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对肛痿的认识
中医学对肛痿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肛瘘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外感六淫之邪所致
如《河间六书》云:“盖以风、热、燥、火、湿邪所致,故令肛门肿满,结如梅核,甚至乃变而为瘘也。”《本草纲目》云:“漏属虚与湿热。”均明确认识到肛瘘与风、热、燥、火、湿邪侵袭人体有关。
2、饮食肥甘厚味,恣酒,忧思,便秘,房劳过度
《千金方》云:“肛门主肺,肺热应肛门,热则闭塞,大行不通,肿缩生疮”。《丹溪心法》曰:“人唯坐卧湿地,醉饱房劳,生冷停寒,酒面积热,以致荣血失道,渗入大肠,此肠内脏毒之所由作也。”而《外科正宗》云:“夫脏毒者,醇酒厚味,勤劳辛苦,蕴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
3、痔疮久而不愈
《诸病源候论》云:“痔久不瘥,变为瘘也”。
4、其他原因
《薛氏医案》云:“臀,膀胱经部分也。居小腹之后,此阴中之阴,其道远,其位僻,虽太阳多血,气运难及,血亦罕到,中年后尤虑此患。”据此,认为肛瘘与局部气血运行不足有关。
对于病变过程,《内经》认为是因:“营气不足,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千金翼方》则明确指出瘘是痈疽的后遗疾患,云:“一切痈疽,皆是疮瘘根本所患。痈之后脓汁不止,得冷即是鼠瘘”。
中医怎么认识肥胖的
一是虚实之间的转化,如食欲亢进,过食肥甘,湿浊积聚体内,化为膏脂,湿浊化热,胃热滞脾,形成肥胖,但长期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致脾虚不运,甚至脾病及肾,导致脾肾两虚,从而由实证转为虚证;而脾虚日久,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或土壅木郁,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脾病及肾,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可致水湿内停,泛溢于肌肤,阻滞于经络,使肥胖加重,从而由虚证转为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二是各种病理产物之间也可发生相互转化,主要表现为痰湿内停日久,阻滞气血运行,可致气滞或血瘀。而气滞,痰湿、瘀血日久,常可化热,而成郁热,痰热、湿热、瘀热。
三是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它病。《内经》中已经认识到肥胖与消瘅等病证有关,极度肥胖者,
常易合并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证等。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从中医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肝脏主疏泄,肝脏藏血,如果这些功能不行了,我们的肝就逐步逐步走上了肝癌。最后走上衰竭,和我们的心衰,肾衰其实道理一样。越来越多患者会选择中医中药的方法来治疗肝癌,在我国中医治疗肝癌颇受欢迎,那么我们中医博大精深,是否古代就有了肝癌的研究呢?
中国古代,大概也是有肝癌的。当然,还没有从出土的尸体中发现过肝癌。
至于肝癌常见的其他症状,像黄疸、腹水,中医书中也早有描述。黄疸都归于“黄疸门”中,腹水则称为鼓胀。
从中医古籍中,可以发现一些类似有癌征候的描述。在中医最早的一些书籍中,描述一种叫“息贲”的病,它的征候是:“在右胁下,覆大如杯”。还有一处叫“肥气”的病,也是“在胁下,若覆杯”。很可能都是描写肝区的肿块。
中医历代的书籍中,还有一些医案,也很像肝癌。大约在元代,十三世纪时,有一位名医叫罗天益,他治疗过一位病人。“病积”,也就是有腹部肿块的意思。症候是“脐左连胁如覆杯”,有一个较大的腹块。“腹胀如鼓,有青络脉,喘不能卧”,指出腹水很多,已经不能睡平,腹壁可见明显的静脉。“自利完谷”,腹泻得厉害。“日晡潮热、夜有盗汗”,很像肿瘤热。肝癌的肿瘤热,常见的就是下午发热,夜间大汗出。
再举一个例子。清代雍正、乾隆时一位医生,叫陈士铎,他记载了一个病例。病情是“胁痛之极,手按痛处不可忍”,还有“两胁胀满”、“发寒、发热”。他称这种病叫“肝痛”,认为是“肝叶生疮”。当然,都没有病理,那时候也不会有。事实上,原发性肝癌没有经过探查而要有病理证实,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的事。尽管没有病理,但症候是像的。更重要的是,治疗这类病的一些原则,确实还在目前的临床上应用。
上面所举罗天益的一个例子,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治疗原则,叫做“养正积自除”。这是在金元时代,他们那个学派所提出的一个观点和治则。
多数肝癌病人,确实就是“虚中有积”。也就是身体脏器虚损,而又有“积”――癌肿。癌病人的虚,在其初起和中晚期,以脾虚为主。因此健脾治疗,在肝癌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脾虚,所以有胃口不好、消化不良、腹泻便溏。脾虚会引起“气滞”,而有腹胀、胁痛等。脾虚气滞又会引起“湿”、“热”,而有肿瘤热、黄疸之类。也会有“血瘀”,而有肝区疼痛,手不可按的情况,已是相当后期了。治疗就是根据这些病机变化。以健脾为主,同时再配合理气,或者化湿、清热等药物。
治疗肿瘤,中医有很多治则。而治疗肝癌,“养正积自除”是最主要的一个治则。为什么呢?可以再引一段罗天益的话:“养正积自除,犹之满座皆君子,纵有一小人,自无容地而出,今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而且《内经》云,“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满实中有积气,大毒之剂尚不可过,况虚中有积者乎?”
小编提醒肝癌患者不要紧张,不要有压力,首先我们要从心态上来藐视它,到正规的医院去接受正规的治疗,一定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生活中的细节,这样有利于病情的好转。相信会有治好的一天。
什么是痿证
中医对“痿证”早在2000年前即有较深刻的认识。无论是在《内经》、《类经》、《素问˙痿论》还是《景岳全书》等等著名医书内,众名医家一直论证“痿证”的主要病因是由于外来损伤或者患者禀受父母之肾气不足,导致患者精气不足、肝肾亏损、后天失养、脾气虚弱而致病。《黄帝内经》设《痿证》专篇,对痿证的病因病机作为较为系统详细的描述,提出了“肺热叶焦”为主要病机的观点。由于肺居高位,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故以“肺热叶焦”为致痿的主因。五脏病变的发生,是由于脏气之热,或由情志所伤,或由年老肾衰,或由湿热浸淫。而病理的关键,在于筋骨、肌肉等失去气血津液的濡养。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进一步认识到阴阳、气血、津液之虚,湿痰、瘀血、食积之患,皆能使人成痿。现在临床常见的痿证,以肺胃津伤,肝肾亏损,湿热浸淫三个类型为多。
现代医学对本证的认识相对较晚。随着人类对自身免疫系统及神经肌肉的营养作用被认识之后,现代医学对于痿证相类似的疾病才有较完整的论述,认为由运动神经元病、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多种原因均可引起肌无力、肌肉萎缩等。但是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很快,现代医学的发展也较快,尤其是病因病理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对本病的发病情况更具体,更明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中医对沙眼的认识
中医将沙眼分为肝肾亏损型、气血两亏型和风邪外袭型,前者表现为流泪清稀,视物模糊,伴头痛、耳鸣或腰酸不适;气血两亏型常见流泪,长时间看东西伴有面色不佳,易忘事,疲乏无力,或见于产后妇女;风邪外袭型表现为平时两眼干涩不适,有风时眼泪增多,伴有头痛。对肝肾两亏损型可选用明目地黄丸、杞菊花地黄丸等,1丸/次,2次/日;外敷拨云眼膏、风火眼膏、马应龙八宝眼膏等。对气血两亏型可服十全大补丸(煎膏)和人参养荣丸(颗粒、片、煎膏、酒),1丸/次,2次/日。对风邪外袭型可服明目上清片,14片/次,2次/日。
痛经的中医认识
痛经是妇科疾病当中常见的一个多发病,它的病因很多,病机很复杂,这个病多半发生在年轻女性,特别是原发性闭经。一般都是少女月经来了以后,就开始痛经,它表现为经期或者是月经前月经后出现周期性的下腹部疼痛,如果是痛的比较剧烈,甚至可以晕厥,有些女性还会伴随全身的症状,比如头痛,胃痛,还有呕吐,甚至腹泻,肛门坠痛,以上这些一般都叫痛经。
从中医的角度理解痛经,可以总结为两句话,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首先,不通的原因:第一,中医强调气血运行,如果气血不通,女性就容易伤肝,容易情绪刺激,那么肝气郁结,就会气滞血瘀,气血就会运行不畅通,不畅通就会引起痛经。例如女性家里出了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吵架以后,就会引起气血运行不畅通,就造成了痛经;第二,寒凝侵袭,如果下雨天淋了雨,或者受寒感冒了就会痛经。这是因为血遇到热才会沸腾,它就运行畅通,如果遇到寒它就凝滞,它就运行的很慢。张教授举例为证,下雪天到外面跑一趟,血就会有一些凝滞,脸色为青紫的,如果在火炉旁边烤火,脸就是红的,血液循环会很快。不荣则痛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月经出现后,由于气血不够,不能荣养这个冲脉、任脉、子宫,就是没有荣养气血,运行就会不畅通。就是大病久病以后,或者产后倒流血,它的血亏了,血不够了,所以它就营养不了子宫,冲脉,任脉,所以来月经的时候就疼痛,这种痛多半是在月经完了以后痛;第二,如果平时流产次数太多,多产,房劳,伤了肾精,精液不够,肾精不够,血也亏了,那胞宫里边就空虚,冲脉、任脉就没有营养,所以就会痛经。
中医治疗痛经分两步:第一步,行气活血止痛,不管是寒痛,气滞痛或者是别的痛,都是运行不畅通,所以都要行气活血止痛,目的就是减轻患者的疼痛,第二步,就是辨证论治,什么原因引起的,就叫辨证论治,找它的原因,来辨证论治,慢慢的治。(编辑:何佳敏)
中医学如何认识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的主要临床症侯、病程和转归 ,以及其并发症 ,均属祖国医学中的“头痛”、“眩晕”、“中风”等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髓海不足 ,则脑转身鸣”的记载 ,认为本病的眩晕与肝肾有关。《丹溪心法·头眩六十七》提出“无痰不眩”、“无火不晕” ,认为“痰”与“火”是引起眩晕的另一种原因 ,以上这些论述 ,与高血压病均有一定关系。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病常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
( 1)情志失调长期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 ,可使肝气内郁 ,郁久化火 ,耗损肝阴 ,阴不敛阳 ,使肝阳偏亢 ,肝阳上扰于头目。肝肾两脏在中医中的关系甚为密切 ,故肝火也能灼伤肝肾之阴 ,形成肝肾两虚 ,肝阳偏亢。
( 2)饮食失节过于肥甘厚味 ,或饮酒过度 ,以至湿浊内生 ,湿浊久蕴可以化热化火 ,火灼津液成痰 ,痰浊阻塞脉络,上扰清窍 ,因而头痛、头晕发生此病。
( 3)内伤虚损劳伤过度或年老肾亏 ,肾阴不足 ,肝失所养 ,阴不敛阳 ,肝阳偏亢 ,内风易动。
在以上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人体的阴阳失调 ,特别是肝、肾两脏的阴阳失调。由于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 ,形成下虚上实的现象 ,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等症 ;而肾阴亏损 ,不能上济心阴 ,故见心悸、健忘、不寐等 ;若病久不愈 ,则可导致肾阳虚衰 ,此时常兼有畏寒、肢体、乏力、阳萎、夜尿等症候 ;阳盛可以化火、化风 ,可见面红目赤、烦躁多怒 ;肝风入络 ,则见四肢麻木 ;若肝阳暴亢 ,便阳亢风动 ,血随气逆 ,挟痰经火 ,横窜经络 ,扰动心神 ,蒙敝清窍 ,从而发生中风昏厥等严重后果。
痛风的中医认识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由来已久,元代丹溪的《格致余论》曾提到,“痛风者,大率因受热已自沸腾”。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病原因包括外感风寒和先天禀赋,先天禀赋不足,会导致肾气亏虚和脾胃功能失常,也是导致痛风发作的根本原因,临床表现为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多发的关节部位在第一跖趾关节,也就是在脚的大拇指位置,还有踝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这些关节都会发作。
中医将痛风大致分为五型,包括湿热蕴结型,寒湿痹阻型,肝肾不足型,痰瘀痹阻型以及寒热错杂型。临床上则分为发作期和间歇期。痛风的发作期是一个急性的表现,突发关节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活动不灵,肿胀,如果到了间歇期,一般疼痛已经缓解,遗留下来的多是高尿酸血症,有的病人可能还会遗留一些关节疼痛。
中医治疗痛风的方法分为内治和外治,内治就是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来辨证分型,根据不同的证型来进行治疗,除了服药以外,中药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外治法,还可以进行杂合以治,也就是将内外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外治包括外敷,外洗以及痛风贴来进行治疗,除此之外,火针放血疗法也可以治疗痛风。
中医对淋巴瘤的认识
淋巴瘤是现在社会上比较常见的肿瘤,一说是肿瘤,大家都害怕,有人甚至认为肿瘤就意味着死亡,实则不然。肿瘤也有良恶之分,良性肿瘤对人体的危害不大。恶性肿瘤只要是发现及时,治疗的及时也是没有生命危险的,淋巴瘤也是一样。那么淋巴瘤在中医和西医的认识是怎么样的呢?
中医是如何认识淋巴瘤的?
在祖国医学古籍中类似淋巴瘤病症的记载很多,如恶核、失荣、石疽、痰核等。其临床表现都与现代医学中的淋巴瘤相似。淋巴瘤疾病初期,肿块皮色不变,无痛无 痒,中医认为这些病症属于阴疽范畴,多为寒痰凝滞或气郁痰结所致。随着疾病的发展,淋巴瘤病人还可出现血燥毒热、肝肾阴虚、气血双亏等证。因此,中医认为 淋巴瘤的发生与脏腑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等病机有关,病人的证型具有虚实夹杂的特点,临床上须根据具体病情辩证施治。
在西医上什么是淋巴瘤?
淋 巴瘤是指人体淋巴网状组织内正在发育中的或成熟的正常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网状细胞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出现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而形成的病态新生物,医学上叫 做原发于淋巴系统的恶性实体瘤。人体淋巴组织具有免疫功能。因此,根据现代医学定义也可以把淋巴瘤看作是免疫系统的恶性实体瘤,简称淋巴瘤。其发病原因至 今尚未阐明。由于淋巴结内的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非常丰富,淋巴瘤病人的首发症状常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可为多发或单发。但淋巴结以外的任何部位如 脾脏、胃肠道等也可以成为淋巴瘤首发的部位。首发于淋巴结以外部位的淋巴瘤被称为结外淋巴瘤。如淋巴瘤累及骨髓或瘤细胞进入外周血则称为淋巴瘤伴有骨髓侵 犯或合并白血病。由于淋巴瘤为肿瘤性增生,其恶性程度和病程可因肿瘤的组织学特点而有很大差别,但其临床表现都很相似
通过上文的解释,大家知道了淋巴瘤在中医和西医上的表述是不一样的。中医认为淋巴瘤是脏腑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等病机引起的,而西医认为淋巴瘤与放射线、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因素引起的。不管是哪种原因引起的淋巴瘤都要及时的治疗,这是一致的。
冠心病的中医认识
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性心脏病,就是冠状动脉的血管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的斑块,堵塞了冠状动脉的血管,使心肌发生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这种情况,就叫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冠心病在临床上出现的症状是心绞痛,心绞痛发做多是三到五分钟或是十来分钟的胸疼,但有时超过十五分钟甚至长时间不缓解,疼痛加重可能是进一步发展为心肌梗塞。还有一些就是没有阻塞,但是冠动脉出现血管痉挛,也会出现心绞痛,也是属于冠心病。 冠心病在中医属于胸痹和真心痛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的“灵枢五邪”中,就有描述:“邪在心,则病心痛”。描述重症胸痛,“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甚至“喘息不得卧”。在《内经》中也有记载,就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就是手脚都发紫发青,并且凉,病情的发展可以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说明这个病非常危重,兇险。古代真心痛的描述和近代医学心肌梗塞基本上是类似的。
从中医看冠心病的发病与寒邪外侵,自己本身的体质、饮食不当、情志波动,还有劳倦过度等因素都有关系。从病机来分的话,主要分为虚证和实证,虚的方面包括心气不足、心阴不足、心血不足、心阳不足,而实的方面就是标实,有寒邪、痰浊,血瘀、气滞等,这些因素都可致胸痹心痛。
冠心病在中医看是虚虚实实,即有本虚又有邪实,治疗上要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在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时,就要治标,像气滞、寒凝、血瘀、痰浊,要治理这些,在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时,还需要判断是气虚阳虚,还是血虚,阴虚来补其虚。补益心气,心阳或者滋补心阴心血。
中医学如何认识高血压脑病
中医认为高血压脑病属于“头痛”、“眩晕”、“中风”和癎病范畴。主要由于机体阴阳失调,阴虚于下,阳亢于上,风扰火壅毒滞,脑络不和,津水外渗,气血不利,神机运转不灵所致。中医学防治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恢复期,对于预防发作,巩固疗效,具有可靠的效果。
痛经的中医认识
从中医的角度理解痛经,可以总结为两句话,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首先,不通的原因:第一,中医强调气血运行,如果气血不通,女性就容易伤肝,容易情绪刺激,那么肝气郁结,就会气滞血瘀,气血就会运行不畅通,不畅通就会引起痛经。例如女性家里出了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吵架以后,就会引起气血运行不畅通,就造成了痛经;第二,寒凝侵袭,如果下雨天淋了雨,或者受寒感冒了就会痛经。这是因为血遇到热才会沸腾,它就运行畅通,如果遇到寒它就凝滞,它就运行的很慢。张教授举例为证,下雪天到外面跑一趟,血就会有一些凝滞,脸色为青紫的,如果在火炉旁边烤火,脸就是红的,血液循环会很快。不荣则痛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月经出现后,由于气血不够,不能荣养这个冲脉、任脉、子宫,就是没有荣养气血,运行就会不畅通。就是大病久病以后,或者产后倒流血,它的血亏了,血不够了,所以它就营养不了子宫,冲脉,任脉,所以来月经的时候就疼痛,这种痛多半是在月经完了以后痛;第二,如果平时流产次数太多,多产,房劳,伤了肾精,精液不够,肾精不够,血也亏了,那胞宫里边就空虚,冲脉、任脉就没有营养,所以就会痛经。
中医治疗痛经分两步:第一步,行气活血止痛,不管是寒痛,气滞痛或者是别的痛,都是运行不畅通,所以都要行气活血止痛,目的就是减轻患者的疼痛,第二步,就是辨证论治,什么原因引起的,就叫辨证论治,找它的原因,来辨证论治,慢慢的治。
肛痿形成的四个阶段
肛痿是常见的肛肠疾病,主要以流脓、瘙痒、疼痛等为主要症状表现。肛痿除了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外,给患者的健康也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是,很多人对肛痿的认识不多。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肛痿的形成过程。
肛痿形成的四个阶段
一般来说,肛痿是的形成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发展的必然结果,形成肛瘘大致要经过四个阶段:
肛痿形成第一阶段:肛隐窝、肛门瓣感染发炎。开始仅限于局部的炎症,这时若未能及时治疗,炎症即可以向肛门周围蔓延。
肛痿形成第二阶段:炎症从局部的肛隐窝和肛门瓣开始,逐渐蔓延扩散,形成肛门直肠周围炎。如果炎症不能得到控制,就可能侵入到抗病能力低的组织间隙之中。
肛痿形成第三阶段:由于肛门直肠周围组织间隙的抗病能力下降,便成为病菌入侵、扩散、积聚繁殖的地方,致使这里的组织容易感染发炎,正不胜邪,而形成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若肛门直肠脓肿在早期能够处理得当,往往可使脓肿消散治愈,不遗留后遗症;如延误早期的治疗时机或处理不当,组织坏死脓液可顺其局部间隙扩散,使病情加重复杂化,因此应尽早手术切开引流,使脓液排泄,控制炎症发展。
肛痿形成第四阶段: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换药处理后,脓腔虽逐渐缩小,但溃疮却久不收口,这时腔壁已形成结缔组织增生的坚硬管道壁,中间遗留之空隙,这就是瘘道,脓液经常顺从瘘道流出,反复感染,反复发作,经久不能自愈,而成为瘘管。
温馨提醒
从肛痿的形成过程,我们不难看出,预防肛痿最根本的就是预防肛隐窝、肛门瓣感染发炎。其次就是在肛周脓肿时期一定要做好治疗护理工作。
中医学认识脱发的两种原因
一是血热风燥
血热偏胜,耗伤阴血,血虎生风,更伤阴血,阴血不能上至巅顶濡养毛根,毛根干涸,或发虚脱落;
二是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就会导致身体的经脉运行不畅,就会导致营养输送不到位,而且油脂就会没法排除,这样就会形成脱发了。
中医认为,“人秉天地之气而生”、“人与自然界是一整体”,因此自然界的变化与人息息相关。
秋冬气候干燥,树叶枯零而落、人也掉头发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其原因是秋冬较干燥,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皮脂腺分泌减少,引起毛发干枯及脱落。因此每天梳头时,都要掉一些头发,这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但是,不正常的掉头发,是因为头发的生长受到了影响的缘故。头发的生长需要营养,而营养是靠血液运送的,如果一个人长期多病,身体软弱,血气不足,身体营养很差,头发就会因缺少营养、生长不好而短命脱落。
痔疮的中医认识
目前对痔疮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上,它是指直肠末端黏膜下,或肛管皮肤下或肛缘皮下静脉从的静脉血管发生扩张、屈曲所形成的静脉团。还有一种就是比较现代的说法,就认为是一种肛垫病理性肥大,或者是移位,或者是肛周皮下的血管血液淤滞所形成的一些团块,有这样两种理论。
痔其实是我们传统中医学很早就出现的一个概念,痔所指的范围比痔疮宽泛,它不光是指肛门部位的,在体表或体腔的其他部位发生一些凸出于腔道表面,或者体表表面的,我们都把它称之为痔。比如说肠道的息肉,古代的传统医学把它称之为息肉痔,肛裂我们把它称之为裂痔,甚至是鼻腔里面的一些鼻息肉,也把它称之为痔,所以古中医里的痔它不是单纯的一种肛门病的疾病,只是在后面演化过程当中,大家习惯把肛门病成为痔,一想到痔就想到肛门的痔疮。传统意义上的痔漏,现在基本上把这个名字都称之为肛肠科,不叫痔疮科了。但现代通俗讲法来讲,痔和痔疮没有太大区别,痔就是痔疮。
俗话说十人九痔,精确的讲,应该是十男九痔,十女十痔,这个痔疮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据临床统计,女同志的发病率达到了60%以上,男同志的发病稍微低点,50%以上。
通常意义上来讲,我们把痔疮一般分为这么三大类,外痔、内痔、混合痔,外痔顾名思义就是我们肉眼能够看得到,长在肛门周围的痔。内痔就是平常在肛门内部,不借助一定的器械仪器我们看不到,混合痔就是既有外痔又有内痔融合起来,融成一体形成的痔。
从中医的辨证分型来讲,目前我们一般把它分为这几大类型:风伤肠络型、湿热下注型,气滞血瘀型,脾虚气陷型,阴虚肠燥型共五型。以这几种分型也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
传统中医认为痔疮的发病有这些因素,有外感六淫,中医讲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有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还有饮食不洁,经常吃辛辣刺激的食品;还有起居不规律,长期熬夜;还有久坐久立等不良习惯;还有妇女怀孕;还有长期便秘,大便干结这些病。以上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人体脏腑功能的失调,最后在体内产生瘀血浊气,下注肛门筋脉横解,肠辟为痔,这就是我们中医对于痔疮形成的机理的解释。
痔疮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两大分类,一个是保守疗法,一个是手术疗法,保守疗法包括内服药,包括外敷药,或者是熏洗,或者是针灸,或者是注射,都包括在这个保守疗法里面。中医药治疗痔疮,特别是在保守治疗这一块,它的优势是很明显的,有活血去瘀的,有消肿止痛的,有去腐生肌的,在临床上对应的非常多,因为痔疮无论是在做保守治疗或者做手术以后,它的并发症很多,中医在防治这个痔疮术后的并发症方面,也有它自己独到的优势的,疗效也非常的显著。