 老年人心梗时不一定都会有心前区绞痛,可仅诉“胃痛”或心窝部不适,并伴有恶心,呕吐,有些病人会强烈要求作胃镜检查,如果不加鉴别,盲目按胃病处理,很容易导致误诊甚至发生意外, 可见,临床上许多“胃痛”的患者不一定都是胃痛,应该仔细询问病史,并结合全面的理化检查,才能发现病变的症结所在。
铅中毒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铅测定
血铅测定值一般达1.44~2.4μmol/l(30~50μg/dl)即有诊断意义。但因铅离开血液较快,故此项检查仅在急性中毒时诊断价值较大。一般儿童血铅超过2.88μmol/l(60μg/dl),可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和体征;若血铅水平持续高于1.92μmol/l(40μg/dl),则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损害。最近有人曾作4~12岁儿童血铅测定,证明血铅超过1.18μmol/l(24.5μg/dl),即有可能发生精神发育异常。目前,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规定铅中毒的定义是全血铅含量≥1.2μmol/l(≥25μg/dl),认为在这个血铅含量时,即可出现无症状的儿童铅中毒,对红细胞、周围神经、肾、免疫系统、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均产生恶劣的影响。尿铅测定可作诊断参考,其正常上限值为0.39μmol/l(0.08mg/l)。但因有某些因素影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关于爽身粉的铅检查,可加少许醋酸,再滴1%碘化钾溶液,如出现金黄色,即为含有铅质。
2、周围血象
中度以上铅中毒患儿可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点彩红细胞增加,网织红细胞及多染性红细胞亦常增多,但其特异性均较差。检查荧光红细胞为铅中毒早期诊断有价值的方法之一,其常用标准如下:1%以下为正常,超过2%~10%为轻度增加,超过10%为过高。但非铅中毒的特异诊断方法。
3、驱铅试验
对有铅接触史而无明显症状的病儿,尿铅测定正常,可作驱铅试验。一般用依地酸二钠钙(na2caedta)500mg/m2单次肌注,收集其后8小时的尿检测铅含量,若对于所注入的每mg依地酸二钠钙之尿铅排出量大于4.83μmol(1μg),则提示患者血铅浓度超过2.64μmol/l(55μg/dl)。
食物中毒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霍乱及副堆乱 为无痛性泻吐,先泻后吐为多,且不发热,大便呈米泔水样,因潜伏期可长达6天,故罕见短期内大批患者。大便涂片荧光抗体染色镜检及培养找到霍乱弧菌或受尔托弧菌,可确定诊断。
(二)急性菌痢偶见食物中毒型暴发。一般呕吐较少,常有发热、里急后重,粪便多混有脓血,下腹部及左下腹明显压痛,大便镜检有红细胞、脓细胞及巨噬细胞,大便培养约半数有痢疾杆菌生长。
(三)病毒性胃肠炎 是由多种病毒引起,以急性小肠炎为特征,潜伏期24~72h,主要表现有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及腹泻,排水样便可稀便,吐泻严重者可发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砷中毒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慢性轻度中毒
a)皮肤角化过度,尤在掌跖部位出现疣状过度角化;
b)躯干部及四肢出现弥漫的黑色或棕褐色的色素沉着和色素脱失斑;
c)轻度肝脏损伤;
d)轻度周围神经病。
慢性重度中毒
在慢性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a)肝硬化;
b)周围神经病伴肢体运动障碍或肢体瘫痪;
c)皮肤癌。
脑中风容易与哪些疾病相混淆
1、缺血性中风: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造影摄片时应将颈部包含在内;急性脑缺血性中风发作24-48小时后,头部CT可显示缺血病灶。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局部脑血流测定,可提示局部脑缺血病变。
2、出血性中风: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和偏瘫;CT表现为高密度影区,出血可破入脑室。临床上根据患者意识清醒与否、是否昏迷、偏瘫程度等将出血性中风分为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