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恰当的语言给孩子谈性
如何用恰当的语言给孩子谈性
无论什么时候和场合,对于孩子的性问题,父母都不应该因为自己不恰当的态度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回答孩子的性问题要简洁,不要扯七扯八。
有时候并不是为了让孩子彻底地掌握有关性方面的知识和学问,而仅仅是为了达到纠正孩子性心理方面的问题,使他不会形成错误的性观念和态度。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提出这方面问题的时候,父母用语言对孩子进行性方面的教育就算正式开始了。一个两三岁的男孩指着生殖器天真地问父母:“这是什么?”的时候,父母的正确态度应是自然地告诉他:“这是你的小鸡鸡。”
父母的态度应该像告诉孩子哪儿是耳朵,哪儿是眼睛那么自然。故弄玄虚、大惊小怪的口吻和表情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难以排解的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耻感。当孩子问这类问题的时候,他并不是想知道生殖器的性功能,只不过是想知道正确名称而已。
有的父母回答孩子提出的“生命来源”问题时,常借故说:“你是捡来的,是树上长出来的……”不正确的回答未必能使孩子真正相信。问题在于,孩子 会感觉到父母不想让他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而且这问题是神秘的。当孩子长到七八岁的时候,已经模模糊糊地知道一些性的信息时,心中尽管存在着很多困 惑,也不会向父母坦诚地询问了。因为他曾经在父母那里碰了壁。父母也因此失去了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帮助孩子度过性觉醒和性困惑的心理时期。
回答孩子的性问题,应遵循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平静、坦诚、自然的态度至关重要。由于孩子毕竟还不成熟,回答可以简单一点。关键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以免导致不正常的性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耻心。
和孩子谈谈性并非那么难
某一天,讲睡前故事之前,JJ突然要求吻我,可是不像以往那种撅起小嘴唇等待我的亲吻,而是扑到我身上,企图按倒我。我推开他问你这是干什么呢?JJ说他要像爸爸妈妈那种吻。我明白了,虽然我们没有在他面前做过类似的事情,可是电视已经交给他了。我说我不接受,既然这是爸爸妈妈之间的吻,我们是妈妈和宝宝,就不能做了。等到你结婚了,再和你的老婆吻吧。JJ同意,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可是!对于我来说,却是突然意识到,JJ已经越来越大,关于两性之间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我突然想起前些时候他看书的时候指图片给我看,告诉我:“这些是青蛙的精子!”我是时候要留意这个问题了。
第二天,我立刻到网上书店,寻找这方面的教育读本,想让自己先有个底,日后面对突如其来的类似问题和情况,可以更正确更正面地给孩子做出指导。经过很认真仔细地查阅,最终选了两本,其一是两位英国作者合著的《和孩子谈谈性》,另一本是国内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著的《亲亲孩子,谈谈性》。两本书都很容易读,特别是国内的这本,还配有漫画,不费脑力轻松接受信息。但因为我是先读了《和孩子谈谈性》,回头看0-6岁的这本《亲亲孩子,谈谈性》,就觉得很多都是被前者在正本里头提过且还讲得更到位,所以后面这本我只略读而过。如果你购买了第一本,第二本其实也没有必要买了。所以我这次也只是写前一本的读后体会。
《和孩子谈谈性》里面,作者使用的方式是先给家长提供对应年龄段孩子对性的关注点,然后针对这个关注点做出指导,让家长有个全面的认识,并提出可操作的建议。然后再在每章后面罗列几个常见的家长提问,做出解答。其实解答的内容在每章中已经提出过,只是在这里做一个小结。我非常喜欢作者的观点,是因为作者在正文前面已经提醒读者,这些内容是根据他们的所获得的个例和科学研究来写作,但每个家庭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来进行教育,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根据我自己的阅读体会,总结以下几点分享出来:
一、和孩子谈性,归根到底还是回到父母与子女沟通的问题。也就是说,无论和孩子谈什么,我们都要把握一个原则:像朋友一样敞开心扉去沟通。而不要企图时时刻刻说教,时时刻刻让孩子知道你懂得更多你比他大所以你说的都是权威。特别设计这么敏感的话题,家长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不要认为他们是故意刁难你,其实这是他们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异性的身体的一个必经阶段。所以,我们的态度要坦然,要放松。“对孩子来说,这类问题是否得到答案无关紧要,而你是不是那个随时可以帮助他的人,是不是真心乐意为他解释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P32)
二、每个阶段的孩子对于性的疑惑,都是不同的。书中把孩子分为几个阶段,叫做“XX期的孩子期望了解什么”,针对每个阶段都有列出一些内容供父母参考。所以父母对于孩子提出的性问题,不需要刨根究底,仔仔细细地回答,也不用遮遮掩掩地回避。只要针对他能理解的内容,正面给予解释就可以。孩子得到他的答案,一般也不会深究,等到他成长到另一个阶段,又另外的疑惑,再回答即可。比如,对于2-6岁的孩子发问:我从哪里来的?父母可以直接告诉她,是妈妈生出来的。如果孩子继续追问,怎么生出来的?可以告诉她从妈妈身体的生命通道出来的。或者如果像剖腹产,可以直接给孩子看切口的地方。这个年龄的孩子,一般知道这些已经能觉得满足了。“记住,你的答案只需孩子能听懂,和她的认知水平一致就可以了。然后态度依然是:一旦你弄明白孩子究竟在问什么,就诚恳、坦率、科学地作答。”(P110)
三、一般孩子都有性困惑,根据年龄不同,困惑程度也异同。但不要认为从来不对父母谈性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相反,如果他有困惑,不向父母发问转而去寻求同学,或者网络去寻求答案,这个情况更加不妙。因为你不知道他所获得的信息是否正面,是否正确。所以如果孩子耻于发问,作者建议家长主动提出问题,比如,可以在家中显眼的位置放置一些性教育的书籍,让孩子去翻阅,然后借此机会跟孩子交流一下,适时问几句:“你知道宝宝是怎么出生的吗?”、“告诉妈妈,你知道什么是性吗?它意味着什么?”、“告诉我,你觉得你长大后身体会有哪些变化?”……(P59)如果要让孩子谈下去,父母还要注意引导,不能让谈话被孩子的“是”,“知道”就断开了。
四、关于孩子的粗言秽语。不仅是十来岁的孩子,就连上幼儿园的三五岁的孩子也会从周围的人口中学来这些语言。家长对待这种行为,不要一位呵斥,因为这样做只会激发孩子更大的兴趣,觉得这些词语很有魔力,居然能让父母大动干戈,大发脾气,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说。首先,父母必须“肯定孩子是出于无知和幼稚”(P91)而使用了它们,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先解释这个词语,看他是否真的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一般来说,一旦孩子知道词义之后,词语的神秘感就消失了,没有魔力了。父母不用去制止孩子不说这些词语,只要告诉他,在家里我们不使用这些词语,请他不要在这个环境使用即可。有时候孩子们会拿这些词语对骂,兴致勃勃觉得很带劲,家长在让孩子了解这些词的意思之后,请他换位思考,是否希望别人也对他使用这些词语,感觉如何?“要帮助孩子逐渐学会思考自己的粗俗言行对朋友意味着什么,这也在帮他学会自我控制。”(P90)
五、“做他的父母,而不是朋友”(P99)。孩子上小学之后,就会开始融入集体生活,会拥有自己的小圈子。和父母的关系开始有了变化,他会从原来围着你转的小孩子,瞬间长成不愿意和你多待在一起的孩子。特别十几岁的孩子,当他们有什么困惑,首先求救的不是父母,而是身边的同伴。“这个年龄的孩子需要父母施以坚定的指导,帮助他正视和辨别很多模糊的概念,包括与同伴的友谊,他眼下最需要的是你扮演父母的角色。”(P99)所以父母需要和孩子建立更多的规则,以规范他的行为,比如如何使用网络和计算机,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作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当你察觉孩子出现某方面的问题时,如果你单刀直入质问他,肯定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相反,你如果去询问他的某个朋友的情况,你们双方因为不会直接面对问题,而变得不那么严肃认真,比较好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
当然,就像我开头提及的,作者提醒读者,他的建议还要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做出调整。所以这本书里并不是所有指导事项都是可取的,特别是社会、文化、道德环境的差异,我们不能照书全搬。作者有一个观点,认为在孩子叫孩子性器官的时候,要使用科普语言作答,而不是想我们说的“小鸡鸡”这类词语,他认为这样做会让孩子对性器官的认知更清晰。可是我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不能这么做,所有的孩子都使用“小鸡鸡”这个名词,而你家的孩子用“阴茎”来表示,这不等于让他的词语成了其他人印象中的粗言秽语了吗?我们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引导。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指导很具意义,建议家长们都读一读。
儿童纠正口吃的方法
纠正儿童口吃越早越好。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多让孩子听表达流畅、声音优美、简洁明确的语言。如儿童故事、幼儿诗歌等。父母可以神情自然地跟着孩子一起讲,一起念。
2、正确示范。父母耐心、细心地多与孩子谈话,多做示范,少做纠正,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让他在说的过程中从心理上轻松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纠正。
3、与孩子说话的时候速度可以放慢一些。如果孩子一时没接上来,也不要急着提醒,父母可以自然而铸地继续往下说,使孩子沉浸在自然交谈的气氛中,不加强注意自己是否口吃的心理,久而久之,口吃带来的心理压力就会缓解甚至消除。相反,“你看,怎么又口吃了!你不能想清楚,把一句话一下子说完吗?”父母这样的纠正方法恰恰加强了孩子说话的心理压力。
4、帮助孩子确立纠正口吃的信心。设法让小伙伴们不要嘲笑他,对孩子表现出耐性和信心,不要急躁。
宝宝语音能力发育抓住五关键期
宝宝语言能力发育锻炼抓住五关键期
收藏
爸爸妈妈们,宝宝从咿咿呀呀”到伶牙俐齿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呀,这需要对语言能力进行锻炼,而这可是一个科学而又漫长的过程。小编告诉大家,锻炼宝宝语言能力,五大关键妈妈们更要牢牢把握。
关键一:0~6个月
在这个时期,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他可以吸取词语信息,并在大脑中进行存储。
同时语言与情感紧密相连,所以父母在此时期首先要与婴儿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要与孩子进行良好的语言交流,如在给孩子喂奶、换尿布、出外散步等时候要对孩子说:宝宝,我们现在在吃奶”,妈妈给宝宝换尿布”,我们在散步”,我们看见红花”,那是松树”等。这样可以给孩子树立交流的榜样,给孩子示范正确语法,教给孩子谈话规则。
关键二:1岁左右
1岁左右孩子开始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父母要给孩子创造非常温暖、轻松的说话环境,不要不顾孩子的情感,强迫孩子说话或表演。
父母要演示在同别人谈话时注意别人的眼睛和嘴,这样一方面是使孩子明白目光交流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正确发音;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父母要让他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没有表达清楚,父母要用正确的语言重复孩子的话语,虽然孩子可能并不一定当时重复,但他会记住,下次可能就会正确地说了。
在这一时期,要选择适当的儿童读物,为孩子朗读,或给孩子讲故事。
关键三:2~3岁
这时期,孩子已经能用语言与他人交谈,知道怎样问和回答问题,学习掌握语法和语义,懂得讲话要轮流进行。在这个时期家庭成员一定要注意使用规范的语言,而不要总学孩子使用像吃面面”、坐车车”这样的儿童语言。
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与他人,尤其是同龄人接触,使孩子在正常的交往中学习运用语言;父母也可以和孩子演一些小戏剧或过家家,使孩子学习体会别人的角色;可以让孩子充当家中的信息传递员,如告诉爸爸我们马上就可以吃饭了,对妈妈说还有5分钟电视就开始了等等;还可以让孩子当小领导,由他教你怎样做某事或指示你干一件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以便让孩子看到语言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成年人说话声音不要太大、太跋扈、太伤人或口心不一,这样会使孩子对语言的作用产生不良印象,甚至可能导致孩子的语言障碍。
关键四:4岁左右
4岁左右的孩子对文字开始产生极大的兴趣(有些孩子会更早一些)。
这时可以教孩子进行阅读,注意是阅读”,而不是识字”。不要让孩子学一些对他无意义、不了解的字,要将文字与他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口头语言相联系。
父母还可以给孩子讲书、帮助他读懂字和句子的意义,尽量让孩子不看图而靠语言来听懂故事,让他注意书中字的形状,用手指跟踪所读的字,可以用一些塑料或木制的字让孩子摸,帮助孩子记住字;还可以鼓励孩子编故事,家长用一张大纸在上面把孩子说的话原原本本记下来,在纸的下半部分,可以让孩子把故事画下来,这样的实践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有趣和有意义的。
关键五:5~6岁
应该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儿童在耳熏目染中获得语言文字智能的发展。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的言行、思想都可在孩子身上得以体现。为了使孩子语言文字智能得以良好发展,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图书,在这个过程中既应有父母帮他们念故事,还应有他们自己根据画面,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讲述。父母还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电视节目,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这种谈话讨论过程中,父母应注意自己的潜词造句,措词既要准确又要形象生动,并且思路要清晰。父母只有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真正寓教于生活之中。
6~7岁是孩子学习书写和写作的时期,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即兴写下自己的想法,而不必在意字的工整与正确(家长可用另外的纸写下正确的让孩子看),还可以让孩子利用电脑帮助写作。
爸爸妈妈们,知道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必须了解的关键了么?宝宝提高语言能力,关键在锻炼!所以,在宝宝学习说话,表达自己的意思的过程中,父母要引导幼儿与成人、同伴自由交谈,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经验。幼儿有时在交谈中表现出结结巴巴,这可能是由于幼儿不知该用何词或意欲选择更好的词汇,偶尔的停顿可能正是他思考的过程,切忌在一旁督促,以免给幼儿造成紧张心理哦!
孩子爱看电视怎么办
一般情况下,纠正这种心理偏差,多有以下几种方法:
1、对于孩子看电视过多的行为,家长可给予适当的批评。心理学认为,给孩子适当的表扬和适当的批评都是极为重要的,表扬可以使孩子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批评又可以适当地纠正孩子的错误,使儿童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负疚,从而改正错误。但是,家长一定要掌握批评的方法,不能靠打骂来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实行“后果报复”,即如果孩子电视看得过多,家长可以禁止或减少他们看电视,以此来矫正他们孤独、不与人交流等性格缺陷。与此同时,父母还要多与孩子交流,多为孩子提供与人接触、与人交谈的机会。
2、完全禁止孩子看电视,这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最好的办法是家长和孩子一起着电视,并利用这种机会与孩子交流。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鉴赏能力,又增进了两代人之间的感情,同时还为孩子提供了与人交流、锻炼语言能力的机会。当然,家长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看电视,但我想,只要您能隔叁差五地抽点儿时间陪孩子看电视,一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利用餐问、睡前的时间多和孩子交谈,尤其要和孩子谈谈电视节目。患有电视孤独症的孩子,注意力几乎都在电视上,这是家长打开孩子的“话闸子”的主要契机。家长可以利用孩子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来与之交谈,以避免他们因看多了电视而影响语言的发展,使孩子不致于患有自言自语、语言单调等疾病。同时,这种做法还可以使孩子愿意向家长倾述心中的所思所想,便于家长及时地了解孩子,引导孩子。
4、有的家长怕孩子哭闹就打开电视机,借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孩子推给电视去“代管”,使两代人之间出现情感距离,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希望父母们能尽量抽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精戏、散步、逛公园,给孩子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使他们明白:除了电视,世界上还有许多有趣的事物。
5、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家长每天都迷在电视上,要看到“再见”为止,很难想象孩子能经得住诱惑。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先要“管教”住自己。
你的粗心可能会造成孩子语言障碍
幼儿有语言障碍的原因
2~3岁的幼儿语言障碍发生率高,而这段时期恰恰又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来说,造成孩子语言发育障碍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先天发育异常
例如软腭或舌系带过短,影响正常发音;因为听不到周围的声音,宝宝不具备学习发音的生理条件,也就不可能理解特定声音所代表的意义,因而无法用语言交流等。
其二:后天环境不良
蒙氏早教中说到,儿童语言当中的缺陷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口头语言发声器官的肌肉没有很好地起作用,结果导致了无法重现发音。对于口头语言来说,必要的肌肉运动是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如果无法一步一步地建立起必要的肌肉运动,其结果就是语言发音不好,或者是缺词。这些缺陷统称为“口齿不清”,也就是孩子还不能很好地运用自己的舌头。
发声器官的肌肉的锻炼依赖于生活环境。如果家长不重视孩子的语言教育,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各自玩手机,缺少对孩子进行良性的语言刺激,就会导致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和发音不准、口吃等。
其三:心理素质不过关
蒙氏教育中有这样的描述:有一些3、4岁的孩子从来没有说过话,他们甚至连2岁宝宝所说的那些“咿呀学语”式的话都没有说过。但由于给了他们充分的自由和环境激励,他们会突然说话。这是因为他们的心理肯定是受到了某种伤害或阻碍,以至于他们无法把已经学习好的语言表达出来。
儿童入学前要做什么准备
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异
1、 教育方式的改变:
幼儿园教学中,孩子更多的是通过游戏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产生互动、学习知识。升入小学后,以文化学习为主的授课方式往往让孩子很难快速进入“角色”。
2、 教师的角色转变:
幼儿园倡导“保教并重”,因而大多幼教都承担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角色。升入小学后,随着孩子身心发育不断完善,保育的色彩逐渐降低,而教育的成分逐渐增加,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多体验“等”的感觉。比方,带孩子去超市购物,让他体验在收银台前排队等待的滋味,让他体验“慢慢熬”的感觉。
2、有始有终地玩。
在孩子专心玩积木时,不要叫他去收拾书桌;拼图还没拼完时,不要叫他去洗澡,在平时的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有始有终地做完一件事情。
3、学会遵守规则。
规则性游戏最适合用来培养争强好胜孩子的耐性,在规则的约束下,慢慢提高耐性。
4、学会自己解决与伙伴间的冲突。
鼓励孩子和不同年龄的孩子接触,当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时,家长不要充当调解员,鼓励他们自己解决。
培养孩子的口语能力
训练孩子学讲连贯性语言
6岁孩子的词汇已非常丰富了,还掌握了不少短句。应引导孩子把各种词连起来,连贯地用口语描述某一事物或情景。
愉快地交谈
亲切、自然地与孩子交谈是发展孩子口语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可结合孩子的年龄,父母从简单到复杂与孩子进行交谈,并做恰当评定,按孩子发展情况进行引导。
游戏
孩子最喜欢玩游戏,游戏中的问答和自言自语,就是练习口语的好机会。孩子所熟悉或理解的事,都会自然而然地在游戏中通过他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说绕口令
教孩子绕口令,有助于发展语言。开始教时正确示范,一句句慢慢学,不可操之过急,待完全学会并习惯后,要求说快就不会错了。绕口令要有一定的速度,说的慢就不稀奇不好笑了。
孩子与父母疏远的三大原因
一、不尊重孩子的思考和想法。
做父母的以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正是这个“为孩子好”,让孩子吃尽了苦头。一位高中生在日记中写道:“他们对我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也不让我干,但是我真正想要的、想干的,他们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他们只是希望我好好念书,除了念书什么也不让做。”而这种做法恰恰伤害了孩子,因为孩子已经长大了,有了独立的思想、意识、渴望,而父母对孩子的想法、做法每每抱以不尊重、轻视甚至呵斥,这很容易刺伤那些正在长大、渴望成熟的心。
二、忽视孩子学业之外的需求。
在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父母深感学**、学历的重要性,所以一味地要求孩子考**学、选好专业,而对孩子学**之外的生活与情感需要,则采取忽视、漠然态度,这种态度渐渐造就了父辈与子辈之间不可填补的鸿沟。
三、传媒时代,网络语言流行,父母与子女无法共享网络语言。
不上网的父母当然听不懂什么是“美眉、青蛙、恐龙、大虾”之类的词,却只觉得都是些贫嘴呱舌,对其不屑一顾。而孩子们呢?则觉得父母索然无味,只会唠叨瞎操心。同时,在某些方面,孩子在成长,父母却落后了;对新的语汇、新的兴趣、新的焦点话题、孩子谈话的兴奋点,父母都很茫然,却仍然每天絮絮叨叨,这必然导致父子、母女之间无话可谈。久而久之,再想坐到一处聊聊天,就变得不可能了。孩子宁可与网友聊得火热,也不愿对自己的至亲父母送上一个笑脸。
如何消除父母与孩子之间鸿沟呢?
专家认为,首先,父母要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要了解新媒体,关注新事物。其次,要主动和孩子说心理话,与孩子建立一种朋友般的关系。第三,尽量养成家庭聊天的**惯。家人聊天不仅可以引导孩子养成倾听与倾诉的**惯,还可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使每个家庭成员都更善于倾听,彼此关心,父母就不会再觉得与孩子沟通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言障碍的分类有哪些
如果孩子有语言障碍,往往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家长们也是比较重视语言障碍患儿的治疗的,想要尽快有好的治疗效果,就要多了解语言障碍的知识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语言障碍的分类有哪些。
导致语言障碍的原因很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原发性语言障碍,该类包括发音困难、表达不清,说话不流利和口吃,发音困难大多由于经常发生呼吸道感染和发音不当而出现慢性喉炎、声带发炎、节结所造成。三岁左右孩子出现口吃是一种说话节律的改变,但这些孩子仅有少部分延续到成年,有资料表明,口吃有明显的家族因素,提示可能与遗传有关。
另一类称继发性语言障碍。主要原因是弱智。由于智力缺陷而导致语言发育障碍;听力缺陷,因听力缺陷导致语言障碍;精神性疾病、心理障碍而不愿用语言与别人交谈,久而产生语言障碍;某些脑部疾病,引起语言障碍;还有一些生活在多种方言混杂的家庭,孩子无可适从而引起语言障碍,或者生活在缺乏语言刺激环境当中的孩子,其听、说能力得不到训练也可造成语言障碍。
作为家长,当孩子发育到相应的语言阶段时,应及时观察其听、说能力,如果自已判断不准确,应定时到地段卫生院给孩子进行健康检查及听力筛查,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干预。
如果您的孩子已经有了语言障碍问题,那么家长最先应该做的就是带着孩子去医院弄清楚病因,是心理因素导致的还是病理因素导致的,然后就是分清楚孩子是哪种语言障碍,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和长期坚持训练。
儿童口吃的心理治疗
口吃属于心理疾病,因此,纠正口吃应从心理治疗入手,重点应放在排除孩子的心理障碍。还有一种情况父母应该引起注意,孩子非经常性的,短暂的言语重复现象或口误性言语停顿不应视为口吃症,随着年龄增长和智力发展,会自行痊愈。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神情紧张地面对孩子,甚至斥责他“怎么这样说话”,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真的导致口吃症。
纠正儿童口吃越早越好。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多让孩子听表达流畅、声音优美、简洁明确的语言。如儿童故事、幼儿诗歌等。父母可以神情自然地跟着孩子一起讲,一起念。
2、正确示范。父母耐心、细心地多与孩子谈话,多做示范,少做纠正,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让他在说的过程中从心理上轻松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纠正。
3、与孩子说话的时候速度可以放慢一些。如果孩子一时没接上来,也不要急着提醒,父母可以自然而铸地继续往下说,使孩子沉浸在自然交谈的气氛中,不加强注意自己是否口吃的心理,久而久之,口吃带来的心理压力就会缓解甚至消除。相反,“你看,怎么又口吃了!你不能想清楚,把一句话一下子说完吗?”父母这样的纠正方法恰恰加强了孩子说话的心理压力。
4、帮助孩子确立纠正口吃的信心。设法让小伙伴们不要嘲笑他,对孩子表现出耐性和信心,不要急躁。
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口吃基本上就能得到缓解和纠正。
儿童自闭症的早期表现 语言交流障碍
1、语言发展迟缓,开口说话完,正常孩子1岁会开始学语,自闭症儿童可能要到2岁,而且有患终生失语症,或者语言功能倒退的风险。
2、语言运用障碍,有的自闭症儿童有语言能力,但是不会恰当运用,经常出现语言刻板,语言重复,语调异常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